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庭院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庭院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庭院景观设计

篇1

关键词:别墅庭院景观设计要素

一、别墅庭院景观设计要素

1、实体要素

每个人都有其审美观观和价值观。现代生活中,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回归自然,在景观设计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尤其是在庭院设计方面体现出了趋向于自然的风格特点。别墅庭院景观的设计风格影响着整个建筑的风格特点。庭院景观中的主要内容为一些实体景物,包括植物、石块、水文等。植物是别墅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别墅庭院景观中的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一些实用性的功能。在别墅景观设计中经常使用植物来为住户营造一定的私密空间。庭院设计中主要使用植物来进行观赏性景观的营造。不管是观赏性植物还是实用性植物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搭配,重点需要对光照条件和种植区域进行考虑。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高度和色彩,在搭配时可以将不同的植物进行分层搭配,使得植物的层次和色彩更加的丰富。此外,也可以结合植物的生长的时序性对植物的分布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庭院自身的观赏性,也可以提高庭院生态效益,为住户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水体在别墅庭院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体不仅可以改善别墅的环境,还具有调节小范围内气候状况的作用。庭院水体具有别致、精美的特点。庭院水体的形状和质量都直接影响着庭院给人的直观感受。如图1所示,在该别墅设计中,融入了方形的游泳池设计,与整个房屋的设计遥相辉映,简洁大方,给人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感觉。因此,在庭院景观的设计中经常通过改造庭院水体环境进行达到提升别墅的美观性,例如对光线、温度等要素进行更好的控制。别墅中的水体主要是人工制造的,在进行水体的设计和建造时还要考虑到工程的造价问题。铺装是决定别墅庭院最终风格和实用性的关键环节。铺装的方式、选料、拼接等方式都应当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适应。别墅庭院可以通过铺装方式的变化改变别墅的空间界限,为住户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合理的铺装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庭院的整体氛围和意境,通过一些特殊符合和图形的应用表达一定的主题意境,形成导向性的作用,这在传统的庭院景观设计中也十分常见。要想提高庭院景观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合理的应用铺装技术,并且明确铺装与其他景观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致的风格。景观小品是庭院设计中的特色所在。景观小品主要通过座椅、花架、景观灯等要素的应用提高庭院整体的审美特点。这些小品也可以与其他庭院景观要素进行搭配,但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传达出一定的文化特点,提高与庭院整体的协调性,形成真正高质量的庭院景观,使庭院的风格更加的协调,意境更加的生动诗意,在提升空间整体质感的同时,也为住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2、围合要素

庭院的围合要素是指庭院的建筑结构和构筑物。在进行庭院的围合设计时,需要首先进行合理的规划,界定出空间的边界,然后由内向外进行整体风格的考虑。庭院的边界确定需要结合其内涵和功能,使建筑的形态与庭院设计相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庭院的功能、用途和价值。建筑庭院属于半封闭形式的空间,庭院围合的形式也使得别墅空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庭院的空间结构是由各种实体要素组合而成的,不同人对空间结构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进行庭院围合的设计时需要根据住户的要求来完成。合理设计的绿色屏障、植物、岩石等景致都可以为庭院营造良好的私密空间。如图2所示,在该别墅设计的沙盘模型中可以看到,左侧利用了草坪和树木进行了空间的分割,同时,右侧也同样通过绿色植物配以岩石来形成屏障,不仅能够与邻居相隔开,而且还给予别墅一个私密安全的居住空间。此外,从空间的类型来看,围合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空间组合上体现出了更加多变性的特点。对于庭院景观的设计者而言,应当结合人的活动特点以及围合的形式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分配,最终形成科学、温馨的空间。庭院围合的界面也有很多种形态,例如界定空间布局的墙体,减弱空间封闭性的梁柱等。这些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物的封闭程度通常是由建筑物的高度、疏密程度、距离等要素所决定的。建筑的密度越大,空间的封闭性越高。建筑的高度和密度越小,其封闭性也越低。除此之外,建筑物也可以通过自身建筑材料的改变来调整建筑物的封闭性,例如通过使用一定透明材料来实现建筑的虚实变化,虚化空间之间的界限,提升建筑与庭院之间的协调统一。

3、虚体要素

庭院景观中的虚体要素主要呈现建筑的空间形态,可以适应庭院空间中的不同结构类型。庭院的空间设计应当满足住户不同的活动需求,但与此同时区域空间也必须符合整体的风格。将不同区域中的空间形态进行协调与统一就是虚体要素需要考虑的内容。别墅空间有许多形态组织的类型,例如网格型空间结构就可以将同一网格中的别墅庭院置于一条链路中,形成一种交错的效果。合理的布置网格可以协调不同空间作用的场景,实现空间之间的合理过渡,并更好的发挥每个空间的特点和功能,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也更加符合庭院自身的特点。这种利用网格进行空间布局的方式在独栋别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除了网格的设计方式之外,串联组织方式在别墅庭院景观的设计中也是较为常用的。通过串联的方式可以连续的进行场景的布置,并形成一定的回路。这种组织方式具有经济、实用等特点,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的利用价值,因此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除此之外,自然式的空间组织方式在庭院景观设计中也有良好的效果。随着自然式组织方式在实际中的应用不断普及,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庭院空间设计中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发生进行空间上的分割,例如通过建筑材质变化或建筑围合的应用巧妙的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在空间要素的划分上,可以通过矮墙、植被等要素作为空间分割的依据,还可以通过建筑材料的改变来进行建筑围合的设计,提高建筑围合的通融性和完善性。当空间的范围较小时,为了扩大空间感,可以应用渗透的方式提升空间的层次感,或者利用借景的方式扩大空间的层次感。此外,也可以利用镜面反射的原来形成视觉上扩大的效果。

