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篇1

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与初中生物教学完全适应的科学方法体系,就必然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借鉴的依据,周而复始,教师就会很少或基本放弃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授课过程中举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显微镜的如何使用时,教师先要举例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然后再用不同的显微镜观察放大的红细胞的形态,借此来引出结构与其放大的原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分体现科学方法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分析

在生物教育研究中,科学方法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着重研究的课题,不管是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角度还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时间来讲,做好生物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最新的授课知识。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只有大科学家才能做,学生也可以做,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在观察生物现象、形成生物认识、认识生物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都与科学方法教育有着极大的联系。

对于教师来说,科学的方法教育表现为教师教学设计时,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解,针对每个单元列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能在最好的时机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绿叶光照下可以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先找出可以进行此实验的素材,如天竺葵,而其他植物如白薯叶也可以进行这个实验,而如果教师考虑使用菠菜叶的就不可以,原因是菠菜叶不可以积累淀粉,所以不能使用。所有的授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才可以。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的研究

苏教版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教育把学生带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根本任务。对此,在生物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优点,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认知程度,在课堂中设计问答、思考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已将教学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到三维。苏教版教材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了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生物的教学实践中,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未来的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种子的萌发条件”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条件及其内部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教师在设计思想的时候可以采取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且能够在课前实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讨论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得出结论。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学种子萌发这一课的方法、过程、结论,使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完全实践起来。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将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到其教学的实践中的要点就是将两者做到有效的结合。根据初中生物授课内容的特点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发展主线。在实践中沿着主线走,在授课中,跟着科学方法教育走,是科学方法教育真正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保证。

篇2

【关键词】美育;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中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n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陈继慧.初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D].2006.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62-02

一、以实物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演示实验

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讲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时把血管比喻为暖气管道,而毛细血管就相当于暖气片。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条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的实施必须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篇4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生物课的分组探究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同时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任何一个小的偏差都有可能使结果错误,探究失败!通过失败的教训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5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于实验室的自然科学,具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独特优势,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科学实验是人们为达到预期目的,在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相关观察、科学规律和基于研究方法的机制来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获取知识并进行测试的实际形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实验教学是一种在特殊的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师的双边活动。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既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已经从次要地位的传统教学上升为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概念的形成,为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也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学到知识,体验科学方法从而保持科学态度,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观念落后,应试教育教学方法仍然存在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初中生物老师很难改变原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忽视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引导,在实验课上应付,有的甚至将生物实验课改为生物课程的讲解课。在课堂上一味灌输生物教科书理论,课堂教学仍然是老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的这种状态。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研究性,更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大趋势。

3.硬件设施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实验教学器材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实验操作,这需要学校有生物学实验材料。但一些初中学校的生物课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没有配备足够的生物实验室设备,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以口头报告的方式教学,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都没有以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导致学生不记得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这种形式不仅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使得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认知上存在盲点,这就对实验教学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3.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没有顺应教学要求而改变,使得学生在实验课堂上还是存在只听不动手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生物课堂上所研究的对象存在模糊认识,打击了学生探究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课堂中,没有主动回答问题或主动提问的学生,这就说明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进程。

三、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果转变观念,提高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就会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一些学生对生物实验课堂的不正确认识,促使学生在生物课上的实验真正做到独立动手,不懂就问。

另外要进一步改变观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做到因地制宜教学

除了学校和各部门要重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外,也要鼓励学生和教师利用身边可利用的低成本设备,通过制订完善的实验计划,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因地制宜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不要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让学生参与研究,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引进必要的实验教学器材,完善硬件设施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科学概念 前概念 有效转变

由于学科处于尴尬地位(如因为未纳入中考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花很多精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的兴趣,又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少生物教师便淡化了科学概念等抽象内容的教学。事实上,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它们是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这些概念互相链接,才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因此,重视初中学生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故而,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前概念教育资源作有效转变,引导学生将生物学前概念提升为生物科学概念。

生物学前科学概念(以下简称前概念)指的是个体所拥有的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例证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生物学概念。狭义的“前概念”指教学前概念,广义的“前概念”指前科学概念。前概念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和不连贯性;但它并不都是错误的概念,它是学生的精神财富,学习者拥有的前科学概念也可把学习引导到当前的科学概念上来,它是个体认知的必然产物,也是值得教育者注意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生物学前概念提升为生物科学概念,是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一、熟悉学生前科学概念的由来,刺激学生内因,做好适时同化或顺应

