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经济学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

篇1

关键词:监理企业 工作 管理 经济学 应用 研究

一、引言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而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市场才能达到均衡才能更好地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虽然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所以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的调节功能,通过对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价格等各方面的全面分析,研究如何合理地对市场进行调节。

二、管理经济学需求原理

管理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决策科学的分析工具,研究组织如何在面临约束的条件下,做出最优管理决策的一门应用叉学科。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应用经济学,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将微观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在经济理论研究与企业决策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为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提供答案,所以学习管理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实践其在培养造就经济管理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监理企业的运行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按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并随着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价格与需求成负相关;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同时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即价格与供给成正相关。供给与需求最后将在某一数量水平上与价格上处于均衡状态。市场不是固定在均衡点上其价格与数量围绕着均衡点产生波动,当原先的均衡点被打破后市场内部的约束机制将使需求与供给沿着均衡点移动直到返回到原先的均衡点。

三、公路监理企业如何走向规模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按安排年度计划的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布局是以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核心的。因此,反映到监理企业市场中就是需求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公路建设对监理企业的需求不会因监理企业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改变,企业发展出路在于形成规模经济注重科学管理,不断地进行更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革最终要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因此,企业要不断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就需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打好管理的根基,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变革。大而不强的企业主要表现有盈利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准企业的规模没有带来预想的效益其生存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盲目追求规模的过程则更加危险这也是在不切实际的目标指引所产生的后果。所以,使发展中的公路监理企业走向规模经济主要措施与建议如下:

1、固定成本的控制管理: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各个计算期后,将各期的平均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固定成本增长量的要严格进行控制,使其增长比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2、完善成本预算制度:事先对成本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并严格督促执行。要对预算项目进行目标管理和控制审核。

3、合理调配现场人员:监理工作工作量常常变动较大应定期核定工作人员工作量使监理人员要经济合理地流转使用起来,精简机构并积极地调配现场工作人员,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有条件地合并基层的项目监理单位有利于其提高利用率;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成本分析一些盈利水平偏低的业务要有所取舍;注重节省时间成本提高会议效率并会议频次进行有效控制;不断从内挖掘自身潜力科学地进行有关现有流程的改进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注重日常的细节开支,例如: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用品、差旅费、办公费用等的控制管理。建立明细台帐并严格执行。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专业技术经验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主要通过企业运营中的专业化分工。管理水平的提高员工经验积累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监理技术手段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与运营成本为企业上规模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人力资源。造就一支优秀的职业监理队伍,是监理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最宝贵和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发展中的监理企业应该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招聘与培训、制定战略规划、实施绩效评估、优化薪酬与福利待遇等工作。

5、拓款经济范围:当我们对某一种产品的进行生产加工时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只需要经过十分简单加工处理以后就可以形成另外一种新的产品。作为公路工程监理企业而言可以开拓十分广阔的范围经济,比如如在试验检测、勘察测量、咨询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内在品质,在为建设方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成功的为建设方提供一种其更加信赖的监理业务以外的增值的技术服务。监理业务生命周期已进入成熟期作为一个产品来讲监理企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规模效应以此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但是,现在有些监理企业片面地认为做大就能盈利仍然仅仅看重监理业务量的增长在此阶段热衷把企业做大而忽略了重要的商业规则,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利润的持续增长企业做大也仅仅是其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而已。

四、结语

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监理企业为解决发展市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由于市场运行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即便是经济学中关于供给和需求以及均衡的原理,也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即除价格和数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略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定要重视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控作用,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市场的综合作用。

篇2

关键词:经济学;财务管理;分支结构;发展举措

由于会计和经济学本身关联极为缜密,所以在新时代下微观经济学不断改良背景下,一类创新形式的财务管理理论开始在现代不同业务类型、规模的企业中得到大力推广沿用,特别是在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和股息决策作用下,令现代企业财务决策逐渐构筑起完善形式的实证理论。由此看来,针对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在企业革新发展路程中的应用细节,加以系统化论证,是凸显日后我国各类企业财务管理绩效水准的必经之路,因此应该引起相关企业主管的全面关注。

一、经济学革新发展的整体历程考察研究

经济学发展持续经历着四个历程。相关细节内容将具体如下所示:首先,便是经济学科初始性衍生历程。具体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重商主义学术研究成果和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交互式作用下衍生变革的。持续到16世纪过后转变为一类独立形态的学科内容,随后更在19世纪上半期顺势延展出多元化经济学派别,其中研究成就最为丰厚的莫过于,马尔萨斯和萨伊发表的结论。其次,时限维持在19~20世纪70年代,并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由于西方资本主义革新速率不断加快,同步状况下令传统形式的经济学产生强烈变动迹象,包括边际分析方式、价值论、历史和制度等学术研究团队得以壮大,其中成就地位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并且在二战结束之后被整改定义为微观经济学。再次,主要是持续到20世纪末,在该类研究阶段中,包括货币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等理论广泛交织,尤其是经过创新形式的制度经济学支持作用下,一时间令经济学赢取了更为强劲的深入拓展机遇。最后,便是21世纪初期持续到现阶段,正是在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影响范围内,包括不同类型经济学科内容得以大范围吸纳融合,为现代企业可持续运营发展提供极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特别是理论、应用经济学内容,如今更是在我国异质化产业领域之中得以深度开发拓展。

二、财务管理相关性理论内容和关键性发展细节的解析

涉及财务管理理论,主要是在传统形式的会计和制度、宏微观、产权经济学体系架构之中转变而来,同步状况下更得到统计、概率、运筹等专业学科理论基础的指导辅助功效。正是在此类复杂化历史背景控制范围内,资产组合、资本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市场监督管理实效、期权定价等学科内容相继衍生,这部分财务经济理论经过长期的创新调试,将愈加清晰地映射出微观经济学在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沿用中的特殊支持贡献形式。至于后续的内容便是针对此类财务管理理论模块和经济学革新发展的紧密关联程度加以精细化校验评估:

