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确新课程的性质、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就说明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一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的教学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1、对学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对老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教材,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学生切实放在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和领悟历史,培养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本教参,整堂课的灌输讲解,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体现更多的人文精神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更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主要标志。历史新课程追求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所以,新课程设置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课程设计由方便老师教授变成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实施关注教师准确传递信息变成关注学生高效获取信息,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力倡导和推行参与式、探索性、发现,性自主学习就是新课程实施中最大、最有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3、贴近生活
为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新课程增加了二战后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等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同时,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贴近学生,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育质量。
4、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与传统相比,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精彩:观看影视资料、计算机课件运用、网络查询、实地考察、自由阅读与讨论交流等。学生学习历史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和高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如“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及“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和“知识链接”,还有“专题学习档案”,其中包括“学习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就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求知欲。人教版的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每一单元都有导言、学习要点、学习建议,这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即将学习的新的专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一定程度上理解该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每节课都有导言,导言下有“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而这些正是课标所要求的,另外每节课还有“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本课测评”、“学习延伸”以及“学习延伸”下有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每一单元后都有单元学习小结,小结中有重要概念简释、归纳与总结、历史感悟,课本最后有推荐的历史读物与网站、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等,这些都体现了教与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5、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雄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外,还要有丰富的教育专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热爱历史教育事业,热爱并帮助全体学生,乐于做出无私奉献。要能够淡泊名利,立足三尺讲台,“干一行,爱一行”。
6、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弘扬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成为一名真正的“人”。
四、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我校虽然是江苏省三星级重点中学,但是招收的学生多(每个年级一千人左右),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实施课程改革带来了困难。很多想象的东西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实,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在实际教学中有比较多的困惑。
1、初、高中不衔接,给教学带来难度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且扎实地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高中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事实上初中阶段因为中考我市是开卷考试,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是比较低的,基本作为“副”科应付的。而高中新课程本身科目多,再加上历史学科的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增多,难度加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
2、我校学生基础层次不齐,给教学带来难度
我校是我市一所三流的学校,招收的学生属于本市第三个层次。相对来说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对于新课程的开展和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
现代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而我校处在苏北,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苏北的经济基础。因为苏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校的教学硬件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全校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年级也仅有两个教室能配备多媒体教学。
4、学生的家庭条件也制约着新课程的开展
篇2
就历史科目来说,历史课程资源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如何全面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它,从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呢?关键在于领会并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扩大我们的教育视野,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素材,教会我们的学生终生有用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只有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会有其现实的意义。
就目前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1、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如何处理和整合教材内容,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配置。高中历史新课程更加突出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走向,历史必修课(Ⅰ)(Ⅱ)(Ⅲ),实际是分别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采取主题史的编排方式,以核心事件为脉络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教材理念新,内容也很烦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历史教材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此,我们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内容要深入挖掘;对于教材内在联系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打破各单元章节的限制,对教材做重新组合。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于教材,但是又不能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而是要发挥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观念。
英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正是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在新的历史教材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种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轻松学史。
