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基本方法
1 前言
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笔记的内容较多,课堂知识容量较大,同时巩固时间又比较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并加以利用。历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学习思路、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此为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意义
2.1 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
岳麓出版社的教材组编的历史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考虑到全国大多数高中生的共同需要,而不可能满足全国各个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各地历史教师根据应本地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有时候要从其它版本的教科书中汲取“智慧”,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做出拓展和发挥。
2.2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十分有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经过大量的师生交谈,笔者得知孩子们高考其它科目的作业已经占用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极少数的学有余力且非常喜爱历史的学生才会抽出时间来做历史学科的预习、复习工作。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
2.3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促进大脑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1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记忆和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往往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可以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和不彻底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所以,可以说记[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忆是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课堂笔记恰好具有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的双重作用。
2.3.2 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高中历史有不少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说小学阶段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是什么”的内容,那么高中阶段则更多地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并运用它。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课堂45分钟内,部分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此时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再现学生当时产生困惑的具体细节,有利于课后学生花时间通过各种途径理解新知识。
2.3.3 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使多种知觉式的综合交融,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笔记,学生就难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进入高中,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学生内心逐渐会产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学习生活成为其生命过程的重要成分。
“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个体发展的生命全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于大脑的可塑性既是多层面的,也是多通道的。大脑的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以及运动皮层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方式。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等不同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笔记。如果在互联网门户搜索引擎中输入“笔记”,那么将看到很多“大学生抄笔记、复印笔记、买笔记”的消息。这些消息一方面说明很多大学学风不严、学生道德素质良莠不齐、教师知识可能已经老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些“抄、复印和买笔记”的学生自学能力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很可能就在于他们的“笔记习惯形成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与培养。因此,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服务。
3 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的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
3.1 教师层面
3.1.1 抓好课前的习惯培养。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后再通过一、二节课的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快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不分主次地乱做笔记。
3.1.2 抓好备课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认真分析、推敲、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教案,设计好统领知识结构的板书。然后在备课计划中列出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并用特有的符号、颜色等标出,以便课堂教学时学生能按照这些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做好笔记。
3.2 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者自己的心得。例如,从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信息,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分析、选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是提供写作论文的网站,欢迎光临dylw.net]后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笔记的形式与方法。
4 高中学生应用历史课堂笔记的技巧
记笔记在学习中,尤其在新知识接受和复习中十分重要。记笔记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利用好笔记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如何记好笔记并加以充分运用呢?
第一,听新课前,先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看看自己能 否理解和掌握老师要讲的知识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重点知识上去听,并记下那些自己弄不明白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和记笔记。
第二,笔记应在听课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记好,而不是只将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抄下来,因为这不能称之为笔记。筛选老师讲到的要点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时,用短句或一两个词迅速记住,这才是最重要的。换言之,笔记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板书。
第三,听课后要及时回顾,课后或回家后要认真整理并补充一下历史课堂笔记中不完整的部分,以便日后查看笔记时有一个完整的内容。
5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笔记对高中学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新力量,要对高中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所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历史课堂笔记的确具有创新性和可行之处,但是也相应地面对着历史科目的难题和挑战,我国未来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还需要学者进一步的探索,要针对高考的题型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顾慧丽.如何做好历史课堂笔记[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
篇2
受学校选派,笔者于2015年赴美国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及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观察和参与了该校经济管理系所开设的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针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该校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分别进行了多次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以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比较和分析了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美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希望为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W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都拥有了美丽的校园、先进的多功能教学楼、实验室以及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等,但中美高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软件方面。如网络和打印机的配备,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网络,每一座教学楼都会提供无线网络连接以及打印机和复印机,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和打印文件。在教学信息化方面,美国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部进入教学系统,教师的课程计划、课件、作业的、课堂考勤以及成绩的评定全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学生也可以在系统中提交作业、课程论文、与教师通过邮件沟通和互动,甚至于有些课程的测验也可通过网上进行,有些软件还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改卷工作。国内高校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师生的教学互动有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篇3