学生前概念的由来依内外部的维度来分,包括学生个体及其相关的外部因素,学生个体是前科学概念形成的内因,是最根本的来源。外部因素包括与其相关的初中生物学教师、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料、同学、朋友等。学生个体在接受正式的生物教育之前,同时通过小学自然科学关于生命世界的学习,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生物现象的大量问题,如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物如花、鸟、虫、树、草及人等形成了较多的前概念,都有了自己特定的理解,因此学生头脑中的生物学前概念涉及的生物学内容相当广泛。

Posner等人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更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该理论将科学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原有概念的发展、修正或转变的过程,这就离不开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即同化,如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知道细胞群如何形成不同组织后,能更好地理解器官、系统等结构层次的形成。这个同化过程中,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迁移是积极的;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做的过程被称为顺应,这需要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们的认知冲突并想办法解决,也可利用插图、模型、实验,加深前概念的直观化,使新概念由抽象转变为具体。

二、建立有效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转变教学模式,重演概念的发展进程

为了促使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就是要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生物教师应当探索有效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转变教学模式,重演概念的发展进程,从而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仅仅告诉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是不够的。概念转变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概念转变的过程,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积累,并提出了“概念转变”的条件。我们根据条件不同,可摸索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略举两例。

情形一:学生前概念中存在不合理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引发认知冲突,重新解释、修正新概念并应用。类比是在解释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概念性工具,它可以促使新概念得以被理解。生物学教师应该将教学视为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较为复杂的科学现象的有关理论的过程。如在“生态系统”概念的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们形成的整体。

情形二:前科学概念和其他领域(目标)知识之间的原理有相似性,可以在已知知识领域和未知知识领域中间尝试搭桥模式。如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这一流线图类比分析植物体,从而概括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再如宏观的生态世界―肉眼可见的生物世界―微观的生物世界(如细胞、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概念)都可以用到这种搭桥模式去学习。

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转变教学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懈探索。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在探究中重建科学概念

科学来自实验,概念源于实践。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如要纠正“是一朵花”这样的错误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观察,主动探究解剖的结构,自己得出“是一个花序而不是一朵花”的科学结论。事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是转变错误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办法。

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以科学历史作为支撑,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生物世界的足迹,一方面,可以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这过程里,通过研究活动,借助或校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教育资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科学概念。例如,关于“光合作用”概念教学,我们安排了在光照下金鱼藻释放了使快熄灭的卫生香复燃的气体,学生推理是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然后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小实验,学生发现植物可以更新动物呼吸的气体,但不确定是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这时可以演示在氢氧化钠和清水两种环境下绿叶植物的光合作用状况来证明。最后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学生发现未遮光的部分脱色后遇碘变蓝,结合萨克斯的实验让学生领悟光合作用曲折与艰辛、继承与创新的历程,让学生在实验和历史的背景与氛围中体会“光合作用”概念的丰富和完善,并在探究中重建“光合作用”概念。

总之,应充分利用前概念这一教育资源,重视生物前概念的由来和转变,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利用实验和生活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概念转变教学模式,重演概念的发展进程,帮助学生最终系统地建立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研究.2007.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变化;思考

新课程标准主要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大点阐述了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我们主要参考前言(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来思考。新课程标准重申了生物学课程的科学课性质,强调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既要习得科学知识,又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的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则强调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要,要注重情感教学和多样化教学。根据对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分析,我们总结得出初中生物教学三要点:创新教学方式,还原课程自然科学本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一、创新教学方式,还原课程自然科学本质

生物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它的存在是为了揭示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探究生命背后的本质,并且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基础,支撑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它仅仅被作为应试科目,以机械重复教材的方式教和学习,缺乏探究和创新。

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和发现,把未知变为已知,科学要实现发展,必须在已经存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才能找到以往没有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如果仅仅是重复和复制,像文科学习一样把知识传承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甚至实际上文化也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发展,科学无法实现发展,停滞不前,那么教学就失去了长远的意义。初中生物教学要在改革的过程中适应时代要求,就要体现出其自然科学的性质,以探究的方式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学习道理,但是现实与期望往往背道而驰,学生可能对生物世界,对各种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感兴趣,但是对生物这门课程感觉到吃力,甚至感觉学习很痛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让学生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呢?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具体的、直观呈现出来的事物或者是生活中可观可感的事物有更大的兴趣,学生或许对此毫无观念,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发现,所以,我们要把文字、公式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具体生物世界存在结合起来,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时,我们可以把遗传原理与学生和父母之间的遗传结合起来,把学生和父母之间存在那些共同点找出来,利用学习的理论来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注重实践展示