2、老师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多年以来,那些淡漠、浮躁和僵化观念束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一直扮演着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者的角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不仅是最重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他们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有时比任何教学资料的展示更具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深远的视界,遴选、甄别、协调、沟通的能力、以及课堂驾驭技巧等等?/P>
另外,在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学生已成为了课堂教学中最丰富、开发效果上最突出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在创造着课程。课程的实施及教学并不完全按照我们设计者预订的发展路径,不同的课程实施者和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实施过程;学生不是完全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在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课程,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他们会让你“刮目相看”。
例如必修(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课本中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幅画像,既端庄又慈眉善目,可是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又发现了另外不同朱元璋的又一画像,长长的马脸特别怪异。同样一个历史人物,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像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他怎么有两幅‘面孔’?”最后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论证,最终得出了答案:两幅不同的画像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朱元璋的两种看法。历史上朱元璋确实有不同于常人的‘异相’。文人们还因此断定他为‘真命天子’。右边那幅画像将他描绘的十分端庄,与历代‘圣明之君’无异,是在称颂他,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左面那幅将他描绘成一个‘马’脸,丑陋无比,是在讽刺他,也不太符合历史事实。很可能朱元璋真实相貌介于两者之间。正如他的统治手段在后世有不同的评论,他的画像也在流传中被人也特意美化,或极端丑化,于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学生的眼光是雪亮的,他时时刻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惊喜,对我们教学视野的拓展大有好处。
3、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的课程资源
家庭、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它们能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广泛地利用家庭、社会提供的资源,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学业。例如高中开展的研究性课题“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变迁”,课题的范围相当广,学生可寻找的素材也很多。我们在开展该课题的过程中,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收集了许多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物品,如粮票、邮票、货币、服饰、像章、语录等等,并且从长辈的口中了解了那一段鲜活的历史。所以,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我在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4、借助影视音,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献记录片和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同时,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在当今的教学中也日显重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有条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其信息丰富、生动形象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好的网站,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也鼓励学生们参与进来。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们来说既难又不难,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经验,只要我们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目前历史课程开发和利用中存在困难
1、观念认识上的偏差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科,它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心不在于澄清历史本身的事事非非,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生活、认识社会的标准,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
但是,很多学生存在着对历史学习社会功能的盲然无知,或者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太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历史究竟有多少意义或者说有没有意义,历史学习根本就是无用的,它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值。以上观点或隐喻或明示了学生心中存在着历史学习的障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产生,毫无疑问地泯灭了或者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因此对历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2、缺乏广泛的教育信息的支持。
毫无疑问,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层面。但是我们的学校和学生身边的信息搜集途径又是十分狭窄的:网吧不宜未成年的中学生进入;课堂之外,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很难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教育基地。满满的课堂安排、大量的作业使学生有时连看电视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在升学压力下、在语、英、数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
3、师资力量方面的支持不足。
作为年轻教师,经验不多,新课程的备课量相当大,因此,在承担着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对学生就缺乏了足够的关注和学习的指导。特别是要推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对老师来说面临着巨大心理和工作量上的压力。如果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支持,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确实存在难度。
困难依然存在,但是教育还要继续。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首先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在获取了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培养了兴趣,锻炼了实践、探索能力。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专业能力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掌握更多、更深层次资源。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迎难而上了。
参考文献:
①《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②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张廷凯《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
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涌现出的新鲜事物让人眼花缭乱。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要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作为内在依据和基础。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很陈旧,对新历史课程的教学宗旨领会不深,依然采取保守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历史思维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将观念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2.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教学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这两种课程都采用了专题的方式来组织设计教学,例如,必修课程历史Ⅰ就为九个专题:内容涉及政治制度、近现代对外战争、近现代民主革命、当代经济建设等,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编排,从而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不仅可以避免和初中学习的重复,更重要的是视角也不同,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史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但这种教材的设计往往脱离历史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挑战。
