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效益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效益

篇1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2

【关键词】远程教育 学生数量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98-01

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而教育的经济效益,如果继续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教育领域中劳动耗费与劳动产出的比较。在此,仅就一个微观教育单位里远程教育中学生数量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 教育经济效益与彼得斯的远程教育与工业化的教育形式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1.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可以造就经济的发展,同时,又需要经济不断地予以投入,以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来发展教育。而此间,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培养人的过程来体现的,要尽可能做到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尽可能多的、高质量的、多规格的、适合多种社会分工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活动本身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而且要符合经济规律。它所遵循的原则应是最小成本组合原则,即必须使教育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使教育单位的规模适度和布局合理。

2.彼得斯的远程教育与工业化的教育形式的理论

奥托·彼得斯是远程教育与工业化教育形式的理论的先驱。他认为:要对有关远程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分析,效果最好的模型是把远程教学过程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相类比。该理论是针对目标学生的需求,将工业管理精密分工的理念套用在远程教育上,以最少的成本满足最多学生的需要,使远程教育达到具经济性的效果。如远程学习课程的开发如同生产过程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一样;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特点依赖于严密的计划和适当的组织;教师的功能被分成几个子功能,由专业人员来执行,如同装配线上的生产过程一样;只有在学生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远程教育是经济的:相当于规模生产等等。

3.两者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学校规模适度”和“只有在学生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远程教育是经济的”这两者之间似乎有某种潜在的联系,也就是说,彼得斯的理论中的认识可以用来验证其是否符合教育经济效益规律。

二 远程教育与传统函授教育中学生数量呈现的经济效益的比较

1.远程教育中学生数量呈现的经济效益

以原电大远程学习专科升本科学生为例,其缴纳和支出费用情况如下:

各项缴纳费用:1名学生共计2500元/年;50名学生共计125000元/年;100名学生共计250000元/年。

各项支出费用:1名学生共计9952元/年;50名学生共计81500元/年;100名学生共计154600元/年。

由此可见,当对1名学生进行远程教育时,不仅没有经济效益,反而是处于亏损于其收入近4倍的不利情况;而当对50名学生进行远程教育时,不仅摆脱了亏损,而且有了近乎1名学生总收入近18倍的经济效益;到了对100名学生进行远程教育时,其经济效益达到了超过1名学生总收入38倍多、50名学生总余额2倍多的较好经济效益。

2.传统函授教育中学生数量呈现的经济效益

同样以原电大专科升本科函授学生为例,其缴纳和支出费用情况如下:

各项缴纳费用:1名学生共计1250元/年;50名学生共计62500元/年;100名学生共计125000元/年。

各项支出费用:1名学生共计8762元/年;50名学生共计24250元/年;100名学生共计40100元/年。

由此也明显可见,当对1名学生进行函授教育时,不仅没有经济效益,反而是处于亏损于其收入6倍多的不利情况;而当对50名学生进行函授教育时,不仅摆脱了亏损,而且有了近乎1名学生总收入30倍多的经济效益;到了对100名学生进行函授教育时,其经济效益达到了近1名学生总收入68倍多、50名学生总余额2倍多的较好经济效益。

3.比较结论

远程教育中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函授教育。彼得斯认为:只有在学生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远程教育是经济的。这是符合教育经济效益规律中的“学校规模适度”原则的。但我们知道,在以上的学生数量分析中,限额是100人,如果超出了这个限度,那么面授组织的效果就会较差,在远程教育中采取的其他方式,如电话通讯、网络互动等,在面授教育中就不存在了,而这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远程教育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的很多互动方式来弥补函授教育中由于面授组班教学的局限性,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当然,远程的概念不单是地理上的距离,也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功能上的分离和过程上的分离。当学习教材标准化模式生产时,人们所看重的不会是课程、学习者的个别化,这是其弊所在。希望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远程教育也能作出顺应的调整,更加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篇3

摘要:2009年银监会下调城商行异地市场准入政策,从而加速了中小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热潮。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是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入手,提出中小银行在跨区域经营的组织架构中,既要实现垂直向下的部门一体化,也必须相应提高分支机构的管理边界,从而减少内部摩擦和交易费用,提升效率;通过比较当前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分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架构与管控模式。

关键词:中小银行;组织结构;交易费用理论

跨区域经营的中小银行①是指中小银行突破自身所处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经营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省范围内不同城市间设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间的发展。2006年,监管部门《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2009年监管部门调整了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银监会也提出中小银行发展的四个方向,即成为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化银行,这为有条件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因此跨区域经营已经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42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9%。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2家,占总数量的22%②。