关键词:中国 日本 私立大学 内部管理体制
众所周知,日本在战后的20年里,经济飞速发展,GDP跃居世界第二,其中高等教育是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私立高等教育是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也是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力量。日本私立大学在不断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并存在着不断拉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还能走多远?”这样一个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学习和借鉴其内部管理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私立大学内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办学主体而言,我国在《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规定所称民办高等学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按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潘懋元先生在《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体制的探讨》一文中从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两方面指出:“民办学校,实质上相当于私立学校”。[1]由于私立大学与民办高校性质相同,因此,在本文中,民办高校的概念等同于私立高校。所谓管理体制是指一个管理系统内各类、各层管理组织关于决策权责与执行权责的划分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从属关系,即决策权归哪个机构,执行权归哪个机构。[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内部管理体制和外部管理体制。其中,外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国家、社会等高校以外的管理,而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指高校自身的管理。
一、日本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概述
根据日本1949年制定的《私立学校法》的规定,创立私立学校必须设立学校法人,故日本私立大学从建校开始就由学校法人承担自主管理学校、确保学校营运的责任。在日本私立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中,私立学校设立董事会和评议会,另外还设有教授会等,其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3]
日本私立大学内部管理的最高权力层是学校法人。负责所设学校的办学经费,配备称职的校长和教职工;提供安全使用教学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的保障;依法修订与更改学校章程;选聘和解聘校(院)长,审核校务计划报告及年度预算报告;经费筹措决策与基金管理,财务会计之监察等职务。[4]学校法人下设理事会、评议会和监事。
日本私立大学一般都设立理事会作为大学的行政决策管理机构,实际上也就是学校法人的意志决策机关和最高管理机关,也是学校民主管理必不可少的监督机构之一。虽然日本《私立学校法》中并没有规定在私立大学中必须设置理事会,但是实际上日本的私立大学都设有理事会。理事会主要掌管学校的经营、管理、财政大权和办学方针。其成员大致包括:资助办学的代表、政府关人员、校方代表、学校教师或学生代表等。理事会成员推举一名理事长,理事长根据理事会的决定代表学校法人实施管理。理事长对外是学校法人的代表,对内掌管学校法人的事务,理事长以外的理事一般只限于参加理事会的决议活动。日本的《私立学校法》明确规定了理事的产生范围、人数,以及学校的成员(理事和监事)之中,3辈以内的亲属不得超过1人等,这对于减少学校内部管理人员的家族化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私立大学还设有评议会,是理事长的咨询机构,主要掌管学校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对理事会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审议。评议会是理事长的咨询机构,在学校的一些重大事项的处理上需听取评议员的意见。日本《私立学校法》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必须设立评议会,并且人数要超过理事会人数的二倍以上,对于评议会成员的产生范围及主要职责等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学校还设立主要负责监督审察学校法人的财产状况及理事业务的执行情况的监事。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或评议员汇报,并具有建议理事长召开评议员会议的权力。根据日本《私立学校法》的相关规定,学校法人必须设置2人以上的监事,监事成员不能是学校法人的理事或者学校法人的职员,同理事一样,对监事也有同样的规定在学校法人的成员中,3辈以内的亲属不得超过1人。
为了使教师也能参与到学校管理,日本私立大学设立了名为教授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不可缺少的监督机构之一,主要负责学校的学术事务。教授会由教授、副教授以及其他教职工组成,是学校的教务决策机构[5]。日本《学校教育法》明文规定,“大学的重要事项必须经教授会审议”。日本私立大学中,学校的学术管理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参与决策,教授具有很高的权威。他们通过教授会或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参与决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重大事项,并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其中校长的任命也需尊重教授会的意见。日本私立大学的最高行政管理者是校长,校长受理事会领导。
1949年制定的《私立学校法》对于日本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法律依据,这在我国而言虽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民办教育的法律,但是大多较为宽泛,并未对私立高校的的发展提供较为详尽的法律依据。同时,日本在私立大学管理上都有一套详尽的法规,告诉管理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实现各司其责。
二、我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概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9月起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的需要,我国大部分私立大学都设立了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也是我国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董事会主要行使下列职权:(1)聘任和解聘校长;(2)修改学校章程和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3)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年度工作计划;(4)筹集办学经费,审核预算、决算;(5)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6)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解散;(7)决定其他重大事项。[7]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仅仅明确了董事长为民办高校法定代表,对于一些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如,对于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的重大决策究竟由董事会负责,还是校长负责?董事会是否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
我国私立大学中还有校长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校长制、教育管理服务公司制等多种形式。从表面来看,我国私立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与日本私立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及其相似,但由于我国私立大学发展起步晚、经验不足,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科学的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于校长手中,缺乏一个中间监督机构、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权责不分、以及过于强调社会式经营而忽略了学校本身应该具有的公共性。不少董事会仅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有部分高校的投资者与办学者由于立场和出发点不同而在管理上产生一些冲突;有一些高校由于投资者和办学者同属一个主体,缺乏监督与制衡机制,这就形成了“集权管理”;有的则董事会与行政职权不明晰,董事会对学校行政或越俎代庖,或流于形式。
三、日本私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
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相比较,我国私立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是,我国私立高校不能仅仅限于现有条件而不思进取,应该针对本国具体背景及自身特点,探寻出一条高效、科学、民主的管理道路,充分挖掘自身的管理潜力,提高自身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
(一)自主选择内部管理体制
民办高校作为非国家举办的高校,理应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举办者自己会根据市场与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内部领导管理体制,否则难逃学校倒闭的厄运。因此,民办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管理体制,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及效率。
(二)民主决策,专家治教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没有教师,学校就不复存在。“管理一所大学与管理一个商业组织决然不同。教师的意见以及对大学办学目标的共同热情是办好大学的唯一有效的保证”。只有真正建立起教育专家治教,保障教授们在学术活动中的决策权,才能使我国私立大学的教育活动紧跟时代脉搏,及时进行调整,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相分离
大学的运行包括教育活动及围绕教育活动展开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而教育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在内容、性质、目标、形式等方面大不相同。只有充分尊重教育自身及经营管理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及客观规律,使教育者与管理者发挥自身优势及特长,在各自的领域行使权力,承担职责。
(四)建立一个中间监督机构
为避免投资者的过分逐利和办学者的随意性,我国私立大学需要建立起真正的中间监督机构,以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学校的运营。因为董事会中并不都是教育专家,他们所作的决定不仅涉及行政管理,而且也涉及到教学管理,所以他们所做的决定难免会发生冲突。为了确保学校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公共性,在建立中间监督机构的过程中,尽量由教师及各方专家组成,对董事会的决定予以评价、监督,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良性运作。[8]
参考文献:
[1]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31.
