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
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中指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努力奋斗。”张蔚萍教授2009年11月19日在河海大学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历史回顾”学术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是对干部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荆惠民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认为,“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专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引导和促进人们认同、掌握的思想理论、政治取向、政策主张而进行的宣传、动员、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科学理论。”袁礼周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基础》中给出的定义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教育人民群众,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孙其昂教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中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政党或社会团体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采用多种手段对人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邱伟光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给出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个观点更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内容。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陆庆壬老师在他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陈秉公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张耀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定义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性以及社会的需求,特性主要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实践性。王勤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品德,进而指导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秦在东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中是这样定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杨生平老师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本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郑永廷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作如下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这个观点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变性、多属性、实践性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涉及不深。苏振芳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定义为: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这个观点与张耀灿教授的定义比较接近,但强调了更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的特点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是也有共鸣之处。权威观点存在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袁礼周、孙其昂、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王勤、秦在东和邱伟光等学者都直接指明这一特点,而陆庆壬和苏振芳老师则用了“社会行为”一词,二者大体相差无几;第二,以内容解释概念的倾向,以陈秉公和邱伟光老师为代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的具体内容;第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特性,张耀灿和郑永廷老师都指出了这一特点。
近年来关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称谓逐渐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会一直继续下去,就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在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时,学术界仍然存在一些分歧,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和磋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点也有着相通之处,学者专家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28.
[2].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
[3]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篇2
关键词:新医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1.医院价值取向偏离
一个人价值观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他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我国,医院的宗旨应该是以病人利益为中心,让病人能够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好的治疗,要时刻维护病人的最根本利益,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不道德的社会现象,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个别医院的医生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价值观念需进一步加以完善。
2.医务人员思想水平较低
如今,有很多的医生盲目推荐很多价格昂贵的治方式,患者很难接受。没有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病情推荐,从而使得患者的病情很难得到缓解,治疗时间加长、效果不佳,使得病人长期处于病痛之中。医生不擅长使用新型的医疗技术,只是一味通过服用药物和打点滴的方法来治疗,这样很难从根本上减轻病人的痛苦。
3.太过于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
随着医疗设备的先进化,医生也越来越依靠医疗设备,一方面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同时医疗设备也能够迅速检测出患者的病情所在,准确判断出患病的具置。这样一来医生会依赖和看重先进设备的作用而忽视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不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的医术相结合。因此太过于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将会使医生变得消极被动。
4.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是我国很多医院仍在实行以往的运行机制,通过过去的机制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就不符合绝大部分人民的利益,将会引起人们的广泛不满。很多医务人员对现有的体制改革了解还不够深入,思想观念还有待提高,不积极参加新医改的各项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重视不起来。
二、加强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引导医务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医务人员应该时刻具备不被社会风气污染的决心。医生要时刻将病人看成是自己的亲人,维护病人的最根本利益,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对病人一定要温柔相待,要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去体会他们的需求,在医院制度有损病人利益时要努力改善医院的制度,让患者能够真正从中得到温暖。医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在工作中时刻谨记自身的职责,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服务人员。
2.健全医疗卫生体制
在新一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医生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制,要逐步摒弃以往的不良风气。安徽省芜湖市作为改革的试点城市,一定要加强市场的竞争,要合理分配医疗卫生岗位和工作,将具体工作分配给具体的人,各个医院要及时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学习,让医院能够深入了解在新医改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增多会议召开的次数,让各个医院的青年工作者积极献言献策,并且以实际行动改变现状,让芜湖市能够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实践体系。
3.改变医务人员的落后观念
医务人员一定要正确认识金钱和自身的工作职责,要善于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要有一定的补救措施。要改变那种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落后的思想,积极鼓励病人或者开展捐款等一系列的活动,避免病人因支付不起医药费带来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着很多的隐患,如医务人员思想落后、过分依赖医疗设备、医院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为了将安徽省的医疗事业发扬光大,提高我国医疗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一定要积极改善社会上这种不良现象,要开拓创新,引领医护人员朝着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迈进,改变医疗人员素质低下的行为,中国的医疗事业也必将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论述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这一关系问题最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只有好学求教,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将道德品质的形成同社会环境联系了起来。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环境论,肯定了环境的作用,提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即主张建立睦邻友好的环境,发扬德行,相互帮助。荀子非常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他改变了仅从客观环境的单一角度认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开始注意到人主观认识的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偕黑。”认为环境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著名理学家王夫之认为环境能决定人们意志的坚定性,意志则支配人们的行为。主张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促使人们形成坚定意志。
在西方国家,许多思想家也论述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行的影响。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天赋的美德需要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把它引导出来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与好的环境接触。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要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儿童的潜能能够充分实现。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认为人的“理智”的形成有如有机体进化一样,每一阶段都要与环境接触,特别是要学习控制客体环境,指出 “我们的结论不是要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
