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发展史

篇1

关键词:范式;范式转换;经济哲学;经济思想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来的,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关键、核心的

概念。“范式”理论在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同时,也在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回应。文章将利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将西方经济思想的转换,从范式上作初步梳理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一、库恩“范式”理论概述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著作中,库恩定义“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这一定义得到其他学者们的认同,并且在归纳了库恩在不同场合关于“范式”的多元解释的基础上,重新将“范式”定义进行了整合,给出了更为完整的表述:“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成为该科学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库恩认为:在前科学时期,一门科学尚未形成范式,即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没有达成一致,各种学说争论不休。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激烈论争,在该科学领域逐渐有一种学说得到公认,这时便形成了该学科的范式。范式的形成标志着该学科已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标志着该学科进入了常规、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在学科的发展时期,学者们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一般不存在怀疑和争论,而只是争论和修正自己对范式的理解。在学科发展的后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的发展、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变化,原有范式未被利用的逻辑空间越来越小,可供研究者调整自己观点的余地变得越来越狭窄,原有范式已很难解释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人们开始对原有范式丧失信心,这时便出现了范式危机。在经济学领域,随着常规经济学过程的持续和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经济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而在原有范式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中又很难获得合理解释,使原有范式理论的解释力下降,从而出现了经济学的范式危机。

范式危机的出现蕴涵着科学革命的到来。在危机到来之时,人们在怀疑原有范式的同时,也在开始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求建立新的科学逻辑系统。也就是说科学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个动态的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库恩认为:整个科学发展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动态模式的周期运动规律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科学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必然有其自身产生、积累、发展、消亡的过程,即科学革命。简言之,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转换”,即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库恩的范式理论,尤其是“范式转换”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历史状态和内在发展规律,对人们理清所从事领域的发展路径以及把握其领域的未来走向都有启发作用。

二、从范式转换看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西方经济思想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然而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却只是在最近的二三百年里才真正形成。从这个角度考察,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年轻学科是有根据的。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经济理论革命,分别由亚当斯密(1776年)、大卫李嘉图(1817年)、约翰穆勒(1848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和凯恩斯(1936年)发起。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体现了库恩的范式转换思想,从而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分为了三个经济学范式:前古典经济学范式、古典经济学范式、现代经济学范式。

(一)前古典经济学范式

前古典经济学范式首先起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古希腊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源头,在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探讨商品、货币、贸易和生息资本等问题。而古罗马则将希腊人的经济思想发展成为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财富或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些直觉的观点和经验的论述,但并不真正涉及经济学含义的价值形成问题。形成于这个时期末的重商主义学派把货币看作是唯一的财富,但这种定性的规范是以黄金和白银的自然属性为根据的。他们认为经济体系中只有农业生产才会创造和产生财富,而其他部门都不会创造或形成价值,因此重农学派主张土地是财富的真正源泉。此种经济范式在欧洲历史上最典型的封建统治时代非常兴盛。这个时代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并力求对逐渐出现的商品货币关系加以规范。

(二)古典经济学范式

1、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不认同重农学派的价值观。他认为重农学派的观点太过狭窄,不应该将当时已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排除在价值形成过程之外。因此,他修正了重农学派的观点,用比农业生产宽阔得多的逻辑外延来界定“劳动”概念并分析经济体系的价值形成。亚当斯密认为,凡人类劳动都会创造财富,从而都会形成价值,所以财富的产生不单单局限于农业生产,而且也不局限于工业生产,甚至不局限于经济体系的生产过程。他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和理论体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提出了“经济人”假设,把人的本性视为利己的欲望和互利的道德理性。同时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创建了经济学最初的分析框架。

2、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以后,经济学围绕斯密自由主义范式继续发展。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断成熟,大卫李嘉图把经济学抽象为一种工具,既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体系,同时也走向了只注重逻辑推理的极端。另一方面,亚当斯密体系中的庸俗成分也获得了发展,并逐渐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亚当斯密范式不断面临来自现实的诘难。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历史学派都先后对斯密的自由主义提出了质疑。大卫李嘉图最早采用了理性逻辑演绎法,就经济学方法论而言,逻辑演绎就是利用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揭示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吸收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合理成份,抛弃了亚当斯密把消耗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混为一谈的二元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商品的价值构成问题,从而破除了“斯密教条”,此外他还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探讨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又通过分配关系的研究深化了劳动价值理论,使之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成熟的劳动价值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也称为现代经济学范式。其代表人物有约翰穆勒、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凯恩斯。

约翰穆勒代表的经济学范式。从1820年到1830年间,英国的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拥护和反对大卫李嘉图理论的斗争,争论的焦点是他的价值论是否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特别是能否以它为基础解释资本利润的存在及其合法性。争论的结果导致了劳动价值论的破产及其学派的解体。大卫李嘉图学派解体后,西欧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若干新动向。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虽然仍被推崇,但其理论的基础即劳动价值论已经遭到置疑,从中得出的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等一系列不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结论,已经遭到批判和抛弃。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对策,西尼尔、巴师夏和约翰穆勒经济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并逐渐转向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约翰穆勒坚持,经济理论要成为科学,不但要有对经济世界中基本范畴的抽象,更要确定各范畴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后者往往产生混乱。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亚当斯密提出的但却缺乏系统论证的观点,提供了更细致的分析,并用生产、交换、分配等范畴对经济活动进行划分,重新安排了政治经济学体系,使之形式更加完备,论理更加充分。

(四)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范式

继约翰穆勒后,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完全竞争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对边际革命以后的经济理论进行了一个最为全面的总结和综合,开创了当代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先河。他强调经济学或经济思想的发展是连续的。在此基础上,马歇尔综合了前人的范式,尤其是调和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主义,把经济学理论重新整合到“看不见的手”的旗帜下,完成了经济学向新古典主义的过渡,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他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并在实际上从经济学中取消了价值论。此后,西方古典经济学就沿着马歇尔所指出的方向不断发展。直到美国制度学派开创制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五)凯恩斯经济学范式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以“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平衡”为理论支柱的传统经济学面对如此严重的“反常”一筹莫展,由于“反常”反复出现而又未能被消化,终于使旧范式穷于应付而陷入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凯恩斯进行了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又一次革命。他的经济理论范式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按照曾经的范式,供给总是能创造需求。第二,工资刚性。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而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工资和价格的变动都是迅速及时的。第三,市场无法自动出清。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市场就无法自动达到供需平衡,即无法自动出清,所以会出现大萧条。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市场。