[2]杨敬华.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 .中外教育研究,2009(4).
[3]卢妹香.从日本私立大学看中国独立学院的定位与管理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4]唐卫民.日本私立大学管理体制探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6(6).
[5]王彦风.日本私立大学管理机构及决策方式[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3).
[6]刘利.日本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特色概说[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篇4
关键词:中美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构建对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影响深远,课程体系特色的积累可形成学生在求职和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优势。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地理系的设立比较早,课程设置和地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此,本文选择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的地理系,对其专业/方向划分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特点,并与国内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吸收、借鉴美国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我国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1 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前者更具独立性,各院校系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千秋,而后者统一性却比较突出。但是,通过调查美国地理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有较高知名度的近十所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爱荷华大学、克拉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课程设置情况,了解他们的专业(方向)划分、应修专业课程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总门数、主要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等基本概况,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同特点。见微知著,了解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我国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将有所启迪。
1.1 学位授予和专业(方向)类型
美国大学地理系学生可以申请理学和文学两种不同学位,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地理的学生,根据所修课程的不同,毕业时可以拿到理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BS)和文学士(Bachelor of Art,BA)两种学位证书。学院为申请两种学位证书的学生分别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地理专业学习方案,相同之处在于均可以学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运用地理技术(如绘图和空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在于文学士偏重学习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地理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学分要求相对较少;理学士强调地理学的环境视角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性更强和学分要求较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地理系也都有BA和BS的区分,其余很多学校则没有该区分。
由于美国大学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情况设置专业或方向,名称也可不同。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但是,从总体来说,美国大学地理系与我国基本类似,即多数院校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majiors)/方向(options)/领域(areas)/组群(clusters)(见表1)的课程。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分设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majors),地理学专业又分出自然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学三个方向(option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专业设立于地球与矿物科学学院,其地理学理学士分设综合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四个方向(options)。明尼苏达大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专业均设立四个主要领域(primary ar eas)。多数高校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样,不分专业,只划分不同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来达到不同方向的学分要求。
1.2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本文主要介绍专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各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的门数和种类很多,不仅涵盖了地理学主干理论,还涉及到各个细小分支学科以及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专业课和我国类似,也分为必修课(core or required)和选修课(selectives)。所有专业课分为不同的课程组,学生只需在每个课程组中选择满足学分要求的课程即可达到毕业要求。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将开设的专业课分为五个课程组(five groups),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区域与全球系统研究、制图与地理信息科学。每个组均包括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课程。一些交叉性的课程分别开设在不同的课程组里,学生只需选择其中之一即可。一般来说,课程编号的首位数字越大代表所开设课程越难,一些较简单的课程(一般为学科基础课)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较难的课程(多为研究和应用型课程)仅向高年级的学生(本科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开放。对主修、辅修或双学位地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其选择不同数量的不同课程组课程。
2 美国大学地理系课程设置总体特点
2.1 方向划分相对自由.突出学校优势并注重学科交叉
由于美国大学在专业或方向划分上相对自由,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适合自己的专业或方向,并且,在设置专业或方向时充分彰显研究优势。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四位,在环境与全球化研究方面有专长,该校就设立了“环境与社会”、“大气与气候研究”、“城市区域与全球研究”、“GIS与空间分析”四个方向。克拉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一,根据自己学校的特长设立了“全球环境研究”和“地球系统科学”两个方向;明尼苏达大学设立了“人地系统整合研究”方向。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地理系已经形成了“空间分析”、“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地球科学”4个传统优势,因此设立了“城市与区域分析”、“地球系统科学”、“国际企业与全球贸易”等方向。
此外,在设置方向时,注重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地理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与社会变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环境与社会”、华盛顿大学的“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健康和发展”等方向体现了地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医学、地质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和毕业后就业。
2.2 紧密结合全球变化.突出人文关怀
美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结合全球变化,对与全球人类生存、生活相关的方向特别关注,对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及人口的变化、人类与环境的交互发展等均非常重视。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全球化”、明尼苏达大学开设“我们正在全球化的世界”、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不平等的发展与全球化”等课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能源政策发展”、“发展中国家地理”、“全球变暖的人类影响机制”、“财产与全球环境”、“全球经济中的劳动力”、“国际事务中的地理环境”、“权利与公平”等课程。华盛顿大学开设“数字地球”、“俄罗斯景观变迁”、“女性与城市”、“城市社会公平”、“健康地理”、“全球经济迁移”、“潮湿热带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全球变化和当代政治与经济的关注与思考,使其养成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分析能力。
2.3 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