古今中外贤哲们的环境教育思想影响着今天的教育,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提供了理论借鉴。但这些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偏颇之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作用。而环境观克服了这种局限,对两者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说明。环境论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二者相互创造,并统一于社会实践。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中,两者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环境变得更有利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更有利于环境建设。环境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根本的理论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理论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陆庆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中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首先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界定了其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基本确定了思想政治环境研究的基本范畴。其后,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1995 年版)中以“环体”的形式把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之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步从一个孤立的概念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2002年,沈国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广义上说,指的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小环境。”虽然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二分法,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这是最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分法。三分法,一些学者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即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 “中观环境”内容。多分法,除了二分法和三分法,有些研究者还从更广泛、更细致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剖析,如陈秉公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四种类型。时空维度分类法。在上述几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岳金霞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的划分方法,即时空维度分类法。从时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历史环境、现实环境、未来环境。
篇4
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理论体系
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比较成熟的标志,并非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都能成为学科,一般认为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标志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有特定的研究对象;②有特定的研究方法;③有独特的概念范畴;④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鲜明“个性”特征,我们可以从标志学科建立的四个方面来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特性。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对该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又可以“打消”有人因为国外没有设置这一学科或该学科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而对该学科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疑虑。
一、独特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解决的特殊矛盾,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显然,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和该领域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肯定要研究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应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很多。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的有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有教育学、行为学、伦理学等,他们研究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的某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也只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某一特定领域——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则需要从研究领域中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中,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始终,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间的矛盾等。但“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并制约着其他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主要动因。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如何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正是以这“两大规律”为研究对象,承担了其他学科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其他临近学科中,如:政治学中政治社会化研究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给公民的政治文化传送过程;教育学中的德育研究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品质。他们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虽有一定的重叠性,但都只是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把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思想政治品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把握,完整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使其与其它临近学科区别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存在和发展。
二、独特的研究方法
方法之于理论犹如手段之于目的,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科学,方法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突出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建立自己概念、范畴和规律的逻辑体系中,在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中,既借鉴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又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出自身特有的方法。如:文献法、社会调查法、矛盾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系统综合法等。
三、独特的概念范畴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边界; 学术概念; 学科研究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01-03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不到30年的短暂实践中,学科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但是无庸质疑,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对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检点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检点是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意识,批判的目的是澄清问题;同时它又是建设性的,它要求我们不仅找出问题,还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明确努力方向,知所取径。
一、问题检点
1.学术概念需力求精准
在学科话语系统建构过程中,基本范畴和概念系统占据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以来,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话语,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话语已经逐渐为学界内外所使用、所认同。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学术话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具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区分缺少严格的、科学的界定、阐释和区别论证。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使用相同的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涵义的理解却不一致、用法也不统一。由于概念的混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难求专业精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术语的随意使用、随意替换和有意无意的混用倾向,正在危害着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学科边界需更加明晰
每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研究哪些领域,这一问题在学界需进一步统一意见。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调研和整理,发现有些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已经超出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些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偏离学科甚远,有些选题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毫无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通过对一些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方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与其他学科重叠现象严重,有些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并不紧密,如“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等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科而言,研究边界模糊,没有较为明晰的研究边界、盲目的论域扩张,看似学科发展红红火火,实则存在着较大隐患。
3.研究方式需重审与转换
