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

篇1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运用“三传一反”的原理来加工化学原材料,通过这一原理以最有效的、简便的方法完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原料加工工业的生产过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一门“即时性”的学科。“即时性”即随着社会对化工的要求,企业和高校的培养方案也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过时的培养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高校和企业也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构建本专业的特点,发展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1 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时期,化学工程与工艺已经向“环境友好型化工”方向发展。我国环境问题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改善环境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情。通过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为相关的化工企业提供一些有效的环保方案。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实习现状及分析

以往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调、考核制度单一等问题,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的课程,对于工程实践方面十分缺乏,从而导致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充分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走进工厂纯属纸上谈兵。在整个工科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实践的时候需要我们从中锻炼并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实践工具及从事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能力[1]。从当前我国学生的生产实习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实习只是局限于参观,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习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工厂只允许学生以参观为主,讲解为辅的方式,学生只能从总体上了解大概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路段。学生在很短的实习时间内了解工厂中的工艺流程,然后粗略的整理资料,以应付课时学分,学生难有深入学习的机会。很多学生甚至借自己找实习单位的名义,仅仅靠借关系找相关企业签字盖章,有的化工专业的学生甚至没有去相应的专业实习,胡乱的找一个企业签字盖章。因此,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其很难理性的认识到这个行业的特点。

2.2 学校没有完善的见习体系,培养方案不合理

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对于自身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进而导致对见习体系和培养方案安排的不合理。大多数高校把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个时间段许多学生正在积极的准备考研,完全没有把实习放在心上,有的学校为了考研甚至允许学生不参加实习,还有的学生正在跟着老师做毕业论文,实习效果显而易见。此外,大多数学校都是集中时间实习,这也导致企业和学校难以合作和联系。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理论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就要接受工程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3]。

2.3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和联系。

当前,许多企业认为学生来工厂实习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相反,企业还要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人员的安排,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保护企业关键技术的安全,以商业机密为由,有所保留的培养学生,甚至还有的企业,当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就要签订应聘合同。其实,学生走进企业实习,既可以为企业带去优秀的人才,保障科研技术的研发,学生又可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习和培养方案的改进

在实习和培养方案的改进上,天津大学余国琮院士等提出,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导师制、自由选课制,逐步实行淘汰制[4]。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师带学,以学带学”的循环发展模式。有些地方高校也提出了,利用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及实习实训中心采用现场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5]。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3.1 加强实习管理,落实责任制度

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校企的合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对外机构,专管全校学生实习工作。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应该实行“学徒制”,让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领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实践,论证理论知识和总结实际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理论知识,还可以改进工艺,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

3.2

做好课程与实习的协调工作 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施了“3+1”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的尝试探索[5]。还有的学校引进国外其他大学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学体系[6]。对于课程的设计,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施这种培养人才方案。还有的学校提出了最近几年国际上工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7]。

3.3 注重教师的培养,打造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化工需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师资的培养十分重要。许多应用型大学开始培养“双师型”教师。做好在职教师的培养以及提高科研水平的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校企合作项目,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与此同时,高校也要尽可能的给教师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

篇2

【关键词】失败的实验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43-01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尽管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也难免出现失败的例子,而如果对失败实验处理恰当不仅不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反而会印证结论的正确性。一个失败的实验有时比一个成功的实验更具有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重视“失败实验”的功能开发,还可以有目的的设计“失败的”和“成功的”两种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探究“成功”。利用失败的实验强化或纠正学生模糊或错误的知识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够把实验教学的功能最大化,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各种相应的能力。以下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谈谈如何从失败的实验转为成功的教学。

一 直面失败,培养敢于承认过失的道德品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无数次的演示实验,有时难免会出现因为教师自身对实验的准备不充分或操作失误造成实验的失败。如在演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过程中,首先会因为软质试管因高温被熔化而变形。其次,生成氢气的检验往往因肥皂液的浓度等原因,造成实验失败。面对这样的实验失误,教师应向学生承认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过失,承担实验失败的责任。并引导学生在自己失误时,要勇于承认过错,只有勇于承认,才能去认真分析,避免再犯同类型错误。

二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中,常常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或实验条件的不当或药品的变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失败。例如:进行氨气或氯化氢气体的喷泉实验,这个原理和操作都相对简单的实验,却经常会出现失败。实验中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正视失败的事实,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如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还有往往会因为空气中湿度太大而导致实验的失败或现象不明显。在分析失败的原因后,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改进的方案。

三 从失败中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实验是动手操作的,特别是探究性的实验,由学生本人动手操作,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操作水平,形成不同的结果,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如在分组实验:利用中和滴定测定未知浓度NaOH浓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因为该实验操作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学生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跟正确值相差较远。成功的原因很相似,但失败的原因有许多。这时教师应帮助每一组学生具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从仪器的检漏、洗涤、取样、滴定、终点的确定乃至数据采集及处理等各个步骤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改进,特别是对于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失误,教师应先示范,然后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技巧。

四 开发“失败试验”的探究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用成功的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在教学上难于突出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难以掌握实验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比较有探究价值的实验,故意用一个制造出的“失败的实验”,引导学生的探讨。

例如:在讲授乙醛的性质时,本节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乙醛还原性检验的两个相关实验(银镜反应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演示该实验时,首先在一支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5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这个实验不能观察到砖红色的沉淀。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操作的不同,再仔细阅读教材,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提出来的想法进行实验。实验完毕后,教师对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同学分别提问,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具体操作步骤,其他同学通过比较成功和失败同学方案的区别。得出该实验的注意事项:该实验 一定要在碱性的环境中进行。再通过类比,向学生强调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氢氧化铜必须是新制的,反应条件为碱性,需要加热。通过这样一个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完全掌握该实验的重难点,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篇3

