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工程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工程专业课程

篇1

关键词:专业认证,课程体系,工程问题,非技术因素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教育接轨并实现国际互认,我国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逐步接受了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加快了工程教育的认证工作。从2016年正式加入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已被确认为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1]。根据2018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划分为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项内容。依据标准要求,围绕着这七块内容来判断专业是否达到认证要求的依据。其中,课程体系的达成被认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2-3]。2019年,盐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工作。认证期间,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性地完善,包括课程体系的修订工作。这样有助于学生达成毕业要求,促进了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情况为例,浅谈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与成果。

1建立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

1.1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

为达成毕业要求的各指标要求,本专业依据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理念,逆向设计并构建了课程体系。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通识基础知识,逐步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并不断训练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本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依据2018版通用标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四部分[4]。为了达成各项的占比要求,通用做法如下: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类的占比均不至少15%);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等子模块。这两类的综合占比不少于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比也不少于30%。此外,结合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进行合理归类,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

1.2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内在关联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课程体系的划分能够满足各类标准的要求。但是涉及到具体课程的设置及先后修次序,以及课程间的内在联系等对课程体系的完善也非常重要。一般地,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逻辑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现以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而设置的相关课程及内在关联分析为例。以《化工设计》单独一门课程为例,说明必修课程先后修关系[5]。《化工设计》先修课有《化工原理》等课程。比如,通过化工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以及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工程观点、经济观点、定量计算和工程设计(研究)的能力[6]。《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化工工程师所必须的综合能力,具有现代化工环保安全意识,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设计的能力,具备使用先进的化工设计软件进行化工工程设计的能力。《化工设计》后修课程有《毕业设计》,通过《化工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化工生产车间(装置)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初具化工装置设计的能力,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由上述分析可知,《化工设计》课程先后修关系与能力培养递进逻辑相符合,能实现毕业要求所需能力的培养要求。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先后修次序都按能力递进的要求进行了设计,能确保学生达到毕业要求。

2课程体系构建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

针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本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依据不同课程类型以及能力达成的要素和基本规律,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并体现于课程教学大纲中。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侧重加强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识别、表达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侧重加强分析、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模块侧重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化工原理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为例,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3非技术因素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作用

针对非技术因素的能力培养,本专业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企管”等课程。比如:为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1“能够了解化工专业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设置“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产品市场调研”和“工艺及生产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涉及到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工程实践活动对社会、安全、文化、道德、法律以及环境等问题的影响和内涵,从而能够承担责任并遵守化工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再比如,强化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撑非技术因素影响能力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体现考虑非技术因素影响能力的相关知识点进一步自我学习,又要进行实践应用训练。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和评分标准。如:为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的设计”,设置了“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反应器设计”、“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五门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设计任务书中除了对具体设计任务给出明确要求外,还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并体现创新意识。同时,在设计说明书中和答辩过程中有相关内容体现,并对该内容给出具体量化评分标准和考核方法。

4结语

基于专业认证“成果导向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更加注重体现专业的办学特色,体现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研究、分析与解决,体现专业技术与非技术领域各项能力的完全达成,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安全环保意识等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储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2]付广艳,李荣广,张金萍,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1):57-60.

[3]程倩,张继国,陈欲晓,等.工程认证导向下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2):122-125.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2018.

[5]杨欣,韩媛媛,翁连进,等.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07-108.

篇2

1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涉及范围很广,存在内容多、知识点多、结构复杂、反应类型多样、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这就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效率下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对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生入校时化学基础知识差异大,学习起来较困难,也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学时有所压缩,导致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程教学信息量日益增加,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对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摒弃“填鸭式”教学讲授方法,要因材施教,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安排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2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课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立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变换各种教学方法。

2.1知识点设计法

各类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巧妙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单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教学中,正常情况下护理学、生物科学、生物教育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内容授课为4学时,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授课为6学时。对于前者学生会感觉到教学内容过多,时间紧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对某些知识点的巧妙设计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烯烃、炔烃的命名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烷烃命名的规则,之后简要说明烯烃、烷烃在命名规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做了这些知识铺垫之后,再设计提问:有顺反异构的不饱和烃如何命名?当双键两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基团不相同时又怎样命名?以此引出顺反命名法与Z/E命名法。这样,通过巧妙设计知识点,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主动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很轻松地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