(一)财务经济学的概念和核心存在意义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可以细化为基础性和应用性理论两大结构单元,其中基础性财务管理理论,就是在上述强调的微观经济学体系下延展而来;相比之下,应用性财务管理理论,主张针对企业财务一切财务控制实践模式加以全方位关注。透过宏观角度观察,财务管理理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学体系下的厂商,企业投资结构和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效应等,呈现极为显著的趋同迹象。由此可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确是透过微观经济学中演变发展而来,尤其是在财务资源供应量不足和主体理性操控环境下,有关以往时刻出现的企业财务资源筹资、沿用、分配、回收等限制性危机,可以深度沿用诸多经济学优化模型和均衡调试手段予以消除。整个工序流程中,市场监督控制体制必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掌控效用,不过其初衷始终是为广大企业赢取合理数量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下的核心指导性内容

以上诸多历史经验验证,正是在多元化会计和经济学学科支持作用下,企业财务监督控制理论内容才得以不断健全修缮,其间具体沿用的经济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宏观、制度等类型经济学内容,并且经过现代丰富的概率、运筹学专业学术成就交织影响下,令现代财务经济理论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单纯拿马克威茨和其阐述的资产组合理论为例,其具体衍生时间在1952年,研究历程中灵活地支配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在后续阶段中联合原有理论结构令资产组合内容得到不同层次的丰富。之所以称其为资产组合理论,就是因为其主张联合众多投资商家决策,进行对应资产灵活配置,这类现象则完全可以理解为现代有价证券投资概念的初始形态。其督促各类投资商家时刻保留独特的发展视角,可以利用不同技术途径精确化验证评估市场一切投资风险问题,进一步为后续资产资源有序分配、融合,提供愈加宝贵的校正性意见。

三、结语

依照以上内容论述,财务管理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的确存在深刻的依赖关系,如资产组合、期权定价和市场效率等理论内容,都可以说是现代各类企业财务管理科学性的标准性指导线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环节中,需要愈加灵活地沿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中的各类关键性理论内容,至此将财务资产支持效用发挥到极致状态。

作者:李可欣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文文.探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02):90-105.

[2]符蓉.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热点及趋势[J].财会月刊,2014,15(05):77-83.

篇3

(北方工业大学,中国 北京 100144)

【摘要】学生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但目前科技竞赛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工作中,做好制度保障、政策宣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生科技竞赛;创新;管理机制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不进则退,经济进步的源动力是科技,而科技进步的根本是创新。国与国之间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机构,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的重任。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一类综合性较高、应用性极强的学术研究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素质。[1]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这种实践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提供经费资助,并有教师进行指导,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创造,研发出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成果。

科技竞赛取得的成绩与指导教师严密组织、耐心指导和学生认真参与、刻苦钻研密不可分,但不可否定的是,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科技竞赛管理机制是否科学与合理。科技竞赛从赛前的组织培训,赛中的服务管理到赛后的总结表彰,整个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科技竞赛有条不紊的进行,才能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

同时,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应充分发掘蕴藏在广大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达到这些效果,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保障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1 学生科技竞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分布不均衡

目前学生科技竞赛较多存在于理工科个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例如计算机、微电子、自动化等,而文科专业很少或没有。参与了科技竞赛的理工科专业学生,通过设计、操作等实践环节,在锻炼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进而提高了学习成绩。很少参与或没有机会参与科技竞赛的文科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就存在一定的欠缺。

1.2 产出成果的科技水平不高

由于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的局限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难以对问题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另一方面,学识渊博、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教师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又无法真正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科技竞赛产出成果的科技水平不高。

1.3 缺乏制度保障

高校研发的主体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项目是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学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项目,在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关注度不够,没有相应的科技竞赛管理办法或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2 科学合理的科技竞赛管理机制

2.1 制度保障

严格的制度为大学生科技竞赛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学校保障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经费,安排教师做项目的指导教师,并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实验室、实验器材等条件。除了提供项目经费外,还应设置相应的结题验收程序来保障项目的完成质量。项目在研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完成时间到了之后,各项目组参加答辩,学校组织专家、教授对各项目进行评审。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应当完善工作制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应制定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2]

学校为文科专业学生保留科技竞赛项目的指标,给予经费支持,保障文科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科技竞赛中来,为他们搭建参与科技活动的平台,以科技创新带动大学课程的学习,深化学习效果,促进学以致用。

2.2 政策宣传

大学生经历了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主动参与科技竞赛的意识不强烈,大都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课外活动、网络教学平台等)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解读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承担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3]

学校联合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等部门,在各类学生活动、教学活动中广泛宣传科技竞赛的活动目的、意义和资金支持、奖励激励的政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技竞赛活动的意义,让他们知道科技竞赛可以锻炼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才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竞赛中来。

2.3 激励机制

高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引入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4]

学校鼓励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教授、专家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纳入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范畴,给予科研工作量的认定,对指导作品获得的奖项也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以此来激励教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提高科技竞赛的科技含金量。

学校对经过验收,被评审专家组认定优秀的项目,实行奖励制度,分等级颁发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奖金,通过评奖评优以及奖金措施来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学校督促其继续攻关、完善,在完成目标任务之前,不再批准该项目组申报新的项目。

3 结论

学生科技竞赛采取科学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工作中,做好制度保障、政策宣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提高学生科技竞赛的实施效果,极大地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全面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田立勇,于宁,张玉芬.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综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2(6).

[2]瞿浩,何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5(1).

[3]胡庆武.大学生创新活动目标导向的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28(5).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混沌;预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3)-0085-04

从1963年洛伦兹发现混沌现象(蝴蝶吸引子)以来,迄今已40余年了,这期间,特别是近20年来,几乎各个学科都发现了混沌现象,混沌现象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经济学科也不例外。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暴跌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使新古典大厦摇摇欲坠。“黑色星期一”表现出的突发性和奇异性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新古典经济学总是把股市波动归咎于来自经济系统外的随机干扰。但是,对于这次震动世界经济的股市暴跌,却找不到任何来自经济系统外的充分证据。因此,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找能够更真实刻画股市运行方法,寻找一种把股票细微、分散的交易同大规模宏观变动连接起来的方法。这导致了混沌经济学研究的大发展。混沌经济学在方法论、时空结构、建模方法及追求目标等方面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着深刻分歧,但在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方面更具现实性和优越性。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它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它具有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管理会计是建立在线性数理方法基础上的,与经济实际不相符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预测功能的影响

