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资产审计专项审计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净资产审计专项审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净资产审计专项审计

篇1

一、资产重组委托审计的主体及目的

重组目的不同,资产重组形式也各不相同。资产重组形式一般有控股兼并、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参股投资等。股权收购实质上是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原股东的股权转让行为,股权出让方与受让方为了解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及盈利水平,合理确定转让价格,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目标公司进行审计,因此,其委托审计的主体应为股权收购方与转让方,并不一定是目标公司董事会;因目标公司原股东单方增资或目标公司吸收新股东,为新的出资价格而对目标公司进行的审计,其委托审计的主体应当为目标公司的董事会;为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而对合并各方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主要是为合理确认合并各方净资产,作为计算合并各方原股东在新公司中股权结构的依据,所以其委托主体应为各合并主体董事会。

二、资产重组的审计范围及采用会计制度基准

1、审计范围

为准确反映目标公司的净资产和盈利状况,合理确认资产重组价格,一般应委托评估机构和审计机构对目标公司分别进行评估和审计。资产重组评估的目的主要是运用一定的评估确定目标公司某一评估基准日的资产价值;而资产重组审计并非只对目标公司净资产进行审计,收购方为全面评估目标公司,准确进行效益和收购成本估算,更看重的是目标公司近几年的经营情况和未来资产价值,所以往往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以便决策层作出正确判断。另外,上市公司根据证监会和沪深两地交易所的有关信息披露规定,在资产重组中应披露目标公司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有关数据和上一年度的损益表(利润表)。因此,资产重组审计的范围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

资产重组从目标公司性质上可划分为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和非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我国除股份有限公司与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外,其他企业执行的仍是行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执行不同会计制度对企业净资产及盈利水平的计算较大。如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开办费从开始生产经营次月起按五年摊销,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在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计入损益;行业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各项资产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当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出现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另外,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行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总额50%或50%以上时采用权益法核算,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因各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不一致,如果收购方为股份有限公司,而目标公司是非股份有限公司或外商投资企业,那么就必须明确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是目标公司原执行的会计制度,还是按收购企业的要求改为《企业会计制度》。实务中一般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按目标公司原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审计。该种观点认为企业所执行的会计政策一般由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所制定,当一个公司拟收购目标公司原股东所持公司股权或目标公司通过吸收股份,使拟收购方成为目标公司控制方时,收购成功与否尚不得知,故对目标公司应按原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另外,收购方在受让国有股权时,按有关规定,目标公司要提供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及最近一期的审计报告、会计报表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故采用目标公司原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进行审计较妥。

第二种做法:按拟收购方所执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审计。该种观点认为按财政部有关合并会计报表规定,若收购成功,目标公司将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有关规定执行拟收购方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同时拟收购方在作投资战略决策、分析收购成本和收购效益时,若按目标公司原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会计报表分析,由于与拟收购方执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不一致,致使决策难度较大、甚至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应按照拟收购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进行审计,以便收购方进行相关的决策;若收购成功,则可及时准确地计算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目标公司也能及时按收购方的会计政策进行调账,不会造成重复的工作量。另外,在进行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重组审计时,为公允反映合并各方的净资产和财务状况,公平计算合并后各方股权结构,也需要一致的会计政策。该方法也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审计所采用的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资产重组审计应采用的会计制度基准问题。第一种方法能真实反映目标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符合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也符合国家对国有股转让的有关规定,但是若收购方收购成功,使目标公司成为收购方的控股子公司,则与按收购方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计算的净资产及盈利水平相比,可能会出现巨额差异,不利于收购方作出正确决策。第二种方法有利于收购方对收购目标公司股权的决策,能提供收购方采用的会计制度基准所要求的有关财务数据,但是该方法与目标公司现行会计政策不一致,有擅自变更会计政策之嫌,是一种特定假设条件下的审计,不能真实反映目标公司原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笔者认为,审计的会计制度基准应与委托审计的目的相配套,在资产重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时,应根据资产重组形式建议委托方明确审计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基准。对收购股权或单方增资后达到控制程度、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资产重组审计,应建议按收购方会计制度基准进行审计并出具特定用途的专项审计报告。对收购方收购投资者股权或目标公司增资吸收新股东但未达到控制程度、受让国有股权的审计,应建议按目标公司原执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三、资产重组的审计

由于资产重组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年报审计,因此,在审计中应结合委托方确定的制度基准进行审计,在审计前期应在业务约定书中与委托方明确审计应采用的会计制度基准。在按收购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目标公司进行审计时,由于与目标公司原会计制度基准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在一般年报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会计政策调整的审计,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模拟追溯调整。

四、审计报告形式

综上所述,资产重组审计应采用的会计基础基准和审计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年报审计,其审计报告形式应是专项审计报告形式。

1、收件人:资产重组审计收件人一般应为拟收购方与出让方;若收购方受让国有股权对目标公司达到控制程度、收购股权或目标公司增资吸收新股东未达到控制程度的,则审计报告收件人一般应为目标公司董事会。

2、因资产重组的审计报告是特殊目的审计报告,故在报告引言段应说明已审计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并在意见段中说明所审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该基础进行公允表达。

3、应在报告的说明段说明报告的用途、使用责任,专项报告仅供委托方可能实行股权转让(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用,不作其他用途,因使用不当所造成的后果,与执行本专项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五、资产重组的会计报表及附注

篇2

李保良

摘 要:并购作为企业扩张的重要形式已被许多企业所应用,专业的中介机构介入并购审计成为必然趋势。与传统意义上的审计相比,并购审计的范围和内容都有所扩大,所带来的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如何防范并购审计风险,是并购审计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并购;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10)11-025 -02

一、并购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并购审计是一个贯穿并购活动全过程的专项审计工作,为并购意向确定、并购决策制定、并购操作完成、并购整合成功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科学的建议,从而降低并购风险、保证并购效益。在并购活动的不同阶段,并购主体对审计有着不同的需求。总体而言,并购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目标收购公司综合状况的审计此方面内容主要指对目标公司产业方面的审计。如果是同业的横向兼并或相关产业的纵向兼并,目标收购公司从事的是收购方所熟知的领域,则对它的审计相对简单。如果属于混合性并购,目标公司所处行业并非收购方所熟悉的,那么,对该行业的前途及目标公司的竞争地位就需要进行详尽的了解和分析。对该项内容的审计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并购的经营风险。

(二)对目标收购公司财务状况的审计此方面审计的内容类似日常的财务报表审计,只不过重点放在确定目标公司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价值、盈利能力及现金流状况上。作为专项审计和一般的财务报表审计其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要分析其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目前的市场价值;揭示其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金额以及偿还能力;初步估算其帐面资产净值及其市场价值,为下一步资产评估结果的审计做准备。

(三)对人力资源的审计在实际并购之前,要充分了解目标收购公司管理、技术等主要人力资源的主要情况。收购方需要考虑到并购后企业的整合问题,同时由于企业道德水平主要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因此收购方可以通过对企业过往事件的分析去考察其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企业的人力资源其实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目标企业管理层管理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目标企业价值的确定。

