审计知识点汇总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知识点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知识点汇总

篇1

【关键词】中职教学;数据清单管理;计算机课程

1 Excel在实际中的应用

Excel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office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软件,广泛应用于财务、统计、金融、审计、经济、行政管理等领域。Excel的核心功能是电子表格,能够适用于大多数的制表需求,此外Excel还具有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图标制作等功能。

2 Excel数据清单管理的简介

在Excel系统中,数据清单是包含相关数据的一系列工作表的数据行,例如:工资表、成绩单等。本文主要讲解对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三部分。

3 Excel数据清单管理的实际应用

3.1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

中职学习的枯燥,往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导致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成为课程的重中之重。我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首先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快速的掌握知识点。在Excel数据清单管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作为销售主管,首先创建一个销售清单,清单内容包括月份,产品,销售人员,销售量,销售单价,总销售额(为方便学生通过传统方法进行统计,此例仅以销售一种产品为例),见表1-1。然后让学生利用传统人工的方式进行数据清单的统计,主要统计他所在销售组一个季度的销售情况,包括每个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产品的销量,每个月的销售额。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进入角色,充分的认识Excel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2 传统方法和Excel方法的对比――新课程的学习

利用上面所引入的销售实例,用Excel的方法为学生展示对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通过传统的方发和Excel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Excel对数据表格的处理能力的强大和灵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Excel在数据管理方面的方便性。

3.3 分组实践,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点巩固

针对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同,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使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4 Excel数据清单管理在中职教学中的总结

Excel数据清单管理只是中职计算机学习中的一个知识点,通过课程,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在计算机学习中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使计算机为中职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审计课程 三位一体

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材为依托,以方法教学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注重对教材的运用,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传递,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 以教材为依托,探索《审计实务》教材编写模式

中职教材编写要紧紧围绕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要将理论型教材编写模式转变为中职教育技能型教材编写模式。从根本上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弊病。在编写《审计实务》教材,重点阐述“是什么”和“如何做”。“是什么”解决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如何做”解决不同专业技能课具体技能的操作程序、方法和技巧。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淡化“为什么”,这样缩减了教材内容,改变了教材越编字数越多,越编理论性越强、实践性越差的趋势。同时加大实训的力度,在实训的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尤其是加强专业的综合实训的研究,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教材的定位应更加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以行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 以方法教学为主线,探索《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根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够用为度”探索《审计实务》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审计实务》教学目标。

2.1 归纳总结法 《审计实务》课程设计内容广泛,比较零散。故而,课堂讲述理论部分内容完成后,应该再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审计理论体系构成,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审计实务部分内容,每个审计项目均包含有多个审计环节或审计程序,因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就应该用归纳总结法,对重点程序进行总结,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2.2 案例教学法 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审计科目实践性特点最为突出,学生到企业、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直接实战的机会并不充裕,故而案例教学法应是审计课程的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法研习的重点并非理论本身,而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升华。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形象地获取知识,更能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以案例教学环节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使系统性增强。

2.3 比较分析法 在审计课实务部分教学中,比较分析法在此中是较好方法,实际运用中效果良好。审计实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盘点法、分析性复核、函证法、检查等,基本上每个项目的实质性测试都是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在不同对象的审计上,这些方法的具体使用偏向还是有侧重点和区别。如果区别和侧重点没有加以把握,就可能引起审计方法使用上的偏差,以致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灵活使用对比分析法,深入挖掘出其异同点,加深对审计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

3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审计实务》教学模式

3.1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有关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国际热点、国内焦点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也能够置身于社会的环境中,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3.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创设情境,讲授中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独特的、新颖的角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3.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尽可能改革创新,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引导创新精神的逐步建立。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更多地了解社会,开拓视野,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有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老师可先创设问题,把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查阅资料,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再经课堂汇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参考资料、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全面提高。(上接第248页)参考文献:

[1]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篇3

笔者在此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谈谈在实践教学中应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实践的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的入门课程.在核算上重点向学生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及其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需要在具体业务中得到运用,也就是要在以后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得到更详尽、更具体的应用。所以对《基础会计》,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应重点掌握的是基本环节下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这也是这门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有显著区别的知识点会计实践的内容要选择基本、简单的典型经济业务.这是由于《基础会计》的实践是学生接受会计实践的第一步,实践的效果直接影响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会计实践.学生才能对会计专业产生兴趣和信心。笔者认为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会计实践可以分成以下两个层次:

1.1分项实践

分项实践指为了阐述某种会计理论而进行的操作这种实践可以采用学生个体实物操作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集体操作的方式来完成。例如讲解会计凭证的内容、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账簿的分类等内容时可以由教师引导集体完成,而在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这些章节时则可以由学生自己操作,结合经济业务核算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熟悉所学内容,在操作中掌握理论概念,在操作中养成灵活运用的习惯,从而对这些实物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该实践属于基本实践.虽然也是由一系列前后联系的经济业务形成的,但是因为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时间较长(视课时安排的长短而定),所以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完成。当这一项目完成后,学生对日常会计核算的工作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比较容易产生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

分项实践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业、务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进行专业会计模拟实习奠定基础。

1.2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通常具有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的特点。《基础会计》课程的综合实践主要是在分项实践的基础上,再设计一整套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用原始凭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然后分别选定某种会计核算程序,让学生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自制原始凭证的填制开始,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错账更正、编制余额调节表、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直至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从而既熟练掌握某一会计核算程序,又对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流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写出实践报告,得出实践结论,从而使分项实践的零散操作变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该实践一般通过专门集中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所以可以安排在《基础会计》课程全部讲授结束以后进行,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整理本课程的思路。这个过程的完成能够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进人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分项实践还是综合实践,都要精心选择较好的模拟实习教材,实践用材料包括凭证、账表等必须与实际相同,以增强实践的真实感.使学生容易进入角色。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原则进行仿真操作演练。综合会计实践与《基础会计》中账务处理程序实践相比,学生接触到的不是抽象化的一般业务,而是一个真实企业复杂的具体实际业务;与单项实践比较.学生不是仅仅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一个部分进行处理,而是对企业方方面面的全部业务进行处理。

2.应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设置要求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如果条件允许.在实践性教学中应尽量按照现代企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专门设置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会计等职业岗位,让学生分别担任出纳、会计、审计和企业办税,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消除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

3.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学生仅仅熟悉手工会计模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的“一次输人,数据共享”的特点,决定了各类账簿和报表的数据都来源于键盘输入的会计信息,并且不存在账户间的核对功能,各账表都是同一会计信息输出打印的结果。鉴于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的上述特点.学生进行会计实践的主要工作是将会计原始信息依据电算化所特有的内控程序正确地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因此.实践时可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实践的原始资料、数据等录入计算机.在计算机运行中得到验证,从而使得手工记账、编制报表与计算机记账、生成报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开放,我们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某些内容教学中注重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即有意识地将会计领域中一些理论和方法移作实践内容.让学生采用社会实践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探索,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知识结构,找出一定的联系,得出一定的规律或结论。例如在讲述会计核算程序时,对于汇总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两种核算程序,让学生自己去企业调查、进行网络调查.清楚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实质区别。该实践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分散的时间来实现,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施,最终每组学生可以论文或者小结的形式完成实践报告。