二、别墅庭院景观设计要点

在庭院景观的设计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当代的庭院景观设计中也要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注重艺术与景观的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师已经开始应用新的设计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串联式和自然式的园林空间结构就可以满足上述的设计要求。国际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从庭院尺度入手进行庭院景观设计的思路也为我国的庭院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和灵感。要确保庭院景观设计的合理性,首先要对庭院进行合理的布局,明确设计的思路,提高别墅庭院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实用性。不同类型的庭院景观需要采取不同类型的设计方法和构思。在别墅的设计和建设中,庭院是关键的设计内容,它具有划分区域、分流等功能。因此,在别墅设计中应当充分发挥庭院的功能和价值。为了提升庭院的观赏性,在庭院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围合设计的方式,如开放式、闭合式,同时对庭院景观的各种要素也要进行更加合理的整合。例如,当别墅采用合院的围合形式时,别墅还可以通过矮墙、绿化等小品形成庭院,或者也可以将庭院的几个面组成内院的结构,在中间留出更加开阔的空间用于进行绿化,满足住户休闲娱乐的需求。在立体式庭院中,则要更加注重景观要素之间的搭配和协调,例如空中花园的搭配就要将这种设计要素进行整合与解析。在进行庭院景观设计时可以借鉴一些我国传统的审美艺术,重拾“国学精髓”,在建筑设计中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就包含有一定是造园思想。儒家的造园思想强调儒、释、道这三个方面,也就是强调“三境”的体现,分别是生境、画境和意境。在现代别墅设计中引入传统的国学理念能够使别墅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发挥地域风格,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提炼和宣扬。在进行别墅设计时,应当在吸取传统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别墅庭院景观风格。要在现代别墅设计中体现出国学特色对设计师们国学基础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设计师的人文、地理素养的一种考验。园林美学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园林美学结合了植物学、建筑学、文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实现了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园林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利用美学的手段,在园林设计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实现虚实的统一,提高园林的意境和美感,在外在形式的美与内容的实现协调统一。色彩心理学也是别墅庭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别墅庭院设计中应用色彩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提升别墅庭院的地域性特点。合理的应用色彩的搭配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审美体验,从而能给住户带来不同的居住感受。在进行别墅的设计时要尽量从住户的心理需求和日常生活要求出发,并应用色彩搭配的原则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美化。可以根据别墅的整体风格选择合适的植物对别墅进行装饰,例如在适合年轻人的别墅庭院中可以多选择具有生机的植物,在颜色的搭配上也可以更加的大胆,多采用黄色、红色等暖色调的搭配。而在以老年人为主要住户的别墅中则可以选择偏向于冷色调的色彩搭配,这样会给人一种稳重、静谧的感觉。色彩心理学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别墅庭院的设计中应当对色彩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的把握,根据植物的色彩特点进行有效的搭配,将整个别墅景观进行调和,带给人们更好的视觉享受。地域自然环境因子是影响现代别墅庭院地域风格景观设计重要影响因子。只有对地域自然环境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找寻出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表现效果。如同动物的骨骼。地形对任何规模景观的地域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结语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但并不是各个要素简单的相加,在进行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时,要综合住户的心理需求、别墅周边环境特点、区域配置等要素,综合应用传统美学观念、色彩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合理有效的整合资源,划分空间层次结构,实现风格的统一。

作者:章雪飞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方,关惠元.新中式家具生态设计的新思维探析[J].包装工程,2015(18):92-96.

[2]倪春洪.城市文化意象在导视系统中的演绎[J].包装工程,2014(08):16-19.

[3]丁熊.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02):13-17.

[4]成果.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解读及其在别墅庭院环境中的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3.

[5]钟峥嵘.基于形式美法则的别墅庭院景观要素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4,06:40.

篇2

苏南地区地理优势优越,自然水系发达,以平原和少部分丘陵的地形造就了鱼米之乡。自古以来,苏南地区就是富庶之地,在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人文、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居全国前列。随着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美丽乡村布局的落实,苏南地区乡村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乡村生活、生产和生态形式上都发生了转变。以常州市西华村为例,西华村位于常州市金坛区,下辖前塘、王家庄、前东、塘里四个村落,共有 219户居民。西华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种植经济苗木为主(例如:桂花、香樟、红叶石楠等),把整个村落打造成为了一个苗木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夏溪花木市场最大供苗基地之一。西华村经济水平逐年提高,乡村建设发展也进入快车道,良好的绿化基础和村办文化纪念馆、红色革命博物馆等都体现了西华村建设成就。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西华村在乡村景观设计上却处于真空状态,在生产方面,以苗木培育为主,却没有依托良好的绿化资源开展生态乡村游和红色乡村游等项目;在生活方面,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宽度不足,少量路段为土路。群众娱乐设施和场地不足,有健身器材,但运动场地建设滞后。村内建筑厂房、民居建设现代化程度高,但局部风貌不统一,墙体墙面色彩不一,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比较普遍,总体生活环境较为一般,局部形象不佳。路灯、污水等基层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在生态方面,西华村内水系发达,有河流和小湖泊,但是河道淤塞,水质较差,滨水环境缺乏特色。在西华村乡村建设中,尤其是乡村景观设计和建筑中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二、“幸福院”景观设计理念

“幸福院”是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选择,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探索。“幸福院”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几方面的价值取向。

第一,“幸福院”景观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动力。当前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基本动力都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幸福院”景观设计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为根本,对村容村貌和景观进行再设计和建设,为乡村投资提供了机遇,为乡村发展转型带来了契机。

第二,“幸福院”景观设计是绿色可持续生态发展的保证。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幸福院”景观设计一方面是对过去无序性发展的扭转,更是将乡村景观打造为区域生态发展的基础,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着力点。

第三,“幸福院”景观设计蕴含丰富的文化,并承载苏南地区的乡土生活。“幸福院”景观设计是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苏南地区乡土文化的现代展现。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乡村生活自发形成的,不能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形成断层,所以景观设计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传承、发展苏南乡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西华村“幸福院”景观设计策略

按照“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指导标准”进行整治。规划将西华村划分为以景观塑造、营造形象为主重点整治区和以清理杂物、整洁卫生为主一般整治区。在整体设计上主要抓住挖掘文化特色、整治建筑风貌、优化道路交通、梳理河流水系、构建绿化景观、打造滨水景观、完善配套设施和清洁村庄环境这几大原则。

“幸福院”景观设计不能孤立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简单地复制成功景观设计模式,而应该考虑到苏南地区的气候、生物种类、动物特点及农业发展形式,构建多元化与地域性融合的景观。同时自然景观、人造景观比例要恰当,如果人工痕迹过重,就失去了乡村景观淳朴、原生态的特色。另外,在苏南地区西华村“幸福院”景观设计中,对庭院、村庄等规模尺度进行合理控制。就本文而言,对西华村“幸福院”景观设计的策略如下:

(一)生态和谐环境美。

加大对西华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与治理,重点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水资源治理方面、大气资源整治方面。因为西华村是苗木培育产业村,村内绿化程度高,但是由于前期规划问题,绿化树木种类不一,种植杂乱无序。不仅浪费土地,也对绿色景观的打造产生阻碍。所以首先从西华村土地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方面入手进行规划设计,将西华村下辖的四个村落进行统筹规划,设置出生产区、生活区和旅游区,对村内绿化绿化树木统一安排移栽,统一区域内绿化种类。同时西华村水资源丰富,可采用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水系治理,自然驳岸利用植被根系进行驳岸保护,而人工驳岸用混凝土材料进行驳岸建设。对滨水景观的设计如图 1。图1是西华村入口的河流,通过淤泥淘挖和河水治理,使河流水清澈见底,在驳岸设计上用石块进行装饰,河道两旁种植垂柳、高矮灌木和常青树木,河道内睡莲用以净化水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另一方面使入村处的景观耳目一新,宛如世外桃源。

西华村绿化率高,高污染企业少,所以区域环境内大气资源质量较高,但是村民私自焚烧垃圾、焚烧修剪下了的废气树枝、树叶,对大气造成污染,所以在景观设计同时,提高村民保护意识也很重要。

(二)协调规划生活美

西华村经济水平高,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楼,但是前期景观设计规划不利,道路宽窄不一、硬化程度不高,是村容村貌呈现“现代化的混乱 ”。在新的景观设计中,首先对道路进行硬化刷黑,自东向西的主干道拓宽刷黑,其他岔道硬化,做到统一标准。其次对建筑墙面进行统一,民居外墙统一为灰白色,厂房为蓝色。对私搭乱建的进行拆除。使生活区域保留传统的乡土特点,同时统一布局,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呈现风貌各异的建筑景观。