从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上,他的经济理论是从“总量”上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的,着重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注重总量分析、短期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它有效地解释了大萧条,从而取代了旧的经济范式。

三、经济学中新经济范式替代旧范式的条件

范式危机的出现预示着经济学的范式转换革命即将到来。考察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在理论林立、观点纷争的经济学范式转换时期,能够脱颖而出最终上升为新范式的理论观点大都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新的经济范式取代旧的经济范式必须能够为经济学新的常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并更加优越,使经济学的发展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常规发展时期。

第二,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对现实经济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只有能够有力地解释经济现实,并据以引申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第三,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着一个经济学范式是否能够更好地对经济实践进行总结,决定着一个经济学范式是否能够对现实经济活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四,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同经济学知识系统之外的其他知识形态和思想形态的主流思想相吻合,特别要与一定历史时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观点及其方法论相适应,这是因为经济学范式的转换是发生在经济学思想的开放性逻辑层次上的。

从经济学发展演变历程看,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经济学范式的革命性进展,通过对经济命题的完整阐述和科学推理,证明经济学发展的客观逻辑性,使之符合逻辑发展进程。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必将面临更大挑战,唯有通过加强以范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经济哲学的研究,才能应对经济发展的挑战,促进经济哲学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九海.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篇2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中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子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瓦罗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市民法,和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万民法。在这些法律中,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是在十一世纪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

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义利思想、富国思想、赋税思想、平价思想、奢俭思想等。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儒家贵义贱利,成为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中。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

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太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 ,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

重商主义 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

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纪末以后,在英、法两国出现了不少宣扬重商主义思想的著作。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篇3

一、务求在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霍林郭勒市资源富集、产业多元、区位优势明显,境内的霍林河煤田是国家、自治区规划的亿吨级煤炭基地、重要能源接续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依托自身优势,我市坚持不懈地抓招商、促升级、上项目,全力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3亿元。全市工业经济进入到重大项目不断突破、骨干企业加速壮大、速度效益持续攀升的快速发展期。特别是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回报越来越高,“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格局业已形成,主导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夯实,“一区五园”集聚、集约效应更加凸显。煤电铝、煤电硅、煤化工等循环产业不断延伸升级,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破题发展,新型工业化取得丰硕成果。霍林郭勒工业园区荣获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称号,被评为“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跻身全区十强。霍林郭勒市已经成为蒙东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二、务求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加快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具体措施上,制定并落实了“四个关闭”和矿山复垦政策,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指标,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业餐饮、物资供销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开工建设了9个物流园区,物流集散能力突破4000万吨,成为蒙东区域重要的物流节点。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已经形成原始草原游、现代工业游、冰雪体验游三大旅游品牌。把传统农牧业全部改造成现代设施农牧业,种植养殖连片发展、集约发展,彻底摒弃“大而散,多而乱”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农牧业的“美丽”与“发展”双赢。

三、务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迈出新步伐。近年来,我市坚持“三个百分之十”的财政支出原则,实施了城乡低保一体化、15年免费教育、创业就业扶持、保障性住房、老年人生活补贴、新农合财政“埋单”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民生保障工作步入全区、全国前列。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区域教育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基层文化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平安霍林郭勒”建设,在全区首创市民诉求服务中心,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专项整治行动,巩固和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在国家、自治区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提高了各项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6.6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9060元和19015元。

在经济社会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基础上,我市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工业城市为目标,牢牢抓住国家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民生的持续改善,更加注重文化的繁荣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公共服务力和综合软实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新局面。

篇4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的涵义,通过对“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广义的结构转型”两种具体分析方法的分析,对发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做出评价。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Economics或EconomicsofDevelopment)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兴起但都面临着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当时这些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经济增长率低、经济结构落后、失业问题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共同对该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其中首树发展经济学理论大旗的是结构主义学派的彼德·T·鲍尔(LordBauer)、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刘易斯(A·Lewis)、缪尔达尔(G·Myrdal)、纳克斯(R·Nurkse)、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n-Rodan)、赫尔希曼(A·O·Hirschman)、普雷维什(P·Prebisch)、汉斯·辛格(H·W·Singer)、霍利斯·B·钱纳里(HollisBurleyChenery)、M·赛尔奎因(MosheSyrquin)等人。由于结构主义方法产生较早,这些学者也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颇具影响。

一、何谓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

(一)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经济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并不统一。本文采用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解释: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发展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发展经济学是指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学说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其理论可以溯源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中涉及到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发展经济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本文所谈的发展经济学是指狭义的发展经济学。

(二)结构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基本理论要素包括其发展观、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描述、资本形成理论、伪装性失业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而指导这些理论的分析方法的对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经济结构构成的分析:经济结构的构成在结构主义者当中说法不一,根据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马颖和陈波的归纳分析,其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结构构成是指宏观意义上的整个经济各个部门的构成及相关变量,包括有关的经济活动部门和作为生产中主要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等变量;第二,结构构成是指按经济活动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结构或者按某种需要来划分的经济结构。”[1]其中大多数学者运用第二种含义进行分析。例如W.A.刘易斯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霍利斯·B·钱纳里的“两缺口”模式即是按经济活动的部门结构进行分析的。且霍利斯?B?钱纳里是按积累过程(包括投资、政府收入和教育三个类目)、资源配置过程(包括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三个类目)、人口与分配过程(由劳动力配置、城市化、人口转型、收入分配四个方面构成)这三个过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的。其认为,结构构成表现为“一个经济和社会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关系。”[2]2.对经结构变迁或结构转型的分析:结构主义方法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型”(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的分析一直在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学派研究纲领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结构转型”亦称“结构变迁”(thestructuralchange)。它们被钱纳里定义为“需求、生产、贸易和就业构成的一组互相关联的变化,而“需求、生产、贸易、就业构成的各自的变化又反映了因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资源配置格局转移的不同方面”[3];赛尔奎因则把“结构变迁”定义为“从生产和要素使用角度来考虑的各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工业化便成了结构变迁的中心过程”[4]从钱纳里和赛尔奎因两人对“结构转型”或“结构变迁”的定义中可看出两层含义:第一,“结构转型”本身就涵盖了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而赛尔奎因的定义中提到的“各部门”实际上也是指“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结构转变”过程同“结构转型”过程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结构转型”的作用因素,影响着“产业结构转变”。3.对经济结构与经济现象之关系的分析:结构主义者还透过经济运行中的众多变量,强调经济结构作为“深层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他们看到了影响经济运行的诸多因素,指出,在一国经济中,劳动市场二元结构、农业、运输、动力、进出口等行业都被列举为结构刚性。如农业部门对价格激励做出的反映严重滞后于工业部门,往往会成为导致发展中断的瓶颈;运输和动力等基础设施部门中的刚性表现为生产缺乏伸缩性,对价格反映存在滞后性;这些部门还会因为投资不足而拉整个经济的后腿。