5.利用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仅仅立足于指导学生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室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校外实习条件。学校可以有选择地与当地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委派一批业务素质较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进行财务诊断,提供管理建议和决策方案等,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可以把合作单位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在开始《基础会计》教学时的第一节课,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学习,可以去实习基地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而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再安排学生去顶岗实习这些实践锻炼无疑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

另外,由于目前会计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众多。受各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所限,学校很难为所有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除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充分展示自我的能力,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6.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分化,关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导向及理论研究出现了较大变化,从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看,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日渐偏重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理论性教学日益弱化;从理论研究看,大量的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研究集中于如何改进和提升模拟实训的教学效果,关于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教学的思考日渐势微。在相关研究中,针对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的培养,也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和把握能力。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类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实践课程设置与设计的研究分析占据了40%以上的比重。这一趋势反映在《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上,导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课时和教学内容比重不断增加。对应实训要求,无论是授课重心还是时间安排,《基础会计》中方法性内容的教学不断突出,理论性内容被淡化处理。

作为各高校财会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多数财经院校非财会专业广泛开设的必修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财会类专业的后续专业学习。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发展潜力看,如不能将《基础会计》中深刻的理论意义传授于学生,则极易导致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过于狭隘,偏重于学习和掌握会计核算,而无法有效体会和把握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从而也无法有效学习和掌握将在高年级开设的,如《内部控制》等相对综合和理论化的课程,不利于日后职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从教学过程看,笔者对所教授的大学三、四年级的财会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探测,结果很不乐观。而经过相应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学生对于会计理论在实务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从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也存在着矛盾,既希望学生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又希望学生具有充分的发展潜力,表现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寄予厚望。从近几年社会就业需求看,用人单位在以985、211等院校为代表的重点大学和应用型本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歧视性政策,原因之一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潜力有限,尽管其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

就财会专业而言,《基础会计》的学习是起点和基础,具有启蒙的性质,《基础会计》的学习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会计理论的认知和把握。由于课程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院校对于会计理论的教学思考。笔者在解构《基础会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财会专业理论性教学进行分析,以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进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不足。

二、《基础会计》内容结构

为直观描述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会计理论性内容教学的情况,笔者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选取了五册面向本科的相关教材,并就其中的内容编排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这份简易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关于普通本科《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一)理论基础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基础会计》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对编写人员会计理论功底的考究,既要系统、合理的安排这些会计的理论精髓,又要使初学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还要便于教学人员的课堂讲授,同时篇幅又不能过分展开,难度非常之大。从构成上看,众多教材主编人员的认知都非常统一,基本都会容纳会计史、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假设、会计程序、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科目与账户及复式记账等内容,差别在于各自的详略不同。

在这些理论构成中,当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将会计职能和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中心点,逐渐延伸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后续的理论;会计对象、要素等理论则是整个会计工作实务的基础;而通过会计史的学习,可以将会计的发展投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宏观的角度体会和把握会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而不会在学习中仅仅将会计作为一种技能和知识学习;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两部分应属于理论基础与实务的衔接部分,是会计理论知识具体化为会计实务操作的基础,也是整个基础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前述的其他理论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因其遥远而淡漠,但这两部分如不能掌握则整个会计的学习将无从谈起,后面的实务学习更成为空中楼阁。

从学校在校期间的整体学习角度看,该部分理论构成是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高度精炼,是学生日后展开相关会计课程学习的基础,需要在会计后续相关课程、乃至实务工作中反复消化、吸收。通过对这些会计理论的反复学习,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把握会计理论的真实内涵与架构,并将之融入日后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授课教师理应在学生接触会计伊始,就给予高屋建瓴般的教育和引导,为其会计学习的整体规划描绘一幅深远的蓝图,特别是关于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日后关于会计深层次内容学习的基础,因而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往往突出体现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的差异。更有学者在教材编写方面完全从理论角度展开思想实验,着重于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以俯瞰的视角把会计知识的学习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而略去会计核算的细枝末节。

(二)实务工作基础 各教材在此部分内容方面也比较统一,基本由证账表、业务循环核算及会计核算组织三方面构成。证账表的内容主要涉及凭证和账簿的相关结构和作用,对于刚刚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因为有大量的实例可供参阅,知识点相对具体,且与实务工作高度契合,所以容易接受,在会计知识方面也往往会有较明显的收获感。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可以直接帮助其较快通过“会计实习”,进入工作状态,在学习态度上也更为投入。但从本质上而言,凭证与账簿只是会计信息的处理手段和载体,过于强调凭证与账簿的实务处理而不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管理与控制意义,则会使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流于表面,使会计变成一种机械的技能操作练习,限制了学生对会计的纵深思考。

报表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包括报表与会计要素的关系、报表结构、报表编制与报表数据分析等内容,是整个会计核算的核心所在。因为在后续的相关课程中有更详细的报表编制与报表分析,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强调的是报表要素与报表结构。大量的西方会计教材会以报表为会计学习的起点,先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会计信息的结构,然后由此展开会计的细节和生成过程,再延伸出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等知识点和复式记账等内容,从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看,与国内的传统思路相比较,笔者认为西方会计教材的编排更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业务循环核算是结合前面的科目及复式记账相关内容,以工业企业为模板,用简易的业务案例组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会计基本处理,同时初步体会企业的资金循环构成。对于初学者而言,从日常的单式思维过渡到会计学习的复式处理有一定难度,而且对于会计科目的运用也非一夕之功,这些障碍使得此部分内容成为基础会计学习的难点,但业务循环对于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至为重要,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比较难于把握比重的部分。在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安排中,往往会结合模拟训练进行大量的练习,也从一定角度体现了应用型本科在教学方面所提出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宗旨。

会计核算组织是针对手工核算模式下证、账、表各项工作的衔接安排,即传统意义上的非汇总与汇总记账模式的区分与应用。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业务循环核算的延续,也是手工会计核算条件下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对深入理解汇总记账凭证及科目汇总表有显著意义,但从所选教材的内容编排看,均未涉及信息化条件下对这些模式的调整和改进,与当前会计实务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有所脱节。

(三)知识拓展 该部分内容是教材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结合前述理论、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会计相关的补充和延伸,或者是为其他非财会专业使用者提供的后续学习指导,因而在内容组织上比前两部分要显得分散。从整体构成上看,多集中于会计实务的相关知识,如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规范、财产清查等,信息化则应归为对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的介绍,而期末账项、资产计价和成本计算则属于会计知识的中、高级要求。由于多数院校在后期会安排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这些内容往往简化处理,只是给学生一个大致介绍,并不过多深入,也可以使授课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任课状况自行调整和发挥。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现状

