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前景

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1.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少整体性的规划

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建设过程应该与企业自身未来发展的长久规划紧密联系,从而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而建立起自身特定时期的特定优势。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自身的未来发展缺少必要的规划,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建立长久的规划,使得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受到一定的阻碍。此外,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还应该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相适应,在外部环境中构建起一个企业之间各种信息共享的平台,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但现在很多的企业并没有对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考虑。

1.2 企业中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和不饱和应用现象广泛存在

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某一项应用而花费大量资金引进了一套非常全面的系统,但是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系统中很多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单单是由于企业的盲目行为,还有可能是企业从长远角度或购买条件的限制的因素影响,但是此类系统同时还处于一个快速贬值的时期,从而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1.3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落后,专门人才匮乏

当前很多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构建,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普遍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企业内部很多的流程和管理方式并没有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改善,比如说传统企业中管理机构过多,部门职能交叉等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而这种落后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包装后,并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且还会造成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种摆设。另外,从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员工中,相关的信息技术人员只占一小部分,这些人中间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企业经营流程和管理方式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点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4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相对落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几台简单的电脑的层面上,信息化系统也只是对企业自身的网站以及财务系统进行相应的管理,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实质。很多的企业领导只是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规范化管理的重要要求,造成信息化建设停留在表面上。

2.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2.1 信息化建设应该与企业管理流程紧密联系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不同时期企业业务流程和组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管理流程和业务范围,将他们与信息化解密的结合在一起。

通常来讲,企业的发展都是由生存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三个时期组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化水平和方向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比方说在企业的生存期,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利用一些较为单一的软件来对企业的主要业务进行管理即可。但是当企业发展到发展期和成熟期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

在这一阶段,企业可以利用一些专门的咨询机构对自身的经营、体制、发展、管理、文化等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确定自身企业未来发展的真正需求和目标,并有针对性的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系统。总之在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的发展时机,进行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调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2.2 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调整,加紧专门人才的培养

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的管理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式,从而形成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先进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应该对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的改造,建立一种扁平式的内部管理模式,不断降低企业经营陈本,增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处理能力。加强企业内部各种工作规范的建设,对不同工作的职责、目标、内容等进行明确,并定期对各种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评估,及时进行相应的改正。

此外,随着各种管理机制的实施,企业的文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逐步向着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方式过度。

最后,企业还应该加强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自身的一批高技术、强管理的专门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2.3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方法

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企业应该组建专门的部门来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从而真正做到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在这当中,相应的效益评价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可以充分的反映出企业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情况,找出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加以改正和延续。在制定评价方法时,应该从企业自身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制定不同岗位和部门的评价范围和体系,尽量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利用不同数据来说明问题,避免一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2.4 科学决策,规避信息化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必须慎重选择投资策略,注重投资效益,采取各种方式规避信息化风险,保证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要分阶段、分模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是一次性的,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多阶段投入。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有企业自身管理因素,有市场因素,也有技术因素。如果某些因素出现意外变化,或某些环节实施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信息化工程局部或整体的失败。另外,企业一次投资过大,而迟迟不能带来效益的提升,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带来破产风险。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具体措施主要有:

第一,在进行信息化决策时要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来决定与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应先搞还是后搞,并选择哪种信息化模式更适合本企业情况,以赢得真正的竞争优势;

第二,制订信息化决策需要专家与咨询机构的支持,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的帮助和组织下,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项目内容,制定标书,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三,面向国内外IT企业进行广泛招标,充分比较各系统,选择较成熟,可扩展性强的产品,保证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作为企业更应该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新机遇,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了解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应用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这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发觉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重大作用及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孟彧宏.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电子商务,2012(7).

篇2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策略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现状:

(一)电子商务意识薄弱。

许多中小型企业领导及员工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简单地建设网站和在线销售。

(二)应用层次低。

国内中小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公司主页、内部电子邮件和参与第三方交易系统。企业网站仅能提供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供求信息和联系我们等基本内容。难以体现企业的个性和品位。

(三)电子商务前期投资大,中小型企业难抉择。

对于电子商务的实施,有关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初试投资大,但其回报还很难有精确的估算,这使企业决策不得不考虑风险问题。

(四)网站建设不完善。

网站是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窗口,但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建设网站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作用,在相互的联接和数据库的建立上做得不是很到位,不能体现网络的一体化。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只是机械地把公司的一些宣传资料生搬硬套到网上,后期还缺乏维护与更新,这导致网站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好网站的作用。

(五)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领导的观念、专业技术的要求等等原因导致中小型企业人才缺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应用不畅,对于网站的更新维护更是不足。

(六)担心网络的安全问题。

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都是与别人共享互联网的服务器,由此就需要别人为其提供硬件储存的支持,此外,网上支付安全性也无法得到保障,很多企业还是采取网下支付的形式。

二、发展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的策略研究

(一)积极转变观念。

在现代社会,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时代的选择。中小企业想要在在市场竞争占据立足之地,就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认清发展电子商务的价值,尽快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由于中小型企业多属民营企业,多采用集权化管理,因此,领导的意识、领导的观念将决定了电子工业商务发展的进程,其次是中小型企业要重视员工基本的IT技能和对电子商务的培训,让员工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即可以在互联网上向顾客们推销产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高效地与合作企业沟通信息。电子商务能把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外部合作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网络联系起来。提高广大员工的电子商务意识,企业上下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氛围,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电子商务的环境。最后企业领导还要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发展观。中小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也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取决于企业的业务需求,人员素质、投资能力及市场技术状况等因素,既不能坐等观望,错失良机,也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投入。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促进信息化建设。

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要对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改变有充分认识,要确立信息化、知识化管理的观念,电子商务环境极大的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的竞争成败不再只依靠企业的规模和新开发的技术,还必须依靠对网络的利用。企业竞争的成败越来越依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能够快速反应消费者新需要的企业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互联网的虚拟性导致了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时没有规模大小的优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才是赢得消费者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采用电子商务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电子商务的思想核心在于服务顾客。由于电子商务的核心思想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成功应用电子商务的关键点就在于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中小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技术因素,但是网络技术必须以用户和市场需求满足目标,用户和市场才是电子商务的中心工作。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必须重视用户信息的管理,要研究网民的上网和购买习惯,并提供消费者需要的服务。

电子商务要求管理人员精通信息技术,技术人员掌握经济管理,因此,企业要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制定有效措施加强综合人才的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造就大批既精通企业管理又掌握过硬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层管理专门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电子商务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企业要克服那种重硬件,轻软件,忽视资源与应用的现象。从基本数据、基本流程做起,要认识到信息作为商业资产的重要性。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不能只是为采用技术而发展,开展电子商务更重要的是需要围绕核心业务开展流程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形成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