1.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一次对天气预报所作的计算机模拟中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初始值仅相差1%的同一线性模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递归演化后,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彼此偏离越来越大的结果-即系统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是以往的任何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蝴蝶效应”。当然,人们在几年以前就已经了解,小原因可以产生大结果,因此未来很难预测,但是直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阿达马才证明:对于某些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常常使预测结果变得如此不同,以至一会儿以后,预测事实上已经没用了。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庞加莱在1908年出版的《科学与方法》一书中作了相当干脆的表述:被我们忽略了的非常微小的原因决定着我们不能忽略的客观的结果,而事后我们说这个结果归因于机遇。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被认为是混沌系统的本质特征。“蝴蝶效应”的存在意味着经济预测只能作短期预测,而不能作长期预测。混沌一方面指出了原本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事物具有可预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对原本认为可预测的简单事物的预测具有局限性。预测理论家Gordon指出,混沌理论开辟了预测研究新的领域,为原来被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系统的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途径。

2.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前面我们谈到管理会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预测未来,由于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它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经济混沌所表现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预测和决策两个方面。

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企业的行为可看成一个系统,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可看成是系统演化的初始条件,但这只能称为一种“假想”的初始条件,因为我们对初始条件的了解(即企业对现状的了解)带有一定的不精确性,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现状的把握与企业“真实”现状(我们称之为“真实”初始条件)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由“真实”初始条件出发所得到的企业行为结果构成的轨迹称为“真实”轨迹,从“假想”的初始条件出发按照系统演化规律得到的轨迹称为“虚拟”轨迹,它由企业时间序列的预测结果构成。由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最初即使“真实”初始条件和“假想”初始条件非常接近,“真实”轨迹和“假想”轨迹也会愈来愈迅速地分离。由于系统演化的连续性,短期内这种差异不会太大,短期预测是可能的,但长期预测是不可能的。这必将对管理会计预测与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影响,如未来一定时期内现金流量预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和外部收益率法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将受到质疑。

管理会计在表现为混沌的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中要用到空间重构技术,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相关文献。近年来新的预测方法不断涌现,如马军海等利用指数自回归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混沌时序的预测。姚洪兴等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股市预测等等。管理会计要较好地为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服务,应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合理确定预测期,完善预测与决策方法。如在编制预算时最好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根据企业的现状和环境变化及时对长期规划进行修正。同时还应注意到,虽然一个系统可能显示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但决不意味着关于该系统的每件事都是不可预测的。事实上,在混沌的背景下找出什么是可预测的,也是一个真正深刻而重要的问题。非常遗憾,这个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二、经济混沌对管理会计解析过去功能的影响

1.混沌经济学与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的比较

传统管理会计认为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即假定经济主体具有内在一致的稳定偏好和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和信息,因而在任何时点上都能够准确地从全部被选方案中选择出效用最大化的最优方案。这不符合现实交易中人的基本特性。事实上,最大化只是人类行为意愿趋近的目标,但在现实中只能有限地做到,也就是说,现实的人在决策时将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约。传统管理会计在建模过程中,线性化分析和近似方法是两个重要工具。如量本利分析中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量、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完全线性关系,即使对这一建设作拓展进行非线性的量本利分析,也只是静态地反映成本、收入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的分析。在混沌经济学看来,决策者通常不可能想象出其决策所面临的全部备选方案,也不具备关于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不对称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存在更是有限理性的特殊表现。线性分析和静态分析方法根本无法描述复杂的经济现实。经济系统中时间的不可逆、多重因果反馈环及不确定性的存在使经济系统本身处于一个不均匀的时空中,具有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非对称的供给需求、非对称周期波动、非对称信息、人的行为的“有

限理性”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的表现。所以,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特征的非线性系统的精确形态不可能通过线性近似方法得到,非线性系统不能被化整为零地加以求解和加总;只有用非线性工具,才能精确地描述经济系统的真实演化。

2.利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进行革新

从上文的分析知道,混沌经济学在解析过去上比传统管理会计更符合客观实际,所以管理会计在建模方法上应该借鉴混沌经济学的非线性方法,使用非线性差分方程和非线性微分方程建模。同时,企业的经济为是一个随时间演化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会计在分析企业的量本利时应引入动态博弈机制,分析有限理性下参与人纳什均衡(即最优利润)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模型在参数取何值时出现分岔、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混沌。国外在分析企业利润的复杂性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先进的方法来完善管理会计的解析功能。

三、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1.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

管理会计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要先通过决策程序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再对所选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的全面预算,它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总的目标和任务;为促使总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并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指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计量,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完满实现。

2.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从上面对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的解析可以看到,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的,忽略了系统对初始条件可能表现出的敏感依赖性。即忽略了对混沌的控制和利用。国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的产出模型时发现:当需求函数或成本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在系统参数变化的一定范围内,企业的产量均衡点会变得不稳定,出现倍周期分岔,最后走向混沌。费智和杜建国对寡头市场下一类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研究表明,当经济主体对产量的调控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Nash均衡点会失去稳定性,经倍周期分岔后出现混沌态,如图1所示。其中q1、q2分别是双头垄断厂商的产量,α1表示厂商1根据边际利润的大小对产量调整的相对速度,从而企业的利润也会表现出混沌行为。杜建国和盛昭瀚等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主体出于财务、生产能力、谨慎等方面的考虑,对其业务量作一定限制时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复杂性,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模型仍然会出现混沌态,但如果经济主体决策时过于谨慎,模型的混沌态会消失。杜建国和盛昭瀚等还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和数值仿真手段针对一类量本利分析了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发现对市场过快反应的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下降。这些研究方法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假定市场价格不变,企业只要在生产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按照盈亏临界点生产量生产就一定可以保本,按照计划产量生产就一定会完成目标利润,这不符合企业有盈有亏、经常有企业破产倒闭的经济实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按照传统的控制方法不一定能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应吸收混沌经济学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控制功能。混沌控制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如果混沌是有害的,即系统在处于混沌态时表现较差,则应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混沌至某些周期轨道。Hopf分岔控制、倍周期分岔控制应属于这一类,在所有的控制方法中,延迟反馈法在经济中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Agiza等对产出博弈模型的混沌态所作的延迟控制中,实际上利用了以前的产出,如:q(t),q(t-1),…,q(t-T)等来确定第t+1期的预期产出,文中比较了T=1时用延迟与不用延迟Nash均衡点的稳定区域,得出了使用延迟扩大了稳定性区域、延迟了分岔发生的结论。其中确定预期产出的方法与管理会计中指数平滑法这一预测方法不谋而合。杜建国和盛昭瀚等采用符合经济系统特点的直线控制法对一类量本利模型的混沌进行了控制,发现施控主体的业绩在控制后有很大改善。这些研究说明了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混沌控制方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表明混沌是有益的,如Huang在研究有增长上限的蛛网模型时证明,当系统处于混沌态时平均利润较大,那么对这样的混沌就应当诱导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管理会计应扩充其控制功能,利用混沌控制的机理来选择适当的预测、决策方法,达到利用、控制和预防混沌的目的。

