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导入方法;影片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历史课堂也是如此。选取合理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紧跟老师步伐,还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为此,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导入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1.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忆之前的知识,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引出新知识。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出新内容,让学生觉得理解不会很吃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老师直入主题,去讲解,学生可能会糊里糊涂,似懂非懂,但如果在讲解前能够安排一个环节,把前面的运动、以及维新变法的内容简单回忆梳理一下,学生可能就会对革命背景有所了解。
2.影片导入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校园,给老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更是如此。老师在备课时搜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影片,在开始新内容前先让学生观看,形象具体地展示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历史纪录片,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本上的内容理解更深刻。老师也可以适当插入一些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3.设疑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老师在开始新课前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通过新知识逐步给出答案。比如,要讲解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然后再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学习得出较全面的答案。
4.情境导入法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学习压力开始增大,每天面对的不是课本就是试题。如果老师在课前讲述一段学生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事情,为学生创设一段逼真的学习情境,无疑会吸引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遵循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二、总结
每种导入方法都有其特点,老师要能够灵活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其优势。老师要熟练把握不同的导入方式,避免画蛇添足,也要严格把握导入节奏。总之,教学导入这一门教学艺术还需要老师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反思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兴起,它的普及提高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只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争夺计算机人才的焦点,只具备一身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为了打造集良好技术和应用于一身的计算机人才,职业学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学习理论知识开始的。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习惯被放大化,偏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课程有所忽略。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校应减少理论课的学习,如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加大计算机组装这一实践课程的占比。过多的理论知识只会使教学更晦涩难懂,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只会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如计算机销售公司需要的是熟练并能解决计算机故障的人才,而不仅仅停留在代码和指令的研究上;广告公司需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见解,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的计算机人才,而不只是了解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生。只有合理分配它们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练习,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计算机这门学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更需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继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课堂均以教师为中心,而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业辅导,为其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其拥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在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动手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中,应该设立小组,将每个模块,如网页设计中的整体界面设计、框架流程图、导航栏、主体设计等,细分到每个同学身上,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认真负责好每一个模块的练习和操练。通过与小组成员和老师的讨论与学习,在增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习一门学科,从入门到精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好的入门,则会加快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并且对学科知识总体框架有一个很好的感悟和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直接关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甚至较强的实际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不断,层出不穷,更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建设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中心,根据时展要求,掌握市场需要,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有自己的明确研究方向,对自己的教学领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各个计算机相关部门中,参与软件产品的开发,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等活动,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得以培养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计算机行业实用和实际信息,从而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
四、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单靠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环境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到社会中加以历练,才知道自己与社会的真正差距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从而加大力度,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企业良好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达成一致协议。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为表现好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提供的各种实践基地,学生有自主选择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实习操作期间,学生若能够利用好每一次实践机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前打好坚实的基础。如在企业提供的实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软件设计与开发,在经验丰富的企业计算机工程师的指导实践下,了解一个软件的完成过程。从设计需求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到最后的测试等细节流程,无不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软件开发具备的各种技能,从而慢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
五、结语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诸多,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为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逢锦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19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必要继续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做教学研究。在新思想、新理念的引导下创新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实现历史教学高效长足发展,是所有高中历史课教师共同的期许。笔者基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归纳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
一、扎实教师的专业功底、强化其教学技能,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础保证
“新课程”形势下,专家、学者和教师对于“教与学”都做了极为科学而准确的解释,明确指出了教学是学习的基础,由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影响重大,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由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能水平决定的。因此,要想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要从扎实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入手,这样才能确保对教师的教学起着积极地引导、促进作用,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让其乐学、会学并且学好。
不少学生心中理想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是口若悬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课生动有趣的,从学生心中的“理想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期许很高,学生希望教师知识面广,既能教学有趣,又要能教得好。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好坏,所以教师不该认为是学生要求太高,而应该将其化为动力,不断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不断拓新的精神,从而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想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胸有成竹”,必须要在课前准备中要做到“尽可能考虑周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预设和规划,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研究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关系到一堂历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和教学的好坏。另外课前准备工作要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相应的v史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切入点,并精心选择或者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笔者在课前会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与教学法相关的书籍等以及阅读具有前沿性的学术期刊,还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然后分析教材,抓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变化,并且比较不同教材之间的异同,同时关注高考新变化,分析命题方向,梳理出教学思路;接着,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文字资料等;最后结合新课程理念对整个专题进行系统的备课。当然,对整个专题备课,可能会出现把握不准确、不充分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后面的教学设计作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实现教学的优化。
