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感教育 教学

在生物课堂上灵活的融入情感教育元素,这会给学生理解很多内容开辟一扇新的窗口,学生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会更深。教师在讲到一些相应内容时要善于从情感教育出发带给学生一些启示,让学生理解与看待问题的思路更加宽阔,对于问题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应有模式。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情感教育要找到相应的教学依托,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慢慢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思考与看待问题可以有更为丰富的视角。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课本中相应教学内容中涵盖的情感教育元素,或者是没有及时挖掘与利用这些资源,这让知识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并没有更深入的理解与领会一些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有所改观,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从多方面、多视角来思考问题,并且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隐藏的一些情感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功效。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插图,这些都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所在。在教材中,这些插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简洁,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材中一些生动的生物史学图,诸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电影镜头,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画时教师可以将此情此景的一些情绪和历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生物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逐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教材挖掘与利用的能力,很多课本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渗透的依托,在这样的教学展开中还能够加深大家对于这些内容的领会程度。

二、在教学发散中引入情感教育主体

课本知识和容量毕竟有限,优秀的生物学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灵活的展开教学的发散与延伸,会引入一些和学科以及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外补充资源,辅助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理解掌握。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效的融入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的教学发散过程可以将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出发点,可以透过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来引导大家更深入的探究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态度来领会相关内容。这不仅是情感教育渗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往往也能够给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提供新的视角。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总结教材,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细胞分化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于克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说明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具体进行生物科技应用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与看待克隆问题时,这既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让学生从这个视角来更深入的探讨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类应当如何理性的利用这些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基于这个教学主题应当让学生有所思考的问题。

三、给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些情感教育内容在渗透时,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依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置身于那种氛围中,领会到课堂探究的相关主题,情感教育的渗透力度才能有所保障。因此,教师在组织与安排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利用教学情境的营造来给情感教育的渗透打下好的根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也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来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创设情境是良好教学氛围营造的开端,也会辅助情感教育的功效更好的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教师就可以将生物界中食物链的能量传递等进入一个简单易懂的讲解,并教会学生优胜劣汰的社会道理。这部分内容在知识上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其中涉及的情感教育内容却值得学生有所思考。此外,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实验教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丰富起来,并且透过实验的展开带给学生一些更为深入的对于学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淑丹.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5.

[2] 郭瑞波.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生物教学初探[D]. 河南师范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植物寄生线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结线虫;松材线虫

中图分类号:S4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647-04

植物寄生线虫是植物侵染性病原之一,它们广泛寄生在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芽和种子上,使植物发生各种线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植物寄生线虫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 500亿美元[1]。目前严重危害中国农、林、经济作物等的线虫有100多种,植物线虫对某些作物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其他病、虫、草害。中国对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特性、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应用,使得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时代。中国的植物寄生线虫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植物寄生线虫研究逐步发展壮大,在某些研究方向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1 资料来源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国家基金委,下同)网站项目综合查询历年来的立项情况。以线虫为项目主题词进行搜索,获得历年资助项目信息。所得项目信息再进行人工筛选,去除动物寄生线虫、模式线虫和土壤线虫研究的项目,只保留植物寄生线虫相关的项目信息。

2 立项概况

在1999-2011年的13年间,受资助的项目中涉及植物寄生线虫研究内容的共有99项,经费总额为3 281万元,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等[2-7]。生命科学部面上项目数量占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立项数的16.05%,总经费约占35%左右,平均资助额度为58.92万元[8]。从图1可以看出,经费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1年经费总额上升幅度最大。从图2可以看出,项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1年项目数量上升幅度最大。这与国家基金委大力扶持中国科技发展有关。近几年,国家基金委在面上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均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2010-2011年间,提高的幅度更大。

3 比较分析

3.1 从学科内容分析

学科申请代码是体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断适应基础研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基金资助项目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的战略定位。从受资助项目的学科申请代码角度分析,能较准确地对应分析该项目所开展的植物寄生线虫研究领域及内容。

