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范文

时间:2023-08-17 18:1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篇1

1.1企业信息文化没有作为企业信息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中小型企业的领导已经逐渐认识到建立信息文化对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这些企业领导却没有将发展企业优秀的信息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且企业团队的结构并不合理。领导没有带头弘扬企业信息文化,导致基层员工对企业信息文化的了解不深刻,甚至不明白信息文化的含义。

1.2温州企业人才分布状况调查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发现,企业总体学历结构并不合理,其中本科学历人数所占比重不到5%,大专学历人数所占比重约为7.5%,中专及以下学历比例约为87.5%;企业中,管理人员约占8.5%,工程技术人员约占7.3%,信息技术人员则只占1.15%,其他专业人员则占83.05%;技术人员学历结构中,博士和硕士占比不到6%,本科和大专则占总数的74%,大专以下学历则占20%。从该调查中可以发现,企业专业人才比例并不高,信息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非常低,且高学历的信息技术人才数量不多,严重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本文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2.1企业领导要发挥带头作用

做好整体规划企业领导是整个企业的带头人,也是企业价值观、文化发展方向的领路人。由于在企业中的地位较为特殊,他们的决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必须着眼于长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使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文化。此外,企业的领导必须带头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带动更多的员工参与企业信息文化建设。企业还要多引进信息专业人才,不断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2.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企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工作,不仅能提高员工的信息文化水平,还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第一,企业可以与当地的学校进行合作。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专业迅速兴起,企业可以有计划地与学校进行合作,为学校提供更多的信息专业实习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企业的信息文化建设。第二,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并加大对信息活动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信息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3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对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机构、对企业信息活动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促进企业信息文化发展。

2.4建立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

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领导人员必须要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价值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落实规章制度,将信息文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相结合,从根本上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

2.5加强企业之间信息文化的交流

构建企业之间信息文化的交流平台非常重要。要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文化,不仅要求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还要求企业之间实现互相交流、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并及时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自由流动、传递顺畅,有利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与外界交流,使企业信息文化建设更容易开展。

3结语

篇2

关键词:人事档案;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保存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9-016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78

现在已进入21世纪的高科技发展时代,因为各类人才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中都起着关键的中流砥柱作用,所以对人才历史资料实施集中化保管的诸多历史资料存放、管护过程均引起相关部门的瞩目。因为现实IT信息技术的扩展运用,在我们企业的历史储存资料管护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将人事档案管护过程实现信息化已变成推进人事档案管护工作的关键做法。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干部档案管护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此类问题重点集中表现在思想意识落后,长期徘徊在陈旧档案管理模式上,因此有待于实施全面改革。

1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人事档案的储存、维护与保管是所有相关企业生产运营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内容之一,历史资料保管业务的信息型利用模式在企业内部业务运作中显示出相当重要的功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为各单位决策者储备关键的人事调整信息,给本企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产业方针制定打造好坚实的基础。实现本时期历史资料保管的信息型利用模式,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调整人才利用模式,优化各人事部门信息参数、资料,可高效地做好历史资料信息整理,且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资料储存模式,以便于有力地提升历史资料保管效果,促进历史资料保管过程取得最大时效。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单位在其人事档案的储存和管护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其档案管理中还长期沿用陈旧的档案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事档案管理业务运作成果的缺失;当进行历史证据记录资料的整合、归库、存放环节中时常出现困难,历史遗迹的储存信息严重失真。由于长时间承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其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水平长久徘徊不前,无助于对本单位所有的各类专业人才信息资料的掌控,使企业发展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作为有力支撑,最终造成企业发展摇摆不定,其状况着实让人担忧。基于此,对各企业人事档案管护所进行的信息化创新已成为当今人事档案管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中人事记录资料保管环节成效的加深及历史资料保护事业的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通常所言历史资料保管阶段利用信息化运作模式,其说的是在当今的历史证据记录管护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对本部门人事档案信息资料实施科学地的整合与处置。我国人事档案管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历史上的几个转折时期。在古老的人事档案管护工作中,各档案管理部门对人事档案的管护过程只展示在纸面文本上,而且其全部流程都是靠手工去实现。此类信息化程度非常弱的历史资料保管方式已经引发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保密功能疏漏,当进行人事档案信息数据采集、入档、封存及调配时很容易发生各类问题。

随着当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普及运用,高效能的现代信息化传输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到档案维护及储存环节中,依托信息型传导方式可以使历史资料储存业务以双版本、复合式模式实施档案封存与管护,给当今的人事档案管护提供太多便捷,而且它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事档案管护的运作效率及安全性能,故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推动各企业人力管理效果的提升

对各用工单位来说,这一加强历史记录资料保管的方式可以大力提升其工作成效,完善企业员工工作调配办理的相关业务流程。就如依据这类历史证据记录资料来实施个人的相关社会服务手续,其中包括疾病治疗报销、实施工薪调整以及新岗位任用等各种情况,查阅相关历史依据的记录资料,并且将工作调整与历史资料实施紧密配合。

2.2 历史证据资料保管业务牵扯因素多,信息海量

其中全面收存了企业所有职工的历史事件及个人表现等相关历史资料,它是实施劳动力调配行为的重要依据。由于其信息海量,经历的时空宽阔,从前的历史文本资料过程在记载过程及查阅时经常会出现诸多不便情况,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历史证据记录保管的实际成效。

在现阶段的企业历史证据记录资料保管业务中有效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将以往的纸型人事档案文档转换为易于记载、查阅及检索的现代版电子型模式,以便将企业员工的历史证据记录信息高效、及时地到本企业平时业务运作中,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把握住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利用情况,以利于恰当地调整员工工作岗位,使人员配置合理化,推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事档案资料的管护信息化模式给本企业选拔人才及任用赋予了充分选择的空间,其全面记录的人事档案资料信息情况的信息化调控和使用,让企业领导对员工的了解更积极、高效、全面,进而有助于本企业具有优势能力人才的聘用。

2.3 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信息型模式的有效运用

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信息型模式的有效运用在相当幅度上缩减了企业历史资料储库工作人员的无功业务和历史资料检索、查看的繁琐程序,加大了历史资料储库保管的工作时效。在以前很长的历史阶段内,我们国家的历史资料保管一直处于闭关自守的运作模式,历史证据记录资料均是以文本类文档的形式实施保管,此种管理形式运作繁琐,业务量大,查阅难度大,极易将众多优秀人才掩盖于简单的一纸式档案之中,无助于开发优秀、高水平人才。

现阶段实行人才档案的信息型管理模式后,能够利用信息化操作技术对员工人事档案资料展开信息收集、审定、整合、收库,还有二次利用环节,依靠具体的信息型运作程序实现对历史证据记录的信息化控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库房储存工作人员的思想负担,减少他们的业务包袱,有利于历史证据资料记录的循环利用工作,发掘和利用所需用的高质量人才。

3 现阶段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实施信息化转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3.1 高质量的信息型档案管护人才短缺

