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IT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运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首先,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明确其与企业未来的方向目标、企业产品线的种类、企业制造基地的布局、企业人员的素质与人员种类构成等的关系,从而了解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现状、企业未来的发展研究,对症下药,着眼于企业目标制定整体企业信息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机器、技术路线、软件商选择、实施与咨询队伍选择、信息化实现步骤等等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使企业在未来的信息化运作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
其次,在管理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不是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去全面适应传统的、手工的企业管理操作方式,成为传统手工模式的替代品,而应是在转变管理理念基础上,将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融人到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业务流程及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使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达到完整统一。同时,需要明确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绝对不可能一次到位。
第三,在技术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软件系统实施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等软、硬件及数据环境建设。在整个的系统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其中包括数据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优化以及系统建模等。同时,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优质高效的软、硬件环境,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企管经验、前沿的管理技术、持续二次开发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企业信息化实施队伍更为重要。
企业管理(Business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说明了企业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等;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即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然而,不论哪个层面都离不开有效的企业信息管理,只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合理、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才能保障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才能保障各级各类组织活动的成效,最终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因此,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信息化实现网络办公,营造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企业信息化促使业务流程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模式;企业信息化加强企业市场反应机制,使企业面对多变市场能快速做出反应;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信息化能推动服务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是企业管理理念、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共同发展的过程,在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被最初用于军事与科研领域开始,计算机技术渐渐融人到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并与之建立了不解之缘,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变革。见图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MIS系统阶段(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此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功能结构比较简单,协调性较差。
二是MRP阶段(MaterialRequire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此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对产品的构成进行管理,通过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及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需求,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三是MRPⅡ阶段(Manufacture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阶段,此阶段是在MRP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的功能,同时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四是ERP阶段(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阶段,进入此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准时制(JustInTime)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ERP的发展和应用,逐步实现了对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业务的管理,使内部业务流程和处理实现了自动化,为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的ERP更多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与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ERP在供应链的跨企业横向一体化管理方面力不从心。全球领先企业在经过若干年的ERP应用后纷纷引入SCM(供应链管理),将ERP拓展到整个行业的所有物流环节。
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让信息和流程贯穿整个供应链,使得企业和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能够跨越企业的时空间隔来让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都同步达到最佳效能。在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情况及客户需求,进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表现为企业供应链的协同信息管理,将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向过程集成、企业间的集成和网络集成的方向发展,整合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部门的信息传递关系,把各个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由核心企业负责组织和管理整个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为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上弥补了原有基于Client/Server结构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为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间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使企业可以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现代化经营组织模式。在电子商务势不可挡的今天,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理顺企业供应链关系,做好企业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是电子商务尤其是B2B电子商务业务活动顺畅的基础。
参考文献:
龙腾,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唐业富.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与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08.
梁权,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2005(3).
篇2
(一)实施信息化战略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是国内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但其存在的平均寿命却不长。据《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9年,远低于西方国家7年的平均寿命。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缺失、观念落后、管理结构简单、销售渠道狭小等因素,制约着其发展,竞争力明显不强。然而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又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他们又具备劳动力成本低、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开拓等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家族管理模式为主的过度集权的决策体制,提高决策质量,从而降低企业风险;可以通过internet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及时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既达到推介和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目的,又便于掌握同行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做出改变,提高顾客满意率和服务质量,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更高效的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最终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屹立于激烈的商业之林不断发展壮大的目的。
(二)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原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曾经说过∶“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专业化协作、培育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优势和作用。”在2000年初,国家经贸委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如果仅仅是大企业参与,不足以推动整个企业界的信息化进程,将有悖于工程初期的设想;而占国民经济比重大多数份额的中小企业,他们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水平将影响整个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二、中小企业如果能正确认识到实施信息化战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那么今后信息化战略如何推进呢?
