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学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学科论文

篇1

一、“通读”(通看)音像教材,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存和特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备课必须做到3点: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教师备课比较重视文字教材(主要是课本),而忽视音像教材的备课,因而在电教课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读”有关音像教材(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碟、影片、录音等),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方法、片长、编者意图。录像片、科教片必须多播放几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备课时才能全面考虑,精心设计教案,为保证上好电教课作好充分准备。

二、选择使用音像教材,发挥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选择合适的音像教材是保证电教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考虑使用音像教材时,就必须对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内容的)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若是表现植物体内水份运输、有机物输送及动物体的血液循环等,还可以来用线条动片(即摩尔条纹片)。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目前可用来教学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题库,教室的硬件还没到位),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套音像教材的时候,有的内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没有,这时教师可考虑在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中选择、剪辑,填补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现有的配套音像教材,在内容选择、时间编排上不尽人意,同样需要教师、电教教研员一起研究音像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剪辑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为电教所用。例如,初中生物学“动物的摄食”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水螅、青蛙、啄木鸟的摄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结构和与捕食方式相适应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配套录像片是没有的。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以上3种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的过程。教师可在其它录像片中进行剪辑:“水螅的捕食”可剪辑上海教育学院摄制的《水螅》录像片,“青蛙的捕食口可剪辑福建电教馆摄制的《庄稼汉的好朋友》录像片(原为小学语文使用的录像片),“啄木鸟的捕食”可剪辑南京电教馆摄制的《啄木鸟》录像片。有关“血液循环、消化和吸收”可剪辑深圳电教馆引进的《生命的奥妙》录像片。有的内容还可以从收集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节目上剪辑下来,用于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剪辑有关录像片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有效地发挥音像教材这种电教媒体的优势,提高电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篇2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

篇3

1.明确定位,突出学生主体

要将生本教育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学生主体,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建立好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根据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无论是在物理理论教学过程中还是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讲课.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谈谈在生活中遇到的大气压强导致的现象.这种突出学生主体的方式,更能带动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

生本教育的另一特点就是突出探究,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突出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干电池和锡箔纸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短路的现象,这种小实验不仅安全利于学生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布置这样趣味实验当课后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也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激情.

3.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

突出合作也是生本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力和机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相关题目,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看哪一组能最快地讨论出结果,并向其他学生展示出来.创建小组也可以使组员之间互相督促,教师在分组时可以综合一下,将一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等生分到各组,让他们带动和帮助学生那些成绩较差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使学生共同进步.当然合作不能仅限于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等等.

生本教育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良好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立足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从明确定位,突出学生主体,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三方面对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希望以上几种方式可以给各位教师一些借鉴,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邵剑斌 单位:江苏省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

篇4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生物教学 教学信息化。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概述

1、课题研究背景

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小学的教与学的应用,起步于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随后是基于资源和基于交互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跨学科学习,最终也是最艰难的领域是各类学科课程的日常教学,即大量常规课堂的面授教学。如何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每一天的面授常态课堂教学实现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这是21世纪全球基础教育革新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2、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

交互式电子白板有着传统黑板和多媒体投影系统所无法企及的七项优势:

(1) 教师易于对材料的呈现过程进行控制。

(2)便于引入、编辑、展示、控制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化资源。

(3)板书内容可方便地存储下来以备后用。

(4)丰富多彩的呈现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5)教师的计算机操作透明化,是一项天然亲近教师的新技术。

二、研究目的

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上的不足与缺陷,分析原因并提出利用新技术构建个性化、互动性的课堂可行性建议;寻找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初中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新思路,丰富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技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基础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研究的意义

本论文旨在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师对交互式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存在偏差、教师缺乏培训和指导、白板配套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没有掌握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等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的实验研究

1、实践对象:本实践主要是在本人所工作的伊春市实验中学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在初一年级 7.2班进行实践,《细菌》在初二年级 8.3 班进行实践,《传染病及其预防》在8.1班进行实践,具体见光盘。