三、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彰显了教师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让高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使其充分展现个体的风采和能力。通过对高考趋势的分析,发现会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归纳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较好地实现以上种种目标。此外,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中能够切身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陶冶。而小组学习探究同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以《》为例,笔者先提供有关列强侵略、的图片、影视资料,激起学生心理上的波动;顺势抛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其主要领导者为何人,具有怎样的思想?维新思想内容是什么,其特点又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如何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观点看法;课堂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技巧;让学生通过上网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四、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实现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其具有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高效学习。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多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将声、图、像、文结合,可以更直观、生动,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所以,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可以将教学线索、知识和问题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抓住学习主线,掌握重难点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相关资料信息,能够较好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再次,教师还应该将多媒体教育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结合,总结出既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二者的最大效力,共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篇4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老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由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历史水平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多是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所谓“填鸭式”教学,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也以照本宣科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应试特点,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知识,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情感价值的把握没有用处。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得到改良,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常见的,且效果也较为显著,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中,孔子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单独学习,所知道的就会较少,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较少。因此学习理应与同学合作,才能使得学习效率更高。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地分组是关键,一个良好的分组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默契、更高效。而分组不当,不仅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心思不集中,影响课堂秩序,使得教学难以进行。因此老师要注重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也要注意到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之前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组。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运用中要注意到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性格、成绩、男女等。在性格方面,主要指的是一个小组的整体性格水平不能太过于活跃,也不能太过于沉闷,必须要做到适中,太过活跃的性格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中容易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而性格比较沉闷,在讨论环节则无人发言,小组学习的意义无法体现。因此在性格方面,一个小组必须包括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也要包括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使得两者能够互补,以达到学生性格上的平衡。在成绩方面,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成绩上必须要存在差异,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成绩均较为优异,那么与之对应,就势必有一组学生的成绩均较差,这样的分组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班级水平更差参差不齐。因此在分组之中,老师要考虑到每一组都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有成绩中等甚至成绩偏下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全是男生的小组容易发生摩擦,全是女生的小组经常在课堂上闲聊,因此在分M中,老师也要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均衡,使得每一组都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历史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般会出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虽然设计良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得不够深入的现象,其次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完成。最后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过于基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即便能够掌握,对学生的提升也不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难度进行充分考量。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期,难度应该相对较小,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得较为成熟之后,教学内容的难度就应该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难度应该偏大。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设定要符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确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第三,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历史知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要提的问题等,只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老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因此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明确学习模式的流程。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本文结合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历史知识本身、历史规律的认识、教育意义、延伸知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才能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且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充分。以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最初是对本身知识进行学习,学习之后分析爆发的历史规律,即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步由学生讨论的教育意义,即对当代学生的启示。第四步是对相关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对延伸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增进交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当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要能够增进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这一点做法符合新课程中提出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点,也能够保证老师的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困生 产生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67
不管是哪一学科,总会有一些学生对学科学习十分感兴趣,而另外一些学生对学科学习毫不感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而对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逐渐沦为学困生。进入高中阶段,历史依然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然而部分学生却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学困生。本文就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
一、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事出有因,部分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严重困难,势必也有一定的引发原因,因此,为了找到导致部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相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尽快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致历史学科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就目前导致高中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部因素
1.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动力,就历史这门知识量大,同时知识点又较为琐碎的学科而言,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反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自然学生就很难学好历史学科,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困难。
2.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不管学生进行哪一学科的学习,知识点的积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才能越来越多,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才能越来越顺利。而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这就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每一节课都在学习新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掌握以往已经获取的知识点,不仅对学生掌握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对学生新知识点的学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外部因素
1.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引起重视。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目前除了由于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其中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引起重视,就是导致学困生难以及时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对历史学困生存在较为冷漠的态度,例如: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使学困生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些教师已经发现学困生的存在,但是却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这也影响了学困生的转化。
2.不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时期,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尤其对高中历史学困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引导学困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没有引起重视,也使得学生难以更加有效的摆脱历史学科学习的困难,同时,部分学生也由于难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逐渐成为历史学困生。
二、实现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上文对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既有源自于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源自于外界的因素,因此,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摆脱历史学科学习的困难,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目前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而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的现象,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激发高中历史学困生的历史学习动力的方法有很多,本人认为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启发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培养学困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重视,逐渐消除学困生对历史学习的排斥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