二、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方法工具例析

在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指导之下形成了具体的研究方法,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B·钱纳里、M·赛尔奎因即在产业结构转型研究中倡导“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和“广义的结构转型”分析方法。以下通过对两种研究方法的概述,对这两种方法做出评价。

(一)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方法。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主要指统计方法与投入——产出法。最早对产业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是克拉克。他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三个部门就业人数的变动入手,研究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农业部门的相对规模不断缩小,工业部门先增大后缩小,而服务业处于部门不断增大趋势;第二,效率和需求是促成产业结构转变的两个基本方面。库兹涅茨对克拉克的研究方法作了进一步发展,他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一书中,指出了有关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个部门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关系式:

ri=ai(1+rT)—1

式中,ri和ai分别表示部门产出和国民总产出每10年的增长率,ai为部门某一时期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对10年前该部门占总产出比值的比例。通过分析一个世纪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各自占国民总产出比重的变化可以得出ai,再经过对国民总产出增长率进行估算得出各部门的产出增长率,进而描述各部门的变动趋势。该公式基本描述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的变动趋势,为结构主义研究的精确化作出了贡献。

霍利斯·B·钱纳里将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统计研究方法又作了进一步推进,在他与M·赛尔奎因1975年合著的《发展模式:1950——1970》一书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结构变动作出广泛的统计上的解释。在该书中其除了使用传统的统计方法之外,还巧妙地使用了相关分析。他们为了创造一整套可以对更为广泛的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度量的方法,专门设计了对包括积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在内的10个基本过程进行描述的27个变量,以便分析与各国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转变。

钱纳里率先用投入——产出方法来分析产业结构转变,早在1959年,在他与克拉克合写的《产业关联经济学》一书中,就第一次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地论述了产业间的结构关联问题。这一分析方法共两个步骤:第一,用于投入产出方法来细化行业分类,建立起全面的产业结构转变分析框架,用以克服传统的统计方法在分析结构转变方面的缺陷。他们通过对中间产品使用比例wi和中间产品投入比例uj进行计算,将产业结构中的各行业细分为四种类型:中间产品使用和投入的比重均偏高的产业(钢铁、石油制品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高但中间产品投入比重低的产业(农林业、煤矿业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低但投入比重却偏高的产业(服装、造船、食品加工等)、中间产品使用比重和投入比重均偏低的产业(渔业、运输业等)。wi值和nj值的高低代表着产业关联程度的强弱。

(二)广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CGE模型于20世纪60——70年代问世,起初由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运用该模型讨论经济问题。由于CGE模型具有能够对经济全面地加以模拟的巨大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以结构主义的假设,使之能按照结构主义表述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型问题。结构主义这一研究方法至今影响尚存,被新一代结构主义经济学家所继承。恰如新一代结构主义领军人物泰勒所言,结构主义思路的基本假设“在于一个经济的制度以及各生产部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决定这个经济的宏观经济行为方面起主要作用”。[5]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结构主义学家改变传统方法一般地分析产业结构的转变,而是从某一具体角度来研究包括产业结构转变在内的广义的结构转型。例如,CGE模型被用来分析短期内在外汇短缺前提下调节政策的选择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以说明宏观调节与结构转变之间的关联所在;CGE模型还被用来讨论包括货币、债券和分割的可贷资金市场在内的金融压抑问题,使其既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结构特征,又能解释市场不完善条件下各种替代机制的宏观经济学本义;而且,工资水平、生活状况、金融资产收益、资本利得等方面也被纳入CGE模型,以便分析贸易条件变化对发展中经济所造成的收入分配效应。其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德尔曼——罗宾逊模型。其是1978年阿德尔曼和罗宾逊在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CGE模型的基础上,建构了第一个结构主义CGE模型,讨论了韩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广义的结构转型相伴随的收入分配问题。

三、对发展经济学经济结构主义方法的评价

结构主义方法产生于早期新古典主义方法之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早期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缺陷,但由于其是二战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显现出许多不足。

(一)理论框架的粗糙。虽然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家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理论框架过于松散。同新古典思路相比,结构思路更接近现实,但不如新古典主义方法那样严密。结构主义的各主要假定前提只是以描述性陈述为特征,还远未达到公理化程度。其分析方法初衷显然是想建构能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非经济参数包纳进来的理论模型,但由于变量太多,致使理论框架显得过于松散和粗糙。造成结构主义框架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结构主义所依赖的逻辑基础主要是归纳法。而新古典思路所依据的逻辑基础主要是演绎法,故而这一方法从根本上很难达到精密化的程度。第二,结构主义方法的数学化形式表达难以包括所有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本身就受分析方法局限性的制约。

(二)微观基础的不足。结构主义方法从总体上是可以说是一种宏观理论。在建构上深受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方法的影响。虽然早期结构主义方法有着比新古典方法更为广阔的视野,但缺乏微观基础的不足酿就了结构主义方法的“阿基里斯之踵”。这方面从结构主义方法所使用的弹性这一术语上可以看出。而弹性概念是早期新古典方法的微观分析工具。结构主义方法将其借来应用于结构与制度分析工具的辅手段。而且严格地说,结构主义者所使用的“刚性”术语,实质上也是对弹性不足的另一种表述。从而显现出其微观基础的不足。

(三)方法过于理论化。无论是狭义的产业结构转变方法,还是广义的产业结构转型方法,其理论都需要进行量化,而许多人文因素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的。故而,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也因为过于笼统而缺乏可操作性。如他们在观察并分析了许多市场失灵的情况后,就草率地做出中央政府必须代替市场的结论。发展经济学经济结构主义方法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当前已被多重均衡分析法、发展微观分析法、现实主义制度分析法所取代,但其曾经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提供过指导作用,而且至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我国当前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形势下更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从而促进我国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陈波:发展经济学中结构方法:基本理念与分析工具[E/OL].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

[2]HollisB.Chenery.StructuralChangeandDevelopmentPolicy[M].OxfordUniversityPress.p.108,1979.