(四)对目标收购公司制度条款的审计对目标收购公司的组织、章程及招股说明书中各项条款应加以详细的审计,尤其是对其中的重要决定应予以特别注意。对于目标收购公司对外的各种重要合同、契约,过去及目前涉及的诉讼案件更应详细了解。这些内容相应的反映在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及揭示事项中,审计人员要尤其关注其股权的构成、或有事项的披露等。

(五)对并购协议的审计。并购双方所签署的购并协议是否公平、严密,也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审计人员通过对并购协议的审核,可以有效的督促并购双方将重要的细节体现在并购协议中,从而有效减少事后纠纷的产生。

(六)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审计。在并购过程中,评估机构会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按照规定,从事评估工作的机构和审计机构应当相互独立。审计人员要对评估过程和结果加以审计监督,检查评估过程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评估的结果是否完整、真实和准确。在并购行为下,应当强调企业的资产并不是记账准确、实物完好就行了,收购方在决定购买企业资产时更重要的判定条件是这些资产必须是必要的、有效率的资产。

二、并购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理顺审计关系,保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在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中人员广泛,中介机构必须保持其第三方的独立性,对并购案作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对于中介机构而言,保持其独立性是尤为重要的。在涉及到多方利益时,审计人员始终坚持公平公正,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原则,从而保证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要做到这一点,在市场中就必须具有完全市场化的中介机构选择机制。将中介机构完全市场化也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保证。

(二)健全审计实务规范审计实务规范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依据,在我国,并购审计准则并没有作为独立的准则体系来加以规范。对企业并购审计的实务规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并购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企业并购审计专项的法律或法规,更没有形成企业并购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企业并购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应尽快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企业并购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二是企业并购审计准则,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主体的审计准则体系在我国己经建立起来了, 指导某些特殊事项的具体准则也在陆续出台。但规范企业并购审计的具体准则目前还没有制定,审计人员现在在从事审计工作过程中,虽然依据有关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独立审计准则,但是应该注意到并购审计作为专项审计在一些内容上和一般的审计存在偏差,因此,应当尽快制定具体的并购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和具体的审计准则,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以降低审计风险。

(三)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要求

篇3

一、目前常见的会计处理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收到的创新基金的账务处理五花八门,有的将收到的科技创新基金计入“专项应付款”,同时,把发生的科技创新相关费用包括购置固定资产费用直接冲销科技创新基金,结果使科研扶持项目的研发费用及国家专项拨款的实质未在企业账表上正确反映,没有真实反映会计事项;有的将创新基金计入“专项应付款”,不管是购置固定资产还是科研费用,均计入管理费用,待验收后创新基金全部冲销管理费用,未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购置,影响企业损益及净资产的正确核算;有的企业将收到创新基金直接作为国家拨款,计入资本公积;有的企业将收到创新基金拨款直接计入当期收入。没有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创新基金使用效果经济指标的评审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确认与计量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对政府补助的定义为:“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因此,上述对企业以拨款资助形式、贷款贴息形式发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属典型的政府补助项目,应按照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确认与计量;至于国家投入资本金形式的扶持方式,则是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方式,按照一般投资准则确认与计量。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一般实行合同化管理,按照立项申报的项目核算管理,项目主管部门要进行项目的立项和验收管理,对不符合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该补助资金或基金使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主管部门有权做出撤销或更改补助金额,补助资金将予全部或部分收回。因此,对企业的拨款资助形式、贷款贴息形式的科研补助属于附条件的政府补助。

下面按照新会计准则分别探讨这三种形式创新基金的确认与计量。

1、拨款资助形式

拨款资助形式的创新基金一般含科技部的创新基金及地方配套基金。创新基金的管理部门在拨付基金前要与企业签订协议,要求创新基金使用在与指定的研发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购置费用,研发及中试费用,及与项目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并要求企业在项目执行期完成诸如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创汇等经济指标及相关技术指标,在项目执行期后,创新基金管理部门将组织专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验收评审,若验收不合格,将收回基金。因此,拨款资助形式的创新基金是典型的附条件的政府补助。

按照第16号政府补助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收益法确认与计量。当企业能够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所附的条件,并且能够收到政府补助时,可在账上确认该补助收入。

当企业取得的创新基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或直接取得国家无偿拨入的长期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即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则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取得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以外的政府补助,则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该补助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则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则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当企业收到拨款,尚未确定是与资产相关的补助或与收益相关的补助,只能是一项暂收款,或理解为递延收益,按照实收金额,暂挂“专项应付款”;项目执行期间,企业用该基金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应计入“固定资产”;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计提折旧等,按照规定计入“管理费用”;期末,原用于购置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基金,按照使用寿命平均分配,转入“补贴收入”,而非转入“资本公积”;原用于研发费用的,直接转入“补贴收入”,而非抵消“管理费用”。

项目执行期后,经过项目验收合格,不作账务处理。“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期末余额反映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递延收益,在长期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每年平均摊销。

若项目验收不合格,需要缴回创新基金的,则“专项应付款——科技创新基金”有余额的,先冲减,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这样,在“专项应付款”的贷方可反映该创新基金的来源,借方可反映该创新基金形成资产逐年转入收益部分及未形成资产直接转入当期收益部分。创新基金的来龙去脉在会计核算上很清楚。

另外,如果国家是以非货币性资产(如无偿拨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形式给予企业补助的,则要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则以名义金额计量,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情况下,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贷款贴息方式

即国家对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则收到时,计入“专项应付款”;期末,按照当期贷款利息部分,转入补贴收入,而非抵销所发生的“财务费用”;若该项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购建资产的成本,也是转入补贴收入,而非冲减相关购建资产的成本。

这样,企业的会计账表上可真实反映企业研发支出的实际成本费用或购建研发设备的实际价值。按照资产负债观,政府补助会引起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但又不是直接来自股东的资源(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符合收益的确认原则,因此,把政府补助作为扶持企业已发生的科研费用的补贴,直接确认或分期确认为企业的收益,与相关费用或损失相配比,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原则。

3、资本金投入

国家以资本金投入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补助,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其他资本的投入,数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原则上可以依法转让,或者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依法收回投资。

若国家以投入资本金的方式进行补助,则不是“政府补助准则”规定的事项,不按照该准则处理,而按照一般投资准则处理,企业在收到资本金投入时,计入“实收资本”。

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经济指标评审结果的影响

创新基金项目合同签订的经济指标,往往包括执行期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税收、净利润、创汇等,项目验收评审,根据的是企业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与合同指标进行对比与评价,而企业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又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审计报告认定,如果专项审计报告对企业关于创新基金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没有统一的口径,而是就企业提供的数据确认,则对评审结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评审结果是不准确的,对企业也是不公平的。