中小型企业可以自己建立企业门户网站,逐步探索电子商务,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建立企业门户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而且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及信息互动交流。中小企业在采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必须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不仅要购买一批计算机和与网络有关的硬件设施,还必须要花一大笔资金购买先进的办公软件,如“数据库软件,基本流程,基本程序的处理软件,生产、管理、财务以及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处理软件等”,不断提高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电子商务初期投资较大,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解决电子商务活动资金短缺问题,从社会上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金融贷款开展电子商务,使资金落实到实处真正到位,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三)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电子商务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既不是单纯的市场营销人才、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单纯的管理人才。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计算机、信息经济与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些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才是适合企业的人才。中小型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的人才,要求他们会网站的建设、维护网站的形象,负责门店的管理及门店的日常运作等工作。要求他们掌握电子商务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淘宝,诚信等网络工具运作规则,通过阿里旺旺和QQ,接待来访客人,解答疑问,促成订单,完成销售。他们根据公司客服系统完成客情维护并做好相关售后服务。

人才的竞争是现代企业的竞争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的现象,而这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重视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首先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从内部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重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训工作,认真研究当代就业观的改变,在企业内部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培训工作,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选派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员工到高校进修,让他们学习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电子商务的核心理念,培养对本企业商务活动熟悉的电子商务人才。

另外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高校或其他电子商务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电子商务业务服务提供商来发展本企业的电子商务相关业务。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集资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使各个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联合起来,解决单独开展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的困难。

(四)重在应用。

企业建成网络系统以后,一定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在加强加工信息处理基础上,逐步实现数据采集、生产高度、营销管理、决策指挥的电子化、科学化,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

(五)重视企业网站信息更新工作。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网站建成之后,必须重视及时更新网上的相关信息,网站信息及时更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电子商务的成败。从目前来看,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网站都是花一部分资金委托别人代管,网站上的信息迟迟得不到更新,网民在浏览之余,看到的仍是旧的信息,没有新意,没有可利用价值,久而久之便不再浏览。网站也形同虚设,从而失去了网站应有的价值。所以中小型企业必须重视网站信息的更新工作,最好是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独立从事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及信息的更新工作,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

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道路还很漫长,在必要的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网络交易开始,分步介入到电子商务中来。企业要理智而不盲目,理性耐而不冲动地发展网络经济。相信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增多,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的电子商务将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总而言之,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道路还很长,如何使中小型企业走进电子商务,走进世界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摆在中小型企业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斌,论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焦作大学学报》,2005.3

2、黄丽蓉,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前景分析 企业家天地 2007.3

篇3

政府扶持信息化走上快速道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来,自治区应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各行各业的重视。在自治区信息化办公室的协调下,确定以建材、机械、纺织、冶金、石油、轻工、建筑设计等行业为重点,树立示范企业,抓典型项目,采取在企业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计算机应用项目,近几年重点扶持了自治区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共实施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项目250项,其中:计算机控制占38%,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占1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占24%,网络通信占1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ERP占5%,其它占6%。总投资83995万元,其中:自筹30310万元,贷款53677万元。验收项目110项,贴息合计560.49万元,近50多家企业享受了补贴。项目申报单位覆盖了国营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及民营企业近200家。这些项目完成后具有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产值134010万元,利税48556万元。

1998年,自治区信息化办公室与工商银行共同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子信息应用贷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立项申报、论证、评估、跟踪管理、验收、贴息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同时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工程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为加强信息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信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规范管理信息工程建设提供了依据。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规划明确了传统产业改造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积极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系统等,70%的大中型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实施政务电子化,地州市以上政府机构80%的业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并向新型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传统企业借信息化重生

“八五”、“九五”期间,新疆认真贯彻国务院的精神,扎扎实实落实计划,采取抓重点、以点带面,利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相关的综合效益。

首先,生产过程普遍采用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控制。如机电行业采用数控、数显技术改造机床,提高了加工自动化程度和产品质量,工效提高了30%。建材、冶金、化工、机械、轻工等行业实施工业炉窑计算机控制,水泥制造业提高产量6%以上,使产品合格率提高25%。冶金炉窑平均节能10%,提高成材率1.2%。轻工、纺织行业采用计算机对工业锅炉进行控制,提高热效率5%~10%,降低能耗10%。纺织行业使条染合格率由48%提高到90%以上,批染复染率由7.8%下降到2%。

其次,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全区在建筑、机械、石油、冶金、轻纺、电力、城建行业的工程设计中,普遍推广应用了CAD技术。全区的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基本普及CAD技术,其中95%以上的计算工作量、90%以上的绘图工作量已用CAD来完成。全区有300家等级勘察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达到82.86%,节省工程投资5%~10%,设计出错率由5%降到1%。计算机辅助制造、辅助测试等技术也得到普遍应用。此外,毛纺、服装、地毯、彩色印刷制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推广应用了CAD技术。

最后,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ERP系统,向现代化管理迈进。新疆企业信息化经历了从单一生产设备的微机监控,CAD、CAM应用到企业MIS建设的过程。目前部分大型骨干企业正向企业ERP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将生产制造、工艺、设计、质量控制、销售、计划、采购、库存、成本、财务、人员等各环节整合,对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大幅度优化。据统计,新疆60%的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局域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建立网站,为逐步实现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

从电子政务到十二金工程 全面开花

目前新疆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早期简单的文字处理、公文管理等发展到现在的内部局域网建设、应用系统的开发推广等,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立,并于11月正式开通,推动和促进了自治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现在已有15个地州市和13个厅局、20多个县建立了自己的公众信息网站。这些网站成为宣传、介绍新疆的权威性窗口,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提高。

从2000年开始,自治区工商系统完成了自治区工商局连接各地(州、市)、县、乡(镇)的三层四级内部业务专用网络建设。现在,新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所有的城镇工商所,文件及信息传输都是通过内部业务网进行,提高了工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自治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将全疆70多万参保人员的信息全部纳入到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管理之中,为各级政府方便、及时、安全、可靠地管理社保基金奠定了基础,也极大方便了参保人员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和发放。最近,自治区又投资3500万元,正式启动和实施全疆的“金保工程”,届时一个覆盖全疆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将不仅为各类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服务,还可为企业和就业人员提供求职、招聘等服务。

自治区外经贸厅投资1800万元建设完成了自治区外经贸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了外经贸办公服务体系、外经贸政务业务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包括“新疆产品市场”、“外经贸审批管理系统”、“外经贸业务在线申请系统”、“在线交易系统”等25个子系统和“加工贸易”、“申领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等50多种业务系统。现在全区已有200多家企业利用网络开展国际贸易并取得显著成效。

自治区公安厅组织实施的“金盾工程”已经顺利完成总体规划、方案论证及立项工作,现已开始启动实施。

自治区财政、审计、建设、城市管理、水利、农业、科技、技术监督等24个厅局机关建起了办公业务局域网,15个地州市建立了党政群专用局域网,建立了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制定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软件业:面向中亚开拓市场