[3]H.B钱纳里.结构转换:经济发展的实质研究程序[A]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篇5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等等。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全国私营企业产业分布概况单位:%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第三产业28.229.734.744.445.848.550.853.5

第二产业71.870.365.355.653.550.447.944.8

第一产业0.71.11.31.7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篇6

一、我国建筑施工业存在的问题

1.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2.建筑市场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

3.建筑施工企业历史包袱沉重;

4.建筑施工企业结构不尽合理;

5.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素质偏低。

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之路

建筑施工业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积极开拓和创新经营思想,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加强岗位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效益;抓住机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发展。

1.积极开拓和创新经营思想,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方向。

1.1积极开拓和创新经营思想。(1)由于行业、地区的分割,加之相关行业部门的利益争夺,使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呈现出一种比较散而小的局面,产业集中度过低。因此,针对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其发展的重点是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打造建筑行业的“旗舰”;(2)一个拥有良好品牌信誉和形象的企业才能赢得业内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吸引更多的合作机会,才能吸引更多、更高水平人才的加盟,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机遇,才能具有成为“旗舰”企业的机会。(3)建筑施工企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原产业链内,而应将其触角延伸到其他产业,自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资产的重组与优化;解放思想,积极灵活运用新的资本运作方式以达到拓展企业经营模式的目的;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企业赢利水平,努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1.2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方向。目前,我国庞大的建筑施工企业队伍可谓鱼龙混杂,加上市场竞争机制和形式上的不规范性,使得我们需要对不同企业加以区别对待:(1)对于总承包大中型施工企业而言,其理想的发展方向是更大更强;(2)其他情况的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其自身的特长来为自己开辟一条蹊径,走符合自己企业特色的发展道路,努力发展自身的优势,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最终成为建筑行业内某一专业、技术方向上有竞争力的专家型企业。

2.加强岗位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2.1岗位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1)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意识不强就会落后,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发展。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改革创新。(2)每个岗位都是创新的阵地,都存在着很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当端正态度,真正解放思想、找准位置,从身边做起,从每个岗位做起,用科学化、多元化和规范化来系统性地培养和提升职工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2.2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1)建筑企业要想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就要求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与运营效率,要做到这点,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建筑施工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最主要的中心环节就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具有不可模仿或复制的、真正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3)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技术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方面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做好自我检查,认清自身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的找准适合自身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路径。要注重发展企业核心技术和施工优势,最终将企业建设成为竞争力极强的企业。

3.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效益。

3.1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作为一个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在建设招投标过程中暗箱操作、低价中标、肢解发包、行业垄断等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比较普遍,为保证承揽任务有序化、公开化所进行的管理监督工作还很不到位。但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的施工企业应该目光定位长远。

3.2提高企业的效益。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建筑产品定价政策极不合理,这主要是由于许多人认为建筑业并没有直接创造价值,建设的工程只是国家投资的转换形式,建筑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都表现出很强的依附性。在这种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赢利甚微,甚至还会亏损。因此,作为一般的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

4.抓住机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4.1当前,国家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提出,对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国家将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的建设,因此,我们行业要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充分筹划,调整方向,完善自我,勇于向新方向、新领域探索、开发,使企业在建筑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2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势,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也应顺应大势,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部署,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从自身出发,对于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给予优化,争取提高效益的同时将消耗降至最低,保护环境,目光应当定位长远,对于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工程项目坚决不接,增强企业在节能环保项目方面的技术力量,努力向高新科技项目、新兴产业开发。

4.3建筑施工企业除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还要在与业主方的沟通中掌握市场的潜在需要,再用以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施工企业与业主处于一种合作的关系,企业应将这种合作关系通过互信互惠的形式长期维持下去,最终将会产生连锁效应、合成效应、整体效应和综合效应,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5.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筑施工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职工发展;眼前效益和长远利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企业在奉献社会、服务用户的同时,也要注重职工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员工密切相关,只有正确认识到职工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才能实现企业科学发展与职工全面发展的统一。

篇7

关键词: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临重要契机

自从去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以来,以福建省为主导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骤然升温。所谓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部分地区的一个优势独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协作,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对外开放新的通道。

之所以要规划海西经济区,从国家层面来说,这个经济区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前沿,它的发展对于促进两岸的经贸往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海西开发区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有利于这几个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协作。而从中部崛起角度来看,加快海西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新通道。就福建省自己来说,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区位优势,以及一些政策优势。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区域化,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依存性的地缘经济。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大规模跨国流动,各国经济都被卷入史无前例的国际分工协作之中。同时,遍布全球的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加入某一个或某几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成为本世纪世界经济中强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两种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从国内发展看,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发展迅速,经济区域化趋势明显,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征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明显加快,国家西部大开发使以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正在崛起,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使东北经济区重新焕发发展生机。外部形势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发展思路,适时调整福建发展战略,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范围来审视福建的发展和战略定位,构筑超越福建自身发展的大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局所在、大势所趋、大任所托,它不仅明确了福建的发展方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方略,使福建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区域经济分工和协作,而且将有力推动我国东南沿海连片繁荣,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版图的重构;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政治层面上对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需要

随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已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十分紧迫而突出的课题。自从李登辉执政后期到上台以及今年以微弱的优势连任,势力在两岸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文化认同上制造出新的矛盾和冲突,使随之出现再度紧张和危机,和平统一面临着新的变数。解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归根结底要靠综合实力的增强,要靠做台湾人民的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对事斗争准备。福建面对台湾,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同宗共祖的血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功能性区域。

通过建设一个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区,可以进一步密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提高认同感;可以进一步密切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推动台湾产业从东岸向西岸转移,使两岸经济界互联互动、优势互补,提高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促使台湾主动寻求两岸经济合作和融合;可以通过逐步开放西岸的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业合作,提高台湾农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增进海峡两岸农民的经济交流和相互了解,削弱“”分子在台湾农村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台南地区的政治基础。同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为入岛宣传和配合对事斗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需要一个快速发展的海峡西岸,需要一个高度发达和全方位开放的海峡西岸。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客观要求

福建地处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交流的“要冲地带”、“两岸四地”的关键联接点、联接两大三角洲中间地段,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有力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台湾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尽管目前两岸还处于分治状态,但在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必须从更大战略来谋划海峡两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区域。海峡西岸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是祖国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地区,必然成为大陆和台湾双向物流、人流最便捷的通道,成为承接东岸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两岸经济的对接和融合,将进一步加快两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推动海峡经济区的形成。