关键词:探讨 电力工程 管理科学化 经济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71-02

1 实现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

1.1 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

电力工程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抓好电力工程建设的每一关。要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保证这些组织机构的人员的职责分明。一旦企业的制度规范就能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正常进行,制度规范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一项工程的实施,或者一项工作的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好的组织机构,事情进行的进度也会顺利一些。特别像这种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工程的建设,更加必须要有好的组织机构来分配所有的事情。在电力工程建设有限的范围之内,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这对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电力工程项目中组织机构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组织机构在对人员的管理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一个企业建设的根本就是完善的组织机构,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以让很多事情的进展变的非常的顺利,这些机构会对当前的人员配置和材料配置以及怎样的优化结合都会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让所有的人员和材料都会以最优的组合的形式出现。一旦人员配备良好,材料也配备的完善,工程的进度就会加快,而且这是才保证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下的施工进度的加快,所以不会影响工程的任何方面的质量,这样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的。

1.2 建立完善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抓好工程建设的每一关,做到对所有的人都负责,避免的发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民生设施,我们不能贪污。电力工程的建设的好坏,其实是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的。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制度的不完善,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就导致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质量成本安全等制度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尽可能的不让的事情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健全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体系,这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电力工程中存在的一些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上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一旦养成这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的措施的习惯,就会形成一种制度,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1.3 提高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的发展很快,这都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经济的发展就需要配套的建设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促使电力工程这种民生工程的快速的发展。一些电力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的进度而不去注意施工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会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电力工程企业要想不发生任何事故,或者是把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就必须建立健全施工的监管制度。在一些管理部门内,增加一个监管部门,这个部门就是对所有的在建工程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他们对工程的质量和自己热人身安全放松警惕。施工单位人员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保护好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就要求所有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加大监控的力度。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健全施工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的建立对施工过程提高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监管制度要求所有在施工单位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否则一律不准出现在施工的现场。

1.4 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班组人员的安全技术

想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把安全生产的思想灌输到所有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人员的心中。要使一个企业的生产完全是安全的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一些影响安全隐患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实要做到这点是非常的难的,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工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去重视生产的安全性,然后在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计划,及时总结事故经验、教训。对没有任务没有去工地的人员也同样的进行安全教育,保证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的过程中,避免事故的发生。其实加强一些岗位的人员的安全性的培训不仅能降低事故的发生,还能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1.5 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将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安全生产,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做到这点是非常的难的,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基本的就是实现对工程的实时的监视,分析,及时的做出操作上的调整。有时候在电力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工程的进度,而不去注意工程的质量。由于只抓住了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这就导致一些部门不去注意在建工程时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去关心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危险的地方,由于不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往往会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从以往的一些电力工程的事故中,我们要吸取教训,找出本部门在建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能导致一些事故发生的危险的地方,多注意那些危险点,找出解决的措施,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将电力工程中存在的一些危险点进行分析和预控,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制度,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 实现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需要实现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电力工程科学化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在这条路上进行不断的探索,然后在持之以恒的坚持,务实的慢慢推进科学化管理的措施,才能获得最有效的作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电力工程管理层的工作必须进行细致的分配,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实现管理层的科学化管理,对管理层的人员灌输科学化管理的意识,做好管理层内部的监查机制,对管理层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的发现,然后找出解决的措施,让企业内部先实现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后续的良好运转。在节约成本管理方面,主要是要解决节能降耗方面的工作,在保证工程项目实施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优化对成本的管理措施,,降低各项损失、把一些成本的参数必须控制在月度计划指标范围内,做好成本方面的科学化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想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安全管理控制上必须精细,做到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就要责任到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所有人员的经济节能意识,才能群策群力,共同把节能降耗工作做到前列。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电力工程企业的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 结语

本文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想要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通过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这就要求电力工程企业抓好企业的管理,做好内部监查机制,对企业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预警,要求企业对发展行情要有一定的先瞻性,让企业实现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转,使工程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4

文/杨博宁

摘?要:部组核算是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会计理论枯燥难懂,计算公式多而难记,会计科目把握不准,会计凭证多而繁杂等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应用工学一体化教学,认真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工学一体,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实现“授人以渔”教学目标的做法。

关键词 :部组核算?工学一体化?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学校药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必然面临着如何管理好自己所在工作岗位上经营的商品,包括药品的验收入库、药品的储存管理、药品的统计报缺、药品的定价、药品的陈列、药品的定期盘点、销售款的收取及送存银行、每月经营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药品进货的决策等等。部组核算作为商品经营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所经营的商品,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就读于技校的学生每个人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更好地衔接,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学到实用的就业本领,激发学生学习部组核算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成为在教学中遇到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工学一体化开展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工学一体化教学法适用于部组核算课程教学

工学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师资方面,把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操作课教师构成一体;在课程设计方面,把实训课教学有机地融入到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交叉进行,没有先理论后实训或先实训后理论的固定教学格式,而是理论中有实训、实训中有理论。改变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通过互助协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营造了一种自由发挥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大胆设想,动手操作,既不怕别人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以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学习小组成员间可以取长补短,对其他成员的观点和做法进行改进、调整、补充和综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工学一体化教学法不失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法。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因此部组核算这门课程往往会使学生感觉到复杂、抽象、难懂、难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厌学的情绪,使学生感觉到越学越不懂,越学越没精神,教学效果自然不好。笔者在充分学习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的内容和运用原则后,深深地感觉到,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特别适合应用于充满好奇、活泼好动、不受约束的十五六岁的技校学生,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地将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于部组核算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工学一体化教学法运用后,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部组核算教学中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

1.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导入新课

对于商品经营专业的学生来说,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售价金额核算实物负责的工作要求下,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所在岗位的商品管理负责,因此懂得开设账户、根据经营情况对商品的变化及时进行结算是日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账户的相关知识点,笔者在上“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这一章节课程时,运用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法来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施方法如下。

课前事先给学生分组,各小组设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然后给各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任务主题:寻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姓名的用途;请大家搜集在银行开账户存取款的存折。上课开始时就实施下一步。

老师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起的名字是用来干什么的?