进行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控,其取决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持续应用,其基础设施组建亦获取了圆满完成,但是此领域的基础信息型应用人才相当匮乏短缺。在当今时代的很多企业中,因为其企业员工正处于推陈出新的交替时代,原来的老员工未掌握信息应用技术,他们工作在岗位上尚未到退休年龄,新一代的年轻信息应用管理人才又不能及时上岗,从而形成了信息型管护的断档状态,致使员工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运用模式难以构建。

3.2 不具备网络信息的化历史资料保管模式

虽然相当数量企业其历史证据记录资料储存管理中运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然而我国至今还未统一建立起系统的、全国性的、整体覆盖型的信息型历史证据记录资料运作系统,引发对历史证据记录资料保管环节中不具备作为管理支撑的制度体系,所有员工档案资料的管理业务都是随意而行,极容易造成各种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

4 档案利用

人事档案的利用即指对档案存储资源的开发运用过程,也就是把现在正以信息化模式管理着的本企业各种人力资源及资料载体的档案文本,展开全面的有效运用。档案保管库房应该是整体管护本企业全部员工历史资料档案的信息控制中心,所以务必要对其构建出坚实的硬件设施及雄厚的物质基础条件,以保障档案保管应用的完善与稳定。管理是档案保护的手段,利用才是档案保管的目的。设置档案管护室的基本目的,即是为了完整发挥档案资料的历史证明作用,给企业领导做决策及其他各项业务开展服务。

5 强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必须注意的相关内容

5.1 转变思想观念

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手段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把思想观念从过去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5.2 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致使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如人事档案信息胡乱编入、档案信息的存储和保管没有统一的方式,这样容易致使人事档案信息丢失,在检索、调用时出现困难。

6 结语

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然而相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能够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则需要加快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和优化,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单位只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落实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才能使人事档案管理更加快捷、高效地为自身发展服务,为人事档案更好地服务于人事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

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11).

[2] 郎志英.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发展

[J].信息化建设,2016,(1).

[3] 杨艳梅.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分析[J].黑龙江

科技信息,2016,(5).

[4] 徐晓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及安全问题分析[J].

才智,2016,(3).

[5] 刘明英.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分析[J].民营科

篇3

关键词:档案文化;建设;价值;作用

一、档案文化的文化功能

企业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普遍功能。

(一)传承功能。文化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沉淀下来,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人的有限生命与延续发展决定着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载体,档案就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类借助档案使文化得以沉淀、积累、传承,从而使之成为后人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资源。

(二)发展功能。档案是文化的载体,能为社会进步及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可以说,档案的民族性表明其在维护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本来面貌方面具有权威性;其原始性能帮助利用者进入历史上的某种时刻与情境中,发现别人未曾发现过的问题,倾听别人未曾听到过的声音;其隐蔽性决定了档案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文化信息资源,它一旦与广大文化创造者结合,就可能诞生出独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新文化成果。档案的文化发展功能还表现在档案反映了文化的变迁,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

(三)借鉴功能。档案记录的是文化的精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自然以及官方、民间等重大事件,最具有社会性、人文性、权威性和典型性。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所反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经验、事实、数据、成果、智慧等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之“鉴”。人们无论是为了追求繁荣与发展,还是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局面,都需要利用档案,从中借鉴前人的智慧和历史经验,以启迪智力,提高认识水平,不断地提升自我。

(四)教化功能。档案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以第一手原始材料见长。翔实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过程和奋斗足迹,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真实性不容质疑。因而,它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进行文化教化的重要素材。

(五)文化心理塑造功能。档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真实历史记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走过的曲折历程都深刻、真实、详尽地记录在档案中,档案在维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本来面貌上最具权威性。因而,档案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寄托。

二、企业档案文化个性

档案文化作为文化体系的子体系,既有与文化共,更有着自身独特的真实性、广泛性等特点。

(一)真实性。企业档案依托档案,以档案记忆为基本素材、背景或线索,真实地记录并反映了企业改革发展的真实面目。档案作为企业发展的结晶流传下来,存真求实,鉴往知来。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档案就是它的历史记录、它的真实见证。显而易见,企业档案克服了职工记忆容易发生失误和丢失的缺陷,使储存的信息真实而具体,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二)广泛性。企业档案的储存来源于从基层班组、车间到集团,从核心产业到辅助产业、从母公司到子公司、从国内企业到国外企业,能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真实地记录各段时间、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活动信息,使企业活动信息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档案对历史信息的储存和记载,要远远胜过图书、资料、情报、音像等其他文化载体。

(三)创新性。企业档案不是各种档案资料的杂陈、堆积,也不是简单地“克隆”,而是利用文学、艺术及其他文化形式再造和表述档案记忆,阐发档案蕴涵的内容,即通过分类、整理、编研等环节使档案实体更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艺术性、启迪性。

(四)积淀性。企业档案作为企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原始记录,决定了档案是企业积淀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企业文化的贮存器。如果没有企业档案,也就是失去文化连续地平台和积累的原载体。因此,档案作为文化的积淀,又是衡量文明的标准,一个企业档案保存多少,档案馆事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档案的关系

企业档案具有文化特性,企业文化又通过企业档案记载的内容体现出来。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了二者对企业的成长发展起着保障作用。企业档案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依托:

(一)支撑作用。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完全脱离企业历史传统而孤立存在,即使有,那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

业精神也可称之为企业品质,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市场和社会反复交互,逐步形成的由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显而易见,它总是以企业历史传统作为支撑。例如,中国老字号同仁堂药店奉行的“济世养身、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正是对该店传承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的高度概括。企业档案是企业历史传统的物质承载者,在那些貌似静态的文字、图片、音像和实物的背后,叙述

的是动态的企业历史传统的产生和演变。因此,企业精神的凝练和概括,离不开企业档案的坚实支撑。

(二)载体作用。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物化表现形态。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企业文化,总要以物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以证明其自身的存在,彰显其丰富的形态。企业档案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物化表现形态之一,其衍生品诸如荣誉室、陈列室、史志、影视宣传作品及其它编研方面的成果等,直接表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所达到的深度和高度。即使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其过程和成就最终也将以档案的形态被固化。可以说,没有企业档案的存在,企业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沦为一句空话。

(三)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着企业档案的收集范围和企业档案的价值和鉴定工作。企业档案的价值表现为企业档案客体对企业主体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企业档案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价值体现,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企业档案,其档案价值要大于对企业经营决策没用的档案。企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同时它也影响着企业档案信息价值的鉴定工作。在企业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使企业档案价值表现出多重价值,赋予企业档案更为丰富的价值内涵。

四、构建档案文化服务企业文化建设新途径

档案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态,在宣传引导、传播文化、倡导文明、弘扬道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档案工作者在提供档案服务的同时,要创新服务机制,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把馆藏资源展示出来,最大限度地释放档案的教育功能,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品位。

(一)强化重要性认识。企业档案馆、档案室作为科学文化机构,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功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档案馆的管理职能,而使档案馆的发展未能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而档案部门又不主动地争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言权的地位。档案工作的这种文化“缺失”,使档案工作游离于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这对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档案工作者要重新认识档案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充分认识档案文化在高效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树立建设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档案馆作为文化机构理所当然地应当走在前面的思想观念,加大对档案文化功能的开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准位、唱好戏。

