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思想的确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考查;导向方向

语文教育教学是我们所有教育教学的基础问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基础。近几年来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改革呼声很高,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许多的优秀语文教师也能够融会其他改革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路。高中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在高中的各种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但也是改革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的。我们知道现在高中阶段的各种学习补习班遍地都是,而学生进行补习的重要科目主要集中在数理化方面,对语文进行补习的少之又少。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进行探索,寻找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根据问题寻找思路,逐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热爱语文,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那么,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从多年的教学实际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主要从教学思想和学习内容上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思想,努力研究现代化高中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的发展,单纯地学习语文,将语文和学生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学生对语文并不喜欢,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多的语文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非常单调,教学过程固定,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艺术,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不高。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而采取了题海战术,这种方法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的记忆,而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真正内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内涵进行新的认识。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语文绝不是一般的学习工具,语言是我们人类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思维的体现,是人类特有文化的代码,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能力,更好地认识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语文教学应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涵即可,而是要培养他们继续学习和将来踏入社会自谋职业所具备的语文能力,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绝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标签,它理应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语文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封闭的,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语文在将来生活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内容也存在着简单、落后的问题,很多教师还在采取简单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基础能力抓起。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听,并能理解所听到内容的含义;能够合理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广泛地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写出好的文章,认真书写。我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非常注重这些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把这四个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孤立进行的,而是融合进行的,只要学生语文基础能力扎实,相信会为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篇2

关键词:中高职体系建设;基础课教学;困惑;对策

按照省教育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文件精神,即:“七年一贯制,夯实公共基础课程,对接专业技能课程”的总体思路。文化基础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充分体现“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目标要求,注重学生转段过程中的素质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仅以我校的具体实践谈谈体会。

一、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

1.生源质量不容乐观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职[2014]20号文件精神,试点项目入学条件由牵头院校与参与院校共同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

从近两年的生源上分析,徐州市的录取分数主要在520~570之间,为总分的75%-80%,基本达到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和一般四星级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相对高考而言,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在高中的学生群体中是属于低层次的。以侯集中学为例,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0分,经过三年培养,仍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因此相比来讲,参加项目试点的学生如果参加高考是不能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家长、学生也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其二是这批学生中语文、英语与数学仍旧是一个难点,尤其是英语与数学主要课程,不少学生在这个方面存在偏科现象,因此生源的质量方面不能够仅仅看总分数,重点科目的分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2.转段升学考核标准不够明确

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要在“3+4”中职本科培养过程中,实现这个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中职与本科教育内涵体系是有很大差别,中职教育重点是学生技能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有一技之长,而本科教育看重的是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两个体系完全不同,出现的偏差较大,如何融合合作双方共同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上,尽管我们很努力,但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很难达到高中学生的水平。

根据省教育厅苏教职[2014]31号文件精神,转段考核的前提是重点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

课程考试的重点是考查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和技术技能特质,为后段学校技术技能人才系统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如何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就是说考什么、怎么考还不明确。

3.多方的期望值与现实有差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工作涉及了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双方学校、学生家长与学生等诸多方面,对待这项工作的期待值是不一样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项目的期望值是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素质,又能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但现实不是这样。

对中职学校来说,项目实施的直接利益是保证了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解决了招生问题,但是对于高职、本科来说则不然,首先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带来了一些教育问题,这批学生进校后能否具备本科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在转段过程中,中职学校希望学生都能够顺利转入高本阶段的学生,而高职院校担心转入的学生是否合格。

作为家长与学生,被录取之后就以为已经进入保险箱,还没有意识到转段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认为已经进入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期望可以拿到一张本科毕业文凭。

梳理三方核心意见,最终承担主要责任的是文化基础课教学。文化基础课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三方的满意与否。

4.缺少统一的教学体系衔接设计

现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模式主要做法是合作学校自行结对,选择试点专业、制定试点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可以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也导致教育各层次之间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设计需要确定基本的准则,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由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的,形式差异较大,“七年一贯制”的培养特色没有充分体现。

