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考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联想思维;历史
要想感悟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并分享万物表象间无穷的美妙与纷呈,联想是最佳的彩桥。所谓的联想思维就是由此想到彼,并在同时发现它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既有联想的特点又有思维属性的思维方式。初中历史课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篇幅虽然不是很多,但具体历史事件的知识点丰富、复杂、繁多,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学生在知识点的识记上需要下很大工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费劲不少,可结果却不尽人意,考试中总是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参加工作几十年来的感悟和教训,以及近几年在教学方式上的探究,并经过认真地思考、细心地研究,认为把联想思维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识记,效果良好,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
联想思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即能从一定的学习对象出发,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联想到其他事物,以扩大或加强对学习对象某一方面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或解决某些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有许多题目也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命题的,要求把几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比较,并归纳出其中的本质性的东西来。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在单元测试、月考、期中、期末等检测中去强化,让学生在反复地训练中逐步形成一种能力,即一见到某历史事件,就会立即联想到与它相关联的其他历史事件来。
联想思维的方式有很多,其一是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联想方式。这种相似可以是事物的事件、性质、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相似,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跨朝代、跨国界进行联系,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最重要的考点,内容较多,更需要条理清晰,才能识记有方。如导致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次列强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常考点,、第二次、、等,《》《》《》《》《》等,学生单个去记,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找到这些事件的相似点,把他们联系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战争和条约的性质都是列强,战争的结果都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都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一步一步改变着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样无论怎样测验,学生都能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找到解题的思路。联想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比联想,即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况进行联想,从而引发某种新设想的方式。例如,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俄国1861年改革、中国的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学生总结三次变革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性质和结果,以及对所在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识记,而且能够从本质上把握住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在特征,“区分事物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联系事物是认识事物的深化”。通过长时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事物性质的能力,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联想思维还有诸如接近思维、连锁思维等几种思维形式,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
篇2
一、农村初中历史复习课堂教学现状
1.复习课=复述课
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往往会把复习课上成复述课。即一堂课下来,全由教师代办,把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内容罗列一遍。稍好一点的,是教师整理出复习提纲,带着学生一同重温一遍所学的知识。这种课往往是在刚开始进入复习阶段最常出现。
2.复习课=测试课
完成第一轮复习后,很多复习课堂就成了测试课。由此而诞生的模拟考试多之又多,据我了解,我们这里就有学校提出每周一次模拟考。测试,这是很多教师最喜欢的,它可以省了很多备课的时间。
3.复习课=讲评课
进入总复习后,特别是到了4月份后,由于测试多了,很多时候课堂就是试卷讲评课。 一测一评,一周的时间就打发了。
4.复习课=问答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少教师也很喜欢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集体或个人回答。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其实收效并不大。
5.复习课=自习课
到了复习后期,经常会出现教师觉得该讲的东西都讲了,学生也会觉得该练的也练了,都会觉得无事可做,这样也会出现让学生自习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初中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效率的思考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教学效率应关注下面的一些问题。
1.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方式
第一阶段(3月份以前),课堂教学主要以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单元知识为目的,讲述课、问答课、练习课上使用较多。第二阶段(4至5月份),课堂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为目的,此时应多采用练习课、测试课、讲评课。第三阶段(6月份至中考前),此阶段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分数的能力,因此讲评课在此阶段非常重要。临考前几天自习课也有必要安排一些,让学生把课本浏览一遍,回归课本,调整状态。
2.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复习
中考复习说白了就是把课本知识“读薄”然后又把它“读厚”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根据近年来的备考,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工作,就是要把《考试说明》里的范围做一下归纳,这样好在学生的心中有个总的印象,即把课本“读薄”。如今年贺州市中考历史的《考试说明》里,涉及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和世界5本历史课本共38课的内容,其中《中国古代史》为5课,《中国近代史》为9课,《中国现代史》为10课,而《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都是7课。再结合《课程标准》,今年中考所涉及的考点为60个,其中《中国古代史》5个,《中国近代史》14个,《中国现代史》15个,而《世界近代史》15个,《世界现代史》11个。通过这样疏理,就可在学生中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要在38课书60个知识点里考取50分。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个安排复习进度,逐一突破各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3.要以近年来中考试题为范本,全面把握中考试题特点和答题技巧
贺州市自2005年开始把历史学科列为中考科目,命题的原则多年来基本保持一致,命题的方式和难易程度变化不大,这就给备考复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年来,我对中考试题的使用一般都是采取如下方式,效果不错。即在复习前把上一年度的中考试题印发下来给学生测试,让学生一开始复习即可了解中考试题到底是什么样的,好比是揭开中考的神秘面纱。学生做题以后,又可知识自己就算不复习也可得不少的分数,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不足分数复习补足即可,从而减轻了学生对复习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带学生认真分析答案书写的规范,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4.要以课本为原型,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训练