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是成熟理论通常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理论式研究。即从抽象的、理论的层次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目前,理论研究这种对学术探索活动起重要作用的方式并没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借以指导其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科建设共同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清理;部分专业研究者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博士生中有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对实践中的问题还没有从经验中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思考的思维习惯,研究论文缺少理论的视角和理论的深度。
二是问题式研究。注重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多采取经验概括、案例分析、工作总结的研究方式。目前,真正占有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且理论提升不足,普遍推广性低,应用性不强。
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都存在着自身潜在的、隐性的不足。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处理好把握理论与面向现实、借鉴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短学术沉淀不足、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科发展举步艰难、研究队伍存在着“短板”等原因。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报道,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思想政治教育44家,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1]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对学科发展充实了生力军,从长远来看,必然会促进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每年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长期搁置,无暇理睬。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看,它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二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三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各项需求和精神生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四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涉及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内化、外化、反馈等环节,由观念到行为转变的不可度量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颇多挑战、要求和问题,需要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不懈求索。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导师是热爱这个专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他们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分不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中,固着于原有学科的思维方式。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同,对学习者的思维训练不同,使出身于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多少都带着他们原有学科的知识背景、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的烙印。对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熟悉,使他们轻车熟路地运用原来学科的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用原有的知识系统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我们从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和读到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专著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研究者所具有的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一个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的“借鉴模式”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情况应该会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话语体系、专有的概念系统、独有特色的研究方式慢慢地溶解和替代。
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他们虽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信心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显然,没有对学科的热爱与对学科价值的关注和认同,希望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发展是一句空话。
三、对策思考
1.增强自觉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的本质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因此,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认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严谨严格的治学风格。学术研究于研究者不仅是职业,也是事业和志业,研究者对学术研究需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端正学风,求真、求实、自省、自警,尊重学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有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责任,聚焦关乎时展的大问题,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作并重,学科建设与政策建言同行。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扫除研究中的随意、空泛、庸俗等弊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品位、文化品位,不断推陈出新、返本开新,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批判、自省,树立学术创新意识,力戒浮躁心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谋求学科的规范发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粗放式、自发式、经验式的发展转向精细化、自觉式、科学化的规范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倡规范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具有相对明晰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的需要。提倡规范式发展,就是在学术活动过程中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则。规范发展才能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才能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更系统地发展。
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科的独立品性与借鉴发展的关系。一要有“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意识”,是指研究者和学界同仁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学科的高度予以建设与对待,将之作为学者的学术基地和精神家园,避免随意突破学科边界、混淆概念、刻求新意的学风;二要打破学科壁垒,不能有“门户之见”。所谓打破学科壁垒,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需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开拓国际视野。在有效“整合”中实现创新,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的学科体系。
3.建立学术的争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评不多,围绕某一重要问题展开学术争鸣更少,研究者经常的状态是忙于自己观点的阐述,无暇旁顾,可能也与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有关。真正的学术争鸣是着眼于学术繁荣和学科建设,心平气和地切磋。就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言,理论讨论阻隔、学科建设争鸣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应有的活力。许多学科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真理经由争论得来。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发展的关键步骤,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学术的繁荣和增进共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仅导致了学术的平庸和困顿,而且抑制了学术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水平离不开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保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学术心态,积极进行学术商榷和深度交流,达到充分的学术探究、思想交锋、平等对话,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曲解和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中才会以更高的学术品位呈现于学林。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初建阶段。一门学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研究者长时间的努力和携手共进。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过学界同仁近30年的系统建设和努力,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就历史长河而言,这不过是短暂的瞬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刚刚开始在学科层面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还在讨论,学科建设的许多核心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处于初建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刚刚起步不久,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尤其是切中中国现实的、为中国大众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仍需要加强建设,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篇6