软件业是新疆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自治区制定了面向中亚市场的软件特定策略。

首先要建立集约化的软件产业基地,包括完成百花村软件园二期(主楼)工程,入住50家有一定规模的软件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软件产品100个,年产值2.5亿元。在办好新疆百花村软件园的同时,充分发挥自治区低端软件人才丰富、软件开发成本低的优势,通过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在乌鲁木齐建立软件生产基地,创办集约化的软件工厂。

其次是培育、扶持一批骨干型软件企业,打造一批拳头软件产品。通过合作、合资、改制、重组等多种方式对自治区软件企业进行整合,使全区的软件企业逐步形成规模,重点培育和扶持十大专业软件公司,使其各成特色,拥有拳头产品。此外,结合区域及文化特点,重点开发石油勘探、新疆多语种及阿拉伯语系和各种应用类型方面的软件产品,特别是基于Linux的多语种操作系统、OA系统、教育软件、自动翻译软件、游戏及娱乐软件等。

近两年,自治区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鼓励对软件产业的风险投资。初期国家安排部分种子资金,同时通过社会定向募股和吸收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筹措资金。其次,自治区也适当安排一部分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作为发展信息产业的专项资金(争取每年1000万元),用于制造业、软件业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在税收政策方面,首先,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其次,在区内设立的软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创办软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第三,对软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均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第四,软件企业人员薪酬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信息化重点工程浮出水面

根据新疆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自治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将以以下八个重点工程为重心。

综合宽带信息通信网络工程

在现有电信网、广电网的基础上,采用IP、ATM、SDH、DWDM等技术,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骨干传输网,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并逐步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

数字电视平台建设

结合实际情况,自治区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有线电视网络状况较好的地、州、市辐射发展数字电视用户,以点带面,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全疆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进程,2010年前完成大部分县的数字化过渡,2015年前完成全疆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过渡,停止模拟电视信号播出。

企业信息化工程

建立全区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和企业产品综合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商品、技术等供求信息的平台,进行网上交易等,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发展综合自动化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

建设“两网一站四库12大业务系统”

“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自治区将建设和整合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统一的自治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它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内网与外网之间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间逻辑隔离。

“一站”是政府门户网站,自治区及各地州县(市)政府部门都将建立门户网站。

“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全面提供数据库目录、导航系统、索引系统和链接服务,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12大业务系统”指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12个业务系统的建设。

农业信息化工程

在全区初步建成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区、地、县、乡四级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农牧业生产、产品与技术数据库,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自动监测、自动控制等,建立农牧业信息服务网。

建立自治区维哈柯文软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

建立自治区维哈柯文软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研究开发基于Linux系统的多种民族语言文字操作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及应用软件,实现商品化发展,为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工程

重点扶持具有新疆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利用资源及市场的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来新疆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开拓西部和周边国家市场。

篇4

[关键词] 服装行业;现状;瓶颈;信息化;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 F407.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117-02

[作者简介] 付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装教学及科研工作。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及瓶颈分析

作为“永不衰落的产业”――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极为诱人的。据国家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服装企业近3万家,年销售额3000万以上的占30%,有9000余家,比2004年底增加了320家,而1000万以上营业额的也近2/3。这些有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服装产量达63.74亿件,其中梭织服装为30.10亿件,针织服装为33.46亿件。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服装厂星罗棋布,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23013人,服装布产量328.28亿米,同比增长19.22%,工业总产值 (现行价)1254.90亿元,同比增长20.24%;销售收入1204.64亿元,同比增长 19.34%;产销率97.85%;出货值416.18亿元,同比增长13.90%,内销占销售产值比重66.11%。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分布明显呈产业集聚地状态,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最集中的地方是浙江(占55.05%)、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上海沿海六省市,总产量占全行业份额突破90%,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市场和效益区域分布集中化趋势明显。产业集聚模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产品专业为主的服装特色地区;以大型出口企业为中心的服装出口基地;大城市打造服装文化时尚之都等模式。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的集聚地,是在原来“三来一补”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以服装为轴心的产业链。

在如此壮观的服装业规模中,大部分的服装企业都遇到了库存高和畅销品补货难的困境,受产品积压影响甚至毁灭在库存上的服饰品牌数量越来越多。许多服装企业都各展其招,如加大营销力度、招商力度、经销商奖励等,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库存和补货难的问题。品牌经营者对此束手无策。一方面,企业既要考虑快速迎合市场需求,又要保证企业的赢利性,尽可能减少断款、断色、断码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又苦恼于商品的大量积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盈利和发展,甚至导致品牌消亡。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快。由于服装企业是高波动性、多季性、受时尚文化影响很大的行业,消费者的服饰品味和文化鉴赏力等时尚变异节奏也逐年加快,滞后的服装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模式难以快速响应消费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二是市场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对销售及市场动态的信息采集、分析、归纳、共享处理能力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营销渠道信息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三是企业的市场需求预测能力差。不准确的预测导致滞后的补单、补货及生产速度、库存的无序和持续的增加。四是营销和产品的命中率低。传统的推动式营销和赌博式产品开发的企划模式,使产品难以迎合现时代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口味,而产生库存。五是供应链环节协同能力弱。传统经营模式的供应链管理环节中,在开发、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环节的部门间不协调、从采购到产供销无计划、低知识含量的配送管理及运作,错失了大量的市场销售机会。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急需的原辅料难以采购、生产不及时,终端卖场上表现出来的就是配送不及时、严重的断款、断色、断码等畅销品补货难和滞销产品不断增加导致产品积压。从深层来看,原因就是由于服装企业消费市场需求变异节奏日益加快,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确定性增强,而服装企业的决策层对时尚趋势缺少时尚“感觉”、缺乏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和与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分销商、商、承运商)的协作能力,导致企业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等到问题严重时,就产生了经营者感到的被动式管理的瓶颈现象。

二、打破瓶颈――信息化的引进

自有品牌企业要经营得好,有四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价格、产品质量、营销、渠道。这四个因素中,大多数服装企业前面三个因素都能应对,而最后的渠道的管理则是瓶颈现象的形成之处。经营者们已从各种途径了解到: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打破瓶颈的最佳出路,特别是供应链的管理。为了防止一方面专卖店断码缺货,而另一方面分公司和工厂的仓库库存又增加的现象出现,就必须将专卖店、分公司和工厂的库存信息集成。

为了加强采购和库存控制,服装企业需要提高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要能够精确地跟踪原材料、加工流程和最终产品。此外,为了保证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报最大,就要使运作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来自产品和分销两方面的财务信息。实践已经证明,对市场需求和供应链的有效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简化复杂程度、监控现金流、避免过度扩张及开工不足。通过以上这些,企业就可以得到高的资产回报率。可见,面对越来越高的运作成本和日渐变薄的利润,掌握来自客户订单和产品两方面的集成的财务信息是何等重要!一旦企业掌握了这些集成的财务信息,他们就可以轻松地知道企业的运作正处于什么状态,下一步该怎么做。