(二)强化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档案室建设,使之成为传播企业文化的平台。规范的企业档案室,保存了包括文书、科研、会计、基建、设备、声像、实物等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档案室就不能囿于库房、借阅室的小圈子,而应该走出小圈子,进入广阔天地,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收集、整理、开发和应用工作,真正使档案室成为企业的信息基地、历史和文化资料中心,成为塑造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的窗口。

(三)强化编研力度。深入挖掘企业档案资源,积极开发深层次的文化编研如何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就要积极对室藏档案信息进行深入

挖掘,充分整合,如编纂“企业大事记”、“企业经营史”、“品牌介绍”、“企业荣誉榜”等专题性资料,使后者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教科书和企业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专题教育学习,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篇4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河东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四大工程,即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网络经济工程。

(一)建设一个中心

就是建设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的技术体制和标准选择,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局域网站点设置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设置,为全区各种信息网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全区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等。

(二)实施四大工程

1、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外网)

河东区政务公众信息网于2003年8月份试运行,它不仅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公用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对外信息,介绍和宣传河东;公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水平;公布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其它公用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建设各类网上交易专业市场,如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公用设施使用权拍卖市场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吸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我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密切协作。政府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搞好各类政府信息、地域资源信息和当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自身信息资源,努力把河东区政府网站建设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准确及时、信息量多、综合性高、实用性强、吞吐量大的“知名码头”,使其成为河东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商业贸易的桥梁、公众教育的学校、经济发展的引擎。

(1)网络框架:以区网管中心为龙头,首先实现楼内各办公用房光纤直连;其次,计划3年内楼外部门、街道、重点企业实现光纤直连,在区内达到纵向、横向互通互连。

(2)网络内容:主要围绕为上级服务、为同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要求,以数据库为核心,将各个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服务型数据库。

2、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内网)

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监管能力,打破垄断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有效地带动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我区计划在外网正常运行后,尽快开通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运行后,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各街道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如发送公文、表格、会议通知以及其它办公事务信息,区直各部门、各街道可以根据权限查阅区委、区政府、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各类文件、区内重要会议资料、常用办公资料等信息。同时,根据上级政府安排,逐步将区内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接入全国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国内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的资源共享和办公信息资料网上传递;根据需要逐步推进网上交互式办公,逐步实现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初步建成“电子政府”。

3、河东区数据库建设工程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重点建设经济、金融、政策、科技、教育、党务、政务、区域经济等23个数据库。各数据库从总体上分为历史年鉴(静态)和月度观测(动态)两大类。

(1)综合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阶段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等。B、全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街道办事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年鉴和月度观测。C、全区改革的基本情况。分别由区发展计划局、区统计局承办。

(2)农业和农村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概况,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B、各街道办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耕地、水利、林业、畜牧及农作物、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情况,街道办事处和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年鉴等;C、全区气象情况,历年降雨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等。由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畜牧中心、区农机中心承办。

(3)工业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工业概况,包括全区工业企业门类、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经济效益等基本情况;B、工业运行、特色工业等情况;C、技术进步、名优产品等。由区经贸局承办。

(4)个体私营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个体私营大户概况(含个体私营者照片)、产品、价格、销售情况,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B、各街道办事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情况。由区工商分局承办。

(5)商贸流通数据库。A、全区商业网点的分布、人员等情况,市场建设情况;B、整个流通系统经营情况;C、全区物价情况。分别由区经贸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中心承办。

(6)企业与产品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企业的基本情况,10大企业集团的主页,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B、8个街道企业的基本情况、重点企业概况、产品品种规格及价格目录、技术进步项目和合作意向、供求信息等。由区经贸局、各街道承办。

(7)招商引资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B、重点三资、独资等企业的概况、产品规格、品种及价格目录、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意向等;C、全区招商引资的项目、优惠政策、服务机构、办事程序等,由区外经贸局承办。

(8)财税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财政、税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能等基本情况、财政税收各项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街道办事处财政的基本状况、财政税收主要指标的历史年鉴、月度观测。分别由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分局承办。

(9)金融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金融运行状况、金融主要指标(具体到各金融部门)历史年鉴、月度观测;B、主要金融市场、外汇、期货、股票行情等情况;C、金融形势和运行态势分析等。由区财政局牵头承办。

(10)科技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科技工作基本情况、人才科技政策、科研攻关项目、产品开发项目、科技引进项目、科研产品推广、科技成果转让及科技人才(拔尖人才)、技术市场等情况。由区科技局承办。

(11)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主要包括:A、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情况,全区城市建设概况、重点工程项目及人文景观和各街道小城镇建设的情况;B、全区交通公路网规划情况,道路、油路里程、交通运输情况;C、电力、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等情况。D、全区环保工作情况。分别由区建设局、区公路分局、区交通分局、区供电部、区网通公司、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铁通公司、区邮政分局、区广播电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2)土地矿产环保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土地管理的基本情况,土地管理的主要政策法规,各街道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情况;B、全区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和可开采利用量,开发项目等。C、全区环保工作。由区土地分局、区环保分局承办。

(13)教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各类学校师资、在校生和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各教育概况、布局、投入、师资、在校生、教研等情况,历年输送大中专毕业生情况;B、民办教育政策、民办名校概览。由区教育局承办。

(14)医疗卫生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布局、床位、设备、技术力量等情况,120建设情况,预防保健情况,医疗科研成果等;B、各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设备、技术力量情况,行政村卫生室的分布等情况,防保情况。由区卫生局承办。

(15)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库。主要包括:A、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B、各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情况等),各行政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主要指标;C、区直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情况;D、计生要情、计生服务、计生信息和计划生育责任等。由区计生局承办。

(16)文体旅游数据库:A、全区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文学艺术家介绍、文艺创作情况等;B、全区旅游资源布局、景点开发等情况。分别由区文体局、区旅游局承办。

(17)社会保障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财保、人保等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等情况。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财保公司、人保公司承办。

(18)党务数据库。A、党委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副局级以上干部简历;B、区委领导重要讲话,区委常委会议纪要、区委和区委办文件、《家园河东信息》、《党务督查》等;C、《河东区党史》。由区委办公室、区党史委承办。

(19)政务数据库。主要包括:A、政府系统机构设置、工作职能、人员编制、干部职工简历;B、区政府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C、区政府领导重要讲话、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区长办公会议纪要、区政府和区府办文件、《政务信息》、《政务督查》和《参考资料》等;C、《河东年鉴》。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史志办承办。

(20)政策法规数据库。主要包括:A、国家、省、市近几年出台的主要法规、规章和经济政策;B、近几年区政府出台的农业、工业、个体私营经济、城市建设、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规章、政策等规范性文件。由区政府办公室承办。

(21)体制改革数据库。主要包括:A、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改制效果等;B、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C、农村改革、教育改革及改革动态等。由区政府办公室、区体改办、区财政局、区经贸局、区教育局承办。

(22)区域经济数据库。主要包括:A、街道区划、概况(含书记、主任照片,代表本办事处特色的照片2—3张)、经济综合指标、财政、金融、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科技、城建、土地、矿产、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凡与区直部门承办的20个数据库中一致的项目,项目内容要吻合起来);B、各行政村区划、概况(含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照片、代表本村特色的照片1张),村办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村庄建设、土地、矿产、学校、卫生室、计划生育等具体情况。分别由各街道承办。