Abstract: The basic category research is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important component, to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development theory guidance and reality support's influential role. The author divides the thought politics basic category into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ue and the education obj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and the education princi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education carrier eight aspects.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范畴 体系建构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ic categories; 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王振,男,(1986-)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士,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的二级学科,担负着捍卫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②。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确立应尊需以下若干原则:一,基本范畴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基本范畴应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性;三,基本范畴的划分应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能最大化。基本范畴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即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研究要从主体、客体、载体、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一对矛盾概念,而是由各个链条式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把思想政治基本范畴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划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为更有效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体系建构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加速建设高水平的科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和学科独立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体系研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入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划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三个方面。核心范畴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是由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最本质,最普遍的关系,是整体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③。一般范畴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一般数量较多。这种阶梯式划分方法,不仅全面吸收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成果,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特别是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理性、有序的平台。
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先进性和求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必须具有时代性特点。有学者提出,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系统,必须遵循三大原则:逻辑与历史一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无数的偶然、曲折和跳跃中展现了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经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进程基本一致的。另外一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形成是按照一定得逻辑法则从一对到另一对推到出来的,思维的逻辑最高点也是认识和理论理解的最高点。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进程和认识的发展都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坚持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要结合学科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予以分析。对理论体系的整理和完善,构建系统而规范的范畴体系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最优选择。对基本范畴的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学科范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范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规律的基本范畴,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基本范畴。
参考文献:
① 朱静静,廖宇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
篇7
摘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机理入手,着重就思想政治教育机理中的接受机理进行了分析,进而把握思想政治接受机理的内涵,从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机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导向。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应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机理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机理进行分析,只有弄清了该问题,才能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向,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行为,进而解决影响人们认识的一些实际问题,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的有效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的概念
为了弄清思想政治教育机理,我们先从机理来分析。我们着重从机理的特点以及机理与机制的对比方面来把握机理的概念。根据有关词典的解释,将“机”、“理”综合起来看,机理中的“机”应该是机体。机理中的“理”应该是“原理、道理、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所以,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机理的整体涵义就是有机体内部的活动原理、工作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从以上概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机理具有内在性、原理性、必然性三个特征。人们容易把机理和机制相混淆,再次我们应该加以区分。机制是指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所形成的制约关系对事物运行和发展的调节形式,人们可以改变它,使它适合人的要求。然而机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去适应它,按这一原理去从事活动。因此,机理是纯自然体系,而机制则是受人控制、调整的体系。另外从机制与机理的关系上来看,机制是整体,机理是理念,作为机制组成的一部分。
参照机理的涵义,遵从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我们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的涵义。思想政治教育机理即是指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原理。从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的基本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系统论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科学系统,因此,它遵循的是物理、人理、事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有自己的发生、运行、作用、接受、发展等阶段。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机理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成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应该着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这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及其基本因素。
目前最为大众认可的定义是张耀灿、郑永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做出了突破以往观念局限的定义,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通过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吸收、选择、整合、内化以及外化为行为的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介。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大脑的各种活动体系的组织结构、功能状态的运作原理。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其一,反应状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感官系统对外来接受客体作出的大脑反应,是接受主体的思想接受准备状态。其二,解读状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的大脑意识对接受客体予以接收,并进行辨别、识读的活动。其三,筛选状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以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信息的解读和内在的需要为依据,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接受客体进行选择、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活动。其四,整合状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运用大脑对接受客体容纳、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建构重构活动。第五,化解状态,是指接受主体的大脑意识对接受客体经过加工整合,建构为自己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后,内化为情感意志,外化为言论行为的一系列活动。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从接受机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在驱动力。只有使受教者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接受效果。另外,要区分接受主体的层次性。接受主体由于性别、性格、生理、学历等状况不同,必然导致思想认识的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接受主体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形成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做到有的放矢。
2.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基础。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关键是认识接受者的需要,而基础是提高传导者的素质。教师要放下教育者的架子,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教育工作便很容易展开,知识也很容易被接受。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形式和手段。
针对受教育者求新求变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运用最新的传播媒介,已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大力提高接受的效果和质量。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优化教育情境,如安排整齐洁净、优美雅致的教育环境,形成有条不紊、庄重活泼的教育情境,可以使人情绪安宁、心理稳定、身心放松,提高注意和接受。优化社会环境,防止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腐朽之气进入学校。优化生活环境,对个体接受影响较大的是家庭、邻里和同学、同事、朋友等同辈群体,接受主体对他们有着情感和理性的双重认同,更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论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的涵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9(2)。
[2]王晓升.认识客观性的属人特点——兼与钱时惕同志商榷[J].河北学刊,1992(6)。
[3]余仰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81。
[4]彭忠华.谈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机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1,(3)。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张忠家.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人为本”[M].光明日报,2007-1-10(11)。