二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的连片繁荣。海峡西岸地处东南沿海中部,介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西岸地区与两大三角洲产业分工与合作,既可使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两大经济板块对接、互动有了富有实力和充满活力的中间联接桥梁,也有利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东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从香港到上海是太平洋西岸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海道。在这个黄金海道,已有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台港澳地区,沿此黄金海道建立中国黄金海道经济繁荣圈,将成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海峡西岸地区是这一“黄金海道”上的最薄弱环节,这实际上已成为“黄金海道”上的一块“短板”,根据经济学的“木桶理论”,要提升这一“黄金海道”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就必须尽快把海峡西岸这块“短板”拉长,必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的迅速崛起。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加快福建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深入推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使福建原有的开放优势不断弱化。尤其是国内以板块为特征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增强,地处福建两端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断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极。福建虽然地处我国两大经济区的中间地段,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可以通过对台湾海峡西岸地区的资源重新整合和产业重构,形成依托西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新的区域经济板块,构筑以福建为主体的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板块,不仅有助于福建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促进福建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内经济分工中更加主动,使以福建为核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毗邻的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与隔海相望的台湾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互动,在错位式发展中拓展新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战略构想是把福建置于更大的战略背景来思考和布局,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并形成海峡经济区,进而使海峡经济区与相邻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最终推动以香港到上海“黄金海道”为轴心的“”的中国东南经济繁荣圈的形成,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经济“黄金海岸”,为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那么福建将处于这一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的经济圈的中心位置,福建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就更加突显。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的现实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自然集聚,无法依存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超越福建省域,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概念,区内具有地域分工明显、经济联系密切、中心城市支撑、市场体系统一、要素流动聚集等自身特点和对台的独特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立足于海峡西岸区位优势和特点,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遵循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一是从地理位置看,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依山面海,具有相对独立性、特殊性和平衡性区域特点,实际上已形成一个单独的经济发展区域。二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看,经济增长有个极化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墨汁”效应和“虹吸”现象,福建虽介于两个三角洲中间,但又远离两大三角洲,要得到两大三角洲经济区的“墨汁”效应,需要相当长的渗透时间,辐射作用也是极其微弱的,而相反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容易产生“虹吸”现象,出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南下北上”问题,造成对福建经济的“挤压”。

建设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有效地增强海峡西岸地区经济的极化作用,促进西岸资源的重新整合,吸引更宽地域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海峡西岸“区域极”流动和集聚,从而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地区,进而使海峡西岸成为区域经济的“辐射中心”和“集聚中心”。三是从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看,产业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梯度依次推进,福建的发展不可能寄托于等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构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主动参与国内外经济的分工和协作。根据上述分析,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符合发展实际,具有良好的现实条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福建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完善,产业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后劲显著增强。一是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基础条件。沿海地区形成了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厦门、福州两个港口已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成为我国重要的枢纽港,特别是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越居世界第29位;陆路已相继打通了北承长三角、南联珠三角的高速公路南北大动脉,十条出省公路也已全面改造升级,温福铁路和福厦铁路已将相继动工,运达便捷的区域交通大格局正在形成,同时我省拥有厦门、福州两个干线机场和泉州、武夷山、连城三个支线机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随着电力、水利、交通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我省基础设施体系将由初步适应型向适应型转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二是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5%,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5241.73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十一位,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七位,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主导产业。近年来,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结构逐趋合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快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已经逐步显现。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03年三大主导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的47.4%,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了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四是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近年来,通过强化农村教育、扩大高校招生、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使我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得到了同步发展。所有这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立足区位特点,具有明显的独特优势

一是对台优势,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优势。海峡西岸是台商投资大陆的最密集地区之一,台湾也是福建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之一。目前东西两岸之间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产业集群,两岸之间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应、技术波及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已初步显现,二是开放优势。福建是全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已呈现出从沿海向山区延伸,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推进,从单向“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拓展的开放态势,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向拉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体制优势。

福建是全国综合改革实验区,在国有企业、基础设施投融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市场化程度名列全国前茅,民营经济占居经济的“半壁江山”,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四是人文优势。爱拼敢赢体现了福建人敢闯敢试、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也是福建文化的独特风格。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1088万闽籍华人、华侨,他们始终不忘家乡,为福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福建英才辈出,涌现出林则徐、严复、陈嘉庚、冰心等许多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今有许许多多福建籍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仅两院院士就有100多位是福建籍。这种独特而悠久的福建文化,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基础,也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注入发展的活力。此外,福建还有众多优良的港湾、辽阔的海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资源、特色的旅游景观、多姿的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这些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之一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适应时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对于海西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海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海西资源富集,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海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过度的开发利用会影响海西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由此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目前,海西资源开发仍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环,高产值、低技术,高速度、低效益等问题。这种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一切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们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泉州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社会事业发展还显得远远不够,存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根本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不断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腾出更多的财力、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有效财力和社会财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有效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当前海西面临着资源消耗量大、单位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顺利实现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全面进步和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现阶段海西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海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高投入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根据有关分析,近年来,海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特征显著。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32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4亿元,增长14%,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依然较快。这里的问题是,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目前,海西三次产业结构尽管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但还不够合理。2007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01.67亿元,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1亿元,占GDP总量的2.8%;第二产业增加值155.48亿元,占GDP总量的77.1%;第三产业增加值40.48亿元,占GDP总量的20.1%。从数据看,集中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的比重偏低;第三产业比重不够高,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同时在三次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层次低、加工链条短和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不大

目前,海西科技的总体水平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无论从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海西经济发展的实际看,已经到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阶段。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六、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当前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思路

处理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切实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当前,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序增长,抑制各地不顾条件片面追求和攀比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动。对那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造成资源配置重大浪费和损失的行为,不仅要形成比较严厉的行政和法律追究制度,而且要形成严格的法律制裁和公开的舆论监督。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要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坚持“强二、优一、兴三”的发展思路,巩固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带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继续巩固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二是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切实增强海西工业经济实力和后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加快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餐饮、娱乐和其他生产生活性的服务业以及旅游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与一、二产业相互协调、布局合理、支撑能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切实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海西州来看,无论是工业、农牧业还是服务业都处于低端发展阶段,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实现工业节能降耗、农牧业优质高效、产业提质进档。坚持科技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引进创新并重,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加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等关键控制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煤炭、建材、金属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对接。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门协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建设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要“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约束性目标。一是要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政绩考核,全面落实GDP能耗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抓好节能监督体系的建立完善。二是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率。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要加大投入研发施行节电、节水、节材等能源利用、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零”排放等技术,提高废渣、废水、废气、废旧金属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减少污染排放。要严把环保门槛,对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浪费资源的企业落户海西,进一步完善政府环保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的生产企业坚决依法治理。