(23)公众服务数据库。主要包括天气预报、电视指南、列车时刻、邮电服务(含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网络服务、学习园地、旅游服务等。由区网管中心承办。

4、网络经济工程。主要是积极组织企业上网交易,动员有进出口权的外经贸企业、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争取上外经贸网、因特网,开通电子信箱,使用电子邮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加入“中国企业产品数据库”;组织企业办好自己的主页,并争取挂靠中经网等大港;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等单位举办的各类网上招商活动,通过因特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等多种形式对外招商引资信息;大力倡导企业实施企业内联网建设和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管理、决策智能化,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三、政务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1、切实搞好网络组建工作。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具体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论证。各单位要按照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及时配备本单位组网设备。要按照受益负担原则,由所有参加组网单位共同承担网络建设、维护费用。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对区内机关单位现有网络要进行集中清理,能并入区政务信息化网络系统的,改造后并入,确实不能并入的,要按要求使用,不允许在因特网上传输机关公文资料。新上网络,要经区网络管理机构批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

2、加强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更新录入管理工作。为保证数据库各类数据和有关资料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各单位要严格数据库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数据库的结构格式、把关审核的责任、录入处理工作的程序等,切实搞好数据的搜集、审核、处理和录入。同时要认真研究确定上网的内容和范围,做到既把能上网公布的内容都公布出去,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又要符合保密工作要求,保证不泄密。要转变观念,学会利用网络公布信息和采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成果。新晨

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会员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屡次提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已成为继续教育事业全新的目标和使命。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我提升、能力重构、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伴随着这些根本性变化,继续教育以学历为主的格局也随之发生转变,继续教育越来越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领域的开放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等等。

一、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特征分析

(一)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继续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重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提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工作任务。从国家教育战略角度可以看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已成为指导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方针,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利用让这一指导方针得以充分体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终生受用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知识,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信息技术的利用一方面实现了教育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展,时间上呈现终身教育化的趋势,空间上展现出教育社会化、国际化的趋势。这是顺应时代的变革,把人的一生作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终身进修和不断丰富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要求社会中的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催生和培育成人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树立起“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终身学习”、“为生存而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人们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并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二)继续教育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个人化和虚拟化的特征

继续教育因信息技术的利用而发生变革,并因信息技术固有特性决定了继续教育呈现出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特征。

1.知识传播载体呈现数字化特性

将传统的采用纸张、黑板、录像或录音作为知识传播手段转变为用计算机处理和传输的数字信息,把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影像等媒体数字化,这是继续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后发生的根本变革。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传递、处理均已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践证明,数字化处理的知识信息具有保真度高、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等特点。

2.学习环境呈现网络化特性

信息时代下继续教育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人类带入全新的网络环境,人们学习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信息技术把分布在各地的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众多计算机系统,通过电讯线路和相应设备联结起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知识信息的网络化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高效,电子邮件、远程登录、交流论坛、远程答辩等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3.管理和服务呈现智能化特性

与传统的面授教育或脱产学习相比较,信息时代继续教育更多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克服了以往采用纸介建档的人工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把参加继续教育对象的基础信息、继续教育档案、学习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联系学习课程、学习状态、学习提醒、通知、学习交流等内容,继续教育参与者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且享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学习服务。信息技术用于继续教育体现了学习和管理的智能化融合。

4.课程资源呈现多媒体化特性

信息时代下继续教育具有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充分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以满足学习者需求。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多媒体形式呈现,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仿真模拟于一体,课程多媒体化消除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参与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课程呈现形式。

5.教育方式与学习计划呈现个性化特性

信息时代继续教育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充分体现了5W,即无论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候(whenever)和任何地方(wherever)都可以自由地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人(whomeyer)进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交流学习。不仅如此,信息时代继续教育参与者可以随时根据自身需求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计划。

6.实践场景呈现虚拟化特性

通过由计算机仿真生成的虚拟现实情境去感知客观世界和获取知识和技能,是信息时代继续教育传输知识的重要手段。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图书馆、虚拟社区等等,为参与者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学习场景,为人们进入现实客观世界之前提供感知。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把虚拟教育和实在教育结合起来,这是信息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从教育内容和组织方式来讲,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呈现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特征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10年来,无论是办学网络还是资源建设、教学模式、质量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建设学习型组织,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取得了创新发展,呈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特征。

1.开放性和共手性

信息时代下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是相辅相成的。开放性指的是教育目标的开放、课程资源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以及管理的开放;共享性指的是优质课程的共享、先进模式的共享以及成果的共享。实践证明,只有在开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共享,也只有在共享的机制下才能进一步推动开放。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充分展示了信息时代继续教育的这一特性。

2011年11月,教育部主办“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与服务成果展”,以“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放,搭建优质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服务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题,展示宣传和推广共享近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103所高校签约了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项目,清华大学等50所高校被批准成为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15所广播电视大学被授予“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称号。

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强调指出: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创新资源开发机制和共享机制;建立国家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各类公益性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库;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建设10,000门课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多种模式和机制向公众开放;推动建立各类学校、行业企业、社区教育体系之间继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化资源。

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从运行现状来讲,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已经逐步转变为其本质特性,开放性与共享性是衡量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2.交互性和协作性

信息技术为继续教育提供了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服务环境,使得继续教育更多地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放,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利用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扩大教育受众面,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面对面的集中学习讨论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利用虚拟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场所,建立起来的师生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讨论”。这种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起来的“交流”和“讨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参与对象的限制,只要能够解决问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都可以用于彼此交流,同时还能够建立类似案例问题库以供其它人参考。交互性和协作性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继续教育教学组织特性。

二、当前校企继续教育合作现状及困惑

(一)校企合作层次不够深入,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性设计欠缺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高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企业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规划或者人才培养计划定向性与高校合作。高校每年从不同企业中承担个别人才培养项目,而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利益关注甚少;企业也是在合作中不断得更换合作对象,缺乏对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开展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合作导致的结果,也是目前依然存在的继续教育针对性差、培训脱节现象。

(二)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学历化倾向严重

对高校来说,学历教育是高校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当高校面向企业开展继续教育服务的时候,难免会带有一些学历教育的色彩,这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而且也表现在课程和师资上。高校在接受企业所送的培训项目时,提供的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和师资都是学历教育成型的,其中虽有很少的一部分按照企业需求开设,也仅仅是一些点缀,并不能真正解决企业所需要的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没有跳出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就企业而言,企业在向高校输送培训项目时,往往要求培训结束后领取一个毕业证,既完成企业培训任务,也解决了企业员工学历达标或者是满足少数群体的需求。这就使得高校与企业的继续教育合作倾向学历层次。

(三)校企资源整合不足,“双师型”师资和“有用”课程匮乏

高校和企业都拥有部分资源,但这些资源中很大一部分包括企业和高校的师资力量、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等等,都未能充分利用和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些都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创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企业员工一劳永逸的一次性教育已经不复存在,他们除了不断更新基础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和强化专业技能,需要把学习植入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给他们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或环境。要解决这类问题,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更涉及到师资和课程,这主要是“双师型”师资和“有用”课程。然而,单就高校或企业培训机构自身而言,建立一支专门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困难的,高校里许多教师都是传统的理论型、研究型教师,这些教师没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问题开展教学,企业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又难以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理论前沿知识,从而造成了师资力量难以满足企业继续教育需求的矛盾,这同时也是导致“有用”课程匮乏的主要原因。