[7]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2)。
[8]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本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119―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元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重要领域。据我们收集的资料,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专著还很少,目前所见较为系统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著作主要是李合亮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观点主要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专著中。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合乎条件11(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104条。搜索合乎条件2(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375l条。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共234篇,90年代共610篇,2000年至今共2846篇。在博士文库中,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五篇,层次上以硕士学位论文居多,时间上集中于2001年以后,有邓晓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潘传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唐桂娟《从日常生活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袁晓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李合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已以专著形式(见前文)正式出版。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不仅关注度正日益上升,且研究层次也在不断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是什么?学界对此争议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进行了阐述:
(1)政治性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同志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彻底的唯物论,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有学者从这一认识出发,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的。这一认识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如有学者认为:政治性科学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时间先在性”(对经验事实或科学事实的陈述,它所表达的是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排序上的先后顺序)而言,先有政治后才有或至少同时伴有思想政治教育;以“逻辑先在性”(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来说,政治都较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2)意识形态性说。有学者认为:政治性不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因为政治性主要体现了政治教育的本质,却难以体现意识形态中包含的受政治制约的思想、道德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因此意识形态性相比于政治性,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进一步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和单纯的道德教育,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作为主要内容,而且都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概念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只反映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而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中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因此说意识形态性相对于政治性不仅更全面,而且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
(3)灌输论。有学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角度,即“观察它的实践方式,由对它的理论本质的研究进入到对它的实践本质研究。回答这项实践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的出发点。‘做什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怎么做’是指它完成任务的方式。我们认为,二者结合起来,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就是‘灌输’。”确切地说,“意识形态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人的工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也是由人来开展的工作。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不断生成的,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具体些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
(5)阶级利益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利益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因、目的性指向及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三个方面都服从服务于阶级利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共性体现为阶级利益性。
(6)价值导引论。有学者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所有这些特性都可以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发展的高层次产物。“自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那一天起,它就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它自然具有很强的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色彩。”
(7)政治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论。有学者从事物本质属性应贯穿事物活动始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因为政治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且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个特有属性,而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8)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论。有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求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寻它的属人性,既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要看到它的目的性本质。”并认为:“工具性与目的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单纯强调任何一点,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与对其运动规律的违背。”
(9)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论。有学者从思想政治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性或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社会实践活动和 人的行为的先导性。
(10)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多维度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以意识形态性为本位难以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即使以科学性为本位,也难以满足后工业社会来临给人们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从多维度来解读。即政治维度的阶级性、伦理维度的服务性、社会维度的工具性、个体维度的启蒙性。
(11)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关系论。有学者认为: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外部的矛盾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内部联系中,成为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联系的桥梁和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而这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关系。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阐述可分为几个类型:
(1)(2)(5)(6)是比较传统的说法,但是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反映了早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
(3)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论或原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多样化,坚持灌输论原则是必需的,但并不能将这一方法论或原则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主要是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差异性。
(7)强调了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却对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的社会基础以及两者间存在的一定紧张关系关注不够。
(8)(9)(10)是多学科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阐释。
(11)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的认识状况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由这一路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了新的探索,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表述则显得有些冗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方法论
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因其各自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论不同所造成的。这些研究的方法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系统论。有学者认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因此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一方面要“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来认识它”;另一方面,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又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故还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具体些说,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和反映了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本质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从其本源上揭示出人和社会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2)矛盾论。“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指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决定。故大多数学者认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出发。