(五)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要树立开发人力资源也是发展生产力,培养人才也是生产性投入的理念,大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开发利用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及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依托州内外教育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继续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劳动者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指导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牧民,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西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曾祥辉.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展示作为[J].福建理论学习,2008(2)

[2]罗生祥.实施“心各”工程构建和谐海西[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3)

[3]姚钦华.海兴则海西兴——全国政协“发展海洋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专题调研侧记[J].政协天地,2009(6)

[4]吕雅琴.刘妍,李亚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收入分配政策选择[J].西安社会科学,2009(4)

[5]林福志.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福建金融,2009(12)

[6]曾宏.海西建设必须重视发展循环经济[J].引进与咨询,2006(1)

[7]王书华.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支撑现状与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2)

篇8

为把党对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巩固和发挥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__]126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要求,我们以粮食产业项目建设为中心,项目为载体,确立20__年为“项目建设年”,推动粮食产业升级改革。粮油中心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结合网点布局调整,举全系统之力,选择项目重点投入,实施“212”工程,永安和小纪粮管所扩建和改建成仓容量3万吨以上的中心粮库,在宜陵由总公司与天一油脂公司共同新建一座1.6万吨的储油库,总公司与天一油脂公司联合建设万吨级食用油储存油库1座,新建粮食干燥处理中心2个,以进一步提高全市的粮油收储能力。同时积极争取沿江粮食物流园区项目,为实现粮食经济的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一、关于建设粮油中心库的必要性

1、建设粮油中心库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的需要。目前,全市现有35个基层粮管所理论仓容量近20万吨,网点分布散、规模小,单位仓容量最小的几百吨,且绝大部分为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仓型基本是付货仓、简易仓,收储能力较弱,且破损严重,完好率不足50%,20__年、20__年曾连续两年因仓容不足造成农民卖粮难问题。这既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形势下的粮食购销,也无法保证储粮安全。我们将结合粮油中心库的建设,对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整合,聚合资源优势,优化网点布局,提高设施的完好率,从根本上改变我市购销企业仓库小而散且质量差的格局,建立以储备库和粮油中心库为骨干支撑、其它企业为补充的粮油购销网络,扩大全市的收储能力,保证全市粮食流通的正常需要,避免我市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同时,建设粮油中心库也是提高保粮技术水平的要求。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粮食保管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步,由于设施陈旧,许多先进的储粮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应用,我市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难以满足安全保粮的需要,客观上制约了粮食保管水平的提高。高起点地规划建设粮油中心库,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加快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我市整体的科学保粮水平。

2、建设粮油中心库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今年7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要求建设一批骨干收储库点,完善粮食流通体系。20__年,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也提出 “各地要加快构建集仓储服务、综合运输、粮食加工制造、信息集散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形成安全、高效、集约的粮食流出与流入通道。加快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关键节点和配套中心粮库建设”的目标。20__年4月颁布的《扬州市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将永安、小纪、宜陵、丁沟等中心库纳入建设规划。近期,国家为扩大内需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这对我们上争项目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3、建设粮油中心库是提升粮食经营效益的需要。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制定出台了《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审核认定暂行办法》,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必须具备3万吨以上的仓库条件,方可从事各级储备粮的储存业务。目前,我市只有真武储备库符合规定。从真武储备库运行情况看,每年为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上海市粮食局等代保管各级储备粮2.5万吨左右,仓库利用率100%,年收益100万元以上。近几年,我市与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及上海、福建储备粮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信誉度好,完全能够承接更多的储备粮代储及轮换业务,但因仓容条件不达标无法实施,客观上制约了行业的创收途径。粮油中心库的建设将大大缓解这一矛盾,有利于扩大各级储备粮的储存规模,改善全行业的运行质态。

4、建设粮油中心库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快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就我市周边县市而言,已经对我市的粮食产业发展形成压迫之势,宝应投资近亿元建设仓容10万吨规模的粮食物流园,已形成良好收益,高邮市现有3个储备库,另新建了4个中心粮库,骨干粮库占相当比重。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粮油中心库的建设步伐,否则我们的粮食市场将逐步萎缩或被蚕食,国有粮食主渠道作用将难以有效发挥。

5、建设粮油中心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粮油中心库建成后,在承担本市××吨地方储备粮油保管、轮换、供应任务的基础上,可为其他社会主体代收储各种性质的储备粮、贸易粮,在本地粮食市场出现价格波动和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按照粮食权属经相关方面批准后优先供应本地市场,同时延伸粮食产业链,扩大本地粮油企业加工量,增加原粮就地转化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__年年初的实践证明,尽管全国成品食用油市场出现价格暴涨、供应紧张的局面,我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一油脂集团在关健时刻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骨干企业的支撑效应,我市及周边地区的食用油市场供应未出现脱供断档现象,保持了基本稳定,得到了省市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二、关于建设粮油中心库的可行性

对拟将在3个库点建设粮油中心库,我们除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外,还邀请省粮食科研设计院有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从网点设置、粮源状况、交通优势、地质基础等诸项条件来看,粮油中心库建设完全可行。

一是布点合理。拟建的永安中心粮库除位于产粮区这一优势外,还可辐射到高邮周边毗邻地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对稳定粮食市场秩序起到保证作用;小纪中心粮库处于产粮腹地,也可进一步整合周围的宗村、富民、吴堡、高徐、华阳等粮库资源,改善流通条件,满足农民的 售粮需求;在宜陵由总公司与天一油脂集团联合建设1个1.6万吨中心油库,天一公司是扬州乃至苏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食用油生产厂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油库的建设既可作为苏北地区最大的食用成品油储存基地,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用于应急保供,也可作为天一油脂集团的配套设施,扩大企业的生产储存能力,促进其做大做强。

二是交通便利。永安中心库地处省三级航道盐邵河沿岸,水路条件十分优越,船舶年通行能力500吨以上,且装卸费用十分节省;拟新建的小纪中心库地处野田河边,向南可直达长江,距省道安大公路2公里,交通辐射面广;天一公司南有328国道穿镇而过,北倚新通扬运河,船舶常年通行吨位在700吨以上,并拥有专用输油管道及货物装卸码头,形成水陆交通立体网。

三是土地条件具备。永安中心库在原永安粮管所基础上实施扩建,紧邻库区有可建设所需的非耕地,也没有大规模的拆迁;小纪中心库的建设,我局将和小纪镇政府合作,结合小城镇建设,退镇进郊,采取土地等量置换的办法,易址新建;中心油库建设所需的土地,目前厂区内闲置土地可以满足要求。