采用何种账务处理方法是正确的,首先应明确创新基金是否计入企业的应完成的经济指标,含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净利润、税收指标等。创新基金的目的在于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对项目执行结果评价的经济指标应该是该基金投入使用后产生的实际结果,应该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的结果评定,创新基金计入补贴收入而不计入销售收入,影响企业净利润及所得税指标,同时影响资产总额指标,但不影响流转税与创汇指标。

以下对此问题举例说明:

例:某科技型小企业原有资产总额为100万元,负债50万元,所有者权益50万元,A项目得到科技创新基金40万元,其中,用于购置固定资产15万元(使用年限5年),用于研发费用25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研发费用30万元。项目执行期应达到的经济指标为:资产总额150万元,销售收入50万元,税收7万元,净利润10万元。该项目执行期的实际销售收入为35万元,税收6万元。

则按照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资产与净利润的确认结果不一样:

1、按照新准则(16号)确认与计量的结果:

科技创新基金40万元的投入,形成固定资产15万元,折旧3万,则固定资产净额12万元,专项应付款12万元,补贴收入28万元,管理费用28万元(研发费用25万元,折旧3万元)。

项目运行结果:

企业增加资产1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2万;货币资金5万元〕,增加负债12万元(专项应付款余额),净利润为5万元(35+28-55-3,不考虑所得税因素),即增加净资产5万元。验收时,企业资产总额为117万元,完成合同78%;销售收入35万元,完成合同70%;净利润5万元,完成合同50%;税收6万元,完成合同86%;负债62万元,净资产55万元。

这种核算结果真实反映企业销售收入及补贴收入,反映实际研发费用的支出,而政府补助部分则作为投入研发费用及新增折旧部分的弥补,增加企业的净利润。

2、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结果(设销售收入35万元,税收6万元不变):

(1)如果将固定资产购置也计入研发费用,而将研发费用40万元在发生时即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创新基金,则结果是净利润为20万元〔35-(55-40)〕,完成合同200%;资产为120万元,完成合同80%;负债50万元,净资产70万元。

(2)如果将创新基金40万元直接计入当期收入(补贴收入),则企业净利润为20万元(35+40-55),完成合同200%;资产为120万元,完成合同80%;负债为50万元,净资产为70万元(与(1)结果一样)。

(3)如果将15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计入固定资产,提折旧3万元,将该部分创新基金15万元转入资本公积,而将研发费用25万元在发生时即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创新基金,则结果是净利润为2万元〔35-(55-25)-3〕,完成合同20%;资产为114万元,完成合同76%,负债为50万元,净资产为64万元。

(4)如果将创新基金40万元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固定资产,则企业净利润为-20万元〔35-55〕;资产为120万元,完成合同80%;负债为50万元,净资产为70万元。

(5)如果将创新基金40万元挂账“专项应付款”未处理,将15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计入固定资产,提折旧3万元,研发费用25万元计入管理费用,则企业净利润为-23万元〔35-55-3〕;资产为117万元,完成合同78%;负债为90万元,净资产为27万元。

可见,对该创新基金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的反映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对企业项目执行结果的验收评价也是大不一样的,不统一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指标评价就失去可比性,变得毫无意义。

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核算及使用效果预测的建议

篇4

一、放宽登记条件,支持企业上市

(一)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上市,除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决定禁止外,对企业从事的领域、行业和经营项目,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都允许企业进入。

(二)放宽经营范围核定。试行以概括性用语核定企业兼营范围,除主营项目及前置许可项目外,其他经营项目可由企业自主选择,企业可以申请不核定具体范围,而以概括性用语“其他法律、法规未禁止及无需经过前置许可的项目”作为其兼营范围。

企业为上市申请改制(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前置审批许可的项目,如原企业已取得前置审批许可证件,且在有效期内的,允许企业申请改制(变更)登记时沿用原前置审批许可证件,改制(变更)登记后,企业再重新办理或变更前置审批许可证件。

(三)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支持上市后备企业申请无行政区划或冠“省”的企业名称,对无行政区划名称申请,由该企业登记机关直接提请省工商局受理,转报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为企业提供快速登记通道;对企业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人民币、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三个以上大类的,允许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的行业。

(四)放宽法定代表人资格。对上市后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因其投资(任职)的关联企业逾期未办理年检被登记机关吊销列入黑名单的,允许保留该上市后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资格。

(五)支持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扩大资本规模,做好上市前期准备。鼓励企业由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拟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可以等于或者小于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额;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额低于拟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允许以货币或其它出资方式补足;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额高于拟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允许把超过部分列入公司资本公积。

企业为改制上市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允许其以不超过经评估的净资产折股验资,验资报告中可同时体现经评估和审计的净资产数额。

国有企业为上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允许企业以原名称直接后缀“股份有限公司”字样作为改制后公司名称;非货币资产出资需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的,或需注销下属企业和规范下属企业变更(改制)登记的,经该国有企业的原出资人和改制后公司全体发起人共同承诺,允许其在改制登记后一年内办理产权过户或注销(变更、改制)登记。

(六)支持企业解决遗留问题。支持用专项审计解决上市后备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历史遗留的实物出资问题,凡年底前设立的上市后备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其股东以实物出资且已实际移交、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办理实物出资产权过户手续的,企业可凭专项审计报告和股东会确认权属关系已转移的决议办理实物出资备案,以确保企业符合上市条件。

二、强化扶持引导,助推企业上市

(一)大力宣传引导。发挥工商部门信息资源以及直接服务联系企业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广泛宣传《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努力营造浓厚的企业上市氛围;依托各级个私协会,开展资本市场知识辅导培训,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理念,增强上市融资意识。

(二)培育上市资源。利用工商部门掌握的企业登记管理和企业经营信息,积极做好后备资源摸底和培植工作,建立全市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和拟上市企业名录,重点围绕我市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将主业突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的龙头企业及时充实到上市资源库,尽快形成“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三)强化行政指导。充分运用工商法律法规对企业资产、股权、结构重组和公司设立审批等方面逐项开展指导,理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归属,完善组织制度,对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当中涉及的工商业务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其规范和发展。对进入资源储备库和上市程序企业实行分类指导,跟踪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工商部门各项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早日进入上市发展轨道。

(四)实施商标战略。全面推行“商标注册建议书、商标策略提示书、商标法律告知书”等指导制度,帮助上市后备企业建立和完善培育、发展商标品牌的规划,提升企业商标权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积极指导上市后备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及时办理注册商标专用权转让、变更和使用许可;指导拟上市企业适当进行商标防御注册、国际注册,从根本上保护企业的主打商标;把上市后备企业作为驰名、著名商标以及“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的重点推荐对象,在企业创品牌过程中给予全程、全方位服务,提高上市后备企业及其商标的知名度和辐射力;加大上市后备企业的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构建与企业打假维权协作机制,必要时派专人协助企业跨区、跨省维权,保护上市后备企业的驰、著名商标免遭侵权假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支持企业融资。鼓励和支持上市后备公司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权作为出资,投资设立新公司或参股,提高资本运行的效率,降低企业重组改制的成本;支持上市后备公司开展股权出质登记,促进股权由“静态”资产转化为“动态”资产,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指导企业运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充分发挥抵押登记职能,积极为上市后备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物登记,激活企业存量资产。