江苏师范大学与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关于联合开展三年制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的协议》中只对试点专业、招生对象、学制及培养模式、招生人数、管理职责、经费划分、毕业文凭等进行明确,但各自教学体系的内在特征及如何衔接没有做出说明,以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缺乏明确的目标。

5.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需要

由于合作项目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更多的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公共基础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局面。

分段培养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挑选了最优秀的教师担任“3+4”班级语文、数学、英语课的教学,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但毕竟长期担任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像3+4这类近似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学,他们还是力不从心,例如教材和教辅材料如何选用,知识点如何把握,讲练如何结合,教学难点、重点如何界定等问题,需要不断摸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做法

1.明确培养目标

在省教育厅文件基础上,我校多次与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相关学院座谈沟通,初步达成通过在我校的三年学习,学生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基本标准,以此作为前提,制定我校3+4班级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强化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服务等方面向试点班级倾斜。

2.配备了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项目试点班级的教学工作,基于升学转段要求,在师资安排上配备了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目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12位教师中,副教授4人,占34%;讲师6人,占50%;助理讲师2人,占16%。4位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年限全部在5年以上,且均获得过优秀班主任。

3.加强了教学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针对试点班级管理,学校专门制定了教学管理办法,加强了教学管理力度,管理部门坚持每天教学检查和巡视制度,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检查工作,加强教学信息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同时积极与班主任沟通,并通过家长会与家长积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倾听学生、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

期中考试以后,我们对“3+4”班级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3+4”班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运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不及格的学生中甚至出现超低分,显然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认为进入“3+4”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日子。一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属于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好造成。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1)明确目标。在着眼于提高学生数理能力的同时,还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方法。既有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借鉴应试教育的特点,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加深部分教学内容难度,参考普通高中的要求,对部分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上进行延展、扩充。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教学效果。

(5)减少非教学因素的冲击,保证正常上课不受干扰,同时,希望学校在这类班级任课教师的待遇上能给予适当倾斜,以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加强校校合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4年,学校积极与牵头院校江苏师范大学联系,举行研讨活动,邀请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专家为我校师生作报告,组织我校“3+4”班级的学生到江苏师范大学参观学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同时为促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邀请侯集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骨干教师来校座谈,虚心请教三门公共基础课程的管理办法、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体系建设“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对于我们来说目前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新鲜事物必将会成为职业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逐渐认识到了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以促进其发展。不仅如此,近些年,我国施行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更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本文旨在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引发一轮最新的、最可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能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等。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强化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进取,共同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语文执教经验,与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分享几点心得,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浅析新课改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在本段着重论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了解的不深刻

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推行不久,一些教师尚未对其内容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强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及一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应付考试。

2.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慢慢走进了高中语文课堂,并且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帮手,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些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智能停留在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则是过分的依赖于多媒体工具,几乎每节课都用到了多媒体,并且大量的教学内容都是依靠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的,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的、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准确、清醒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失去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构建师生平等交流、气氛融洽的高中语文课堂,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只会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不仅如此,一些多媒体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有些脱节,不仅不会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还会适得其反,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综上所述可知,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使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就要从源头抓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探究,不断总结,争取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将在本段中着重论述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种有效手段。

1.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僵化、教学程序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改内涵,只有通过对教师进行日常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使之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内涵与意义,最终更好的实现新课改。

2.科学、合理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的配置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课堂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之外还要培养其它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 结 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探索,一定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 云梦学刊,2008(S1)

篇4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为数不少。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而,我利用高中语文课堂为阵地,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大胆尝试,终于找到些许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语言能力的措施。其具体如下:

一、重视阅读理解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四项基本技能。而高中语文学科理念中,正确理解与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高中生具备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表情达意,用语文思考、讨论、理解、创作及激发高中生阅读兴趣,提高其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等,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阅读,是人类从文字符号中进行知识获取、经验扩展的重要途径。阅读过程中,人们能够探索人类历史所积累的丰富文明资产,更可尽情地翱翔于无限的想像空间中。研究指出阅读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发展,活化神经回路,形成严密的神经网络。