懂得了信息化的重要性,服装行业的经营者们开始引进信息技术。

三、我国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服装企业就经过了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的竞争。进入 21世纪,产品的市场竞争已转变为服装企业对市场响应速度、服装产品品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就在于服装企业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解和追赶,也就是服装企业要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来抓。

据统计,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和 CAD设计软件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普遍,而ERP系统的应用比较少,且自行开发和购买的比例相当。也许他们有一套最基础的财务软件或是一套进销存系统来管理企业的物流,但许多中型甚至大型服装企业的运作都没有使用MRP(物料需求计划)或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来集成预测、生产计划、采购管理,更不用提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集成业务与财务流程。

像上述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计算机系统很多是他们自己开发的。刚开始往往是因为急需管理居高不下的库存,而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开发了库存管理系统,接下去,进货有了问题,再开始编写采购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往往是独立的模块,形成了信息的孤岛,无法与购买的财务软件集成。

四、服装行业在新世纪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服装企业的发展道路一般是:在创业初期不需要大型专门化设备,可在较少的资本投入下运行,有一定积累后就会首先应用CAD先进设计软件、投资各种先进剪裁设备,此时,资本会快速繁殖与扩张,然而很快会发现效益与成本难以提升,计划、物控、生产与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严重不适应,大量矛盾尖锐暴露。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努力探寻新世纪的发展之路,如果继续在扩张设备、扩张厂房上找出路,而不去解决先进设备、先进设计与落后信息化的基本矛盾,无疑是本末倒置。

信息化在新世纪的发展之路就是:必须立即走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推动服装企业ERP管理普及化。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设备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新诠释是:信息化的高价值性、稀缺性、难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高速公路是迫在眉睫的重要战略。

五、走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信息化之路

中国的服装业信息化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服装企业对什么是完整的信息化的概念不清楚;一些大企业只会花大价钱购买国外优质的硬件,这是对信息化肤浅的、物质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在引进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信息化有个完整的理解。完整的信息化包括三部分,即生产构成的信息化、自动化;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整个企业管理的决策信息化。其中,我国服装企业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差,网上订单,网上支付基本是零状态。

其次,笔者认为,中国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在引进信息化时,应根据现状,先完善企业生产构成的信息化、自动化,等到这些比较成熟后,再实施一套全面集成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ERP系统。 ERP最早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一个真正的服装ERP系统的核心标志是具备以下服装业的核心功能:强大的服装研发、样板管理功能;打办理、批色跟踪功能;服装BOM自动生成功能;强大的服装工艺、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功能;强大的计划物控功能;强大的智能排产排程功能;强大的剪裁、缝制工资管理功能;严格、灵活的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物控功能;从坯布、采购、生产、工序、成品严密全过程质检控制功能;服装工票条码生成与扫描功能;包装配货计划功能、准确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功能等。

第三,企业实施服装ERP系统后,要尝试将此系统逐步与企业门户网站建立无缝集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中国服装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世纪之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船舶工业;船舶配套;优势;劣势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集劳动、技术与资金密集与一身的综合性的大型制造业,船舶工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产业,江苏作为中国的造船大省,在中国船舶工业的格局中较为瞩目,所以研究江苏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对整个中国临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发展意义。江苏船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势头好、船舶制造业发展时间长、企业规模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江苏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江苏、甚至于中国创造有利于船舶工业发展的环境,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江苏省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1.江苏省船舶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首先,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江苏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的地位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江苏省经济跃上新的台阶,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来看,江苏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已经完全具备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发展环境。江苏区位优势明显,船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具有较好的基础,资源丰富,港口集中,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2.江苏造船业发展优势

(1)造船业发展迅速

江苏省造船业去年造船完工量、新承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连续第七年保持全国第一。 2013年全球船舶市场呈现活跃势头,全球造船完工量10956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14577万载重吨、手持订单28520万载重吨。造船大省江苏2013年造船完工量360艘1313.1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4.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2.0%,占全国份额的29.0%;新承订单量全省为585艘322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72.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7.6%。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2.1%,占全国份额的46.1%;持订单量全省为1081艘600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8.8%,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2.6%。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0%,占全国份额的45.8%。 2013年,江苏十三家重点造船企业今年造船完工量188艘1100.6万载重吨,占全省83.8%;新承接订单432艘2992.7载重吨,占全省92.9%,同比增长677.9%;手持订单702艘5381.3万载重吨,占全省89.7%,同比增长54.9%。

(2)船舶配套业发展密集

统计显示,目前江苏地区拥有400多家船舶配套企业,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船舶配套的各个种类,形成南京、泰州、南通、镇江 4 个配套基地, 并辐射周边;着力发展一批已有一定基础和急需提高档次的配套产品,; 扶持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配套产品, ; 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力量和资源, 重点建设船舶设备研发平台,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升关键领域科技水平, 满足造船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江苏船舶工业发展劣势分析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江苏船舶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相比,江苏船舶工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存在的劣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开发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与日本相比相差15年,我国能自主开发和设计建造的仅有6类,尽管江苏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生产三大基地之一,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一是自主研发能力较薄弱;二是现有造船企业的船型开发和设计无法满足开拓市场的需求,产品开发基本上停留在跟踪模仿的层次,现代造船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这是制约江苏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江苏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如专业绘图软件、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系统的运用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整体优势不强

江苏船舶制造企业为数众多,主要分布在辖区内1 175km的长江岸线2侧。这些企业虽然享有区位上的地利优势,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和统一领导,而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它们在技术和业务联系上少有往来,在市场竞争中也更多地依靠单兵作战,内部竞争激烈,内耗严重,直接影响了全省船舶工业总体实力的发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船舶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业严重滞后

虽然江苏省是我国船舶配套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配套设备制造业并不发达,严重影响船舶工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船舶配套件(例:主要原材料钢材、板材等;机械类各种主机、辅机等;电子类产品导航控制仪器、仪表等),突出了船用设备产品(产业)的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要素的特征,而这些要素正是江苏船舶配套件生产企业所缺乏的,因此,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较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三、江苏船舶工业发展对策分析

1.加大科技投入、走人才战略道路

加大科技投人,实施科技兴船战略。建立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企业与船舶行业专业院校与研究机构的联合协作。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有效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人才。江苏船舶产业在发展中迫切需要依托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联手构建技术平台,发挥技术支撑、技术辐射、技术交流及人才培养作用,解决整个行业的技术瓶颈问题,从而全面增强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快配套工业发展,增强竞争力

国际上领先水平的造船业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发展与造船业相适应的、规模化的船舶配套业,是造船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江苏船舶配套产业必须优先得到发展,以提升船舶工业的竞争力。首先重点抓好一批已有一定优势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而且是急需要发展变化的配套产品;其次发展一批已有一定基础和急需提高档次的配套产品;同时扶持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配套产品;最后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力量和资源,重点建设船舶设备研发平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关键领域科技水平,满足造船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整合资源,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船舶工业是集技术、资金及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具有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当前,江苏造船仍呈数量多、分布散、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为此,未来江苏船舶工业必须尽快通过各种力量,将大中小型船厂进行合理整合,实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船舶修造与配套相衔接,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船舶工业体系。(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姚蓓艳.江苏船舶工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阴.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03).

