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古诗词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难点,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突破教学瓶颈,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目前,由于高考的压力非常大,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通常让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来记住古诗词,只是大概地给学生分析一下词意,并没有深入讲解,从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不到古诗词的意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在单一的教学形式中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以至于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时,学生一定要有独特的想象力,在阅读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古诗词进行独特的认知和鉴赏。但是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再加上学生自己人生经历不够丰富,以至于最终影响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没有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的,古诗词教学也只有教师讲解、布置作业等单一的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状态非常消极。高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主线就是翻译、背诵,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情感,从而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诗词学习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教师若从词汇开始讲解,会给学生一种非常乏味的感受,因此一定要创新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的古诗词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从而带着丰富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咏怀古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边塞的歌曲,将其当作教学背景,给学生讲解昭君出塞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学好古诗词。又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中《望海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朗诵的视频,伴以充满感情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设计朗读环节,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情感。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一种体现,其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感情,比如愤恨、舒缓、愉快、凄凉等。教师要认真引导,让学生将古诗词有感情地朗诵出来,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古诗词。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的教学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基础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应该怎样划分朗读的停顿,朗读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哪些词汇上,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古诗词的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找到问题之后进行改正,再次朗读,直到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小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中心思想。总而言之,朗读是一种外在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能够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不仅是一个深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

(三)多角度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宝藏,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方式一定会带来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方面的价值,更要让学生注重作者在创作中应用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形式。这些内容都会在古诗词当中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古诗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词的表面含义后,应该引导学生对该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而古诗词的价值层面有很多,教师可以应用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奥妙,让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古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非常好,如果将古诗词的字音转变成音律,让学生进行朗诵,他们就能在朗诵中体会到古诗词的内在情感,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角度的入手c,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不断探索,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而古诗词文体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格式、韵律特殊,意蕴丰富。古诗词鉴赏教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难点内容。由于古诗词的体式比较特殊,语句短小,手法专业等,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得分率比较低。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的时候,需要反复推敲,才能领会诗人无尽的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教师只是借用前人的说法,把教材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解读。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背诵必要的古诗词,了解其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主动性较差,过度依赖教师,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做题。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鉴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积累鉴赏知识,揣测诗词内容

鉴赏知识包括诗人、作品的知识与鉴赏的常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揣测诗词内容。比如李白的诗清晰飘逸、自由不羁,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的词豪迈壮阔、大气磅礴。其他诗人、词人如李商隐、杜牧、陆游、王维等,都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诗经》是现实主义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三曹诗风苍凉悲怆色彩;白居易诗歌雅俗共赏;李贺的诗歌奇诡变幻等。花间派的词人风格有清晰舒朗的一面,也有温软浓艳的一面。李煜的词细腻伤感;李清照的词婉约凄凉;范仲淹的词苍凉悲壮;秦观的词情真意切等等。对这些诗风、词风作一定的了解,可以给学生带来方便。学生一见到某一诗人的作品,其思想情感便能揣测一二。然而风格是诗人的写作基调,也有例外的时候,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此外,还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要领以及基本的表现手法。

(二)抓住诗歌意象,引导学生体味

意象是古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它是古诗词构成的基础。只有在了解诗词意象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诗词的主题。很多时候,鉴赏古诗词都是从分析意象入手。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意境。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味诗人营造出的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填补诗词中的空白。

(三)联系社会生活,把握诗歌主题

文学作品是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其作品风格昂扬向上;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其作品风格多苍凉悲壮。因此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就是在同一社会背景下,境遇不同,表现的作品主题风格也是不同的。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应该是多变的。如李清照的闲情与愁苦、陶渊明的乞食与农耕,柳永的相思与。因此,在古诗词鉴赏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以及生平经历,去把握诗歌主题。

(四)拓展思维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建立现实的基础上,诗人的有感而发。在《雨霖铃》这一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情人即将远行的难舍难分场景。在教到这一首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写的场景。“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望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在这首词的下阕,诗人想象了自己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学生描述诗词内容的过程,其实是发挥想象的过程,体会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

(五)开展讲课比赛,培养语言能力

现阶段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古诗词鉴赏题时,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下来。这是因为学生平时很少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讲课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把书上的古诗词都讲完,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推选学生上台讲自己所选的古诗词,进行分析。比如讲到杜甫,教师讲授一部分诗词,其他的由学生来讲。学生为讲课会做充分的准备。这一准备过程,学生训练古诗词鉴赏的过程。然后再把准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结语