从1999-2011年申请立项的99个项目进行学科分析来看,国家基金委2个科学部涉及植物寄生线虫研究内容,但以生命科学部98项为主,地球科学部仅有1项。从二级学科来看,项目涉及9个学科,其中以植物保护学科44项为最多,其次为林学学科25项,其他学科项目数量较少(表1)。从二级学科项目的经费总额来看,植物保护学科项目的经费总额1 383万元最高,其次为林学学科的723万元,其他学科涉及的经费总额较少(表1)。

由此看来,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学科,这反映出植物寄生线虫是农作物、蔬菜、果树和花卉主要病原物,因此在植物保护学科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研究项目较多。植物寄生线虫在林学上的危害主要是松材线虫,因此对松材线虫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研究项目较多。

3.2 从承担单位分析

承担单位共有35个单位,其中南京林业大学承担的项目最多为16项,其次华南农业大学为14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项目分别为7项、6项和5项。这5家单位承担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8.5%。经费总额超过100万的单位有9家,分别是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9家单位的经费总额占总经费的67.1%。南京林业大学的经费总额最多,为529万元。从单位性质来看,高等院校共21家,科研单位为14家。高等院校承担的项目为66项,涉及的经费为2 009万元,占经费总额的63.3%,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为33项,涉及的经费为1 163万元,占经费总额的36.7%(表2)。由此看来,高等院校在植物寄生线虫科研方面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体,为中国植物寄生线虫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南京林业大学主要以松材线虫研究为主,华南农业大学以根结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研究为主。

3.3 从植物寄生线虫的种类划分

植物寄生线虫种类较多,但对中国农业和林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种类并不多,主要以根结线虫和松材线虫为主。从项目涉及的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划分,可以揭示中国在植物寄生线虫研究领域的走向。从项目涉及的线虫种类来看,项目共涉及16种线虫,其中以根结线虫的项目32项最多,其次为松材线虫30项,这2种线虫涉及的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62.6%。大豆孢囊线虫、小麦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甘薯茎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的项目分别为9项、3项、6项、5项和5项。其他线虫种类的项目均为1项。从经费总额来看,根结线虫的项目经费总额1 106万元最多,其次为松材线虫1 002万元,这两种线虫涉及的经费总额占总经费的64.6%(表3)。

由此来看,根结线虫和松材线虫是植物寄生线虫项目的研究主体,表明这2种线虫对中国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也最多,因此相应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研究也多。大豆孢囊线虫对中国的大豆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也相对较多。此外,小麦孢囊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是小麦上主要的病原线虫,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

3.4 从项目主持人划分

项目主持人是项目的总体策划执行者,对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深的专业背景和熟练的试验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一般来说,项目主持人的研究项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线虫的研究动态和走向。从项目主持人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彭德良主持6项项目,项目涉及甘薯茎线虫、禾谷孢囊线虫、香蕉穿孔线虫、小麦孢囊线虫、中国茎线虫,研究内容涉及线虫致病基因克隆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等(表4)。华南农业大学的谢辉主持项目5项,项目内容涉及马铃薯孢囊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研究内容涉及线虫的致病力分化、致病基因克隆、危险性评估等。华南农业大学的廖金铃、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谢丙炎和浙江大学的郑经武主持的项目均为3项,项目涉及的线虫种类为根结线虫、孢囊线虫、中国长针线虫属和中国剑线虫属。其他主持人的项目数量为2项,而主持1项的主持人信息并未统计在表4中。

4 讨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由国家设立的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基金项目,它是中国稳定资助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国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水平,培养和稳定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队伍。

中国的植物寄生线虫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还应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尽管近年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已有较大幅度增加,但重点、重大等项目仍较少。植物寄生线虫在中国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根结线虫和松材线虫。随着保护地蔬菜的大面积种植,根结线虫逐渐成为蔬菜生产的主要病害[9],但缺乏针对根结线虫的有效防治方法。因此,许多线虫学家针对根结线虫的致病基因、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等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这极大地丰富了线虫学的理论研究,也开发了多种防治方法,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线虫转基因作物。松材线虫是中国危险性入侵生物,对松林的危害被称为“松树癌症”,发病松树通常2~3个月即萎蔫死亡,给中国的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10]。针对松材线虫发病机制、抗病基因、生态演化、入侵机制、防治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为防治松材线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11]。线虫专家和植保专家从大豆孢囊线虫的致病机制、抗性基因和生态互作等方面立项,开展科学研究。其他线虫,如禾谷孢囊线虫和甘薯茎线虫的研究也是针对线虫的致病机制和抗病基因方面开展的。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植物寄生线虫项目数量与经费情况分析本行业基础研究情况,这并不能全面代表本行业的基础研究进展和水平,因为项目数量与经费的多少与研究进展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在当前科研体制下,项目数量与经费的多少可以反映从事本行业基础研究的开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CHITWOOD D J. Research on plant-parasitic nematode biology condu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3(59):748-753.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8.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9.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0.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G].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1.