2.2归纳总结法

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中,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化学性质丰富,有机反应形式各异,变化万千,且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很多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记忆,却事倍功半。这时,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从个别反应中找它们的共同规律。例如贯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始终的有机反应历程问题,是学生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重点内容。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有机反应比喻为有机化学的“词汇”,而反应机理则类似于有机化学的“语法”。反应历程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可归纳为两大类:即自由基反应一由共价键均裂成带单电子基团引起;离子型反应一由共价键异裂成带正负电荷的基团引起。在此基础上再经过系统的归纳,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自由基反应:(1)自由基取代反应,如烷烃的卤代反应;(2)自由基加成反应,如烯烃在有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的自由基加成反应;离子型反应又分两类:一类是被亲电试剂进攻的亲电取代反应(如芳环上的硝化、卤代、磺化反应等)和亲电加成反应(如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另一类是被亲核试剂进攻的亲核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SN1、SN2)和亲核加成反应(如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以及β-消除反应E1和E2(如卤代烃脱卤化氢反应和醇的分子内脱水)和α-消除反应(如卡宾的反应)等。这样,借助反应历程作为贯穿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线索使知识系统化,避免死记硬背繁多的有机化学反应,帮助学生把许多表面上看来完全不同的反应通过反应历程相应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2.3多重导入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课堂教学的开头,它起着酝酿情绪、提示内容、带入环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一个好的前提保证。有机化学是一门以描述性知识为主的学科,大量的基本资料可由结构、性质和合成三部分内容来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性质和合成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课堂导入方式很多,如有通过演示实验、分子模型等直观导入;有通过化学史来导入,例如脂环烃环的张力学说、苯环的结构等。而提问式导入经常出现在章与章、节与节之间关系紧密、前后连贯处,归纳式导入则在总结前一节的教学内容或习题、实验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而导入新课。更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是事例式导入。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运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例子来引入。例如学习酯类化合物时,可以从水果蔬菜的风味品质来导入,如乙酸异戊酯是香蕉的香味,正戊酸异戊酯是苹果的味道,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是梨子的香味,丁酸乙酯和丁酸异戊酯是草莓的味道等。类比导入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好方法,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宏观物体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可从宏观物体作类比引入微观世界。例如在讲授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对映异构现象时,可以从镜前的物与像,山水画中的倒影以及人体的左、右手等非常相似但不能重合来说明分子也有镜像关系的存在。在讲到外消旋体与内消旋体的区别时,展示一张非洲羚羊的照片,羚羊的两只角呈现出完美的内消旋体形状,一个物体,不可拆分。帮助同学们记住内消旋体纯物质不能拆分,外消旋体是混合物,可以拆分等知识点。

2.4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学生探究活动是以思维的激发、深化作为手段进行的。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问题意识驱动学生思维,而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诱因,人一旦对某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产生困惑、怀疑、焦虑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就形成了。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巧妙营造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例如在讲授卤代烃消除反应机理时,由于卤素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造成β-H变得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卤代烃易于脱去β-H而发生消除反应。如果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卤素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α-H要比β-H更为活跃,那么为什么不脱去α-H呢?听到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提问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了解α-消除反应与β-消除反应的区别,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又如当讲到卤代烃消除反应的主要产物取向遵循扎依采夫(Saytzeff)规则,即主要产物是双键碳原子上连接烃基较多的烯烃,也有学生可能会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主要产物可以是双键碳原子上连接烃基较少的烯烃呢?这就可以进一步引入对“扎依采夫烯烃”和“霍夫曼烯烃”的讨论。