(二)鼓励学生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历史知识点的积累。为此,本人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在良好惯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有规律的进行知识点的积累。也只有随着学生知识点积累的不断增加,学生才能逐渐对知识点进行应用,学生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
(三)采取及时有效的转化策略
对于历史学困生而言,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该对学困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转化。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教师不仅要在知识点学习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还要善于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坚定学生走出历史学习困境的信心,鼓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坚强的意志征服困难,在摆脱困境的基础上,逐渐更加高效的学习历史知识点。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篇6
摘 要: 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教学,生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高中生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新时期高中教育的主题。因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近几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一课题的认识与探究。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激发高中生的创新热情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上课只需要带“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行了,不利于高中生有效习得知识,更不利于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提倡“师道尊严”的不对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是主导者,而高中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与服从者。特别在历史课上,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严重脱离高中生的学习实际,高中生当然不喜欢,学习兴趣极低。这样教学,怎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们要积极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发散式”等教学形式,注重把高中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置,倡导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让高中生的行为、思想、情感和体验方式都得到尊重,为高中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才华与表达思想、情感的机会和平台。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营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的沟通环境,让高中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究者。这样,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就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提高,课堂就成了以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心的主阵地。
二、巧妙置疑,鼓励参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质疑解惑的过程。我们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设疑,这样才能使高中生感兴趣。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能够使高中生深思与启迪,能够调动高中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设计问题,让高中生积极讨论,激励高中生勇于质疑,积极引导他们探究学习。我们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以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究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探索,畅所欲言。在课堂探讨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高中生创新的火花,积极鼓励和引导。
三、改进学习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探究。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基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通过课程改革不仅能够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且迫切需要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让高中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历史知识的特点,遵循该学科发展规律,积极引导高中生有效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发现、探究、创新等认知活动,使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鼓励高中生自主、合作与探究;高中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继续重视双基的培养。可见,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双基”的培养,但是教学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更要让高中生用所学知识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让高中生用理论指导生活学习。创新源于社会实践,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引导高中生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把高中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人才,高中历史教师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尽量采用紧贴高中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论证理论观点,或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用相关观点分析,这样使高中生学习起来感到学有所用,又极富兴趣。为此,我在上讲授新课之前都会通过寻找有关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然后联系新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显得格外轻松和有效。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高中历史课教学,它打破了原来“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创设让高中生思维层层展开与深入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高中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阔了高中生的视野,为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六、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高中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必须有效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高中生接触社会,提高交际能力;通过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锻炼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新课改;自主学习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教师将学生从历史课堂“喂养式”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积极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这种提倡多元化、层次化、梯度化的历史教学,不仅能“活化”单调枯燥的历史课堂,同时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实现平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导向标,从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课程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课时紧张、知识点繁杂、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高考的重压下,很多历史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知识的溶解量,通常会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课堂形式。由于教师在课堂对知识点的讲解、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思考的时间可想而知。这种以画重点、押考题的“授之以鱼”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因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沉闷导致学生的课堂效率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很多历史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理念比较落后,极易单纯的将历史看成是一门考试科目,而忽视了历史在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形成、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仅仅为了“授课”而“授课”的历史课堂,不仅无法深层次挖掘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容易使得历史课堂陷入应试考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一刀切”现象严重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铸造师。孰不知,学生既是教育的主观承受者,又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构建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建立以学为主、教为辅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问题、探索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在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由“让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实现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程进度的统一性、一致性,通常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授课速度,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了学生一味的为了追赶教师讲课“步伐”而疲于誊写课堂笔记、死记硬背疑难点。这种层次不明、梯度不分的历史课堂,极易使得高中历史课堂陷入“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境界。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的措施
(一)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选取难度适中、层次鲜明、实用性强的历史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形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全面性的历史学习氛围,从而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谆谆善诱、步步深入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爱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映像、网络、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课堂的历史感、凝重感和现场感。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在配以声情并茂的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消除疑问、深层次理解知识点。这种表现新颖、层次鲜明、师生互动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也为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针对性强、代表性高、梯度性明显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真实实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历史课堂目标的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背记、知识疑难点归纳、基础知识练习等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允许其跳过基础题目,而让其根据自身能力进行自选题目性质的进行拔高题训练、知识体系构建、简单课件制作等活动。这种层次分明的历史课堂,不仅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加强师生间交流、生生间互动创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结束语
科学、合理、规范的历史课堂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因此,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层次鲜明、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发挥其学习主人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丽明.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08).
