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

篇1

摘 要: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信息技术存在密切关联,而计算机相关技术引进也给档案管理向信息化发展给予了极大助力。也只有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升各产业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构建不单符合档案工作本身发展所需,还对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8

1 我国农业档案管理现状

数字化背景下,人们越发开始接受和应用信息技术,而该技术也逐渐快速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向各领域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比国外要晚很长时间,而我国各领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则要追溯到2006年后。涉及管理农业档案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整体来讲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善、不成熟。我国农业档案的管理现状主要表现为:

信息化程度不高。近些年来伴随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档案数量与门类也在相应增多,档案的载体类型也快速变化,从原先单一纸质档案渐渐向光盘、磁盘等形式档案过渡。现如今,农业机构里面虽然也大量应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但真正用于管理方面的却少之又少。针对农业档案的管理还是以纸笔记录为主,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纸笔记录档案数据和资料。但是从当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此以往对保存资料来说是不利的,另外这样的管理模式毁损或丢失资料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信息管理模式不够重视。农业档案管理是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当前在农业领域不论是企业或是管理机构,还有实际管理人员方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足够重视,同时部分机构除去信息设备短缺外,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临时招聘过来的。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相关知识,在应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也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甚至专职管理人员,因为并没有从认识上加强重视,也使得管理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

2 新时期我国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

2.1 明确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想要确保农业档案的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方向前进,先决条件便是要从理念上加以转变。各个农业企业及农业部门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都应该明确经营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农业档案重要性并不于农业经营。而且早日实现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对资源管理和应用会提供更大的便利,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1]。所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给予相应资金辅助,及时购置先进设备等。

2.2 全员参与实现信息化农业档案建设

不单要了解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同时所有人员也应该积极加入进来。档案管理本质并不是某个科室及部门单独的事,这是需要企业或相关部门全员需要共同参与的事,要靠每个人积极配合一起将工作做好。换句话来说,农业产业运行每一天都有大量农业资料产生,而且这些资料是在不同科室和部门中零散分布的,整体数量可以说是惊人的。假如大量农业资料都移交给管理人员输入在电脑上的话,不单是使他们工作负荷增加,另外对农业资料精准度和充分性也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档案管理者就算有专业的农业知识但是把科室全部相关知识悉数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把科室每天农业资料予以信息化的形式进行录入和整合[2]。再定期比如一个礼拜或半个月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然后再将整理以后资料交由管理人员。如此信息化农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正式开始。

2.3 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

想要科学完成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也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养与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管理人员的招聘标准。在具体人才招聘时或选拔内部人员时对相关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予以考核。把信息技术实践技能当作选拔金标准。进一步借助该方法给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保驾护航;要给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座谈或讲堂,培训的内容可考虑档案录入和保存等诸多方面;评估培训结果。对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进一步通过以上方法促进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上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随着现今新型科学技术不断研发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中就需要对信息技术予以全面应用,除了要应用于日常农业经营中,还需要在农业档案实际管理中进行良好应用,因为只有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农业档案实际管理才能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的促进农业管理迈向新时期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企业档案管理; 信息化管理; 方法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32

[中图分类号] F272.7;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54- 02

企业档案管理在企业管制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变动日渐活泛,企业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企业档案工作怎样推陈出新,逐渐变成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的一个主要问题。不仅在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外,信息化管制同时是一个必要的发展。

1 加速档案管理制度的变革

陈旧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已刻不容缓。确立改革的路线,使当代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持续发展。只有经过改革,才可以给平稳、连续、和谐的运行理清阻碍、逃脱困境,才可以帮助人的潜力发挥提出最广阔的平台。中国正在施行的一场关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变革的成功将给我国社会的可持续运行提供可信赖的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身为社会大团体中的一个子部分,是所有社会团体的首要组成环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运行一定要改革,换句话说改革就是档案管理工作可持续运行的促进力。

2 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

首先,全面调查案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实现档案管理度化、标准化的首要工作。另外平常的档案管理部门由于历年来没有进行彻底的调查,还有移交部门规定管制期限不准确,都存在一些重复或者没有参考价值的案卷,因此,第一步要除去一些无用的案卷才能杜绝今后实施数字管制时发生重合和效率低下的状况。其次,重新整理文件,实现文件制度化。将一些文件过多、内容杂乱的文件进行再次整理。整理案卷的原则是最大努力地把一些存在关联信息的案卷整理在一起。在整理文卷的过程中要把一些没有页码、没有案卷目录、无文卷题目或题目不清晰的文卷重新整理、补全并保证所有文案更加规范。整理文案不仅使馆藏文案优化,还可以更加科学地保管文件,并且还能提高实行数字管制档案后的有效利用的效率。