针对西华村健身区域小的特点,对其设计为开辟新的场地,设计露天篮球场、网球场和健身区域。同时充分利用西华村特点进行大面积绿化,使人始终处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西华村的红色革命博物馆形成旅游产业后,自驾游火热,在运动场地周边也开辟了停车场。不仅方便乡村游的游客停车、运动,也使人车混杂的情况得到缓解。

(三)合理有序生产美

传统的乡村生产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西华村已经转型为产业化、规模化的经济苗木生产村,依托现有资源,向更多元的旅游业、服务业升级是西华村下一步的发展战略。那么生产景观设计不能局限于当前发展,而更应该着眼未来趋势。在生产景观设计上,主要有两方面设计。

第一,将苗木培育基地之前的松散管理模式改为统一规划,将村庄与苗木培育基地融为一体。打造生态乡村游的特点,吸引游客进行氧吧游、生态游。

第二,打造红色革命游。将红色革命博物馆区域进行地标式设计。突出村庄地域特点,以图 3为例。西华村红色革命博物馆在王家庄内,所以在去往王家庄的道路上设置工艺石,上书王家庄三字,打造旅游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同时相关配套设施如路灯、市政设施也一应俱全。

在西华村“幸福院”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村内现有资源,打造生态旅游节点,利用这些节点连成线,再辐射到面。使西华村生态旅游与服务业更上台阶。

篇3

花卉+婚庆产业=世界爱谷

产业依托:花卉种植产业

规模要求:100亩至上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

项目定位:世界爱谷.一生一世走世界

客群市场:婚庆主题、花卉观光休闲等150 km以内的市场 创意内容:花卉产业在旅游开发上一般要与婚庆产业进行结合,打造花卉婚庆产业园 区,以各种芳香、观赏和经济花卉种植为底色,形成七彩浪漫童话花海,种植本身可以形成 大地景观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主要赢利点: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花卉深加工、延伸品;婚纱摄影、婚礼举办、 婚礼餐厅、婚礼蜜月洞房;花卉养生、保健、美容等。

发展愿景:每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都应该建设一个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体项目。

苗木+休闲娱乐=美丽中国生态城

产业依托:苗木种植产业规模要求:500亩至上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

项目定位:美丽中国生态城。创意化绿化美化情景样板间

客群市场:花卉苗木休闲度假产业

创意内容:苗木产业也是在农业旅游规划中经常碰到的资源类型,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苗木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在当下的广大乡村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升级选择,苗木花卉产业本身就具备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但是由于规模和数量增加,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竞争。在苗木种植的时候可以按照城市、小镇、村庄、公园、道路、庭院的空间绿化美化景观效果进行景观苗木搭配种植展示,形成绿化美化样板间效果,提升苗木产业的销售;在情景化的样板间之中,进一步融入适合儿童、情侣、亲子、运动、游乐的各种旅游项目,形成整合化发展效果。

主要赢利点:苗木种植、销售;运动、游乐、亲子等。

发展愿景: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国家级的苗木产业基地都应该构筑一个美丽中国生态城项目。

林业+游乐项目=树上穿越游乐公园

产业依托:林业种植产业

规模要求:200亩至上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本项目主要是针对经济 林以外的林业资源。

项目定位:树上穿越。创意游憩森林公园客群市场:森林游乐游憩客群市场创意内容:针对林业资源,创建“树上穿越游憩公园”、“树顶木屋、树中穿越、林下游憩”的三维空间开发理念,即依托树冠可以开发树顶温泉SPA、树顶度假木屋、树顶休闲书吧、树顶瑜伽健身台、树顶观光餐厅等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项目进行整合发展;树中依托树干通过空中吊桥、藤索、栈道和各种拓展运动结合,打造适合儿童、团队的拓展训练项目;树下利用陆地空间打造度假帐篷营地、森林氧吧、林下采摘等项目。

主要A利点:游乐、运动、度假、养生、林下经济等。

发展愿景:在中国广大的林业资源广袤的地区,一定要做好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整合,让森林除了生态一出价值外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牧场+牧场生活体验=勇士狩猎乐园

产业依托:畜牧家禽养殖产业

规模要求:养殖产业需具备一定的规模,或者是依托草原、荒地、山林的养殖产业,或者养殖场周边有可利用的空地资源。

项目定位:勇士狩猎公园?回归大自然最真实的体验

客群市场:特色畜牧产品美食和体验游乐。

创意内容:这里所指的牧场不仅仅局限于真正的草原牧场,而是指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养殖产业本身就是农业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于类似资源依托的项目,要充分释放人类对于动物的天然感情,除去要对养殖技术、环境和品质进行稳步提升外,如果可以有可以依托空地资源的话,我们提出建立一个勇士狩猎乐园,该狩猎不等同于传统狩猎,而是让游客赤手空拳去抓我们特意放养的各种特色动物、去捡散养的鸡鸭鹅下的蛋、去挖山地野菜等等,而且游客获得的动物蔬菜,一方面可以就地交由餐厅进行定制化烹饪,就地享受美食,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定制化包装成具备自己创意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主要赢利点:养殖、延伸加工、特色美食、体验狩猎等。

发展愿景:人类最初的本性就是在于善于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种生活必需品,此类项目一方面可以丰富养殖产业盈利方式,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畜牧产品的价值和品牌知名度。

果业+创意体验设计=创意瓜果王国

产业依托:水果种植产业规模要求:一般是在知名的水果产地,水果自身的采摘农业旅游基本已经形成市场知 名度。

项目定位:创意瓜果王国?让瓜果旅游更上一层楼

客群市场:水果采摘近郊休闲游憩市场。

创意内容:一方面做好瓜果采摘观光等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丰富瓜果种植品种,提升瓜果种植技术,引入现代科技大棚实现一年四季、不同地带的瓜果采摘游乐;另外一方面将瓜果进行创意化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比如可以打造苹果创意小镇,在苹果采摘园中,有苹果小屋、苹果城堡、苹果乐园、苹果垃圾桶、苹果路灯、苹果休闲座椅等等,甚至其中的服务人员也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 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都打扮成苹果形态,游客在用餐的进程中所使用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打造也将苹果的元素运用到极致。所谓创意瓜果王国,其实就是将一个地方最突出的瓜果进行极致化的创意打造,让游客实现全感官的游憩体验,进而成为地方特色瓜果的展示窗口,推动瓜果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

主要赢利点:瓜果种植、休闲采摘、创意游乐、特色度假等发展愿景: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瓜果产品。

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百渔乐园

产业依托:水产养殖产业

规模要求:一般依托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

项目定位:百渔乐园?虾兵蟹将王国客群市场:休闲鱼乐市场。

创意内容:百渔乐园。虾兵蟹将王国,是指要丰富水产养殖品种的多元化,特别是用作 旅游开发部分,其次要丰富体验游乐方式多元化,在传统的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 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鱼的各种玩法(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打鱼)做到极致,同时引入相关联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整个构筑一个乡土田园游乐游憩方式 综合体。在做好各种游乐方式的的同时,将各种水产养殖产品进行创意化设计的发展思路,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的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主要赢利点:水产养殖、渔乐体验、特色餐饮、特色度假等。

发展愿景:在每一个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比较突出的区域,都应该形成自己的一个休闲游憩体验部落,既可以丰富水产养殖的收益来源,又可以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水产养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田+创意景观种植=大地景观