[9] 蒋丽芬,茆振川,陈国华,等. 南方根结线虫辣椒Me3毒性群体适合度代价及专化性分析[J].园艺学报,2011,38(3):479-486.

篇3

关键词:生物 新课标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科学地教学设计。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尤其重视教学设计,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材解读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科的内容与之前比较有了一些新的改变。新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同时体现了基础性、与时俱进、实用性,更加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运用科学的知识、态度、方法、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是课程和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地解读教材,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来处理教材。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通览高中所有教材,要对所教学段的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清楚自己要教的每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明白如何承上启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保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学情分析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分析、对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是研究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优选问题应该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会讲授知识,而在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其次是构建知识框架,强化信息反馈。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对已学知识是会随时间逐渐遗忘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对重难点知识的复习巩固是必要的。在每一章节学习结束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构建整理本章节的知识体系,构建整理的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复习;然后帮助学生理清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记忆都会加深,并且在脑子里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就是接受、处理、储存和输出知识信息。也应该常常将前面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点相关的部分在新课讲授中提出,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以及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实现滚动复习的效果。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优化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兴趣、愿意学,那就很容易集中精力,增加课堂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学习效率必然能显著提高。因此,兴趣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首先了解高中生的心理,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其对生物知识的渴望。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词汇;高词频;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及应用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通过对纸质版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进行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词典,经过手工处理从中提取出生物词汇,对提取出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中的专业词汇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重要知识点,然后结合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对现有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

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生物词汇是指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出现的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是笔者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小词典(该生物词典中包含中学教学的生物专业词汇),从获得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所有词汇中筛选得到的。

本研究中的词频是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词汇、生物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词汇词频的高低反映着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并且,其重要程度与它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因而,本研究通过选取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与之对应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了比较,从而推断出现有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符合程度。

2 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在课程内容方面,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每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和技能;生物与环境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圈等概念和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知识;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系统,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行为,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等知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发育,动物的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生物的多样性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生物技术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分类,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健康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学常识等知识。

3 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的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笔者首先对纸质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由于OCR文字识别软件不完备等原因,使得获取的电子版教材文本中存在错误和缺失现象(扫描后的语句不完整,字母有遗漏、错写等),因而,需要对语料中的错误和缺失的信息进行手工处理。处理完成后,再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四册电子版教材中所有的词汇及其词频,由于维吾尔文中存在词缀和时态等问题,还需要对同一词的不同时态、不同词干的表达方式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词汇及其词频的统计和汇总,最终得到了教材中所有词汇以及生物词汇和词频的统计结果。对于复合生物词汇,其词频是对已有的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语料进行手工统计得到的。统计时是将生物词汇的词干作为标准来进行的。

3.1 生物词汇统计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总量和生物词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生物词汇在所有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数量约占词汇总量的15.1%,其中七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5%左右,七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6%左右,八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8%左右,八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3.3%左右。从比例分布上来看,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

3.2 高词频生物词汇对应的知识点分析

笔者对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进行了各种校对、筛选处理,得到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4000多个生物词汇,对所有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比较耗时且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而笔者从四册教材的生物词汇中分别选取了词频最高的20个生物词汇,共80个高词频的生物词汇作为样本,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

以下是选取的样本生物词汇和频次:

由以上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下:

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由以上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

1)七年级上册教材所有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细胞,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圈、生物、环境、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细胞、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水、空气、光)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三部分内容。

2)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血,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体器官、人类生存需要的环境(水、空气)、疾病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