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调整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又是所有中小银行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针对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主流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最后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研究的新视角: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是指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发现贴现价格以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因此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显着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Coase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他认为企业的规模会扩张至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即“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础上,将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 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④。一项交易由市场组织好还是由科层组织好,取决于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综合考虑。其他条件不变时,资产专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场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优势就越不明显,因此交易就越适合由科层⑥来组织;反之则反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交易就适合由混合形式(hybrid)来组织。而科层能够取代市场,是因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与市场制度相比,内部交易者通过机会主义倾向以牺牲企业的整体利益来满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机会主义的动机也因之削弱;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Williamson进一步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分为U型、M型和H型三大类,与U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权,与H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中央调控,他认为从U型H型M型⑦的演变过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组织变革。

二、中小银行的组织架构及其跨区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实质上是针对业务模式转变的自我调整,美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变化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最初银行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存款推动,存款规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规模优势的效应使得银行不断扩大经营网络,最终对业务规模的追求使得总分行制出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金融脱媒,以及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的业务模式从以规模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组织架构也由规模为导向的总分行制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转变;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引起金融需求的不断深化,从而使银行的产品开发和金融方案设计重要性突显,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一体化使银行业务全球化,原有的客户事业部和产品事业部下管理半径太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将地区事业部和客户产品事业部有机结合,矩阵式管理架构出现。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大致遵循了上述的变化轨迹:总分行制事业部制矩阵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总分行制,目前只有民生银行采用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制架构,其余的商业银行只在部分新兴市场业务或产品领域,如信用卡、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采用事业部制;真正意义上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国内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普遍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组织管理架构,只是在某些部门的设置上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及个别业务领域采用了矩阵式的管理手段。自从2005年上海银行设立异地分行以来,中小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以及管理半径的逐渐加大,使得总分行间的管理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实行总行集权的总分行管控模式,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集权式的管控模式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统一评审机构导致风险认定存在歧议

许多中小银行只在总行层面设立独立的风险评审机构,实施项目集中评审制,异地分支机构的项目必须由这一评估机构统一处理。原本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风险控制,防止分支机构出现道德风险以及项目的逆向选择,但却无法保证远离企业所在地的评审机构对异地项目风险状况的准确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评估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异地分支机构的贷款项目风险,最终造成分支机构的项目难以通过,业务拓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业务领域的开拓出现了逆向选择,即中小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远离该企业所在地的评估部门无法把握其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极力推行的中小企业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分支机构更多地将目标锁定为大中型企业。因而,采用这一组织设计的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中,经常出现分支机构与评审机构的矛盾,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中小企业开发战略无法获得推行。

转贴于

(二)集权式管理使得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受阻

在跨区域经营中,由总行充当战略规划中心,对于分行的业务发展实施规划指导职能。国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尽相同,对身处其中的商业银行产生必然的直接影响。总行出于统一考核、计划指标等因素,对所有的分支机构采用统一的业务发展规划,结果造成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创造的效益不理想,员工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分行的信息优势,削弱了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的灵活适应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分支机构提出针对当地市场特征的业务计划,又难以获得总行的认同,需要寻求各种内部沟通渠道加以解决,如有些中小银行的分支机构,会定期派项目负责人前往总部进行沟通,这事实上增加了银行总分行间的沟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实行集权式管理,当市场出现变动或机会时,分支机构需要向总行层层报批,难以及时做出反应,耽误了市场时机,使得效率下降。

(三)业务条线化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内耗严重

有些中小银行实行业务条线化管理,以加强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的控制,但是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需要依靠整合分行的资源,才能具备与大型银行相抗衡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可回避的劣势。若中小商业银行过于强化业务条线化管理职能,不仅会削弱分行资源整合的力度,导致目标模糊、条块分割、组织内耗严重,难以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场开拓力度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客户要求

中小银行在未实施跨区域经营时,主要采用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职能型架构,但不同行业客户或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难以用统一的标准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跨区域中必须要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区域差别化带来的挑战。而中小银行的总部机构虽然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但对分行市场营销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支持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分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结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既保持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同时保证其快速发展壮大,又使得总分行机构间沟通顺畅、决策效率高,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考验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智慧的一个试金石。

注:

①本文中的中小银行是指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等以外的中资中小银行。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

③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们意图理性地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Simon,1957)。

④所谓机会主义,是指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行为(Williamson,1985)。

⑤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专用性投资一旦做出,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它包括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商标专用以及临时专用等(Williamson,1991、1996)。

⑥Williamson认为企业是依靠科层的权威来组织交易,“科层”比“企业”更恰当。

⑦U型是指:集权制的、职能部门化的或一元化的组织结构;H型是指: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M型是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它按照产品、品牌或地理区域设立各自半自主的经营部门(主要是利润中心),每个部门都独立经营自己的业务。

[1]Simon,Herbert,1957,Models Of Man.NY:John Wiley.

Williamson,E.A.G.,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Willamson,O,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Willamson,O,1991,“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269-96.

Willamson,O,1996,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姚瑜琳.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J].金融研究,2008,(4).