篇5

[关键词] 古典经济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

一、引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它的某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用的;有些观点,如同最初出现的那样,至今仍是争论的话题。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英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经济学家必须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基本促进因素及其发展结果予以科学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对经济增长间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魁奈、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人。但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密和李嘉图所提出的增长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理论解读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其增长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引入了劳动分工;二是区分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劳动。他认为生产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以及劳动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国民财富增加的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同时强调,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劳动生产率与需求之间建立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一个人劳动生产物需求的增长会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及他对其他人的劳动生产物的需求,这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生产性”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即可生产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能够。经济增长能否维持下去,取决于全部劳动者中有多少劳动者愿意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经济的增长能够持续下去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报酬递减规律。他对增长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出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止,即达到所谓的”停滞状态”;二是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土地上增加投资,得到的回报会不断减少。因此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经济增长最终会停止。决定收入分配的力量同样也会导致经济增长最终走向停止。这是因为劳动力生产出的剩余中,资本家的份额在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减少了储蓄;另一方面,利润率的下降减少了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和积累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在社会产品中绝大多数被用于非生产性消费,而不是生产性投资。古典经济学家所分析的经济增长过程遵循收益递减的规律,经济增长过程从长期来看将趋于停止,最终结果是一种停滞状态。但从那以后的200余年里,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停滞的迹象,这表明古典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的描述并不科学。后来的经济学家指出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最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他们关于规模收益递减的假定。他们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只把增长过程看作是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与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大之间的竞赛。

三、新古典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索洛等人建立的新增长理论,索洛(RobertSolow)的《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和TrevorSwan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由索洛最早提出的增长理论源于对哈罗德一多马增长理论中缺陷的修正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缺点之一是假定生产技术是不变的,对于一个给定的储蓄能够实现均衡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只有一个惟一的数值。但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稳长的条件除非特殊情形,一般很难实现。所以,即使经济能够沿着一条均衡增轨道向前发展,那么这条轨道将犹如“刀锋’,一样狭窄,一旦偏离这条轨道,增长的路径将表现为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经济收缩。

为了克服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经家提出了一类新的增长模型。这类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哈罗德一多型的“刀锋”式的增长路径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同时,索洛等人还指出:从长远度来看,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索洛的增长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内涵,但其理论框架却比较简单而其精致。索洛等人的理论模型的核心是关于总量生产函数性质的假设,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具有下面的性质:

1.规模收益不变;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

3.生产要素之间是可替代的。

对于当代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一例外地将保证经济增长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指标;公众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繁荣和国民福利提高的前提,是解决其他经济疾病的万能良方。正是因为经济增长问题如此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中。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琼斯(Jones,HywelG.) (英) 郭家麟等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M].北京:印书馆,1999

篇6

一、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商品、医疗、信息等方面与世界逐步接轨,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小康化的时代,国民生产总值逐步攀升,中学生的艰苦朴素的精神也随之日渐消退,家长们对孩子的吃、穿方面的奢侈已不在意,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学生的经济意识概念也增强,一些学生把钱看得格外重,更有甚者,用钱买通同学帮其完成作业、值日。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对学生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一些学生每日比吃比穿,他们谈论的话题已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比谁穿的是名牌,比谁吃的是山珍海味,比谁旅游的地方多等。以上事例说明:经济观念的转变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二、家庭教育及成员结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一些家长的金钱意识已严重影响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的教育观点已不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报效祖国,而是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挣大钱,享清福。因此就出现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情况而进行教育投资的不良现状,若学习有前途,家长便大力支持上学;若成绩平平,甚至较差,则是选择放弃,不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甚至不想再投资,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成员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一个家庭供多个孩子上学变成了现在的多个家长管一个孩子上学。这种娇生惯养,无形中便滋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另外,有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像父母的离异、亲人的失去使得部分学生原本幸福美满的生活变得暗淡无光,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三、教育法规对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得到完善,人们对法制的意识逐步增强,关于青少年的法律也较多,《宪法》明确了青少年的义务以及一些基本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名誉权、生命权,《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青少年的具体保护细则作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说明。对于这些关系到青少年的法律,由于各种媒体的广为传播,青少年也熟知一二,学生们明白了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该如何进行保护。现在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时,学生已不会像以前那样听之任之,而是拿起神圣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让法律能够真正成为保护“人权”的一种武器。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一方面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让一些教师感到难以管理,再也不敢用老套的武力解决问题。

四、管理学生的途径

凡此种种,使得我们过去那种一使就灵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时会变得不再灵验,失去了以往的作用,那么,针对

现状,我们应如何来管理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理学生。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中树立起教师的形象,率先垂范,严格管理。

面对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心理上表现半幼稚、半成熟的中学生,空洞的说教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就成了教育当代中学生的一大法宝。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进行充电,研究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多与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所想、所思。在严格管理上,坚决做到“敢字当头,严字当家”。

(二)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长。

爱护学生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性格、气质、品德、思维能力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他们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内向、不善于表露。因此,做一个好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学生在性格、气质、品德、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点,来搞好学生教育。

篇7

前言:宇宙万物皆景观。狭义的景观指的是“风景”,广义的景观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景观一方面积极的和美好的表象,另一方面则是消极的,甚至丑陋的表象。景观的主体有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它会受到生态和文化影响。目前,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城市建设中现已开始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了首位,这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基础,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把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把我国建设成为拥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背景、现状与意义