总之,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模式,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了本文提到的鉴赏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在学生自己摸索,总结规律与方法。只有掌握好的鉴赏方法,才能使古诗词鉴赏更上一层楼,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蒋念祖,陈玲玲.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与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曹鲜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心灵―谈诗歌的鉴赏的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S1)

[3]张其林.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1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的鉴赏是教学中最难的一点。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古诗词教学注重背诵和方法,轻视鉴赏力和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实,教师必须改变他们的教学意识,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因此,本文分析了古诗词鉴赏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鉴赏古诗词的培养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体现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是长期以来优秀学者思想和情感的智慧结晶。高中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是学习高中语文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能力的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必修课。诗歌鉴赏对学生意义重大。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严重下降。为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古代诗歌的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为了让学生体验作者当时创作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旅中使用角色扮演。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多媒体教学法,设置教学情况情景设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这三个方面种实用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在用短短的几个十字上就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诉求,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意境大多是“只能用文字才能理解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技术来创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有更多的画面感,增加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并增加了学生对诗歌教育学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以古诗《登高》为例。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是七字诗,也是杜甫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它对子孙后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生应该学会鉴赏这首古诗中的诗词。融合场面的宏伟气氛和艺术特色。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会利用课下时间准备相关的片段短片,将学生带入天高风急,猿啸声声的无限的悲哀中,感受孤洲沙白,天地之间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的孤寂。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感受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然后我向班上的学生正式讲解:“我们知道唐朝是最繁荣的诗歌时期,有很多代表人物。比如李白、贺知章、王长岭、王伟等诗人都在唐朝鼎盛时期,但有一位诗人不一样,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时期。安史之乱是唐代繁荣兴衰的标志,也是唐代文学的写照,这首诗的转折点,使得诗人做出此其杰作的意义是什么?“通过短片,学生可以了解这首古诗的历史背景。通过背景资料,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再辅之以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鉴赏这首古诗,并培养学生的提高鉴赏能力。

2.建立情境教学法

在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他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它还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古代诗歌实际上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对诗人背景资料的认识。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会感到简单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改善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会更有热情。

例如,以陶渊明古诗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这是陶渊明的诗。这首诗主要表现达作者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了诗人厌倦了公务生活,喜欢田园风光和乡村风情。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心情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我会事先准备与古诗有关的背景音乐,然后邀请学生上台,让学生阅读古诗和着演奏的音乐。在正式讲解的过程中,我再向学生讲解的同时播放了相应的音乐,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尽管教学环境有限,但可以使用有限的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师经常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背诵也能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重现古诗的境遇,可以更好地恢复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对古诗的理解,产生情感,产生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以古诗《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是汉末政治家兼诗人曹操写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他的热切思想和感情以及统一世界的雄心勃勃。因此,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抱负,我将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我将用20 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本诗歌的内容,然后再给学生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构筑宴会现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解释自己对诗歌的感想。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训练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灵活多样地使用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带来了多种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鉴赏环境。

例如,在学习《声声慢》一诗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音乐,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悲伤和孤独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推荐一些与自己的发展相适应并能给学生带来良好影响的古诗,并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可以使用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5.重视学生的学科地位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辅助角色,而不是完全控制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鉴赏古诗时,应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完美的教学,应适当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比较和梳理与他们最近学到的风格相似的古诗,研究古诗的语言,风格和主题的异同,防止学生遗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以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古诗词中某些对象所隐含的情感,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鉴赏古诗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并且在使用各种方法和技能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境介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清科目种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根据教材的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地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这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很好的作用。此外,教师必须精进自己的教育经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婧. 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9.

篇4

摘 要:将课堂阅读教学作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手段。笔者将结合在校教学经验,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反思;措施

阅读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议论文、散文还是科普性文章的阅读,都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一剂良药。如何将课堂阅读教学有效地实施下去,需要语文教师找到课堂阅读教学的突破口,以领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步入作者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当中,体验字里行间的魅力和作者的真挚感情,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1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反思

1.1阅读内容单一,阅读材料有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材料往往包括必修课本和现代文、古诗词、戏剧类三种类型选读课本,而实际的教学计划迫于升学的压力却只涉及必修课本和古诗词课本,这就造成了课堂阅读内容单一的现状,也造成了阅读资源的浪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些有思想、有灵魂的读本、杂志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例如读者、特别关注等,应当引起语文教学小组的重视。