一是要实现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融合从现实来看,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不是孤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总纲,起决定性作用。信息化的制定要由企业战略驱动,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愿景,服从并服务于企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贯彻于企业各业务单元和各功能战略中,获取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船桨和改变企业战略方向的罗盘。所以说,企业战略应与信息化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步互动,企业在考虑自身发展战略的同时注重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有机融合。
二是要注重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同样,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败也要依赖人才的力量,需要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容易接纳和吸收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对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和操作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聘请专家学者和系统开发商进行座谈、授课;二是选派员工到专业培训机构或者大中专院校进修,以便系统的学习信息化知识架构、企业管理理念和各系统的集成。
三是要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各系统的集成许多中小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和各自独立的业务流程去驾驭信息化,事实证明这样的信息化战略最终都走向了失败。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前,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一次重组和再造,将内含的各种信息流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信息流要素的竞争、互补以及协同作用,优化并提升企业信息化整体的结构和效能。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对策研究
所谓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各个层面进行改造。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引入信息化观念,在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全方位改造企业,降低成本和费用,增加产量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从体系结构上讲是要促成企业作业层、管理层(中间层)和决策层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物资(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及时、准确和完整地传递企业的经营数据,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实现企业与人员的高效运作,发掘最大的商机,并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中小企业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面对诸多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但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只是刚刚起步。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已实现信息化的不到5%,而且大部分信息化水平还处在“独立的邮件系统+ 局域网共享”的初始阶段。
现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应用水平低。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企业投入力度小且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信息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一般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0.22%,而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在5%以上。国内企业之间投入不平衡,从企业规模分析,大型企业高于特大型企业;从行业分析来看,信息化投入最多的是石化、电子、外贸、冶金、电力;从企业经济类型分析来看,非国有企业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且核心技术缺乏。我国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在软件产业方面基础薄弱,其运作方式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发展阶段。这种状况造成了我国每年数百亿元的市场大多被国外产品占领,国内的软件只能应对极少数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管理软件企业刚刚起步,且大多是从传统的财务软件转型而来,产品的适用性及竞争力仍有待提高。同时,我国在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元器件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于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目前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的只能是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意识不强。即便是在参与调查的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重点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过高、信息管理水平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少等问题。不少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理念陈旧,存在短视行为。一般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技术工程,不能充当企业信息化的火车头。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或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所谓的信息化,但多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内部没有实现信息集成。
复合型人才缺乏。目前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近几年一些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支撑配套环境没有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受我国的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同时多数信用卡不能全球联网,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对政府信息化服务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笔者认为,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政策导向,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政府应尽快颁布与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法规和政策,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目标、相关技术标准与信息规范,不断增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积极投入资金,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网络传输速度慢,费用高,资源垄断和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不断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将政策、法律、金融、战略咨询等都纳入信息服务体系的范围之内,为现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从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看,只有10%左右的企业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合理、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尽快成立信息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建立以CIO(首席信息主管、信息副总裁、副总经理)为首的信息管理体制。另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建立一个组织严谨、操作规范、运行协调、能自我调节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种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致流于形式,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运行质量。
整合内部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偏面的信息化规模投资,而忽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对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造,从生产、销售、服务、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观念及管理方法,使之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相适应;增进信息交流,积极利用内部网络实行无纸质信息传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注意招聘高层次人才。另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发展策略,要坚持整体架构、分步实施原则,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其内容应包括对企业整体的信息需求规划、信息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组织功能规划、信息化投资顺序与实施规划等,以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
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企业能不能培养造就一支胜任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使用的效果和维护的可能性。大多数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员更少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要加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对中小企业在职人员进行持续的信息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证。同时,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门人才,加快信息化人力资本积累,使信息技术更广泛地转化为生产力。