请各学习小组画出搜集到的在不同银行开账户的存折的格式并展示出来。此时,同学们兴奋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各学习小组学生开始动手,画出搜集到的存折的格式、写出姓名的作用并展示出来。学生对每个人姓名的用途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让别人称呼;让我们区别不同的人,方便联系;让我们认识新朋友,方便与别人联系;让我们知道谁是做什么工作的;让我们知道做某件事应该找哪个人,比如教室灯坏了我们知道找哪位电工师傅;请假时我们知道找谁批准;去银行开户存款和取款时代表个人身份等等。各小组的学生找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笔者对学生的回答,都及时给予表扬,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老师并不是让学生翻开课本到第几页然后一条一条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项引入到部组核算课程中,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懂得了为什么要学习会计科目:人起名子就是让别人知道这个人是管什么工作的,会计科目起的名称也一样是让人们在核算时知道某个会计科目是管什么经济业务的。比如“应收账款”学生自然地把这个会计科目当做班上又增加了一个新同学,名字叫“应收账款”,主要负责销售商品未收款业务。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避免了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在画存折格式时也掌握了账页的格式和开设账户的作用。笔者在学生动手做实习课题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习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布置具体工作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工作中的岗位任务,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生除了学会专业知识外,还培养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还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与人共处。这种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其乐无穷,从惧怕学习部组核算课程的内容到急于了解其奥妙,学习的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2.运用工学一体化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写会计分录,这是部组核算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易懂、爱学、记牢,笔者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法来实施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先笔者先对账户的记账规则进行简要引导式的解释,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动手进行分析并完成任务。比如给出一个经济业务内容:将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然后老师布置以下任务让学生完成。

老师提出问题:

(1)这项经济业务涉及什么账户?

(2)涉及的账户是资产类还是负债类?

(3)资产类账的记账规则是什么?负债类账户的记账规则是什么?

(4)会计分录的格式是怎么样写的?

(5)写出以上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由于学生刚学习新知识,对知识点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各学习小组给出的答案难免有对有错。这时,老师应根据各小组动手操作后的记录进行不断地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做,使每个人畅所欲言,不要怕说错做错,不要怕争论,同时对的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振奋士气;错的及时引导、纠正。在这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得以畅所欲言,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到了每个人的脑海里。

类似的经济业务实例还可以多列出一些,以便让学生对比、分析、讨论。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操作,在操作中验证了理论,在理论指导下顺利完成操作,整个操作过程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深刻。这时,老师应趁热打铁,在学生动手操作过后及时针对以上经济业务的处理结果进行点评,并用简单的语句总结出资产类账户的记账规则: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余额在借方。我们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会了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样原本是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内容,现在得以轻松突破。

3.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部组核算是一门集经济核算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按章节顺序教学和分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会计核算的方法为主要教学线索,其知识结构和核算关系也是比较清晰的。但是,由于部组核算不是单纯的会计基础知识,还包括了统计、物价方面的内容以及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知识点繁多,知识链在学生的印象中往往仍然不够清晰。老师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学习思路还算清晰,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都能完成,但是经常出现学习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并且在跨章节综合运用知识时容易搞混,对于处理综合性的经济业务无从下手。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笔者大胆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法,以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和相互联系,学习效果明显。具体做法举例如下。

在零售商品购进业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并分两个阶段进行:在准备阶段,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并确定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新华书店和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找出一些关于零售商品购进核算处理的例子;在上课时,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小组成员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所获取的有关零售商品购进的一种处理情况的信息展示给大家,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来一起讨论,整个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积极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各小组围绕零售商品购进这一特定的学习内容动手处理相关业务时,需要联系到会计科目的使用,会计账户的设置,资产类、负债类、费用类等账户的记账规则以及购进的确认、商品的验收等等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第一组学生分析了结算货款和验收商品在同一天办理的情况,并对涉及账户的名称、所属账户类型和增减情况,以及根据账户的增减变化确定记账的方向,最后得出了结算货款和验收商品在同一天内办理的商品购进业务的会计处理分录;第二组学生分析了在先结算货款后验收商品的情况下,并对涉及账户的名称、所属账户类型和增减情况,以及根据账户的增减变化确定记账的方向,最后也导出了先结算货款后验收商品的商品购进业务的会计处理分录;第三组学生分析了先验收商品后结算货款的情况,并对涉及账户的名称、所属账户类型和增减情况,以及根据账户的增减变化确定记账的方向,最后导出先验收商品后结算货款的商品购进业务的会计处理分录。

最后老师再把三个组的处理结果进行对比点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组长把组员所查阅到的资料整理归纳总结,结合大家的设想把经济业务处理结果表达出来;其他组的学生也根据自己查阅到的资料,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运用各章节相互关联的知识处理一项经济业务,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学习部组核算的热情。通过这样实施教学,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了合作与共进,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变得更阔广,能灵活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不再有“老师要我学”的思想,而是由衷产生“我要学”的欲望,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三、在部组核算课程教学中应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评价

将工学一体化应用于部组核算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在于:一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增强;二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法较适合技校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特点;三是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的锻炼,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同时学生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学生变得更大胆自然;四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法通过具体工作任务能较好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让学生手脑并用,敢于设想,大胆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五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六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通过对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前后的12-5班和13-5班两个班的部组核算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见下表。

通过对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前后的教学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实施工学一体化后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

但在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某些欠缺:一是交给学生工作任务后,学生过于活跃,甚至偶尔出现过于混乱的现象;二是放开后有时收回的时间不好把握;三是一本书的内容不是每个章节都适合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等等。

篇5

课程改革卓越计划陶瓷工艺学一、课程改革意义

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辽宁科技大学于2011年9月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试点专业。国家、省、校对本专业发展的重视,给全体专业教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深入培养注入了强大的源动力。

在专业骨干课程《陶瓷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整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倾尽全力地讲授,都不能完全地调动学生的全部兴趣,无论是在讲台上讲,抑或是走到学生当中去讲,无论是绘声绘色的讲,还是音调忽高忽低的讲,无论是精美图片的展示,还是工艺视频的播放,总是有学生木然地呆坐,或是看似学习着总也学不够的English。在课堂教学中,有十几名学生与教师进行着眼神的交流,或是能够简单回答教师的提问,我们就感觉到很幸福,觉得被人尊重,觉得起早贪黑的备课都是值得的,觉得没有辜负学校对我们的信任。

教育部公布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已达2484个,在适龄生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对学校和本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是优秀的、卓越的。通过对课程的综合改革,学生能够对《陶瓷工艺学》这门课程更加感兴趣,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多学一些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得起毕业证上的专业名称。