(六)规范中介行业。加强中介行业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加强对证券中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评估服务机构违章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执业行为;通过工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采集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信息,发挥好中介服务机构在企业上市过程中的保荐、财务顾问、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积极作用,推荐和支持实力强、信誉好的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我市企业上市。

(七)创造宽松环境。推进建立以企业“经济户口”为主要内容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对经营守信、监管风险等级低的上市后备企业,除专项整治或举报外,免予日常巡查,营造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着眼事前规范,预防上市后备企业因变更登记事项或因违法被处罚而影响上市,对企业容易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力争将违法经营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慎用行政处罚,对无主观故意的轻微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通过引导、劝导帮助企业及时纠正,免于行政处罚,使拟上市企业“一身清白”接受证券部门的审核。

三、优化工作机制,服务企业上市

篇5

关键词 破产审计 审计风险点 破产审计报告

一、破产审计的概念及目标

破产审计指人民法院依照破产申请人申请,在履行相关程序,作出破产申请受理裁定后,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对被申请破产企业(以下简称“债务人”)进行破产前审计,并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为审查债权(务)人提出破产申请时,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不抵债的证据是否充分。

二、破产审计相关利益方

(一)人民法院

属于委托和受托关系,应定期或不定期向法院报告工作进度,凡遇债务人重大事项和异常交易无法解决时,应及时向法院汇报。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专项审计报告。

(二)破产管理人

注册会计师必须密切与破产管理人关系,必须依靠破产管理人提供审计资料和必要的条件。共同从事债权、债务审核确认、资产盘点清查等工作,对出现的审计难点,应及时与破产管理人联系、沟通。

(三)资产评估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必须密切与资产评估事务所关系,与管理人、资产评估事务所三方协同完成资产盘点清查工作,审计报告应当利用资产评估结果。

(四)债务人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对债务人及其环境进行了解。了解债务人历史沿革和股权结构、管理层和治理层、审计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关联方关系等。

(五)职工、税务、银行等债权人

应当取得申报破产时职工名册,核实入职年月,了解欠薪、社会保障费和职工补偿金,以便充分预估职工内债;应与税务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各项欠税款项;应取得银行等债权人资料,和管理人共同审核、确定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确定债务人外债。

三、整体评估的主要风险点和化解方法

(一)审计期间的确定

委托审计时,人民法院对债务人的审计期间一般不作要求,由注册会计师自主确定。按照《破产法》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五种特别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因此,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为重点审计期间。

但大多数债务人被申请破产前一年,均已停业,不再有相关交易发生。如果只审计一年,往往不能取得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和资不抵债的充分证据,无法了解债务人面临破产主要原因和相关经济责任。所以,审计期间的确定构成了破产审计一项审计风险。这里建议将审计期间确定为三年加一期,也就是资产负债情况立足于法院破产裁定受理日,损益审计除本年外,再向前追踪三年,必要时,再予以追溯审计。

(二)债务人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和核算的规范性

债务人面临破产,通常伴随内部管理不善、财务资料不完整、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和负债账表不符,账实不符等情况,导致审计证据不易取得。建议采取下列策略,以降低审计风险。

第一,如存在会计报表、会计账册和凭证、重要经济合同和协议缺失的,应评估资料缺失所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第二,注册会计师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展开工作,认清破产审计是一种高风险审计。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债务人及其环境,多向治理层、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了解债务人面临破产的主要原因及相关背景。其次,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可能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领域和项目。再次,制定详尽审计计划,加大实质性程序检查力度,用详查代替抽查。遇有无法实施审计程序、无法查清的重大疑点和交易事项,应与管理层、治理层充分沟通,必要时向管理人、法院汇报。如通过上述途径,仍不能取得审计证据的,应当在报告中充分披露问题实质和无法查清的理由。

四、实质性程序审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审计基准日的确定和基准日报表的形成

审计基准日一般为人民法院破产受理裁定日,债务人应当编制基准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二)资产审计

审计对象包括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和无形资产等。

第一,货币资金。注册会计师应核对账面现金余额与出纳保管的现金是否相符,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存款函证金额是否相符。对于不相符的情况应查明原因,应按相应规定进行处理。在对货币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时,还应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账外小金库。

第二,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一是应收款项,应重点关注账龄是否超过二年和关联方往来,查清应收款项形成原因,采用发函询证和检查等手段,并结合管理人债权催收情况,确定可回收金额。同时应关注有无近一年内主动放弃债权的情形。二是预付账款,应询问相关经办人员,是否存在已收货未开票情形,可采用发函和检查手段,加以确认。

第三,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注册会计师可与资产评估师、管理人一起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执行盘点程序。

一是存货,注册会计师可先将财务数量金额账与仓库数量账进行核对,对出现的差异应分析原因。并索取相关发货单或入账单。盘点前,应先将不属于债务人资产分开,如已开票未提货、客户寄存等,然后逐一仓库按一定顺序全面盘点,粘贴盘点单并连续编号,对明显过时、毁损、过期的,应加以备注。按相同规格、名称汇总,形成盘点清册,再与调整后的财务账进行核对,注册会计师应对盘盈、盘亏情况查明原因后进行会计处理。关注是否存在存放外地的存货,对出现严重盘亏的,应予汇报破产管理人和法院,予以追究。若资产评估后,存货账面价值高于评估值的,应予计提存货减值准备,以确定存货实有价值。二是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首先排除不属于债务人的相关资产,如:经营性租入固定资产、借入固定资产,关注是否有借出的固定资产。然后采取以账对物或是以物对账的方法,与资产评估师和管理人共同对所有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进行逐一盘点,并对盘盈、盘亏情况查明原因后调整入账。对出现严重账实不符的,应予汇报管理人和法院,予以追究。应关注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额计提,如未正常提取的,应予补提;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评估值调整入账。调整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如果高于评估值的,应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未完工工程,如账面价高于评估值的,应予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对于无形资产出现减值的,应予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三是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抵押情况,有无近一年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情形;重点检查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证,是否存在未登记、未领证情形;重点关注有无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近一年内无偿转让财产的情形。

第四,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由于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原企业保留下来的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应直接费用化。

第五,长期股权投资。应索取被投资企业投资协议、章程及财务报表,考察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情形。

(三)负债审计

审计对象包括银行借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税费和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应重点查证有无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债务;近一年内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情形。

第一,银行借款。可通过发放银行询证函并根据银行债权申报表予以确认所欠本金和利息。

第二,预收账款。应注意检查相关合同,结合存货盘点情况,弄清是否存在已交货未结转收入情形。如需结转收入,应注意补交相应税费。

第三,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由于会计核算不规范,一般不发函询证,以免不必要的债务纠纷,应结合债权申报进行。出具审计报告前,与管理人一道将获取的债权申报信息与账面数核对、确认。对于尚在申报期的债权而企业暂未申报的,应暂保留账面数,对于无需支付款项,予以转出。应重点注意关联方债权申报情况。