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国家对地理系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官方的基本标准,但是各个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别是选修课,可以充分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等开设的选修课涉及到细小分支学科、世界区域地理、美国乡土地理等,比如“妇女地理”、“法律地理”、“更新世冰川地质”、“全球气候变暖争论”、“森林地理”、“东亚政治经济发展”、“非洲地理”、“美国西部”、“西欧历史地理”、“北美历史文化经济”、“美国种族阶层和贫穷地理”等。
2.4 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培养
地理技术类课程在美国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中占比例较大,极受重视,各校地理系普遍开设有诸如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原理、GIS和空间分析、GIS应用、野外调查、制图设计、遥感等课程。该类课程可作专业方向课程,而且一般为专业必修课程(见表1)。并且,该类课程一般会占到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的1/3~1/2和应修课程数的1/4左右。
美国大学实践和研究性课程种类较多,有“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研讨(Seminar)”、“专题(Topics)”、“论文(Thesis)”、“实习(Internship)”等各种类型,并且所占学分较多。在明尼苏达大学,“绘图实习(Cartography Internship)”占2-7个学分,“专题(Topics)”占3学分,“新生研讨”(Freshman Seminar)占3学分,“高年级项目研讨”(Senior Project Seminar)占4学分。学生在各种实践和研究性课程学习中,需要做到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共同讨论以及撰写作业或论文,真正锻炼了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和各项工作。
2.5 选修课门类众多.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美国大学地理选修课程“广而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宽。不过,要完成毕业目标对学生的学分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如表1所示,六所大学学生应修的专业课程数从十几门至二十几门不等,但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总门数则多达几十甚至上百门,这样学生自主选择性强,可以选修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帮助的课程。
其次,各门选修课程开设的频率不同。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些主干课程(如全球自然环境、环境自然系统、人文地理学导论、城市导论、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每学期都开设,部分课程(如气候学、自然环境分析、全球变暖争论、美国西部、欧洲地理、土壤地理学等课程)是一学年或隔年开设一次,而有的课程(如地貌学、高级景观地理、历史环境变迁、人类活动空间组织、人口迁移与分散、西方社会健康与财富等课程)仅偶尔开设。
第三,美国教师在授课方面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上课大多没有固定教材,学校给出的课程大纲也只是导向性的,因此,同一门课程可能会因不同的授课教师而强调不同的方面。每个学生所选修的课程都不尽相同,常常是选修同一门课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
3 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3.1 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地理专业已在我国近百所大学开设,这些大学绝大多数是高师院校,少量是综合性大学。部属高师院校,往往既有地理科学专业,也有地理教学专业(师范类);综合型大学,只有地理科学专业;省属高校,往往仅有地理科学(师范类)(见表2)。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学院就明确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优秀地理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和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地理科学(师范生)旨在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学教学、热爱教学事业的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简言之,非师范类以培养从事地理科研的人才为主,师范类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学骨干为主。
3.2 课程设置整体状况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最突出地表现在师范类学生要修满教师教育课程。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高师院校,不论是部属还是省属高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基本围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技术4个主题组建专业课程群,减少相互重复和过度交叉,使课程之间关系清晰。这一点类似于美国将课程分为不同的课程组,既着意培养学生坚实而广阔的学术基础,又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想要深入研究的某个领域,从而更好地与未来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在传统课程和优势科研领域的基础上,各高校确认和新设了一些主干和特色课程,如南京大学开设“海洋科学导论”、“中国水问题”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河口与海岸”、“流域过程”、“城市环境过程”等课程。
由于地理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不必学习地理教育课程,所以,为他们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门数远远多于非师范类。由表2可以看出,为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基本一致,课程总数大致在40-55门;但是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非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总数分别为73门和84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3.3 课程设置的不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美国基本相同,均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人文地理、GIS、地理科学导论等。不足之处在于专业选修课程总数偏少,特别是国内高师院校为地理科学(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明显不足;涉及世界区域地理、全球视野的课程偏少,国内高校很少开设非洲地理、俄罗斯地理、美国地理、加拿大地理、全球化等相关课程;国内课程整体上偏重于理论和宏观,应用类、综合类、交叉性的课程偏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课程偏少;虽然国内也有野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沿讲座”类似于美国的“专题(Topics)”,但是缺少类似于美国“研讨课”(seminar)和“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的课程,并且国内受实习经费紧张所致,实践课程越来越形式化。
4 对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4.1 发挥学科传统优势.重视实践应用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特点,所设立的方向(或课程组)不必求全,而在于将各自的学科传统与区域特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立一些应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方向,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应用型地理人才的培养,也更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发展其研究方向和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比如,山东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可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增设“山东区域地理”、“山东海洋地理”等课程。
4.2 及时调整选修课.课程设置尽量灵活和多样化
国内高校应该更加广泛地开设专业选修课,进一步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专业学习空间。选修课可以根据教学科研需要随时调整,不要一味拘泥于不变的“刚性“计划。不论是对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学生,都应注意增加实践应用课程、分支及相邻学科课程,增加“全球转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学术研究的全球视野。
4.3 强化实践类课程和课程实践性教学.着力动手能力
首先,增加地理技术训练和野外实习的学时数,加大野外实习经费投入和建立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证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范围等满足实践教学的正常需要。
其次,改变教师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增加课程实践性。比如部分课程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学生自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将自学及实践成果互相交流,形成类似于美国“seminar”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第三,完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制,鼓励本科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教师科学研究。虽然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尝试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又能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5
一、学案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实践中发现的利弊
(一)四大利点