很多教师特别重视去组织一些复习资料,诸如“知识要点”“分类知识”等,然后把资料印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按复习资料去背、去写。刚开始时确实能起到较快提高考试成绩的效果,可到了复习后期,成绩就很难提高。学生做题时,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或丢三落四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对课本知识的把握不牢。为什么这样说呢?课本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的范本,是第一印象。俗话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其实并不单是这样。因为课本有图、有色彩、有思考题,这些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复习资料和试卷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复习时绝对不能丢开课本。
5.要合理分配讲授、练习、阅读、思考的时间,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学习金字塔”,我们知道,不同方式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刺激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从中所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效率也不同。如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来看,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这好比吃菜,一餐就只有一样的菜,就算是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两口也没有胃口了。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复习课,一堂课上都应有教师的引导讲授,学生的动手练习、自主阅读和思考互动,而且还应在时间的分配和方式的选择先后上多加考虑。这样,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效率。
6.要重视寻找当节复习内容与相关旧知的联系,关注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遗忘规律
篇3
【关键词】微课程 开发 云学习 历史与社会
微课程创造了"颠倒课堂"、"可汗学院"、"五分钟学习"模式,创造了"右脑学习"的可能,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方式。本人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角度谈谈微课程的开发方法、工具、步骤,以及应用于网络云学习等问题和设想。
一、 学科微课程的开发策略
微课程的开发形式主要有两种,原创式开发和成果式开发。
(一)原创式开发
将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故事、主题教研等开发为微课程,以本人制作的获市一等奖的微课程《中考专题复习》为例,分为以下步骤:
1.选择课题
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可以针对课前导入、重点教学、难点突破、课后拓展延伸,可以是教材解读、知识讲解、考点归纳、题型精讲,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展示。
2.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主题后,通过网络、文献等方法调查了解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信息。用于本学科微课程制作的主要素材有历史地理图片、视频、历年中考试题等。
3.制作微课程
如何制作微课程可以说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大瓶颈,因为涉及到图片、声音和视频的制作处理等开发工具,但简单的说,制作微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环节:教学实施与拍摄(或录制)、视频后期编辑过程。
(1)开发工具简介:
图片处理软件,如FSCapture、Photoshop等;声音、视频的制作和处理软件,如QQ影音、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
(2)制作过程详解
目前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摄像机拍摄法、智能手机拍摄法、手写板或交互白板及专业录屏软件制作法(简称"可汗学院式")等。我以录屏软件制作法为例,介绍《中考专题复习微课程》的视频制作和编辑过程。
第一步,准备录制。安装Camtasia Studio 6软件,并双击桌面图标(图1)打开此软件,此时会自动弹出欢迎对话框(图2),选择"录制PowerPoint"功能。(或打开"Powerpoint 2003"软件,点击编辑栏中"录制"按纽(图3)进行录幕,若没有出现此图标,可以在菜单栏上右击,勾选"Camtasia Studio"栏(图4)。
第二步,录制过程。单击"录制"按钮,在电脑窗口的右下角出现一个小窗口(图8),注意麦克风音量不要调到最大的位置,而且录制环境要保持安静,这样后期的编辑会简单快速些。准备就绪后,点击"单击开始录制"按纽,录制开始。一边播放PPT一边按刚才准备的讲解大纲进行讲课,若其间出现错误,可以停顿几秒后继续进行录制正确的讲解,在下面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段错误部分选中裁剪删除掉。另外,录制期间,鼠标不要频繁的或不必要的移动,否则,录制的视频会产生好多节点,加大编辑的难度。
当PPT播放完毕后,出现结束提示,点击"停止录制"按纽,出现保存对话框,我们把文件命名为"考点精讲 考点1 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常识.camrec",并保存,出现"你要做什么"对话框,现在我们选择"编辑您的录制"选项,重新回到"Camtasia Studio 6"的软件编辑界面,转至第三步的编辑录制操作。
第三步,编辑录制。选择第二步中重新回到"Camtasia Studio 6"的软件编辑界面后,弹出"项目设置"对话框,"预设"栏中选择"录制大小"(有具体要求的,按要求选择)后确定。编辑工作自此开始,先介绍制作教学微课经常用到的工具按纽:
"剪辑删除轨道":点击"放大"按纽,放大时间轴(图5),越放大,定位就越精准。视频播放过程中,点击时间轴,选择要删除的片段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小范围的用鼠标点击拖动选取(如图5的阴影部分),点击"剪切"按纽即可;要删除内容较长的,先选好起始点,点击"剪辑",再选择结束点,点击"剪辑",在视频轴上单击删除所选的视频内容。
"音量和音频的调整":音量的调节可以通过"增大音量"和"减少音量"按钮,通过点击"音频增强"按钮,可消除背景噪音(图6)。
"导入媒体":编辑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插入另外一些媒体,如历史与社会学科有关的地图、爱国歌曲、爱国影片等(有些需要经过格式转换),可以通过任务列表中点击"导入媒体"按钮,经过"项目设置"设置后,把图片拖到视频轨道,完成导入。
(二)成果式开发
随着微课程制作的普及,交流、学习和运用他人开发的微课程成果是发展的必然。
【案例】以我的微课程视频《考点精讲 考点2 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为例,因为涉及内容主要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所以我在网上精选了一些这方面的微课,结合我省中考的考纲和学生的困惑点进行整体规划、加工制作,待脚本较完善、思路较清晰后进行"编辑录制"成现有的这一段微课程视频。
所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是微课程制作的重要策略。
二、 学科微课程云学习的探索
制作微课程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通过教师的交流协作、学校的统筹整体设计、更多学校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等方式,加强对微课程的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建立学习评价反馈机制,最终受益于学生和老师。因此,建立免费的、高效的、操作简便的微课程云学习开放平台,势在必行。
如果说微课程是菜肴,那么微云学习平台就是餐桌,更是营造一种环境,来的顾客多了,菜肴也会创新,厨师也会诞生,大家更会乐此不疲;我的实践也证明,微云学习平台不仅仅是餐桌,更是创设一个时空,这里提供的不仅仅是营养,更是一群人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篇4
【关键词】中考;学习效率;方法
一、加强对《考试说明》课本重要性的认识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和依据,不但老师自己要认真研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不同考点的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只有对《考试说明》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住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视课本