此外,阅读也能够增加人的抗挫折能力,减少其心理上由于无知所带来的恐惧感。我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改善其语文学习的状况,因为自主阅读活动可以增进高中生的阅读理解、写作等的能力,以及对语法的掌握和运用,给高中生打开认识世界之窗,远比为其灌输课本知识要有用,因而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当作重要的目标。并且阅读也不只是认识字、词这么简单,当学生阅读完文章后,会思考作者在文章里说了什么?通过文字符号,高中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联系,而作者在文章里传达了哪些信息,就需要高中生主动去建构。如果高中生不能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章的意义,就说明学生不懂或者是不了解文章,即是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欠佳。因而,阅读理解需要通过词汇、语法的知识,将字与字之间的意思读出来。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是通过文章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最后获得深入分析和欣赏阅读内容的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营造阅读环境。虽然不少学校已经提供了大量的班级阅读书籍。但是为了推销更多的书籍给学生,教师有必要在学期初便向图书馆借一个书架,放置在教室后门的旁边,用来布置成配合语文课程、班级阅读课程等相关的书籍,供展览与自由阅读。二是,配合学期语文课程的阅读计划的实施。教师实施阅读教学应当配合本学期的学期教学计划,并配合各种课程主题进行主题阅读。为了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希望,充分利用学校语文教学的时间规定,主题阅读中的材料不以与主题相关的小品文章为主。阅读材料的来源,大部分应有教师参考各版本的语文课本课文和语文教学指引中节录,并请班上担任高中语文老师的家长配合课程提供阅读素材。基于阅读与语文教学不能融合为一的问题,也导致语文老师常常面临被迫在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取得平衡?c。

教师尝试进行“以阅读为核心”语文课程来达成在有限的语文课中让“阅读”教学的质跟量并重,并进而实现学生“读得多、读得广、读得巧”的目标。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以“学期课程”为主;从教材出发,进行“主题阅读”;调整语文课的教学步骤并配合主题阅读教材来进行听、说、写的深化教学;以“迷你阅读课程”进行“阅读技巧”的教学;利用主题教学活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与老师规划的阅读教学是实践“以阅读为核心”语文课程最佳的方式。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还应特别需要注重整体课程规划。

二、教学严谨性的提升,进行多元化教学

规范用词是促使高中语文教学严谨性得以提升的关键。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文字使用上存在较多分歧。举例来说,不少语文课程当中的“分”和“份”、“渡”和“度”选词取舍的不一致,。另外,“抉择”和“决择”共存,“辗转反侧”和“展转反侧”并举等都是语文教学用词不当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上述词汇在词典的解释中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教学时的用词不严谨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要选取规范用词。有些教师认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选取自己认为最适合的用词,百花齐放,各取所需,表现用词用字的多元化,才是文学丰赡富丽的手段;如果规定了一个框框,文章就有如一潭死水。然而,在教学时先保住基本的用词用字的严谨性,尤其用在科学文字上保持意义的唯一而准确,仍是最重要的。具体到其他领域的文字表述,例如文学创作方面,可以稍为放宽这个规范。

要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实施多元化教学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配合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动静交错的安排,如教师说明、默读、写作、测验等静态活动,搭配抢答活动、同学讨论等动态活动,可以调节教学节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专注力。此外,善用教学媒体,如电脑、投影仪等,并结合有效教学策略,可以提升教学过程的效率及教学成效。另外,感官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联系语言表达的起点。从学生在感官作文教学的作业中,可得知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通过教师指导运用各项感官经验,学生可以从更多方面认识外在事物,进而并开启作文表达的起点。但是,若要看到学生完整作文语言表达的成效,则需教师长时间的指导。