第四,应交税费。该部分应以税务部门申报数并结合审计情况予以确认。

第五,预计负债的确认。对于因败诉、因担保而承担连带责任的预计负债,应与管理人一起重点审查相关文件后确认。

第六,员工工资、养老保险和离职补偿金。充分与人事部门沟通联系,弄清所欠工资、社会保险总额,并依《劳动法》有关规定计算职工离职补偿金。

(四)所有者权益审计

审计对象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审计。

第一,应结合往来账款的审计,识别是否存在抽逃注册资本的情形。

第二,理清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形成原因及其合理、合规性。

第三,结合多年利润表审计,查核是否存在利润分配,确定未分配利润真实性。

(五)期间利润表审计

利用审计期间收入、成本逐月纵向比较分析情况,结合销售合同、发票、出货单等检查,重点查明有无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交易行为,如有关联方交易,要关注其交易是否在商业上有必要,价格是否公允;结合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科目的审计,查明是否存在虚增收入或隐瞒收入的情形;结合待摊费用、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检查、发出存货计价测试等,查明是否存在少计费用和成本的情形;结合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检查折旧计提是否正常;通过期末存货减值测试和资产评估结果,分析是否存在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形。

广泛征询财务、采购、销售和行政等部门,理清破产受理日止的应付、未付费用。逐月分解期间费用变化情况,重点检查大额异常费用支付的合理、合法性。

五、破产审计报告参考格式

企业破产审计虽然广泛存在,但是却没有相关的审计指引,因此破产审计报告并不像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具有专门的报告格式。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审计报告格式(详式报告)。

(一)标题

审计报告的标题可为“审计报告或专项审计报告”

(二)引言段

说明接受人民法院委托,对xx公司破产受理日资产负债表和xx期间利润表进行了审计。破产管理人和债务人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等。

(三)债务人概况及破产受理情况

第一,披露债务人注册登记情况,实收资本到位情况,经营情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法院破产受理情况。

第三,破产受理日资产负债情况。

第四,审计资料接手情况等注册会计师认为需要披露的其他信息。

(四)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

主要说明受审计资料不完整、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限制,注册会计师未能审查清楚的问题、未决诉讼及财产抵押等事项,针对问题和事项性质,必要时,提请管理人和法院另案追究和审理。

(五)保留意见

除上述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外,审计后债务人资产总计为xxx元,负债总计xxx元,所有者权益总计xxx元,其中:实收资本xxx元,未分配利润xxx元。

(六)审计后资产负债表注释

由于破产审计主要关注审计后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因此建议仅对审计后资产负债表进行注释。

破产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附件:审计前后资产负债表、审计前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审计调整汇总表和审计前后资产负债表科目明细清单等。

(作者单位为上会会计师事务所江苏分所)

参考文献

[1] 邓青.破产审计风险及控制[J].三峡大学学报,2006(1).

篇6

并购审计逐渐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业务,业内对并购审计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并购审计是指在企业并购时,委托中介机构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购方的并购风险。所以,并购审计是企业并购过程的一部分,并购审计的风险也应纳入企业的并购风险中。

并购中常会出现一些不等价交换、隐形并购、非法转移财产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并购审计简单的讲就是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的审计,是就企业并购的原因、能力、价格、并购处置方案等方面的审查,以确认并购行为及其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在对并购企业进行审计时主要会涉及到审查企业并购活动是否依法进行、企业并购提供的资产负债表、财产清单是否真实可靠、验证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理、真实可靠等。通过对并购企业进行审计,可以掌握被并购企业的行业状况、发展前景、资产总额、盈利能力等信息。从而做出是否并购的决策以及为收购方拟采取的收购方式提供依据,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并购风险。同时,审计人员通过对反映被并购方的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进行估值和鉴定,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有利于降低并购成本,保证并购双方的合法效益,促进并购活动的迅速进行。

并购审计的风险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并购失败引起的风险,此类风险往往伴随并购失败而发生,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无关。二是在审计中,由于缺乏职业谨慎或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没有发现重大的风险因素,从而因自身审计质量不高而引来风险。以上两种风险性质有所不同。第一类为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但也是不能丝毫大意的・第二类则属于审计人员审计不力或执业疏忽。这两类风险并无本质区别,尽管审计人员责任不同,但都可能让审计人员面临诉讼。以下分别对并购审计的风险及其性质进行分析。

并购审计的风险点分析

1 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充分掌握被并购企业的信息,对审计质量造成重大影响。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被并购对象的基本情况。比如成立情况、注册登记及变更情况、注册资本缴纳情况、年审情况、盈利状况、资产质量、股权结构、业务情况等,也很难发现隐瞒的债务、隐形债务、诉讼纠纷等情况,而落人通常所说的各种并购陷阱――注册资本出资不足的陷阱、债务黑洞的陷阱、担保黑洞的陷阱、工资福利负担的陷阱、违法违规历史的陷阱、税务陷阱、环保陷阱等。

2 定价风险

为了节省现金,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在企业采用换股合并的情况下,确定合理双赢的换股比例是决定企业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确定换股比例有多种方法:每股市价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净资产之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正确确定换股比例应合理选择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

并购前审计人员对目标公司进行详细的审计,可以确定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收益质量及状况、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信息,审计人员通过对这些反映目标公司的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进行估值和鉴定,可以为收购方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有利于降低并购成本,保证并购双方的合法效益。促进并购活动的迅速进行。

除此之外,收购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加入还可以完善收购协议,减少纠纷的产生。审计人员是作为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第三方,通过对收购协议的审核可以督促并购双方将重要的细节事项事先规定得明白、有条理,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减少事后纠纷,有效的保障收购双方的利益。

审计自身风险

由于种种外部与内部原因的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不高。在审计中,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一是审计独立性影响了审计人员正常专业判断。在企业并购审计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不能保持独立审计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独立性问题涉及到审计人员的个人利益。如感情、金钱等。如果审计人员和被并购单位存在密切的关系,审计人员可能会不加怀疑地接受客户声明书和观点。二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并购审计是最复杂的审计课题之一,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企业并购审计不仅包括并购中的审查,还要对企业并购前、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审计,同时,还涉及财务报表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效益性审计。在并购审计的过程中通常还会用到非常规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这些工作都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由于并购审计的复杂性,实施并购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掌握审计知识和技术,更要熟悉与企业并购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术。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并购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完成并购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还较少,大多数审计人员专项审计能力还较弱,与并购审计相关的业务知识匮乏。