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中小企业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与利用程度、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一项综合指标系统,对国家制定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用于评价自身信息化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促进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其体系设计既要考虑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要兼顾中小企业本身人员少、规模小的特点,要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其设计的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的特点,其体系指标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率与利用率指标、信息化环境完善程度指标、信息化员工知识水平度指标、企业信息化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电力设计、信息化、生产经营、管理系统、资料链、业务流程、成品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 信息化产业革命已蔓延全球, 自上世纪90 年代初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的改革带来了新一轮经济革命, 世界正走进信息社会。各国也都深深感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从企业规划或计划、生产、营销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 彻底实现电力设计企业气息化设计与管理,使信息对企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2.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就是将网络和信息,硬件和软件,管理和生产相融合,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流程和技术,形成信息系统资料链,进而把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为一种在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综合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应用。
3.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追溯可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的特征形成在上世纪末,而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征日趋明显多样化。
3.1从无到有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出现,并且在企业之间引起了巨大的波动,电力设计企业也开始尝试将简单的编程应用与计算利用PC机操作,到了八十年代,电力设计企业就开始实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利用CAD制图,实行财务电算化。
3.2从模块到系统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加迫切,开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该部门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使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以往简单的功能应用模块渐渐向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模式转变,使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3.3从分散到集中
前些年来,为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制定了“整合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按照“统一应用、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的目标思路,进行优化整合发展。
4.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随着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力设计企业只有快速、合理地调配资源,提供优质核心服务,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创造更多实际价值。一般来说,除财务系统因其特殊性需要独立外,综合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系统应系统整合,统一信息化。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掌握水平,也是影口向整个系统效率的最要因素之一,对于以应用为主的多数员工,掌握一个系统相对来说更容易。员工登录一个系统,即可完成所有工作,可以实现身兼多职、管理与生产兼顾、多个项目兼顾比较普遍的特点。
4.2信息化的标准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也是一大发展趋势,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要获得最佳秩序,实现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最佳方案的要求。标准化的进程要远远早于信息化建设,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进程的开始,标准化活动就已经开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中,信息流动是根本,信息要在各个环节之间流动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综合办公、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所有的系统进行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只有用精确的编码定义事物,用准确的规则规范行为,才能充分发挥精确信息化工具的优势。标准化与信息化紧密相连,标准化应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面,或者保持同步发展,决不能滞后于信息化。对于电力设计企业,在保持设计产品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系统在内容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有程序标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4.3即时通讯作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
据统计,90%以上的企业网内的电脑终端上都在运行QQ等个人即时通信软件,日常的沟通和联络除了实际接触外,大部分都在使用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方便快捷,更便于沟通、协同,在使用系统内共同的即时通讯信息、指导业务流程、协同操作方面,形成各个模块集成的通讯客户端,这样,便进一步节省时间,实现即时操作。
4.4业务对象数字化
电力设计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电力工程设计,业务对象数字化包括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设计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使用CAD绘图软件替代图板,而是建立设计对象的可视化信息模型,用此模型完成专业问协同配合并生成设计成品。在设计数字化方面,电力设计企业在国内的设计行业中是比较领先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区级电力设计院就率先引进了三维设计系统,本世纪初,省级电力设计院先后普及了三维设计系统。在一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电力设计院,由项目定制、工艺设计、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组成的发电工程设计新流程已经基本形成。三维设计也由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拓展到变电站三维设计、送电线路三维可视化选线。
设计数字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成品数字化,设计成品数字化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设计成果的数字化移交,另一部分就是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移交在国内的一些发电工程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在设计方或总包方向业主提供设计图纸或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交包含所有设计信息的数字电厂。图纸的数字化现在并没有实际应用出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纸的数字化必将是发展发向。现在数字出版领域,数字水印、数字版权证书技术已经成熟,随着业主及施工安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数字化图纸必将取代纸介质图纸。
4.5云技术的应用
云的应用包括云计算和云存储,云可以说是当今信息技术最热的话题,据最新报道,澳大利亚已经有4O%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应用转移到了云端。云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应用也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特点对于用户来讲,就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应用可以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当然,目前云技术只在商业应用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但工程领域的应用也为期不远。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每年投入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资金有限,一些大型工程设计、计算软件(包括工厂三维设计系统),工程应用频率较低,维持有效的应用节点数量并支付升级服务年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这些软件从云端获取,按需要扩展,使用完释放。软件来自云计算和项目数据来自云存储,为异地分布式协同设计、现场设计、工地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云计算、云操作、云管理等云端业务也将进一步进入电力行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发展。
5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必将扭转了信息化滞后制约电力设计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被动局面,完成信息化应用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级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的转变,实现了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跨越发展。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充实、完善、改进,再充实、再完善、再改进,才能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做实,把信息管理平台推开推深。
参考文献:
【1】孙斌.电力设计信息化演进阶段及其战略规划路径分析[J] 电力工程技术,2011,(9):72-76.