这几年的中考试题都是立足课本,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一些老师放弃课本,舍本求未,自己另外整理一本资料,寻找偏题、难题,进行押题、猜题,偏离了复习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的学习载体,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导致学生依赖心理,迷信老师整理的材料可以让他们考好,结果放松平时上课学习的认真和用功,或只会死记硬背老师整理的内容,面对开卷试题束手无策,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也就是说学生开始复习的方法、途径一旦错误,要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中考题许多来自课本和《指南》。如2005年中考试题第29题:回答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哪一个国家?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是谁?(2分)
(2)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三个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3分)
(3)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
说理由。(5分)
再如2006年中考试卷第20题:图5是哪个组或集团的标志………………( )
A.欧洲联盟 B.国际联盟
C.北约组织 D.华约组织
这两道在当时的得分率都较低,可都是课本和《指南》的原题,这让大家尝到了舍本求未的苦果。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包括课本中的每课一得,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图片、名人名言、地图等。根据《考试说明》对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逐个消化,夯实基础,同时对《指南》的题目进行训练和讲评,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体系。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培养
(1)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要求试题要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科能力水平。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也注意让学生从教材(包括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考察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教师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读书和阅读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应依据考试说明,根据各班级的学情,立足课本,变换角度训练学生从课本(包括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一些老师平时的教学仅停留在讲授课本或划划课本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学生忙于翻看老师整理的材料,生搬硬套,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也累,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也不理想。老师与其辛苦地整理材料,不如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能力,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这也就是“鱼”和“渔”的区别。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材料题的第(2)和(3)问题: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具体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即资本输出增加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获取了更大的利润,加强了美国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但它同时也建立在对第三世界不公正掠夺的基础上。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3分)
材抖三
――摘自人教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3分)
这道题突出学科核心知识,以提供材料考查学生提取有效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考查学生从数轴图上概括美国经济发展状态,问题设计从理解分析到方法运用,突出了开放性试题重视学以致用的特点。试题提供文字和数据材料,体现了素材的多样性,要求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学习方法纳入考查当中,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满堂灌。要依据《考试说明》,立足课本和《指南》,研究教与学的方法,关注学情,巧妙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每节课不要讲满,课前用几分钟时间小测知识点,上课“讲、评、练”相结合,每节课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一旦发现问题,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解决。那些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要帮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予其学习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学习正轨。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意进行有效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的指导。这种知识+能力十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加强审题和解题的指导
在考试中,许多学生冈书写潦草或答题不规范,或审题不认真而失分。如辨析题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说理,但是学生往往或把辨析题做成改错字,或说理只写一个方面。有些学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结果答非所问而丢分了。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题(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学生没有根据图14概括l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而是从课本和老师整理的材料中找答案,导致失分。
篇5
一、研读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初三历史复习,首先就应该弄明白中考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走弯路,提高效率。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明确规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其次,我们还要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确定考点。教师一定要明确对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备考复习时间有限,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前面对考试要求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提高效率。
3.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具体复习建议
1.按单元进行复习。历史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建议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这样做,第一可以全面复习巩固学生以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尤其对于以前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的复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并从整体上掌握各板块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许多单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复习专题,所以单元复习的同时就是进行专题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并且,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1)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社会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同种类型知识的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可以是同种类型的,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变革等。通过比较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美国历史上杰出总统及其事迹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通过这种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