实践发现,该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四大优点。第一,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该模式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该模式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学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学生有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老师有时间进行拓展练习,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第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学案式教学促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第四,利于物理学习的延伸。对于一些内容繁琐、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作业,学案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布置给每位学生。从而使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三点干扰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点疑惑:第一,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学案教学的开展。学案式教学需要印发大量资料,由此产生的纸张、油墨等相关费用是不可忽视的开支。第二,教师相关经验的积累度影响导学案教学的开展。学生活动时教师的指导是否及时到位,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第三,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制约了学案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展。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讲解需要一定时间,加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常出现实验现象未能如约呈现就下课铃响,亦或是勉强完成实验没有时间进行总结的情况。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几点探索
(一)设计学案应着眼合理高效
“学案”的设计是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在设计“学案”时,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五步走实现导学案教学的高效性。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框架。学生根据明确的学习目标确定探索内容及主攻方向。根据适当预留出的部分内容,鼓励学生总结概括,建立知识框架。
第二,把握重点难点——找准最佳方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释疑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逐步找到“会学习”的最佳方案。
第三,设计问题——培养应用能力。设计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环节中,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第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交流。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及时解读学生表现加以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课堂检测——注意运用与升华。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使学到的知识能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理性认识的目标。
(二)导学案课堂的实施策略
第一,以案导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第二,多效解疑。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第三,归纳总结。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存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就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解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 管理升级 绩效管理体系
1.当前供电企业在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当前供电企业在绩效管理理念上还存在一定偏差
当前很多供电企业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外乎对员工工作业绩进行打分考核。这是当前很多供电企业对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能对绩效考核的理念予以把握。对于绩效考核来讲,绩效考核仅仅是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包含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等这一系列环节。在绩效管理理念上存在偏差,还突出的表现很多供电企业只是注重生产,而对管理比较忽视,认为只要能够实施安全生产,就一定能够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
1.2缺少系统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
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建立系统和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能够使公司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紧紧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努力工作;但是当前很多供电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还很严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的表现在员工参与制定绩效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不高,绩效管理动力不足;一般来讲,企业员工参与制定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的程度和参与度越高,员工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就会越高,绩效管理的动力也就会越充足。
1.3在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科学的地方
当前很多供电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与被考核人、被考核岗位之间不能建立很好的关联,存在绩效考核指标不细化的现象;即使一些供电公司制定了过细的考核指标,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往往不切合实际。一些供电企业在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不科学,还突出的表现在绩效考核的频次太高,过频的绩效考核一方面增加了考核管理者的工作量,很多考核人员往往形成敷衍了事的态度,考核的真正作用发挥不出来;另一方面是,受诸多岗位性质决定,其工作绩效完成的周期比较长,但是一些供电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这些岗位的特点,采取一刀切的考核模式。
2.推动供电企业管理优化升级、加强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供电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理念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当前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绩效管理理念偏差的情况,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对绩效管理的理念予以全面把握,摒弃在管理理念上存在的把绩效管理仅仅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工具、摒弃将绩效管理同绩效考核等同起来的理念;需要对绩效管理理念中的方式、手段等予以全面把握,树立企业上下全员绩效意识,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把握绩效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供电企业管理层不能简单的把绩效管理看作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而是应当从关乎企业战略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借助于绩效管理提升供电企业的绩效水平,帮助企业更好的达成战略目标。供电企业提高企业绩效管理理念,要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业务机构与人事机构共同开发、是帮助提高企业业务水平的绩效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对绩效管理予以客观看待,不能存在抵制、消极、应付的心态去看待绩效管理;供电企业提升绩效管理理念,需要在制定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同时,对公司的战略目标予以明确,从企业战略目标角度积极思考供电企业如何利用绩效管理实现总体战略目标;还要从绩效管理在提升企业业绩、提升部门业绩、提升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业绩的焦点予以全面考虑,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激励和职务晋升层面上。
2.2供电企业要准确、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往往是由制定绩效管理计划、绩效管理的实施、绩效考核、绩效沟通与反馈、绩效结果的运用等五个方面。构成绩效管理全过程的五个环节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为企业绩效管理带来漏洞,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供电企业在绩效管理实践中,要对绩效考核予以高度重视。往往在企业中很多人将绩效管理同绩效考核等同起来,模糊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作为绩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往往会涉及到员工、企业、管理三方面关系;在供电企业中,员工、企业、管理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员工是绩效考评的客体,作为被考核对象而存在;企业是考核的主体,作为考核具体实施者而存在;管理则是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具体方案的执行因素。供电企业准确、全面把握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企业是如何通过变革绩效管理的制度与方法让企业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理想的企业绩效考评制度应当着眼于激发员工内心追求的激情和创新能力,让员工辛勤付出能够通过回报予以满足,对于促进企业获取持续的发展劲头、保持旺盛的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供电企业要建立健全高效、可行的绩效管理系统