篇4

关键词 光学经纬仪 检校技术 教学措施

一、光学经纬仪检校的必要性

光学经纬仪是测角仪器,在使用它之前必须对它进行检验,看看它是否满足测角仪器的基本要求,若不满足,则必须进行校正,使之满足这些基本要求。使用未检验校正的光学经纬仪,是无法取得合格成果的。从测角原理可知,测角时,光学经纬仪水平度盘必须居于水平位置,而水平度盘是否水平,是借助水准管气泡居中来实现的,水准管气泡居中了才能保证水准管轴水平,故要求水准管轴垂直于仪器竖轴(水平度盘垂直于竖轴是由仪器生产厂家保证的);第二个要求是视准轴要扫出一个竖直面,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使光学经纬仪望远镜的视准轴垂直于横轴,横轴垂直于竖轴,视准轴就能扫出竖直面,进行点的投影和读数。光学经纬仪是一种设计巧妙的精密仪器,可以在自身的翻转过程中进行基本几何条件的检验。检验是发现光学经纬仪几何条件是否满足要求的过程,校正却是解决光学经纬仪几何条件必须满足要求的过程。检验校正通常应在测量工作之前进行。

二、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的检校

水准管轴是指过水准管零点的切线,竖轴是仪器的旋转轴,即水平度盘轴系的几何中心。若水准管轴垂直于仪器竖轴,当气泡居中(此时意味着水准管轴水平)时,竖轴就竖直了,经过互成90°的两个方向整置气泡居中,竖轴就在空间上居于竖直位置,与竖轴垂直的水平度盘也就水平了。

若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当气泡居中(此时水准管轴仍然处于水平面上)时,竖轴却倾斜了,其倾斜角即是水准管轴和水平度盘面的夹角(设为α)。当我们将光学经纬仪照准部绕竖轴旋转180°时,竖轴的空间位置没有改变,仍倾斜α,但水准管的高低两端却易位了,水准管轴倾斜了2α(即此时的水准管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α),其中一个α是竖轴倾斜引起,另一个α是水准管轴和水平度盘面的夹角,所以当气泡居中后再将照准部绕竖轴旋转180°时,气泡的法线方向偏离竖直面的夹角为2α。此时可用脚螺旋整置仪器,使气泡退回偏离值的一半(α),这时竖轴就竖直了,再用校正针调整水准管支架,使气泡再退回偏离值的另一半(α),此时水准管气泡居中了,竖轴也竖直了,从而达到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进行此方法检校时,水准管要和两脚螺旋的连线平行,且仪器经过粗略整平,旋转180°后的位置可目估进行,也就是仍然要和该两脚螺旋的连线平行,边讲解边绘图形,使学生了解每一步操作时的轴线位置,然后可以在仪器上表演一次,使同学有感性认识,并指出此检校需要反复进行几次,逐步趋近于正确关系。

接着可以提问学生:若仪器上有互相垂直的两个水准管该如何进行检校?若仪器上有一圆水准器和一水准管又该如何检校?检验和整平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参与来进行讲授。在此基础上可以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回答:某光学经纬仪的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居中后,将照准部绕竖轴旋转180°,发现该气泡右偏2格,请绘出轴线间的关系。若学生对这样的题目能回答且绘出图形,那么此步检校的方法就完全清楚了。

在做此步校正时,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气泡偏离值的一半用脚螺旋调节,另一半用水准管的支架调节的操作会失灵,很难校正到位。这是因为α角过大,转180°后,气泡受限于水准管壁,无法自由偏移,看起来的偏移格数远小于实际应偏移的格数,故此时不应该按表面偏移的格数来计数,而应估计调整,待调到α角较小,气泡能够自由偏移时再按各一半的原则操作。

三、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横轴的检校

由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的转动,使得十字丝竖丝不一定垂直于横轴,其检验方法是:先整平仪器,用十字丝竖丝最上端瞄准一个固定点,锁定照准部和望远镜的制动螺旋;然后转动望远镜的微动螺旋,使望远镜绕横轴向上转动。如果固定点始终在十字丝竖丝上移动,则条件满足,否则需要校正。

其校正方法是:卸下目镜保护盖,用螺丝刀松开十字丝分划板套筒的四个压环螺丝,慢慢转动十字丝套筒,使十字丝竖丝处于铅垂位置,然后旋紧压环螺丝。

此步检校比起其它几步检校来看,重要性要差一些,故讲课时可以简单讲一下,不占过多时间。

四、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校

望远镜视准轴是十字丝中心与物镜光心的连线,横轴是望远镜的旋转轴,也叫水平轴。当视准轴垂直于横轴时,视准轴绕横轴旋转得到一个平面;当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时,视准轴绕横轴旋转得到一个锥面。辅以简单教具示范一下,让学生对这一结论印象深刻。

接着问学生:当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而有误差角C时,照准水平方向,其水平方向读数误差有多大?此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就是C)。又问:当照准天顶时,其水平方向读数误差又有多大?此问题学生就不容易回答,得思考一会儿了。用简单教具表演一下:光学经纬仪不可能照准到天顶,当经纬仪旋转时,视准轴绕天顶划小圈,故水平方向读数误差为∞;当目标竖直角由0°变化到90°时,其水平方向读数误差由C变化到∞。