篇5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语文教学标准》中对语出了如下解释: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有机统一。高中语文教学更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改变过去只把语文教学禁锢在工具性程度的观念。如此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语文课堂转变为朝气蓬勃的欢乐场。教师应留意并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思想的变化。教学过程要摒弃过去分段分层、破坏文章框架的方式,而是要让学生分析理解整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和人文精神,争取使学生能从思想的高度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加深对文章的领悟。文章中能反映主题的关键句、重点词汇要反复的品读,力求学生能在理性的外衣下看到感性的心灵,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领先于工具性。

二.依据实际情况安排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如同大海行船,面对广博的知识,很多学生都会有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从哪儿开始学、怎么学等,一些教师也会有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讲课的现象。考虑到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广大教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探索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只有教师领悟了应教什么以及如何教之后,学生方可知道自己应该采取的学习方法。

1.研究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教师在明了教材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之后,才能得出授课安排。确定教学目标有着灯塔的作用,可以指引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

2.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前提要求,教师可以做出高中阶段的整体教学规划,也可以是当前学期的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后可以将繁重的高中语文教学分解成连贯的体系。具体的教学计划可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一课程教学计划;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落实。第一课程教学就是传统的授课,这部分时间是实现教学内容的主体。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同时配合教师详细、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完成计划的落实。第二课堂教学就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的学习。这部分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课外写作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安排组织落实主要就是针对第二课堂提出的。教师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小组长和班长的领导作用,收集学生的学习问题,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着较为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如若可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必然会有非常好的教学成果。从心理上看,只有学生认为学习语文自己很快乐,并且愿意去发现、感悟文字的魅力,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等都会有特别明显的提高。教师可以采取诸如讲故事、猜脑筋急转弯等方法来活跃学生思维,通过点拨、纠错、回忆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在现代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声像导学也会起到非常好的课程导入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比较多的文章,进行个人诗朗诵等让学生体会到语文阅读的快乐。板书过程使用彩色粉笔也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四.重视第二课程的效果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具体有如下几点:

1.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利用课余时间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教师不定期的发放试卷、模拟题给学生完成,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做好作业的检查工作。

如果教师只留作业而不检查作业就会让部分学生感觉作业不重要从而不认真做甚至是不做。教师只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才能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3.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展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相关的活动可以是诗词朗诵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表演等。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思考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开设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而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前提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我们要通过改革校本课程,积极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与途径,在学习氛围中创设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同时,改革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行和能力特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有语文同仁写作成果,把在改革校本课程中的点滴思考总结如下,供大家借鉴。

一、拓展语文学习视野,开展探究式学习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说要以教材为教学载体和蓝本,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语文教材这个载体。我们的正确做法是透过教材这个媒介,要大力拓展课堂外延,从文本写作特色,主题构建等方面纵横联系,引经据典,以大量详实的材料来充实我们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给我们的校本课程积累素材。譬如当我讲到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课时,有的学生竟然对于这个题目的感彩提出了质疑,说它本身含有贬义,似乎有些不太恰当。笔者联系学生对学数学的畏难心理,讨论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过的一句话:“只有笨人才能学好数学。”咀嚼什么才算是“笨人”,从而联系到雷锋的“傻”,老子的“大智若愚”和庄子的“呆若木鸡”等故事,掀起一场学生“咬文嚼字”活动,净化校园文化。我上《祝福》时,让学生讨论“现在还有没有祥林嫂”,进而开展“祝福与家乡过年风俗”探究式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微型的选修课,学生兴趣很高,钻研之深刻,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教授的。