3结论

篇3

一、引进绿色化学和绿色分离工程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即利用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提高反应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选择性,实现零排放。绿色分离工程指的是分离过程绿色化,主要包括两种途径进行实现:第一,优化传统分离过程,降低甚至消除分离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开发和使用新的技术,例如,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贯穿于整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分离过程绿色化对于未来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是社会现代化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分离技术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对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未来。根据现有发展基础、条件,在不损害地球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资源并产生足够的财富,以满足社会合理的经济需求。绿色分离工程等新型分离技术在高等分离工程课程中的引入,必将引领学科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在职研究生来自于化工企业,一般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相关岗位的管理者,有些甚至已经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项目负责人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致力于知识转化,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他们既要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更要培养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核心就是提高知识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如果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学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教师通过工程中的实际案例解释相关的原理或者理论,侧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要紧凑,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层层递进、详细透彻,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诠释;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及模拟仿真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最终实现该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提高,使其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综合要求,建成学而有用、学而会用的核心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高等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特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

1.优化教学方案、完善多媒体课件。教师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是目前高校授课的必备工具,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没有系统的模拟仿真系统和实践设施,因此为提高授课效果,应对该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加入基本原理的动画和实际生产的视频,以保证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由学生提出本单位现场分离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各自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验证。

3.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采用AspenPlus、Pro/II等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化工分离过程进行设计和模拟,建立典型案例库,模拟化工分离的过程、分离过程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离工艺中相关设备的直观演示,开发相关的计算软件以解决分离工程中大量计算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工厂实际中分离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收集现场数据,进而设计程序,得出计算结果,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5.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技术人员需要广泛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性技术并掌握其发展趋势。在职研究生平时在单位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到学校上课,因此建立师生互助平台和网络信息库势在必行,不仅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的联系。教师在学校将专业的最新信息录入信息库内,为研究生开辟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将遇到的技术困难提交到平台,教师与同学一起通过讨论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再用于实际生产进行验证。

三、注重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双林等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学环节和管理体系三大部分,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3、0.53、0.14,说明教学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职研究生虽然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社会经验和工程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回到学校后,往往会存在些许的陌生和拘谨,尤其是在教室内安静的听老师讲课,往往很难。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授课方式,要以互动交流为主,鼓励学生提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石油化工过程中针对硫含量过高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去查阅文献,以化学法和物理吸附法为基础,设计出脱硫的方案,大家以基本理论为依据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验证。

四、优化教师队伍

篇4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自我校化工专业招生后,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单独授课,由于化工专业需要学习更多的化工专业课程,考虑化工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学院的实际和其它高校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对这两门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这两门课有机整合为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将原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调整、取舍,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以强化应用为主导思想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力图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形成了一门应用性强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课程。与我校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相比,化工专业后续的专业必修课程比较多。专业的不同,课程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化工专业来说,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学时就要进行压缩,而两门课程又有很大的联系,内容上也有一些重复。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来分别属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融合,组成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课时压缩。内容的整合避免了两门课程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内容的精简,同时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教学的潜力,同时有对应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从而建立起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加强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有机联系,建立了一个知识全面,无缝衔接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新体系。

(一)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应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既考虑到大一学生刚入大学校门,尚不适应中学与大学之间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转变等特点,又注意了与后续课程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的衔接,尽力拓宽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同时力求避免重复、脱节。通过每一章的思考题、习题的练习,能够使学生抓住主线,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触类旁通地学习,从而保证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1]。选用的教材是浙江大学第二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该教材首先介绍的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二章是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前两章的内容归属于无机化学的内容,第三章是定量分析基础的介绍。在第四、五、六、八这四章内容中,介绍的四大平衡和对应的滴定的内容。每一章都是首先讲授的是平衡的原理,然后是对应的滴定分析内容,也就是一个平衡对应一个滴定的内容。这样避免了无机化学上介绍了平衡的内容,在分析化学上还需要介绍一些平衡的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使条理更加清晰,内容上更为简练和完整[2]。