“一次的背诵不及一次实践操作”,这是自然科学学习的不二法门,把对知识原理的讲解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呈现出现象到本质的动态演变过程,给学生以深刻直观的知识理解。初中生物教程对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实验操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在当今的教学条件下,多数学校都有完善的实验硬件设施,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认真、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让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不能因为实验课程耗时或者考试要求不重就不安排相关课程或者敷衍了事。我和同学们交流时发现,同学们对实验课有着很大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甚至能够把书本上始终未理解的知识点弄明白。除了实验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演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如何区分酶的催化与胆汁的乳化,我们不妨用烧一张小纸片模拟胆汁乳化,用粉笔磨灰来模仿酶的催化,可以简单明了的把二者反应的形态和生成物性质展现出来。

二、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新课标对于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做了多出强调,这体现出教学改革的一个总方向:以学生为中心。

(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兼顾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教学肯定是放在首位的,但同时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与实践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同等的份量,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的自然科学课程来说,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甚至超过了理论。初中生物相对于高中生物来说应试的压力要小很多,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将教学眼光放长远,从素质培养的角度来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注意学科情感养成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也要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辅助,因为学生在作为学生之前,首先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去成长,所以在学习中所接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也会对个人品格、情感的养成产生影响。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初中生物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探究生命的奥秘,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决策等等,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不仅要成为专业知识过硬的技术人才,也要成为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益的社会公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科知识本身,也要结合时事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负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

三、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篇8

【关键词】中学生物 实验教学 优化策略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开展的必要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实验学科,这也就预示着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就有4个“探究”、7个“实验”、5个“演示实验”,还有一些“模拟制作”和“课外实践”,几乎每节课都贯穿了实验内容。而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这句话也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它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培养学生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作为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对其的兴趣非常浓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实验课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开展不到位,落实不到实处,即使开展了,往往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一)实验课堂难管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我管理能力差,大声讨论、下位走动、乘机讲话甚至起哄等现象时常出现,导致教学秩序难以控制,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纪律管理,不能及时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二)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有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想法,把“做”实验变成了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大都照搬书本,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生疏、不规范,思维死板、单一;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本质时,也常常无从下手,不能自主思考问题。实验教学的形式又以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实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

(一)设计实验情境,提升实验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直观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由此可知,实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追求。在“探究生物的变异”中,我则引用了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牡丹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展示一些大小不同的两个品种的花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开始对“花生果实大小差异”的探究。

(二)关注亲身体验,促使学生感悟和探索

体验教学是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美国教育家彼得莱恩曾说过:“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由此可见,体验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比如在“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我组织学生6人一组,组长准备好彩纸和各色小彩纸,分别模拟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猎物,组员模拟捕食者,亲身感受保护色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切身体验,亲身感知将问题直观化,使学生感受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好奇与探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中学生更是如此,总想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和因果联系,而这种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很快就会枯萎。因此,在“观察鸟卵的结构”实验中,我组织学生3人一组进行实验,每组提供1枚鸡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外及里地观察鸡卵的结构,同时我会穿插于整个课堂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点评不当的操作,鼓励操作正确的,激励孩子带着那颗好奇心、进取心去探知未知世界。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争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实验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发挥其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比如“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的实验,就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装置才能进行该项实验,因此我布置了学生在课前捕抓鼠妇,并设计好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就实验方案制作好自己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不成功的学生,我则会引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可能原因,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种正面的讨论、争论和辩论,从而获得多种可能的实验设计方案,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对待问题的灵活度,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优势。

初中生物体现了该学科以实验为主的特点,实验很多。而作为直观教学手段的实验教学,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现象,形成生物学概念,认识生物学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动手,将实验贯穿于整个课堂,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使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探究的平台,以及展示自我并放飞思维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袁书萍.浅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07,8(32):43.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92-01

高效课堂要做好课前预习指导,要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量,要精选好习题,这样高效课堂才能真的有高效性。