(3)多学科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一”,而是“多”。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多重的,因此不能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应采取多学科视角加以剖析。
(4)多层次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畴,它是哲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因此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要将哲学本质及有关原理的哲学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融为一体,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础。具体些说,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中心概念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考虑”,即通过多层次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
我们以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能仅仅从其自身出发,也不能停留在对相关学科概念的直接移用上。系统论这一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研究还缺乏深度,更多地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功能层面来讨论其本质,但又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关系研究得不够细致,致使对其规律与功能的研究陷人了“原地踏步”的状态。矛盾论方法常用来揭示某一事物的本质,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作这样的界定:“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一界定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同教育的基本矛盾加以有效区分。因为教育学中一般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局限在教育本质研究之中的重要原因。多学科论不满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单一性界定,尝试着用多学科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值得肯定。但不足的是对相关学科的概念没能很好地甄别,即在缺少对相关学科概念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考察的情况下就匆匆地将其移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造成了许多概念的非法移用。如哲学中关于事物本质属性规定有三个属性,就将其直接移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即将哲学中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直接等同起来,而没能认识到哲学上关于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是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多层次论尝试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关系加以分层次剖析,但因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中心概念的不明确等,致使这一研究方法所取得成效也实为有限。
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总体评析
纵观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成果,学界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处的现实境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审思与探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暴露出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有待继续深化。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概念相混淆。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没能加以严格区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用本质属性代替本质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经常将“某某性”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不是一回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性质、特点。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同其 本质属性是密切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的等同。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认识还不成熟。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相比较于政治性虽更全面,但一方面因意识形态性在其内容上的极其广泛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丧失学科边界;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虽具有先导性,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即“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生活过程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直到社会存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意识形态才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性,将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工具性(政治性)和目的性(属人性)相统一这一说法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和教育之间的矛盾,但工具性终因受目的性的制约,即是说政治性在其根本上受制于属人性,从而最终磨平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之间的差别。因为教育终究在于实现人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变。
有的研究者还没能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致使提出的观点欠成熟。一切事物的本质总是要表现在一定的现象之中,而任何事物的现象也总要反映相应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也有现象和本质之分。对于前者,我们用感性认识反映;对于后者,则需要我们用理性认识加以把握。但对事物理性认识的把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曾在分析理性认识过程时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是说理性认识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认识,后者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确切地说,前者属于知性思维,后者才是理性思维。知性思维不同于理性思维,主要在于认识起点的不同,前者的认识起点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开始,后者却以前者为认识的切入点,故把握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都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都以客观必然的形式起作用,这常常在形式上给人以误导,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与本质相混淆,相等同。如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启蒙性、服务性等,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质误认为其本质,因都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内存联系的把握。具体些说,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关注了教育的特性,却忽视了思想和政治的本质属性。启蒙性、服务性过多地关注了思想的特性,却忽视了政治和教育的本质属性。
篇9
关键词:环境;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12-05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倾向
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目前关于心理环境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倾向,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主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环境、军营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群体心理环境等因素。如三峡大学陈刚认为:“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则是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影响德育效果及过程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的总和。”[1]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情绪、情感状态。如沈国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在某一时刻或某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情绪和情感是它的外在表现。”[2]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黄彦华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边素贞等学者。这说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还未达成完全的一致,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构成以及功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区别,我们可以参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区别。沈国权在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过主观调控和创造而形成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优良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个宽泛的中性概念,是对所有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3]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不能涵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因此,那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环境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过于宽泛化。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的观点,实际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又过于狭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还应包括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认知模式、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等因素。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环境的研究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主观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心项。