三、适应企业多元化需求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探索

(一)继续教育会员制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2001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无论是从学历教育规范办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学习平台和管理系统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且伴随着学历教育的稳定发展,探索建立了为行业、地方企业提供继续教育的专用培训网——中国能源教育网,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会员制模式。

所谓会员制,是指企业以加盟方式与高校合作,高校为加盟会员定制企业网络学堂(或大学),提供学习管理平台支持服务,提供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学习资源,通过专用数字卫星教学系统和网络平台,提供专家讲座和公益培训课程;为会员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咨询、培训项目设计等服务;并为会员单位宣传产品广告和推广企业形象等,为会员提供企业与社会相似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流渠道。

首先,在该模式下,企业无需投入人力物力便拥有本企业专属的企业网络学堂(或大学),可以通过中国能源教育网资源共享平台选用适合自身要求的的课程资源,面向所有员工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组建学习型班组,建立工作经验交流环境,真正实现全员的继续教育;其次,企业可建立培训项目管理档案,管理全年培训项目计划和项目方案,建立员工学习档案,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再次,企业还能够建立自身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培训师资库,提高企业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另外,还要促进学员学习常态化、学习交流信息化。即通过该模式,企业建立起一种混合式的继续教育组织模式,学员参与培训活动不受工作时间限制,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企业规定外的课程。

会员制模式,促使高校和企业关系更加紧密,高校站在企业立场设计培训项目和开发课程,企业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员工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行业内多家企业、社会地方企业建立起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会员制模式下校企继续教育合作优势

1.责任主体优势

会员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都处于一个责任主置。对高校来讲,从企业继续教育的参与者转变为设计者,站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长远利益基础上为企业设计继续教育项目和课程,利用高校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服务机构这一优势,为企业调配适合企业业务需要的师资和课程;对企业来讲,从继续教育组织者转变为倡导者,与高校责任主体虽说都是站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长远利益基础上,企业更肩负起员工终身学习环境的搭建,学习型企业建设的推动责任。角色的转换、责任主体意识的加强,有利于整合校企继续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层次,有利于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优势

信息化时代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最有效手段就是利用网络,通过企业网络大学系统建立起面向全体员工、面向业务所有专业领域、面向所有岗位的继续教育。建设企业网络大学,不仅仅是建一个网站,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理念、学习习惯、管理流程、服务方式等等因素,只有把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中,高校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融合过程,已经取得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是任何单纯网络技术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便是这类高校中的代表,其自主研发的中国能源教育网综合设计了成人学习习惯、企业培训管理、教育理念和教学服务等元素,为企业构建企业网络大学提供了便捷通道,这也是会员制模式能够成功实现的基本条件。

3.成本优势

网络在线培训的优势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会员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成本优势也很明显:企业不用对软硬件系统进行投入,只需要获得一个会员账号和远程地址即可,而且也不用建服务器,甚至于技术维护也不需要,学校还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设计年度培训项目以及提供企业特色课程定制;而企业的会员费投入也就仅仅是一个网络技术维护人员的工资成本。可见,这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避免了企业软硬件方面的重复建设,提高了企业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有效节约了资金。

(三)会员制模式的实施保障

1.资源保障

资源保障是校企合作成功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学校通过社会公共教育服务机构为依托,汇集行业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师资库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校企共同参与研制继续教育课程,企业提供生产现场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学校设计课程框架和提供配套课程研发技术,以定向研发方式制作课程资源。同时,企业优质资源也可以通过共享方式通过学校对外呈现,供类似企业选用。优质资源库的建立需涵盖本行业所涉及的所有专业领域,包括职业素养教育等。

2.服务保障

会员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在资源具备的前提下,服务是能否取得合作成功的关键。此处的服务主要是从网络技术服务方面讲,因为企业网络大学系统运行是否顺畅,主要是网络是否保持畅通、课程点播是否流畅、信息数据统计是否准确及时等等。加强服务,才能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取得主动,巩固校企合作关系,提高合作质量。

篇6

中山永盛玩具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盛玩具”)坐落在珠海西岸,与现在的北京动辄零下的凛冬季节相比较,中山正处于如春的气候中。

一南一北,永盛玩具IT经理刘新荣与《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进行一场相隔两千多公里的电话采访。

从零做起 低调前行

1993年踏入社会的刘新荣没有任何的IT背景。在最初工作那几年,他经历了十多次跳槽和转行,曾做过销售、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和电子技术工程师等等。1997年刘新荣来到中山并结缘IT,1999年加入永盛玩具至今。

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刘新荣认为,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学历并不是第一重要,他更看重个人能力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与高度,“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玩具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永盛玩具信息化程度极低,虽然当时企业规模已上万人,可电脑总数不超过10台,主要功能是用33.6k的Modem拨号上网发送和接收邮件。刘新荣回忆道:“我作为IT技术员的身份入职,当时遇到的最大IT难题就是如何能把一个5M的邮件快速发送给客户,因为客户在等我们的交货清单和验货报告。”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作坊式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永盛玩具的业务发展。而由于玩具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上线ERP系统的时候遭遇了难题。“如果去购买符合永盛玩具需求的ERP系统,恐怕得把所有模块都买了,非常昂贵。”刘新荣被“逼”无奈,开始着手自主研发ERP系统。到了2011年,ERP系统上线,而永盛玩具的信息化规模已发展到六百多台电脑。在这期间,刘新荣也将网络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企业信息化工具武装到位。

就这样,刘新荣与永盛玩具的信息化建设一同成长,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高端。

企业管理模式亟须转型

玩具,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儿童专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和国际范围玩具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显然,传统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玩具企业的发展,我国玩具企业管理模式亟须“变脸”。

在信息化领域“摸爬滚打”近二十年,刘新荣认为,IT管理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大势所趋。然而,有很多传统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很慢或者重来,根本问题出在了管理模式上――传统管理模式对IT发展的制约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他看来,未来的企业应该是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企业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是由信息化来驱动,而不是像眼下这种“人治”的管理模式。“用信息化驱动的时候,企业的管理将扁平化、透明化,而企业管理的科学程度取决于信息化驱动规则,而不是当下的依赖于人或团队的经历、学历、性格、心情、态度、状态等因素制约。”刘新荣很憧憬信息化驱动的企业管理愿景,“企业管理用信息化驱动,用数据说话占主导地位,企业管理模式会被整个颠覆掉。”

对于永盛玩具这样还保留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制造企业来讲,信息化驱动还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整个管理理论的产学研用互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探索,企业管理观念的彻底颠覆转变,才能达到真正的信息化企业这个愿景。

信息化战略五步走

在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中,IT部门还仅仅定位在服务部门的阶段。刘新荣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对企业管理的一种渐进式的整改升级过程。“信息化建设的动机是源于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最终的目标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