二、综合改革内容

1.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借助多种工具、资源自主学习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相结合,课后作业与课内演讲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将全部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首先由任课教师讲授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然后每组学生分别重点自学1个章节的内容,它们是:陶瓷原料、陶瓷显微结构及性能、坯料计算、坯料制备工艺、成型与模具、釉料性质及制备工艺、烧成与窑具、日用陶瓷缺陷分析。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制作幻灯片,并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讲解,自学和演讲的心得体会形成自学报告,教师对全过程进行点评,课程结束后对核心知识进行书面闭卷考试。

通过小组辅导了解学生自学的进展和小组活动的有效性。通过小组演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勤于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演讲、组织、创造、自主学习、制作幻灯片、实践动手、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参与小组活动,学生可以提升陶瓷工程师应有的能力,以及形成对未来成为陶瓷工程师的一些想法和规划。

2.与实验相结合

与课外的“陶瓷工艺综合性实验”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陶瓷三大基本原料,熟悉配料的计算过程,掌握石膏模具的制作过程,实际进行陶瓷制品(杯、壶、碗、人物、动物等)的制作,并对其进行强度、白度、光泽度等相关性能检测。理解制品缺陷产生的原因,修补方法,外观质量检验等工程实践知识。任课教师全程跟踪参与,与学生良好互动,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3.增加实践环节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带领本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深入到实际生产现场,学生能够将实际观察与动手相结合,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学习真正的日用陶瓷生产工艺过程,先进的陶瓷生产、检测设备。到生产厂家去学习、讲课,这是最货真价实的实践,完善对学生的卓越工程师基本技能的培养。

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掌握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原理,普通陶瓷和高温结构陶瓷的主要品种及应用,培养陶瓷行业的卓越工程师。

三、结束语

在《陶瓷工艺学》课程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分组学习,受到科学研究、产品设计等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卓越陶瓷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人生合理规划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师生及时交流,互通有无,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满乾,尹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4-15.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习领域;工作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需要增大,职业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具有不足之处,所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我校教学改革以2006年聘请我国著名的行动引导教学法研究专家张治忠教授到校培训讲学为起点,2007年聘请著名职教专家赵志群博士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培训讲学,并于该年同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由该公司为我校课程改革进行三年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开发与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本文谈谈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从“咬文嚼字”到“偷梁换柱”

教学要改革,理念要先行。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与学习是一体化的。广大教师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熏陶,又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经验,运用起来感到既省心又省力。对于工学结合这一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方法不可能一时半会就能吃得透的,也不是通过一两次的专家讲座和学习就能够准确的理解,更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理解领会后再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其实课程改革也是不能从概念出发,也要打破“先学后做”的习惯,要采取高效的“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即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修正,这本身也恰恰是一次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我校为例,在千秋业教育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学者指导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中,表面上感觉更多地是对我校教师开发成果的“咬文嚼字”,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如何对实践专家进行访谈、各岗位工作的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编写、学材的编写等等,比如学习领域的命名方式:工作对象+动作+补充或扩展(必要时),其表明了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及其所包含的完整工作过程。再比如对于体现职业教育能力目标的学习目标的表述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即“行为”、“条件”和“标准”。其中的“行为”部分是必需的,即学习目标表述中至少要有一个能够测量的行为动词,过去教学模式下常用“掌握”、“学会”、“了解”等模糊的方式均是不准确的。看似“咬文嚼字”,实际是蕴涵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思想与方法,课程改革与开发的教师通过如此反复地斟酌推敲,潜移默化中即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偷梁换柱”般的转变。

二、从学科课程到学习领域课程

在我国传统职业教育中,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学科性教育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科性体系大多将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专业课是老师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课讲授,再让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习领域课程把学习理解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在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生不再像学科课程那样按照知识系统来认识社会、技术与个人的关系,而是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迁移性。以我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大多以软件名称命名,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PageMaker、Flash、Premiere、AutoCAD、3ds maxs等等,教材内容重复陈旧,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多是软件内容的罗列,大而全的知识点的覆盖和内容的罗列。过去上课从来都是按课本讲,顶多对实例、内容有所增删,让学生学习后感到无所适从。我校经过几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建立起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主要的学习领域有:《办公文档处理》、《数码照片的拍摄与处理》、《影视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标志与VI设计》、《包装设计》、《网页美工与网络广告设计》等。在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平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通过实际项目实现情境导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项目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地、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从课堂讲授到行动导向

要想保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成功实施,应当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传统的实习教学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准备、示范、模仿、练习)的学习过程与人类认识学习的规律极为相近,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学习内容。但是,由于学生没有机会尝试自己的想法,而必须模仿教师的“正确做法”,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单科知识和单项技能,而且更加注重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练习的教学方法显得力不从心,行动导向的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以我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通过由师生共同确定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真实广告项目来引导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行动导向的“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多种方法,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使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质量控制和评价反馈),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应付职业工作的变化。

四、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任务的设计。普通教育传授的是学科知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工作过程知识,是隐性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集成,是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直接相关、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因此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非常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认真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涵到任务中,将工具的使用、材料的选用等方法巧妙地渗透到任务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任务的设计要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要尽量降低各任务之间知识点的重复度,并且任务与任务之间还要有关联性,所有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总量要等于该课程的知识总量,任务的复杂程度应该从简单过度到复杂,学生的能力也由此得到慢慢提升。

以上是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实践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必将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超声波辅助提取;塔罗科血橙(Citrus sinensis cv. Tarocco)皮;黄酮类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R284.2;S6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182-04

Optimization of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Flavonoids from Tarocco Blood Orange Peel

LIU Rong1,ZHOU Zheng-yong1,LUO Nan-fang1,ZHUO Li1,2

(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00, Sichuan,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Fruit Waste Treatment and Resource Recycling of Sichuan Provincial College,Neijiang 641100,Sichuan,China)

Abstract: Using Tarcocco blood orange(Citrus sinensis cv. Tarocco) peel as raw material, flavonoids were extracted by ultrasonic-assisted technology. Based on single factor tests,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thanol volume fraction, material to solvent ratio, extraction time and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yield of flavonoi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nk of factors affecting extraction yield from high to low was material to solvent, extraction temperature, ethanol volume fraction, extraction time. The optimized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material to solvent ratio, morangepeel powder∶Vethanol=1∶35 g/mL; extraction temperature, 50 ℃; volume fraction of ethanol, 50%; extraction time, 40 min; and ultrasound power, 400 W.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flavonoids was 1.021 3% under these conditions.