3.高中历史教学传统与现代关系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曾经非常有效,但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及的许多教学方法,例如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时交流合作,值得推广和借鉴,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交锋中,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盲目求新求异,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后,一堂历史课看似热热闹闹,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合作,但是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有限,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改变高中历史教师旧的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体现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这一教育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力求构建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需要多角度设计历史问题,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2.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如前文所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教师在进行历史专题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而且是“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历史专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在专题教学时,为学生设计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探究形式,如研讨会、辩论会、座谈会、演讲赛,也可以是历史剧、小品、影视、实地参观,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创新高中历史专题教学形式。
3.协调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盲目照搬照抄现代的教学方法,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要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就需要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
机结合起来。事实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也是有精华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新的历史教育理念,我们要接受和实践。我们需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待过去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全盘抛弃,而应该吸收符合新课改
的部分,继续使用。比如,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采用专题式教学,跳跃性比较强,其中有一些知识线索被弱化,给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传统教学中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为了加快新课程实施的步伐,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更为了学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需要全体高中历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虚心向同行与专家请教,提高课堂设计的能力,力求尽快在实践中探索出高效率的适合新课程的历史教学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陆丽丹.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问题;对策
高中历史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其内容贯穿古今,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更要具有超强的业务能力。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效率,认识到自己教得好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解决现存的教学问题,开发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冲击了历史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更丰富。在改革过程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理念矛盾突出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考试制度没有改革的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控制者地位没能,许多学生并不能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也没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认识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许多教师认可素质教育理念,但并没有认可它,不能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理念矛盾的存在,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
2.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
历史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是以时间为线索安排的,许多教师也因此在课堂中采用通史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专题讲解及模块讲解。在以历史进程为线索的课堂中,学生会更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而忽视其他内容。教师与学生都偏向于以时间轴为去梳理历史事件,理清历史脉络,影响历史学科特色的突出;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影响历史教学方向。
3.历史教学思想与方法单一
单一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思想,不利于高中学生积极历史学习态度的培养。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学内容与当地的教学能力不尽相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历史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方法
1.更新高中历史教学思想
教师要对个人角色进行重新认知,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新自身的思想,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多给学生留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并对其进行引导。比如在讲解《“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就“人的价值”进行讨论。一些学生说“自然应该是高于人的存在”,这与教学主旨是相悖的。但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这样想的原因,通过课堂的引导,让学生认可人的价值,以此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探究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得以更新,知识框架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重视内容传授,忽视方法传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共同梳理历史知识,开发不同的线索去建立历史知识结构,打破时间线索对学生历史学习的限制。比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让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建立知识体系,为每一个小组安排合理的任务,规定时间,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自由学习。
3.引进信息技术实施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高中历史教学又多了一项教学技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提高,需要教师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促进学生进步。比如在讲解《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文明交往航线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航线的发展过程,以图片中的航线为线索记忆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丰富。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史实,丰富历史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高中历史学科是基础学科,也是高考的必考学科。高中历史学科内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让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合理,满足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授课,解决教学模式死板与氛围严肃的问题,以此保障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作者:刘辉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我们的文化传承正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快餐化”、“浅阅读”的特质,而“读图”是其中一个备受青睐的宠儿。据资料显示,现代人知识总量的60%―70%是依靠读图这一方式来获得的,可以说我们正进入一个“读图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必将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编排产生影响,也必将引起教育教学方式的一些转变。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在“读图时代”如何顺利的完成文化传承,笔者有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