国内《基础会计》对于会计理论的体现较为全面,在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方面基本能够满足本科的教学需要。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内容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安排,而这些不足又分别从课时、师资及理论拓展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课时安排 目前多数院校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方面会安排54学时左右(每周3学时)的授课量,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能够完全用于课程讲授没有问题,所要注意的是如何协调理论基础与实务知识的关系,笔者认为理论部分的课时应不低于三分之一,而且应当在整个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在不同的内容中反复强调,如在核算部分印证会计对象、要素,在报表部分强调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要素的对应。通过理论与实务的多次互动,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深入理解,强化其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实务内容的演练以及业务核算的要求相对琐碎、细致,任课教师通常会在这些内容方面占有较大比例的授课时间,教材前面的基本理论通常快速通过,留给学生的是若干概念、定义以及似懂非懂的原则、意义等。在后面的业务核算内容的学习中,往往会着重于会计分录的技术性处理,把学习重点局限于单纯的业务分录编制,各个业务内容也被孤立分散开来,难于把握资金运动的整体性。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通常的思路也是按照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次序展开学习,其内容也多体现为对准则的案例式解读,由此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在开始的会计学习中,虽然接触了相当的会计理论,但更多的是流于背诵和记忆,事后缺少将理论与实务进行融合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恰恰是应用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

(二)师资安排 由于《基础会计》在课程讲授难易度方面有很大的延展性,导致在师资安排方面往往有很大的波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师往往整体缺乏实践知识,特别是在有新进教师时,通常会安排其从本课程入手,这既与当前的财会专业师资构成有关,也与课程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从师资构成看,当前各院校在新进师资方面条件迅速上涨,本科院校的专业师资已过渡到以博士学位为主,大量新毕业入职的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功底扎实深厚,但往往是本硕博连续攻读,缺少必要的实务与课堂历练,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尚未适应,对于课程重心的把握有所欠缺。这些新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基本的思路是随教材进行,对理论的讲授流于书面化,与后续的内容以及专业的学习前景结合不足,造成学生在理论基础与实务结合方面产生脱节,加上就业与学校整体营造的应用型氛围影响,学生会更加注重于易于操作、容易看到学习成效的模拟训练。从课程特点看,一则本课程在操作练习方面有较大的弹性,如教师出现课堂讲授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操作练习加以弥补,能够给予新教师较大的缓冲余地;二则本课程内容相对通俗,新进师资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课程知识构成方面通常不会有疏漏,不会产生教学内容方面的障碍。

作为向学生提供财会专业起点的课程,《基础会计》无论在内容还是课程驾驭方面都对任课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阐明会计与社会、企业及个人的影响,又要将会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蕴含的理论意义予以解读,让学生在明白会计具体工作细节要求、具备基本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理解这些工作安排背后的缘由,即通常所说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这些课堂讲授中的深层次要求,任课教师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无法达到的。单纯的课本解读,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理论性内容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由此在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时,所能理解和把握的通常就是若干孤立业务的会计处理,而无法把握这些处理背后的动因,从而将自己局限于会计的操作性学习。所以,对新进教师的成长可通过以老带新,或从模拟训练等内容入手为宜。

(三)理论拓展学习安排 财会专业的理论拓展教学包括横向的多学科拓展,如管理学、金融学以及哲学等,因各院校在专业培养模式、思路方面的差异,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都会设置相关的课程,区别只在于课程要求的难易和构成,过多的理论性内容会脱离应用型本科的本质,而相关理论的跨度也正是研究型与应用型的重要分水岭。会计理论教学还包括在专业内的纵向拓展,许家林(2008)曾撰文就大学财会专业本、硕、博各层次在理论层面学习时应予以关注的内容,以及相关理论性教材及论著进行了总结,提出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学应“充分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里的点,即指应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内容及架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理论与业务处理的关系,理论对实务的指导有所体会,这样的要求应该不分研究型和应用型,对于所有的财会专业学习都适用。特别是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制度的逐步取代,未来的企业会计工作越来越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综合能力,而此种能力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这也正是企业对重点院校毕业生青睐的原因之一。

虽然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教学不必完全以理论为主,但对于必要的理论启发和拓展还是应当贯穿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这种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理论性课程的不足,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尤其显得重要,诸如相关课程进行中,围绕相关内容对会计理论的适当延伸和提示,相关基础性理论读物的推介等。

四、结论

从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看,《基础会计》是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而且应当理论为先,方法、技术居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阐释,不能过于偏重对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的讲解与演练,应当使学习者在对会计方法等实务性内容的学习掌握过程中,时刻感受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巨大影响力及其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而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基础会计》为起点的会计理论教育方面矫枉过正,在强调实务操作性教学的同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对理论性教学有着过度抑制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后期的会计学习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后续课程除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共同主干课程外,会安排大量的实务性会计课程,如笔者所在院校在大学三、四年级会安排金融类行业会计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如此虽然间接为用人单位节省了相应的职员培训成本,短期内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此种社会效果是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代价,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难以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导致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财会专业通常会设置由“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主干课程,构成了“理论-实务-理论”循序渐进的学习循环,形成在理论认知上的螺旋式上升,再加上“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整的理论架构。而在当前应用型办学指导下,对理论的削弱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知识掌握分散,贯穿于课程中的理论线条脱节,无法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形成对财务会计的整体理解,既降低了学习效率,也束缚了学生在工作中基于财会专业的纵深发展。虽然在高年级通常会开设“会计理论”、“内部控制”等理论性课程,但因为前期理论储备不足,加上毕业求职、实习等事项干扰,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学习上无法有效深入,失去了最后的理论提升机会。

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不应该呈现弱化状态,需要进一步的精心安排,包括在现有课程中进行必要的理论引导和延伸。首先在课程设计及课时安排方面,应当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向学生灌输会计基本理论架构,给学生以明确的会计理论意识。在课堂讲授方面,任课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理论提升,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具体会计处理背后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在相关实验课程中,既要通过实验知其然,更能够思考其所以然;其次,在师资安排方面,对于基础会计等理论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尽量安排具有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内涵、寓教于理的老师,从学习伊始就给予学生较好的理论起点;最后,作为教师的职责,应当多向学生推荐必要的会计读物,既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也包括会计理论及文化方面的熏陶,毕竟开放性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特点,更有效的学习在课堂之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自我获取能力比单纯的课程学习更为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课程情况引导学生接触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理论视野,也可以为最后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晶、陈国玲:《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探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李永苍等:《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3]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朱小平、徐泓:《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韩星:《会计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张捷:《基础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篇5