Key words: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Tarocco blood orange(Citrus sinensis cv. Tarocco) peel; flavonoids

收稿日期:2012-11-13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11NSD-179);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1ZB022)

作者简介:刘 蓉(1990-),女,四川广元人,在读本科生,(电子信箱);通讯作者,卓 莉(1979-),女,讲师,硕士,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电话)13438653379(电子信箱)。

塔罗科血橙(Citrus sinensis cv. Tarocco)原产于意大利,富含多种维生素、β-胡萝卜素、花青素苷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1,2]。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尤其是被子植物中[3,4],具有深浅不等的黄色[5],主要包括黄酮(Flavone)、黄酮醇(Flavonol)、异黄酮(Isoflavone)、黄烷酮(Flavanone)、双苯吡酮(Xanthone)、喳耳酮(Chalcone)、花色素(Anthocynidin)、色原酮(Chromarne)等[6,7],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8,9]。柑橘类果皮质量占果实的30%左右,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目前大部分果皮被丢弃,既污染环境又造成极大的浪费。从柑橘类果皮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既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又可保护环境。

目前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有很多,如水浸提取法、索氏提取法、有机溶剂法等[10]。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法从塔罗科血橙皮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乙醇溶液体积分数、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超声波功率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为柑橘类果皮的有效利用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 塔罗科血橙购自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洗净后人工取皮,在50 ℃下烘干至恒重,研成粉末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1.1.2 试剂 无水乙醇、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芦丁标准品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1.3 仪器 AE240型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722N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DFT-100型中药粉碎机(温岭市大德中药机械有限公司),TD-5型离心机(四川蜀科仪器有限公司),KQ-400KDB型高功率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舒美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30 mg,用30%(体积分数,下同)的乙醇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L,摇匀得浓度为0.300 mg/mL的芦丁标准溶液。分别移取上述芦丁标准溶液0.00、1.00、2.00、3.00、4.00、5.00、6.00 mL于7支50 mL比色管中。各加入50 mg/mL的亚硝酸钠溶液1.00 mL,摇匀,静置6 min,加100 mg/mL的硝酸铝溶液1.00 mL,摇匀,静置6 min,加40 mg/mL的氢氧化钠溶液6.00 mL,用30%的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摇匀,静置15 min后在510 nm波长[11]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芦丁标准溶液浓度C(μ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1),得芦丁浓度对吸光度的回归方程为A=0.020 7C-0.012 5,相关系数r=0.999 7,在试验测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1.2.2 单因素试验优化血橙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以乙醇溶液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血橙皮粉末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设计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乙醇溶液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和超声波功率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①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准确称取1.000 g血橙皮粉末5份,分别加入体积分数30%、40%、50%、60%、70%的乙醇溶液30 mL,在超声波功率400 W、提取温度60 ℃的条件下提取40 min。②料液比。准确称取1.000 g血橙皮粉末5份,分别按1∶15、1∶20、1∶25、1∶30、1∶35(m橙皮粉∶V乙醇,g/mL,下同)的料液比加入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在提取温度60 ℃、超声波功率400 W的条件下提取40 min。③超声波处理时间。准确称取1.000 g血橙皮粉末5份,加入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30 mL,在提取温度60 ℃、超声波功率400 W的条件下分别提取10、20、30、40、50 min。④提取温度。准确称取1.000 g血橙皮粉末5份,加入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30 mL,在超声波功率400 W,提取温度分别为20、30、40、50、60 ℃的条件下提取40 min。⑤超声波功率。准确称取1.000 g血橙皮粉末5份,加入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30 mL,在提取温度60 ℃,超声波功率分别为240、280、320、360、400 W的条件下提取40 min。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样品质量×100%

1.2.3 正交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L9(34)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溶液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料液比和超声波处理时间4个因素对血橙皮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提取试验结果

2.1.1 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以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作提取剂,所得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见图2。由图2可知,乙醇溶液体积分数较低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变化不大,总体偏低,乙醇溶液体积分数由50%升高到60%,提取率有较大幅度的升高,之后又随着乙醇溶液体积分数的升高而下降。血橙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属于极性化合物,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极性与之相当,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溶出,当乙醇溶液体积分数超过60%时,提取出的杂质偏多,从而影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

2.1.2 料液比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分别按1∶15、1∶20、1∶25、1∶30、1∶35的料液比加入体积分数60%的乙醇溶液作提取剂,所得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随着料液比的减小先升高,料液比为1∶30时提取率最高,之后随着料液比的减小而降低。提取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溶出,但提取剂用量过高可能会导致提取出的杂质增加,从而使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下降。

2.1.3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不同超声波处理时间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超声波处理时间由10 min延长到30 min,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迅速升高,而后随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逐渐下降。这是因为处理时间较短时细胞内外溶质的浓度差比较大,黄酮类化合物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迅速从细胞中溶出,但随着超声波时间的延长,由于超声波产生的大量热和空化效应,可能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有所破坏,从而导致其提取率下降。

2.1.4 提取温度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不同提取温度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提取温度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较大,提取温度由20 ℃升高到30 ℃,提取率迅速升高;由30 ℃升高到50 ℃,提取率随提取温度升高的趋势变缓;提取温度高于50 ℃时,提取率随提取温度的升高略有下降。提取温度升高能加快体系中分子的运动速度,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向溶剂中扩散,但温度过高时提取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可能由于热不稳定性而被破坏,从而使提取率降低。

2.1.5 超声波功率的影响 超声波功率不同,所得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在试验范围内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大而升高,其中超声波功率由240 W升高到320 W,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升高幅度较大,由320 W升高到400 W,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升高幅度较小。为提高提取效率,并结合仪器条件,后续试验采用400 W的超声波功率提取血橙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2.2 正交试验结果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因素对血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溶液体积分数、超声波处理时间。最佳提取条件组合为A1B2C2D2,即乙醇溶液体积分数50%、超声波提取温度50 ℃、超声波处理时间40 min、料液比1∶35,此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可达1.021 3%,高于正交试验其他组合的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以塔罗科血橙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法提取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乙醇溶液体积分数、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超声波功率等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的提取条件为体积分数50%的乙醇溶液作提取剂、提取温度50 ℃、超声波处理时间40 min、料液比1∶35、超声波功率400 W,此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可达1.021 3%。

参考文献:

[1] 杜荣茂,应铁进,杨虎清,等.血橙保健饮料的研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2,23(11):55-56.