(二)适当引入学科前沿,拓展学生专业知识

在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最新进展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起点,加大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随时跟踪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使最新的知识前沿能够融入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能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讲授,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于一体[3]。实践教学中,在开设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内容,经过多层次实验平台的锻炼,使学生能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化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到一些公司、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交流。参观了公司的生产流程、实验室,详细了解了产品种类、性能质量、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在参观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发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不同之处,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撑,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也更有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的教学观从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及本科压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总结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积极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自觉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增加习题课、讨论课或留大作业等,将理论教学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总结式是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对课程内容要做到:节节总结,章章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更新教学理念,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教与学两过程动态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主要采用:板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粉笔+黑板”)的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在第一章至第六章的教学中,主要是以板书为主,尤其在化学反应一般原理这一章中,公式的推导,计算题比较多一些,所以主要以板书为主。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跟上老师的速度,而且在推导或计算的过程学生也在进行思考和运算,思路比较清晰。如果在这些章节采用多媒体的话,速度很快,而且学生缺少必要的运算过程,印象也不深刻。在第七章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中,内容比较抽象,微观世界的东西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如原子轨道、能级等这些内容,单纯语言不是很好描述,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特点,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将晦涩难懂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如在讲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这一部分,学生完全处于一头雾水的状态,通过借助flash将作图的过程展现出来,并将得到的图片进行展示。学生在看flash的过程,感觉很有趣,也就很容易的记住图形的特点和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对于后面的原子轨道的叠加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选择,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发挥板书和多媒体各自的优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4]。

(三)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不是上课教师在唱独角戏,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收获。随时观察学生在课题上的表现,随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方法,将学生在课题中出现问题都尽快消化。教师力求在讲课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5]。构筑师生交流与互动。课下利用邮件、短信、电话、QQ群等方式将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解决。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科研能力为目的,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我校重视创新创业训练,在人才培养上,面向全体,基于专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学生根据课程的研究前沿,可以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从选题到实验的进行,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教师在总体上进行统筹把握[6]。

三、结束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重新整合而成,精简了学时,优化了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和化工专业的其它课程衔接。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注重了多种方法的教学。

作者:郑兴芳 单位:临沂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娟,帅琪.适合大一新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6):199.

[2]陈素清,梁华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思考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3):43-49.

[3]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3.

[4]毛昌杰“.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22):172-173.

篇5

一、引进绿色化学和绿色分离工程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即利用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提高反应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选择性,实现零排放。绿色分离工程指的是分离过程绿色化,主要包括两种途径进行实现:第一,优化传统分离过程,降低甚至消除分离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开发和使用新的技术,例如,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贯穿于整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分离过程绿色化对于未来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大意义,是社会现代化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分离技术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对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不能威胁子孙后代的未来。根据现有发展基础、条件,在不损害地球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资源并产生足够的财富,以满足社会合理的经济需求。绿色分离工程等新型分离技术在高等分离工程课程中的引入,必将引领学科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在职研究生来自于化工企业,一般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相关岗位的管理者,有些甚至已经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项目负责人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致力于知识转化,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他们既要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更要培养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核心就是提高知识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如果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学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教师通过工程中的实际案例解释相关的原理或者理论,侧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要紧凑,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层层递进、详细透彻,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诠释;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及模拟仿真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最终实现该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根本性提高,使其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综合要求,建成学而有用、学而会用的核心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高等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特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

1.优化教学方案、完善多媒体课件。

教师要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多媒体课件是目前高校授课的必备工具,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没有系统的模拟仿真系统和实践设施,因此为提高授课效果,应对该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加入基本原理的动画和实际生产的视频,以保证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由学生提出本单位现场分离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各自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验证。

3.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采用AspenPlus、Pro/II等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化工分离过程进行设计和模拟,建立典型案例库,模拟化工分离的过程、分离过程中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分离工艺中相关设备的直观演示,开发相关的计算软件以解决分离工程中大量计算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工厂实际中分离设备存在的问题

收集现场数据,进而设计程序,得出计算结果,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5.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技术人员需要广泛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性技术并掌握其发展趋势。在职研究生平时在单位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到学校上课,因此建立师生互助平台和网络信息库势在必行,不仅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的联系。教师在学校将专业的最新信息录入信息库内,为研究生开辟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将遇到的技术困难提交到平台,教师与同学一起通过讨论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再用于实际生产进行验证。