1.2课堂阅读教学目的不明确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受限于提升学生成绩,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受到总的教学目标的限制,因此,造成了课堂阅读教学进退两难的情况:开展阅读教学,教学计划无法完成;不开展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此外,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往往也无法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服从于语文教学小组的安排,忽略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3学生忽视阅读任务

迫于各科学习的压力和迫切提高成绩的心理,学生往往会将阅读任务居于次要位置,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三大科和理(文)综的学习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身为人师,我们也能理解;但事实是语文试卷中,阅读分数所占比值很高,而且失分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忽视阅读学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答题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阅读教学要创造文章中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创造出与文章相称的文化背景来,用音乐、诗词、设问等,让学生与文章融为一体。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书法大家临摹的文章,或者播放有古典色彩的歌曲等,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融入教学情境中。

2.2教师要从文章作品本身入手,做足功课

《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的任务形象丰满而又贴近现实。“他把眼前这个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一比较,感到他在这里不必缩头缩脑生活”。这是高加林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他会有着这样的想法,他又想要干什么大事业?教师一定要做足文章、作品的功课,围绕其内容设置几个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展开深层次的讨论。

2.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拥奶骄渴窖习,将阅读作为每日任务去完成,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做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前熟悉作者写作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在新教育背景下,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对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并在每节课后进行课堂总结和自我反思,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3结语

让学生在高中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进行自主式学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改革要“以生为本”,通过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艳敏.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J].语文建设,2016,(35):7-8.

[2]蒲政伦.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情境激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8):70.

[3]陈丽.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6,(15):167-146

篇5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篇6

让编排更清晰直观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其又分为“吟诵青春”板块、“体悟人生”板块以及“设计未来”三大板块。这种编排体例无疑是革新之举。

课文题目出现在教材目录上,学生通常只是匆匆掠过,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理解,而教师尽管费尽口舌讲解再多,因所讲内容过于艰涩枯燥,学生即使当时记下了也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高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讲解前,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预设。将课文编排体例的框架、编排特点、体例编排优势、和以往教材相比较编排体例的异同――分别制作成多张PPT幻灯片。在第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材编排体例直观投放,学生能对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从总体上进行把握,从而对课文内容的编排从总体上有直观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一体是必不可少的。

让教材生动形象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科技的运用,其融合了图像、文字、声音、动感画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电脑将全息视、听功能尽情展现出来。以灵活、全面、多角度的方式把语文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

比如,在开展《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内容教学时,学生对什么是景泰蓝,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流程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数十道景泰蓝制作工序也记忆不深刻,对这项悠久民族工艺理解起来也不会到位。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过程的影像。

笔者仿照时下最为流行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随机采访顺序剪辑了多个江西地区景泰蓝资深工匠对这项工艺的感想;仿照微电影字幕投放方式,精心制作了一部“景泰蓝在中国”短片。当颇具动感效果的字幕投放出来时,班级内的学生都全神贯注拭目以待。“一件景泰蓝产品从铜板到成型的精美景泰蓝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可以说基本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景泰蓝工艺品。景泰蓝主要的制作过程有工艺画的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制作工艺。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于是历史悠久的景泰蓝工艺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从成熟走向了辉煌”。

当投影仪将景泰蓝一系列繁琐的制作工序用Flash动感课件投放出来时,学生们都直呼这堂语文课简直可以和电影大片相媲美。让学生直接观看景泰蓝制作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景泰蓝艺术的博大精深,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

让教材漫溢诗情画意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课文中,有很多经典传世之作,比如《赤壁赋》《沁园春・长沙》《荷塘月色》《离骚》《始得西山宴游记》《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滕王阁序》《琵琶行》《锦瑟》等等,对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文赋,需要进行仔细鉴赏,才能品味出美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联合应用,就能实现声音和图像的完美融合。

此外,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下的“诗从肺腑出”板块收录了以下文章――《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在“词别是一家”板块收录了以下文章――《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篇篇文章皆是词约意丰情韵悠长的国粹,但是毕竟这些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很难从诗词中直接体会出远古时期离别愁绪的曼妙意境美,对于诗人的创作风格更是难以把握。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首先需要分析教材与学情,然后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优选教学手段与策略,从而将贮存状态中的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诱导学生自主吸收与把握。同时,教师还需要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优化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学习能力。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优选教学手段与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主要依据,但所包含的知识与内容处于贮存状态。而教学实质上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将这些知识灵活的由贮存状态变为传输状态,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再将这些传输状态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加以贮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不能认真分析教材,则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需要传授知识,也需要注重能力培养。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分析教材,发掘教材蕴藏的能力因素。另外,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分析是基础而必要的教学环节。