评估风险

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为被并购企业确定企业价值、为并购方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是并购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明确资产评估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企业并购的资产评估标准和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审计人员在审查过程中,不但要了解目标企业现有资产的整体状况,还要了解某些单项、具有核心生产能力的资产的价值,既要对现有资产进行定量分析,准确估算其现实价值,又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结构、投入产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评价,从而能够为并购方提供公允的产权价格标准,并以此来确定合理的并购价格。但目前我国的评估市场不完善,调查发现,并购后企业发现并购成本并不是为并购企业而支付的,相反,大多数花费都是花在并购后企业解决并购审计中未能发现的资产评估上。所以,应该加强对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审计。

法律风险

我国现已颁布实施的《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活动进行了规范,但是仍存在不健全的地方。如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有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两种,会计准则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没有规定企业在并购时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法,很显然,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同,对并购企业的经济、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并购成本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总结与反思

篇7

关键词投资公司财务管理

投资公司是通过占有其他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以股东身份对其参、控股企业依法进行产权管理,开展资本经营,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投资公司不直接经营产品,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公司作为经营资本、经营企业的企业,其产品就是企业本身。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投资公司作为专业从事资本经营的企业,更应该将财务管理作为其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投资公司进行对外财务管理也就是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依据的是《公司法》等法律制度,主要依靠股东身份对被投企业进行控制和影响,它不能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财务指挥,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特色所在。总体而言,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被投企业特别是被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考核被控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指标完成情况,如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由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被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将经营财务目标用契约形式予以确定;②随时从动态上掌握参、控股企业财务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此,必须推动投资公司参与、控股企业实现财务一体化,使企业经常性财务信息、重大经济事项信息能及时、准确、完整地传达到投资公司,为其进行调控提供必要保证;③开展财务监控、保护投资公司的合法权益。投资公司必须依法对被投企业的筹资、投资、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以下就具体从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目标责任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重点关注各个方面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不同之处。

1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

与内部财务管理不同的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并不具有天然的管理权限,而对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通过寻求对被投企业的控股地位实现对其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控制,即使不能控制也应该有相当的影响力,否则投资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该慎重。

对于自己拥有控制能力的被投企业或者叫被控企业,为了加强对其财务管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公司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直接参与甚至牵头制定适合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被控企业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完善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层次分明,权责对称,责任明确。投资公司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被控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于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并纳入对企业产权代表的考核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投资公司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所有被控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随时调用、查询各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与控制财务制度同等重要的是控制财务人员,毕竟财务制度最终主要是财务人员在执行。根据对各被投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各企业的实际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投资公司可向被控企业委派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财务会计人员,从而更全面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杜绝会计作假行为,为投资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保障。

财务人员委派制是通过向被投企业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来控制或掌握其财务活动,便于投资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会计主管委派制。即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协议或控制被司董事会对被投企业派出财务主管人员,委派的财务主管纳入投资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并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罚,全面负责被投企业的财务事务,直接进入被投企业的管理层。为了避免会计主管在面临两级公司双重领导时无法有效处理投资公司、被投企业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一方面应赋予财务主管较高的权力,如果只是作为被投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其参与决策的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应细化对财务主管的业绩考核与奖惩,避免其处于游离状态,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被委派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并由所在单位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作为考核依据。

除委派专门财务人员外,投资公司往往还可以向被投企业派出董事、监事,他们和专门财务人员一起构成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力和前沿。

2全面预算管理

作为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重要工具,全面预算是企业管理支持流程之一,与其他管理支持流程相互作用,共同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保证。制度是一个企业的行动指南,预算则是对制度的量化。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被投企业的预算控制。

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独立的直接组织对被投企业全面预算的制定,并尽量摆脱被投企业对预算制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要求投资公司闭门造车,独断专行,预算制定还是应该以被投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方潜力、最大程度的保证和平衡各方利益为原则,不过投资公司应可能的把握对预算制定程序的控制,对预算制定的决策权的控制。

全过程的预算管理是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投资公司不可能全面了解被投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细节,但只要保证被投企业的经营始终处在预算之内,被投企业就基本处在投资公司的控制之中。

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应该配套解决的问题有完善预算的控制、跟踪、预警机制;建立预算的及时纠偏机制;落实与预算管理相对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3内控管理

与制度管理和预算管理一样,内控管理也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投资公司所投企业一般是普通生产或服务型企业,其内部管理环节较投资公司自身更为复杂,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内控审计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尤其是被控企业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公司可通过内审委员会对各被投企业定期、不定期进行全面审计或针对财务收支、资产经营效益、产权代表离任及其他专题进行专项审计,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企业的内控审计,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内控审计属于事中审计,对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和管理见效性要求很高,许多内控审计任务源于高层管理者的分析和预感,提出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一般都是针对目前或近期公司管理经营效益等重要方面的问题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内控审计应以公司规范管理为关键点,以影响公司效益、最容易带来风险的关键环节内容为重点。

除内部审计外,投资公司每年还应该委托指定的中介机构对被投企业进行年度审计。为了真实反映问题,达到预期效果,在审计之前应先召集中介机构审计人员逐一对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分析,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然后再进行目的明确的审计,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防止走过场的例行审计。

对外贷款、投资、担保是比较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此类活动应该通过参与被投企业董事会决策或签订专门协议等形式严格控制或掌握。通过对贷款、投资项目的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防止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另外,对外担保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或有负债,企业如果随意对外提供担保,其造成的损失将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减少风险和损失,投资公司应严格控制所投企业的对外担保行为。

4目标责任管理

为了使投资公司准确掌握被控企业经营状况,正确评价其经营业绩,有效实现目标责任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适用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以便开展财务分析与监督。可以下述指标为主,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辅之以其他指标:以保守速动比率指标作为反映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以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指标;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以净值报酬率和净资产增值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另外,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指标目标责任管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目前,得到公认的评价企业成效的非财务指标有:①市场占有率,即企业在其产品市场中的份额;②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包括产品瑕疵率、返修率、退货率和顾客满意度等;③生产率指标,它常用单位雇员增加额和每一直接人工小时生产量表示;④人力资源指标。在信息技术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因此,多数企业将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职位晋升等有关人力资源的指标作为考核子公司经理人员成效的重要依据;⑤企业创新能力指标。

投资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施预算管理,把总体责任分解为各项经济指标,下达给各所投企业,同各所投企业的产权代表签订经济责任状,合理确定产权代表的收入水平,明确奖惩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企业产权代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完成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在进行目标责任管理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是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除了将目标责任与被投企业高管的薪金、奖金直接挂钩外,投资公司还可以对被投企业的高管层实行实股制、虚拟持股制、经营层融资持股(MBO)、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性激励约束机制。

5利益分配管理

投资公司通过上述种种财务管理措施最终是为了使在被投企业中的股权分额得到尽可能的增值,这也是投资公司的收益来源。不过股权增值只是投资公司的帐面收益,要将账面收益转换成现金收益,就必须经过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以股东身份控制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是投资公司实现自身利润的一个关键环节。

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价格转移或费用转移的形式实现利润转移;二是直接参与利润分配。