【2】何曦.电力设计企业基于SOA实施信息化探讨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09,(2).
【3】吴俊华.标准化为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237-238.
【4】洪颖.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1,(1):121-124.
篇5
但是有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信息化程度低、认识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的现象,一些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薄弱、机构不健全、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管理尚未深入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使生产经营管理中各环节出现不协调,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因素较多、时间长、风险系数又大。面对此种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高重瞳表示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网络设施建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完备的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改革管理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重组,全方位开启信息化力量,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据高重瞳介绍,宁夏有4.3万家中小企业,其中,有5000多家属工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期。如何使企业以低成本获得高效率、可量身定制、能持续改进的企业核心业务信息化管理服务,是当前宁夏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是协助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实现企业核心业务管理信息化,是宁夏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课题。
为此宁夏也在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如何加快区域内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步伐和有效模式的途径,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模式就是其中一种。
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适时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形成了企业主体、政府引导、项目推动、平台支持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两化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区约有48%的规模以上企业、18%的中小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研发工具。38%的规模以上企业、8%的中小企业采用了可编程控制(PLC)、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控制总线等信息技术。42%的规模以上企业、10%的中小企业采用了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应用集成(EAI)等信息技术,宁夏企业在研发设计、管理决策、生产经营、生产过程等环节逐步走向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篇6
论文摘 要: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是企业始终追寻的目标。本文就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引言: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是企业始终追寻的目标。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采取了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以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集中管理中凸显了出来。本文就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一)硬件因素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软件因素
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三)人员因素
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后,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同时领导要重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制定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与学习,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现状,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需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调动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其次,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会计信息化管理队伍。 转贴于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一些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经开展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指导这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化没有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导致信息数据在内部外部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流通不畅通,既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发展的体现,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做好系统的安全保密控制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必须要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电脑病毒入侵及水灾、火灾等因素影响,数据容易被破坏,因此必须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控制措施应包括: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会用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机房环境保护、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另外针对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等,企业应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功能等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五)建立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会计信息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会计信息化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实行会计信息化的单位要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和开发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对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会计岗位。设置岗位时应根据职责分离的原则分配岗位,同时加强授权审批控制,强化内部牵制制度,通过人员分工、岗位责任制的建立、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控制,防止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
(六)加强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管理
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在会计信息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保证系统内数据信息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为管理服务的保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防盗、防虫蛀、防霉烂和防鼠咬等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地点,最好在两个不同建筑物内,采用磁性介质存贮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会计档案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各种会计资料包括打印出来的会计资料以及存储会计资料的软盘、硬盘、计算机设备、光盘、微缩胶片等,未经单位领导同意,不得外借和拿出单位,严格会计档案的借阅权限和借阅手续。存放在磁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借阅归还时,还应该认真检查,防止感染病毒。
结语:综上所述,会计管理部门应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满足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以此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的进一步提升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油田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1.引言
当前,飞速发展以及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的普及,并且正在从各个领域深层次的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对于油田企业来讲,信息化的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的改革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的建设与革命同时也在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使油田企业在生产油、炼制油以及运输油方面得到更多的优化处理;第二个方面,信息化建设能够完善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增加企业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的优化也成为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是油田企业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油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比较滞后的现象,相比具有高新技术的制造型大型企业,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决策者的运作能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资金储备、销售渠道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上述原因造成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观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等结果,使得很多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社会的信息化已趋于成熟,但是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以及建成后的利用率较低。另外,我国对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发展还相对落后。上述这些因素均限制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基于油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以及对策。
3.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和方向