城市是一个开放性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个大的空间中,凝聚着人类的情感、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人的主观思想会引导着城市景观的形成,并对已存在的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则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支持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发展会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影响,在任何时间段,人们都会根据现有的需要和情况创造出当下的城市景观;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城市的自然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然存在于环境,也存在于高度科技水平下的的人工环境一城市中。但人们存在忽视城市内部自然的趋势。作为城市自然载体的城市景观往往排斥自然因素,在园艺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学原则支配下,利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植物建立起满足单一功能(游乐)的草坪、花坛、树丛、喷泉和广场等人工景观。殊不知,这样不符合地理学的设计规划会给人类以后的生活造成多大的灾难。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毫无疑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山川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了各个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与自然环境可以和谐共处,有助于一个城市特色的创造。如今,在这个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我们应该竭力提取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以其自然的灵性“软化”这个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各种因素的联系纽带,它未能根据城市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与城市外的自然因素相连接,结果产生大量与当地文化景观不符合的景观,对于一个环境来说,不符合基本地理学的创意也是无用的,人们为了营造某一个空间,利用了大量外来植物,不仅要求有较高端的管理技术和实施费用,而且未给城市野生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它虽然拥有了最肥沃的土壤生长和足够的能量来源,但无益于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它拥有减缓和降低灾害的潜力,却无助于城市灾害的解决。因此,michaclhaugh说:“目前的设计和美学原则创造了一些与环境和社会需求毫无关系的形式”。

三、 结语

篇8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遗传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

演化经济学是相对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而不断成长起来的一种非主流的或者说是异端的研究范式之一。随着经济学各种范式的冲突和较量,1981年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出版了《演化经济学》,理查德·纳尔逊(R,Nelson)和悉尼·温特(S.Winter)1982年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引人注目地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标志着演化经济学的诞生。㈣早在80年代以前,美国制度主义先驱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发表著名的学术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演化科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演化经济学”术语,宣布了制度主义的“演化经济学”研究议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从不同侧面指出经济学中演化分析的重要性。1991年《倾化经济学》杂志创刊,演化经济学著述日增。多普菲和福斯特等学者已出版了不少演化经济学的著述,大大推进了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在对新古典研究范式的理性一个人主义一均衡分析框架提出挑战的过程中,被认为异端的演化经济学的制度一历史一社会结构分析框架日益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分析方法,加上反主流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的声浪也日益唱响,21世纪的经济学可能会从新古典经济学转向演化经济学,从而进行革命性变革。

演化经济学是对经济系统中新奇事物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经济科学新范式,而且将成为各种异端的综合(贾根良语)。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框架。本文主要从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的角度,考察其理论框架的形成及影响。

一、演化经济学的内涵及特征

演化经济学是借鉴达尔文生物学的进化隐喻和拉马克的遗传变异学说,引进物理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经济社会系统形成、发展的动态演化和发展趋势的学科。广义来讲,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老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而狭义上的演化经济学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演化思想的现代形态,主要包括变异、选择理论(以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以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演化理论(包括混沌理论等)和演化博弈论。演化经济学将技术变迁看作是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核心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演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某一变量或一组变量如何随历史而变化,如何在理论上理解所观察的变化背后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可以通过解释它是如何达到当前状态来理解某一变量或系统的当前状态。这些变量或系统要经受某些随机变异或扰动,但也存在着对变异进行系统性筛选的机制。

纳尔逊总结了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两个共同特征:(1)关注经济的动态过程,不仅要看到均衡,更为重要的是,要说明均衡是如何达到的;(2)承认“路径依赖”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演化经济理论假定,存在着强有力的惯性趋势,使选择过程中的幸存者得以保留。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也存在着持续引入新变异的力量。

二、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

处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借助原子本体论和机械论隐喻,信奉决定论的哲学观,将利润最大化和均衡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支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均衡的研究上,导致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定:(给定)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从此出发,研究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这种最优化和外生性,排除了新知识的创造、企业家的作用、技术变迁和主导部门重要性的变化等问题,将技术变迁视作与经济学家无关的黑箱,使对技术变迁的源泉、性质和过程等关键性问题的讨论完全被忽略掉了。

以纳尔逊、弗里曼、多西等人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家既借用生物进化的隐喻,又借用现代宇宙理论、量子力学理论以及混沌理论等,对经济系统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与生物自然选择过程类比,试图对整个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进行重构。其基本的思路是:将技术变迁视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坚持从演化的、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而言,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存在(bEIng)的经济学,那么,演化经济学就是研究生成(becoming)的经济学,它可以被定义为对经济系统的创生、传播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转变进行研究的科学。

演化经济学在对事实评价时所持有的基本信念(信念是科学范式的内核)与古典经济学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演化对均衡的超越

演化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演化过程,过去的时间与未来的时间是不对称的,社会经济过程与生物进化过程的不可逆性极为类似,演化意味着新质要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创生。多西和梅特卡夫认为,个人或组织等行为者的目前行动将对未来决策过程或系统的未来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路径产生重大影响。时间不可逆、结构转变和过程与滞后概念密切相关。即系统如果发生了变化,虽然导致这种变化的力量已经消失,系统也不会完全回到最初状态,这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就制度和组织而言,新古典经济学重视企业平衡状态的研究,而轻视达到均衡的过程研究。演化经济学假定企业的决策是连续的,每个企业决策时充分考虑未来的预期及其竞争对手的策略行为。“路径依赖”说明锁定效应和次优行为可以持久存在。历史突出了经济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不确定性和时间不可逆等重要特征。

(二)满意对最优的超越

新古典经济学在原子论和机械力学基础上,在假定经济人完全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描述了均衡状态下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求解在一定外部环境控制下的最优控制和最优路径。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考虑由于认识的有限性而造成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建立在均衡基础上的理性人假设脱离了社会现实。演化经济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为基本思想,强调经济变迁的动态过程,在有限理性假定的基础上,接受了马奇在行为主义企业理论中的满意假说,指出最优难以实现,均衡只是暂时的。经济系统向着均衡靠拢,均衡可能是多重的。究竟到达或渐近哪一种均衡依赖于进化的路径。   演化经济学非常强调随机因素对经济社会系统及经济人的影响作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即使不存在不确定因素,因其是以随机变量的形式出现在数学方程内,并给定随机变量的分布,理性人仍可找到最优化行为。而演化经济学认为,随机因素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决策和搜寻革新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使长期最优化决策难以实现,进化过程的长期趋势难以预测。