二、立足于教研主阵地

长期以来,学校教研组织与活动在应试教育及个人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或者在教研的方向与话题方面往往流于具体的情境创设、导语设计、激发兴趣等课堂枝枝节节的零散问题,没有一个集体的发展性方向与目标。在改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积极发挥自身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态度,聚集了大家的共同力量,在教研主阵地中改革校本课程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如何优化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语文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发与利用”、“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与积淀”等多个论题中积极创新,大力探究,取得了令全校同仁瞩目的成就,为校本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教研活动中,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撰写论文,课堂调研,积极走访,灵动反馈等形式,明晰了信息技术对于语文课堂的利弊,并就如何扬长避短做出了系统性探究,在构建语文课堂的多样化、高效化方面有了具体、独特、深刻的理解,在第二课堂的有效把控与时间来源等难题中获得了解决……总之一句话,教研活动是改革校本课程的不断活水,我们当积极利用。

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

我们发现校本课程在其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不足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文化底蕴的先天不足、课程开发技能的缺乏,导致了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忽视对学生兴趣、需要的研究造成课程开发实效性不强;缺少规范的管理导致课程开发的随意性等现象。而作为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师,有着太多、太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面临高考重压的高中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会使他们感到一种负担与压力。为此,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学生家长委员会”以及“发展性评价制度”、“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保证课程建设向着规范有序,富有内涵品质,充满生机活力的方向稳步持续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可以说,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横行其道的原因根本在于高考指挥棒的方向偏差,在当前高考制度还无法改变、颠覆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优化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的距离,如何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做到并行不悖是需要我们校本课程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对于我们教育领域的影响显而易见,意义深远。在改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与课程观。首先,我们要积极做好语文教材与网络世界间的有效联系,譬如在讲授《祝福》时,就可以从网络中搜集鲁迅先生相关主题的文章,把它们放在班级论坛中供大家集中浏览,拓展探究,从哪个时代的写作背景出发,从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与为文风格出发,从其救国救民、“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写作宗旨出发,对于鲁迅这一写作领域有着一个整体的感悟与理解。其次,我们还要在师生沟通方面积极地施与学生正面影响,引领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恣意遨游,促进其良好人文品行的健康成长。

总之,站在课改一线的老师们要一如既往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以上是我几年多来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砌磋,算是抛砖引玉,以求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能少生一份困惑,少走一些弯路。

参考文献:

[1]张青,刘雪丽.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 2011(Z2)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 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用不同的方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模式,是创新性较高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会使教学活动得以创新,更会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新鲜感。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全面素质,而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思考、交流、分享等能力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一、合作学习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会应用的更为广泛,因为所学的课文中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多个角色,教师一般都会安排学生创作一个“课本剧”,然后让学生来表演。比如说在讲《雷雨》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推选出一个文笔较好的学生充当编剧,然后收集大家的意见将剧本编写出来,而其他同学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通过小组配合来完成一场小型话剧表演,在表演结束后,通过投票选出演得最好的一组。这样大家在总结成功与失败教训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懂得如果各凭己见,不在乎其他成员的感受,注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也让学生更加懂得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2.合作学习在知识积累方面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在当今这种信息发达的社会,获取知识的途径有许多种,以至于人们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有用的知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庞大的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对此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比如说在学习课文《兰亭集序》时,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还有词类活用,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发挥集体的力量,将冗杂的学习任务进行拆分,学生依据自身所擅长的,寻找自己能处理的知识。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前提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3.合作学习有益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的发展了,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即合作学习。比如说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来探讨有关“梦想”方面的话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使学生懂得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师生间能够做到“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另一方面知识是无限,教师也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的知识都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相互探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民主教学”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发挥,这将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既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呢?

1.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高中语文教学合作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小组讨论、团体组织的活动、随堂学习。小组讨论又可以细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外调查。团体组织的活动主要是是带领学生参加由班级或学校举行的辩论赛或演讲等。随堂学习则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课外名篇互教互学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时,需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和合作学习方法。

2.要努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时,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这一技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当然,这个问题不能老师总是通过简单说教来进行,反而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次,就是要教会学生将合作技能具体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当我们在讲授学会倾听的技能时,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来阐述如何才是会倾听,很多同学就会想到要保持安静、“不时的点头表示自己在听或者是认同别人的观点”等等。由此可见,只有当学生了解了这些技能的具体表现后,他才会知道如何真正去运用这些技能,从而实现和他人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尊重。