[2]郭争杰.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6(08).
[3]王欣.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0(05).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一、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考试而已,它在贯彻和实践新课改理念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中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能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1.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这十年的教学中,有过一些感想和心得,我觉得历史教学是一门深邃的艺术,有着它独特的力量和美。
(1)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准确使用历史概念,还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幽默,音量适中,富有变化,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让学生听懂,听得入神,能跟着自己的思维走,在这种氛围中记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历史,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板书的艺术。运用PPT课件的展示,辅之以黑板的板书,让知识点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直观地给学生留下痕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必要的时候用图示法,把零乱的知识变得系统,把繁琐模糊的知识变得扼要、清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的艺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把自己对祖国、人民、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对英雄的仰慕,对侵略者的憎恨,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感化学生,使学生深入其境,这样才能与学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首先,师生互动,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与细节,教师要机智地接过学生的答问或提问,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建立学习小组、帮扶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共同学习,彼此促进。通过这两种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知识和思维的共鸣与抗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感知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在操作层面上,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设问呢?
(1)在导入课堂内容时,设计好开场白,在表述时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古今联系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感中去学习、感悟历史。
(3)史料教学,通过史料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发现历史中的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4)创设历史情景,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真实的历史。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
4.落实好课堂的有效性,打造真正高效课堂
这一问题无疑是历史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知识不是讲过吗?这些问题不是分析过吗?这些题目不是做过吗?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了,就是不会分析,就是拿不到?此类问题都是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我的观点是,课堂不是表演,课堂的有效性就是使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解题技能上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落实课堂的有效性呢?以上谈了三个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收获知识、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授课:好课让学生记住了知识:老师需吃透教材,该记的知识点不用夸夸其谈,把时间还给学生去记忆,对重点难点要重点展开讲述,使学生吃透来龙去脉。
(2)思维能力培养:每当涉及过程、方法教学时,不要将方法生硬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感知,先体验方法产生的过程,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历史学科基本的思维模式。
(3)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机械性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的有效性就会极差。而且学生的学习也并非停留在课堂上,还包括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包括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延伸。因此,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听课、如何观察,如何搜集材料、研习史料、运用证据、探究问题、评价历史、记忆历史、整理归纳的方法等,既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解题技能的提高:高效课堂离不开训练,训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的具体内容,真正做到练在关键处;其次,练的内容和难易要适度。特别要注意训练的梯度,使学生逐步达到训练的目标;再次,要及时进行反馈,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千万不能局限于形式,为了练而练,为了完成而完成,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指导,在于方法上的归纳,上升至同类的问题如何分析,否则也形成不了解题的方法,下次同类的其他问题又不会做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打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了解和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落实课堂的有效性,方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更新,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要精心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亦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不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断地吸收历史科学领域研究中的新成果,这样能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完成教学事业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 单树增编著.《先学后教,学会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篇9
一、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翻转课堂高效教学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视频的方式学习基本的课本知识,把问题留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要想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充分利用教师所?O计的翻转课堂。所以,为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敦促学生高效学习翻转课堂,通过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等类似的小测试或划出知识重点的方式,给学生定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知识性的小检测,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促进传统课堂的开展,两者结合实现高中历史的高效教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一课时,谈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时,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安排中,可以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展示“牛耕”“耒耜”“石器”等古代的农业用具,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的记忆方法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单元时,应为学生布置任务:了解第一、第二次和等的发生时间及其背景,大致了解《》《》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掌握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紧抓知识重点,提高学生自学效率。教师通过给学习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或者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讲课前,能够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和背景,而至于“原因、意义、特点”等问题则可以留在传统课堂上通过师生面对面来进行讲解,节约教学时间。由此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实现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有效应用。
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由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在课下就对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因而在教师的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相对减少,教学时间也会相对充足,这就留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去传授课本以外的知识,补充课本内容,提高教学课堂的质量,给学生传输更多的历史史实,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所以就要求教师在简单的课本教学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扩展延伸,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由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包括对史实的了解,文言文的翻译,各种做题的方法技巧等多个方面。若教师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若教师知识储备充足,不仅能回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更有助于通过解答学生问题促进师生间交流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实现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例如:在教学必修二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第二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安排了“中国产生的背景和兴起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了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历史故实;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了解更多的历史资料,解答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中国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资本主义是如何传播到中国的?”又如在教学《的诞生》一课时,教师以充足的知识储备解答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运用及成果如何?”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这个历史阶段前后的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国际环境、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再如“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比国外的出现得晚呢?”“为什么不适用于某些国家?”这就不仅要求教师了解中国历史,更要了解世界史,并且通过对比能够找出原因,要能够进行系统化的总结。这都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三、注重知识复习