理性与有限理性,最优与满意,它们成为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前提假定的重要反叛和超越。自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深受物理学的影响,在假定最大化行为的前提下,它们集中研究机制均衡问题。尽管凯恩斯从非均衡思想出发,从有效需求原理来构造宏观经济理论,通过非均衡思想建立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并对均衡思想有所冲击。然而,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使微观与宏观对接,并仍在均衡框架内进行分析。后凯恩斯主义尽管从非均衡、动态、关注制度文化角度来分析经济过程,但主流经济学一直被均衡思想和范式所支配,并建立了以均衡分析为核心的经济分析体系。

20世纪80年代后,演化思想又促使人们在主流经济体系之外发展经济演化理论。从亚当·斯密、马歇尔、熊彼特、凡勃伦、哈耶克等人的思想演变中可看出,经济学正在进行着从均衡走向演化的范式变迁。这种变迁折射着两种思想交锋的历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模式的超越。总之,经济学各流派的研究方法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精髓是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这是对演化经济学不确定性引起的有限理性和满意假说的最好概括。

(三)多样性对同质性的超越

演化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由于“新奇”创生而形成的多样性思考。因此,其研究方法是关注超经济人的个体群思考。与个体群思考相对立,新古典经济学侧重使用类型学思考的方法。类型学思考是把所有的变异都看作是对理想类型的偏离,看作是由于暂时的干涉力量所导致的畸变。所以,为了集中在现象真实的本质上,类型学思考就把基本类型和它们的具体例子之间的差异看作是某种可以忽视的东西。在个体群思考中,多样性并不是把基础性的实在隐藏起来的“干涉并发症”,而是基础性的实在本身,是演化赖以发生的基础。可见,演化经济学把个人选择置于多样化行为的群体之中,强调了主观偏好的特异性和行为的异质性对“新奇”创生和创新过程的重要性。

三、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演化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经济社会系统演变的科学,必须具备一个分析问题的中心线索,即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它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定——(给定)经济人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的局限性,认为在经济变化的过程中,新偏好的形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即“新奇”的创生)是关键因素,是经济变迁过程的内生性因素。正如Hodgson(1997)指出:“作为社会经济演化的一个恰当概念,正确地评价新奇的突现及其传播的关键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演化经济学在其理论体系中抓住了“新奇”对经济系统的关键意义,认为在经济学中, “新奇”就是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它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如果新的行动可能被采纳,那么这种行动就被称为创新。贾根良总结指出,“新奇”创生的内生化,是演化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因此,“新奇”的出现及创新的重要作用成为其理论框架的基石。

演化经济学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隐喻,通过运用“缘由”来解释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有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与达尔文对生物演化的解释一样,有关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必然涉及到三种机制:遗传机制、变异机制和选择机制。在这些机制的相互作用下,在遗传基础上进行变异以适应新环境,此即为“达尔文进化”。Hodgson(1997)对凡勃伦在经济学领域应用三种机制的总结中指出:(1)遗传(承袭)机制。演化主体存在一些遗传性或延续性准则,总是受到遗传机制的影响。以此为立足点,以保证不同后代个体虽然不尽相似,但他们都在某些方面与其前代相似。(2)变异机制。受初始条件区别的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持续性变异广泛存在于一个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3)自然选择机制。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自然选择机制通过更适机体后代数量增长和变异或基因整合帮助机体获得存活优势两种途径发生作用。

(一)基因类比物及遗传机制

社会经济系统如同生物演化,会产生如同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机制运行。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基因”类比物(或选择单位)是什么?霍奇逊总结了经济学中的诸多“基因类比物”,如人类习惯(凡勃伦)、个人(马尔萨斯)、组织惯例(纳尔逊和温特)、社会制度,乃至整个经济系统(Hodgson)。在对这些不同的类比物进行考察之后,霍奇逊提出,考虑到它的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普遍性,“制度”应当被采纳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实体单位。大多数现代演化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或组织具备选择单位的条件。

选择单位作为一种实体,它们被选择的特征历时要足够稳定,以保持定义这个群体的实体的同一性。经济方面,选择单位常常是使用特殊的生产方法制造某种系列产品的特定的企业组织。而选择环境独立于实体,这是对各种实体进行评估,并把选择特征转化为选择优势的框架。凡勃伦认为,社会结构的演进,是制度上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制度和惯例具有相对稳定和惰性的品质。因此,可以历时传递其重要特征,它是社会有机体的基因组织,扮演着生物学中基因进化的作用。纳尔逊和温特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讨论了类似于基因的“个人技巧”与“企业惯例”的作用,即遗传机制的作用。

技巧是指一个光滑序列的协调一致的行为能力。在行为正常发生的情况下,行为相对于它的目标来说,通常是有效的。企业惯例是企业的组织记忆,执行着传递技能和信息的功能。企业运转离不开惯例,企业的惯例与人类的技巧有相似之处。知识是惯例的核心要素。纳尔逊和温特指出,惯例在企业中起着基因在生物进化论中所起的作用。惯例包括企业的各种特点,如生产技术、投资政策、产品组合策略等。在任何时候,一个企业的惯例界定一系列函数,它们决定一个企业所做的事情是各种外在和内在变量的函数,具有好惯例的企业或组织就可能在一个行业或群体中变得日益重要。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的行为可以归结为组织成员个人的行为。理解技巧在个人发挥功能中的作用,就可以理解惯例在组织发挥功能中的作用。不过,惯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达尔文主义基因,它具有学习效应的获得性遗传特征,因而可以说是拉马克式的基因。但总体上看,它们都是广义的达尔文主义的基因。