3.探究未知,建构思维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策略

新课改时代的到来,对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重点提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发展。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牢记这一新时期要求,并将其有效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教师为做好新课改时期的教育教学任务首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在进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通过理论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制造更多机会,来充分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体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构建师生平等关系

古往今来师生关系都是处于不平等状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威严的象征,处于主宰地位,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然而对于刚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迫切希望得到尊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以往传统教学理念,不能以师道尊严的腐朽理念来对待学生,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威严的压力[1]。应在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同时倡导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如果有学生在学习中犯了错误,教师应心平气和地与之交流,注意语言教育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放下对教师的警惕,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他们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体现长辈、朋友以及老师的综合性,构建师生和谐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

二.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课前预习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课前预习工作环节,培养学生提前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预习习惯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其提前学习的良好习惯。大多数高中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并未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导致学生将学习的压力全部集中在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内。学生课前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充分,导致学习针对性不高,严重影响其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刻不容缓,预习是学习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正确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体现课前预习工作的成效,如果放任学生自流预习,有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2]。因此,教师应当在平时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预习方法,并从旁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参考书、网络查询课文的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提高预习工作的实效性以及重点性,教会学生科学的预习技巧,使预习工作能够取得成效。

三.加强课内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出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愿望,不再满足呆板的接受知识,对于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对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依靠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目标落实后,可安排一些思考题给学生分析研究,以引领学生逐层深入了解课文,并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协作能力[3]。例如苏教版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海伦对这三天的光明有何感受?对于“对于欢乐与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一句你们是如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呢?通过安排这些探究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以提高教学成效。与此同时,教师应从旁指点学生的合作研究,提高研究成果。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中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深入思考,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感知,造成他们写作时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写作质量低下。对此,教师应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得以提高,有了实际生活的经验,学生在写作时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比如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居民区帮助大扫除。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思考这次活动的价值以及意义。有了实际生活的经验,学生便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具有极强的真实性,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写作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需要在教师耐心的指导下实现。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环节能够得到更好的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玉庆,徐敏强,徐莹.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10(12):13-14.

篇9

一、困惑的源头在何处

管然荣先生提出,在与教师座谈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一些困惑:有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属性不科学,二者不属于同一性质……说实话,一些质疑与感叹早已经见诸报纸杂志,在基层教师的教学探讨中也有涉及。但在笔者看来,面对这些问题似乎没有必要表现出“苦大仇深”的样子,更没有必要以此为借口“回到凯洛夫教育学当中去”(某大学教授语)。理由有二:

其一,如果因为课程改革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出现一些问题就要否定既定的思路的话,那传统的语文教学早已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岂不是要全盘否定?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早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无论是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更多的应该是扬弃与综合,应当是取传统之所长,取他国之所长,补本土与传统之不足。至于“误尽苍生皆语文”“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等惊人之语,应当视作语文前进的一种推动力量,对于其中的观点应当理性选择,不能因此而乱了改革的阵脚。

其二,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问题并非出在课程标准上,而是出在教师身上。众所周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课标组在研究、吸纳了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后,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体系编写出来的。但出现在普通一线语文教师的视野中时,可以肯定地讲,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用原有的经验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或者是基于课标中文字语句的表面含义进行解读,至于为什么课程标准中会有相应的说法,该说法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往往是没有意识去研究。这对于课程改革在普通语文教师心中的内化,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这也是课程标准推进过程中的一大不足,只想着让教师“知其然”,却不想着让教师“知其所以然”。

总而言之,不知原因,不知背景,却老想着用原有的经验去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

二、解疑的途径是什么

如上所述,面对困惑,不应当选择退却,而应当积极寻找解疑的途径。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例,如何理解其中所谓的“不科学”“不同类”呢?笔者以为,从学术意义角度来讲,工具性与人文性有讨论“科学”与“同类”的必要,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纲举目张的所谓必要性,似乎没有必要冲淡日常教学的主题。说得再直白一点,就算不知道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还是得继续下去。