关键词:Excel软件;会计专业教学;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8-1859-03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的教学中,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不少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但是这些操作很多都是处于验证性实验这一层次。学生所做的学习,主要是根据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把预先设计好的数据输入软件中,进行验证,方法较单一。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软件可以做些什么,也会一些基本的操作,对企业的正常业务处理基本能胜任。但只要企业环境变化,需要主动进行设置,大多数毕业生便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了。因此,有必要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学习,而选择综合的案例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Excel在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中致力于组合综合性的案例,这对于突破原有教学手段,探索如何缩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实习和现实的差距、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Excel软件应用”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操作为一体并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子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两门主干课程的分解和综合的子课程,可以融合在这两门主干课程中讲授,也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供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选修。通过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复杂会计的问题,为今后学习及从事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利用EXCEL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把Excel的知识和会计的专业知识紧密融合起来,因此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先掌握会计、计算机基础等知识。

“Excel软件应用”是以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利用EXCEL各项基本功能来解决会计日常工作中的技术性问题,提高其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职业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将Excel强大的表格功能、数据处理功能、绘图功能、函数功能等应用于繁琐而复杂的会计日常工作,掌握利用EXCEL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技巧,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使日常会计工作复杂的问题能够处理起来更方便简单和快捷,从而培养既精通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Excel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具有其他应用软件所没有的优势,它不仅提供了数据输入、输出等一般的数据处理功能,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计算、分析功能,利用Excel VBA还能开发用户界面,使应用程序界面更加人性化。本课程试图通过对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为学习者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 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以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主导思想,以知识的实用性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应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EXCEL的基本操作出发,以常用的财务管理决策内容为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生掌握利用EXCEL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基本操作技能。

3 课程的设计思路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以EXCEL概论、EXCEL图形图标操作、EXCEL公式与函数的使用、EXCEL数据清单操作、EXCEL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EXCEL在财务估价中的应用、EXCEL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EXCEL在筹资决策中的应用及EXCEL在营运资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为主要学习内容,总共分为九个学习项目。以EXCEL的基本操作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能力目标实现为核心,采用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做一体化。

4 课程的内容

Excel是Office系列软件中创建和维护电子表格的应用软件,不仅具有强大的制表和绘图功能,而且还内置了数学、财务、统计和工程等多种函数,同时 也提供了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多种方法和工具。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广泛地运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统计、单位经营决策、工程概预算等多个方面。课程内容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确定理论深度,在内容的选择上依照简练和实用的原则,技能训练的目的性很强。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介绍Excel在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管理中的应用;模块二介绍Excel在会计凭证制作、日记账和分类账创建及会计报表编制这三大会计处理流程中的运用;模块三和模块四主要选取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等范例介绍Excel的应用。课程以会计实务中的常见工作任务为例,详细介绍利用Excel解决会计实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例如:使用Excel快捷键和单元格设定来快速录入财务数据,根据现行财务账目建立电子版的账目,利用公式或操作技巧高效地汇总和核对财务数据,根据系统导出的数据汇总报表,根据系统要求建立符合导入要求的数据列表,根据财务基础数据建立现金流量表、负债表等系列报表。学习者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中的操作步骤,对照范例文件进行实际操作,迅速掌握利用Excel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方法和诀窍,最终开发、建立自己的会计管理系统。

模块化教学内容下设计多个教学案例和任务,例如:应收应付账款管理表、产品进销存表、现金流量表、用Excel来进行凭证管理、收款收据套打、固定资产和折旧明细表、资产负债表、人事资薪数据制作、固定资产管理功能、存货的ABC分类管理、现金流量表的自动生成、应收/应付票据管理、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与预测、营销销售业绩的因素分析、价格和销量的相关分析、月份/广告投入等因素对销量的影响分析、不同促销方式对销量的影响分析、人事资薪数据的循环使用等。内容采用“情境再现提出任务任务分析解决方案操作步骤效果展示”的案例教学式来编写,针对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正确高效使用Excel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课程改革中注重Excel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充分体现Excel在财经实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兼顾Excel使用方法技巧介绍和应用思路启发,设计多种活动案例,注重点面结合,以落实课程的目标。

Excel软件的实验实训学习案例考虑到不同岗位和不同应用能力的需要,分为课内实验和拓展实训两部分。拓展实训的案例主要考虑到将来学生就业面对的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来设计,比如:报表分析、成本会计、出纳工作等方面需要用到Excel软件的实训内容,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小企业会计等方面的拓展实训。

5 课程的教学方法

5.1 案例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项目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剖、总结,然后由学生仿照案例的解决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的各阶段,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通过互相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会计管理功能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相应岗位技能。

5.2 课堂演示的方法

教师为每一案例内容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幻灯片等教学课件,以及便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实例公式、函数、模型,随堂演示,条理清晰,并在Excel开发环境中演示实例作品的运行效果。在上新课前,对上节课的案例知识要点进行回顾、讲述本节课的案例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通过将案例的知识点和问题逐一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

5.3 互动式教学法

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视为等待老师去点燃的炭火,而不是让老师去填充的容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案例任务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发言,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并请学生到教师机上编写和演示操作,指出系统给出错误的原因,帮助排错,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4 任务驱动教学法

利用各模块分解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授课首先给出本项目任务,针对任务讲授相关知识点,然后利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宽范围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5.5 现场教学的方法

依托企业,强化实训。让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现场教学。授课内容包括对某些知识点扩展,新技术的应用,当前模型开发的重点等。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中也许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对真实环境和真实情节的模拟,让学生体验到现场企业环境的氛围,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开发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Excel计算软件,比如:员工预测系统、员工工作量绩分软件、员工综合素质测评软件、员工奖金及荣誉奖励评审系统、产品出入库及结算软件、督导评优及管理软件等,体会在工作岗位上的所学知识的运用。

6 过程评价为主导的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与任务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着课程的目标而展开,既要评价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要评价学生逐渐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素质。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形成多种评价方式。在案例式教学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因此注意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成绩中的比重。

本课程各项目任务的完成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即上次任务完成的内容下次任务要用,所以学生每个项目的成绩教师要有及时的评分和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7 结束语

“Excel软件应用”课程的内容以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充分考虑了企业对高技能会计人才的需要。课程的建设思路非常清晰,重视项目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先进,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的财务岗位所必须掌握的不同类型的Excel技能,在财务报表中综合运用各种函数,互相配合,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准确性更高。案例教学效果十分良好,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特别是通过设计出有实用价值的Excel会计模型软件,使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斌,黄浩.《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学习情境创设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2] 邱德君,张晓坤.浅议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3] 梁婷婷,曲蕾蕾,刘艳萍.Excel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

[4] 邹冉.基于Excel的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革新[J].财会月刊,2012(24).

[5] 姚.EXCEL应用于会计教学模块设计初探[J].绿色财会,2012(8).