内部价格转移是指投资公司通过与被投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以高于市价向被投企业转移资产或以低于市价受让被投企业资产,从而以价差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转移。费用转移是指投资公司将自己公司发生的费用转移到被投企业列支,这也可以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税前分配。

篇8

以2010年至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赋值量化了内部审计水平,并采用会计指标衡量了企业绩效的高低,以此来检验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为内部审计水平功能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了经验数据。

[关键词]

内部审计;企业价值;上市公司

1引言

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新版《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重新定义了内部审计,第一次提出了“增加组织价值”的概念。我国最新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4版)中基本准则也提到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增加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大量文献探讨了内部审计为公司带来价值增值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这说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在理论上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是否得以发挥,尚无充分的经验证据,因此本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试图用经验证据回答内部审计是否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问题。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随着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企业价值增值功能也随之明显,王光远(2006)、刘国常和郭慧(2008)、沈维成(2011)、蔡春、蔡利、田秋蓉(2011)、孙双全(2012)、DouglasFPrawitt(2009)等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指标量化内部审计水平,均得出内部审计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绩效的结论。但由于内部审计水平和企业绩效的衡量方法、选取样本的不同,程新生和张宜(2005)、耿建新(2006)等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结论。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弥补前人研究的缺陷,并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道路。因而提出假设:内部审计水平越高的企业,企业绩效越高,从而为内部审计功能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值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随着2004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和2009年创业板的正式启动,本着准确而谨慎的原则,本文选择2010年至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公开披露,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财务数据的特殊性,一共获得2220个样本,并采用Stata12.0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2内部审计水平的度量要完善内部审计,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才能够使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本文采用独立董事占全部董事的比例、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机构、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这4个指标来作为内部审计水平的替代变量,通过对这4个指标赋值加总来度量内部审计水平高低。第一,独董比例,用以反映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程新生等(2007)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实证研究后发现,独立董事人数占总董事人数比例越高,其对企业财务质量控制效果越显著。因此本文选取公司独立董事占全部董事的比例数据来度量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以此作为内部审计水平高低的判断依据之一。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范围,用以反映执行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支持程度。郭慧(2010)根据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划分为财务合规性审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系统评估与咨询三类。鉴于前人的研究文献,本文也采用这一划分标准,同时为了降低主观判断的影响及与其他指标保持一致,故本文将内审部门拥有上述三类职责的数目除以3得到的结果作为其赋值的标准。第三,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机构,用以反映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内审部门在组织中形成两种隶属关系模式,由公司总经理或财务负责人分管的隶属于管理层,由监事长分管或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的隶属于治理层。隶属于治理层的关系模式可以使内审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易于发挥审计在管理控制中的作用。本文将隶属于治理层的赋值为1,若隶属于管理层的则赋值为0。第四,内部审计部门的胜任能力,用以反映内部审计制度的健全性。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改善公司财务控制,因此一个企业内审部门的胜任能力,可以通过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公告来衡量,而一个有效率的内部审计部门将离不开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以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如果在公告全文的上市公司制度中,当年有内部审计制度或者公告中有体现公司配备了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则当年及之后年份赋值为1,之前年份赋值为0。第五,内部审计水平的合成。本文通过四个指标来衡量内部审计水平的高低,具体由独董比例、内审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审部门的隶属机构、内审部门的胜任能力的赋值相加得到,记为IAQuality。若得到的数值越大,则表明该公司的内部审计水平越高。

3.3公司绩效高低的度量关于因变量公司绩效的衡量,常用的指标有托宾Q值、经济增加值EV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净利率ROA等。但托宾Q值要求成熟的、有效率的股票市场,而EVA鉴于其短期性和绝对性,因此在国内的实证研究文献中都不可取。ROE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和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而总资产净利率ROA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体现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这两者均能准确地反映股东权益资本所创造的收益,更符合国内股市行情,故本文选取ROA和ROE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以此度量企业价值的高低。

3.4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是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选取LEV来控制公司的偿债能力对公司绩效高低的影响。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我们将其定义为Growth,预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绩效会相对稳定,衰退期会有所下降,因此选取上市年限作为企业绩效的一个控制变量,定义为Age,但关于上市年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则无法预计。

3.5检验模型我们的目的是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公司绩效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此,我们分别以ROE和ROA指标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模型来考察内部审计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ROA=α0+α1IAQuality+α2LEV+α3Growth+α4Age+ε1(1)ROE=β0+β1IAQuality+β2LEV+β3Growth+β4Age+ε2(2)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相关性分析从表1中看出,ROA和ROE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ROA、ROE与内部审计水平在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相符。ROA、ROE与Growth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LEV和Age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刚上市的公司,获利能力较高,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的缘故。同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小于0.4,因此不存在显著地共线性关系,可直接用于回归模型。

4.2多元回归分析从表2中看出,ROA、ROE与IAQuality均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再次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假设。此外,企业绩效指标与LEV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Growth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绩效指标与这两者关系是很密切的,选择两者作为控制变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我们发现,ROA、ROE与Age关系均不显著,而在相关性分析中两者是相关的,这可能是由于我们选取的样本中近一半是来自处于创业期或者成长期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上市时间较短,而对线性回归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3稳健性检验分析为了提高结果的可靠度,本文将内审水平中4个指标的赋值之和通过取自然对数的方式并加入控制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最大程度地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最终得出的结果与我们提出的假设相一致。

5研究结论及局限

本文以2010年至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对内部审计水平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完全符合本文提出的假设。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并为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了经验证据,这对引导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完善内控制度、合理设置内审机构、恰当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及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紊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2):86-91.

[2]沈维成.论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J].中国内部审计,2011(8):32-35.

[3]蔡春,蔡利,田秋蓉.内部审计功能与公司价值[J].中国会计评论,2011(9):283-300.

[4]孙双全.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效应[J].财会研究,2012(22):50-54.

[5]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70-74.

[6]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1):53-60.

[7]郭慧.内部审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J].财会月刊,2010(33):74-76.

[8]杨秀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7).