3)八年级上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动物,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的几大分类(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对应课程标准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这三部分内容。

4)八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疾病,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与动植物的繁殖、繁育以及人体健康(疾病,传染病),此外还包含基因、染色体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健康地生活这两部分内容。

从总体来看,四册教材中的高词频生物词汇中都包含水、环境和人,充分说明了水这个概念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这一概念的要求;生物的生存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万物。

由知识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存在不完善之处:(1)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内容属于微观层面的知识。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和接受。(2)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器官,八年级上册跳转到生物的几大分类等,到八年级下册又跳转回来,学习人体疾病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两部分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衔接。

4 结论及改进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生物词汇进行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生物词汇总量基本相同,有利于知识的分步掌握。

2)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根据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选取的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的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中包含的课程内容。

3)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教材内容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

4.2 改进建议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维吾尔文语言学的特点以及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笔者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1) 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考虑,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微观层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建议向后续学期调整。

2)从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方面考虑,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应该增加一些维吾尔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示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从每一册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考虑,应该将七年级下册中人体器官这部分内容调整至八年级上册,使其与八年级下册中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将八年级上册中生物的几大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调整至七年级下册,使其能够与七年级上册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的内容衔接起来。这样调整以后,方便学生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学习。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结果证明了现有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围绕着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进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综合考虑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然环境以及初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维吾尔语初中生物教材,2011.6.

[2] 吐尔根・依布拉音,袁保社.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11(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link?url=-zWJlwUESJW0Fr34Ln7qnje62gyfFY4RPTQNlfIzUhqHWXal2BVAo3ry-b9ts6krHOzvOHDC-SKhdBR_TB_uAAYnEsklHghcoZmRmg5POca.

[4] 生物小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 现代维吾尔语统计软件系统.新疆师范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与舆情分析重点实验室.

[6] 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7] 吴丽莹.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下的新课标教学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8] 陈坚,范新新.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看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9] 王金刚,崔鸿,李娟.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10] 艾孜尔古丽,李晓,玉素甫・艾白都拉.中小学维吾尔语文教材用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3).

[11] 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2(5).

[12] 李镗.中小学语文文本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13] 常红.现代维吾尔语基本词汇研究概述[J].语言与翻译,2013(3).

[14] 宋矗马德元.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构成途径新探[D].新疆大学,2006.2.

[15] 郭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J].语文研究,2001(3).

篇5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设计并进行的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述、讨论、合作、实验、演示等。下面是一节高中生物课堂设计的案例:

课题: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以问题的情景设计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科素养这一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二生物必修教材(人教版)第三章第七节内容,细胞呼吸是新陈代谢一章重要内容,有氧呼吸是本节课等的重要内容,是生物体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ATP的主要来源,是所有活细胞的重要特征。有关细胞学线粒体的结构知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内容与本节有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设计: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由于初中到高二时间隔开过长,存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仅仅是对人体呼吸的粗浅认识,本节课就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意义建构,运用整体建构教学理论,先让学生感知本节课在生物教材中的位置,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课堂学习思路,运用演示实验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在教学重点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理解细胞呼吸概念

3、理解有氧呼吸的场所和生理过程

4、学会运用细胞有氧呼吸的原理探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1: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新陈代谢——有序的化学反应的物质保障是什么?

投影知识树1: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中进行的(教材20页),细胞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体现者活细胞对物质进出的控制,既有物质的输入又有物质的输出,大家预测一下输入输出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呢?发生了化学性的变化,就伴随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提问:ATP作为细胞内能量的“通货”含量极少,又是怎样及时补充的呢?不断从糖类等能源物质的分解所获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细胞的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讨论〉:细胞呼吸与通常我们自己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

投影知识树2:

概念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进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

〈学生实验汇报〉1.证明浸泡过种子呼吸消耗了氧气?(水的必要性是什么?)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绘图展示)

二、概念2: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意味着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在酶催化下的温和化学氧化。

三、有氧呼吸的过程

任何生理过程的发生多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它们是什么呢?

物质基础:酶、ATP、糖分子(C6H12O6)等:(生病不吃不喝,输液的成份是?)

结构基础:细胞、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问题 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呢?