在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系统的时候,供电企业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绩效管理战略体系,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借助于绩效管理的动力机制来不断完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这就需要,供电企业要设计科学的体系,编制出全面、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绩效体系方案;在方案制定完以后通过组建绩效管理团队的方式,发挥供电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在绩效管理具体流程、管理理念中确定企业每个员工的角色、确定每个岗位与之相关联的权限和义务。随后,供电企业在绩效管理中要积极实现绩效管理的流程化,按照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理念、制定绩效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使绩效管理完全处在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条件下运行;在实施绩效管理的流出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不断提升绩效管理的水平和档次,不要仅仅通过单一的绩效考核,还要注意实现绩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
3.结语
推动供电企业管理升级必须高度重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供电企业在绩效管理还很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绩效管理理念上存在一定偏差、缺少系统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在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科学的地方。供电企业要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出发,切实采取这样的措施:供电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理念、供电企业要准确、全面掌握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供电企业要建立健全高效、可行的绩效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供电企业优化升级中更好的实现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马中青.浅议供电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6-68.
[2]马中青.供电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J].农电管理,2008,(8):44-45.
[3]廖建桥.开展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供电企业管理升级[J].湖北电力,2008,32(3):1-2.
[4]郭强、张世懿.浅析小型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0,(12):36-37.
[5]倪渊.构建科学、高效的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J].能源与节能,2011,(10):14-15.
[6]李三虎、张永宏.对绩效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7):43.
篇7
关键词 创新;预习方式;历史课堂;效率
西藏的学生在新课改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历史时,才不会很吃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学习高中历史。可是很多高中生不重视历史预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科目方面,使得历史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鼓励学生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式,使预习的作用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预习作用
(一)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历史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解。历史教师只会重点讲解重要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是简单带过,不会细讲。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清楚,分析历史问题就会不全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课前预习历史课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吸收。长时间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预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会理清知识系统结构,考虑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二)使课程效率得到提高
在教师讲解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在课下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概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如果没有预习,教师侧重讲解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不清楚,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可以研究出学习高中历史的规律,知道重难点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新章节的高中历史知识是继承和发展原先章节的历史知识,前后连贯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预习中碰到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授这些地方,就会加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在预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如果还是没有解决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中经过教师讲解,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有在预习中由于没有人指导,对历史知识结构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角度可能不正确,经过教师分析,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达到巩固高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改善记笔记的方式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面特别广,学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合适,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是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上,没有侧重点,查看笔记的时候也很麻烦。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记在笔记本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不重视课前预习,不清楚上课的重点,盲目做笔记,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新的预习方式
(一)习题式
习题式预习方法是主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习题册。高中学生做适量的习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中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每章节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做习题可以反映学习的情况,而且也不会给高中生太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印发一些重要的练习题目给学生做,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会去查阅资料,预习课本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听课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纲式
要学好高中历史知识需要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结构比较适用于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列出高中历史学习的框架,然后在针对提纲的分支进行总结,整理出来的知识会比较容易理解。不仅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提纲,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所列的提纲知识面更加宽,知识结构更全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笔记式
做习题和提纲预习方法可以锻炼高中生的预习能力,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记式预习方法就是改善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把教师上课的重点记录在笔记里或者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里,然后让教师解答疑难点。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预习,综合小组内成员的问题,一起交给教师解答,大家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多。
三、结束语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创新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楚全面,锻炼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余明科. 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 [J].华章.教学探索,2010(16).