由教学设计系统看,学情分析也是重要构成环节,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准确把握学生所储备的经验与知识,从而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反之,若缺乏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可能与学生能力不符,则就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那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如空中楼阁。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情分析,注重以学生为本,有效教学。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新授课之前,教师需要深入语文课标,研读教材与学生,把握教材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选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如教学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教师需要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1.分析教材: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苏教版)第三专题模块二中的一首宋词,属于典型的怀古词,有着优美的文辞,开阔雄浑的意境,浓郁浓厚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词时,教师需要反复诵读来感受怀古词的基本特点,品味独特语言,体会诗词意境,提升学生鉴赏能力。2.分析学情: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在信息获取、整合方面还有待提高,知识面有待拓宽。 同时,因深受传统教育影响,十分依赖教师,往往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自学与发现能力。在小组交流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积性不高。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选择如下教学方法与策略:诵读感悟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语言,感受诗词意境;情境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精美图片,录音范读,诱导学生融入教学意境,感知诗词意象;总结归纳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概括归纳能力。

二、注重自学与探究,优化活动设计与组织

篇8

语文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母语贫血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贫血。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有一句名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当全民学外语成为国家战略,当“政史地、音体美”成了副科被一些学生当成敲门砖,当学生被关进教室与世隔绝,当知识精英把出国定居作为人生首选的时候,母语的衰落,国民人文素养的衰退,甚至是社会文化环境的紊乱就成了必然。

语文是各科之母,其母性表现在哪里?一是因为它的文化、情感、思维等深层次的内容,成为一切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认知的基础;二是现代各种门类的学科,都在走向精细化的极端,但其总源仍是语文。作为母语,实际上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这是最表层的东西;第二个层面,是修辞、章法、为文技巧等;三是文化、情感、思维等精神层面。第三个层面才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真正内核。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是介于第二层向第三层发展的一个过程。

高中语文教育母性缺失体现在何处?如何唤醒高中语文教育的母性?

母性体现在本色。

母性体现在真实,本色,不求即时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长效性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是不少教师把基础年级语文教学当成高三来教,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校不断的考核排队,使得语文老师被动应对。语文是一个长效的学科,比如,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查字典自学就是必备的能力,但为了应对考试,就必然要大量让学生学习记忆。阅读积累显示出效应也需要一个过程,短时间怎么能体现出来?

基础年级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自学习惯和阅读积累、写作原始素材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学因为其显效较慢,容易为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所诟病。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但现实是频繁的分班,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难以实施,也使得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文纽带不断撕裂。这一点需要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有序衔接。

以高三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欣赏为例,大家都在思考,学生错误率高,怎样才能得高分?其实,在高一时就要解决如何读文章的问题,我们的学生缺少“静下心”来读完文本的意识,缺少梳理文章内部结构层次的意识,连阅读文章先分段标号都不能做到。过去做教研员时,我也赞同一些老师舍弃必修教材个别文章的想法,现在重新回到一线教学,回头想想,类似于《获得教养的途径》这样的文章,不正是培养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好文本吗?古诗词欣赏高三重在揭示规律,但如果从高一就流连于技巧分析,缺乏对诗词的诵读感悟,缺乏整体感知品味的意识,那古诗词欣赏就不断停留在炒冷饭这个层面,难以取得实效,而这一些正是应该在高一做的工作。我区要求基础年级实行“5+2”课时,即用两节地方课程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这样做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区励才实验学校开设“作家专题阅读活动”,每学期精选一个作家,选择其优秀作品,集中阅读交流,同时邀请作家来校开设讲座,让作家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对学生奠定厚实的阅读基础无疑是有效的。高三可以开展主题阅读,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学生考试的焦虑症,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提供素材库。

母性体现在全方位。

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教授曾说:“语言同人类的客体认识和关系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密切相关”,“语言同人类认识的一切作用密不可分”。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窄化到文学教育的范畴,文学教育又已经窄化到小说和散文(含古诗文)的教学了,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继续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