四是收益保证。2个中心粮库既可作为一线收纳库使用,保证农民售粮需要,参与企业的正常购销活动,也可为其他主体实施代收代储,获得相应的保管费用,增加创收渠道;中心油库可向中央储备粮公司争取储备油计划,保证收益。

另外,拟在储备库、丁沟粮管所2个库点新建粮食干燥中心,十分必要。目前,我市所有基层购销企业没有一座粮食干燥设备,在收购季节遇到连续阴雨,农民收割的粮食无法及时干燥,造成粮食霉坏变质,产生不应有的损失,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20__年夏粮收购期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方面农民手中的粮食由于无法日光暴晒,水份达不到国家规定收购标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无法收购;另一方面农民余粮销售无出路,卖不出,客观上影响了粮食流通;同时不利于粮食保管,原粮水份高,在食用安全上留下隐患,影响放心消费工程的建设,无法保证消费者的粮油食品消费安全。

三、关于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方案和建设工期

对粮油中心库三个项目的建设总投资约在7000万元,建设所需资金一是通过存量盘整1500万元;二是向农发行申请贷款和与合作单位融资3500万元;三是项目上争20__万元。项目建成后,将由总公司在经营收益中逐年偿还建设贷款。项目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要求进行,在获得政府批准、相关部门立项后立即启动,预计总建设工期为一年,永安中心库力争在秋粮收购前完成,其它20__年底前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四、建设过程中有关政策扶持

篇9

切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xx县人民政府县长xxx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xx要发展,必须从xx县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路,推进创新,突破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三战略”,努力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转变思路为前提,着力强化“三个意识”

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除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外,关键是要有与时俱进、科学明晰的发展思路。综合分析壶关的优势与劣势、潜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县情与民情,xx把发展定位在“跻身全市经济强县、建设全省旅游大县、打造中国北方绿城、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争创全国生态名县、争当贫困地区小康建设先进县”上,把发展思路定格在坚持“兴工富县、强农富民、亮城树形、做大旅游”上。因此,我们在工作当中贯彻落实这一思路,必须着力强化“三个意识”。

(一)强化科学发展的意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样才能推动壶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努力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山川秀美的新xx。

(二)强化特色经济的意识。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托自身优势,立足现有特色,不断延伸强化特色;挖掘潜在特色,不断开发壮大特色;培育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再造特色,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根据壶关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要重点培育“六大特色产业”,构建“四大特色经济区域”。依托常平集团、环海集团规模经济优势,发展钢铁产业;依托西南部煤炭资源优势,发展煤炭产业;依托壶化集团进入全国民爆行业前三强的优势,发展化工产业;依托壶关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优势,发展建材产业;依托壶关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太行山大峡谷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逐步形成县城北部工业园区、西南部煤炭工业区、城南绿色农产品加工区及中部原料生产基地、东南部旅游区四大特色经济区域。

(三)强化对外开放的意识。县域经济不是封闭性经济,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性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借助外力求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xx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要实现加快脱贫、全面建小康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抓住新的机遇谋发展,构筑新的开放格局促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推进创新为保证,努力实现“三项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因此,推动xx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努力实现“三项创新”。

(一)观念创新。xx近几年年年有发展,但与兄弟县市区相比,差距还很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首要的、带根本性的是思路观念上的差距。目前干部群众对壶关经济发展有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消极悲观认识,认为壶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历来基础差,底子薄,又地处偏僻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条件较差,要想发展实在太难;另一种是盲目乐观认识,认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又大力实施“两区”开发,国家、省市对壶关倾注了太多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无须自己操心,存在“等、靠、要”思想。因此,观念创新就必须坚持与时俱时,突破思想认识障碍,牢固树立新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实事求是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新的比较优势观,破除“县域基础条件差、招商引资无吸引力”的思想束缚,增强敢闯敢冒的市场竞争意识,破除“县域资源条件差,只能小打小闹”的思想束缚,增强办大事、兴大业的意识,破除“县级政府调控能力弱、只能依靠上级”的思想束缚,增强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新的服务观,工作职能由“管理就是管人管钱”向“为企业服务、为客商服务”转变,工作方式由“政府主演”向“政府服务”转变,工作重心由行政管理向改善环境转变。

(二)机制创新。机制障碍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活生产要素潜能,消除不利于发展的机制,着力创新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机制,创造出“进得来、留得住、发得了”的“洼地”,发挥“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首先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以发展论功过、以业绩定取舍的用人机制,建立放眼四海、唯才是举、广纳群贤,不拘一格的选人机制,建立以考核定位次、以功过论奖惩、以作为求地位的育人机制。其次是创新资金运筹机制。立足常平钢铁、环海不锈钢、壶化民爆、华阳矿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等优势产业,培植新兴财源,优化财源结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做到财尽其力。最后是创新物力使用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实现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坚持将闲置公共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推向市场,进行转让、拍卖和租赁,盘活闲置资产。

(三)环境创新。环境是形象,也是生产力。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环境的竞争。近年来,壶关坚持实施“亮城树形”战略,坚持“软硬兼施”创优发展环境,力促硬环境上档次,软环境上水平。在硬环境上,要继续加强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切实推动园区建设,着力强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巩固“全省文明县城”和“全国卫生县城”成果,努力争创“全省园林化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在软环境上,要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以政务大厅为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综合治理治安环境、执法环境、建设环境,努力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突破重点为关键,致力推进“三化进程”。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努力实现重点突破。从壶关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必须致力推进“三化进程”。

(一)以国区建设为载体,推进工业新型化。工业园区不仅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地,更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载体。要紧紧抓住xx经济开发区被列入省级开发区的优势,着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在做大上下功夫,在做强上做文章,在做优上动脑筋,把开发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园区,构筑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加速xx工业新型化进程。一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接长治,承接三晋,面向全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在引进项目过程中,注重突出重大、配套、新型、生态项目,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二是实施产业互动战略。坚持“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的原则,把园区科学划分为不同主导产业区,特别是要充分依托常平集团、环海集团、壶化集团、华阳集团等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企业,建立特色园区,做大做强钢铁、煤焦、建材、民爆等特色产业板块,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业互动,形成产业“一条龙”关联群体,培植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三是实施体系促动战略。建立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快园区一座22万伏和两座11万伏输变电站的建设,加快园区长壶一级路与通往平顺的集李路连接线,以及引漳入壶大型引水工程的审批立项进度,加强园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服务环境支撑体系,实行“保姆式”全程服务,推行一线办公,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促进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