(二)变异机制或“新奇”性创造

转贴于 变异原则强调种类和多样性的作用,有时等同于已有特征的变化,即系统内“新奇”事物的创造。

在把演化作为重要特征的生物学、语言学或经济学等学科中,在某一时间和地点所观察到的事物都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持续不断的演化过程中的转变。这一过程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它的历史性,另一个是变迁过程的无止境性。关于连续变迁端在何处这个问题,熊彼特曾经指出,经济变迁可以被解释为主要的“从经济内部”产生的。“如果演化被定义为可观察的系统历时地自我转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自我转变呢?自由能的获得是必要条件,一个充分条件就是其他方面所坚持的演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新奇的创生,这在出现后,会通过系统或系统的某些组成部分进行扩散。在经济学中,新奇就是新发现的行动可能性。有关这种新奇的消息可能会传播,或者可能通过模仿而扩散。一旦某种新认识到行动可能性被接受,所产生的行动就被称为创新”。

“新奇”创生机制所研究的问题是“新奇”为什么和怎样被创造。就“新奇”为什么被创造而言,知识是惯例的核心要素。演化经济学是知识经济理论的开拓者,但一种更系统和更完备的知识理论仍有待于创造。“新奇”创生是现有要素重新组合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怎样和在什么地方搜寻新知识,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知道什么和他们从前做了什么,而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或制度等发展路径都具有同样被探索的机会,“新奇”的创生必定是路径依赖的。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时,需要搜寻新的生产技术和惯例。搜寻是在已知的技术和惯例中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技术和惯例。创新是通过研究与开发去寻找原来没有的技术和惯例,而且,创新改变原有的惯例,使创新者有较大的优势,从而获得较多的利润,但这种情况只能是暂时的。非创新者可以进行创新或模仿,后来者可逐渐赶上先进者,先进者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优势。

熊彼特曾对创新过程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把创新看作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质,强调非均衡和质变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即“创造性毁灭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事实。这类似于生物学中的进化理论。纳谢德·福布斯和戴维·韦尔德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企业的成功案例为例,指出了如果发展中国家注重学习,注重创新,努力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提升价值链,成为一个高效率的追随者,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实现其核心目标——价值增值,就可以有所作为——由追随者成为领先者。贾根良教授认为,从追随者到领先者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通过一个怎样的过程,他们才能实现自主创新并成为技术的领先者呢?通过比较韩国、印度、巴西、坦桑尼亚、新加坡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案例,并对不同环境和不同产业中多样化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盛昭瀚(2002)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认为演化模型的多样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路径依赖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分析工具,并认为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理论基础,国家创新体系要协调好公有知识与私有知识的关系,要注重学习过程和制度安排中的主体的时间、信任、有限理性的重要性。所有这些研究为演化经济学变异和创新机制的运作,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佐证。

(三)选择机制及演化路径

选择和评价机制是复杂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如何寻求和确定进化道路的机制。它包括系统的生存价值选择、信息价值评价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是进一步实现系统进化的动力学问题。

选择机制研究变异或“新奇”在经济系统中为什么、什么时候和怎样才能被传播。按照凡勃伦的看法,制度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所以,变异或“新奇”必定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出现。他通过“缘由累积进程”来解释选择过程的重要性,认为“习俗、惯例的累积性发展是对传统的选择性适应的结果”;任何习俗、惯例与行为方式都受选择机制的影响,而与变化了的环境要求相一致的程度,则是检验其存活适应性的标准。按照个体群思考方法,一个个体对创新者是模仿还是反对,受群体成员选择的影响。选择过程将出现两个方向: (1)创新被旧的惯例扼杀。 (2)在自增强作用的影响下,创新被采用并向外扩散。纳尔逊认为,企业在面临环境变化且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企业要进行选择。选择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产品需求、要素供给、价格等市场环境)和内部环境(如创新引起的变化等)。

纳尔逊和温特强调惯例、搜寻、创新和选择环境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演化过程是一种惯例的学习过程。惯例是一种光滑序列的协调一致的行为能力,是一种程序化的、说不出来的知识,且往往是自动进行的选择,它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达尔文的遗传机制、“新奇”创生机制和选择机制是演化经济学类比和隐喻的基础,为演化经济学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篇9

关键词:档案管理;重要地位;有效措施;加强

1 档案管理工作的概念

学校档案指的是学校里发生的所有事情的描述和记录,档案管理工作则是保管校内档案、以及校内的各类文件、资料等重要数据信息。每所学校的档案都能够体现出此校在行内的价值观,以及外在的形象还有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档案都承载着这所学校自成立至今的历史,为了将其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就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从浅显的层面来分析,学校一般会在构建其形象和体现其价值等方面,主要靠学校中的主要文件--档案来记录。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改革的新模式下,档案不仅在文化建设方面为学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在教学设施建设或者采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深入分析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学校在重塑自我形象和追求价值观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也是学校档案光了工作的规范性。无论是从哪个层面进行研究,都能表明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这两层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 中学发展过程中档案管理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中学里的档案大多数都来自于小学内部,因此学校的形象以及学校的价值观的建设都需要以学校档案来作为参照物的,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才能有效运用档案来使档案的作用与价值最大化。在学校建设过程中,以及各个发展阶段都会产生档案的素材,并且教育教学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会有会有档案的产生。由此可见档案是学校信息资源最大、信息量最广的信息合体,其不仅仅可以反映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还能表现出其管理力度,最主要的是能够体现出其运行的真实轨迹。学校从形成到发展到每一个新阶段加上其独特的价值观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学校的档案,档案在这里主要体现它的承载功能。非物质层面的表现是,学校档案是建立价值观和塑造形象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经验的积累,这些程序都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发展状况之上,是学校自身真实运营情况的写照。教育部门或者有关机构想要深入了解学校,就可以从学校的档案开始着手,从档案中可以研究分析出学校的发展轨迹,整个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主要特征,如果想要完全掌握整个学校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剖析学校中珍藏的档案,这里面不仅能够看到学校管理工作效率还能对学校的演变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如此一来才能将学校的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最完整的诠释。学校管理层在进行下一步计划,实施下次策略前也可以借鉴此结果。学校档案可以将学校每个发展阶段的状况连续性记录下来,就能满足学校构建价值观和塑造形象的不间断性、传承性。学校在构建自身形象和实现价值观的时候,不仅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并掌握学校的表面状态,最重要的是深入民族文化传统,挖掘学校档案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便于总结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经验。