三、注重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双林等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学环节和管理体系三大部分,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3、0.53、0.14,说明教学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职研究生虽然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社会经验和工程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回到学校后,往往会存在些许的陌生和拘谨,尤其是在教室内安静的听老师讲课,往往很难。因此,对于这些学生的授课方式,要以互动交流为主,鼓励学生提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石油化工过程中针对硫含量过高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去查阅文献,以化学法和物理吸附法为基础,设计出脱硫的方案,大家以基本理论为依据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验证。

四、优化教师队伍

篇6

关键词:智慧教学;高校化工专业课程;举措

一、引言

高校化工专业的宗旨是培养能对各种化工及相关过程和化学加工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并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过程模拟、设计的人才,其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三传一反”,即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动量传递和化工反应过程。学生经常会遇到用计算机学习的情况,所以使用智慧教学的方式既符合化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能用较有新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较大的帮助。

二、当前高校化工专业课程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因为我国教育改革刚开始推进,所以传统教育下高校化工专业课程的开展还有不少的问题。比如,课堂上,教师没有办法顾及众多的学生,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复杂的化工知识,加上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化工教学困难重重。另外,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而高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导师没有办法像在高中时全天盯着学生,而且高校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就会有所放松。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教学方式没有新意,学生在课堂中难以提起对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再加上教师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上讲知识,以灌输为主;而且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化工专业课的理解能力较差。比如,在学习“物理化学”时对相平衡理解不透彻,就可能影响之后“化工原理”中传热理论的学习。在学习后面的课程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基础理论不扎实,想再回来补前面的课程,这无疑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化工专业课堂开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运用新型教学理论,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推动智慧教学在高校化工专业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解决已知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以上笔者所列举的问题都是化工专业教学中较为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化工专业教学效率低下,限制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应得到妥善的解决。高校的管理模式与高中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异,高校的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而言,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是更适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以及自我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但学生由高考的高压环境进入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甚至部分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适应高校的学习。因此,高校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尽力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校教师能为学生做的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强化学生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提高效率,使课堂尽量饱满。使用智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将问题转达给教师。在整合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后,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课上进行教学,讲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解难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而在这一点上,智慧教学有着远胜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同时,教师上课时也应该不拘于形式,尽量丰富,使课堂富于变化,尽量多彩一点。这样,学生也会随着每次课堂多彩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经过日积月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就会慢慢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认可度也会随之提高,上课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利用智慧课堂帮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

因为高校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所以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束缚也更少,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较充足。有些学生能利用这1022021年12月些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而有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反而变得松散、懒惰。环境突然发生巨大改变,学生的落差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也会因此变得迷茫。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智慧课堂来帮助学生管理时间。现在,一部分学生已有智慧课堂,他们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来了解学习的进度与计划,并且帮助自己进一步融入课堂,根据学习的计划,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一系列学习计划,这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很大。而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所需完成的任务、学习的计划,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等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来。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一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所以他们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把时间花费在玩耍上,因而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教师利用智慧课堂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高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其次,要采用多样化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传授多元化的知识,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人。

(三)运用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十分依赖课上学习的时间,甚至有些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只是在课上听教师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了解学习中的重难点,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这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给学生留下的自主时间较少,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有目的地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提高教学效率,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智慧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知识传播的枢纽,对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可以利用智慧课堂先进行预习,了解重点,解决难点,再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带着问题进课堂,着重听取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讲解,并且把自己学习中的问题积攒下来在课堂上向教师请教。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智慧课堂了解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着重讲解难点,而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剩下来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或者让学生进行讨论,由学习较好的学生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同时,通过智慧课堂,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便捷了。对于不会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线即时询问教师;教师及时完成“一对一”“点对点”的教学,帮助学生解答疑点、攻克难点。