壮大农业经济,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xx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谋划发展现化农业,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进一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紧紧抓住中央、省市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的契机,牢牢把握市场趋向,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以牛奶、陈醋、羊汤、土豆、黄花茶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九牛寨乳业、紫团饮业、裕沣酿造、辛寨陈醋、郭氏羊汤、西柏林豆制品等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扩规模,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或其它中介组织租赁农户的土地使用权,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组成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逐步建立起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制度。二是加强绿色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按照“突出重点,打造绿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重点发展优质小杂粮、优质蔬菜、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和奶牛、肉驴、猪、鸡、兔等规模养殖基地,形成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强化服务为重点,积极发展家政帮扶组织,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开心走出家门,安心在外致富。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加强对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广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就业竞争力。

篇10

一、充分认识发展城市经济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

1、重大意义。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基地,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和创新功能,能够充分吸收和聚合区域内的资本、人才、信息、产业等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发挥聚集效应,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都作为*阳的首善之区,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越的竞争优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都城市经济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发展,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发展城市经济,有利于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产出能力,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战略地位。*都地处西*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区和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典型的城郊型县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到市区总面积的55%,城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5%,城市规划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5%,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0:49.4:44.6,城市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94%,提供的税收占总税收的95%,发展城市经济具有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随着西*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沣河新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城市已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城市经济在全区乃至全市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构建实力*都、魅力*都、活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加强城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坚持产业优先、招商拉动、项目支撑、环境奠基,深入推进“工业立区、商旅旺区”进程,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使中心城区产业更加发达、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全力建设实力雄厚、魅力十足、活力强劲的新*都。

4、发展定位。发挥*都地处西*经济一体化和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核心区域的优势,扶强传统支柱工业,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业,全力以赴振兴工业,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国家级显示器生产研发基地;做精商贸旅游业,做强现代服务业,繁荣第三产业,建设西北现代物流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休闲旅游中心;做大医药保健业,建设中国中医保健之都;利用地热资源,建设中国地热城;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建设陕西和西部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以工业为增长极、以商贸旅游为支撑点、以特色服务业为吸引力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凸显*都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用。

5、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产业优先原则,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坚持建管并举原则,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出台优惠政策,聚集城市发展要素;坚持市场运作原则,疏通融资渠道,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三、坚持工业立区,扶优做强支柱产业

6、扶强传统支柱产业。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强力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支持辖区彩虹、偏转、康佳等电子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产业升级换代。支持辖区纺织企业与强势企业嫁接合作,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引导辖区步长、海天等医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创出一批知名品牌。

7、培育新兴装备制造业。借助我省打造关中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机遇,依托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三大产业平台,加大装备制造项目引进力度,大力发展输变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建成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8、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坚持市场运作、多元融资、完善功能、建引并举,加快装备制造业基地、科技产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的路网、供电、排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承载能力,促进产业聚集,使三大产业平台成为关联企业聚集、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益显著的工业增长极。

9、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建设清华科技园中小企业孵化基地、钓台中小企业创业园、马泉中小企业创业园,促进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优势民营科技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争创省市名牌产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快速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企业协会、企业联席会和银企座谈会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与辖区大中型企业及金融单位加强合作,增强实力,做大做强。

10、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入口关,新上一批节能环保的绿色企业;积极引导辖区高耗能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企业排污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四、坚持商旅旺区,进一步繁荣第三产业

11、构建商贸新格局。坚持改造提升与拓展空间并举,精心打造人民路、*路、*皇路、*路、世纪大道“一纵四横”五条商贸产业带,嘉惠、*福、中华什字、陈杨寨和北上召“一主四副”五大商业中心区,构建“五带五区”商贸新格局。实施*福、*西路、*皇南路和滨河北路等一批人性化、时尚化、特色化的专业街区建设,优化商贸服务业布局。

1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层次。利用*阳中医药和养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养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扶强做大一批流通连锁企业,培育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配套完善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吸引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聚集,建设区域性产品集散地。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现代金融业,加快发展休闲娱乐、会展中介、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拓展服务业领域。

13、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制订出台促进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抓好上林苑商务中心建设,引导*阳及周边大公司、大集团、大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及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形成区域性总部集群布局;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宇,吸引中小企业、中介机构及各类公司投资兴业,着力打造万商云集的经济群。

14、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依托*阳湖、沣河景观带,建设一批高档次、人性化的精品住宅,打造“宜居在*都”生态品牌。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依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进住房梯度消费,确保城市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住有所居。加强对物业市场的监管,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15、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做好沙河古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加快平陵—帝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做精*汉文化旅游。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两河四岸”景观带建设,做优生态观光旅游。整合辖区旅游资源,打造*都“一日游”,积极和西安旅游线路进行对接,提升旅游业层次和水平。

五、坚持多措并举,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

16、大力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择优招商、理性招商,吸引国内外强势企业集团投资兴业,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节能节地环保的重大产业项目、工业项目。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从领导力量上、工作部署上、日常考核上倾斜,提高全区上下招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一支队伍谋划、一支队伍招商、一支队伍落实的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阳光财政”收入。

17、加快项目建设。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推介一批项目,建立项目库良性滚动运行机制。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采取区级领导和镇办、部门包抓的方式,专人负责,全程跟踪,力促落实。完善重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优化项目盘子。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对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干扰破坏项目建设的人和事,严处,全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建立争资金、跑项目考核机制,奖优罚劣,调动全区上下争资金、跑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8、加快沣河新区建设。按照“沿渭河东进、沿沣河南扩”的思路,加快沣河新区开发,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张。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为重、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加快沣河、渭河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沣河新区生态环境。抓好以路网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新区投资环境。推进西电*都工业园、风力发电、子午轮胎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上林苑区域开发,着力打造西部商务中心区。加快地热资源开发,着力打造西*休闲度假区。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把沣河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城区。

19、加快城市建管步伐。按照“统一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城区主干道沿街开发,推进城中村改造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依托城市开发建设,协调和配合市上加快城市品质性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风*韵的特色雕塑,打造一批城市精品工程和富有魅力的标志性建筑,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坚持科学、规范、精细、长效的原则,完善城市管理网络,加强城市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双创工作,积极实施“洁绿亮美”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19、营造全民创业良好环境。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放宽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各类创业主体自主创业,形成良好创业氛围。

20、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改善人才环境,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培育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设镇办创业服务窗口,开展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代办证照、备案贷款等“一条龙”服务,为市民创业及投身城市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六、加强和改进领导,推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加强城市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区发展计划局、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统计局、建设局、环卫局、招商局、商务办、工商联等部门单位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分别设在区经济发展局和商务办,具体负责研究、指导、协调和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工作。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推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