总结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建立学校档案的过程,其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反映出来最真实的情况,这对于学校塑造自身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举例来说,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翻阅学校档案对本校的辉煌发展历史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和方法,从而做出更有效的Q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发扬光大学校中教师或者学生的光荣事迹,在年终工作总结中宣传,就能够影响到其他的教职工和学生们,使档案发挥其更正能量的作用。学校的发展过程全部记录在档案之中,使学校往后的发展和各方面建设不再走弯路,有了极为有力的参照依据。这就不难看出,学校档案就是学校塑造形象和价值体现的主要内容。其是各个角度对学校历史发展状况的记录,是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体现。

3 加强中学档案管理的有力措施

3.1 领导重视是加强中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

学校档案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党政管理等所有与学校有关的、发生过的事项的综合体,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原始的图形到现在的文字及声像等。其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教学档案、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和会计档案等。学校档案不仅供学校内部使用,还是国家档案的一部分,所以在日常使用和建立过程中不能受到任何损失,不能未经管理人员允许就使用,所以国家档案法律中明确规定学校档案必须统一妥善进行保管。我国中学在建立档案以及使用档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更需要注意的是体现其价值,在其保存完好的情况下被人们有效利用,而不是把它隐蔽地藏起来。学校的领导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只有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学校对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学校档案管理政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警惕性、以及建立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档案管理制度等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只有学校管理层开始重视这个事情,将人员和设施配备到位,管理制度更新到最完美,才能有效提高学校档案的管理效率。

3.2 有序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中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因为学校档案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进行不断完善,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有效的管理机制相协调才能使学校档案被有关部门有效利用。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寻找最合适的检索工具,保证档案的检索体制的科学化、标准化;2)规范档案使用过程中的规范细则,细节方面非常重要,应该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制约;3)按照档案的性质进行归类,让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管理档案信息,也便于使用者寻找自己需要的档案。

3.3 人员和设施的配备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每项工作都需要人去完成,而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素养和政治觉悟都比较高的人员,因此学校在人员配置上一定不能马虎,建立健全的晋升制度,让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来做档案管理员,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性。档案管理也需要一定的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录入,不仅减少了传统纸质信息的手工程序,还提高了保管质量,对于管理者和使用者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用较为先进的存储设备,将档案信息保管好。

3.4 有效利用潜在资源,实现档案管理的目的

之所以对学校档案进行妥善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在学校以后的发展中能够从中汲取更丰富的经验,使学校发展的更好。学校档案是学校所有工作人员的思想结晶,因此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才不辜负所有工作人员的期望。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学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务必重视此项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自身的形象塑造创造有礼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春芳.论中学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及加强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6(01).

篇10

1 CBE理论简介

CBE,是英文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是美国休斯顿大学教授布鲁姆提出的一种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CBE教育理论根植于英国,逐步推广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欧和北美一些国家。含义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它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它明确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的需要。CBE的主要特点是:以企业专家分析的职业或岗位能力为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学生在学习前先了解学习目标,学生只有真真正正地感觉到学的知识有利于将来就业,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CBE因为以提升岗位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它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所以能够指导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

2 独立学院经管类ESP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2.1 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从对一些独立学院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英语的教材采用的是国外引进的全英文版的专业书籍和本国专家学者撰写的带有参考译文的专业英文教材。独立学院学生的英文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时还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英文原版教材的盲目使用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反而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丧失学习的兴趣。而本国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的主要内容多是介绍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注重理论,忽略了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岗位需求。由于专业英语一般会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开设,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前期课程中学过,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实战性而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2.2 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沿袭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翻译和阅读相结合。课堂上老师将原文读一遍,再翻译出来,教学重点是翻译,带有少量的写作,几乎不包含听说。这就造成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远远多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大部分是被动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懒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2.3 学生英语基础弱

独立学院学生属第三批次录取,学生的英语基础大部分都很薄弱,英语底子较差。根据对吉林省内多所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调查,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通过率都比较低,很多学生的词汇量、阅读、翻译、听说的能力都不强。而由于所用的教材大都是沿用一本和二本学校的教材,教学的内容实用性比较差,又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作为学习专业英语的条件,因此而导致羞怯心理,缺少自信,害怕出错,觉得对未来工作用处不大,最终演变成对专业英语丧失学习的兴趣。

3 独立学院经管类ESP教学的基本原则

3.1 实用为主

经管类专业是和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就要投入到各种组织的第一线工作中去,因此,经管类ESP的实用性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能力,从学生日后工作的岗位需要出发,重视和研究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的英语应用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全英文版本科书籍作为教学用书,这一类的教材虽然具有英语内容与写作的原汁原味的优点,但根据调查,教材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并不适用独立学院专业英语的教学。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所学专业。

3.2 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

专业英语教学必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纲,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英语是一门培养复合型人才,强调语言能力、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的课程,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做到紧密结合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坚持语言与职业、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只有真正地感受到学到的知识有助于未来的岗位,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又能进一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专业、就业、未来发展等考虑在内,培养学生具备阅读、翻译相关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

4 独立学院经管类ESP教学模式的四因素模型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ESP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根据CBE理论并通过在教学当中不断的实践,探索并提出了以下的新的独立学院经管类ESP教学模式的四因素模型(见下图)。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四因素模型

4.1 明确学习目标

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动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者因素,一直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现代心理学,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并去满足某种需要、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的主观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动机是一个人行动的原因,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动机才会认真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的理论体系等安排教学,而CBE理论打破了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考虑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在经过了学习之后能够迅速地胜任未来的工作。所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在专业英语课程当中学习的东西真正有用,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2 岗位需求导向下教学内容的优化

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同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它传递和承载了专业的知识。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投入到各类组织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工作中,当下,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的任务是培养适合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从学生日后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需求出发,必须重视和研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4.3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标,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一套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然的话,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就要落空。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来说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笔者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通过与广大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讲授专业英语的教师的交流和探讨,并与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后,在实践当中创新运用了任务合作教学法和迷你演讲比赛法两种教学方法来改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合作教学法,它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互学习。任务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迷你演讲比赛法,就是在每次课开始后,由2~3名同学用英语进行3~5分钟的演讲,在确定“topic”的前提下,让全班学生按顺序轮流上讲台,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亮点等,然后针对学生迷你演讲的情况,由全班同学和老师根据评分细则进行评分,评出最优演讲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三个学期的实践,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