2、评价与反思:课后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生物教学的评价,80%的学生认为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使自己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并且保持注意力,同时觉得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形式多样,知识的呈现形式更为灵活,使生物课更加充满了生命活力。

五、课题研究成果

1.学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操作熟练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的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

3.大幅度的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通过参与课堂实践,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六、存在的问题

课题的研究并非完美无缺,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足之处如下:

1.教学实践不太充分,该教学模式可以与更多的学科进行实践,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只选取了生物学科进行实验,实践案例有待扩展。

2.由于时间限制,只对三个班级的三节课进行了研究。因此在对学生认可程度方面可能存在研究数据不足的问题。

4.本研究中的两节课例都是以新授课为主,没有进行实验内容的教学环节。

七、影响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在主观心理上,一些教师不愿意接触新的事物,自身排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和使用,造成其操作不熟练、白板资源不会制作等现象。其次是占用了教师太多的备课时间,使一些教师更加不愿意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设备因素:电子白板使用频率高,设备损耗大,而学校又缺乏相应的设备维护和修理人员,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白板修理常识,导致在使用电子白板过程中经常遇到设备故障又无法排除故障。

3、培训因素:当前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基本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少数人参加市里培训而后回学校培训老师,效果不明显。

篇5

电视电影论文2300字(一):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提出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入手论证了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电影电视资源;初中生物;应用策略

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实践性、理论性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课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物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和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现象,对于生命的形成与生物现象的存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生命和自然充满热爱和敬畏,从而获得一种真正的生物核心素养。目前,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本人将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入手展开一定的论述与分析。

一、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有的理论基础

(一)视觉教学论

1928年,在《图像在教育中的价值》一文中韦伯阐述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视觉感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中仅仅使用语言会使同学的兴趣减弱,容易导致言语主义,照相技术的改进使学习者的教材环境得以扩充。而实验教育也已证明,视觉教具使得课程形象化,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二)“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

爱德加·戴尔作为视听教学领域的专家在1946年出版了《视听教学法之理论》,对视听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发展出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在经验之塔中,视听媒体,比语言、视觉符号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且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二、电影电视资源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很多時候学生对生物课堂的认知就是需要大量的记忆,因此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生物学习的兴趣。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影电视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将电影电视资源引入课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以一种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物学习当中。而影视作品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物现象进行精彩的演绎,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也就是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这极大地降低了生物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在课堂当中引入电影电视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生物学习的视野全面打开,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生物知识和学科体验,丰富学生进行生物思考的角度。

(三)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收的知识都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而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资源,学生自身对所学的知识具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开始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本身的经验世界以及理解和思维的过程内化而形成,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把握电影电视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在初中生物课堂当中引入电影电视资源,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第一,谨慎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作品。并非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可以随便在初中生物课堂当中应用,在进行影视资源选择时教师一定要谨慎仔细,尽量选择那些既具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向上,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影视作品。第二,把握教学重点,不可本末倒置。我们必须明确引入影视资源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绝非是教学目标,切不可舍本逐末,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本质作用。第三,注意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才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学内容与影视作品完全脱节,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二)利用电影电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导入不太成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难以投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当中,因此把握好课堂导入的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人的多次课堂实践证明,利用影视片段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具有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周围的生物世界》时,教师可以选取《海底总动员》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课程导入,使学生对我们周围的生物产生一个宏观的印象,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激发一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引入生物学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

(三)利用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人体的健康的,而教师单调枯燥的讲解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电影电视资源的教育意义则更为直接而深远。例如,在学习《传染病》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的措施,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预防艾滋病》,在影片当中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呈现,使学生对艾滋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观看影片过后,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主题班会,使学生共同总结引发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并通过适当的言语引导学生尊重和接纳艾滋病患者。

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和体验的学科,而电影电视资源恰恰能够带给学生这些东西,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升生物教学的效率。

电视电影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本人所在的学校里,虽然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都相对差些,但是由于教育局扶持的“班班通”,每個班也都拥有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也能够利用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

那么,如何应用电影电视资源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呢?