产业依托:大田种植

规模要求:一般是依托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区域,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通过创意化种植构筑。

项目定位:大地景观。大田也可这样玩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客群市场:农业观光体验。

创意内容:大田种植一般是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景观底色出现的,在当下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管控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大田种植的景观效果也是时下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针对于这种资源,一般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创意化设计打造大地种植景观,即可以将区域内最具特色的吉祥寓意或者最具地域特色的形态通过不同色彩的作物种植进行展示,建设至高观景平台让游客观赏。

发展愿景:中国广袤的田园应该成为承载和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窗口,以旅游为画笔在广袤田园上绘画出五彩斑斓的大地景观。

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设计=梦回十八坊

产业依托:传统民俗技艺、劳作方式

规模要求:作为单独的项目10-50亩皆可以。

项目定位:十八坊。步入即梦回千年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客群市场: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体验。

创意内容:每一个乡村旅游发展地区,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都会形成具备地域特色的民俗技艺、耕作方式和传统工坊,这正是乡村地域文化的经典所在也是其独特吸引力所在。整理出每个地域最具特色的传统劳作作坊,在一个区域进行场景化的再现,包括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都要进行场景化、情景化的再现,游客既可以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劳作方式,比如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等。

主要赢利点:参与体验、手工纪念品销售等。发展愿景: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应该只是通过静态化的博物馆展示来实现,十八坊项目的出现将成为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新农村建设+街道庭院生态廊道设计+五谷杂粮创意化设计=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

规模要求:在100户以下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具备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对传统村落。

项目定位:真正的美丽乡村。乡愁的体验地

客群市场:民俗近郊休闲体验客群。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创意内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党和国家对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重要指示。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掘地域的农业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技艺特色和人民生活习俗特色,在村庄道路景观的美化设计上以地域的特色果树、蔬菜和花卉作为景观绿化植被,并形成生态景观廊道供居民日常话家常;在居民庭院绿化美化的同时要结合庭院经济进行打造,形成葡萄小院、丝瓜小院、盆景小院、农耕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题院落;在村庄景观打造上要将五谷杂粮的果实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来源,各种棒子、大蒜、辣椒、柿子、大枣等农作物串成的辫子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在文化生活设计上要挖掘整理地域的传统戏曲、舞蹈、民俗技艺等进行传统发展。

主要赢利点: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民宿接待等。

发展愿景:美丽乡村的建设落脚点还是在乡村,如何真正的将乡村的特色挖掘打造出来是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所在,期待未来的中国大地上美丽乡村的发展真正的是实现一村一品。

田园养生+度假模式=主题休闲度假庄园

产业依托:田园风光和具有疗养保健价值农业产业发展区域。

规模要求:根据规模大小进行相应的特色设计,可以打造精品度假庄园还可以打造田园疗养度假小镇亦可以打造田园养生国际漫城。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项目定位:庄园人生。掀起都市居民的生活革命客群市场:田园度假客群市场。

篇4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景观;文化传承;设计

1前言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一共有56个民族,所以自然地理条件极其复杂,各地方居民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民居建筑与当地百姓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的地理环境也与居民的密不可分,所以传统民居也自然与资源环境相得益彰,与当地文化和地域特征相互融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应该让传统民居在地域景观设计中作为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2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

传统的民居建筑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辅相成的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也代表了一个区域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它也是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保护地域文化,就要保护传统民居。现代化的地域景观设计中,也要将传统民居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地方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民居形式在地域景观设计中发扬光大。

3传统民居的现代价值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有平原、有丘陵、有山地等等,而且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各地方的季节变化、气温、空气湿度等因素都大不相同,这就使得地方居民为适应当地环境而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格局的民居。此外,传统民居建筑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原始社会形态中,所以当地居民要考虑到经济性、实用性等因素,对地理环境及其提供的自然资源有着高度依赖。所以,传统民居不只是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中有重要的价值,也在弘扬地域特色和美感、启发现代设计的自然观、材料观和审美观等方面意义重大。同时,研究传统民居并将传统民居文化应用于现代地域景观设计中,又能够解决乡村经济文化与城市化开发的矛盾。

4传统民居的在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因地制宜的自然观的应用

首要的是体现的自然观。每一个地方的传统民居都是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的,并且融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传统民居从建筑选材、建筑选址到外观格局和艺术风格、审美观等角度,都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自然观念。例如宁夏民居。宁夏地处我国西北部,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气候干冷、地标植被覆盖率低、风沙大。当地盛行偏北风,所以民居一般都不开设北面窗子。为了御寒,当地多采取厢房围院的建筑形态,房屋排列紧凑,起到了挡风的作用。而南方的江苏民居则大不相同。就说苏州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深厚的文化艺术积累和精湛的建筑工艺而举世闻名。因为交通方式以水路为主,所以大门和过道都临水建造。为了通风驱潮,居民在建设院落时大多都设天井;因为天气原因,为了能够通风和隔热,都把墙壁和屋顶建的比较薄,并且设计了较宽的门廊和宽敞的客厅。潺潺流水,细腻而温柔,并且也融入到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中,使当地民居玲珑剔透,构思巧妙,布局细致。

4.2应用就地取材且多用环保材料的材料观

民居的建造,善于就地取材。因为在传统社会中,交通运输不便,经济比较落后,多数居民都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比较遥远的地方购置体量大、分量重的建材。所以传统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壤、石料、木材等,既节约环保,又形成了地方特色。虽然现代交通运输十分发达,但从体现地域特色,环保和节约的角度来讲,就地取材的材料观是应该在地域景观设计中充分应用的。比如傣族的竹楼,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云南是有名的竹乡,当地的气候环境利于竹子的生长,所以盛产幼稚的竹子而且种类繁多。传统意义上的竹楼,全部由竹子和茅草建成。竹楼为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这是因为当地地气潮湿的原因,下层不适合居住,但是正好具备了隔潮的作用。室内铺设竹板,极富弹性。而房顶则是由草排覆盖筑成。竹板、草排均是就地取材,居民自己制作,经济适用。竹子自带清香、附有有韧性,且比热高,所以在南方建筑景观设计中应广泛应用。

4.3应用“和谐”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讲求一个“和”字,虽然传统民居大多数是自发形成的,并没有科学和整体的统一规划,但从其反映形式上来看,总体上与自然环境是和谐的,同时又灵活多变,富有生机并带有地方人文色彩。比如皖南民居,他是中国南方传统民居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宏村”。宏村地处皖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田园风光,有结合当地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隶属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青瓦、白墙的干净景象。独具特色的“马头墙”不仅外观优美典雅,而且还具有防火并且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从皖南民居就可以看出,“和”不只是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外形的美感与内在的实用性的“和”。对于民居来讲,外观再美的地域景观设计,如果不能经济实用,设计也是失败的,也是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被当地居民所接受的。所谓地域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当然是体现地方特色;既然是设计,也当然要追求美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也是现代好的地域设计的追求。但是这种统一而和谐的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人文等特点注重实用性,这才能使地域景观设计既富有诗情画意、又符合当地人民需要,给一个地区带来新气象、带来生机和活力。

5结语

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使其在地域景观设计中得以应用,一直也是中国建筑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课题。而且迄今为止,国内外也有很多活跃的建筑创作实践,例如国外泰国清迈的一些度假村,国内的福建武夷山庄设计,北京四合院的设计改造等等,都是传统民居在地狱景观设计中的优秀案例。因此,应该鼓励建筑设计师在中国本土建筑分析研究上,投身实践,创造出更多既富有传统民居的自然乡土气息,又结合现代建筑的技术,优美而又实用性的地域景观设计作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更是提炼与继承。

作者:李喆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参考文献:

[1]降波.浅谈传统民居在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陕西宝鸡地区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9:72~73.