篇6

关键词:环保产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97-02

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大量有关环境破坏的公共事件亦时常见诸各大媒体。经济越是发展,公众越是重视环境问题。集合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吁不绝于耳。传统工业化遭到了破坏环境的残酷惩罚,新型工业化要逃离来自大自然的惩罚就必须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重点项目。处于这种背景之下的环保产业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将会给社会、环境等带来重大的利好影响,一方面,减少大量经济损失和维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此外,能够成为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的维系纽带。在受到全世界关注及举国上下瞩目的十上,我党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同时,再一次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显要地位,着重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目标。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这个重要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环保产业的良好发展,这就意味着在现实中继续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在几十年的不懈奋力发展下我国的环保产业已取得了大量令人满意的成果,其中,尤其自实施“十五”“十一五”规划之后,伴随国家不断加大的环境保护力度和环保产业政策的不断健全,环保产业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总体规模呈现急速拓展态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获得良性发展,产业内整体水平取得大幅提高。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此举意在持续推进环保产业良好发展。根据《中国宏观战略研究》的报告分析,到“十二五”末,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2020年初步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然而,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之路并非是一路坦途的,主要受到残留的传统理念与陈旧制度的无形影响,造成了现阶段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资金不足、创新不多、市场混乱、规模不大、管理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已初具规模的我国环保产业继续向前发展,这些困境极大阻碍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进道路。因此,我们可以从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机制、疏通环保投融资渠道增加环保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等各方面着手推进环保产业良好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拓宽融资渠道

环保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其有力支撑,企业环保技术创新受到所投入资金的影响不可低估,客观上,由于环保技术创新有着较长的周期,资金需求量自然也就需要较多的投入。所以,一般来讲,企业要进行环保技术的创新,即使做好研发失败的准备也无济于事,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源源不断投入。在资金引导上,逐渐提高环保产业投资水平,发挥政府在环保产业投资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力争到“十二五”结束时,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占GDP比重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环保产业投资的担保基金,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产业的信贷规模,一旦出现到期无法偿还的情况,由政府担保基金给予补偿,同时,也可以发挥环保企业自我融资的能力,允许其进行企业债券的发行,赋予其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的合法身份。对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涉入环保产业技术中介服务领域进行激励,经过一番优化整合和兼并重组,达到服务功能综合化、服务质量标准化、运营服务信息化。除此以外,环保产业还需充分利用外资,有针对性地制定部分鼓励外国资本投资我国环保产业的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二、重视技术创新研发,加强创新主体合作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现实推动力,体现了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并鼓励环保企业发挥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应有的主体作用,大力建立并推动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环保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此同时,鼓励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型环保企业集中力量发挥资金及生产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联合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发挥合力优势,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推进环境科技资源配置的最大优化,促进环境科技在环保产业中的实际运用。对于已经建立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相关部门应该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其与高校研究团队的合作,力争集合各方科研力量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期降低研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发展信息共享平台

国家需要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建立健全产业协同配合机制,对国内各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使节能环保项目获得良好的发展,避免各地区各行其是的现象,如此可以提高国家战略指导与各地区政府部门节能环保规划的协调性。与此同时,政府要牵头促进各地区节能产业的协同配合,使各地区的节能环保领域进行跨地区与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沟通与交流对产业的专业技术进行交流与共同开发,并在积极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各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建立发展信息共享平台,以行业组织为载体,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环保产业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及时重点最新环保技术成果、政策信息、研发信息、项目信息、市场信息、企业信息等,为环保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提供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大力推动环保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面向中小环保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帮助中小环保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利用各类环保技术创新计划带动环保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环保产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四、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业发展

尽快实施对《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事宜。全方位地对环保产业从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标准认证到监控、惩处等的所有环节进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环保产业起步较早于我国的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持续良好发展主要就是凭借了不断趋于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发展环保产业的保障,才能真正规范并促进其良好发展。同时,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规范约束,为环保产业营造发展空间,促进环保产业的长足发展。地方政府除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外,还应建立环保产业政策的地方性法规,通过规定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和产业发展标准来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五、永葆产业创新精神,培养产业创新人才

人才是所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保产业也不例外。企业应对充满创新灵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的人员高度注意和重视,因为他们是推动企业环保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人才,是创新的主要创造者和推动者。企业要想获得环保科技创新就必须依靠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企业的科研创新人才队伍是企业进行创新的攻坚力量,可是,大多数的我国环保企业,尤其是民营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鲜有属于本企业的人才队伍,除部分上市企业和大型国企外,多数环保行业很难培养自己的科研队伍。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环保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步履维艰。鉴于我国的科研创新力量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等事业单位,不能与环保企业很好地连接,所以企业应该主动到这些单位挖掘潜在人才。再者,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家也要保有创新精神,他们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不可或缺。那么,唯有通过不断学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了解行业内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来达到这个目标。在我国,目前大部分重点高校都开设了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培训班的开设不仅为企业家提供了新的交流沟通场所,更使企业家通过系统学习开拓了眼界,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家应该积极参加这类培训班,除此之外,企业还需经常性地组织企业管理层人员对先进环保技术进行参观考察,强化与行业内技术先进企业的交流学习。企业家是企业的带路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可以有效地引领企业走向持续自主创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环保产业在现阶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面对当下的这种情况,只要根据实际采取适当并且行之有效的对策便能推动其良好发展。只有环保产业良好发展,才能切实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参考文献:

[1]尚杰,王峰.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J].学术交流,2009(3).

[2]林萌.我国环保产业法律制度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3]王公玉.浅谈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市场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0).

[4]王晓刚,陈浩.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环境资本运营的视角[J].生态经济,2013(2).