一、正确选择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现代教学科技被发明并运用与不同科目的教学课堂,这其中,多媒体教学科技以其展现形式新颖,使用便捷等特点被运用的尤为广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进行生物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即便是在我们这种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地方,也能够通过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选择一些正确的生物教学的电影电视资源,给学生进行一些直观的生物知识的展示,从而丰富教师生物教学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到基础生物知识的情况下,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人体细胞结构》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细胞由什么物质组成,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那么就很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认为生物的学习只需要背一背知识点就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学生选择一些正确的生物教学视频和电影电视资源,比如寻找一些能够形象地表达细胞生长的过程、细胞内含有的物质作用的视频等等,引导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观看时,主动地去了解与细胞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许会出现一些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但是运用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能够通过丰富、生动的视频,把生物知识更加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教师生物教学课堂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并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带给学生不同的生物学习体验。

二、创设直观生物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电影、电视资源的种类大多十分丰富,且素材便于获得,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借助这两种资源素材易的特点,为学生进行课堂运用教学。运用电影电视资源进行生物教学还有一个相当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通过丰富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生物学习情景,给予学生情感丰富的生物学习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物知识,领略生物学科所蕴含的魅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描绘得多么清楚,也远比不上能够观看一场生动直观的生物教学视频,只有生动形象的电影电视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种子萌发这一节的内容时,如果只是用口头描述,让学生去想象植物生命的成长过程,不仅会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也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生物学习的枯燥感。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资源,在讲解完种子萌发的知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给学生播放种子播种、吸收营养、萌发、成长的过程,创设一个具体的生物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物自然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奇特魅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领略到生物科学的神奇,更可以使学生在视频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巩固学生自身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增进学生对生物的理解。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给学生开展一个生动直观的生物课堂。

三、理论实验互相融合,开展趣味生物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相关的生物实验,通过生物实验,学生不仅能对课本上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还能通过实验的过程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然而在有的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大多学校存在生物实验设备稀缺、教育设备较为落后的问题,在这类学校中,难以为学生提供每一次生物实验所必需的器材和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上为学生搜寻一些相关视频,并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实验要求较为严苛的生物实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抽象实验理论与视频中的细致操作相结合,互相印证开展趣味生物教学。例如:在教师给学生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教学,比如视频播放到了某个关键点,教师就可以暂停一会儿,给学生细致地讲解这个知识点,还可以抽取几个学生上台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如果是学生完全无法操作的生物实验,那么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在有基础的实验了解后,再和学生一起观看相关的电视资源,通过观看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弥补了实验设备缺乏的不足。在这一点上,电影电视资源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虽然不能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生物实验,但至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准确的实验步骤,通过电影电视资源教学,让学生能够把书上的理论和视频中的实践想融合,不仅提高了生物实验知识的准确性,更有利于教师开展趣味生物课堂教学。

四、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6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自然学科,生物学中的科学结论、有益的发现、动植物的进化与演变、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现等,都是建立在以实验为基础上的。因此,加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现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近年来,以学生这个主体为教学主对象,通过开放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进课堂、进教室、进小组等活动,深化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生物实验教学法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初中学生的欢迎。同时,初中学生的生物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新课程体系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

1 初中生物演示实验进课堂

实验教学,最大的特色是能够让初中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身临其境,并通过教师的演示与动手操作,引导或者唤起学生对生物概念、知识、定理和结论的记忆与理解,以帮助学生强化对生物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为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而奠定基础。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以学校实验室为依托,以动手创造简易实验为主体,结合生物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增加生物课堂演示实验,以最大可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掌握生物知识,增长生物基本的技能。