翻转课堂的一大缺点就是教学速度较快,对知识的复习不够重视,更重视知识的进度和深度学习。但是从必修一到必修三,历史课本本来就知识点繁多,知识复杂,学习战线较长,若不注重知识的复习会使学生对知识不断遗忘,降低学生学习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克服翻转课堂的缺点,重视知识的复习。如教师在教学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同时回顾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世界开始由“蒸汽时代”转变为“电气时代”,此阶段主要发明有电动机、发电机等等;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由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使世界进入“蒸汽时代”,此阶段主要发明为蒸汽机。将两次工业革命中对应知识内容进行同步复习,有助于使学生构成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又如在教学《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的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复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相关知识。中国古代产业大致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教学商业相关知识时可以与学过的手工业知识相结合,在促进学生对新课理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通过两者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印象,实现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四、提高教学实用性
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 城乡结合部 高中历史 主体性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一直放在寻求好的教学方法上,强调要有好的教师、好的教材以及好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对接受知识的学习者"怎样学"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的研究。直至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得到广泛重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已然成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高中历史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者都意识到学习不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构建适合新课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自主合作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实施高效课堂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帮组学生尽快建立起合适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4-6人,每个教学班为8-10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组员需经过多方面考虑组合在一起,如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性格比较活泼的同学或者是学习优秀生和学习待优生分在一组,这就是"异质合作法",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同样学习优秀生安排在一起,这就是"同质合作法",这样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提高等等。学习小组成员不仅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点评。历史学科有些内容特别是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讲,从而改变教学中"嘴+粉笔"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展示的学生或小组经过充分准备和展示,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教师反馈和点评之后,每个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一些学习技巧。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来说,也许刚开始展示时,有些学生因基础较差、准备不充分或紧张等原因,展示效果可能不理想,甚至很差,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或学生组员的补充而得以完善,并不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不会影响教学的计划进度和教学质量。
3.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历史活动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历史活动相结合。课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创造之源,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以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为依归,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课堂中心"向"生活中心"的转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普遍存在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特点。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课外的行动却常常是敏捷而自信。课堂外开展的历史活动常常弥补课堂内的不足。笔者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习,乐在其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才能具有活力。
二、转变观念,明确角色定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所以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研究问题的平等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不仅能创设了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高效课堂上,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启发思维的人,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面对高效课堂的全新挑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历史教师应牢固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推动者,与高效课堂一同成长。
三、改变现行的评价机制,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正如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诚然考试只是检验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指挥棒。城乡结合部学校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只是迫于升学压力和应试考试,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甚者连那些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没有将兴趣转化成学习动力,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他们打心眼里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所以根本不花时间或花很少时间学习历史,更谈不上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城乡结合部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极其尴尬境地。
为保障高效课堂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厌学的局面,就必须解决现行学业评价体系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历史学科评价加强自评、互评、师评,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才能更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广泛地收集各界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2.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力求打破以往将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的局面,还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目标领域,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价。比如: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既要关注评价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评价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各自发展的需要,应该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的比较与评价上。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现在跟过去比,此时跟彼时比,从而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使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
总之,高效课堂为学生打开学习历史的窗口。高效课堂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整体。课堂仅仅是一种表象,一种呈现。我们还应关注课堂背后的东西,比如说导学案与备课、班级管理以及教师评价等等。只有把这些基础做足了,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梅莉莎:《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3]郑婷:《历史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