3 构建全面的档案信息安全管制体制

档案信息化的完善构建以及最后的确实都应该依靠档案管理职员来运行,因此说档案管理职员是档案的信息化安全保证的第一个保障。所以,构建全面的安全管制机制,改善职工运行手段,增强档案职员的警戒性,能够从基本上减少个人错失所带来的信息遗失,降低电脑黑客对企业档案信息体系的危害。与此同时,对于信息化管制,在档案信息的应用需要采取职工确认身份、备份数据、杀毒软件等安全保护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增加档案管理的安全。

4 加强档案管理法治化建设

改革开放到现在,党及政府有关机构特别重视档案的管制工作,先后了许多政策用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法制化是管制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依法管制,达成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档案管理方法要继续改革,只有坚定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创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万象更新的形势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水平、知识水平及管制操纵能力等方面都说明了新的要求。档案事业的拓展必须坚持按依法管制的道路,唯有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为了增强对档案的管制和搜集、整理工作,更方便地保护和使用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就此产生。

档案管理作为一个体系严密的管制科学,是我国经历千载的智慧成果。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伴随信息化的来临,加速了网络化、数字化体系发展,档案信息化的管制已经逐渐变成档案管理运行的新目标,变成当代企业管制发展的主要标志。

5 构建一支素质高的信息化档案的专业队伍

目前信息化的社会档案管理者一定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这方面相应尝试。也就需要企业档案管理职员应当依照档案信息化运行的现实要求,逐渐地改变自己的理念,掌握新的电子计算机知识,了解信息管制新的技术,建立保证企业服务的工作态度,所以构建一支素质高、水平高的信息化档案管理队伍,才能保障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立的需求。

6 结 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档案管理作为一个完整,同时又周密的主要管制事务,不但要求企业领导赋予高度的重视,更应该得到全部档案管理职员密切合作、积极参加。尤其是目前,信息化运行早变成为世界变革的一个目标,更好地解决档案管理事务中所面对的问题,才可以变成为企业的经济运行提供有效服务的根本保证,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晖.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办公自动化,2008,123(1):56-58.

[2]张慧敏,徐静泽.企业档案信息化管制的实践与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1(3).

[3]丁文军.提高企业档案信息化管制之我见[J].西北水电,2010(2).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控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电力能源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领导性产业,并始终致力于电力供应、节能高效、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责任。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提高了电力行业的新技术研发,增强了风险管控能力,并且使电力企业朝着综合化及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措施,提高电力生产的有效管控,并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不断研发新技术及新设备,努力适应市场化变革,是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1水电信息化管控与安全生产管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电力系统也在与时俱进。现如今,整个电力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中心,围绕该中心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收集和资源共享工作,从而加快高质量电网供电、科学化电网供电、智能化电网供电的建设,最终降低整个电力系统的功耗,推动我国电网的跨越式发展。大数据时代,电力系统信息化的搭建,可以将所有电力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在线分析。这对于我国电力的部署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信息化是一个企业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标志,尤其在促进水电厂企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作用。通过信息化的注入,水电厂企业将更加灵动运作,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水电厂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加速我国电网从量变到质变的步伐,然而管控工作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控,顾名思义就是监管控制。通过对整套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电网工作的进步。如对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的管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对电网一线的管控,可以减低工作危险;对电网基础设施的管控,可以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因此,管控工作不容忽视。为了有效管理电能,必须实施信息化管控,通过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使得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实时传递给电网系统的高层管理,为进行战略布局而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增强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对电站设备实现自动监视与记录:计算机监控系统自动完成电站设备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设备运行状况的自动监视与记录,包括开关量信息监视,模拟量信息监视,故障/事故报警、记录与显示,SOE点记录与显示[1]。