1 解读新教材,充分认识“读图”作用
“画面展示的,比钻石更可贵”――达・芬奇一语道破图片的优势。随着网络媒体覆盖面的不断拓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文字,一幅图片、一张老照片、一段有声或无声的影片,都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依靠图片和文字的互为补充,内容的相关性,形成有内在联系的连缀,在“读图时代”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将读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首先,丰富的图片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担负起激发兴趣的任务。图像文化充分满足了学生“后现代文化”的需求,形象化、生活化,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新课程的许多知识点由“重文轻图”向“图文并重”转变。例如:《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谈及的“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一节,就直观的按照年代顺序,提供给学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书画作品及甲骨、竹简等文物照片共14幅,“一图胜千言”能够使重点、难点问题从教材中脱颖而出。恰当的图片,总能将自己的“附属” 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此时文字与图片形成“双主体”。
其次,图片有实证作用,直接印证了历史。图片能证明年代久远和地域偏远事物的确凿性。“百闻不如一见”,语言文字的表述经常显得繁复,它们的实证作用往往小于图片,尤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真实的史料再现,更直观、更具说服力。例如:《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重点章节“”,八年抗战在短短45分钟要讲述清楚,尤其又是始终保持争论的历史问题,用最直观的历史照片,引发学生通感,是最佳的方法,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而客观影像也是教师很容易查找到的,它们都具有很生动的实证作用,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有了触及灵魂的教育效果。
再次,专业性的图表,往往为历史揭开神秘的面纱,有效地突出其归纳、总结、对比、记忆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统计数字,还是对比分析,无论是史学纪年表,还是战争进程路线图,都是历史最直观、最富说服力和生命力的事实。图表能减少偏见和错误,能引发学生应激反映和产生广泛的讨论。历史新课程在尊重事实、注重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地运用图表来增加教材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例如:《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三节“大众传媒的变迁”都采用了对比图表和统计图表,不仅为教材佐证,而且引发学生思考,极具专业参考价值。
当然,图片还具有观赏性,能增强历史新课程的趣味性,使“历史课”改变“老古董”、“老学究”的形象,用更生活化、精彩动人的插图,引发学生共鸣,进行史学观点的探究,具有独到的、发人深省的作用和魅力。
2 拒绝“伪图时代”,坚持专业解读和应用
2.1认识图像文化缺点
随着读图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人开始“否定”图像文化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图像给学生浅显视觉冲击,没有文字反应后产生的深刻认知”、“直观的图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曾经推出了一期“读图时代会不会让人变的幼稚”的话题,佳宾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也没有一方能够以绝对的优势说服另一方,思辨仍在继续……
在一次对学生“特长、爱好”的调查中,有近60%的人喜欢或者擅长“漫画”,原因是漫画直观、快速的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通过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读图时代”确有图像文化的一些缺点,例如:靠图像来解读信息,认识世界,难免会导致偏差;容易受“图像”的感观限制,制约了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如果图没有和文形成互动,就会对阅读形成干扰,甚至对文字的意义造成了消解等等。
2.2导引学生积极思辩
在积极视图之前,务必要进行知识的积累和铺垫,它是避免读图时代“偏差”的绝佳方法。在引导学生进入历史与图像(历史教学课件)的结合以前,充分的知识储备,是理解历史,发挥想象的基础。将与历史有关的文学、哲学、美学等知识,用文字或语言的形式“给予”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在课堂上发挥“文字”的理性作用,充分利用图像与声音、图片与文字结合的优势,利用课堂给学生的“留白”,发起广泛的讨论来唤起学生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系列思考,将其引导到更深刻的层次上去。
2.3甘为专业守 “寂寞”
图像与文字如果没有紧密的、直接的联系,无论图片多么珍贵,史料如何丰富,是怎样的一种“视觉的盛宴”,我们都要毫不犹豫的坚决舍弃。笔者认为,选择专业图片应遵循以下的几种原则:
①专业性大于美观性。宁缺毋滥,选择图片坚持专业解读第一位,严格符合历史事实。②实用性大于装饰性。严格为教材服务,无紧密关联,决不采纳,拒绝华而不实的表达。③思想性大于直观性。要求图片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蔑视肤浅直白的表达。
篇6
这里所讲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的一些具体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
1. 看历史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课堂听课的方法。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3. 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互联网搜索以及进行社会调查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方法。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4. 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必须要做到,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核定。其次,一定要选用典型的历史资料作为证据来说明问题。再次,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证据要在每个论点或者论据上面体现出来。
5. 做历史练习的方法。历史新课程的练习包括书面作业、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历史论坛、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这里所讲的“练习”主要是书面作业。按照历史问题的解决过程,首先是审题,也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其次,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也就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再次,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6. 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就广大学生而言,面对硬性的记忆历史知识是很头疼的事,学会和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对记忆的历史知识保持强烈的信心和兴趣,这样做能提高记忆的动力。其次,要讲究和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第三,运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比较熟悉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篇7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1、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接受式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当然是最差劲的教师。“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愉快教学法的主旨即在于充分尊重学生,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历史学习对他们一生的作用,在快乐和愉悦中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所以,深挖教材,力争使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智力水平相一致,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例如:在学习第二次的《》时,对开放的通商口岸编成口诀:“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语文尝试教学法淡。”又问:最南、最北的通商口岸分别是什么地方?联系实际,可以启发学生:在通商口岸中与祖国宝岛台湾有关的是哪些地点?这样做,让学生既动了脑子,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繁多的知识系统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效果较好。
2、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多种课型交错进行,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写小论文等,使学生感觉到常听常新。再加上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表现为善于探索发现,有较强的思维力和批判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指导高中英语幽默教学法民主的氛围,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至于学生们盼着上历史课,盼着自己登台演讲的一天。无怪乎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二、多种方式的学习策略