[2]周宇.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园林;绿化;规划

当前,新农村建设热潮正在兴起,新农村方兴末艾,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这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目前情况看,在很多地方新农村建设雏型已经展现,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美好前景。但据笔者观察,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绿化、美化,相对滞后,致使已经成型的街道和居住区,因缺少植树绿化美化,夏季水泥和马路酷暑难耐,冬季空旷街道则寒气逼人,有点美中不足。

1、新农村园林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脱节

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独立完成的,造成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所以农村建设在景观建设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1.2建筑无法融入周围环境

“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衍变,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设住宅越来越多。在一些村庄,由于住宅建设的放任无序,加之一些农民显富、攀比等心理影响,致使一些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乱,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极大浪费。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建筑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这些建筑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视觉美感的要求。

1.3已经富起来的村镇园林绿化建设急需引导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宾阳县出现一批富裕村镇,但是这些富裕农民在建设由一栋栋别墅组成原村镇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投入与园林美化的最佳“性价比”。如果在园林美化总体规划指导下,可能这些富裕村镇会成为主人留连忘返的风景地。

1.4各类构成园林绿化的空间要素破坏村镇景观

除了民居公共建筑外,院落、绿化、道路、桥梁、牌示等作为总体园林美化重要构成要素的各类构筑物的设立也大都缺乏园林绿化美感。其中有些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欠发展,而是由于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的低下。

1.5新农村园林美化绿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现在农村的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农村公共空间及宅前屋后个人空间残留的景观滞后,多是居民建筑夹缝中保留下来的破碎区域,缺乏系统的规划。

1.6村镇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农民园林绿化意识还未形成

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乡镇政府主管机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还是各类建筑的所有者,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建筑和村镇园林美化意识还处于蒙胧状态,没有意识到园林美化建设在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性。

2、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原则

2.1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应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行为心理,使园林美化同时具有景观、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在其功能中寻找最适合环境的平衡点。

2.2因借原则

因地制宜,借自然环境景观条件与景观要素提升新农村开发的环境效益。根据宾阳县环境特点,在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特征,尽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辖区域的古树、名贵树种。在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上,栽种本地特色植物,形成独特的园林美化。

2.3生态原则

新农村的园林美化建设不应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模板,乡村一举成名自有它的魅力――生态。因此坚持生态规划原则,减少非功能性的硬化,创造生态优良的新农村环境。

2.4和谐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创造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位。此外,在农村设计园林景观时,切不可与农田争土地,要在农田以外的闲散地、荒地、道路、河渠、湖泊、庭院上做文章,最佳作品便是园林、农田、庭院三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5经济原则

农村园林绿化建设很大程度上由于经济原因一直处于尴尬和被忽略的地位, 所以在进行园林美化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和注重经济合理性,以绿化为主,水景、小品等设施配置可适当减少,同时在设计这些景观时,不仅要考虑考虑一次性投入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他们观赏需求的同时,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2.6持续原则

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并具有城市园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保护、美化、游览、创造财富四大功能,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营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建设生态的农业生态观光村、优美的园林景观旅游村,吸引大批城市游客观光旅游,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

3、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内容方向

3.1在公共景观建设上突出乡村空间特征

传统农村都注重公共空间营造,宗及附属的“风水点景”是当中的集大成者,是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如市集、庙会、祭祀等活动场所。此外村委会也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首选,所以在景观建设时结合这些已有的公共空间做成景观绿面,形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大空间,同时也建成村庄中的形象标志。

3.2在绿化景观建设方面,突出乡土特色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本着“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栽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边片林合围”的园林建设目标,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要有现代化气息,人性化设计理念,注重服务功能完善,绿化、美化、香化居住环境。在绿化过程中注意观赏性树种与当地乡土树种的有机搭配,既有适宜观赏的雪松、石榴、腊梅、棕榈、玉兰等,又要有杨树、柳树、梧桐、国槐、苦椿、合欢等夏天冠大叶密适宜纳凉、冬天叶落枝枯,增强视线的本土大型乔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柿子、石榴、墨桔、葡萄、枣、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四季常绿的大蒜、葱、韭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南瓜、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同时注重沿街路灯、休闲广场草坪灯、街心花园的亮化工程。

3.3其他景观设施突出节约型建设

农村园林景观及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所以设置儿童、老年活动健身锻炼场地和器械,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以亭台、水榭、假山等适合农村环境所需的小品为主,形成简洁美观。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用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

结束语

在新农村绿化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进行各项具体规划,制定一套针对性强的新农村绿地系统规划原则,以达到新农村生活环境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大连走活三步棋建设生态文明村》责任编辑:康永兴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06-8-22

[2]《科学时报》2006.3.29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2006(05):38-45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从旧村改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朱 2006年06月02日

[5]《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t望新闻周刊.2006.2.20

[6]《新农村建设不要背离城镇化进程》中国建设报 作者:刘吉吉2006.2.7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以山地地区实践为例》作者:谭玫 古俊伟2006

篇6

关键词:乡村景观;农民新村;规划设计;田园文化;赵湾

中图分类号:TU985.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04-02

1 引言

2006年初,继中央作出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后,湖州市政府依托“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完成了全市村庄布局规划和示范村的建设规划,通过整治村庄环境、撤并自然村、集中建设中心村,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集约共享。

赵湾村地块农户分布凌乱,公共设施不齐全,卫生环境、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合理规划赵湾村,改善该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仁皇山公园配套设施的建设,根据《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决定对赵湾村作进一步整治与提升,根据周边木桥浜等村庄的搬迁要求,于赵湾村东南部建设农民新村。

赵湾村隶属于湖州市杨家埠镇,座落在湖州城西郊仁皇山麓,是一个城郊结合型村庄,拟建新村地块位于赵湾村东南部,基地被村庄南北向河流(旄儿港支流)分为东西两块。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4.54hm2。规划地块周边风景秀丽,北枕弁山群峰,南邻旄儿港,东侧与规划中的仁皇山公园仅60余米距离。规划地块周边交通条件也相当优越,紧邻即将建设的城市外环线。

2 设计理念

2.1 悠然新居 田园人家

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现代乡村田园文化崇尚的是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自然元素。设计中充分运用各种田园文化的要素,融入田园生活的概念使小区居民既能享受都市生活的活跃、安全,又能回忆与体验田园生活的闲暇、宁静。

2.2 尊重自然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人居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农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充分利用大地景观资源,使设计区域景观融入大地景观,与之相协调,相统一,保持乡村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强化自然元素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延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追求与享受。

2.3 贯彻人文理念

在设计中研究人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兼顾农村特定的生活习俗,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重建社区文化与庭院亲情。