他介绍说,企业管理的内容应分为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五部分。这五部分是顺序性的,而信息化建设在理论上也是在经历这样的五步走:MRP、ERP、PDM等算计划管理;OA、工作流等流程再造(BPR)过程是流程管理;企业整体架构则是组织管理;信息化战略规划(CIO职位的设定)是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则可以看做是文化管理的范畴。

因此,刘新荣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未来的企业管理是信息化驱动的管理,信息化企业则是信息化建设完全融合到企业管理体系中的现代化企业。

刘新荣同时提到,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战术规划,应当从企业的短、中、长期的角度分开三部分来制定。战略规划以当前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为优先级,兼顾企业的次要发展方向,统筹兼顾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定位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让战略目标既可达到预期,又具有前瞻性和整体宏观统筹性。

做个有情怀的IT建设者

“我是个直性子,说话不会绕弯。”这是刘新荣对自己性格的评价,不过在他看来,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和我相处,很真实,很靠谱;缺点就是有时候会让人不爽,很得罪人。”

然而,也就是这样的性格加上凡事不计较的大度,让刘新荣在永盛玩具一呆就是十七年,带领着仅有4人的IT部门团队为永盛玩具的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在这个过程里,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陪伴企业IT建设成长的成就感。

“应该用情怀去对待企业的IT建设或者CIO这个职位。一个企业的成长,真的需要有人去跟着它、陪着它,IT经理或者CIO的离开,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事情。”

记者手记

篇7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文化建设;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越来越明显。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档案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完成从随意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和升华。

一、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档案的总和,包括产品、文书、科研、基建、设备、财务、人事资源等方面,同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原始的信息资源,反映了企业建设发展历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科研、生产、经营等方面形成的,能为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具体地讲,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组成,是企业的发展之魂,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档案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它所记录的是当时企业的一种文化,其丰富的内容展示出独有魅力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从企业的创建就开始产生,企业的文化思想忠实可靠地记录在企业的全部档案中。

企业档案真实地记录着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通过真实的记录,精心的保存,把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东西归化为有形,把平常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以文字、图片、影音资料、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直观而明了。企业档案管理是对企业文化的归纳、梳理。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文化的记录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是通过分类与分析使员工和领导能更好地认清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

二、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企业档案的记载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为企业文化的积累提供历史见证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现象和形态,与企业相伴而生,客观地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所以,企业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形成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凝练才有价值。而企业档案传承历史,真实记述和反映了企业的各项活动,是企业发展的记忆。因此,必须通过档案记载内容不断地为企业文化建设输入新的精神内核。企业档案充分反映企业的运营特点和成长轨迹,其中不乏对企业文化理念形成过程的记载。企业档案作为历史见证,承载着企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积累企业文化方面具有其它管理工作所不可替代的地位。企业文化主要内容中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等要素都是以文字、图像或实物等形式存在于企业档案之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各类文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集中科学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

2、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依据,具有传递传播功能

档案记载内容中,通常都会包含反映企业发展进程的“企业大事记”、“历史沿革”等内容,这些内容都记载了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辅助人类的记忆,作为实事凭证和承载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序知识信息,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参考,作为直接的依据。

现代企业文化的传递和弘扬离不开企业档案。企业文化是从企业历史、企业档案中概括、升华而来的。企业档案作为企业文化主要载体之一,是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保障安全生产、增强适应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挖潜改造、扩大再生产的依据;是及时处理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参考凭证;同时还是企业新产品开发设计的基础条件,企业交流信息、互通情报、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工具和纽带。因此,企业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的传递过程。利用企业档案开展编研活动,总结发展历史,褒奖先进人物,弘扬优良传统,促进人心凝聚,展示企业形象,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教育意义和传播功能也是企业其它管理工作难以取代的。

3、企业档案为企业文化的塑造提供判断标准

凡是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总是处在一个不断更新、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变迁、创新和完善。企业档案在记录和反映企业一切活动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忠实地、客观地记录和保存下来,只有通过企业档案来判断其得失,决定其弃留,以史为鉴,才能真正选择一种适合于当今和今后的企业文化,顺利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优化。

4、企业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档案作为企业运营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客观反映着企业的经营成长过程,这些记载不仅是企业的所作所为,更重要是企业的一种文化成长过程,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因而企业档案建设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管好企业档案,才能为企业留下一份文化遗产,将企业文化建设发扬光大。

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企业要想通过文化建设为企业竞争注入新的活力,除了文化建设本身之外,还要充分借助档案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充分挖掘企业档案中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

篇8

e化转型

2008年,江南造船集团(以下简称江南造船)整体搬迁至长兴岛的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为了承担新的历史重任,开始了新的信息化实施方式的转型,而这一“以我为主,从下至上”,以串珍珠的方式进行信息化的实施,开创了自主装配式的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先河。

在确定这一信息化实施方式之前,江南造船曾经做过几种考虑。首先是考虑像韩国大宇那样从外部直接购买一个集成的大型通用ERP系统,比如SAP或Oracle,为此,江南曾请埃森哲做过一次小型咨询。但在实际了解了韩国船企的情况之后,江南最终决定放弃这一想法。原因是,江南造船发现韩国船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他们的信息系统已经相当完整,信息化柱石早就一根根搭建起来了,用大型ERP系统进行统一集成几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江南的信息化建设虽然也在强调集成,但客观来讲,江南造船的信息系统还很不完整,与大宇等韩国企业相比,管理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不具备应用大型ERP系统进行信息化整合的条件。与此同时,在与SAP、Oracle接触过之后,也越来越发现,SAP、Oracle是在拿通用的东西对造船信息化的独特应用进行集成,这样做的针对性肯定不强,实施风险相当大。

之后,在选择国外大型管理软件和参照集团内兄弟船企经验的道路没有走通的情况下,江南将合作的目标选定为国内管理软件服务提供商。在对国内的几家主要软件供应商进行了综合比较之后,江南最终选择了宝信软件。从2008年起,宝信软件开始为江南进行整体信息化规划,最终,确立了建设Cyberyard (“e江南”——数字化造船集成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目标和原则,并开始逐步分布实施。

Cyberyard系统基于“先进管理、先进设计、先进制造”的设计理念,以船舶三维模型为核心,基于信息标准化,建立安全可控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主体业务的全面整合贯通。以支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导向,以全新船厂建设为契机,不断建立和完善一个以服务先进设计、先进建造、先进管理为目标的综合数字化造船体系,通过有效和全方位的内外协作,建立高效率、低成本、覆盖造船完整生命周期的自主装配式的造船数字企业系统。具体来讲,Cyberyard系统达到了以下几个目标:实现船舶设计、管理、制造一体化和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体化;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整合,业务与财务活动可双向跟踪追溯,提高财务对业务的管控审计水平;围绕人力资源战略,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企业和员工共同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环境;建立支持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成本系统,通过全面有效的成本数据采集渠道,建立适合的成本核算体系。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更加有效地集成各个功能系统,江南造船开始构建一个灵活高效的统一集成基础平台。为了构建这一平台,江南造船采用了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这是江南造船SOA整体架构的核心基础设施以及实现SOA架构的重要切入点。在SOA架构中,企业服务总线(ESB)充当服务间智能化集成与管理中介平台的角色,提供了灵活敏捷、易于管理的松耦合信息系统架构。通过ESB的实施,江南造船将统一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标准,完成跨应用系统的灵活整合,实现系统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和数据同步,起到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的作用。