篇6

关键词:会计服务外包;财务分析;任务导向法

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经济资料为依据,结合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全面分析,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销售决策和宏观经济等提供依据。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就要以财务分析为基础,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的进步。近年来,全球外包行业发展迅速,我国会计服务外包行业也在“十二五”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ASP(应用服务提供商)、云计算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服务外包已经从传统的为降低成本提升到了增加企业活力的战略层次。会计外包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导致两方面的问题出现,一方面社会急需外包型的会计人才缺乏,另一方面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两方面的问题既矛盾又统一,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成为高校财会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特点分析

《财务分析》课程的设置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该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读企业财务报告的能力,能够对企业所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把握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解读企业所采取的会计政策,透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对企业各项能力结构进行深入认识,从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预测,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运用对企业进行估值。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财务分析》课程的特点作了如下总结:

1.理论性较强

《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财务分析的基础信息来源于财务报表,真正读懂财务报表是做出科学分析、撰写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关键。对此,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报表中各项目的取数方式及其含义。其次,在《财务分析》课程中需要运用资产负债率、投资收益率等不同系列的指标作为分析的工具,在学习众多指标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枯燥。再次,除了指标的学习,《财务分析》课程中还要求学生掌握杜邦分析法等专业的分析方法。

2.基础知识宽泛

《财务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学生除了要牢固掌握财务知识和分析方法外,还要熟悉审计、金融、法律,经济等其他方面知识。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交易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将宏观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到企业财务分析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3.用途广泛

企业的财务分析既为管理者、投资者、职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又为金融、财税、审计等监管机构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其用途比较广泛,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重点结合具体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教学现状概述

除了《财务分析》课程自身特点的制约外,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比较传统和单一。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填鸭式的讲授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另外,在课程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锻炼综合分析能力是不太现实的。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方向的指引和方法的传授,学习任务的完成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得来说,高职院校对学生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直接导致了以往绝大多数会计专业毕业生都属于“报账型”会计人员,而不是“管理型”人才。

二、任务导向法实施的必要性

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财务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外包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通过灵活运用专业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为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从而应对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对财务分析产生的影响。与传统的企业财务分析人员不同,会计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懂得结合企业行业属性选择财务指标。其次,外包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IT技术能力。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企业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内外部数据资源,科学的财务分析应当以收集和整理有效的信息为基础。另外,外包人才进行会计服务成果交付的过程中也会更多地借助IT技术。为了更好地满足会计服务外包对人才的提出的新要求,在《财务分析》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任务导向法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三、任务导向法的实施过程

任务导向法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旨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法的实施首先是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和现时经济环境等提出符合学生当前知识能力水平的任务,并以每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任务之中。在提出任务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确定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学生自主地完成相应地任务,从而通过各个任务构建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认为,任务导向法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知识宽泛的课程,仅依靠课堂完成教学任务会显得抓襟见肘。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把理论知识以PPT的形式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并且针对每个知识主题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学生提前自习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财务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搜集案例资料。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负责搜集和整理一家知名企业最新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然后发给教师。教师则需要对每组学生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并筛选,最后以抽签的方式让每两个小组共用一家企业的资料作为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案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两组使用同一个案例资料,既可将两组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又可以保证案例资料的连贯性,易于结合现实市场环境进行财务分析。此外,由学生参与案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可以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

(二)课堂授课阶段

1.第一环节。在学生已自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可先讲解相应主题的重点难点,然后再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构建该主题的知识框架。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巩固已自学的知识点,而且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同时,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解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2.第二环节。如果学生已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则可将课前已根据相关主题设置好的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并且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明确任务目标。

3.第三环节。在确定学习任务后,学生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一方面明确任务的分工,另一方面需要确定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具体步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作为旁听者,在考核学生团队协同作用的同时还可以给予指导,从而提高师生的交流程度。

4.第四环节。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每组学生需要简述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初步的分析结果。在分析的过程中,每小组可以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目的而选择不同的分析指标,因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可能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职工,也可能是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等,他们需要的信息不同,进行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同。此外,通过情景模拟,学生现场展示他们的初步成果,不但可提高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小组的初步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改进的建议。

(三)课后作业阶段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仅利用课堂的时间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是足够的。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更多地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搜集数据资料,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并且尽量结合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进行更详细、更全面的分析,最终在网络共享平台提交书面形式的财务报告并给教师作为本次任务的一种考核依据。

四、总结

为了满足会计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时不仅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在《财务分析》授课过程中运用任务导向法正是为了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但是,任务导向法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和反馈。

参考文献:

篇7

关 键 词: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教学效果;SAD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58-05

一、引言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是特许金融分析师的简称,是美国以及全世界公认的金融证券业最高级别资格证书,也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最具权威的金融分析领域的行业标准。自1963年第一个注册金融分析师产生以来,CFA资格证书就成为全球从事投资行业人员职业典范的象征,因其权威性而享有“华尔街入场券”、“国际第二护照”和“全球通行证”等别称。

在全球范围内,CFA协会现拥有140多家大学合作机构,这些大学大多是本国或本地区的顶级高等学府。各国高校与CFA协会进行课程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各大学将CFA考试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纳入该校金融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计划。目前我国已有北大、清华和复旦等6所985高校与CFA协会合作,将CFA课程体系引入高等学历教育过程中。另外,对外经贸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和南京审计学院等6所高校,也开设了金融学专业CFA方向本科教学班。

自1996年CFA考试登录中国以来, 我国已拥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成都5个考点。虽然近年来我国报考CFA的考生人数正逐年上升,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CFA的需求, 因此CFA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一些地方政府,比如上海和深圳均明确提出加大对CFA的培养和引进。上海市金融工委、金融办的《上海金融领域“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金融领域持有国际通行的金融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人才数量要达到1.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5%左右,其中CFA证书拥有人数要突破3000人。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深圳市人才认定标准(2011年)》,新增了CFA等人才作为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后备级人才认定的标准,并拟加大力度引进相关人才。

本文剖析了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SAD分析法,构建了CFA课程本科教学“因素-效果”模型,归纳出影响其教学效果的3种基本因素以及9种扩展因素。通过CFA课程本科教学实证分析, 以甄别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虽然在金融危机后,国外的金融专业教育,特别是美国高校金融教育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Jay Lorsch,Rakesh Khurana,2008), 美国前总统布什(2008)也曾以开玩笑的口吻指责哈佛商学院的金融教育在金融危机中有着一定的责任。但是Al Yoon、Blackburn R.等许多学者仍然坚信,美国目前开展的金融职业教育与考试体系,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将成为世界其他国家追随和学习的标杆 [1] 。

国内学者对CFA教学的认识和研究已约有10年,早期多侧重于介绍和阐释CFA教育与考试体系的规程和意义,例如,刘姝威和郑瑞芳对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认证体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2] 。随着CFA职业资格考试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教育应该与国际接轨,学习和借鉴CFA考试的经验是一条有效途径。周悦认为我国高校金融教学内容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现状,目前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我国金融专业教学仍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使学生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3] 。张超通过对我国现行金融教育不足之处的分析,指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应尽快实施教学改革,而借鉴美国CFA制度的经验,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 。万晓通过对美国CFA制度经验的剖析,提出了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知识框架,强调职业道德操守教育,提倡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金融人才的必经之路 [5] 。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方建珍和杜伟岸借鉴CFA考试框架的“德才兼顾”特征,提出了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秉持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两手都要硬”的理念 [6] 。