2信息化现状和安全信息管控的问题

由于电力系统是一直技术密集及设备繁多的有机整体,系统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电力设备之间耦合程度也紧密,需要设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及可利用率。电力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目前电力行业发展来看,每个系统之间普遍建立了高水平的信息化水平,但是这些系统之间大多数没有直接联系,并且耦合度也比较低,这使得电力系统的整体性及连续性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有效发挥电力系统最大的功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了规范化检修管理、安全隐患管理、运行经济性评估、技术管理、两票三制等为主要操作及管理手段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安全生产管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虽然我国电力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发展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通常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孤岛问题。电力系统运行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耦合不完善,并缺乏与外部信息系统的沟通联系手段,严重与电力企业要求的强耦合、密切协同关系不相符,并与电力企业想要达到的精细化运行、集团化管理及集约化发展的目标相差很大,不能完全实现对安全生产的管控效果。2)经常出现重复建设及投资的问题。因为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导致整体规划及构架缺乏合理性,使得信息系统不能及时共享,从而出现重叠建设及投资的现象。3)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能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因此,缺乏对系统的全面规划及构架,甚至具有一定的漏洞,如果出现不安全事件问题,将会造成不可以快速地做出全局性判断,导致事态进一步严重。

3水电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管控的措施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诸多条件,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不仅能够为电力公司奠定技术基础,还能够进行有效地内控。这具体体现在:第一,公司的成长与内部信息的沟通密切相关,公司精神的战略传输,企业文化的推广指引,均需迅速加以传播,信息技术就有效地满足了该要求,增快了公司内部信息的传输速率,提升了工作成效。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公司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不仅能够科学安排员工工作任务,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建设。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关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公司持续改革、革新知识储备、更新系统设施,一味遵守老的规矩,便会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无法追随市场的步伐。要结合企业现实状况和将来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利用其在互联网、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增强公司内部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构建,深化所有职工互联网安全管控的认知,在技术方面也应当持续增大信息安全管控力度,确保信息储存与传播的安全,健全网络系统。虽然国内电力公司的网络化建设工作在持续开展,然而依旧有诸多电力公司对该项工作的注重水平低下,对于有关从业者也未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致使信息管控工作无法将自身的功能有效发挥出来。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产生,电力公司应当依据现实状况,整体考量自身的现实需要,明晰信息管控工作者的责任,且定期组织有关技术培训,提高人员专业水准,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加以考评,对于技术不达标的员工,将其辞退。另外,应当利用思想教育培训,深化信息化建设工作者的思想认知,明晰权利和责任,引导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实践经验的归纳剖析,持续提高自身水平,且逐渐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

4实际案例分析

川内某水电厂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开发语言JAVA来进行开发,该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形式使用B/S模式。移动安全管理应用模块基于智能手机Android系统平台进行APP开发。移动安全管理客户端应用硬件以手机为主,在Web(外网)上通过4G网络(或WiFi)以APP的形式进行访问和操作,通过4G网络与后台服务端进行实时通讯、数据交互,并实现后台服务端对移动端数据的接收和存储。该水电厂遵循“先进、整体、统一、个性、开放、可扩展和一体化”的原则,进行了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建设,解决系统中对安全监管业务覆盖不全和薄弱环节问题,实现小湾水电厂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以下笔者主要是列举几个关键点:第一,监控系统异常监视:对机组现地控制单元硬件、软件故障自动监视,报警并上送数据信息给电站控制层。实时监视监控系统本身的工作状况,通信状态等。第二,事件报警:故障报警记录:计算机监控系统周期性扫描故障信号,故障发生时,立即响应并处理,同时记录故障发生时间(时、分、秒)、动作设备器件名称、事故内容等信息,并显示、打印故障报警语句,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按故障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形成故障记录并存入数据库。故障记录表格为故障汇总记录表,可供值班人员查寻,并定时打印,也可召唤打印或显示。第三,事故追忆及相关量记录:电站发生事故时,需对事故发生前后的某些重要参数进行追忆记录,以供运行人员事故分析。事故发生时,计算机将按顺序将事故报警信息、事故的名称及这些追忆数据保存于磁盘中,形成历史数据。并自动显示、打印这些数据。事故追忆的重要参数有:线路三相电流和电压(正常值和故障值);主变的电流和温度(正常值和故障值);发电机定子三相电流和电压(正常值和故障值)、机组推力轴瓦最高温度等。第四,控制、操作与调节功能:依据水电厂机械运行的状况与相关调研结果,依照预定流程远距离和现场的管控命令对该厂机械的运行加以管理和调控。运行机械管理方式设定,自动或者手动管控、远距离或者现场操作,都能够在操作页面中点击达成,无功和有功功率调控和机组开机、停机的操控也能够在操作页面中点击达成。控制优先权为:电站控制层模块、现场控制层模块。可达成机械运行模式设定和调换:闸门开启或者闭合操作;机组无功和有功的调控;报警信号复位;隔离开关、断路器操作;机组压油设施与公共设施电动机启动和切断操作,此便是有代表性的水电公司安全生产网络化所取得的成效[2-3]。

5结语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也有了提高。电力企业应该将行业安全管理自身的特点作为根本,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件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高效的数据整合,为电力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使得信息化在电力企业实际生产中发挥有效作用。通过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水平,可以减小事故发生几率,提高电力企业电能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孟碧波,万诗新.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AGC安全问题对策[J].电网技术,2004,28(14):49-52;56.