3.历史复习课应做到“三讲三不讲”。由于初中历史复习内容多,课时少,很多历史教师总是抱怨每节复习课总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课堂效率低,课节安排紧张,这就要求我们复习课必须落实新课改精神,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力求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具体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老师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教师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习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篇6
1.变化之处
2016年与2017年考试大纲的比较
[项目\&2016年旧考纲\&2017年新考纲\&结论\&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突出考查核心素养和构建完整的课程观\&命 题要求\&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的地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考核目标与要求\&调 动 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彻底跳出了“知识立意”的圈子,彰显了“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考试精神\&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 述 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考试范围\&选考一\&全部九个改革\&删除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阿里改革\&删减内容、整合考点,避免必修与选修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高考命题的灵活性\&选考三\&“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非战公约”、国际联盟\&(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两伊战争\&选考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其他\&旧考纲的选考二、五、六被删除后,新考纲对剩余三个选考模块重新编排序号,旧考纲中的选考一、三、四分别被调整为选考一、二、三\&]
2.不变之处
据上表可知,2017年考纲在考查范围上必修部分没有变、选修部分主干基本没有变,这说明经过多年历史学科高考实践之后,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考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体现出历史学科命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二、2017年备考的变与不变
1.备考之变
(1)根据命题要求的变化,要重视唯物史观对复习的指导。唯物史观是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全球史观等史观的基础,是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载体。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体现为:①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物质与意识形态三个结构层次分析古今中外的社会转型,如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热菔保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等去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周制的破坏、百家争鸣、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②运用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来分析通史,归纳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复习时,用必然性和偶然性分析其爆发的原因,然后用连续性把放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宏观大背景下去认识。③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认识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思想解放、历史伟人、历史变革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关系;辩证分析历史人物。例如,在复习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要正确认识历史伟人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关系,要辩证看待历史伟人的贡献。
(2)根据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要多途径训练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批判思维、证据意识、求异思维;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做到做一题、懂一理、通一类。笔者建议:
学会构建学科体系。以古代中国历史为例,从社会转型角度,我们可以把古代中国历史分为西周社会、东周之变、秦汉之变、唐宋之变、明清之变,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组,构建立体知识框架,然后自主完成具体的史实部分。例如,分析明清之变时,我们可以针对史家观点“马克斯・韦伯疑问”――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于是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去求证,这样就落实考核目标中的“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等具体能力要求。
学会训练思维能力。根据2017年考纲的变化,杨宁一教授预测2017年高考将会呈现“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的趋势。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将会进一步体现思维含量,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形成观点;所谓“材料题自主化”,即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体现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在之后的复习中,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特点,以问题为导向,训练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24题考查了“儒学的产生”,教材仅从孔子的思想、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叙述了这一内容,而高考试题则追问孔子思想的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课本知识时,不能像高一、高二时那样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而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适当补充新材料上,也就是说通过问题引导,去认识不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打通课本中知识与知识的藩篱,训练自己求证史料、分析史料、归纳史料等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会总结答题模板。总结答题模板是快速训练自己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的答题模板必须来源于实战,并且经得起实战的考验。笔者从多年备考中总结出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明”“抓”“析”“转”“选”“组”六步答题模板,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试题略)套用答题模板为:①“明”――明确设问要求。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②“抓”――抓住关键字词。东汉时有十四州、唐开元时有十五道;图中文字“吐蕃”“南诏”“流求”等。③“析”――分析关键字词。州、道同属地方行政单位,但唐代道的数量比东汉州的数量增多了;“吐蕃”“南诏”“流求”反映了边疆地区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等。④“转”――转化多个问题。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比东汉增多了?为什么东汉的州到唐代变成了道?为什么东汉的州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比较均衡?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⑤“选”――选取容易角度。考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如选择问题1“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比东汉增多了”;问题2“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⑥“组”――规范组织答案。第一步,联系史实。上述问题1联系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史实,问题2联系唐代国家大统一、民族融合等史实;第二步,分点规范作答。通过科学的训练,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