《辞海》中关于“环境”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指环绕所辖的区域;另一种解释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4]可见,环境的存在是相对于某中心项而言的,离开了其中心项,环境就无所谓环境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就是相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个中心项而存在的。其机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信息输入和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最终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这种对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教育对象主观上的环境,是教育对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映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发挥了教育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灌输的,他们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践体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观上的改造和扩展,经过一定的心理积淀,从而形成了以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映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映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育对象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为表现形式的,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映像。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由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是,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进行深入考察,分析教育主体的各个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建构中的机理,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认知是指在一种有意识的层次上对思维和意象加工和处理的过程,[5]一般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
关于人的认知环境,1956年,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这部语用学专著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认知环境”。关联理论认为,认知环境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包括已知的、可知的和可推理的事物,还包括物质的东西、精神的概念以及全部的假设。[6]这种关于认知环境的界定是从语言交际学的角度来理解的,目的是强调人的认知差别对于交际行为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特殊的交际活动。因此,教育主体的认知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知的全部因素,即教育对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感知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通常会根据以往的教育体验、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以及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主观上的感知与假设,包括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形式、教育效果的主观感知与假设,这些主观上的感知与假设会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促进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的认知,从而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反之,消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会导致教育对象对于教育产生消极的认知,从而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教育者实施教育的阻力,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教育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始,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的建构。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
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的现象或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7]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的感到喜悦,有的感到悲伤,有的感到忧愁,有的感到愤怒,还有的感到恐惧,这种喜悦、悲伤、忧愁、愤怒、恐惧的体验就构成了人们对待现实的现象或对象的情感。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认识过程产生的,但又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反应的是客观现实与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环境,是指对人们的情感具有影响作用的相关因素所构成的集合,一般包括人的需要、刺激情境和对刺激情境的认知等因素。这是因为:首先,情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态度。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喜悦的体验,相反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失望、悲观的体验。因此,人们的需要状态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同。其次,情感作为一种生活体验,要受当前情境刺激的影响。不同的情境刺激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古人讲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和三悲(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体现的就是情感的情境性。再次,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或体验,与人们对刺激情境的评价息息相关。情感认知理论代表者,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认知因素在人们的情感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同的外界环境刺激有时会由于认知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心体验的相关因素,通常包括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以及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评价等。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突出反映的是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表现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保持较高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的落实。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表现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持有明显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对教育无动于衷或者逃避、抵抗,产生烦躁、愤怒等内心体验,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严重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3.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9]意志之所以成为意志,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的目的性是意志成立的必备基础,离开了自觉的目的,就难以保证行动的一贯性,也就没有意志可言。个体对目的越是明确,越是意识到这个目的的社会意义,他的意志就越坚定。二是意志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意志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可以自由地组织、支配、调节意志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当然,人的意志自由是相对的,绝对自由的意志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关于有没有意志自由以及怎样理解意志自由,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曾经争论不休。行动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意志的存在,主张一切行动都是外界刺激决定的。而唯意志论者,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则鼓吹人的意志主宰一切,是绝对自由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10]因此,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意志是自由的;在绝对意义上,意志又是不自由的。三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
意志环境是由影响个体意志行为的相关因素构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行动目的的性质。由于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这个行动目的越是有价值,越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意志就越是强烈。二是个体对意志行动后果的意义是否充分认识。个体对意志行动后果的意义认识越是充分,克服困难的决心就越大,意志力就越强。三是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小。因为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交织在一起的,意志过程也就是克服困难,实现意志目的的过程。因此,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越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就越足,就越容易成功。
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质上就是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目的,不断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将教育要求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自主把握和操控能力上,也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目的,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教育目的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目的、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意义的认识以及教育对象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小等。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的形成,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情感具有反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能够促使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排除外界各种干扰,明辨各种是非,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实现教育目标。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则是教育对象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不能够坚持行为的一贯性,缺乏主观上克服困难的努力,难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后来引申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的特征或心理面貌。