[2]张智明.水电站如何开展“反措”和“安措”管理工作[J].小水电,2011(4):81;88.

篇4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能力 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

[作者简介]郗蒙浩(1967- ),男,山西阳泉人,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河北 三河 065001)赵秋红(1968- ),女,山西阳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和供应链管理;姚忠(1964- ),男,河北张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前期依赖的供应链横向企业联合风险分担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071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固有的弊端。这就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困难;也造成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用人单位,认识企事业单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为例,就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挖掘和创新;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根据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

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

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本实习内容,可使学生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能力,掌握企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的相关统计方法,掌握分析消费者购买倾向性、消费需求、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体系。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增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针对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基本掌握,应确定较为详细的社会实践实纲和要求,真正让学生了解几种企业管理原理,掌握几种操作技能,做到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与认知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相比,专业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基于“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ERP专业数据库”“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综合型实践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关材料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更好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和临场感,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全面的掌握能力,本实践环节是对工商管理专业骨干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生产实习设计内容多、课时量大、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实际案例和现场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根据本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确定实习单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选择在特定行业技术设备方面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产学研活动中结合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郗蒙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2009(10).

[2]赵秋红,王越,郗蒙浩.物流管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J].经济师,2010(7).

[3]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

[4]任,郗蒙浩.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

篇6

大家上午好!

今天,山东中小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隆重开幕了,论坛主题是“应对金融危机,赢跑2009——危机下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之道”。应该说,国内知名经济专家、信息化资深专家,中小企业系统分管信息化的领导,各市县分网和部分信息化建设先进企业的负责人共聚济南,表彰先进,交流经验,研究分析中小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非常契合目前的形势,对于实现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代表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对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用友公司对我省中小个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近期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面临很多严峻挑战,未来一个时期,可能是明年上半年危机的影响还会扩大。如何坚定信心,划危机为机遇,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应对当前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008年,在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山东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国中小企业山东网的三大平台成效明显。一是及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稳定持续发展的工作部署,指导中小企业准确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实现科学发展。同时,国家、部委、省内的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及时反映了省办、各市县区的工作亮点和进展情况,总结推广了部分企业应对危机的好经验,使各地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和广大中小企业可以迅速地了解借鉴好的方法和做法。截止目前共信息10436条。二是加强了担保、法律服务、投融资服务和校企协作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这些平台已经成为促进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阵地。三是为了方便企业信息的查询和,对原来的会员注册、资助建站、供求信息、产品展台、人才招聘系统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根据企业需求,增加了企业商铺和广告自助系统,使各种商务服务更加人性化,吸引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利用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一年来商务平台共各种商务信息77万多条,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

二、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已建成了132个市县分网,一个以省网为龙头,市县分网为基础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并建立了一支以市县分网信息员为核心、企业信息员为根基的信息服务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业绩突出的市、县分网及优秀信息员。服务面扩大到特色产业村、特色产业镇、优秀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咨询等中小企业需求的领域。从三个季度的考核情况看分网共信息151836条,在各自的区域内真正发挥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深化。一是联合“用友集团”开展了“用友杯”2008年度山东省中小企业优秀网站评选活动。充分展示了我省中小企业网上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了企业对网站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网站的建设及运用,推动了全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二是依托中企动力和26个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与咨询活动。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行业和需求梯次不同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指导。先后为3748家企业7025人进行了信息化培训与咨询,为532家企业提供了网络、系统集成、企业管理软件等层面信息化综合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山东网通联合开展“成长从改善管理入手,百千万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针对微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特色产业的信息化需求,与山东网通公司合作构建多功能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宽带商务平台ASP产品解决方案。

各位来宾、同志们:

08年即将过去,09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紧密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努力拓展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加大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针对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主要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大型IT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成长,从改善管理入手”——“百千万”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