(四)运用智慧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时,只能在课上听教师讲。如果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或表达方式不同,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不同。而智慧课堂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化工原理”课程中的液体精馏部分为例,其内容很抽象,且有大量用符号表示的公式,仅靠学生个人的学习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智慧教学软件可以辅助学生理清公式,弄懂传质的机理,这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课下,学生可尽最大努力理解知识,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剩下的都是偏难一点的理论知识。这一部分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弄懂确实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知识加以梳理。此外,教师还可以合理地运用智慧课堂为学生进行知识难易程度的分级,将其中较难的部分列出来,让学生先自行理解。这样,即使学生不能全部弄懂,但学生对难点也会有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理解了知识的重难点后,他们在知识的理解上自然会更上一层楼。有些学生因缺乏向教师请教的勇气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利用智慧课堂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学生只要在线上把问题发给教师,接下来就可以静静等着教师的回复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智慧课堂是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只对高校,甚至对学习的全学段都有极大的帮助。而对高校而言,智慧课堂软件在未来完全落实之后定然是一大利器。化工专业课程应当积极利用好身边的智慧课堂,使其与学科特点积极融合,真正成为利器。教师应该积极把智慧课堂运用到化工专业的教学上,摸清套路,使其在授课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毛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29):217-218.

[2]吕浩源,何明.“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路径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8):31-35.

[3]姚明敏,杨凯.“智慧课堂”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学刊,2020(9):90-93.

[4]高婷婷,郭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9(1):11-17.

[5]王万森.适应社会需求,办好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7(10):5.

[6]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29,34.

[7]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19-120.

[8]黄梅.教学的智慧与智慧的教学——以化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4):5.

[9]李嘉琳.论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10]王玲.让"鲜活的教育"走进化工分析实训[J].新课程·教研版,2010(9):285-286.

[11]刘洋,刘尊奇.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智慧课堂的构建研究[J].广州化工,2019,47(10):171-173.

篇7

[关键词]环境;绿色化学;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44-02

绿色化学,也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或无污染化学,主要是指在化学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原则来减少、甚至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或在过程中的生成的化学。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原子经济性”,基本原理是公认的十二原则。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与环境保护不同,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是从物质产生的源头控制废物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绿色化学对环境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与现代化工工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一、绿色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未来的生力军,在大学课程中开设绿色化学课程,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止污染,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绿色化学及相关知识引入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并系统传授给学生。

随着对绿色化学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逐步为人们接受,并被引入高校教W活动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绿色化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与化学其他课程不同,绿色化学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因此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专业知识,为大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者从2009年开始在江苏师范大学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绿色化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绿色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绿色化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精选教学内容 启发学生的兴趣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很快,但没有较为成熟的教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这也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思想、提供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绿色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有机化学联系紧密,涉及很多有机合成反应的方法和条件,如果只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结合实际生活,用生动的实例充实课堂教学,展现绿色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白色污染”及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就会对绿色化学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绿色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涉及很多化学相关领域, 因此我们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一些相关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另外,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数据库资源来提供关于绿色化学的最新科研成果的链接,以便学生随时阅览、学习,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研究动态及最新进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启发学生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讲解―接受型”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少,教学气氛沉闷,也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学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

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绿色溶剂技术这个章节时,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的科学前沿内容。在该章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这节课的10~15 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对绿色溶剂技术的理解,分组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种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作为一门专业课,绿色化学每节课要传递的信息量非常大,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处于抄笔记的状态,没有时间去消化和思考教师讲授内容,不能和教师互动,只能被动接受课堂内容。所以要改善教学效果,就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不同教学手段间的配合使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主要场所,但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素质,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有合作的化工厂或制药公司参观调查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验教学来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绿色化学观念,如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设计性实验中分别采用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让学生对两种合成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他们用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性,增加他们迫切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另外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中有意识按绿色化学要求进行,开展专题讲座,环保展览宣传等,让绿色化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主动学习积极性低,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抄袭别人的作业。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化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课程论文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在每学期的授课中,我们通常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前给出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根据绿色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结合课程论文的具体要求,查找和阅读有关的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和撰写课程论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个环节通常也会给出一些相关指导,如每个数据库的使用教程和视频等,课程论文的完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化学的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构成。不同于其他化学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在绿色化学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课后心得体会也计入平时成绩。如在某些章节的课堂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课堂教学中,每组可派出代表对相关问题给出解答,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更深刻地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部分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课程结束后,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要总结该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课程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这门课程中,部分评价意见如下:1.绿色化学这门课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感觉很有用;2.课堂上老师举的例子很生动,学到了很多东西,扩展了知识面;3.通过准备课程论文,感觉自己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4.喜欢老师的讲课,内容吸引人,但是有部分反应有机化学里没学过,能否多讲一些。