例如,对于观察植物生长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为实现演示实验与实物对比的效果,事先在办公室内种植多种植物,并给予一定的保水、保肥和阳光,促进生长特征的尽快实现,并通过照相机的特有功能,进行同步截图,将形象化教学与实物观察相结合,赋予演示实验以新的载体。同时,借助网络和计算机媒体,截取植物有效的生长资料,结合实物进行演示讲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能将对比教学、实物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和网络资料教学进行有机统一,学生由此受益,增强了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通过资料和图片,更多地是通过搜集和调研,将大量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生物习性和生长畸形的植物果实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优质植物的果实进行对比,亲身体验对生物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联想时,生物课上的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就更加具体和亲切了。

课堂演示实验既是生物实物教学的展示,又是对学生进行生物形象化教学的再现,更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质疑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生物课堂演示实验的优劣,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对于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新课程体系下的生物课程教学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2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进教室、进班组

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难度较大,难以组织和实验条件差的现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尝试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搬进教室、搬进班组,体会深刻。这样,一方面能够扩大初中学生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习生物、掌握生物知识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生物学多样性教学时,组织全体师生,自己动手,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并做好生物习性观察记录,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实验教学。有的学生,通过种植和观察,发现了植物生长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得出了生物习性多样化的结论;有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培养植物、管理植物、体会植物的生长,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学会了对生物知识的系统性总结。特别是有的学生能够做到对于已有的植物进行剖析观察,写出好的结论性实验结果。

一个好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不在于它的实验室建设多好,实验设备多强,而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在总结观察实验、学生实验进教室的基础上,组织以班组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小组,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习班级兴趣研究小组,广泛开展对生物的学习、知识搜集、实验对比与观察论证等,有效地促进了初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与能力提高。

例如,学习了初中生物“生物和细胞”后,就将显微镜搬进教室,指派学生专人看管。生物教师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或张贴于教室内,或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显示给全体学生,为学生对生物细胞的观察提供方便。有的小组自己组织学生观察动物细胞,发现了动物细胞的特征;有的小组通过对植物细胞的观察,写出了植物细胞的能量化解释,等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就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最大限度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便利,以推进生物学习向能力方向发展。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实验室内的实验教学,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学校实验室生物教学带动其他形式的实验教学,以此作为实验教学的延伸,推进生物教学改革与建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为继续学习与从事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而奠定基础。

3 广泛开展生物课外实验活动,推进生物实验教学的有形发展

课外生物实验教学,是对学生生物课堂学习的一次拓展,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生物思想、生物理念、生物科学的一次教育活动,更是生物实验教学的延伸与创新。

例如,学习了初中生物“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之后,在学生中成立以当地蔬菜为主体的大棚生物生长调查小组,成立以科技为主体的、针对寿光蔬菜博览会蔬菜精品的调查研究小组,组织初中学生广泛开展调查与研究工作,并结合环保、生物多样性、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创收,进行课外生物实验调查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开展,推进生物实验教学,推动生物学科教学改革,实现对初中学生生物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习了“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后,利用假期,统一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了寿光市蔬菜博览会上的无土栽培项目,学生通过讲解的解说,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与比较,通过浓厚的参观气氛感染,纷纷就无土栽培发表了自己的学习见解,甚至有的学生结合自家蔬菜的种植与新品种的种植,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深刻影响了全体学生,其自身的教育意义已经超出了课堂、课外的学习范畴,成为生物课外学习最优秀的案例之一。

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就当地细菌与真菌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有的学生请教医生、请教家长,甚至有的学生主动到高校和其他工厂实验室进行咨询,增长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创造了基础。这对于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有益的生物教学教育。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人文精神;自然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社会,他人产生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初中阶段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不断的接触身边的人文事件与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与向往。而初中生物课程比较轻松,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得到了众多学生的喜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物已经悄然成为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一个窗口,也为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新思路。

一、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初中生物是学生真正用科学手段了解自然的开始,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热爱情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自然的感受,他们呢对自然以及社会都有了自己一定的想法。学生的这些认识正是进行生物人文精神培养的良好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自然,或者借助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生物相关视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在剩,形等各方面的需求,使学生在不断体验自然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安排非常合理,进入生物课程的第一课即是“生物与生物圈”,这一章让学生深刻理解人只是生物圈的一份子,只是地球万物生灵中的一份子。在这一章老师老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并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突破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现有认识,开拓学生视野。通过上述的种种努力,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学会从自身做起,善待自然。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该节约并保护自然资源。