篇9

一、目标任务

以争创省级农村集体“三资三化”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逐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到2013年,实现村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率、财务委托率、会计电算化覆盖率、“阳光村居”信息管理到位率、会计持证上岗率“5个100%”,产权证发放率达到80%,村级集体净资产总量年增长5%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增长10%以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权”不变的原则。确保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监督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五权”不变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截留和挪用农村集体“三资”,维护村集体和村民合法权益。

2、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发挥村(居)民监会作用,保障村民对村集体“三资”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反映权和监督权。

3、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及时将村集体“三资”的使用和收益向全体村民公开;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必须履行程序,实行招投标或公开竞价。

4、坚持成员受益的原则。全面推进资产股份制改革,通过股权设置,坚持“同股同权同利”,完善收益分配制度,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工作举措

1、创新制度体系。以创新制度建设为抓手,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1+9”文件体系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针对新形势下的新热点、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以财务委托、收支管理、资金管理、举债管理、票据管理、财务预决算、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岗位责任为重要内容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健全以资产清查、确权、评估、登记、处置、营运为重要内容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深化以产权登记、公开协商、招标投标、资源承包和租赁合同管理、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实行常态化管理。要在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资产资源处置程序和农村集体“三资”增效上先行先试、创新创优,积极探索“管活资金、盘活资产、用活资源”的新机制,努力实现“资金资本化、资产股份化、资源效益化”。

2、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机构建设。各街镇要依托农经站建立街镇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完善“一站两中心一市场”(即农经站、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服务中心、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构体系,实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三资”,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要发挥街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用,规范农村集体“三资”交易行为。二是强化队伍建设。要根据职能和工作任务配齐专业人员,人员要相对稳定。要在农村会计基础上,按照“异地、避亲、联合”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财务会计委派制,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队伍建设。三是强化资源整合。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融入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中,把街镇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效整合,丰富“阳光村居”建设内容。四是强化程序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必须通过“阳光村居”信息平台,严格按照村(居)委会事先制定处置方案、街镇审核、民主决策、街镇审批、区级批复等程序(详见附件1),规范运作,确保资产、资源规范处置到位。创新分类模式,进一步细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容,实行目录分类,明晰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性质及管理所包含具体范围(详见附件2、3)。及时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建立健全产权登记台账、合同管理台账、集体财务台账、债权债务台账。

3、创新管理方式。一是拓展资产资源处置信息渠道。所有资产资源处置信息都要在“阳光村居”信息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张贴公告、电子显示屏公示、农经信息网、廉政网、广播电视等手段信息,让更多的人知晓并参与资产资源的招标、拍卖,努力实现资产资源价值最大化。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合同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或租赁应签定规范的合同,确定合同期限,设立合同到期预警提示,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农经部门要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规范合同、签订合同,督促合同履行,调处合同纠纷。三是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对监督管理成效显著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及时督促整改。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贪污、挪用、侵占农村集体“三资”的案件,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4、创新运营模式。一是创新资源增效模式。鼓励村级围绕特色产业,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或养殖基地;鼓励村级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家乐等新型农业项目。二是创新集体资产有偿使用模式。盘活农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厂房、机械设备、集体空闲地以及校舍等设施,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加强对现有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以招标形式实行租赁或拍卖,也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三是创新集体资金增量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创办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农村集体经济实体;鼓励有条件的村,以街镇工业园区为载体,采取独资、合资、入股等形式,兴建标准厂房、门面房、写字楼、专业市场、宾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服务社会设施等项目;对集体存量资金较多但本地可用资源较少的村,可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或入股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的投资收入。四是拓展村级服务内容。支持和引导村集体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副产品购销合作组织或建立农产品市场;大力兴办村劳务合作社,以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承接业务;组建富民合作社,开拓市场,开发社区服务、后勤保障、服务外包及仓储、运销、信息中介、水电供应等有偿服务。

5、创新监督体制。一是决策民主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重大事项,要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同时决议和实施结果要公开。二是理财制度化。发挥村(居)民监会、民主理财小组作用,严格执行“先理财,后入账”程序,定期开展理财活动,实行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未经民监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财务票据不得入账,集体资产资源不得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三是监管网络化。加快推进“阳光村居”信息监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动态监管功能。探索在区级设立网络监管平台,在街镇设立服务终端,在村级设立电子显示屏,及时更新并公开“三资”动态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以信息化带动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四是审计经常化。街镇农经部门要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严格审计程序,建立审计档案。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年度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运营要进行专项审计,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审计结果应及时公开。

四、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区调整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街镇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研究和部署,尽快建立健全街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组织网络,明确责任到人。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农经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要研究新形势,剖析新问题,落实新举措。

篇10

【关键词】高企;评审认定;问题;初探

1 企业申报

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是申报高企的前提,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企业申报材料要严格《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真实有效材料,避免滥竽充数多多益善得不良意识存在。目前企业研发费用的归集财务核算问题比较突出,很多企业没有完全按照高企认定管理办法进行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一方面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做到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核算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核算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要求。“高企认定办法”规定企业申报高企需提交下列申请材料:(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复印件);(3)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4)企业职工人数、学历结构以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例说明;(5)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情况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并附研究开发活动说明材料;(6)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以及技术性收入的情况表。上述六项除第1项是从高企认定管理网上按规定提交打印生成外,其它均属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形成的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备资料,企业应提供真实有效材料,避免滥竽充数,现实工作中很多企业把不属于高企认定必备材料装订进去(如:荣誉证书,人员毕业证等),企业既让费人力物力不说,还给专家评审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总之,申报材料应遵循真实,简约,准确,效用原则,力戒繁冗。

2 评审认定

企业申报资料上报后在满足评审条件下有专家对企业上报材料按照“高企认定办法” 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称《工作指引》)进行评审,目前主要从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资产与销售额成长性等四项指标评价企业利用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经营创新和取得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该四项指标采取加权记分方式,须达到70分以上(不含70分)才能达到高企认定标准。四项指标权重结构详见下表:

1:在评审过程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30分)`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20分)两项比较清晰判断,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项下专家评判依据不太一致,应该对《工作指引》关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分)进一步解读,技术成果转化的判断依据是:企业以技术成果形成产品、服务、样品、样机等。成果转化量化项目数有些专家简单等同高新技术产品数,作为企业可能多项成果转化在同一个产品了,作为评审专家还应对“高企认定办法”《工作指引》进行精新研读,从而避免判断认定不精准,给企业造成不公平。

2:成长性指标中总资产增长(10分)建议修改为净资产增长,从企业财务的角度,总资产的增长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效益质量,企业逐年增加负债也会保证企业总资产的增长。也是容易人为调控因素之一,作为净资产增长才能更好的反应企业的发展质量效益。

3: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高企认定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必要条件,企业申报材料 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界定要求有中介机构按照“高企认定办法”出具专项审计报告,从法律的角度应具有至高权威,除非违规虚假。在实际评审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始终存有争议,存有主观臆断现象,缺乏客观公正。

4:中介机构审计工作质量还有待提高,管理有待规范。加强中介机构的职业责任,在出具报告的同时,指导企业完善财务管理,保证所出具的报告与企业会计帐表协调一致,报告的数据依据充分合理。多数中介机构在资质上没有问题,个别审计机构存在着未严格遵守会计准则要求,出具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的审计报告,特别在研发费用归集方面,未能真正有效地指导企业完善相关管理和财务核算,为了使企业的研发占比达到规定比例随意归集相关费用。一些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对高企认定政策理解不透彻,如对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鉴证过程中,对所认定的研究开发费用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项目要求往往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因此,中介机构很难对高新企业的几大核心要素作出客观公正地评判。存在利益驱动下的不严肃,失去了报告的权威有效性。在今后高企认定工作建议行业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的审计活动,对中介机构应加大检查力度,督促中介机构加强自律不出违规报告。对有问题的中介机构建议列入不诚信单位,直至取消中介资格。

3 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