总的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程度高,总体满意程度也比较高。

三、结语

绿色化学是一门面向21 世o的高层次化学,它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在绿色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常伟,李贤均.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2] 张礼和.化学学科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沈玉龙,王克诚.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006(10):63-64.

[4] 仲崇立.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学科;科学;专业;方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ity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city planning to develop more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is to strengthen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ity planning special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by the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the practice of city planning must strengthe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scien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Keywords: city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subject; science; professional ;direction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有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城市规划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整体大局来开展,而不能只强调理论规划而不顾具体实际。目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策形势持续变化,城市规划要建立灵活机制,保持调整余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城市规划的认真负责态度。

四、结语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和相应知识的积累之上。城市规划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另外,由于城市规划本身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特点,对规划工作者的知识经验要求较高,需要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多学科。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充实的知识积累之上,为城市建设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除了理论知识的完善,还应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先进的理论模式建立更科学合理地城市,发挥城市规划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肖伟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动态规划布局方法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胡娜;论城市规划的价值理念与生态城市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章光日;关于新城开发热的冷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篇9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动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学的开展模式,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属于职工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方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因材施教属于实施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

关键词:

汽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

现阶段,较多的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均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等教学模式,然而只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较为单一,缺乏从事汽修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工作过程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之后难以短时间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一、构建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需要以汽车的检测、维修以及管理岗位实际要求为依据,以服务本地区汽车及交通产业为宗旨,以汽车的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可以胜任任何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的全才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逐渐掌握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系统化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按照以下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即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保证工作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载体、实训作为保障。

(一)归纳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

首先以汽车售后市场作为方向,凭借汽车维修行业与企业,按照专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开展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然后再根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同时结合有关国家职业标准,最后形成八个职业综合能力领域。

(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按照已定的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重构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其中以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培养确定五门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三)学习情境的正确设计

按照标准化思维和职业特点,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学习内容转换成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一门课程能够设置多个学习情境,而每一个学习情境又能按照具体情况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有关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等任务,实施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以一个实际任务承担着的身份实现课程的学习。同时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取得中级和高级工考证,然后再借助专业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并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加强培养。在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为了保证六步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形式进行设计;三是,为了突出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尽量的系统化设计;四是,设计内容应包含企业行业具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五是,做好教学保障工作。

二、构建和课程系统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属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其充分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同步培养,这一理念不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社会对技工学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的认同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构建与之具有对应关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汽修专业教育需根据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以汽车的保养、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技术为主要内容,尽量构建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人才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数字化信息手段和仿真生产实际环境的,融合了教学、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会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中具有行业最真实的环境、生产设备、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开展生产实训及顶岗实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所以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可有效保证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工作过程指的是,在企业中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得到一个工作成果中较为完整的工作程序。由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生产任务,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等方面一定要与企业接轨,而工作过程系统化则能够很好的将企业实践和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工作工程系统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的工作岗位应与所学专业对口,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就应找机修工作岗位或汽车维修电工工作岗位等;二是,在工作岗位确定之后再确定学习的领域,如机修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学习领域有发动机构造和维修、底盘构造和维修等;三是,当确定了学习领域之后还应确定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应不低于三个,在确定工作任务时不能随意选择,而是要通过去汽车企业进行调查,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商讨确定;四是,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

三、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完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完整工作流程的行动课程体系,此属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更新,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各种专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由此使得学生的脑、心和手全部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动力,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人交际合作的能力,并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体,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曾燕华.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4:19.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践教学建设