二、联系实际,培养人文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不断更新。更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90年代后独生子女较多,自小的生活环境造成他们的团结协作,与人为善的能力不足。但是二十一世纪科学迅速发展,好多项目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在学生的初中阶段能够树立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并提高协作能力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学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途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向学生渗透关心他人,和谐奋进的理念,塑造学生全面,立体的人格。首先,生物是探究性的学习,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因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一个探究过程进行任务分配,每个人负责整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每个学生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与同项目组的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很好的完成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能力。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在条件与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在课本要求的探究之外,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扩大学生的探究范围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树立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观念。

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中国未来的人文精神

二十一世纪,生物科学已经成为高速发展的重要学科,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然环境的保护都不能离开生物科学的贡献,在初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向往科学的精神。近年,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初中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尤其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更是设置了专门的教学栏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在学习过程中,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挖掘与生物教学相关的,并且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思想。比如,学生经常吃的路边摊,会有很多“细菌”,在讲解“细菌”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这个例子,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菌的相关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加健康的生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很多家庭健康的生活。

四、结语

生物在人物教育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开发教学过程中有关人文精神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创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局面,帮助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为培养中国未来接班人打下基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一批具有人文情怀,开拓精神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衣桂春,臧春银.见微知著以点带面———谈巧用微课开展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

[2]赵亚红.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3]姜玉.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

[4]衡芳娟.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5]吴盼.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6]魏保声.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生物技术世界,2016(03).

篇8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生物教学,使初中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科研工作的重点已将生物学列为高科技研究发展的重点。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都希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力军,无生物知识便等于无稽之谈。受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良好的关系又是通过沟通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感情投入和沟通技巧把学生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师生感情的建立是双向的,投入多少感情就有多少回报,在与孩子建立有效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启他们内在的智慧和资源。教师关心学生,学生也就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也喜欢老师教的学科。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教学发挥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洞悉学生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心理状态。依据所传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多样的课堂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活动化生动化,这些都能给生物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比如实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了解生物知识在日常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竞赛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能够让学生在紧张活泼的趣味活动过程中分析、解答问题,从而巩固教学知识;野外考察类的活动形式,能够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其他的活动形式还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调查探究法等等

五、实验操作,激发兴趣

学习对生物的兴趣,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挂图和模型上,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亲自实验的能力,以便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论文 )比如在学习"观察和实验的用具"时,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在讲清各部分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怎样取镜、安放,怎样对光、调光,怎样观察、绘图。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仔细,而且学习兴趣高昂,轻松愉快。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

六、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们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课本插图、挂图、生物标本、模型、实物这些传统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变,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直观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如果教师能灵活应用这些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很容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巧没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9