问题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2.分析细胞呼吸的场所,学习细胞内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实验研究方法,投影课件,师生讨论共同学习。

3.有氧呼吸的本质?

——(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4.总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否改写成ATP?(不能)

〈师生互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反应式略)

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中

释放的能量:热能+ ATP中的化学能,1摩尔的葡萄糖彻底被氧化分解,释放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的能量存于ATP中,其他能量以热能散失。(投影课件)

有氧呼吸的本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角度分析——有机物逐步脱氢,能量逐步释放,逐步形成ATP)

四、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学生合作讨论

1、是不是细胞总呼吸就好呢?影响有氧呼吸外界因素?

2、如何使果实或蔬菜达到保鲜目的,原理是什么?

低温、低湿(干燥)、低氧(充氮气或二氧化碳)

五、课堂自检题: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的是:

A.CO2

B.丙酮酸

C.ATP 和[H]

D.ATP

2.在动物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场所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在哪个阶段产生的?

六、课堂小结:强调细胞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本质,说明细胞呼吸这一生物氧化过程是在酶催化下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总合。

作业与板书(略)

总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

1.活动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育目标。

2.活动要重点围绕着核心教学内容来设计。

篇6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承,更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观的综合教育。那么,如何加强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呢?

一、抓住时代的脉搏,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另一个研究也表明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生物,重视生物,就得先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这个信息高速膨胀的时代,怎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呢?其实我们知道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的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只要我们以生活为依托,增加学习生物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抓住时代的脉搏,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让他们充分的好奇,那么被动学习就变成了主动学习了。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

二、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四、要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的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探究”的程序是:一是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二是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其次是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三是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注重实验教学,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 双边教学 教学反馈 幽默 创造个性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79-01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专业性太强,知识枯燥,学生很难把内容消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目前摆在生物老师面前主要的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优化生物课堂,如何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生物是中考必考科目,学生多半死记硬背,强化记忆,生物课堂成了背诵的课堂。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罗夫就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因此,对现代教师来说,了解教学幽默的本质与功能,掌握教学幽默设计的技巧与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幽默艺术修养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增进教师自己的教学情趣和魅力,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努力完成某项任务的积极心理倾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生物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热爱生物学,使初中生物教学立于不败之地。下面探讨学习生物的兴趣源泉。

1.引导学生从生物现象到本质的探索

本质是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兴趣能帮助学生揭开这一层面纱。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

2.运用知识,激活思维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提倡互动双边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幽默最明显的功能就在于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味,必定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无精打采。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幽默,就给紧张的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的投入学习。这种状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平时不爱听讲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气氛所带动,融入到教学中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教师也会更有激情,发挥最佳的教学状态。教师把幽默的小故事放在开课时候使用,由此奠定了这节课,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以期待的心情等待教师对本节知识的传授。

“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1)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2)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教学信息反馈

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生物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历程时,我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心脏结构,有位同学却标新立异把蚯蚓的心脏拿来比较,并得出动物的心脏是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论,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捕捉到这一信息,鼓励这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同学的观点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讨论,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成功反馈一方面要及时,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扩大反馈范围和内容,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唐劲松编著:《教育机智漫谈》,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2]参见董远骞等著:《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96页。