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来讲,由于当前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使得很对油田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升温,这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足以及周转困难等现象出现,这些因素能够严重的阻碍油田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作为油田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筹集,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人才引进以及软件技术等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油田企业应该注重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尤其是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处理技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升级,能够利用规范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企业的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为企业建成完整的、高效的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部门协同合作来讲。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顺利完成的,单凭管理层的工作是不够的。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切实的遵守由管理者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由各个业务部门共同进行筹划来完成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油田企业的战略分析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要从全局进行油田企业的优势和不足,面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市场环境,详细分析企业遇到的基于和挑战,及时的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和经营模式等,为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的,长远的目标规划。
4.油田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的很多油田企业共同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基础十分薄弱和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经营理念落后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油田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到有利的位置,必须要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要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其中包括了采油、炼油设备的改进,更主要的是控制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方面。油田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应用信息化建设来促进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革新。信息化建设与油田企业管理模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信息化建设要依靠高效率、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优化管理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支撑。在油田企业的日常运营时,管理的每个方面均依赖于企业信息的实时传达以及高效率的数据处理。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要注重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5.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油田企业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人力资源方面、部门协同合作方面探讨了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及发展方向,并在最后给出了油田企业管理模式革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模式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关系,信息化建设要依靠高效率、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企业的优化管理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支撑。因此,将二者进行结合的发展才能够保障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建成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付吉群,赵权.构建油田内部网站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100-103.
[2]曾范清.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02):156-158.
[3]陈婉玲,刘湘轶.拓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01):99-111.
[4]詹英姿,陈显平,王丽萍.石油企业信息化以及企业创新管理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 :78-79.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高度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想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使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成熟运用,从而带动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效果更加明显,最终推动整个企业的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因此建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体制是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在信息化社会中,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在银行业、保险业、制造业、高科技行业、政府部门等许多行业都得到了应用。所谓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把企业的所有内部资料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管理,并使这些资料数据实现信息的系统化、统一化、集成化、网络化及信息流通的实时化、高效化,能在企业内部在线传递和在多个窗口同时运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概念上看,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种智能化的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具有网络性、开放性、传递快、范围广等特点,只有把企业信息化提前规划,做好基础性工作,熟练应用,才能把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料资源整合到一起,控制企业内部的资金和成本,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改进和发展,储备管理人才,规范企业内部机制建设,解决企业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使企业在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环境下不断开拓创新。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已将近30年,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90年代达到,在我国的企业中,无论规模大小一般都实现了使用计算机管理企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现有信息资源和企业发展需要,使得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还不规范、管理滞后,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能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在处理问题时还存在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现象。尤其是大型企业更是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企业的信息,深入到企业的深层次管理方面,雇佣专门的人员、引入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在现阶段,中央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用信息化带动企业发展、进行信息化管理,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上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企业所得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再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趋势就呈现出信息资源的开发朝着知识资源开发,信息管理朝着知识管理发展,成为一个知识的经济社会时代,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如何用信息获得知识、如何用知识获得管理策略、如何用策略获得经济收益,必须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的知识、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使用知识完善企业的管理,必须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ERP系统。现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主要将企业资源的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以ERP为主导的企业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的人力、设备、政策、程序和战略等信息组织起来,实现各部门的统一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相比,ERP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具有企业各方面信息共享的功能。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会联系到生产部门、设备部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在ERP系统的调配下,很容易的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的调整和部署,在企业进行改革中,实现企业过程重组。(2)具有实时分析功能。企业在进行人力、财务、经营等方面的管理中,通过该系统可以掌握各方面的实时动态,进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同时,对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加以监控,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3)为多种管理模式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平台。ERP系统不仅仅支持MRPII所实现的“灵活生产”、“实时生产”、“零库存”等管理模式外,同样也支持离散制管理模式和连续流程管理模式等。
2.建设企业之间信息化管理的SCM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是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在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的同时,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有以下几点特征:(1)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企业间的生产联盟。该系统可以将产品生产所涉及的各个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以供应链为线索的经营主体,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有一定的免疫性。(2)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该系统的协调下,各个企业之间加强了联系,根据各个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也排除了产品剩余的后顾之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建设客户管理系统CRM。该系统可以很大限度上挖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创新和升级做出及时的调整,利于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要将ERP、SCM、CRM三个企业核心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这个系统平台能为企业提供信息的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员工共享信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合型信息平台。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进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变化,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何珊. 浅议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对会计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9(14).