ESB的实施各系统与ESB通过热插拔方式连接,通过ESB共享数据,能大大减轻系统集成的复杂程度,系统能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对ESB上交换的信息和处理流程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实现过程的高度可控性,方便进行监控和查找;实现企业内服务的统一管理,既可提高服务的可管理性、可维护性和稳定性,也提高了开发效率,增强了服务的重用性;通过服务整合和重组,可以快速定义业务流程,帮助企业最大化地从SOA获得业务价值。

核心再造

从2008年到现在,江南造船的信息化主要抓住了三个核心——管理、设计和建造。而管理信息化方面,主要实施了生产计划、造船执行和物资物流三大核心系统。

以前,虽然江南造船在设计系统方面很强,但在生产管理系统方面却相对较弱。而历史性的搬迁给江南带来了全新的组织架构模式和生产管理模式。上岛以后,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完成了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变,不论是组织架构还是人员配备,都在完全按照现代造船模式的要求来设计。而这些,无疑是江南建立全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造船是以订单为导向、生产为核心的大型离散制造行业,其行业特点决定了造船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生产为核心。因此,生产计划管理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造船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进而决定着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计划管理就是船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对生产计划的制订、执行、反馈与持续改进都将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从而使整个生产计划形成闭环管理。

江南的造船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致力于建立一个计划制订遵循统一流程的计划共享平台。所有的计划都将基于这个共享平台,采用统一的流程进行制订和管理。造船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的综合计划、生产管理计划、生产准备计划、设计出图计划等都将统一构建在该计划共享平台上,由于信息共享,各个计划之间将不再是孤立的。此外,该平台还将协助建立各类计划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关系。

具体应用方面,江南的生产计划系统全面覆盖了公司的计划体系。在综合类计划中,实现了三五年滚动计划编制,年度生产计划,年度工艺节点计划,月度计划编制、平衡及。在单船计划中,实现了单船建造线表、搭载网络、先行中日程、后行中日程、上建专项计划、以及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编制、平衡及。

篇9

关键词:信息网络;智能化电网;I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Network Development in the Intelligent Grid Construction

Xu Xin1,Hu Jin1,Xue Shan1, Chen Tianming2

(1.Tianshui EHV Power Transmission Company,Tianshui741000,China; 2.Tianshui Power Supply Company,Tianshui 74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ntelligent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for the countries of the widely used,and play its irreplaceable role.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or the intelligent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in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a brief exposition,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ower industry have some reference rule.

Keywords:Information network;Intelligent network;Grid construction

二十一世纪,电力系统已经成为最大的人造物理系统,对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智能化电网建设要求已经受到高度地重视,也得到了全面地贯彻。

一、信息网络在智能化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及作用

所谓智能化电网就是以电力系统为服务对象,通过传感器结合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把各种设备连接形成客户服务总线,实现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从而降低电网成本,提升整个电网的有效率和可靠性,使电网的运行和管理实现最优化,实现电网环节的节能管理,并发挥电力数据的实时、高速和双向效能。

同样地,对电网企业而言,信息网络的发展对电力业务来说,更是重要的“二次”辅助和“一次”变更,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来大幅度提升企业电网运行和管理的效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电网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电网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范畴。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电网的应用中,必将发展为一个多层次的协调体系。

二、信息网络发展在智能化电网建设中的重要性

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的获取、传递和模式的变革,推动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变革。信息网络发展在智能化电网的建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效提升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控制能力。在智能化电网建设中大量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提升电网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系统等;二是实现电网企业发展模式的新转变。信息网络技术带给电网企业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新价值,开创了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式,很多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培育中,大胆地将信息网络引入电网建设,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人与智能化电网间的互动,引领着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新发展,开创了电网企业发展的崭新模式。三是有效提升智能化电网中输电组织的管理能力。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输电企业、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间建立了新形式的联盟,符合智能化电网建设中新能源以及用电新模式的要求,提升电网企业内部各个业务的协作管理,实现电网企业业务之间的协同方向,满足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合作伙伴的相关利益,突破了电网企业协同的原有边界,实现与电网企业间的有效互动,提升智能化电网建设中输电组织的管理功能,实现电力企业的管控一体化:

(1)信息网络的应用体系融合运行控制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对象,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角度入手,从运行的角度和管理的角度,在确保信息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集成架构来完成信息网络应用体系的融合,确保电网企业内外部协同合作下业务流程管理的高效性;(2)信息网络的治理体系融合运行控制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管控流程,采用集中方式或者协作方式,通过协调机制来保证技术路线的一致性,以及确保IT规划、建设和运维;(3)信息网络的安全体系融合运行控制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安全分区,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流程和平台,通过大电网的监测、分析和控制,提升安全监管能力,进行准确地安全评价和督导,有效应对攻击及突发状况,实现信息安全部署,保证电力供应的优质;(4)信息网络的创新体系融合运行控制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标准,采用分层建立和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信息创新人才对新技术应用的共享和沟通机制,在共性基础上进行个性发展。

信息网络发展在智能化电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智能化信息网络架构,提高智能化电网和电网企业的效率。智能化电网运行、控制体系与其经营、管理体系在集成架构下有机融合,建立电网企业智能运作、分析以及决策平台,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推进智能化电网建设,履行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电网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突出对社会和外界价值的促进作用,符合目前我国电网企业结构业务特性。

三、结束语

网络信息技术在智能化电网中建设中至关重要,是使智能化电网建设飞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智能化电网中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依托智能化电网建设进行电网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网络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于一体,共同服务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而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推动电网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祥淦.智能电网建设框架及主要建设内容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

[2]张凤立.吴吉鹏.新能源发展下的我国智能电网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王哲.智能电网涉及的关键技术[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10

[4]姚建国.赖业宁.智能电网的本质动因和技术需求[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

[5]张宏艳.汪祥兵.智能电网在我国发展之展望[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

许鑫(1983),女,甘肃天水,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网络管理。

胡瑾(1986-),女,甘肃平凉,学历: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网络。

篇10

[关键词] 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会员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105-04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2012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继续教育发展目标为“形成资源比较丰富、结构相对合理、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办学与服务体系”,“各类社会成员有机会、有条件接受不同形式和类型的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还提出了“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以提高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针对性为重点,稳步发展各级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新形势下,作为继续教育主要阵地的企业和高校,如何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创新继续教育合作模式,探索适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探索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探索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新模式是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与高校的共同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屡次提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十陆续把继续教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继续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凸显。可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已成为党和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继续教育事业必须承担的一个全新的使命。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不仅是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事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和技术开始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而,人们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我提升、能力重构、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企业作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必然需要对上述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1]由此可见,企业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主阵地。而高校为了履行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必然需要利用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成为实施继续教育的主力军。

伴随着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继续教育事业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继续教育越来越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领域的开放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等等。为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尤其是探索“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形势下探索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新模式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中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对继续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研究发现,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需要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原因如下。