[2] 沈兆敏.血橙良种——塔罗科血橙新系[J].农村百事通,2008(11):30.

[3] 裴凌鹏,惠伯棣,金宗濂,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04,25(2):203-207.

[4] 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1-201.

[5] 杨 红,冯维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51.

[6] 李 苑,张 敏.中草药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J].广东药学,1999,9(2):4-6.

[7] 唐浩国.黄酮类化合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16.

[8] 高 岐,刘宏文.洋葱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法[J].食品工业科技,2008(1):218-219.

[9] MARIN F, MARTINEZ M, URIBESALGO T, et al. Changes in nutraceutical composition of lemon juic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ustrial extraction systems[J]. Food Chemistry,2002,78(3):319-324.

篇8

【关键词】中职 药品营销专业 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开发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85-03

为了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我国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和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本文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对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为了推进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南宁市卫生学校于2011年底,对黎塘校区和南宁校区药品营销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情况、毕业生对药品营销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尽管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药品营销专业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等给予总体肯定评价,但近70%毕业生认为,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与药品营销服务岗位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超过70%的在校生认为,对现有的药品营销专业的学习课程不感兴趣,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大多听不懂,难以理解,而动手操作学习机会少,难以学到有用的技能。用人单位则反映,中职药品营销专业毕业生如果不经过岗前培训,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人文素质,都难以适应药品营销服务岗位能力要求。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药品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脱离了社会药品营销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与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无论是以较低层次的“岗位能力”还是以较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借助其他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对药品营销专业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应该说势在必行。

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成果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对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取得了共识。近年来,虽然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多次参加了各种形式教学改革培训,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观念在教师思想意识中还是根深蒂固。2012年初,第一次召集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参加专业课程改革培训时,据笔者的个别交谈和了解,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持怀疑、观望的态度,甚至对课程开发本身提出反对意见,被动地参加药品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调查实践等各项活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教师们存在三大疑虑:一是在现有的学校师资条件下,学校是否具备开发药品营销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的能力;二是在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施是否可行;三是认为当今形势下,中职生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较低,学习欲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较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否适用于如今的中职教育等。然而,无论是当初被动还是主动参与了课程体系改革活动,经过半年多来多次的培训和实践,在课改专家指导和药品营销企业实践专家、行业骨干的帮助下,至今大多数的教师都认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调查的客观事实结果面前,大家都意识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不符合现在的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只有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培养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获得药品营销服务岗位的工作能力并具备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共识的取得、观念的转变,不仅增强了教师们课程体系改革意识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对新课程开发和新课程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程体系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初步实施。在课程体系改革专家的指导下,参与课改活动的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分工协作,在药品营销行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根据药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于2012年的4月,为药品营销专业设置了药品配送、药品销售等8个学习领域,确定了各领域的教学情境,由相关教师深入药品营销工作岗位开展实践,以此为依据,于5月完成了部分学习领域相关学习情境和学习材料编写,于7月中旬修订了药品营销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已在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部分班级中实施教学。尽管还有很多后续工作尚待完成,很多内容需要完善,但对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感觉到工作有了成绩,看到了课程开发的希望,增强了做好课程开发和完成课程开发工作任务的信心。

(三)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完成药品营销专业课程开发部分工作的基础上,南宁市卫生学校于2012年秋学期在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学生中,两校区各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班,对实验班的教学,选取“盘点”和“收银”两个课程领域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即教师根据药品营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领域课程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材料,以药品营销实际工作任务引领学习,学生主要在学校的模拟药房或社会药房等校内外实训场所,利用模拟或实际的药品营销工作环境,在学校老师或社会药房员工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实现学习,而其余部分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期中,笔者针对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黎塘校区的课改实验班的学生开展简单的问卷调查,收回调查表38份,结果见表1。

表1说明,如果以“较有兴趣”和“收获较大”分别视为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肯定,对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方法的肯定率分别为68.4%和63.2%,而对传统教学法的肯定率,两项均为21.1%,明显低于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肯定率。可见,新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为学习有收获,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新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对课程体系改革认识存在误区。尽管学校在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中对教师进行了多次的培训,但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和编写学习材料,布置工作任务,将学生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制订计划,将学生带到模拟药房或社会药房后,完全依靠学生通过实施制订的计划而实现学习,作为老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检查、现场指导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说明教师在对课程开发和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可以脱离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检查,这种错误的认识,对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效果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老师对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的总结和反思。

(二)学校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缺乏深入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是整个教学工作实施的灵魂,而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否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行业标准相符合,很大程度反映在教师对课程领域的确定、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材料的编写上。而且,教学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在课程开发工作过程中,虽然学校邀请了部分药品营销企业的实践专家或行业骨干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利用暑假时间到药品营销企业门店等开展调查和实践,但毕竟时间很短,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对课程开发的指导作用和教师实践经验相对有限。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对学习领域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材料的编写等,与药品营销岗位的要求工作实际过程、行业标准等还是存在较大的偏差,这在学生根据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和编写的教学材料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及我们开展的补充调查中体现相当明显;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水平不高,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实施和教学方式的适应较慢。为了让药品营销专业学生能较快地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但从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课改实验班对新课程体系和教学适应情况来看,学生的适应还是较慢。例如,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课改实验班的部分学生,在学习已近2012年秋学期期中,还向老师反映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方法跟初中(或高中)相比,差别太大,认为老师指导太少,不知道从何入手,从何学起,难以进入学习角色等。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与中职教育生源质量有关,学生在初中或高中阶段本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文化基础不好,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缺乏信心,以及学习自觉性不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四)教学场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学习,就目前而言,南宁市卫生学校两校区仅各有一间模拟药房,黎塘校区虽然通过教师的多方联系,将8家社会药房作为药品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但总体来说,模拟药房的面积较小,设备不全,药品种类少,而社会药房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影响门店的销售工作,为此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这样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深入,教学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五)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实施心存疑虑。在对新课程体系实施期间,笔者与参与教学的专兼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总体而言,老师们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效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应该说,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教师缺乏经验,学生能力有限等客观实际,使得教师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缺乏信心、没有底气等是很正常的,但这一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师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决心和教学实施的深入。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继续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培训,坚定改革信念。药品营销专业的相关教师应正视各种客观现实,如中职教育生源素质较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坚信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包括药品营销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改革信念,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增强对改革取得成功的信心。