篇8
禁忌1:恐惧造成末路
高龄老人,尤其是90岁以上,他们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他们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于是想到死亡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了,结果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统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高龄老人想到死亡的来临是非常自然的,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是要想到以后,想到自己应抱什么态度。概括起来,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也。
禁忌2:“折腾”引发惨痛
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机体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可是,常常遇到的是,高龄阶段还去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甚至参加旅游、观光、会议等带有明显“折腾”性质的活动。什么“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理由很多。其结果是“力不从心”,突发严重健康事件。“生命在于运动”是对的,但对于高龄老人来说,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平安地幸福生活着。
禁忌3:孤独带来绝望
在我们周围,常可以看到,高龄老人突然遇到丧偶事件,会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导致不久也亡故了。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人是群居动物,尤其是老年相伴的伴侣一旦丧失,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人到了老年阶段,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
禁忌4:倔强导致意外
现实中,最多见的是老人性格刚烈、脾气倔强,平常生小病从来不去医院治病,病情加重时就自己买点药吃,按自己多年的“经验”生活着。一旦遇到又一次生病,家人、子女力劝他到医院去看病,可是老人始终不肯,还会进一步发生争执,最后,走了“不治而终”的不归路。(刘洋)
住在身体里的好医生
人出生时,一位随身医生就在身体里安家落户了,体内的每一处器官,每一种分泌物都可以是信手拈来的好药材。因此我们要自己善待身体,激发自身免疫力。
手:勤练手指强健肾脏
“有经验的中医师能从手部看出肾脏、肝脏功能的好坏。比如,手心经常冒汗的人肾脏不好。这时,练练小指勾重物,双手的小指互相勾拉,都有强肾效果。”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周华龙说,手部还有防病保健功效,比如激发防感冒的免疫力,要多搓手,特别是互搓大鱼际。在手掌大拇指一侧高高隆起的地方就是大鱼际,双手合掌,对搓大鱼际发热为止。
鼻子:偶尔流鼻血是在泻火
鼻子的反抗方式比较吓人,它一不高兴就流鼻血。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刘薇说,偶尔的流鼻血不用恐慌,是人体火气太重的表现,因为当鼻腔火气大、过于干燥时,里面的毛细血管就会破裂,导致流血。这时,给鼻子足够的水分就行。多饮水是补充水分的根本途径,此外还须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能用饮料替代饮水。平常,对鼻子要好点,经常揉捏鼻翼两边柔软的地方就是对它最好的安抚。
骨:长骨刺是自我修复
很多人会长骨刺,其实,它在骨头周围往外长,增大了关节接触面,使关节和肌力达到相对平衡。有些人关节疼痛,过一段时间又不痛了,因为骨刺让骨头和肌肉之间更稳定了,这种骨刺是好事情。如无其他炎症,未造成关节肿大就不用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张军说,对于保养骨头,平时可以试着按压骨骼,找到疼痛或不舒适的部位。然后,循着骨骼生长的方向,踏踏实实地一路按摩、推抚;俯卧床上的时候,努力将手臂和腿脚向上拉升,头部上扬,形成一个“弓形”,停留两三秒,可使骨骼得到很好的滋养、锻炼。
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肖轶(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SJD8801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39-02
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1]而高职学生的能力应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和资料的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调研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基本职业技能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既与理论教学有关,也与实践教学有关,其中毕业设计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2]它可帮助学生全面、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某一理论或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技能得到初步训练。努力组织好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必将提升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高职毕业设计的准备
南通职业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共18周。一般每位指导教师指导5~7名学生。在第五学期期中时,教研室就把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到第五学期期末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指导教师接到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后,首先是课题筛选和确定,课题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中的一部分内容;教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实验实训室建设中的一部分内容;跟踪新理论、新技术,教师自拟的一些内容。其次是课题内容分析,如:课题的难点是什么?课题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参考哪些资料?每个课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3]最后是了解被指导学生情况,如:每位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和特长;学习态度、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指导教师接到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后做一些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不能认为是多余的。
二、高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南通职业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课题的理解阶段、课题的展开阶段、课题的总结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点和规律,所以指导教师在每个阶段的指导方法上均要有所区别和控制。
1.课题的理解
学生接到毕业设计的课题后往往都是陌生的,需要有一个介入课题的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一般性问题较多,如:课题的意义?课题产生的背景?课题如何下手?需要查询哪些技术资料?需要参观哪些生产现场?在该阶段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多接触,向他们介绍相关信息,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无特殊情况,该阶段中指导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见一次面。通过该阶段的指导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上升为科研课题的能力。
2.课题的开展阶段
本阶段是毕业设计的攻坚时期,其指导思想是“加强辅导,但不代劳,尽量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成败与否,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各方面能力能否得到较快的提高,关键在此一举。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而指导教师则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下发毕业设计任务后,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并确定方案;最后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器件、设计、制作并调试。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教师给予提示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文献和资料查阅能力、实际系统设计制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充分锻炼。这样虽然在毕业设计进度及内容上受到影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归要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指导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适应社会。[4]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设计,而不是帮助学生做设计,通过讲解、提示、提问、讨论,使学生明确思路,掌握方法,然后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毕业设计。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教师要多指导,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毕业设计中有几种倾向需要加以引导:对问题能定性解释,缺乏定量分析;考虑问题只是围绕书本,缺乏联系实际;设计中喜欢借鉴别人现成的东西,缺乏自己创造的内容;喜欢搞硬件设计,不善于搞软件设计。本阶段中要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实践使学生既巩固、完善所学的理论,又不断吐故纳新,用掌握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解决新问题,同时以用促学,形成良性循环,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密,以适应以后不同性质的工作。
3.课题的总结阶段