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育与CFA职业资格教育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金融教育的短板较为明显,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科内容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现状;第二,金融学教育总体上仍是以定性思维为核心,定量分析内容相对不足;第三,现行金融英语教育滞后;第四,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而CFA考试的核心内容“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理论实践和创新”恰恰是现代金融学的主要内容,掌握这些内容也是一个优秀金融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再者,CFA考试的特点体现为:考试范围广泛,基本上囊括了金融专业人员所必须拥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严谨性,侧重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而非记忆,考题既注重传统的知识又能反映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实践。CFA共分三级考试,内容逐步深入,被称为全球投资专业最为严格的考试,其一级考试的内容模块及试题比例,如表1所示。

CFA一级是金融理论知识的打基础阶段,其知识量相当于国外金融本科专业水平;CFA二级更加侧重实务知识的考核, 其水平基本能胜任投资分析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CFA三级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考察, 要求考生以投资基金经理的思维和角度来综合评测投资组合的收益与风险,整体定位和把握每个投资分项的特性。CFA协会对报考者并没有职业限制,但报考一级的考生至少应该在考试当年获得大学本科学历,且每年每人只能报考一个等级。只有三个级别的考试全部通过, 且拥有至少四年金融从业经历者,同时又是CFA协会成员,才能成为CFA持证人。

2011年11月,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在江苏省内率先将CFA课程引入本科教学, 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展开CFA一级的辅修教学工作;2012年9月,金融学院对院内大一新生进行选拔,在新的学科方向下组建了CFA国际班(共49人),以期通过大学四年与国际接轨的CFA现代金融理论课程的教学, 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前能通过CFA一级考试;并与今后金融硕士专业教学课程打通设计, 期望该专业研究生能继续通过CFA二级和三级考试,为将来成为CFA持证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归纳了影响CFA本科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与扩展因素,通过构建CFA教学“因素-效果”模型,探讨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并分析教学因素与效果之间的关联效应,从而拓展了CFA本科教学效果分析的视角, 深化了其教学质量内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根据南京审计学院CFA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 结合SAD分析法将“因素-效果”模型运用于CFA本科教学的实证分析中,进而提出强化CFA本科教学质量的建议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方法概述与模型构建

SAD(System Accommodation and Development)分析法是日本学者田信哉和森彰共同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对影响总体目标完成的各种因素加以整理,并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定量化,便于合理规划组织的整体行为,提高其运行效果。

首先,SAD分析是将存在问题的各种因素按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图解方法,它实质上是一种带有矢量的方框图。图中将有关因素(方框)用表示因果关系、前后关系的箭线联结起来,形成问题系统图。整个图解反映出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影响因素或改善手段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影响因素或改善手段在图中用无输入线的方框表示,称为“外因”问题;最终要解决的目标方框常用双线框标出;其他单线方框称为“内因”问题。通常由影响因素或改善手段到最终目标要经过多级中间目标方框才能达到。

其次,需确立模型定量计算的过程。常用的SAD分析法定量计算数学表达式是线性模型,设问题的结果为y,问题的原因为x1,x2,…,xn,并设:

0≤x1,x2,…,xn,y≤1

x1,x2,…,xn,y=1 当问题完全解决时0 当问题完全没有解决时

y和xi(i=1,2,…,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次方程式表示为:y=a1x1+a2x2+…+anxn。其中,a1,a2,…,an是表示原因xi对结果y的影响程度(即权重值),它们取从0到1的数值,即:0≤a1,a2,…,an≤1,且a1+a2+…+an=1。这些权数的确定带有一定主观性,因为y,xi是定性的因素,从原则上讲是难以客观测定的,但确定这些权重值时,经验方法往往是可行的。

最后,甄别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源。通过计算确定出各种外因问题对系统改善的影响程度后,用图表定量地描述出各影响因素对系统改善所承担的责任,进而寻求改善问题的途径。

基于SAD分析法, 构建的CFA本科课程教学“因素-效果”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学习CFA一级考试课程的实际情况,提炼出影响CFA课程本科教学效果的3种基本因素:兴趣提升度、知识理解度和创新促进度,并衍伸出9种扩展因素以支撑基本要素的行为内涵。现阶段,在CFA课程本科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该专业课程了解程度的非全面性,必须首先通过对其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学习CFA的价值,并不断强化其个人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其次,鉴于CFA考试的严格性与系统性,应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化、多元学习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多维学习与应试能力的培养,使其对CFA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逐步深入;最后,CFA考试还特别注重金融知识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注重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实践经验的累积,为他们将来参加CFA二、三级考试夯实基础。

四、实证分析

基于SAD分析法, 在构建CFA课程本科教学“因素-效果”模型基础上,从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 对南京审计学院2011和2012级CFA辅修班, 以及金融学院2012级CFA国际班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问卷形式展开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上述班级的学生,学院内负责CFA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及校内相关专家。为保证调查对象能顺利理清CFA课程本科教学存在问题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调研采用结构化问卷与半结构访谈形式展开,并保障问题项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原则。此外,在采用现场填写、电话或Email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时, 金融学院CFA课程组成员均全程参与,从而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和访谈的质量。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2份,有效率达到97.22%。经过双向咨询,通过多轮反馈,人员应答意见的概率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回复结果。

将调查结果汇总,计算其估计值的平均值作为因素比较值的最终取值,并据此测算CFA课程本科教学各因素对其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