篇7

[关键词] RFID 智能资产管理系统 企业资产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企业中信息设备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IT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IT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硬件、软件和信息资产。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更加重视降低成本,对传统上被看作成本中心的信息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充分利用现在资产”、“更严格地控制资产”、“更有效地降低资产的运行成本”、“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已经成为企业对IT (信息)部门的殷切期望,企业对其内部IT资产的管理、维护和资产的生命周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IT资产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管理人员面对大量分布的IT资产,包括资产的转移、报废和新资产的申报都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采用合适的方案进行有效的IT资产综合管理已成为很多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初步提出引入RFID技术实现IT资产智能化管理的思路。

一、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清产核资难以开展。目前企业资产管理基本仍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大多是采用资产设备卡片或者纸制条形码标签,通过手工方式将设备相关信息分类编辑管理,维护及使用情况仍然采用传统的记录及查询方式,效率不高。而且资产清查难度很大,需要大量的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实施,而每年一次或多次的报表数据上报使清产核资不得不流于表面、应付了事,全面彻底的核查工作无法真的落到实处,本应为常规的对账也自然难以实施,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财务固资账、设备台账、固资实物三者的分离,导致账账不符、账物不符、家底不清。

2.设备流动难以监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个人配备设备也不断增加,台式电脑、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的逐步配备使IT资产具有了更强的流动性,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监控手段和变动记录迟缓,资产信息的调整频繁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和滞后从而造成帐实无法同步一致。机构调整、岗位轮换、教职工调动或办公室搬迁时,设备的调整和流动随之产生,人员调整是常态,跟进不迅速,人员更换调离后,其名下的物品随时间的流逝不知去向。部门的调整虽不频繁,但设备变动的量大,监控不及时,要做到账实相符就只是空话了。

由于IT资产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即使在现有管理应用系统的支持下,IT资产标签的制作、填写或打印、粘贴,资产状态的跟踪,盘点等工作的性质和工作量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进,IT资产管理依然是手工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需要引入RFID技术来有效解决IT资产数据分散采集输入的瓶颈难题,这样才能将IT资产日常管理活动与IT资产管理系统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实物信息与系统信息的实时同步一致。因此,建立一套基于RFID 技术的IT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管理成为解决IT资产管理困难的有效途径。

二、RFID技术基本介绍

1.RFID的概念。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于1948年10月被Harry Stockman提出,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RFID技术主要应用在电子物品监视、物流控制系统、定位系统、运动计时、身份证及护照、汽车防盗、动物管理、商品防伪等领域。

2.RFID系统的组成。RFID主要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射频天线组成。电子标签即射频卡,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阅读器主要用于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电子标签信息。天线主要在标签和阅读器间传递射频信号。可以通过阅读器的RS232或RS485接口与外部计算机(上位机主系统)连接,进行数据交换。

3.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阅读器通过射频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电子标签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电子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运作。

三、RFID技术在企业IT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1.设备读写系统对IT资产清产核资的革新。资产购入后,管理部门入账时加装电子标签,标签内写入资产的信息,每次进行资产管理操作时,读写器都会自动读取设备电子标签并将信息发送回服务器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资产的跟踪管理。

标签登记录入一次性完成。对于新采购的资产进行登记入册处理――通过“资产信息登记设备”将需管理设备的有关信息(资产条形码、型号、名称、场所)写入RFID电子标签中;资产信息可根据资产管理部门的实际要求进行修改,对于设备名称等固定的管理信息写入标签后永久锁定,防止使用部门进行更改,造成管理的混乱。当资产信息固化后,将存储有设备资产信息的RFID电子标签附着于设备资产上,其附着形式可选择悬挂、粘贴、嵌入等多种方式。标签附着在资产上就不能取下,如果人为地取下,则标签自动损坏。

清查盘点效率大幅度提高。所有资产数据一次性输入,系统根据不同基站及区域RFID读写器采集的数据自动判断资产状态(新增、调拨、闲置、报废等),最终用户通过可视化的GIS操作界面,随时、随地通过IE浏览器进行资产数据的统计、查询。进行资产盘点时可利用“资产管理手持器”进行不定期巡视,检查资产管理情况,对于未按正规流程私自进行借用、换用等情况高效快速查出。RFID标签的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RFID标签,成批处理,瞬间完成,效率更高。

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自动管理”。 RFID标签可不受次数限制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标签内储存的资料。只要在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内,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利用RFID技术无线射频自动识别和GSM通信网络无线远程传输功能,实现对资产全生命周期(新增、调拨、闲置、报废、维修等)过程的智能化动态实时跟踪集中监控管理,整个管理过程无需任何人工干预。

2.智能管理系统对IT资产动态管理的改善。智能IT资产管理系统包括资产的调拨、维修、报废等操作,它包含了IT资产从购入、入账、使用、维修到报废的全过程,实现资产变动信息与系统信息的实时一致,为学校投资决策、资产合理调配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和设备使用率,减少闲置浪费。

RFID智能管理系统将大大改善IT资产调拨、维修和报废的整个管理应用流程。IT资产调拨、维修和报废一直是资产管理中的难点,这一类工作的频发特征、紧迫特征和无序特征很容易影响设备的有效管理。借助读写器和智能管理系统,调拨、维修等工作可以即时办理并同时在系统中被记录下准确的变动信息。免去了繁琐的人工记录的工作量,减少了汇总统计可能出现的遗漏和错误。实现资产管理中“人、地、时、物同步管理”,系统设计时还可以考虑到利用RFID自动采集和GPRS无线远程传输功能,将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的嵌入到资产管理系统中,实现对资产日常操作流程中涉及到的任务、地点、实物、时间等信息进行记录,并采用短信告警提醒功能,由系统实现对日常工作的有效实时监控资产数量、质量、流向等信息,实现由后台系统对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和记录,使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及时了解到资产的调拨和使用情,简化了管理流程,减轻了资产日常管理的压力,节约了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资产盘点和无谓调拨的成本,避免了因各种因素造成的资产流失,提高了企业IT资产管理效益。

由此可见, RFID技术可以让企业IT资产管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管理,通过RFID技术提高IT资产清产核资的效率,强化设备的实时动态管理,全面提高IT资产管理效益。RFID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是其它识别技术无法比拟的,RFID系统是企业IT资产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它将在一定时期内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识别技术。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RFID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正在为积极推进这一进程。我们坚信,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改进、RFID技术标准的统一、相关设备成本的降低、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在企业IT资产管理领域会日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晖王东辉: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11)

[2]张于芝: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7,(2)

[3]吴永祥:射频识别(RFID)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J].微计算机信息,2006,(32)

[4]李挺郑伟: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25)

篇8

一、物流业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1.物流业的基本概念

2001年4月,我国颁布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把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因此,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传统的物流业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物流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物流业是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产业类型。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二是物流业是生产业。生产业是指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我国把生产区分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无论是哪种生产都需要外购服务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本企业的生产过程,这些外购服务就构成服务性生产资料。在一些发达国家把物流业称为生产业,国际上一般把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称为生产业,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部门称为消费业;一些发达国家,生产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其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消费业,特别是金融、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许多国际性大城市从高度集中的制造业模式向高度集中的生产业模式转变,生产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产业。与传统物流业相比现代物流业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征:

第一,物流功能集成化。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功能并无明显差别,仍承担着商品和物质在空间上移动的主要功能。与传统物流业相比,现代物流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和功能进行重新组合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第二,物流管理手段现代化。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使传统的物流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讯、机电一体化、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使物流在技术、设备、管理上实现现代化成为可能。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和可测性明显增强,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第三,物流组织网络化。传统的物流组织之间是点与点的关系,或是线与线之间的平行关系,难以保证客户的及时需要。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现代物流需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现代物流对传统物流组织的重新整和,构成为一个互动的多层次的网络,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灵活,既能铺开又能收拢。

第四,物流经营市场化。现代物流的管理实行事业部制,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都以“服务一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一成本”组合,就找谁服务。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系列化已经成为主流。

2.物流业的主要作用

物流业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优化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实施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以信息化为主要支撑要素的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新型产业形成、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

二、通辽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通辽市位于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辖五旗一市一县一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1.17万,发展物流业的资源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通辽市农牧业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内蒙古粮仓”和“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截止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811.8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9.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4.2:62.0:23.8。粮食常年产量稳定在100亿斤左右,牲畜年存栏在1888.04万头(只)左右。境内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1种,矿床和矿点190多处,总潜在价值1.3万亿元。煤炭探明储量130多亿吨,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左右,铁、锌、钨、铜等金属矿藏10多处。天然硅砂储量550亿吨,居全国之首。通辽市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距长春280公里,距沈阳260公里,距离大连、营口、锦州等港口较近,是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6条铁路交汇,4条国道贯穿境内,民航机场可起降737等大中型客机,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通赤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通车,通辽至沈阳、通辽至长春的高速公路将于“十一五”期间贯通。

通辽市物流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到1999年撤盟设市之时形成规模,2006年市第三次党代会之后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发展以资源流通加工为核心的物流产业,加快产业延伸、产业聚集和产业升级步伐,建设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流通促进物流产业实现了新的突破。

第一,现代物流主体框架已经形成。通辽市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有力时机,聘请了北京科技大学物流专家组,对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论证,编制了《通辽市物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以主城区物流系统为物流发展核心,以城关镇和重点镇为节点,辐射内外双环,以铁路、公路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一核双环四线”物流发展框架,构建了“一个信息平台、两个内陆港、五大物流园区、十大重点物流中心”的物流产业发展体系。“一核双环四线”,就是以通辽主城区物流系统为物流发展核心;以甘旗卡镇、开鲁镇、鲁北镇、宝龙山镇为物流辐射内环,以霍林郭勒市、保康镇、金宝屯镇、库伦镇、大沁他拉镇为物流辐射外环;以国道303线、304线、111线及与其并行铁路线为物流发展大通道。“一个信息平台”,就是尽快建立以电子政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等基础条件为依托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全市各类企业的网上交易提供服务。“两个内陆港”,就是以大连港为主、以营口港为辅,建设两个辐射带动通辽物流产业发展的陆地港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五大物流园区”,就是综合考虑产业规模、物流存量、物流市场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及环保要求,加快建设科尔沁区工业物流园区、开发区工业物流园区、霍林河物流园区、奈曼旗物流园区和科左后旗非资源产业物流园区“五大物流园区”,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分工和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十个重点物流中心”,就是突出建设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煤炭物流和木材物流中心、团结路商贸物流中心、通辽批发城小商品物流中心、日升日美物流配送中心、内蒙古科尔沁民族医药物流中心、金港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白音太来果蔬物流配送中心、余粮堡牲畜交易物流中心建设和交通物流中心,提高主城区物流体系对全市物流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通辽市现代物流业取得快速发展,已形成内外双环的主体框架。目前,通辽物流园区、开发区木材市场、煤炭物流园区、霍林郭勒市煤炭物流园区、扎鲁特旗正达粮油交易物流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形成一定规模,开鲁县慧丰物流园区、科左后旗物流园区、霍林郭勒市东阳物流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已投入使用。物流园区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凸显。

第二,大宗物流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全市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大宗物流形成了一定规模。2013年全市物流总需求超过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9%。实现物流增加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9%。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物流量发展迅速。2013年全市原煤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7.5%。霍煤集团年产原煤4000万吨,通过铁路发运煤炭占总产量的70%以上。经过建设,通辽市已基本形成蒙东地区能源基地连接东北乃至华北地区的煤炭通道,成为蒙东地区煤炭集散中心。

(2)制造业物流量快速攀升。201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工业品物流量达到700万吨,比上年增长28.3%。2008年集装箱发运量突破万箱大关,实现集装箱发吞量1.8万标箱,是上年的2.6倍。

(3)农产品物流量大幅度增长。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亿斤大关,商品量80亿斤,商品率70%以上;牧业年度统计,牲畜商品量901万头(只),商品率63%;林木采伐量45万立方米;化肥施用量54万吨以上。全市30多家较大型粮食企业承担着以粮食收购、仓储、保管、发运,并为市内各大企业提供粮食物流服务的任务。梅花、顺通、万顺达、利牛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可消化全市商品玉米大半。全市粮食物流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经销企业与加工企业相结合的运营格局。

(4)商贸物流量稳步提高。全市以生活资料为主的商贸物流量增幅很快,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营业额超亿元的大型商场(城)7家,专卖店斗8家,连锁加盟店1170家。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大批发市场、大商城、配送中心为主的商贸流通物流运营格局。

第三,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已实现由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

(1)工业物流已实现由企业自营为主向物流外包为主的经营业态转变。全市大部分工业企业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摒弃“大而全,小而全”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用现代物流理念谋划企业物流,采取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整合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实施企业物流主、副分离,流程再造,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总费用。200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4亿元,较上年下降1.3%,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呈下降趋势。梅花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公司采取供应链的现代物流模式,把400万吨的年采购物流和销售物流,全部以“外包”的经营流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运作,企业不养车队,不建大型库房,年可降低物流成本10%左右。

(2)农业物流已由过去分散自营为主向以龙头企业为主的经营业态转变。例如,清谷新禾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主营杂粮、油料、果仁三大类农产品2.3万吨,通过分检、加工、包装实现流通增加值1900万元,出口创丈突破1000万美元。开鲁县有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采取“订单联农户一建基地”、“合同连用户一占市场”模式,年经营红干椒8000吨,年出口创汇560万美元。一批农村经济人队伍入市进企,联接农户,成为促进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力量。

(3)商业物流已由商家采购向连锁配送经营业态转变。日升日美商贸有限公司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龙头企业,具有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先进仓储装备,便捷的配送体系和分检、加工、包装以及农产品返向物流与商品展示等功能,现已发展连锁加盟店1100多家,覆盖了科尔沁区、开发区和部分旗县,服务半径75km-150km,配送商品2.1万多种,商品配送率达85%以上,配送总额达到3亿元以上。金叶广场有限责任公司是通辽市较大的商城之一,内设1000多个摊位,以“品牌’,为主,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连锁加盟配送及品牌的经营业态安全快捷,货真价实,服务到终端用户。