当学生把物理概念搞清楚之后,就可以讲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了。正镜照准前方大约几十米的一水平位置目标P,且使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然后倒镜,使水平度盘读数严格为180°00′00″,若刚好照准目标P,则说明视准轴垂直于横轴;若照准P旁的P′点,则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P和P′的夹角为2C。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图说明之。接着又讲:正镜照准P点,仍使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然后倒镜再照准P点,若读数为180°00′00″,则说明视准轴垂直于横轴;否则,有误差角C存在,C角值为现读数与180°00′00″差值的一半。再接下来讲:正镜照准P,照准部不动,倒镜在几十米远的水平尺上读数(设为b),再转动照准部,倒镜照准P,又保持照准部不动,正镜在该尺上读数(设为b′),令Δb=b′-b。若Δb=0,说明视准轴垂直于横轴;若Δb≠0,说明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Δb是由几个C角引起的呢?学生需要思考了,思路敏捷的学生就会看出,由4个C引起的。这样就把三种检验方法有联系的讲了,教师可以加几句说明三种方法各自具有的优缺点。

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的校正方法因此对应有三:一是校正到PP′的中点;二是退回C读数,校正至P点;三是求Δb/4,校正至b和b′间距离(Δb)的1/4处。在黑板上绘十字丝环图,讲校正方法,并告诉学生用校正针调节十字丝校正螺丝时,要先送一颗,再紧另一颗,这颗松多少,另一颗就紧多少,始终保持十字丝环的位置固定而不晃动。调整时要小心谨慎,不宜用力过猛,防止扭断校正螺丝。此步检校要反复进行。

五、横轴垂直于竖轴的检校

由于望远镜支架两端可能不等高,引起横轴不垂直于竖轴,而产生横轴误差(设为i)。结合简单教具说明:当竖轴竖直时,若横轴垂直于竖轴,则视准轴扫出一竖直面;若横轴不垂直于竖轴,则视准轴扫出一倾斜面,它和铅垂线的夹角也为i。因此,用带有横轴误差的经纬仪去瞄准同一铅垂面内不同高度的目标,水平度盘读数将会不同,从而影响测量水平角的精度,必须加以校正。

横轴垂直于竖轴的检验方法是:正镜照准几十米外一高点P,向下转动望远镜到水平位置,标出十字丝交点所得位置P′;倒镜再照准P,向下转动望远镜到水平位置,同法标出P″。若P′和P″重合,说明横轴垂直于竖轴;若P′和P″不重合,说明横轴不垂直于竖轴。P′和P″之间的距离由2i角引起。

横轴垂直于竖轴的校正方法是:转动照准部微动螺旋,照准P′和P″的中间点,锁定照准部,将望远镜向上转至目标P,此时照准不到P了,校正望远镜支架两端的高低,使十字丝交点照准P点。

光学经纬仪的横轴是密封的,一般出厂时此条件已有保证,不要轻易校正。如确需检修,要送回工厂或专门的维修部处理,测量人员只进行检验即可。

六、竖盘指标差的检校

由于竖盘指标水准管两端支架变动,当视线水平、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时,竖盘读数不是90°的整倍数(盘左应为90°,盘右应为270°),其差值称为竖盘指标差(设为x)。竖盘指标差对半测回竖直角有影响,因此必须加以校正。

竖盘指标差的检验方法是:整平仪器,盘左瞄准一高处目标P,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后读出竖盘读数L′,计算出盘左所测竖直角α左=90-L′;再盘右瞄准P点,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后读出竖盘读数R′,计算出盘右所测竖直角α右=R′-270°。若α左=α右,说明没有竖盘指标差;若其不等的差值在容许范围之内,不需要校正竖盘指标差;若其不等的差值超过容许范围,则需要校正竖盘指标差。

竖盘指标差的校正方法是:先计算出竖盘指标差x =(L′+R′-360°)/2,再计算出盘右瞄准目标P时竖盘的正确读数R=R′-x 。然后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读数为正确读数R,此时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不居中,拨动竖盘指标水准管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即可。

由于建筑工程测量不需要测量竖直角,所以此步的检校就没有那么重要,故讲课时可以简单讲一下,不占过多时间。

七、光学对中器的检校

光学对中器刻划圈中心与对中器物镜光心的连线叫光学对中器的视准轴,光学对中器的视准轴经棱镜折射后应与仪器竖轴重合。当棱镜位置有变动,则光学对中器的视准轴与仪器竖轴不重合,从而产生对中误差。

光学对中器的检验方法是:在平坦地面上安置经纬仪,并尽量架高一些,在脚架中心地面铺放一张白纸;精确整平仪器后,从对中器里将刻划圈中心标于白纸上,记为A点;转动照准部180°,从对中器里将刻划圈中心标于白纸上,记为B点。若A点和B点重合,则光学对中器的视准轴与仪器竖轴重合,否则需要校正。

光学对中器的校正方法是:取A点和B点的中间位置,校正直角棱镜或校正分划板,使刻划圈中心对准A点和B点的中间位置为止。此项校正,须视各仪器具体情况而定,讲课时可以简单讲一下,不占过多时间。

八、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上述讲授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钻研:

1、 检校顺序是否可以任意改变以及改变后的影响如何?