?滓x1=0.3×0.3=0.09, ?滓x2=0.4×0.3+0.2×0.4=0.2,

?滓x3=0.3×0.3=0.09, ?滓x4=0.2×0.4=0.08,

?滓x5=0.3×0.4+0.2×0.3=0.18,

?滓x6=0.3×0.4+0.2×0.3=0.18,

?滓x7=0.3×0.3=0.09, ?滓x8=0.2×0.3=0.06,

?滓x9=0.1×0.3=0.03。

通过统计分析和测算, 得到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因素与教学效果间的关联程度,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一方面,在影响CFA课程本科教学效果的3种基本因素中,知识理解度的权重最大,说明在整个CFA课程本科教学过程中, 对CFA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的优劣。另一方面,在众多扩展因素中,可以将职业发展规划性、学习方法应用性和能力培养全面性归为影响CFA课程本科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职业发展规划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达到了20%,反映出众多受访学生希望通过CFA课程本科的学习,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锚定今后工作和学习的目标。在CFA课程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呈现一条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促进其对CFA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认知。但该因素权重过大,也反映出由于CFA资格考试在国内的持续升温, 造成很多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从众心理,在不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和规划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学习方法应用性和能力培养全面性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均达到了18%,说明在CFA课程本科教学环节,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强化知识理解度的同时, 促进学生在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因素均会提升CFA课程本科教学的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SAD分析法, 构建了CFA课程本科教学“因素-效果”模型,并对南京审计学院近两年CFA课程的本科教学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影响CFA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知识理解度;在众多扩展因素中,职业发展规划性、学习方法应用性和能力培养全面性对其教学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 这将有利于师生在日常CFA课程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把握教学重点。显然,提高CFA课程本科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从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提升CFA课程本科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首先,把握CFA课程考试规律,明晰CFA本科人才培养思路。CFA考试注重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首先系统梳理CFA一级考试的10个内容模块, 通过知识体系搭建和知识层次推进的思路, 将其与金融专业本科教学课程有效衔接。例如:将CFA《道德与专业标准》内容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贯通;在讲解CFA《经济学》课程之前,使用曼昆《经济学》教材为其做好学习铺垫;推荐罗斯的《公司金融》作为CFA《财务报表及其分析》 课程的衍伸与辅助教材等。要厘清各门金融本科专业课程与CFA考试内容模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由浅入深,有条不紊地系统掌握金融核心课程体系的知识内容。此外,还可将CFA课程本科教学与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打通,为今后攻读金融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继续参加CFA二和三级考试打好基础。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CFA课程本科教学方法。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CFA课程本科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点,以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方法为导向,并结合多元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应考能力。例如,跟踪了解CFA一级历年考试命题思路,以相应CFA考试真题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专题讨论;利用电子教学媒介与平台,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针对考题全面剖析,随时解答,以形成良好和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

最后,通过CFA课程本科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传统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已很难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将CFA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体系与高校金融专业本科教学嫁接,从金融数理分析、金融专业英语、金融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还应重融汇、厚基础,进一步强化学生应考能力以及金融实践经验的累积。

参考文献:

[1]Al Yoon. FEATURE-Shaken by crisis,MBA schools retooling emphasis,Reuters Philadelphia on February 16,2008.

[2]刘姝威,郑瑞芳. 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认证体系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33-35.

[3]周悦. CFA向外商证明实力[N]. 财经时报,2002-06-21.

[4]张超. 从CFA考试看我国金融教育改革之路[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2):41-43.

篇8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根据财务信息,管理财务各项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实用型课程。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十分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教学方法中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行动导向教学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析,旨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关键词:

行动导向;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着眼于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公式运算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教学改革。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基于行动导向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可以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界,后被引入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教学理论。行动导向教学关注应用性知识,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有关行动任务、对象、工具、情境的应用性和策略性知识。在行动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得到统一,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行动过程的完整性、行动的多样性、行动主体的分散性、教学现场的情景性。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习者对行动进行反馈、评估和自我反思,从而提高个体“行动”的学习质量。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多数老师只强调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引导下,教学工作者已尝试多元化的若干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本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以其实用性、互动性及全面性的优势,成为目前适用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其中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人为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有目的地创设教材所述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生、教学工具三者之间的互动性,因此情境教学法是行动导向理论在教学方法上的直接体现。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配以图片和背景音乐,虚拟一家上市公司,对公司命名,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财务部、采购部等组织机构,根据学生对不同部门的喜好分配角色,进行角色模拟扮演。例如,在资本投资活动中,首先,财务部需确定预算,有多少可用资金,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风险大小;其次,研发部寻找和开发项目,评估开发信息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随后,由决策层对资本投资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和审批,分析产品市场、生产、融资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对投资的影响;最后,资本投资实施后,进行监测和控制,执行事后审计,对现行项目及时纠错。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大量融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学生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分组讨论、独立思考、老师引导等方式找出在案例信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从不同决策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作为一个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在不同时期所应该分别做出的决策。例如,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内容的讲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取一家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并且熟悉该公司的概况、行业背景、财务状况和股本结构等,理解案例所隐含的基本理论。案例涉及的知识面通常较宽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简单的复述和解释案例,更重要的是调动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强调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带领学生一起去计算所选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等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和深入分析,找出在财务状况存在的问题,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提出该公司未来总体发展方向和优化财务战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后,教师要根据所讨论的结果进行一个总结,充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讨论的观点汇总出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灵活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将会全面得到提高。

(三)项目教学法。

对项目教学法最常见的定义是: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制定项目方案,实施及评估项目结果。项目教学法的核心体现在学生从项目的完成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处于探究的位置,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项目内容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决策。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传统讲授法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如何设计恰当的教学项目是项目教学成败的关键。项目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在选取教学项目时应考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点进行衔接。例如,针对财务管理中的筹资管理章节,教师可设计“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教学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上市公司,从公司的经营范围、所需要的资金、筹资渠道等多个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整体评价,使得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

三、结论

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在课堂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本位。行动导向教学比较适合我国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但这种教学理论的推广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依托,所以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本科财务管理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综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作者:卢欢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志丽.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06(04):65-66.

[2]孙烨,刘金桥.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80-81.

篇9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重视对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从实际的教学质量基础出发,在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理念支持下实现对我国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工作优化。重视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相关的工作职能部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具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从事会计和财务的相关工作,能够保证科学的工作质量要求,同时能够实现对会计工作质量提升需求。关注到对专业会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重视成本会计教学的相关内容,才能够保证未来教学工作的质量得到稳定提升,并且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实际的工作需求。本次研究针对当下我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讨论和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教育观实现对会计工作的支持,并且积极的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成本会计教学发展历程

从1980年开始,我国正式开展成本会计课程的相关研究可讨论,在传统会计工作的体系当中将这部分科学工作内容摘取出来,并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传统的工业会计工作内容中包含企业实际的生产成本计算内容,关注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科学性,进行科学的成本计算和应用,能够保证为了工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1]。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沿袭了传统的工业会计理论,在其基础上进行工作细节的划分,为实现整体会计工作内容做好基础工作。成本会计相关知识体系和理论的应用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的整体市场经济发展,与传统的会计知识体系存在质量上的差异,不再单纯的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模式和工作内容。重视完全的会计成本法则,主要是为了将会计工作当中的数据统计成为科学有效的报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更加有效的支持会计整体工作的运营,降低会计的统计工作,缓解会计工作劳动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的工作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更加重视对互联网络平台,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二、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特点

(一)系统性

成本会计的理论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实际的运用过程当中也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能够发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成本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就需要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过程当中进行工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重视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改进需求,从实际的教学工作角度出发,了解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课程的工作特点,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而优化成本会计的工作体系。成本会计的教学课程具有其职业的特征,其中系统性的特征是成本会计的关键性特点[2]。会计的工作包含众多的内容,同样,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也包含众多的细节,其中理论知识体系的分支非常复杂,需要进行不同工作细节的剖析。每个工作的细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与统计,保证实际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更加有助于保证工作细节的执行,降低工作难度。通过对成本控制的系统性教学,能够保证相关知识节点的汇总。