一、互动教学,合作探究

教学是彼此互动的行为,互动教学是初中生物课堂不可或缺的方式。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强调以学生为本,变“师本位”为“生本位”, 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1.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在互动教学中,师生是在共用资源,一起探究学习,在已有的知识之上研究、创新、实践,从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例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让学生先说说自己都知道哪些传染病,自己得过哪些传染病。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让学生在课堂中互动起来纷纷回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综合素质水平。

2.团结协作的习惯。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紧扣本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完《绿色植物怎样制造养料》一节时,笔者给每个小组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何运用生物学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等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学生引到教学内容中来,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采用创设情境这一方法,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观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促进其理性认识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的话题要能使学生谈得起来,要体现问题思维的多向性,使学生能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给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个性的平台。例如在讲授“鱼的侧线”这部分内容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知鱼是高度近视的,可它们生活在随处是暗礁的水中却不易触礁,为什么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2.与生活实例相关的情境设置。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美好情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时,可让学生从讨论自己很感兴趣的当今的世界热门话题“试管婴儿”、“克隆”等问题开始引入课题。这种教学方式直观性强,突出了知识的要点,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创建高效课堂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通过观察可以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接下来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

2.培养良好实验习惯,增强实验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实验的目的不只是完成作业,而更是为了进行科学探索。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有的放矢、高效提问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十分关键,它不但影响学生求学处向的思维,更左右了一节课内容中重点难点的穿透。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入有效的提问技巧模式,可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1.课堂开始时的提问。在教学准备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机智去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遗传”一节时,我们可以提出“你能找出你与父母相貌上相似的地方吗?”学生立即会情绪高涨,开始寻找自己与父母相貌相同的地方,这时学生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这时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很顺利地就开始了新内容的教学,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

2.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提问。例如在学习"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内容时,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状态、重要性都具有一定的常识,以此为基础设问:血液为什么呈红色?你受伤为什么会流血?教师通过这些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一方面能深深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学得轻松,使学生乐学,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建伟.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7).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生物 探究

新课标的三项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也是新课标的第一主题。探究性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化生物课堂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有着训练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过去和结果,探究式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和未来。笔者尝试将探究式教学方式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下面就初步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探究前,精选探究的内容

新的课程改革为生物教学注入了活力,其中的探究活动是最具特色的学科教学改革,而且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日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次课程改革将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内容和模式。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有些知识很简单,如细菌的形态,只要观察就能知道;有些知识内容,如细胞器的结构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基础,无法设计成探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些内容,如病毒的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初中学校受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只能观察图片获取知识。另外在义务教育有限的时间内,堂堂课探究、事事都要探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初中生物老师必须精心选择生物学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作为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探究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中的探究式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即让学生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创造一个更有生机的课堂教学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完成整个或者部分探究步骤的可能性,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路者,应科学设计探究流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对于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刚开始应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侧重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主要通过在不同环境中蚯蚓运动速度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至于其他环节则在老师帮助下完成,这是第一次初中生物探究活动,重点使学生学会提问与假设,其他环节只要有体验即可。而在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则提问、假设、实验过程都是通过他人完成的实验资料提供,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由学生完成,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得出结论环节上。在学生经历了多次探究活动并学会了各个探究环节的基础上,在探究霉菌的生长条件中,则全部探究环节都由学生完成,老师作适当的指导,因为此时学生已掌握了探究的各个单独环节,并且实验要求也简单,学生可以独立探究全部的环节。

三、探究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中,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说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对于光,大家就争论起来了:有的说“需要,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有的说“不需要,因为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会供给营养。”作为教师,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乘兴引导他们进行光的对照实验。

在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同学们意外地发现了:1.黑箱的种子(有水、有空气)长出的幼苗普遍长得比有光照的好;2.有一个学生,因为以前见过萌发的种子把塑料布穿破了,就把“有水、有空气”的种子分成两份,一份用两层纱布盖上,一份不盖,而盖上的明显萌发得快,萌发的种子数多;3.全淹在水中的种子也有四五颗刚刚萌发了一点。面对自己新奇的发现,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就像打开闸门的水:“原来遮光能促进胚轴的伸长,怪不得我妈在黑房里发豆芽。”“为什么水中的种子也有一点的萌发?”“因为水中有氧,但不充足。”……大家在热烈地探讨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迁移着、创新地动用着。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做合一”探究活动中体会到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激发学生活跃的创造思维,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四、探究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让学生把自己获得的初步认识交流、讨论争辩、各抒已见、互相启发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最后,通过归纳和整理,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光合作用的发现》不同的探究实验分别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水和二氧化碳……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