[3]罗福应:《教学与幽默》,《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论实验;学习共同体;职前教师;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96-03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1]。《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以培养高质量职前和在职中学生物学教师,提高对中学实验教学适应性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对于高师生从事生物教学,体现生物学科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许多学者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学实验等方面已进行了研究,积累了许多经验[2,3]。为了培养既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智慧,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在《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组尝试构建了由任课教师、教育硕士、生物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四及大三师范生组成多层次一体化的学习共同体,采取“两主线三阶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实现共同体成员的生物教师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是高师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前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它研究中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原理、教学过程、实验设计、实验整合与创新、实验改进方法、实验指导设计、实验教学语言以及相应的训练。课程的目标是:规范学生(准教师)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实验教学技能、整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从业的适应性[2]。由于传统的培养思想、教学模式及实验条件的影响和限制,高等师范院校往往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验结果,忽视生物实验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的组织和方法上,多采取形式上的分组,由组内推出一个成员来模拟试讲,教师聆听后点评,全组成员共享,缺乏组员间实质上的交流合作和沟通。在《生物教学论实验》教学评价方面,仍停留在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察、实验报告的完成及期末考试等方面,忽视了对高师生实验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实施的背景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Boyer EL于1995提出来的[4]。它是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借助于一定的学习载体共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共享和协作的团体。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研究中学习共同体的助学者由教学论任课教师、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教育硕士和生物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四师范生组成,学习者为生物教师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每班20人)、大四学生及教育硕士组成。通过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培养职前教师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通过教育硕士和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四师范生对《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的全程组织,提高他们对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组织及管理水平;通过任课教师总揽实验教学全过程,达到实验教学系统中各动态要素的协调发展。用这样的过程来模拟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以促进共同体中的教学新手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科学与技术哲学观念指导下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技能的体验,最终使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进步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两主线三阶段”:“两主线”就是以任课教师、教育硕士和大四师范生的活动为第一条主线,以大三师范生的分组活动为第二条主线;“三阶段”就是整个教学活动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说课阶段和反思提升阶段。

三、学习共同体的《生物教学论实验》课堂教学

1.《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生物教学论实验》作为生物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与理论课程《生物学教学论》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课堂类型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中学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要求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独立从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能力,包括实验准备、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设计、指导中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等,最终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的合格人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学生物教学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主要活动者是由任课教师、教育硕士、大四及大三师范生群体组建的一个学习共同体。每实验班20名大三师范生,5人组成1个实验教学小组。本门课共计36学时,精选了12个生物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与《生物学教学论》同时开设在大学第6学期。

2.《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的实施。①课前准备阶段。学习共同体成员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首先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任课教师布置教育硕士和大四的师范生对教科书进行深入研读,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教学案例,了解与本实验相关的最新发展动向,使该内容的教学实践处于实践与研究的前沿。在形成自己对该实验内容教学的思考后,进行预实验,并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实验的改进及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并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做好课件,进行试讲。任课教师聆听后指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技能方面的问题等),试讲者针对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改进完善。通过第一条主线的活动,可促使教育硕士和大四的师范生掌握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规范的操作方法,学会教学方案的设计,提高实验教学的技能,并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为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师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各自可提出不同的思想观点,共同探讨研究,促使已具备一定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育硕士和大四师范生的实验教学技能达到进一步提升。最后,由教育硕士和大四师范生协助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大三师范生分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教材分析、实验材料的准备、预实验、设计教学方案设计等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和试讲,解决实验及试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课堂说课阶段。说课是建立在教学活动之上的一种教研活动,通过说课训练,可以提高职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其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论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包括三个环节,任课教师通过教育硕士或大四师范生对实验课的全面主持来训练大三师范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协调性以及教学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培养大三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能力,通过共同体成员间的讨论和研究,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发展。第一个环节是“分组实验”,每位大三师范生都要亲自动手操作,既要作为中学生物教师角色来体验实验的教学过程,又要作为中学生角色来体验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组员间可共同讨论,寻求解决的方法。同时教育硕士、大四师范生和任课教师巡视实验课堂,并对每个实验小组进行相应的指导。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大三师范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验教学的创新及实施做好准备。第二个环节是“示范说课”,由一名教育硕士或大四师范生以说课的形式,用10~15分钟的时间展示其对本节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将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学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及其理论依据等进行清晰的阐述。教育硕士或大四师范生通过说课,使其临场的心理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考验,而大三师范生通过观摩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吸取优点,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弥补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为自己的“模拟说课”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个环节是“模拟说课”,其目的是实现集体性知识和个体性知识的全面生成。每个小组由轮值的一位成员充当教师角色,将其分组实验和研讨、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结果以模拟说课的形式向全班汇报,着重体现出对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班内其余成员模拟说课者的同事,认真聆听并记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此环节中,任课教师、教育硕士及大四师范生认真聆听大三师范生的模拟说课,同时把每个教师角色模拟说课的过程用录像记载,课后下载给当事人,以促使他们观看回放后进一步反思,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解决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大三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设计能力、说课技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使共同体成员均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成员间的交流,培养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③反思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其目的是促进集体性知识向个体性知识的有效转化。模拟说课活动完成后,大三师范生分小组回放录像,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与组员进行研讨,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最后,由任课教师、教育硕士及大四师范生针对大三师范生模拟说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和点评,使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逐步得到解决和改正。同时要求师范生撰写学习心得,表明自己对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认识、理解、观点、看法及对他人观点的质疑和评价等,总结自己的收获和缺憾,为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一阶段的反思和多元评价的方式,促使共同体成员均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和探讨,使职前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模拟中学生物教研究室教师间的教学研究过程,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使师范生在“教学论实验课”中暴露出来的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的缺陷,在教育实习前就得以避免和矫正,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进行校本教研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在《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本课题构建了由任课教师、教育硕士、大四及大三师范生组成多层次一体化的学习共同体,采取“两主线三阶段”的教学模式,使职前教师能够通过交流、研究和反思,起到扬长避短、集思广益的作用,从而把教学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感受和体验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学会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掌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并使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提高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生物科学素养,促使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成长。本研究采用这种多层次一体化的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的改革已历时2年,职前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中学顶岗实习中能顺利地进行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并能自如掌控多因素条件下的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课堂教学应变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生物实验教学技能的获得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练习和调整,才能够实现熟练化。因此,对《生物教学论实验》课程的改革还需要更深入的开发和研究,才能为中学输送大量合格的生物学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2011-10-8[2014-11-14].http:///link?url=enl_oerOZqj29OWdg3EZDqBIJt1cKPAlYVk7OI