(二)实践性

从成本会计教学的实际课堂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成本会计教学的实践性作用,这也是会计教学工作重要性的体现。会计的教学工作主要就是为了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促进专业职能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效率,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准确操作,以此满足会计工作的重要目标。针对会计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且具有重要性,针对这项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够,更加有助于将科学的会计理论结合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保证了成本会计理论在实际工作当中的操作便捷性,也更加具有高效应用的作用更加有助于配合实际的社会生产工作需要[3]。成本的会计数据和信息内容并不容易获得,不像其他财务和会计工作那样可以进行总结方式的记录,而是需要实际的参与到成本运作当中,因此也彰显出其实践性特征。这类信息一般不向外界公布,需要进行模拟槽做,实际的课堂展开也比较具有难度。

(三)连贯性

除上述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内容特征以外,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还具有连贯性的特征,主要是源于实际的行业生产成本需要进行整个流程的记录和登记,以及相关的核算工作操作。在行业生产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需要针对行业生产的原材料购买进行记录,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还要进行生产能源消耗的成本费用计算,还需要考量到实际的生产动力问题,以及行业生产工作的人员薪金等元素。以上成本费用的记录和核算还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其他支出费用的审核,以上的工作内容都包含在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当中,因此,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需要保持连贯性的信息和数据记录,需要针对整体的费用进行整理与操作,以此保障工作执行的稳定性和科学性[4]。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都存在捋顺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其数据信息的复杂性,而且很多教学内容也会出现连贯性的理解缺失,造成学生实际的课堂学习效果出现偏差。

三、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的教材内容和系统存在重复性

目前,在我国社会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体系当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实际的教学材料内容和教学体系存在重复性,大同小异的模式对于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具有一定的阻碍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内容还是对于行业生产的内部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记录,其中实际涉及到的数据和信息对于行业未来的生产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针对其中的核算细节进行分析,探讨核算方式中的规则要求,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处理和整合[5]。成本的会计工作包含众多的内容,对于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也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因此,实际的教学材料需要综合和总结成本会计工作的经验和理论。但是这点往往很难在成本会计教学的课本中得以实现,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存在比较单一的情况,重复性越高,越影响教学的质量存在发展的阻碍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材料进行研究能够发现,预提的资本与等待分摊的资本存在弊端,实际的教学材料也过于死板。

(二)成本会计教学的方式落后

关注当下我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还存在教学方式的落后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停滞不前,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出现了偏差,影响教学工作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一直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的方法应用也存在很大问题,单纯的应用多媒体结合理论教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对于学生实际的引导作用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生受到教学的奴役,而没有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6]。教师将成本会计中的难点以灌输的方式推送给学生,而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存在问题,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存在问题,就很难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成果展示,对于未来成本会计工作的投入就造成了影响。教学方式的落后影响教学材料的设计,导致具体的信息记录账目和成本审核单据都出现问题,对于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开展造成阻碍,学生的理解也受到了影响。

(三)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存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问题,缺乏实践的工作机会对于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具有阻碍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实际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升的作用,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形式也趋向于单纯的灌输,缺乏了教学的灵活性,对于实际的学生理解和认知存在影响。学生单纯的记忆和背诵课本上的知识节点,会严重的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需求,会导致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丧失了本身的实践应用价值,不能够通过实践的工作细节培养学生的工作灵活性,导致学生到达实际的工作岗位无法正式的开展相关的工作,影响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7]。行业生产的成本核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工作意义,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节点对于整体的工作体系只是九牛一毛,不能实际的达成工作的需求。很多实际工作当中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的生产术语都很难消化,让学生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四、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品种法为重点的革新教学内容系统

创新的教学工作理念要求成本会计教学的工作从传统的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重视品种方法的应用,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系统,保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具有其明显的特征性,将成本进行审核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成本审核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品种方法的研究,注意进行成本会计内容的分批量研究,并进行步骤的划分和记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进行行业生产元素的了解与掌握,分析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并计算出相对应的空间费用应用于行业的其他生产需求,作为基本费用的审核[8]。除上述内容之外,还需要进行不同费用的核算,其中还包含辅助支持的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制造消耗等资本,整合上述的费用进行记录整合与分配,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需求。

(二)运用核心公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和统计

在成本会计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进行运算方式的统计与处理,采取核心的方式进行计算与应用,保证教学方式能够将零散的教学点进行整合,实现对教学工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将零散的知识节点进行整合,主要就是为了方面学生实际学习的记忆,在此过程中重新帮学生加深记忆,实现教学工作的优化需求。成本会计工作的核心其实就是进行分配概率的计算,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进行公式的整合和应用,通过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目标和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出现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要求学生明确成本费用当中存在的等待分配的资本,将这部分资本进行与各环节分配资本的总和对比,最终就能够得到实际的分配概率数值。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生产收益对象的标准额度计算,与实际的分配概率进行乘法处理,最终得到单一收益对象的负担资本结果[9]。

(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会计教学的相关工作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体系当中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期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与优化。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掌握最为先进的成本会计计算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成果展示,并通过电子体系的流程设计实现对教学工作主体和细节的整合,以灵活自主的方式优化和完善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掌握和了解相关的知识节点,进而实现积累工作经验的目标。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科学的网路平台提升实际的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引领新的教学时尚[10]。

(四)构建完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体系,对于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切合实际的提升学生的工作水平,并丰富学生实际理论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工作体系建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真实工作中的成本会计工作细节,通过科学的方式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保证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实际工作应急能力的提升。重视将理论的知识体系与实际的工作体系进行结合,就能够保证成本会计工作的核算与审计,进而提升行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追求,还能够切合实际的完善我国社会的经济体系发展需求。重视构建一个良好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实践体系,就是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通过科学的革新路线实现对教学工作质量的整合,进而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绘制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信息工作,是展现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体系了解和掌握的优化途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针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开展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从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需求。从传统会计工作的体系当中进行细节工作的研究和细化,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进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此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保证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得到稳定的进步与提升。面对当下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传统的会计工作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生产工作需求,转变传统的会计教学工作体系,为培养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空间和辅助材料,才是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意识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缺失与不足,才能够更好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的内容上进行革新,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对互联网科技的应用,增加实践工作机会。进而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慧雯.探析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3:249-250.

[2]吴雷,时晓晖,郝桂岩.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必要性与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16,10:165-166.

[3]郭长平.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3-16.

[4]王晓庆.浅议高职成本会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160-162+172.

[5]王艳青,张蕾,王素霞,周京徽.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09:224+227.

[6]王新红,方莹,张伟.基于ERP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36:105-106.

[7]李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以惠州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15-117+128.

[8]刘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7-189.

[9]刘胜兰.职业中专培养创新型成本会计人才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212-213.

[10]郑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的管理会计变革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