但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不惜代价“征服”地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极端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于危机之中,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因此,增强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对生态环保问题相当重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决定》中兼顾到城乡环保协调、区域环保协调和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三大环保领域的协调,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作为一名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科优势,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以生物课堂为渠道,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以生物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理论教育,即寓生态环保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提高认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首先,学校和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必须认真上好课本内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决不能拘于形式或让学生自学甚至干脆不讲。由于有些地区的初中生物成绩不计入升学考试总成绩,于是,有些学生认为生物科是“杂科”,可学亦可不学,出现厌学情绪;有些教师也认为这是可教可不教的内容,学生也就顺水推舟,不愿学了。诸如此类的思想认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制造“可教时刻”,创设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的精力集中在“愿学时刻”。如,在讲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吸收作用中的无土栽培”时,可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看过没有土壤培植出来的植物呢?”这个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很快进入“愿学时刻”,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吃过水里种的豌豆苗”、“我吃过无土番茄”、“我吃过沙里种的豆芽”……教师接着讲述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并讲述无土栽培在生态环保中的意义。这样,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灌输生态环保知识给学生,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重视教材中与环保有关的“活动”等栏目,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有部分老师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对教材中的一些“活动”、“建议活动”等栏目不够重视,栏目内容知识教学有一带而过或只字不提等现象,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学工作者,一定要领会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教材中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每一个活动,用好这些活动栏目,使新课标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在执教“一次性木筷的利弊”讨论活动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木筷加工厂厂长、餐馆经理、餐馆消费者、清洁工、环保人士、林场工人、政府官员等角色,让他们在各自的立场上发表意见。加工厂厂长组代表说:“一次性木筷的好处非常明显:1. 卫生;2. 方便,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3. 便宜;4. 易被自然分解,不会造成白色污染等”。餐馆经理组代表说:“我赞成使用一次性木筷,除了加工厂厂长所说的外,还有两点好处:1. 成本低,我们不用雇人洗筷子;2. 卫生,不需要耗电去消毒”。餐馆消费者甲:“一次性木筷卫生、方便、便宜,很好”。消费者乙:“一次性木筷方便、便宜,但是否卫生,我表示怀疑……”清洁工组代表:“一次性木筷不好,筷子用后乱扔,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而且加重了我们的工作负担,为我们的清洁、运输、处理等带来许多不便,这也是现在垃圾量比以前多的原因之一”。环保人士:“树木被砍伐,破坏森林,大量资源的浪费与垃圾的堆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带来了无穷的后患”。经过角色扮演,讨论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利弊,使学生认识到虽然一次性木筷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代价却是沉重的,让学生分析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弊端,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从保护生态环境、拯救森林的角度思考,通过举手表决,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扩充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光靠课本中的生态环保知识照本宣科是不够的。教师应结合实际,搜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资料进行教学,如,讲授保护我国举世闻名的珍稀植物时,可穿插一些对环境有净化作用并要加以保护的植物进行教学。如,天然解毒机――木槿,粉尘过滤器――榆树,抗污降毒树――夹竹桃,天然吸尘器――泡桐,绿色消声器――珊瑚树,污染监察兵――女贞,常绿净化器――黄杨等等。这些课本外的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想不到自己身边的许多植物对人类环境的作用如此巨大,都能意识到要注意保护这些植物,并且要大力宣传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又如,讲到有关益鸟的保护时,除书本介绍的森林医生――啄木鸟外,还介绍其它益虫、益兽、益鸟,如地下耕耘者――蚯蚓,大地清道夫――蜣螂,蚜虫死对头――瓢虫,除害飞行家――蜻蜓,田间卫士――青蛙,壁上小老虎――壁虎,捕鼠能手――猫头鹰,灭鼠益兽――黄鼠狼,灭害功臣――乌鸦等,这些动物也是人类的好帮手,都有其自身价值和生态环保价值。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讲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

二、以课外实践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就好像纸上谈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建“环保志愿者”小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

通过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以及在公示栏张贴海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向广大同学宣传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知识。动员、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环保志愿者”小组,成为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浓厚的氛围中,获取课堂中无法获取的知识。“环保志愿者”小组的组建,使学生在有组织的情况下,通过志愿者活动向更多市民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同时,在“环保志愿者”小组的带动下,校园生态环境也大为改观。