(二)重视教师药品营销服务实践,提高教师对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材料编写水平和质量。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开发出适合学生未来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是首要任务,如上所述,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其他专业一样,课程体系的质量除了体现在专业学习课程领域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更体现在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学习材料的编写中。因此,作为药品营销专业教师,必须重视在药品营销企业的服务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药品营销服务的工作过程、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与药品营销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与药品营销服务行业标准相符合的学习情境,编写出适合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自主学习所要求的学习材料,以此促进教学效果的逐步提高。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药品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尽管南宁市卫生学校为药品营销专业建立了一定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客观地说,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安排层面,药品营销企业并未深入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还不能充分地利用药品营销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所(社会药店等)和它们的设备设施开展教学活动,而药品营销服务企业的行业骨干,由于未经相应的教学培训,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尚未能发挥兼职教师对课程开发和对学生学习过程应有的指导作用;药品营销专业教师未被允许深入到药品营销企业参与实际的营销实践,缺乏药品营销工作经验。以上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药品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议学校与药品营销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对学校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开展双向交流培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和实践工作水平,充分利用药品营销企业的营业场所,改善教学实训条件,为药品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四)重视专业认知教育,开展对药品营销专业新生学习方法培训。刚刚脱离初中或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认识比较肤浅甚至缺失,根据对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2011级、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入学新生的部分学生调查,每一年级新生,在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前,有近70%的新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将来从事何种具体职业,更不了解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在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前,近60%的新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药品营销专业,即便在开展了近一周的专业认知教育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对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不适应,使他们陷入不知道从何学起、从何入手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要使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生入学的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具备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以往的药品营销专业认知教育可能因为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内容过于单一,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在以后的药品营销专业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中,我们有必要丰富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并将以往的短期教育改变为长期教育。除了专业教师,要更多地邀请药品营销企业的行业骨干参与,将学生带到实际的服务场所开展教育,此外,适时地安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的介绍。通过以上专业认知教育,激发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通过专业学习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信心,掌握学习方法,缩短进入有效学习状态的时间。

(五)尊重中职生的基本素质,在改革中适当保留传统,循序渐进。包括药品营销专业在内的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初中毕业生,而且基本上是中考未能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限。因此,中职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开发中,不应一味地强调课程的整合,对于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仅作适当调整和保留,这样可以避免新生对课程学习产生陌生感以致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曾东风,等.通过“教学评价”促进临床教学工作的体会[J].重庆医学,2011(18)

篇9

化工是化学工程的简称,主要研究以化学为代表的相关工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一门具有非常显著的工业特色的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范围较广,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宽泛。许多行业都建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上,例如食品加工业、材料化工、印刷业、医药生产、冶炼业等。化工技术人员通过对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我国各个行业奉献出一份力量,所以组织构建一个能够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的研究基地是必要的。构建研究基地时要注意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特点,才有利于适合国家发展的培养人才的创新型体系。

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现代控制技术为基础,以化工工业生产为服务对象,形成的一种新型工业自动化网络系统技术,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加工处理,促进了网络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自动化仪表具有开放的网络通信接口,成为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一个支点。未来控制系统的主导技术是分布式工业控制网络。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及各种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取代了系统硬件,成为了高附加值的载体。实现了预测控制、模糊控制、神经团网络控制,优化管理数据叫增、诊断故障、安全管理等过程。

3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新兴技术

3.1绿色化学工程

绿色化学这个词汇已被人们所熟知。绿色化学是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实现的。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不仅能够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且减少消耗资源和环境的污染。许多国内外的公司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研发符合公司要求的绿色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运用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能够减少催化剂等有害的原料的使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就是在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杜绝产生环境污染,并且回收再利用一些废弃物品。

3.2分离工程物质

在一些重力、压力还有温度和电的影响下,通过外力的作用,将物质自发的从无序转变成有序的过程被称为分离工程。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分离工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使用最多的分离工程方法就是蒸馏法,虽然我国在蒸馏分离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但是蒸馏分离方法在蒸馏速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除了改进蒸馏速度外,还要采用最先进的蒸馏设备,采用新型的材料才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采用新型的吸收剂不仅能够影响蒸馏时间的长短,而且能够提高蒸馏吸收的效率。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节能、高效、易于清理等特点,成为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分离技术,备受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关注。膜分离的吸附分离法在气体干燥、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膜分离重点开发新型吸附剂和实现膜的高效的使用寿命,但是膜分离存在着膜的污染和防治。

3.3SupereriticalFluid,SCF(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具有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的一种流体,在温度和压力临界点之上的无气体液体的相界面。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中。对质量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开发超临界流体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并且会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利润。近几年来,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治疗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研究较少,现如今处于研究试验期。

4结语

篇10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研究性学习;校企合作;多学科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内涵、外延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算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已经成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也逐渐呈现学科融合的趋势,人才国际化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些变化,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基础和在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锐意改革,建立了以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为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利用自身的学科研究特色,针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 4个专业的资源,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精品课程推动课程群建设,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1-2],构建了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在计算机类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

1建立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产学研合作为平台,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互动、校企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了基础实践、工程方法实践和创新体验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引导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在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课程设计(俗称大作业Project),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从科研中提炼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们已在80% 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设置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操作系统”――Linux系统分析、“软件工程”――典型金融软件设计、“程序设计基础”――趣味游戏设计。在实施课程大作业十