篇9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发展;适应性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数据,形成及时有效的信息,为企业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2)企业信息化有如下特点:一是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主要流程、主要领导、所有员工;二是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营销、生产、研发、人事、财务各个层面;三是企业信息化基本都会经历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过程;四是企业信息化都会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而且会持续不断地投资和建设;五是企业信息化主要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难以定量评估其直接效益;六是企业信息化受企业创新体制、人员素质、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
二、某外贸集团公司信息化情况简介
1.信息组织架构情况
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信息工作,总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信息管理工作,总公司设信息化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有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
2.信息人力资源情况
总公司负责信息管理具体工作的人员一共有4人。企业管理部副总经理为信息管理具体工作的领导,其他3人为具体工作人员(其中:1名信息主管负责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网络规划及管理、服务器管理以及协助领导进行信息管理的全面工作,1名网络工程师负责网络等信息日常运维工作,1名信息员负责OA日常运维工作)。
3.信息管理主要工作范围
全面负责总公司及下属各级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
4.网络情况
公司网络架构情况:工作计算机向上接入到各楼层交换机,各楼层交换机向上汇聚到中心交换机,中心交换机向上接入到防火墙,防火墙向上连接路由器,通过路由器接入互联网。互联网通过两条光纤专线连接,接入商分别是联通和移动,两家各20M带宽,主要由北京本部、京内分公司、京外分公司共享上网,统一从北京本部出口接入到互联网。其他京外境外分公司,以及出差等移动办公用户通过VPN加密通道访问公司内部网络。
5.信息系统情况
总 公 司:协同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进出口业务管
理系统、网站系统、邮件系统、档案管理系统
北京分公司:进口商品进销存管理系统
上海分公司:业务管理系统
境外分公司:财务管理系统
6.服务器情况
运行日常业务信息系统的服务器统一放置信息中心机房,统一管理及运维。
运行网站及邮件系统的服务器托管在ISP服务商机房。
7.日常运营和维护
负责所有信息相关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等日常运行保障,以及故障排查与恢复等工作。
三、某外贸集团公司信息化分析
总结集团公司信息化历史,根据公司信息化现状,考虑公司信息化发展,结合自身对信息化的理解,对公司信息化做以下简要分析。
1.公司信息化历史
公司搞信息化,主要是从公司网站、架设公司网络开始,逐渐到实施财务、业务等信息系统,从基础建设过渡到系统建设,从形象宣传过渡到与业务结合,从基层业务处理过渡到中层管理协同,基本符合了信息化的发展规律,但公司信息化起点低、基础薄、发展慢。
2.公司信息化现状分析
(1)部门级信息系统应用需普及,新系统应不断集成应用
公司经过近几年信息化建设,根据部分业务部门需求,逐渐建立了一些部门级信息系统,为相关单位业务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系统的数据分布于各系统之中,未能集成应用,不能形成合力,需要通过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综合管理系统等手段不断集成应用。
(2)信息化合作单位需优化,确保系统健康稳定可持续
由于公司信息化投入较小等因素,主要信息系统采用外包给规模较小的公司开发,这种方式有不稳定因素(因小公司人员变更频繁),并且只局限于部门级系统应用。根据公司信息化从离散的小系统向集中的大系统应用趋势,将来集成信息系统应尽量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软件商合作,以确保系统健康、稳定、可持续使用。
(3)网络基础架构需优化,关键设备适当冗余,确保应用畅通
公司网络平台基本能满足日常办公需要。但关键设备没有冗余备份,容易出现单点故障,不出故障的时候感觉不到冗余设备的作用,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影响到正常办公。另外,网络应用层包括上网行为等监管不够完善,需要添置软硬件设备以完善网络管理。
(4)人员队伍以及保障体系需加强
人员配置相对不足,目前人员主要工作在于运行维护。硬件配置没有冗余,主要由于费用有限,重要服务器(如OA)配置较低且数量只有一台,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正常使用。软件服务保障不完善,基本上购买软件时由于费用问题不购买服务,软件后期升级无保障。硬件、软件、人员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分析
经分析,公司信息化处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过渡时期。此时,需要切实转变思路,着实加大投入,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公司发展战略,信息化必定能在企业转型时期起到应用作用(信息化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公司应适时考虑为加强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水平而进行企业信息集成应用。
全员信息化素质包括对信息化的准确理解和定位,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技能的掌握等。成功经验表明,凡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通过培训、交流和竞赛等形式宣传信息化理念、提升信息化技能,将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作为上岗资格认证条件的企业,均在整个集团形成浓厚的信息化氛围,实现了信息化的全员参与,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了一支过硬的信息化队伍,为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始终坚持适用性是基本原则