首先,贯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需要校企合作促进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信息化时代迫切要求社会中的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树立起“全民终身教育”、“全民终身学习”、“为生存而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2]为此,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以顺应时代的变革,把人的一生作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使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终身进修和不断丰富知识的机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8月

第29卷第4期魏洪,等: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其次,信息技术的固有特性使得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表现出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模式。如今,知识传播的载体呈现数字化特性,传统的纸张、黑板、录像或录音等手段转变为用计算机处理和传输数字信息;学习环境呈现网络化特性,人们学习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数字化知识信息的网络化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高效;管理和服务呈现智能化特性,与传统的面授教育或脱产学习相比较,信息时代继续教育更多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克服了以往采用纸介建档的人工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资源呈现多媒体化特性,学习资源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仿真模拟于一体,课程多媒体化消除了信息的不确定性,继续教育参与者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课程呈现形式;教育方式与学习计划呈现个性化特性,充分体现了5W:即无论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候(whenever)和任何地方(wherever)都可以自由地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人(whomever)进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交流学习;实践场景呈现虚拟化特性,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图书馆、虚拟社区等等,为参与者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学习场景,在人们进入现实客观世界之前提供了感性认识。.[3]

再次,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在办学网络、资源建设、教学模式、质量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教育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取得了创新发展,呈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特征。由于信息技术能够为继续教育提供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服务环境,所以可以使继续教育更多地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放,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利用电视、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扩大教育的受众面,有效解决企业中工作人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二、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习型企业建设和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促进了各行各业对继续教育的重视。高校结合自己的办学优势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使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合作成效也不断显现。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正逐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因环境、资源、经济水平和政策的制约,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利益关注不够,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性规划设计欠缺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大多数高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企业也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规划或者人才培养计划定向性地与高校合作。高校虽然每年从不同企业中承担个别人才培养项目,但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利益关注甚少;企业由于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更换合作对象,导致了缺乏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同时,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开展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合作导致的弊端是继续教育的针对性较差。

(二)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学历化倾向严重

对高校来说,学历教育是高校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当高校面向企业开展继续教育服务时,难免会带有一些学历教育的色彩,这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课程和师资上。高校在接受企业的培训项目时,为企业提供的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和师资往往都是适合学历教育的,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按照企业需求开设的;即使开设的课程有企业定制的,也仅仅是一些点缀,没有跳出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就企业方面而言,企业在向高校输送培训项目时,也往往要求学员培训结束后能取得一个毕业证,这就使得高校与企业的继续教育合作具有学历化的倾向,并不能真正解决企业所需要的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三)校企资源整合不足,“双师型”师资和“有用”的课程匮乏

高校和企业都拥有开展继续教育的部分资源,如师资力量、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等等,但这些资源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为提高竞争力需要不断

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创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企业员工除了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和强化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把学习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因此,企业需要给他们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或环境。而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双师型”的师资和“有用”的课程。然而,单就高校或企业培训机构自身而言,建立一支专门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困难的。因高校里教师绝大部分是传统的理论型、研究型教师,这些教师没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难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问题开展教学;而企业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又难以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理论前沿知识,从而造成了师资力量难以满足企业继续教育需求的矛盾.[4],这同时也是“有用”的课程匮乏的主要原因。

三、在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实施会员制模式的探索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在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进行了会员制这一新模式的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2001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在学历教育规范办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学习平台和管理系统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伴随着学历教育的稳定发展,探索建立了为行业、地方企业提供继续教育的专用培训网——中国能源教育网,并探索出了一个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会员制模式。

(一)实施会员制模式的意义

所谓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会员制模式,是指企业以加盟方式与高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实施该模式的主要意义是:第一,可使高校以社会公共教育服务机构为依托,汇集行业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师资库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增强校企双方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能力。第二,校企可以共同参与研制继续教育课程,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第三,企业可以提供生产现场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校企共享的师资,高校可以为企业设计课程框架、提供配套课程研发技术,以定向研发方式制作课程资源,以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企业优质资源可以通过共享方式由学校对外呈现,供类似企业选用,避免同类资源的重复建设,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二)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实施会员制模式的优势

1.责任主体优势

会员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能够使高校和企业都处于一个责任主体的位置上。对高校来讲,它从企业继续教育的参与者转变为设计者,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长远利益出发,为企业设计继续教育的项目和课程,利用高校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服务机构这一优势,为企业调配适合企业业务需要的师资、开设适合企业需要的课程;对企业来讲,它从继续教育的组织者转变为倡导者,与高校责任主体虽说都是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长远利益出发,但是,企业更需要肩负起搭建员工终身学习环境、推动学习型企业建设的责任。角色的转换、责任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整合校企继续教育资源、提高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层次、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5]

2.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优势

信息化时代,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实施会员制,可以通过企业网络大学系统建立起面向全体员工、所有专业领域、所有岗位的继续教育。建设企业网络大学,不是仅仅建一个网站,而是要对教育理念、学习习惯、管理流程、服务方式等综合考虑,只有把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的。在这一点上,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中,高校已经有了很长一段运作过程,取得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是任何单纯的网络技术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便是这类高校中的优秀代表,其自主研发的中国能源教育网综合体现了成人学习习惯、企业培训教育理念和教学服务等元素,为企业构建企业网络大学提供了便捷通道,这也是会员制模式能够成功实现的基本条件。

3.成本优势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过程中,网络在线培训的优势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会员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其成本优势也很明显:企业不用对软硬件系统进行投入,只需要获得一个会员账号和远程地址即可,而且也不用建服务器,甚至不需要技术维护;学校还为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设计年度培训项目、提供企业特色课程定制。而企业的会员费投入仅仅是一个网络技术维护人员的工资成本。可见,这种新的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避免了企业软硬件方面的重复建设,既提高了企业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也有效地节约了资金。

(三)实施的办法

高校必须为加盟会员定制企业网络学堂(或大学),提供学习管理平台支持服务,提供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学习资源;通过公共服务网络或者企业专用网络学堂(或大学)平台,提供专家讲座和公益培训课程;为会员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咨询、培训项目设计等服务;并为会员单位提供企业文化和产品宣传等服务;还为会员提供与相似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流渠道。

企业必须提供生产现场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校企共享的师资,可以通过高校定制的企业网络学堂(或大学),选用适合自身需要的课程资源,面向所有员工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可以组建学习型班组,建立工作经验交流环境,真正实现全员的继续教育;可建立培训项目管理档案,管理全年培训项目的计划和方案;可建立员工学习档案,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建立自身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培训师资库,提高企业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四、结语

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实施会员制模式,促使高校和企业关系更加紧密。高校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设计培训项目、开发课程;企业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学员学习的常态化、信息化。通过该模式,企业建立起一种混合式的继续教育组织模式,学员参与培训活动不受工作时间限制,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企业规定外的课程。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与行业内多家企业、地方企业建立起了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很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实施会员制模式,是推动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虽然在信息化时代,校企合作还没有一种固定模式,还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专业可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在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中实施的会员制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谓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胡明山.“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双赢模式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2006(5):5758.

[2] 张力,张林云.信息时代下成人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路径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2425.

[3] 顾明华,魏洪.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特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