作者简介:陈刚(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何钦铭(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陈越(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陈丽(1970-),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套涵盖13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2) 加强校企合作,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方法实践能力。

我们与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包括:共建专业方向和模块课程、聘请企业教师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共建工程训练教学基地等,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若干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作正式的技术报告,将项目实践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化、工程化。让学生在接触学科前沿、体验新技术的同时,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有9门课程获教育部-微软(IBM、Intel、SUN)精品课程,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并行计算与多核程序设计3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

我校已经与浙大网新和美国道富银行共建了金融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建了电子服务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等。开设项目实训课程10个左右,同时与Intel、微软、IBM、网易、网新、道富等著名国内外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30多家。

3) 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实践意识。

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和创新俱乐部(社团)活动等。

一年一度的“浙江大学学生电脑节”已举办,每一届电脑节直接参与学生人数均达到2000余人次,成为浙大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活动之一。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际竞赛,包括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顶级设计大赛等,并频频获奖。近5年共有100多位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其中国际大奖50多项;利用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和自主设立支持的SRTP项目,使SRTP的学生参与面达90%;先后创建了IBM技术俱乐部、Intel技术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等近10个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创新型学术俱乐部,成员超过500人。

4) 以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

我校将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结合近年承担的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工程技术性项目,吸引一批高年级的本科生进入工程技术型研究基地和课题组,从事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道富技术中心(金融软件)、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等,每年吸收本科生150位以上。其中,道富技术中心几乎参与了美国道富银行所有的核心金融系统研发项目,成为国际化金融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大户。

2建设全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以双语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全英语教学,通过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师资等方式,构建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1) 推进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培养国际化交流基础。

大力推动双语教学,开展全英文教学,为本校学生和国际生源创造必要的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

目前,我们有46门本科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实施双语教学,开设了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共27门,其中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获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另外我们还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为学生开设高级英文写作、高级英语口语等实用语言课程。

2)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探索国际合作教学的新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海外高校短期交流、中加双学位项目等,加强学生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海外师资队伍的聘任和教师国际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目前,我院已与加拿大、法国、爱尔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瑞士、瑞典、澳大利亚等地的19所高校实施本科学生交流。全部项目每年涉及本科生约100余名,达到单届学生总人数的25%。

2005年开始我院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合作,启动了中外学生共同参加的双向“2+2”计算机本科双学位项目,不仅在培养方案上融合两所优秀高校的特色,而且在双方教师的互派、两国学生的融合教育方面创立了新的模式。接下去,将继续探索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发挥两校优势,积极组建国际化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

3) 引进国际师资,拓展国际生源,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培养环境。

我院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大学的学者和国际著名IT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积极拓展国际生源,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近五年来,我院邀请了24位外籍专家学者讲授本科专业课程32门次,接受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留学本科生89人(其中2009年接受22人),分别在我院进行课程学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专业训练,其中33人为攻读本科学位的全日制学生。

3创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根据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我院发挥学科研究优势,以计算机技术课程为核心,课程叉为基础,创建了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我院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

1) 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建立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模块化课程群。

围绕“宽、专、交”的目标,我院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4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群和交叉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软件工程方法、金融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电子服务工程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等;工业设计专业(信息产品设计方向)[5]以设计方法与技术为基础融合概念创新设计和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围绕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培养目标,融合数字媒体、金融信息技术、人机交互设计等多个应用领域方向。

目前,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建设完成12个课程群,所有课程群均涉及2个以上专业,如图1所示。2门学科交叉型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信息产品)整合与创新设计。

图1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

2) 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催生学科研究新方向。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内唯一一家设立于计算机学科内部的该专业,已形成了“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信息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并形成了富有优势的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专业则依托学科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在金融信息学培养方向上具有很强的特色,形成了金融软件系统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我校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设立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目前所有3个拓展专业都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第一类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方向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方向)和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技术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同时也已成为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3) 综合多学科知识,实践创新体验,建立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目前我们已有2个教育基地成为浙江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分别是浙江大学―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学―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与金融等专业的学科交叉,注重计算机软件、金融学、工程训练以及外语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研究生的国际化科研实践基地,实战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可以让研究生掌握产业动态,融入全球理念并拓展其研究视野和实践领域,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研究与国际商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每年选拔的基地研究生不仅可获得3个月的海外研究和实践机会,而且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科研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并制定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实践计划。同时,合作企业网新国际还将为出访学生提供与国际专家的合作科研项目,以真实的银行金融历史数据为基础,从事金融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的研究。

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以“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为创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与形式化的视觉表达相结合,通过功能创新、行为方式等创新模式整合多学科知识,将“设计+技术+商业+用户”紧密整合在一起,由内而外,真正地将概念设计转化成生产力,为我国传统产业的提升作出贡献。在教学上,引入研究型、应用型课题到专业课教学,推行学科间互动,构建围绕学科发展的开放式创新教学平台,建立国际化互动的指导教师团队,以及建立国际竞赛和知识产权成果推进平台。

4结语

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与政策

保证。学院十多年前就开始建设以课程群为基础的课程小组,并以院级教改项目为驱动,教师评价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目前,已建立了14个本科课程小组(含12个课程群)和9个研究生课程小组,每年投入教学经费近100万元,同时设立了教学骨干教师岗位,以确保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广受好评。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当年起薪保持全校第一。50%以上的就业学生到全球500强企业、国际一流企业工作。2008年48%的本科生出国深造或国内读研究生,其中出国深造比例13%。近年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耀眼的“新星”,如浙江省十大“创业之星”、“手机备备”的发明人方毅,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师章俊,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TopCoder程序设计竞赛“大赢家”并据此要重新评估中国软件工业水平的吴嘉之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 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4] 陈根才,何钦铭,陈越,等. 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8(13):26-29.

[5] 孙守迁,应放天,罗仕鉴,等. 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13):35-37.

Engineering and Compound Oriented Internationalized Comput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HEN Gang, HE Qin-ming, CHEN Yue, CHEN L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