现代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11]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在于对心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反过来又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个性环境是指影响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生物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文化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指社会经济、国家制度、生产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等。例如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教育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因为社会文化对人的个性的影响是自发的、多向的,个体只有在教育的主导下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最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因。其他各因素多属于外部条件和物质方面的因素,而个体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些因素影响的。个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面貌。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过程基础之上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对象的性格、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等。教育者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的多样性,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在由教育者主导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不同于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平台,对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功能表现为心理动力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支持功能、感染渗透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
1.心理动力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思想与心理密不可分,它们都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都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高级形式。一方面思想对心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又制约思想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着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取向,从而影响到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内化,发挥了心理动力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意义,采取积极的认知策略,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形成坚定的教育意志,培养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反,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形成消极的认知,对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从而消弱教育说服力,不利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
2.价值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描绘的是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于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使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产生对真善美事物的追求,对假恶丑现象厌恶,从而发展为一个人格健全、情趣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而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对教育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缺乏认同感,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之间的界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教育对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因此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价值导向功能,努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3.情感支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情感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情感是认知行为的动力,只有激发人对于真理的情感,才能使人认识到真理的力量,从而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教育对象对教育保持长久的注意,提高教育认知能力,通常对事物做出肯定的判断;而在消极的情感体验下,教育对象往往会心不在焉,思维受阻,用否定的眼光对事物做出否定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情感支持。在一个自由开放、关系融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中,教育对象会产生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积极情感,从而对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去;反之,在一个专制压抑、关系紧张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中,教育对象会产生苦闷、焦虑、悲观、厌倦的消极情感,因而对教育以否定的判断,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感染渗透功能
唯物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虽然是教育对象主观上形成的,但是这个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也是人脑在外部客观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心理映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着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的认知状态、情感体验、意志行为以及个性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平台,因而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感染渗透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削弱教育效果,阻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
5.行为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教育对象具有行为规范功能。首先,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决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他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促使教育对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教育的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但是教育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平台,而且对于教育外化为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为教育的外化提供了情感支持和意志保证,对于教育对象克服各种干扰,按照教育要求掌控自己的行为发挥强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刚.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8.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19.
[5][美]F・J・布鲁诺.心理学关键术语辞典[M].王振吕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07.
[6]程渊,跨文化视角下的交际与认知――评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J].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86-87.
[7]宋子.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43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9][11]张朝,李天思,孙宏伟.心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4,54.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内涵;证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61-05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是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纵观当下,尽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较快,并迅速建立起了自己成熟的学科体系。但这与外部的社会要求和教育本身的目标尚有不少差距。一方面,党和国家投入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这种矛盾的模式凸显了传统做法存在的严重缺陷。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的探索。后现代文明时代是生态时代。20世纪以来,各类生态危机相继发生,促使人类生态觉醒,生态建设一时成为人类共识。教育生态危机的出现,带来了教育生态化的趋势,随之产生了教育生态学。鉴于此,作为教育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存在生态危机,也需要以生态视角进行研究,即以一种全面、系统、整体、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由此引出。
本世纪初,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专家提出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主要意图是想借助生态学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其提高有效性的社会关联因素。当时学者们的思考主要是受到国外研究生态政治学学者一些思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内其他学科努力借鉴新的方法论进行学术研究之行为的启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其实就是借鉴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几大关系: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生态化运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受各种内外相互关联因素牵制、促进、平衡、协同等作用的生态系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关注的是时刻影响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运作的社会大生态环境的运作状况;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内容为构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各个主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与生态链存在状况。其中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小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如何对社会大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做出大贡献。
这里的“生态”与“环境”不同,主要倾向于对方法论的追求,强调的是一种生态思维,关注的是关联性、整体性、动态性、平衡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应该说是一种视角的拓展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
根据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内容的把握,笔者结合当前学界比较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
- 上一篇:公园景观概念
- 下一篇:简述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