1、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人们一般把历史看成一门很“死”的学科,学历史要记性好,要靠背功,这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却未能看到历史学科的本质。事实上,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声情并茂”达到动之一情的做法,很依赖于“环境效应”,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如果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去经历,更能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客观地说,每一件历史事实都要学生在课堂上用情感经历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尽力挖掘,如近现代史中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有直接关系且易直接观察的内容,如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个人崇拜;学生特别感且极易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容,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文化史部分。手段是利用调查和资料阐述,最后以剪报和尝试教学法总结心得的方式在课堂上交流、发表。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懂得了“用史实说话”中“史”与“实”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变成了真正的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
2、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学会批判,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对历史的认识是否深刻,理解是否到位,仅依据占有的材料的丰富性是不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见识。显然中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愉快教学法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乐”在这里即是手段也是目的。当代社会合作与交流是两大特征,试想,一位学生的资料再多,如果不合作,不交流,那么,既不能锻炼生存社会的能力,也不能开阔视野心胸,也无益于社会。因此,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长虹乐教,学会批判,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篇8
一、围绕新课标组织教学,体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历史教学要培养学习的独立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关键,“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也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而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大大加快,经过思考、提炼,依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使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创设历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就是要有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历史学习的环境,因此,历史教学中仅靠粉笔板书,教师讲解,是无法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形象生动的历史教学挂图、历史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以及多媒体电脑等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内因,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由灌输式向启发式、陈述式转变,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来设置问题,分析论证;要求教师通过问答、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形式,师生互补,达到满意的启发论证的效果;要求教师由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积极尽快地向复合型角色转变,成为复习时强化记忆者、介绍时的示范表演者。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就该让学生来唱“主角”,学生不断地学习、表演、伴之以教师的启发和指导。教学评估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四、历史教学应渗透爱国主义,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历史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教学中要进行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具有此种精神。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些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加以弘扬,与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要同学生讲清讲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篇9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二、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应该说,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是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都要达到的一个要求。教师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而应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尽管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它是西周才确立的政治制度,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是与之有一定差异的。笔者结合学生状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明确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王位世袭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等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认识更深刻,恰当地理顺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着变化,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制作成实用性极强的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其次,教学中经常大量使用课件,不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需要有一系列的硬件设备,如音箱、遮阳窗帘等,这些设备往往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效果。
四、更新课改以前的教学方法
1.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
2.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10
一、制定全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其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相关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外,教师还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实际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在执行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靠板书的形式来授课,学生只是乖乖地记录教师的板书和言行即可,完全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地位是平等的,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引导。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较为成熟,并且各自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见地,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鼓励他们学习历史课程,掌握历史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在这样一个互动的环节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查询自己讲课所需要的素材,这能够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课外知识,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能够更加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动。专题加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求历史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涉猎其他学科。在开放的课程模式下,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兼容并蓄,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并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容易加深印象,容易掌握。比如,在讲解《》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进行知识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解答,然后教师再对其加以完善。在讲到列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视频,当学生看到圆明园被毁,帝国列强不知羞耻的行为时,必然会触动他们的爱国之心。这r,教师再加以总结,将重要的意义等知识点讲解下去,学生自然会印象深刻。
- 上一篇:生物科学的职业规划书
- 下一篇:高二历史提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