2、 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时,能否使水平度盘水平?若能的话,应该怎样操作?

3、 检校视准轴是否垂直于横轴时,为什么要照准远处和仪器大致同高的点?

4、 检校横轴是否垂直于竖轴时,为什么要照准高点?

5、 使用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仪器,只用一个盘位去作铅垂线的投测时,会产生什么后果?若两个盘位都用呢?

6、 正倒镜观测水平角取平均值,可以抵消哪些误差的影响?

7、 光学经纬仪的七项检校中,哪些检校最重要?

九、根据学生班级水平增减某些内容

本文介绍了光学经纬仪检校课的大致讲授方法,在讲解内容的取舍上还要根据学生班级水平来考虑,例如大专班和中专班应有区别,工民建专业班和装饰班也应有不同。

上该堂课总的原则应该是物理概念清楚,轴线间的几何关系明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

最后可以简单谈一下电子经纬仪的普及及其优越性,说明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系。

结束语:长期以来,我对光学经纬仪检校课的授课时数为2个学时,本文所述顺序即为讲课顺序,所介绍的内容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但要有主次之分。根据以上安排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反映物理与几何概念清楚,实习起来心中有数,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通过对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的困境,从而对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进行定位,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就业

0引言

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企业招聘人才最有效的渠道,如何开展、以什么形式开展校园招聘会一直以来就是毕业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校园招聘会相对其他的求职方式有着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首先是地利的方便,学生“主场”作战,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奔波之苦;其次是招聘的职位直接针对应届毕业生,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此校园招聘会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首选。但是,校园招聘会在其热闹繁荣的背后,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高校校园招聘会每年都耗费了各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对于学校的良苦用心和学校有关工作人员的劳心费力,众多大学生却越来越不认可。医学院校的校园招聘会又因实习时间、用工性质等问题,存在着实际困难,如何破解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的难题,提高其有效性和签约率,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情况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现状、用工需求,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就业观念及其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看法等问题,发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沧州医专利用每年的招聘会都开展招聘会情况调查,调查分为毕业生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以2017年调查为例,共有1507名毕业生参与招聘会情况问卷调查,占总毕业生的46.8%,103家参会单位参与问卷调查,占总参会单位数的81.1%。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型用人单位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小微企业招聘困难。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德州联合医院、保定市第七医院、沧州天成药业、保定陈民口腔门诊等单位是在招聘会上最受学生欢迎、也是签约率最高的用人单位。很多小微企业因招聘效果不理想早早收兵。②当地用人单位和京津地区用人单位参会较多,地域分布不够均衡。毕业生希望招聘会的规模再增加,特别希望家乡的用人单位参会。在会场布置方面,能够按照地区和专业进行展位布置,使求职者一目了然。③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护理、眼视光技术、医学影像技术、针灸推拿、药学、医疗美容等专业供不应求。学校在这些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招生就业方面应加强重视和政策倾斜。④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加强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改变部分学生“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职业观念。⑤用人单位希望与学校建立定向培养的长期合作意向,希望学校为供需双方搭建更快捷有效的招聘平台。

2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的困境

2.1参会单位

以私营单位为主公办单位没有招聘自,不来参会。医学院校对应的是公立单位有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是用人单位中的VIP,但是现在的公立单位都是通过统一招考的方式进行招聘,考、用分离,用人单位并没有完全自主的招聘权力,并且招聘时间和校招时间不同步,所以这些公办的医疗卫生单位极少来参加校园招聘会。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参会积极性非常高,求贤若渴,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更愿意等到7月份参加公立医院的招考。私人医院和企业良莠不齐,并且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出辨别和取舍,导致学生对招聘会不认可。

2.2学生对招聘会不够重视

在招聘会之前,学校忙于安排展位,邀请用人单位,却最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双选会的主体。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忙碌是为了推销学生、招聘员工,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求职意向,就有可能偏离了招聘会的目的和宗旨。如果招聘会的宣传工作未做到位,学生在参会之前不了解参会单位,学生对招聘会的期望值和信任感就会降低,参加招聘会也是流于形式。