作者简介:刘存香(1981-),男,广西宁明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刘学军(1977-),男,山东潍坊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编号:2011JGZ088)、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1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01-02

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市场膨胀迅速,我国占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份额已从10年前的7%迅速攀升到2010年的31%。2011年,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一系列基建投资规划的出台又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持续上升提供了保障,也为工程机械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整个综合运输体系投资规模约14.5万亿元。在水利建设方面,未来十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其他方面,如房地产开发、矿山开采等各个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投资规模,如2011年全国将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的指标,达到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直接投资将达到1.4万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惯例,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中会有5%~8%用来购买工程机械设备。因此,未来几年工程机械行业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从而引起工程机械服务人才需求上产生新的增长点。

然而,纵观国内各高职院校,多数开设有工程机械类专业的院校均为交通类院校。究其原因,工程机械专业所需实训设备价格昂贵,同时需要有较为宽敞的实训场地。为此,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以专业课程一体化为建设目标的工程机械实践教学建设方式。本文通过介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进一步介绍该专业基于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做法。

一、实践教学建设现状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自2007年开始招生,是广西教育厅“十二五”重点建设的急需专业之一。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本着“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的主旨,“以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为目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实训基地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以创新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主旨,努力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同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目前,已有的、面向该专业的实训室分为四类:一是满足基础课所需的“基础创新型为导向”的实训室;二是满足专业主干课所需的“能力创新型”实训室;三是满足后续能力发展所需的“拓展创新型”实训室;四是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占地约3500平米。

以“基础创新型为导向”的实训室可开展简单而独立有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分析任务、明确目标后便能独立完成,如“机械创新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金工实训室”等。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能力创新型”实训室,如“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工程机械底盘实训室”、“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室”等;“能力创新型”实训室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不仅解决了教师设计的任务,而且还能将一些抽象的、复杂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以学生后续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拓展创新型”实训室,如“机电创新实训室”及“智能控制实训室”。“拓展创新型”实训室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机械电路特性、智能控制过程,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图1所示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图。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建立的四大类型实训室及其实训教学设备能基本满足培养学生“会做”能力的要求。

然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课程建设关系不紧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很大空间,课程建设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距离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目标仍存在很大差距。

二、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建设思路及措施

为使实践教学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自2011年开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该专业制定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即:借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与“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两个重要机构的作用,利用广西交通系统间的互帮互助关系,引入企业人员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课程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在学院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的支持下,实现实践教学建设推动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又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建设的良性、高效的“螺旋盘升式”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具体建设思路和措施如下:

1.依托课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行业优势,在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建设

根据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需求,课程建设中已确定“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与“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两门核心课程为建设的突破口。为此,实践教学建设将重点围绕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两个实训室开展建设,并通过两个重点实训室的建设,将其成功经验辐射到其他实训室建设当中。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进行,扩建内容包括实训设备的合理配置、实训场地的合理规划等。实践教学建设中所开发的一系列实训项目将被融入到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当中,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基于“课程工学结合”建设理念进行。考虑如何将“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与“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的每一个基础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展。

此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将倚靠广西交通系统行业企业关系,与广西交通运输厅下属的西江航运建设投资集团、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和强度。

2.通过实践教学建设,提升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训项目开发能力,提高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两个实训室的建设将由4名校内专职教师和2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专任教师具体负责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规划、运作方案和实训项目,2名企业兼职教师完成2门核心课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运作方案和实训项目。

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交流建设经验。校内专职教师根据校外兼职教师所提出的最新机型的发动机故障、液压系统等故障案例,不断设计、更新“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的实训项目;而校外兼职教师将根据校内专职教师所编撰的工学结合教材、“任务驱动式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基于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

通过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工程机械发动机实训室和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实训室建设,将有效提升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训项目开发能力,提高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3.实践教学建设在促进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建设能够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后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快了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三、结语

推进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新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维护方向)专业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衡量依据,通过课程建设推动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实现三项建设的“螺旋攀升式”递进。这种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模式将会快速提升专业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