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倡导,整合社会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中国中小企业山东网的服务功能,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的服务作用,建立更多的基层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管理的信息化,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问题。

三是加强信息化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选择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做标杆,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企业间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交流,对成功的案例加以推广,增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信心与主动性。

四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在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信息化的应用放在突出位置,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与重组,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协同办公和客户管理服务的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

五是开拓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开发、信息化服务的融资支持,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资金制约问题。

六是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机制的建立、培训工程推动,加快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活动的开展。要特别加强对中小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继续整合资源,坚持每年为1万家中小企业进行免费培训,在重点行业开展实用管理软件的推广性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篇7

《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面向的读者是企业的CIO、政府科技部门负责人、企业和政府科技部总经理、高级架构师和业务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这本书会给读者带来意外的价值。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用以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和最佳实践,是从企业宏观到微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总结,是一套在IT规划、管理和复杂系统设计与实施方面比较完整的理论、方法、标准和工具。它可以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正确有效地落到信息化建设的实处。作为对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和IT治理模式,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可以帮助大中型企业建设一个可靠的、科学的、低风险的、满足未来需要的IT架构,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将会成为中国企业必须面临的战略问题。同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企业在信息化战略投入的变化以及我国处于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这个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最佳实践本身还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列举出了全面的介绍和众多的案例。

书中讲到关于信息处理工具的开启: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信息处理就已经存在了。1987年发掘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就有一块完整的龟甲,龟甲上刻有符号。这个遗址的年代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距今已有8000多年。它属于考古学上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裴李岗文化,是人类信息的表述和传播最早的工具之一。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人类通过千百年的无数创新和思维的突破,一直在改进和影响着信息表述和信息处理的工具的形式。计算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仅仅是在大约60年前。众人都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简单的苹果个人计算机还是被装在有专有空调的计算机房内,是为那些穿有防尘服的科技人员服务的高科技计算工具。在整个信息处理发展过程中,几十年是非常短的时间。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文明一直在研究信息和信息处理的技术,并发明了较好的信息处理技术,使人类的日常生活更简单化了。

篇8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篇9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一、研究目的

国内众多企业,对于信息化有一种常识性的误区,认为一上信息化,企业内部的许多管理、销售、营销、财务、生产等等问题都迎刃而解,可是一到现实,真正使用ERP的地方却感觉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应用只是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并非是所预期的目标。

国内外目前充斥许多基于数据库应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公司,国外的有SAP、ORACLE,国内有用友、金蝶,当企业面对如此众多的软件公司时,已经不知如何面对每一家软件商,一个企业要选择的软件商一定是一家能够与企业相配的软件商,根据自己企业规模,选择有着长期经营历史、有着整体解决方案、有着非常现实的软件案例的软件商,而最为核心的是选择一家可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软件商。

在信息化项目选型时,很多企业不根据自身的企业现状,只是一味要求项目全面、长远、领先,但是往往忽视最重要的问题、适用。如在选择ERP系统时,会考虑选择一个大型的ERP系统,最好是集团型的ERP,或者是大型的数据库支持的,如ORACLE,并没有结合实际来观察是否适合。

二、研究意义

分析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和忙点为的就是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加快企业发展,利润最大化,创建健全机制,利用20%的使用效率去带来80%的收益,在中国企业中实现信息化可以提升在竞争中的整体实力,例如: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所以说,企业的决策者们在制定企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时,应该将信息系统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作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来抓。

三、理论发展现状

1.企业信息化概念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大部分的共识是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还分成许多外延部分 ,如下描述:

(1)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3)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的传输的相应的决策人的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

(4)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5)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过程。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常用的分类方式有按照行业、企业运营模式和企业的应用深度等进行分类。

①按所处行业分:制造业的信息化、商业的信息化、金融业的信息化、服务业务的信息化等。

②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离散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型企业的信息化。

2.数据库的应用发展

对于数据库,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定义,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数据库即为存储数据的仓库,严格地说,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StorageTek公司首席执行官Patrick J.Martin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

3.数据库应用与企业信息化关系

信息是数据经过提炼筛选以后所得到的对使用者有效的可利用的数据,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必须要通过各方面的数据支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数据库的应用是对企业信息化十分重要的支撑,首先要有数据的集成才能完成后续的知识集成和人的集成,在实际当中数据库的应用和配套使用在客观要求上相当大程度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成效。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 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 “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