课题的总结阶段包括撰写毕业设计技术说明书和毕业答辩。撰写毕业设计技术说明书可以锻炼学生整理技术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绘图和书写能力。这些能力往往被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所忽视,表现为毕业设计技术说明书书写潦草、绘图不规范、设计说明书逻辑性差、文理不通等方面,应予以足够重视。指导教师可以在本阶段每周让学生写一份报告,组织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毕业设计方案和进度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做好整个毕业设计的收尾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多提供一次作学术报告的锻炼机会。口头表达能力是当今社会能力中很重要的方面,定期让学生口头汇报毕业设计的情况,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毕业答辩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述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为此,在正式答辩前,可先要求指导教师召集本组几位学生在本组内进行一次预答辩,然后再参加正式答辩,这样可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此外,在毕业设计评分时,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成绩构成中,将语言表达能力的分值提高到20%,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三、毕业设计中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注点
1.应注意毕业设计课题选择
毕业设计的选题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主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使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毕业设计选题应结合实际。可以结合实验实训室建设,设计实验实训装置或新的实验实训方法;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在学生人数增多,指导教师科研课题不足时,还可以结合工厂、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5]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选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吸引力大,便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指导教师在选择结合企业的实际课题时,应考虑其内容是否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是否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其深度是否符合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并且必须与企业的工程师共同讨论毕业设计方案、进度等,共同完成指导工作。由于是生产实际问题,学生在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技术指标、工作原理外,还要学会考虑实用性等因素。比如,所设计产品的性价比,使用的方便性,产品的功能、体积、重量、外形及选材的环境保护意识等。学生参与科研或生产实际课题能接触高新技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2.应注意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个别学习较差的学生,毕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使他们巩固、系统、深化所学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都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指导毕业设计应把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放在首位。在毕业设计以前的教学环节上教师也强调能力、素质的培养,但往往由于教学形式和时间的限制,这些环节主要还是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储备有明显作用。而毕业设计时间长、自由度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中选择一个,而不是硬性规定让某一个学生必须做某一课题。在最后给定成绩时,指导教师主要依据学生在设计中自己独创部分的多少与难度来给成绩。
3.应注意提升高职学生的品德修养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交往较深,教师除需在业务上指导外,还应重视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政治引导,道德风范的熏陶,作风影响,从而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终生难于忘怀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在思想上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工作朴实无华、认真负责;在性格上刚毅坚强,豁达大度,正直无私,谦虚谨慎。总之,指导教师应把这方面的工作当做毕业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去做,在德、才两方面成为学生效仿、学习的楷模。
4.应注意指导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
机电专业的内容更新较快,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紧张时,没有机会接触新知识。通过指导毕业设计,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方面的课题可以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知识,从而可以弥补该方面的欠缺。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应用大学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把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过程之一,也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实践演习。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使高职学生巩固、系统应用和深化所学知识,可以促使高职学生认真总结几年来学习的经验与规律,训练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形成扎实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高职学生步入生产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远清.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01,(2):4-5.
[2]程如铁.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3):52-55.
[3]李元凤.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143-144.
篇10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高中历史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记忆书本知识, 忽略了对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和分析解释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 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提高对历史材料的重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教学方式, 通过历史材料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今天文学硕士论文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
历史解释能力及史料教学分析
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材料, 包括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这两种, 文字史料主要是指史书、笔记、典籍和碑文等文字材料, 非文字史料包括文物、古乐和建筑等材料。史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点, 更是历史学科研究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高中生需要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获取与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而获取历史信息则需要应用到史料。由此可以看出,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具体而言, 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看作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进行史料的分析,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 有助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企业营销计划关键市场调研分析
历史解释最早出现于1942年, 学术界关于历史解释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对历史解释进行了如下定义:历史解释是指在明确历史史实和历史史料的基础上, 应用相应的理论及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从而对历史事物、现象和人物进行全面分析及客观评价。历史解释能力则是应用理论和方法, 对历史史实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 历史解释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表述能力, 还包括对历史史实深刻内涵的分析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这样阐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下, 高中历史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史料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文学硕士论文已经将传统历史教学分析完,希望在文学博士论文中,大家能有所更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