3 规划设计总体构思及内容

3.1 总体构思

本次规划设计注重小区内部景观空间与旄儿港支流水系水景,以及仁皇山公园山景的相互交融,采用借景的手法,借青翠的山景增加视觉上绿量的冲击,借潺潺的水景让小区灵动起来,使整个小区真正亲拥山水,回归自然,让居民尽享田园生活。同时考虑各空间的联系性和居民的使用需求性,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结合朴实的造景素材,打造当代新型农民社区。

依托上述总体构思,考虑到小区东西两个地块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形成中心绿地(东、西两片区各一块)、宅间组团绿地及滨河生态绿地的景观组成体系。

3.2 设计内容

3.2.1 西部片区中心绿地

西部片区中心绿地,是西部片区惟一一块面积较大,位置较中心的绿地。因此,必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休憩娱乐等各方面功能,根据轴线型地形条件,景观空间也随之呈序列状排列,通过一组弧形花岗岩花坛作为引导,精致的植物造景,硬朗的花岗岩材质,形成亮丽的低层视觉空间,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中轴小广场依据场地条件采用规则式的多边形构图,直线条铺装形成方格构成与地形相和谐的构图肌理,西南角设置一组组合花架,形成序列感,并为居民提供了日常所需的休闲设施。中轴广场南面是一组竹林、小径,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穿出竹林,豁然开朗,一个简洁明快的小型树阵广场呈现眼前,小广场恰好正对小区西入口,不仅凸显了入口简洁、大气、明朗的风格,又完美地使景观序列得以收尾。

3.2.2 东部中心绿地

东部片区中心绿地主要运用自由流畅的弧线,结合绿地与建筑平面线条的走向进行布局,入口处以两组弧形花坛自然过渡到放置健身设施的休闲小广场,小广场采用“S”形线条与直线进行艺术构图,平面上形成一把竖琴增加艺术氛围,横向上穿插直线条铺装,强化纵向的尺度感。四组树池环凳沿广场“S”形边线排列,既凸显了平面构图在立体空间上表现的美感,又为居民乘荫纳凉、照看小孩提供了方便。为追求立体空间上的变化,在小广场南部设置台阶,抬升了弧形花架结合圆形花坛的休息平台,形成了观景制高点,引导观山滨水视廊,使居民可以在这里“远眺青山,近观碧水”,真正享受到小区望山亲水的景观氛围。

3.2.3 宅间组团绿地

由于本项目中宅间绿地面积都比较小,可利用的景观空间受限制,因此,宅间绿地均采用植物造景,自然堆坡和微地形处理来进行景观设计,以达到软化硬质景观、美化环境的效果。

3.2.4 滨河生态绿地

旄儿港支流将地块分隔成东西两块区域,故小区东、西片区都两面临水,形成带状滨河绿地。为满足居民日常使用功能及一些特定的生活习惯要求,此绿地结合1.2m蜿蜒园路和汀步,方便居民出行。

4 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采用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本地不同的日照条件、气候和环境因素以及植物生理特性进行配置,创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景观效果。同时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兼顾观赏性,贴近农民生活。

4.1 西部片区中心绿地

西部片区中心绿地的绿化景观沿景观轴线序列由北向南呈现出精致―活泼―规整的过渡变化,入口的弧形花坛满铺浓密、丰富的地被植物作为衬托,放置野山石为标识物,以造型植物、球及藤蔓类植物点缀,营造出盆景式的精致造景空间;中轴小广场周围绿地面积较大,为体现自由、活泼的种植方式提供了可利用空间,通过自然式点缀弧赏树,局部片植中层开花小乔、灌木,结合树下大面积的色叶地被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丰富多彩的花园式景观空间。通过中轴小广场南面一组竹林汀步,把视线向树阵小广场过渡,广场上列植开花小乔木白玉兰,不仅体现场景观的序列感,又增加了小区入口的气势。

4.2 东部片区中心绿地

为与东部片区中心绿地自由流畅的“S”形平面布局方式相适应,此绿地的绿化景观主要运用随意地弧植和活泼的片植、群植,整体风格自由流畅。休闲小广场“S”形排列的树池内种植挺拔的大榉树,形成通透清爽的林下空间,低层运用多个品种的低矮花灌木、宿根花卉和四季草花沿广场、园路边线镶嵌,勾勒出行云流水般的流线型花带,体现丰富的林下层次感。

4.3 滨河生态绿地

滨河生态绿地以自然式配置手法,柔化树阵边缘,通过桃树、柳树间隔栽植,沿河点缀迎春的组合贯穿整个驳岸,美化堤岸景观,局部范围内运用片植、群植乔灌木,丰富绿化景观层次,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4.4 宅间绿地

宅前宅后以行列式种植中层开花灌木为主,沿建筑边线围合低层植被以柔化硬质景观,同时选取不同的树种作为各区域主调树种来强调相邻建筑的标识性。

5 结语

作为农民新村建设项目,本项目建成后不仅是作为赵湾村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利用仁皇山新区中城市住宅小区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载体,从而塑造了田园化的栖居环境和健康、和谐、融洽的农民新村,由此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极大地推动了此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篇7

【关键词】:传统聚落;巷道空间;景观

1、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

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基本空间形态主要包括旱作农业区聚落、灌溉农业区聚落和特殊类型聚落旱作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以黄土高粱峁山地和少量台塬地以及长城风沙滩地为主。地形复杂多变以及农牧生产模式的差异,往往一县之内有多种地形、地貌,民居通常以地形或疏密,形成了集聚型和散居型聚落,其布局灵活而自由[ ]。旱作农业区聚落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带形聚落、阶梯形聚落、团状聚落、自由形聚落。

灌溉型农业聚落可以分为邻水型聚落和组团状聚落,灌溉型农业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较为平坦,但是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落的发展和分布,聚落因靠近水源而沿着河道延伸,形成带状聚落。灌溉农业中往往多个带形聚落随道路、水系构成群体组合空间,形成较为密切的功能组团,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筑较为密集。

特殊类型聚落主要包括放射型聚落、堡寨型聚落及近地型聚落,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叙述了。

2、西北乡村传统聚落的空间特性

西北乡村聚落多数是自然秩序与风水观念综合作用构成的巷道形态。巷道作为空间界面与交通网络的独特系统, 对中国乡村传统的生活环境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审美意义。

2.1传统街巷的空间特征

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具有序列性、交叉性、领域性和神秘性等特点, 民居外墙几乎都为不开窗的实墙, 致使街道空间成为一种封闭的“窄巷深弄” 。人们由村外经村口至街道空间, 最终进入自家宅院, 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从容量上看则是从宽敞空间渐次转入越来越窄小的空间, 同时空间的公共性逐渐减小, 私密性逐步增强。从自然的外部空间, 经由村镇、街巷、庭院然后进入室内的空间, 这一系列空间变化的联系, 构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完整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系统[ ] .通过实体突破以及屋檐、院墙、窗楣等形成的“第三空间”, 丰富了巷道的空间形式与巷道景观。

2.2 街巷空间的形式

西部平原地区乡村城镇受地形高低起伏的限制较小,因此多采用棋盘式的路网格局,街道线形都是直线式的,街与街、街与巷、巷与巷之间相互通达,且多以“十”字形或“丁”字形搭接,路网格局显得规整有序。