信息化规划应立足企业现状,紧密围绕发展战略,杜绝好大喜工、不切实际;注意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平衡,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规划实行滚动修改;信息系统建设坚持对业务需求的满足度,合理把握超前性和适用性,不盲目”贪大求洋”;结合企业实际组织构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体系;根据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特点开展深化应用工作。
企业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是一个基础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企业间想交流,肯定要有信息化,只不过信息化的层次不一样,有的是在业务上的信息化,有的是在管理上的信息化,还有的是在战略上的信息化。
5.信息化发展趋势是未来方向
当前信息技术已不仅仅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信息化与业务的”三个融合”。
一是战略融合,即信息化战略与业务战略的融合。信息化战略要符合业务战略的需要,信息化还要积极参与业务战略的制定,信息化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公司制定更科学的业务发展战略。
二是理念融合,即信息化理念与业务理念的融合。当前信息化与业务越来越密不可分,信息化能力也是业务能力,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业务的发展水平。
三是行动融合,在战略实施上,业务与信息化必须保持相对一致的节奏和步伐,同时信息技术要稍稍先行一步。
六、结语
总之,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业务整合、管理提升的重要平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取决于其先期投入资金的多少,软硬件设备设施的先进与否,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业务转型的要求,不断完善,持续改进,上下同心,贯彻执行,增强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与适应性,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管理质量,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策略
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有机统一,是企业对国家、社会保有的最基本的价值资料,是企业开展日常工作,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有机参考。我国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尽管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改进。
一、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1.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实现企业文档办公一体化的首选路径。在当前全速发展下的二十一世纪,随着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全面确立,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酥尽W魑企业后勤保障最核心的一个环节,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关键。在这一时期,电子文件和网络信息技术相继出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档案文书处理等工作管理中,应用均越来越普遍,相应的技术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备。对于新时期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谋求更好的生存和更进一步的发展,首要的就是创新变革,逐步建立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而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档案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设,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作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最终逐步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及市场竞争力。
2.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不断提升企业行业市场竞争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阶段,对于社会各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指明了一些可循的道路。在当前全速发展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核心性问题,因为它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档案管理工作层面,推进实现档案信息化就可以很好的拓宽档案工作服务范围。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信息资源最宝贵的就是时效性,通过开发利用最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信息资源,才能更加高效的辅助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等市场活动的开展和顺利完成。而传统的一套档案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再适应高速发展下的新市场经济环境。对此,通过促使着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储存、保管、采集、提供服务等等,均可实现最科学、合理的配置,最终为企业的生产管理与运营做出最佳、可行的参考依据。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
我国企业发展,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市场化的跨越式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信息化资源作为企业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档案建设的新突破。煤炭企业档案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搭建和业务操作规范缺乏必要的统筹能力,尤其是数据精度、数据存储和技术参数规定等信息规划不全。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多为纸质媒介,不仅安全系数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花费大量时间对信息进行纪录保存。