(4)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为创造物流需求,搭建物流平台,通辽市以主城区为重点,在全市各地积极建设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2008年底,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195个,全年完成市场交易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白音太来果菜批发物流中心、开发区木材交易市场、舍伯吐成峰牲畜交易市场、华明牲畜交易市场和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均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市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物流园区8家,在建9家,入驻园区的各类物流企业和为物流服务的企业296家乙城乡集贸市场和物流园区建设,集聚和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为物流企业提供了物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也为区域现代物流产业集合、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5)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随着物流业务从企业主营业务中分离,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加快了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同时一批新型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目前通辽市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发展到131家,其中运输物流企业45家,仓储物流企业56家,物流加工企业8家,装卸企业7家,物流配送企业8家,物流信息服务组织3家。这些第三方物流企业活跃在物流市场,承担着大量的原辅材料、半成产及产成品的装卸、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辽市“十五”期间公路建设累计投资140.5亿元,通车里程16120km,其中高速公路201公里,一级路410公里,二级路113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6公里。京通、集通、大郑、通让、通霍、平齐6条铁路在通辽交汇,通辽火车站已建成全国38个铁路枢纽大站和14个编组大站之一。2009年,通辽市力争在六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五条一级路和两个机场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国内外专家普遍认可的物流业理论,特别是对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水平,通辽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部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存在着“小、差、散、低”等问题。由于资源技能有限,物流服务的效率较低,多数物流企业的经营网点少、网络化经营水平不高。从业务的覆盖范围来看,业务辐射范围以覆盖本区及周边省区的比例最高,覆盖全国及跨国境服务所占比例非常少。所以某些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差、经营散、管理与服务效率低,物流技术装备和能力有待加强,物流运行效率有待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于发达地区。物流园区建设上还存在“同质化”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是物流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作为需方的制造和商贸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束缚,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供方的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严重,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通辽地区部分物流业的服务不仅业务比较单一,而且组织化、专业程度不够。主要集中于单一的运输和仓储业务,而提供货运服务、物流咨询服务、物流加工增值服务的比例较低,真正提供一体化专业物流服务的企业为数不多,原材料及制成品的物流配送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比率也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低,有实力的大物流企业少,信息资源分散,有效的信息资源不能整合共享,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缺乏,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物流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调查发现,配套设施相对落后仍然是制约通辽市物流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近些年来,通辽地区的铁路、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加快配套建设,但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特别是与周边地区大中城市高速公路网的对接步伐仍然滞后,交通“瓶颈”的制约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就物流企业本身而言,部分物流企业的厂房、运输车辆等严重老化,国家对这一新兴产业又没有专门的倾斜照顾政策,尤其是在信贷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一直没有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导致物流服务配套设施滞后、产业运行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现代物流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通辽市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物流业。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五是现代物流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在物流技术的应用方面,仅有部分物流企业利用了电子信息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物流企业中普通货车所占比例较高,但罐车、冷藏车等专业化运输车辆所占比例较小。普通仓库占被调查企业仓库总量较高,而保温仓库、冷藏仓库、自动化仓库、高层货架仓库等专用库房的比例较小。另外,绝大多数个人消费者也仅利用因特网到网上商店、网一上书店,订购一两本书,使得物流市场的电子商务的推广力度较差。由于受条块分割的体制影响,整合物流资源还存在很多障碍,一部分物流资源闲置。

六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程度的加深,物流业也受到严重冲击。通辽地区物流市场需求也出现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下跌,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经过几年多的积极应对,特别是在中央和自治区扩大内需投资、通辽市委市政府保企业、保投入、保增收、保民生“四保”政策的拉动下,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在通辽地区正在逐步见底,经济逐步回升,但使物流业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程度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努力,要使物流产业再上新的台阶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合力推动。

(3)大力发展工业物流。近几年,通辽市全面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实出抓项目的战略思想,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突破,工业经济社会初见端倪。“十五”期间,全市引进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4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尔沁工业园区、霍林河高载能工业园区、奈曼旗工业园区、科左后旗非资源产业工业园区和扎鲁特旗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刺激了对工业物流的需求。然而,通辽市工业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进一步加快;重点工业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加大;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进一步提高。这将为通辽市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大需求。因此,工业物流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积极发展基础物流。通辽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已形成第三方物流的雏形,园区实行的GPS、电子配送、仓储、财务结算等综合经营服务方式,是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建好综合物流园区的同时,按照现代化物流产业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和完善全市的物流产业的GPS、电子配送等内容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吝物流园区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培育“一网多区”的现代物流体系。

(5)努力开拓国际物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辽外贸进出口总额日益提高。2008年,通辽进出口总额达6821万美元,较“十五”之初增长了179%,其中进口2569万美元,出口4252美元,分别占总量的37.66%和62.34%。通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主要是粮油类产品,且规模较小。另外,通辽属内陆城市,发展进出口贸易受到制_约因素虽然较多,但2008年通辽大连内陆港已建成投入运营,为加快发展通辽的国际物流莫定了坚实基础,只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内陆港建设,努力实现信息、仓储、运输一体化,实现陆铁海联运,通辽的国际物流业发展也一定能够形成规模。

3.重点扶持龙头物流企业,打造拉动物流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针对通辽物流资源分散、物流企业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应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优化物流资源的配置组合,优先重点培养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在龙头物流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切实做大做强龙头物流企业。优势物流企业在现有的物流网络、运输和仓储能力基础上除自行投资增强实力、扩大服务网络范围外,还应选择合适的经营机制和合作模式,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包括通过全资、合资合作、控股和参股、特许经营、重组转型、整合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促进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还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到通辽地区落户,在更大的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物流网点,培育自主物流品牌,以形成合理的企业物流运作网络体系。

(2)整合中小物流企业。引导中小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物流资源的配置组合,推进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组建一批上规模的骨干物流企业;鼓励中小物流企业通过开展技术改造,充分挖掘现有物流设施的潜力,构筑企业协作网络,形成行业的主干力量;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的物流需要。通辽主城区特别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进一步整合煤炭、建材、汽车、农资物流资源,对现有六大物流园区进行功能整合,建成功能优化、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主体综合物流中心区。

(3)制定出台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从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用地、税费、融资、技术、资产重组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设立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基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用于重点物流项目的贴息和投入,引领社会融资,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帮助重点物流企业开拓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添置自动化机械设备,实现信息管理等技术的升级换代,促进物流企业增强经营能力。全面提升供应链理论延伸服务功能,深层次地开展流通加工、多式联运、多点配送和第三方物流服务。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

现代物流是以顾客为中心,按照市场和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敏捷配送实现“门到门”的物流服务。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适应多元化消费的趋势,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所以,各级政府应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推行现代流通方式,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一是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它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逐步提高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二是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快周转。三是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四是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的有机结合。五是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广现代运输方式,逐步提高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