因此,高中语文阅读的“底盘”应该宽一些,再宽一些。阅读的面不能仅仅是散文、小说,这些文本是高考必考的,但是也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磨脑子”的文章,读一些“诗性”的文章,随笔、杂文、传记、诗歌都应该涉猎。我们现在常常抱怨学生不会写议论文,其实,根子还在于学生视野狭窄,不会思考,或者思考缺少深度。阅读教学还要关注中外哲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积累,视野再开阔一些。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如阅读哲学类文章,提高学生思想的含金量,居高临下辩证地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曹勇军的《高三(10)班在六楼》一书介绍了他在高三一年开设“时事讲坛”的思考、做法和成果。尽管曹老师用十个关键词介绍了他的思考,但我还是不想急功近利地去评价这件事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多大作用,因为我过去也做过这类尝试。我想这件事的潜在价值在于,它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教会学生思考与分享,教会学生质疑与批判,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母性所在,如同每个母亲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那样。试想一下,一个人接受过母语教育10多年却不能熟练地运用母语去阅读表达,这岂不是一件挺奇怪搞笑的事?

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时要做点“无用”的事,营养要均衡。诗人北岛说过一段话:“读书与上学无关。那是另一码事:读――在校园之外,书――在课本之外,读书来自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动力,与现实利益无关。而阅读经验如一路灯光,照亮人生的黑暗,黑暗尽头是一豆烛火,即读书的起点。”所谓“神秘的动力”也就是人本身的精神需要而已。比如,一些长篇巨著,历史著作,名人传记,人文地理等,这些无用的东西和高考并不直接相关,但和人的成长有关。

母性体现在放手。

每一个母亲都清楚孩子最终要离开自己独立行走,因此要教孩子学会生存本领,最终必须放手,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开始是要老师扶一扶的,但不能到了中学甚至大学还要扶,那既是学生的失败,更是教师的失败。

阅读也好,写作也好,都需要经历放养、领养、再放养的循环过程。孩子一开始需要学会爬,要牙牙学语,语文学习也是如此。阅读需要让他自己有兴趣看着玩,写作和口语表达要让他先自由说写,虽然不像样,但这是源自天性,自有其真意趣在。若是一开始限制或者是引导过度,恐怕就会使学生丧失了兴趣。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因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写作随笔等,能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老师也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要从“放羊”式向“领头羊”式转化,从“注水”式向“挖井”式转化。需要利用课堂阵地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欣赏,教会学生品鉴习作。过去对阅读的重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重视宣传阅读的作用,不没收学生的课外书,同时带领学生用好图书馆阅览室等积累。阅读摘抄固然有好处,但放羊式阅读效益不大,易受其他学科老师以及班主任诟病。语文教学不能仅仅靠无心插柳,也要做一些“有心栽花”的工作,不仅要让学生直面文本,观其貌,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还要和学生一起“寻其味”、“悟其道”,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让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深层次的契合,从而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

写作的指导也是如此。我们总以为孩子缺少的是写作技巧,其实,很多著名作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们缺少的是生活,缺少的是体验,缺少的是悟性。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写作本身也是“情动而辞发”的,再多的技巧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做基础,就等于我们手拿着擀面杖,熟记着擀面的技巧,但没有面粉,谁能擀出一碗面来?

阅读和写作是交互共生的,阅读让我们能更理解写作的规律,让我们懂得如何去观察生活,去学会表达,写作让我们懂得交流,同时也会增强阅读欲望。当你要写点东西的时候,你往往会要去查找一些资料,或者回头去翻翻已经读过的书,这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书读少了,或者读得不认真。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也可以这样说,“书到‘写’时方恨少”。放手让学生阅读和写作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道。

篇9

那如何让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能顺当的度过这一磨合期,从而自信的进入高中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对于怎样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生理技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学生把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注意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语文的我,在乍一接触高中语文课程时,就发现其深度、广度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媲比的。也听其他教师说,教了高中,再去教初中,那是省力的事情,因为初中教材实在是浅,只要看一遍教材就可以把教学思路理清,而高中则需要看多方面的资料,不把教材研究透,就不能把握的去上课。可见,教师自身都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跨度,而且这个跨度并不小,经历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尚且有此看法,那我们的学生呢?可以想象他们的无所适从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进一步”,不让学生感觉高中语文是如此的难以把握,不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语文学习是从颠峰跌落到低谷,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的起始教育。

二、依据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语文教学

苏教高一语文课程的阅读编排:

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的礼赞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永远的新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分为互相连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一、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必修三、四),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迁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比如在教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单元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而这一要求是建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的读诗其实就是学生自己背诗,为的是应付中考的古诗词填空。所以说,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还停留在只知其字而不知其意的阶段,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片空白。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三一样,直接进行理论分析,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的基础上稍微让学生接触一些术语:“炼字”、“意象”“象征”等,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不一定非得让学生从意象、字词、手法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解剖,从而得出诗歌的主旨。我认为,在起始阶段,对诗歌的教学最好是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我想,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厌学,反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的、心情舒畅的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乏味的事。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记的牢,不易忘却。巴浦洛夫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像奔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积累、感悟、熏陶,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型的上升,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顺利向前飞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59―01

微写作也称微作文,其特点有三:一是篇幅短小。微写作一般200字以内,要求精心构思、缜密裁剪,表达精炼简洁、惜字如金。二是表达精致巧妙。微作文要尽量做到遣词造句贴切准确、句式长短整散错落有致、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合理有致。三是意旨以小见大。微写作形微而神不微,它用微现象折射时代风云,微话题凸显社会精神,只言片语影响社会人生,做到微中见精神,微中显个性。

对于微写作教学,我们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又要遵循适度、恰切、有用的原则。按年级分层实施,高一高二应以d趣激发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来,养成写作的习惯和爱好。高三应以复习备考中的能力点和规范训练为主,兼及兴趣爱好和高考的训练要求。具体地说,微写作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立足教学实际,激发写作热情

1. 坚持开展课前五分钟微表达活动。高中三年六个学期,课前五分钟活动时间合计有2700分钟左右,相当于60节课,这对于高中紧张的语文课时可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三年的课前微表达活动这样安排:高一主要开展读书评论,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和佳作美文的习惯;高二主要安排人物及时事评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三主要开展语文高考能力点训练,意在提升学生应试技能。这样的训练序列,既保证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又满足了语文高考的应试能力要求。

2. 在模块教学中灵活穿插训练。人教版必修教材共有五册,古今诗词作品共四个单元,结合诗词教学实际,设计了微诗词写作及诗词作品微评论两个微写作训练专题;结合现代散文单元,设计了微散文写作专题;结合两个小说单元,设计了微小说写作专题;结合戏剧单元,开发了微戏剧写作专题;结合五个文言文单元,则设计了人物微评论和人物颁奖辞等微写作训练。对于选修模块,我们重点设计开发了古诗词微鉴赏、诸子微评论、小说微评论、语言文字微说等侧重于鉴赏评价类的微写作训练专题。

3. 做好微写作成果的推荐发表和评价展评。每次进行微写作训练后,我们都仿照博客发文评论的方式开展跟帖式评价,即每篇微作文之后留出足够的空间,同班或者邻班互评,小组四名同学以“一评、二评……”的跟帖方式进行认真评价。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灵活自由,学生评价时没有顾虑和负担,都表现得热情高涨、积极活跃。对于大家认可的优秀微作文,则采取班内宣读、推荐到校刊或校外刊物发表。每学期结束前,每个同学将自己的微写作习作本进行装订包装,全班展评,通过师生评议,对于表达精美、设计讲究、书写工整、评阅认真的作品,则分别给予书籍奖励。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培养了学生工整书写认真评阅的习惯,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根据高考要求,落实训练要点

1. 精研考纲考题,明确训练点。以目前我省采用的课标Ⅱ卷而言,9道选择题以选择字母方式来完成,而阅读部分的文言文翻译、古代诗词鉴赏、小说或传记的问答题、探究题、语用题部分的补写题、图文转换题及写作题,都需要借助文字来表达,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写作方式。而非选择试题中除大作文之外,其他的试题都是先阅读文本或材料,再根据要求作答,这些试题都可以视为读写结合的训练,都可以按照微写作的形式解答。

2. 紧扣考题,针对训练。既然整套语文试卷除选择题之外都可以看作是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作答,那么,在认真研究课标、考纲和近年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微写作的特点要求,在语文高考复习备考中,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微写作的训练优势,按照考纲规定和考题特点,逐点逐题来强化训练,这样可确保语文高考稳操胜券。

三、创设特定情境,贴近实际训练

1. 利用特定时间节点创设情境进行训练。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加上众多的世界日,可以将各个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微写作训练中。高中学生平时忙于学业,一般很少关注身外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使其在微写作训练中提高表达能力,树立环保意识,拓宽关注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