2.3招聘会的举办时间比就业高峰期晚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是八个月到十个月,而医学生的课程与文、理、农、工类学科相比,是比较紧张的,学生从实习进院(点)到完成实习任务,最快也要到三月底,这个时间正是医学院校举办招聘会的时间,但是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高峰期一般是12月份到2月份,3月底的招聘会让学生和用人单位觉得时间稍晚,如果在招聘会上求职不成功会压力剧增,所以毕业生不会等到招聘会的时候才找工作,招聘会的举办时间不占优势。

2.4医学院校的招聘会

从形式上不能变化成多场次、小型化、专场化的形式和其他学科学生的实习不同,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甚至比理论学习还要重要,实习过程是非常严格的,每一个科室的实习任务都要都经过考核考试,才能出科,科室的轮转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招聘会变成了多场次、专场化,实习单位是不允许实习生总是脱岗请假的。

3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的定位

招聘会既重要,也要多渠道拓展就业平台,招聘会的作用只能作为最后的防洪大坝,前期的疏导必不可少:①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等不靠,不只认准公立单位,也能下基层。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职业图景是多元化的,每一个职业都有成功的机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长和兴趣,让能力和兴趣成为持续取得成功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既要重视物质追求,更要强调精神上的追求,追求崇高理想与事业成功应成为指引职业发展的新航标。②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校期间就多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理念和实施创业的空间,例如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获得可行的理念和实践的经验。③拓展定向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定向实习关系,以实习带动就业,现在沧州医专每年定向实习1000人,占实习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学生会有75%的留用率,就业质量是比较高的。但是实习带就业基地集中在京津地区,而该校学生以河北省生源为主,很多学生选择生源地就业,定向实习基地应再进一步在省内地区拓展。④增强网络平台的作用,包括网络面试。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时间和空间都不应再是问题,在就业网上开发两个窗口,一个窗口是用人单位介绍,另一个窗口是学生自荐,并且增加实时网络面试的功能,就可以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增加很多机会。那么,在实习结束后的医学院校的招聘会,应该定位为一场大型民营医院、医药企业参会的双选会,要提高质量、放宽地域、准确定位,定位准确了,才能提高双选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4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的改进

①提高招聘会的质量,不要数量,只要质量。哪怕只有十家单位来参会,也要把这十家单位的宣传工作做到位,后期再逐步增加规模。要邀请省内各地较有知名度的民企,例如沧州狮城百姓大药房、黄骅神农居医药集团、保定第七医院、邢台四院、保定高阳口腔等等,兼顾各专业、省内生源较多的地区,让这些医院和药企成为招聘会的主力,后续如果发展的好,可以变成实习+就业基地,达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赢。

②做好招聘会前的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全面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意向,根据未就业学生的求职意向来邀请地域、专业符合的用人单位参会,对症下药,招聘会只服务好有求职需求的毕业生就可以了,因为就业推荐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有前期的就业观念引导、创业锻炼、实习选拔和学生自主网上找工作或亲戚介绍的过程,到招聘会的时候,学生要明白自己已经到了截流大坝这一层,学校在最后推动这一下,是希望学生可以找到工作的。这之后,学校虽然仍然负责学生的就业推荐,不会再这么集中,力度也不会这么大了。

③做好招聘会的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微信、QQ群将参会信息和参会单位反复宣传,用一切有声、无声的媒体做好招聘会的造势工作,例如在就业网站和就业宝微信端上开辟招聘会单位展播,将参会单位的宣讲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每一个有意向的学生,让他们有备而来,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提高应聘成果率。

④做好系、班的参与和分工。招聘会历来是学校就业部门的重点工作,在这个工作上,校系两级管理的分工不明显,其弊端也就显现出来,学校就业部门对应的工作对象是各系,各系对应各班,各班对应自己班的学生,任何工作都要经过这样的层级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招聘会在学校就业部门的一手操办下,就业办的老师们忙断了腿,却得不到学生的响应,系班的反应也非常不积极,追根揭底是系、班没有参与。一是将学生的调研任务分到各系,让他们了解自己系学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就业率的月报,与系部考核挂钩;二是要求每个系开拓自己的就业市场,邀请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用人单位来参会,刚开始可以每个系至少一家,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系部资源,把招聘会做大做强;三是招聘会后进行调查统计,对招聘会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和通报。通过前期调研、过程参与、后期总结,各系各班全过程参与到招聘会过程之中,一定会重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将招聘会做出成绩,做出亮点,做成品牌。而招聘会作为每年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年大戏,一定会引领学校在就业推荐、就业市场开拓方面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培斌.论高校如何举办高效的校园专场招聘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2]卢凤华.高校校园招聘会的优点、问题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11(04).