那面对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般理解落到实处呢?笔者以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既重语文知识基础又重语文立意的理念。或者这么说,语文学习本为立意,而意之源头却离不开工具性的体现。有了这样的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便不再是两个互相割裂的概念,而是融为一体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亦可以将这二者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

结合这一理解,笔者对课文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向学生再次明确语言的价值在于语言的力量,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以言表意,以意驱言;其次,与学生研讨语言的力量(人文性)与语言本身(工具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二者关系紧密,无法分离。在此基础上读《我有一个梦想》,我们的态度是:文章首先就是用来读的――以读者的身份读,以作者的身份读……读到最后会怎样?学生会读得热血沸腾,会读得表情庄重,会读得热泪盈眶。人文性即在其中,而工具性也会在不断地朗读中被感知、被感悟。

三、普通教师的课标观

课标是不能不学的,不过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学、怎么悟。坦率地说,关于课程标准的争论一方面笔者知道跟在争论的专家后面很难分出所谓是非,只能惹得一头雾水,还容易乱了原有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普通教师的课程观更多的应当是立足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再谈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以为,日常教学中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是不必过于仔细咀嚼的,是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人类文化”,并不影响日常的教学实践,无论如何,语文都得教,都得在现行考核机制下教。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必须揣摩的,尤其是其中的“统一”二字,意味着不必因为描述分开而在教学中也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引言

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所占比例之大,让很多高中学校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作文的写作指导上。但是由于各个语文老师教学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们阅读量、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当前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就如下几点展开有效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方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积极写作,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基础的一点在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文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能感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偏好,如果教师重视作文教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将写作作为自己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了,乐于表达,敢于表达,作文水平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师帮助学生重树写作信心,增强动力

在高中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功会产生愉悦感。若这类情绪反复多次,学生的学习信心便会逐渐增强。第一,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赞扬,在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赞扬其中的创新之处,多表扬优点,少指出缺点,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哪怕仅仅是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好的开头,新颖的构思,我们都应当给予肯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第二,要正确掌握表扬的时机,例如笔者在批阅学生作文之后,都会从中寻找出5篇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之后分析评述哪些内容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内容可以改进,如此学生便会得到非常直观的写作指导,被表扬的学生也会更有信心写出好的作文。第三,采取灵活的表扬方式,好的作文不单单可以在本班内展示,还可以定期在其他班级展示,让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其写作才能,下次写作时会更加用心。

三、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民情风俗观念,集人而成的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可适当“抛砖”而“引玉”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四、加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

在高中应试阶段其实可以采用一定的模式加强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的创新性难以被培养和发挥,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仅仅适用于学生应试阶段。面对一年一度的高考,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是非常实用的,老师应该教会学生考试得分的技巧。通常老师在讲解作文的时候都会强调作文需要有个精彩的开头和完美的结尾,中间内容可以采用排比段形式,能够给阅卷老师深刻的印象,容易得高分。对此,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是文章开端的训练,不一样的文章类型开端都不一样,教师可以总结一下平时经常考的文章类型,进行分类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取得明显效果,作文作为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断的训练才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

五、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程式化比较严重,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影响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随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素材,丰富生活体验,切忌只以书本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与丰富素材的积累,教师不应束缚学生想要表达情感的渴望,应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教师不限制文体、不限制字数、不限制写作,使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抒感,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此做法看似随性,却可使教师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师在此不难发现,学生并非写不好作文,只是对有针对性的题目,缺少生活经验,缺少素材而已。教师需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生活素材,这种积累素材的方式,可使学生对素材理解的更深刻,运用的更得心应手。因此,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在于作文是学生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于作文是测试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工具,是提高学生交际表达能力的关键一环。为使写作教学水平更为精进,老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在充分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后,通过词汇积累夯实语言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兴趣;通过互联网工具创新教学;通过生活感悟创新构思,最终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