1.制度化问题。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化包括:业务流程不规范、技术管理不详尽、专业人才的匮乏。以煤炭建设公司为例,由于部门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致使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底下,对行业内事物的处理能力不高,业务流程在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化标准,致使人员冗杂,缺乏必要的整合措施。
2.分类归属问题。目前档案的信息化发展尽管注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由于类目众多,且数据库容量有限,目录检索效率低下。文档的一体化管理,缺乏必要的组织结构和职能联合进行有效解决。
3.职能定位问题。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多为在职职工,很多时候,缺乏对档案价值认识的归属,相关的鉴定与分析工作与专业领域脱轨现象严重。
4.企业自身问题。除了企业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不重视外,还缺乏每年必要的经费支持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都是兼职管理,尽管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发展策略
企业在提高自身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可以积极吸取国内外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档案管理能力。通过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了促进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管理体制创新。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档案信息人才的培养,组建符合管理体制的信息化管理团队,提高档案信息管理效率。企业的信息档案工作要协调到ISO900O体系认证上,以便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工作能够与国际接轨。另外,我国的档案信息的建设相应的标准规范欠缺。就我国现在情况,不遵守相应制度的行为已经对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进程产生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制定相应标准、规范、法规,馆藏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接收,都应该坚持所制定的规范性原则。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协作的精神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手段。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无成本的即时的信息交流,会大大加快企业档案数字化的进程,提高管理软件的通用性。
2.加强信息化软件。企业档案信息管理,要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对数据库和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应用最新软件,实时更新数据,加强对信息管理人才培训,增加他们素质。除了应用必要的信息管理工具外,还要进行流程化管理制度和管理对象思维方式创新。
3.合理定位。以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将信息化工作列入日程,实现自动化管理。将档案管理工作系统到企业发展目标上来。按照企业档案信息管理需要,将档案信息员、专业计算机人员和复合型档案信息人才统一到档案管理上来。方便他们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行事,为企业重大决策服务。
4.注重企业自身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企业自身建设。加大对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软件设施,对企业这开放性的环境来说,信息化水平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它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加强自身建设。要求企业档案信息人员不仅要参与到企业各项工程中去,还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发展对复合型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需求,必须切实做好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应用最新数据软件,提升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让企业发展与时俱进,应用机制创新改革,做好各项规划事宜,将档案信息网络服务统一到企业经济建设上来,为实现全息化企业管理模式,整合企业资源,服务企业各项工作。
5.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能忽视信息安全问题,第一是软硬件,存贮介质的可靠性,如光盘,硬盘;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与否。第二是管理方面的安全,即档案信息通过不同方式被外界获取等。前一种问题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例如设计档案管理系统时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光盘备份异地存放等。后一种安全问题不仅要靠技术手段,还要依靠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避免因档案管理人员失误而导致机密信息的泄漏。
6.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是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战略角度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发展模型。经过对档案信息化发展管理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对知识管理中的目标定位有了基本思路。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测评体系,综合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平台。对已有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数据进行创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