(二)让学生收集信息,编辑手抄报,参与生态环保活动

先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环境保护》等科普读物,并让学生根据手抄报的编辑需要到学校图书阅览室查找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各种环保信息。如,有的同学注意到,2001年7月13日,北京奥申委在莫斯科陈述情况后,国际奥委会委员提出“北京如何解决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环保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改用天然气作燃料并使用自行车,提出申办“绿色奥运”的理念,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回答很满意,我国最终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诸如此类的信息编入手抄报,将手抄报办得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手抄报的编辑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还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深刻地领会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三)组织“生态环保”研讨会,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研讨会要在学生掌握一定材料、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召开。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撰写“生态环保”小论文,并提供一些主题,比如“怎样解决白色污染”,“如何提高空气质量”,“怎样建设生态旅游区”等。在小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会将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升为理论,而且材料颇为真实。在研讨会上,让学生自己宣读论文,发表自己的新观点,然后,同学们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研讨形成研讨会决议,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组织学生参与生态环保实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学校周边有很多企业、居民点、河流,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小城镇、居民点或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观察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以及周围空气的污染和蚊蝇的孳生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入调查各乡镇居民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感受和希望。调查造纸厂、水泥厂、松香厂等企业的污水排放情况,观察污水注入河流后造成的河段环境变化。组织学生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清理“白色污染”(塑料污染)。要求每一位环保志愿者每年在校园、林场或学校的德育基地种植一定数量的花草树木,并落实种好、管好的责任制。这样,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总之,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态环境正处于危机时,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学科优势,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责无旁贷地保护环境,珍爱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21.

[2]林崇德.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然.环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2:363-368,433-436.

[3]殷海成.生物教学渗透生态环保意识教育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6-27.

篇10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1.前言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有没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标志,是民族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同志1998年在参观美国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后感慨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一番讲话,明确指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各种创新,创新的任务要落实到教育上。生物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也是一门综合科学,它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克隆技术、生物制药、食品安全、生物新材料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物教学是生物科学的基础,是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窗口。不能把生物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科知识传授,生物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利用生物学科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的教学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2.生物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意思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要求学生对知识要有主动的探究欲望,达到能理解、会应用的程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教育要进行创造的观点。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史,管穿着教育创新的科学理念。所以,利用生物学科教育的优势,在生物课堂上落实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教育历史科学观念的继承,是教育对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很长时间里我国学校教学一直继承前苏联的学科教学模式,在教育活动中以掌握科学本身的知识点为主,对学生的教育以培养大公无私的精神为核心,很少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基础学科,基本上不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所以世界上很多教育学家对我国学生的评价是“中国学生基础很好,但缺乏创新能力与精神”。近年来,党和国家认识到教育创新的积极意义,对学校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我国科学创新能力国际排名也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以科学技术统计为主的国家核心竞争力排名,我国从2000年的第30位提高到2004年的第24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的国家创新指数研究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排名21位。在我国创新能力排名不断上升的同时,我们要冷静地看到,我国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问题,特别是生物科学,重视知识教学,对学生在生物学科上的评价单一,即以学生应试能力的高低进行评价,教学的方法陈旧,不注重思考、动手、观察,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记忆为主,这严重违背了创新教育的初衷,生物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所以,生物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国家对创新教育的要求,决定了生物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生物教育要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主,为培养我国未来的生物技术人才做好基础保障。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的途径

3.1提高教师、学校创新能力的认识

创新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意义不容置疑,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将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生物基础教学不是只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的任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工作者都要提高对生物教学的认识,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走向更开放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物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喜欢新奇的特征,把生物课堂变成一个科普课堂或探索新事物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3.2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起学生的为主体的思想与地位,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围绕学生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要积极运用第二课堂时间,利用生物学科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的特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生活中涉及有关生物知识的内容,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视野。

3.3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忌学生的感受,教师自己设计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讲学生听、记,学生互动的环节少,学生对知识能不能理解,老师没有去关注,要求的只是不停地记忆,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没有运用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的学习抽象的知识,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讨论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录音录像、课件,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比如:在进行细胞分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动态图片,运用Flas演示整个分裂的过程,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兴趣,更易掌握知识。

3.4营造创新的环境与氛围

生物教学不能只是课堂教学,要利用好第二课堂,或者课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讲座,科普图片影像的展示。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座谈会,鼓励大家对生活当中不明白的生物现象进行辩论或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生物知识的小研究、小论文撰写。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生物知识,对写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总之,要利用课堂、讲座、展示、实验等营造生物科学研究、探索的良好环境。

4.结语

生物教学是学生了解生物世界的窗口,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好生物教学的平台,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做为教学的重点。学校与教师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营造创新的环境与氛围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胜.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