西北地区山地乡村的街巷格局虽然也受到传统形式的影响,但是在强大的地形“作用力”下,街巷网络无法如平原城镇般“ 理想”,而更多地采用树枝状或不规则网状, 街道线形以折、曲线为主, 街巷之间也不强求通达,有些直接采取尽端式。

2.2.1 直线形

直线形的街道空间一般是村落内的主干道,直线巷道与各个支干巷道公共构成了乡村聚落的交通系统。如宁夏固原王家庄处于平原地区,巷道多为直线空间一览无余, 虽有利于交通, 但景观单调。

2.2.2“十”字相交形

十字相交的巷道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比较常见,如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村内的巷道可使人的视线贯穿到底。有些巷道还是错位相交、转折,借此可以阻隔视线, 为街巷空间提供一个屏障或底景,使人感到街巷空间的曲折、丰富、含蓄。

2.2.3“丁”字形

这种巷道相交的方式虽然未能保证几何完整性, 却可使街道空间显得丰富,个性十足。某些丁字型巷道常露出另一段巷道的墙体或古树的一角, 较好地起到承接作用, 避免了空间与景观死角的弊端。

2.2.4曲线和折线形

曲线和折线的街道空间呈现的是不对称画面构图,其两个侧界面在画面中所占地位则有很大差别:一个侧界面急剧消失,另一个侧界面则得以充分展现.折线形的街道空间随着视点移动逐步展现于人的眼前,具有较强的标志性,让街道空间有了很高的可识别性。

3、街巷空间动态景观分析

巷道的形状不同,给人带来的空间感受也不同,巷道空间的大小变化给人的感观和心理印象比立面变化更加深刻。有些街巷部分区域,由于两侧建筑物的夹峙, 空间十分封闭, 抬头仰望几乎只剩下一线天,但在这一段狭路的尽头却是一片开敞空间,使人感到豁然开朗。让人感受到了古诗所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还有一些巷道的某段,低矮的墙体拢不住院内的绿树繁花,人漫步如此窄巷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1巷道的高差变化与景观

西北地区多山,依地形而建的住宅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轮廓变化丰富。当街道处于自然倾斜处,就须设置台阶和坡道,于是街道又有了更多的空间节奏的变化,别具一番韵味。西北传统巷道形态虽受到地形限制,自然倾斜地形也造就了街道空间造型的多样性, 为街道景观增添了魅力。

3.2屋檐与景观

西北地区建筑的屋檐在构成巷道景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屋檐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人在村落中漫步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西北民居的屋檐之所以高低错落、变化万千,一方面是村落沿河流蜿蜒弯曲, 地形本身有起有落,另一方面是建筑群的等级规制不同,加上一些厨房的披檐、大门门楣、庭院的花墙等,组合在一起, 建筑群形象自然是变化无穷的。

3.3结点

巷道之间交汇形成结点,结点扩大形成人流聚集的广场,中心没有固定的形状,扮演着调整了巷道的网系和节奏的角色。在西北乡村聚落中,有许多的巷道结点,处于巷道之中,又与巷道不同,是介于巷道和广场之间的形态。天水市武山县雷口村山泉水管口就是一个由建筑、巷道共同组成的结点。从泉水管口起始, 历经了空间的开阔―收缩―屏蔽―转折―广阔这多种变化,空间上的联通和视觉上的连贯让人觉得这一切还是平和一体的。

篇8

论文摘要:日本现代景观的展示模式有古典景观控制下的现代呈现一说,其发展路程既传统又现代,在世界上独具特色。本文从其城市景观设计手法的多样性角度切入,从社会人群的行为、心理与环境空间的关系考察景观设计的多维动态,根据日本景观设计的人文、地域特征,结合景观设计面临的发展态势,分析其城市景观道路发展的特色与优势。为我国当下面临的城市景观设计问题与前景,整理出相应的设计经验并拓展新的思路。中国

一直以来,日本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城市文化传统内涵的保留,及至今日的传承与延续,都有其独到之处。在都市名城保护,都市圈产业计划,交通规划等方面,其本土设计师的景观方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了对单纯抄袭西方模式的超越,形成了地域风格鲜明的发展模式。而现今国内的城市景观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多维模式发展激烈碰撞的境况,我们也许能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手法的多样性作为切入点,在追求具有都市情趣的环境景观之余,与当地的特殊地理风貌加以联系,创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环境景观。

在日本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下、地面、空中三个空间层次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景观的纵深感日益加强。为塑造形式更加立体,内容更加饱满的景观空间,立意和手法都备受考量。具体深入到其景观案例的设计理念,我们能根据其多样性的设计手法,得到不少经验与启示:

一.突破传统的材质搭配与空间互动

从日本传统景观设计中强调受众的感受入手,通过平面、立面景观互动概念的提炼并与之相结合,并在现代景观设计融合人与空间的交互性,相信会有不俗的景观设计效果。

例如日本出云地区交易中心及站前广场就将这些元素很好的串联起来。此现场景观的主体由数学计算得出的多边形组成,每个模块切割成了3x4m的三角形,基地上有两组主要装置:绿草坡,黑钢表面和不锈钢镜面组成的的焦点“单元”以及12根白色“声柱”杆件。

首先,草坪模块形体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平面布局,上升到空间的三维视角。三组不同材质的“混搭”尤其突出了视觉效果,草坡的自然亲和力,黑钢的冷峻时尚感,不锈钢镜面对环境和人群的反射效果,轻易的抓住了眼球效应,使行走成为一种视觉享受。其次,12根白色“声柱”杆件能制造出微妙的流水声,替代了实体的存在,充分挖掘出材质多样性的搭配与感官互动效果。材质的巧妙搭配不仅提供了有趣的人、景互动的空间范例,也形成了极富创造性美的视觉享受。设计者将景观的感受主体,表达主体等综合信息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作为设计的表达核心,这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将大大提升景观的艺术魅力与互动作用。

二.感官与环境的相互促进

在当今综合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单一景观空间关系的设计已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包括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探求新的研究领域,挖掘地域特色,提升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充分展示、组合物体与环境特征,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环境的感知与想象。以满足绝大多数人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意识形态与行为要求。从社会心理、行为投射的角度看来,城市景观正面临着越来越综合的考量与考验。

府中市美术馆前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通过感官体验并进一步延展到精神层面享受的景观设计案例。此案例通过不同材料的延伸效应来重点突出感官效果,首先在材质上采用经过筛选的铺地纹理和颜色,用凹槽的模式来反映光影的变化,深色的石块与安息香等植物的花朵取得材质上的视觉对比。其次,排水设施则被设计成了乐器般的效果,三口水井在雨天能奏出美妙的雨水滴落般的音乐。作为景观设施中重要的互动部分,游人能够停留在每株安息香的周围,或遵从自身的感官体验,或陷入自我冥想,很好的拓展了景观环境的感官效果与联想空间;突破了景观本身的独立性、局限性,使环境主体回到参与和体验这一关系,并深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建立出更紧密,更有影响力的纽带。这就更好的解答了从物质的创新组合,到环境氛围的创造,进而影响精神层面的一种有联系、有变化、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三.设计结合自然