篇6

关键词:性别差异 社会地位 学校环境 同伴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学校中出现了所谓的“阴盛阳衰”现象,女生的平均成绩普遍好于男生,成绩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比如《教育中国》刊登了《中国高校“阴盛阳衰”现象严重,女生比例不断上升》一文,文章指出,2008年,厦门大学的女生比例约为51%,已经开始超过男生;2011年,厦大4904名本科新生中,女生占55.6%,比男生多了500多人。事实上,大学新生的男女比例差异其原因可以追溯到更为基础的教育阶段,如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男女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男生在各科学习成绩上低于女生的现象,从基础教育开始并逐渐向高等教育蔓延,这就是引人关注的“男孩危机”。这一概念最早由孙云晓、李文道两位青年学者提出。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对35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高于男孩,这说明“男孩危机”在国际上同样是被热切关注的现象。200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48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中,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的女生比例超过50%,而超过60%以上的有27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报告也指出,“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问题”,欧美一些国家甚至还提出了“拯救男孩计划”。

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是否实际存在“男孩危机”这一现象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在青年研究领域。李文道等学者(李文道、孙云晓,2012;李文道、赵霞,2010)引用实证数据支持“男孩危机”存在的说法,并提出了“因性教育”等“拯救男孩”的建议。徐安琪(2010)则指出,“男孩危机”是个危言耸听的命题。她认为,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女生拥有优秀学业成绩和较高升学率的现象,以男生学业成绩的落后作为衡量“男孩危机”存在与否的标准,并由此判定“男孩危机”的存在是一个伪命题。周松青(2010)认为,关于“男孩危机”是否存在的判断缺少一个统一的形式标准,在评价中容易被放大。他指出,实际存在的是男女生共有的教育危机问题,而不是单独的“男孩危机”。肖富群(2010)则以女生在就业中相较于男生的劣势地位作为依据,指出现有秩序仍是男强女弱,认为“男孩危机”并不存在。方刚(2010)从性别平等角度出发,指出“拯救男孩”这样的观念体现的是传统的男权主义,违背国家提倡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更与世界范围内倡导女性参与的理念相冲突。

虽然本研究并不直接探究在教育获得的结果或其他方面上的“男孩危机”问题,但国内外学者关于“男孩危机”的讨论起源于学校过程中男女生在学习成绩上的性别差异,表明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在不同学校、不同人群中,这种学习获得的性别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即不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领域,仅就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获得的情况讨论男生成绩落后的现象。换而言之,男生在学习成绩上差于女生的现象是否真实存在,这种现象是否会因学校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是什么因素导致男女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对是否需要以及如何“拯救男孩”提出合理的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男女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一直是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领域研究的重点,这种不平等的讨论多指向城乡差异或社会阶层地位的差异所导致的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刘精明,2000;李春玲,2003;方长春、风笑天,2005,2008)。教育领域中关于性别差异的现有文献主要是关于教育机会的男权主义现象随着社会发展是否弱化的研究。周小李(2007)通过梳理2000-2006年关于教育性别不平等的研究指出,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他认为,不管将“教育机会均等”的标准定位在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或成人教育的扫盲方面,还是将其定位在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机会等方面,女生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二是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如教材和课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互动频率和对象都更倾向于男生等现象。三是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即女生在就业领域的获得普遍低于男生。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总体水平的提升,社会范围内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提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严格执行,女生受到的教育不平等正在逐步减少,尤其是在受教育机会方面。叶华、吴晓刚(2011)的研究指出,国家促进男女平等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通过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方式,缩小了性别间的教育差异,从而使得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呈现缩小的趋势。方长春(2009)通过构造性别平等指标GPI(Gender Parity Index),利用2005年全国人口1%的抽样调查资料分析指出,由于均衡男女受教育机会的政策的完善,男女之间的受教育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国内现有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被调查者最终获得的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获得的测量,探讨影响教育获得的结果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发展趋势,较少讨论和分析在学校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获得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而毫无疑问,学校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二)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对学业获得的性别差异的影响

勒格维和蒂皮特(Legewie and DiPrete,2012)通过研究德国的情况指出,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绩获得存在性别差异。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社会地位对学生进入何种层次的学校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获得及其性别差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同一个学校、不同的同伴群体会对学生学业获得存在显著影响,且同样存在着性别差异。

家庭社会地位一直是探讨教育获得机制的重要因素。1966年,科尔曼(Coleman,1966)发表了基于实证数据形成的报告《教育机会之均等》,揭示了家庭社会地位对个人学业获得的重要影响,在社会学界和教育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指出,家庭背景对个人最终的教育获得具有重要影响(李春玲,2003;刘精明,2000;方长春、风笑天,2005;布尔迪厄,1997;Buchmann and DiPrete,2006;Legewie and DiPrete,2009)。

在《教育机会之均等》报告发表后的20年,人们认为学校效应远不如家庭资本重要,学校不是理想概念中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机制。汉努舍(Hanushek,1989)的研究发现,当控制了学生家庭背景之后,一般意义上衡量教师和学校质量的指标,如学校投入、教师教育水平、经验等与学生的学业获得不存在系统相关。但是,随着学校系统的改善,这种观点已经有所改变。新近研究指出,学校资源和学生的学业获得有正相关关系(Greenwald et al,1996),且教师质量也是学生学业获得的重要指标(Jennings and DiPrete,2010)。结合经验,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环境、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生源、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等都是不尽相同的,而这些对每个学生的学业获得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包括幼儿园,学校常常因其所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存在质量方面的差异而被人为地划分出等级层次,因此说,学生学业获得是存在学校效应的。