copJwfDG6ITrQqSLLpyo_3TThLhOk-v51nc_OGk_zufItgA9lNpWMXCVtHGV8g8fJuGKe.

[2]毛加宁.高师“生物教学论实验”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115-117.

[3]毛加宁,徐文件基.高师“生物教学论实验”教学多元化评价的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2):130-132.

[4]Boyer EL.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 Princeton[NJ: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

Ideas and Practice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Experiment of Biological Pedagogy

LI Jin-ting,HU Jia-kun,MAO Yu-l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 453007,China)

篇9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反馈调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20-02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U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

1.2 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绿色植物开花与结果》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2.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如,教师满堂的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2.1 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2 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时,把一盆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这盆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花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3.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节时,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知道生物进化最有力的证据是化石,出示"马的进化历程"和始祖鸟的化石,最后出示"进化树拼图",逐层递进。学生很轻松的就会得出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的结论。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积极探讨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多方位充实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培植,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10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二、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课堂教学叙写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

4.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

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1)理解克隆的概念

(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

(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2.能力训练目标

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

3.情感训练目标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德育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

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

三、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聪明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位教师。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尽管"评价"一词早就在我国的教育文献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但是,评价的背后用以支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具备,许多人还以为评价与考试、测验没有什么区别。评价比考试、测验先进在什么地方,它的意义何在。

1.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

2. 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3. 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 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

5. 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具备试题编制技能,而目前由于有大量的试题集,有部分教师经常照搬照抄练习题和考试题,导致自己本来应该具备的试题编制技能的丧失,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如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作业量过大等问题,其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编制试题。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反之,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

1. 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

2. 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

3. 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

4. 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5. 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

6. 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

7. 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

学生抽样评价表

同学们:

你们好!这份问卷是学校专门请专家设计并由部分师生讨论通过的抽样调研表,用来评价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并把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反馈给教师木人,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这里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因此希望你们行使学校赋予你们的权利,如实地、客观地填写每一项目,以便提高我们学校的管理水平。

感谢你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支持!

分为五个等级:

A. 非常赞成;B. 同意;C. 一般;D. 不同意;E.反对。

问题:

l 该教师备课是认真、充分的

l 该教师讲课能激发我的兴趣

l 该教师常用举例方式讲解,条理清楚

l 该教师能随时和学生讨论问题

l 该教师没有任何体罚或歧视行为

l 该教师对我比较真诚、热情

l 该教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我是满意的

l 听该教师每一堂课我都是有收获的

l 该教师经常研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

l 该教师上课无迟到、早退、拖堂或无故缺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