麦克哈格在其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割裂的依赖关系,对气候、植被、城市、乡村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合理的利用途径。因此在每一处地理环境中,设计者都可以通过该地区固定而特殊的气候条件联系到景观设计的核心。如日本琦玉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因此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就以“空中之林”为主题,日本园林设计师佐佐木叶二结合自然植株的四季变化创造出“变幻的自然与人的相会,新都市广场”。设计者力求为钢筋水泥丛林城市中生活的都市人创造出能够亲身体验大自然变化的场所。这个设计从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出发,用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季节变化作为激发点,引导人们回到生活的细节,体味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体味晨露,朝夕,花开,叶落。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带来的人与环境的巨大共鸣。而作为城市环境的规划者、创造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宜人过渡,设计核心的准确把握,设计带来的综合信息将直接建构出人与环境的直系平台,并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炼古绎新——提炼古风,演绎今景

日本景观的发展受其传统造园的影响深刻,他们既善于挖掘自然的精髓,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呼应与紧密关系。作为强调本土特征的景观设计方案,设计师将考虑更多层面的干扰因素。而只有当城市景观设计与社会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结合时,当人们表象的与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得到积极呼应时,城市景观设计才能得到人群的认可与积极的反馈。

例如今治国际饭店中庭“瀑松庭”,就是一个以濑户内海为主题的庭院,提炼传统造园手法,并对材质挑选形象化,用黑松和流水构建“动”与“静”的空间主题,既还原了日本传统造园的冥想空间,释放身心,又配以流动的跌水,融入对生活哲理的领悟。吸取传统手法的精髓并进一步演炼,从演绎手法到表达深度,这是景观设计师对继承传统表达敬意的方式之一。正是通过这种对传统精神内核进行新的手法演绎与信息还原,地域设计的传统才能得到传承,发展路程才会不断收集、过滤、提升新信息带来的优化与进步。

综上所述,除了继承传统景观设计手法外,现代的景观设计师不仅仅从视觉效果,还常常以听觉,触觉,知觉等多种感官互动的手法来演绎城市景观。通过这种手法创造城市景观的美和情趣往往带给人们更加愉悦的环境氛围;而情景交融的景观手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了立体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这就为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及其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客观的借鉴与思考,从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层面人群、不同气候特征强调设计的合理性,做出景观设计的韵律美,做好城市景观设计的加减法。从而促进我国城市景观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多维度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造园书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日本最新景观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美)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沙永杰著“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李芸著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

[6]谭建华贺冰/译场所与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7]景观设计杂志

篇9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篇10

关键词:庭院绿植;花池;影壁墙

庭院绿化作为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多种效益,对优化农村环境、建立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系统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庭院绿植对老年人的影响

庭院绿植的精神内涵,首先表现在其对老年人的影响上。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阅历丰富,思想深刻,同时又古板、怀旧,经常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加之身体越来越差,体弱多病,往往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情感上急需安慰。除了子女的关怀之外,庭院绿植也能极好的改变老人们的心理状况,寄托老人的情感,驱除老人的孤独,勾起老人的回忆,引起老人的感悟。在庭院里种植大量的花卉、草木,能有效地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增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丰富暮年生活。

2.庭院绿植对中年人的影响

中年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一年龄段的人基本上都是职业人,正从事着某项工作,为亲人和家庭谋幸福,可以说是最劳累的一个群体。中年人是社会生产的“掌舵人”,在如今快节奏的大环境下,无论动手还是动脑,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下班之后,绷紧的身心需要温馨的慰藉来消除疲惫。庭院绿植能够让疲惫的中年人从身心上得到休息。使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良好地休息,进而可以更好地投身到新的工作中过去。常言道“花木有情”,观赏花草树木确实是让人愉悦的休息方式,将疲劳之感一扫而空。

3.庭院绿植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心理和生理从此走向成熟,性格逐渐定型。当青少年长期厌恶居住环境时,久而久之会变得厌世,因此装点居住环境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植物散发生命的活力,花卉迸发青春的魅力,对其有着诱导作用。庭院绿植,必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健康的影响。

4.庭院绿植对儿童的影响

幼儿的成长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而绿色植物含有叶绿素,能够吸收对人有害的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土壤之中的水分,利用蒸腾作用,通过叶片散发到空气之中,增加空气的湿润程度,改变空气质量;在降低噪声方面,由绿篱、乔灌木、草坪构成的绿带减噪效果良好。在住宅内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可以使住宅内的空气清新、湿润,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减少儿童的生病率,促进儿童身体和大脑的发育。

“四化四改”是新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村庄绿化”是其中起到“门面”作用的一个方面。村庄绿化可以分为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相对于道路绿化而言,村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家中的庭院绿植,所以说庭院绿化更为重要。当村民们布置自己庭院中的绿植时,引种栽培各种以灌木、草本为主体的花草,或露地栽培,或造型盆栽,既可四季观叶、观花、观果,自得其乐,又可出售获取收益①,有意无意之中,庭院绿化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显现了出来。

大漠孤烟,小桥流水,平沙落雁,野渡横舟,这些充满野性的自然美,似乎渐渐的从我们视线中消失了。但是,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得知,在乡下农村,仍然有无穷无尽的自然美:幽静的树林,飘香的花丛,自在的鸟雀,奔淌的河流,即使农村绿化中有很多人工化的痕迹,也没破坏这些自然的韵律,相反,两者竟然很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共同构成优雅的乡村美。

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植被、山体坡度, 以及有特色的民居庭院等要素都是宝贵的景观资源, 尊重并强化原本的自然景观特征, 使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更有助于农村庭院景观个性与特色的创造。

经过庭院花池的衬托,自然美能轻易地进入我们的视线,反过来,在自然美的衬托下,人工化的庭院绿植也更加的呈现出其理性化、标准化、形象化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影壁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起遮挡视线作用的一道墙壁,上面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其形式有浮雕、彩绘等,多是描绘吉祥图案。而庭院绿植可以与影壁墙成功的结合。

首先,花坛式。用砖石在影壁墙前砌成花坛,种植观赏性的松、柳、竹等超过一米的绿植,以其为前景,以影壁墙中的画面内容为中景和远景,近、中、远依次展现,这种种植松柳等观赏性树木的花坛,适合布置在画面为山水的影壁前,犹如一幅中国山水画,给登门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次,花池式。它不同于砌起的花坛,是直接在地面上种植植花草,掩盖墙上的空白,往往不会长得很高,多是刚刚触到影壁的瓷砖,因此影壁的画面内容与花池之间影响不大,其题材可以是山水,可以是楼阁,甚至现代题材也无关紧要。

最后,盆景式。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盆景都是居民家中最普遍的绿化方式,将盆景和影壁墙结合在一起,不仅美观,而且简单易行,只需将大小不一的盆栽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起来,两侧摆放比较高大的盆景,中间摆放相对矮小的盆景,使其色彩统一、高低协调,且能够和影壁墙相呼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壁墙反映的是人们的审美观,自然而然会越来越具艺术性,但无论怎么变,影壁墙和绿植的结合将会是一种趋势。从而使庭院绿植越来越受到欢迎,拥有特别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量事实表明,庭院绿植不仅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装点住宅、愉悦精神、陶冶情操,还可以吸收粉尘、降低辐射、阻隔噪音。在村民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都会把绿化住宅当做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庭院绿植更加优秀的设计和改造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秦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初探[J].广东园林,2007(2):71-73.

[2]马博华.康复中心景观设计中植物对人的心理影响[J].美术大观,201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