但关于学业获得的性别差异是否也存在学校效应则存在争议,只有少数学者考察了学习成绩性别差异的程度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分布。玛奇等人(Machin et al,2005)认为,学校环境对学业获得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德国学者德瑟尔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学校,学习成绩的性别差异程度存在显著不同(转引自Legewie and DiPrete,2012:466)。勒格维和蒂皮特(Legewie and Diprete,2012)赞同科尔曼所说的学校能像家庭那样提供一个学习导向型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但认为这种环境的影响过程是存在性别差异的,男生能够比女生获得更多的激励,究其原因是因为男女生在所在环境中建构了性别特征,这种性别文化能够影响男女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学习的不同态度和方法(Howe,1997)。男生竞争意识较强,对所在环境的敏感性比较高,而女生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因此,总体而言,在差学校中,男生因为受到非学习导向的环境影响较大,所以成绩比女生落后,而在好学校中,学习导向氛围比较浓厚,男生能受到更多的激励,因此学习成绩与女生的差距会较小,甚至比女生好。根据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差学校中,男生学习成绩落后于女生的现象比较明显;而在好学校中,这种学习成绩的性别差异不存在或者不明显。

不同的学校效应产生于该校投入的教学资源以及在学校内部形成的文化环境,后者的形成一部分取决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部分则取决于学生群体中形成的文化,即同伴效应(peer effect)。

科尔曼(Coleman,1961)认为,家庭社会资本是学业获得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但他同时也指出,班级同伴群体如果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种族融合度,学生的学业获得就能有所提高。基于对美国芝加哥地区10所中学学生的研究,科尔曼发现,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参与、领导力及团体身份等具有强烈影响,而且同伴的认同比父母与老师的认同对青少年而言更为重要,因此他认为,学生的社会组成与学生学业获得及个人背景的关系远远大于学校的其他因素。这种相关背后的机制是文化,拥有较强学习动力和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形成学习导向型的环境,同时有利于老师的教学过程。而同伴群体的效应,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平均社会经济地位组成进行测量,它对学校文化和学生学业获得具有重要影响(Crosnoe,2009)。

国外其他学者针对同伴效应的研究,多是以定量研究方法检验并肯定了同伴效应在塑造教育成就和学业获得中的作用。日门(Ream,2003)对墨西哥裔美国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同伴社会资本是提升中学生学业表现的有力支持与资源。亚伯夫(Ryabov,2011)使用多层模型,以同伴社会网络(peer network)的平均成就来测量同伴社会资本,在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测量了同伴效应,是一项针对所有种族的教育成就与学业获得的预测。他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处于隔离的同伴社会网络的学校的学生会比处于整合的社会网络的学生的学业获得与教育成就要好。同伴群体的网络指数和学校的种族构成被认为可以显著预测教育成就和学业获得,同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学校层面是最显著的变量。

国内研究同伴效应与学业获得间关系的重点主要是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机制。陈亮、于凤杰(2009)指出,新近的研究开始重视同伴群体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谭莉(2007)指出,同伴群体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机制,且具有关系平等性、交流开放性和交往互动性的特点,对青少年行为规范和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确立自己的理想、价值取向并为之奋斗。龙君伟等人(2004)在讨论同伴学习环境及其作用机制时,将同伴学习环境分为“指导性学习环境”和“泛化性学习环境”。“指导性学习环境”是指由教育者为促进学习而建构的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供支持性与建设性氛围的环境,这种环境通过惰性知识的激活、认知冲突和合作建构等机制发挥作用;而“泛化性学习环境”的特点是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内隐的信息,比如非正式群体中的价值观、态度等,这种学习环境随处可见。在泛化性学习环境中,同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反映并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通过同伴之间的社会性比较、反馈及观察学习三种作用机制而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同伴群体往往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等,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获得。福曼(Furman,1985)等人将个体不同类型的关系所能提供的不同社会支持功能概括为8种,其中包括肯定价值。肯定价值是指自我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证实或肯定,它能够影响自我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当同伴赞赏学业获得与父母和教师的奖励机制一致,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学习激励,形成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学习之中;而当同伴群体趋向于认同其他行为(尤其是抗拒学业的表现),学生往往会减少学业投入,学业获得也会更少。因此,同伴认同对于个体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同伴群体的效应对男生的影响相较于女生会更明显(Legewie and DiPrete,2012)。一般而言,男生更活跃且更容易分心,同时也更具竞争意识(Francis,2000;Howe,1997)。莫里斯(Morris,2008)在他的田野调查中指出,学校中存在的学习成绩的性别差异,其可能的原因是男生受群体中认同不努力学习的文化氛围影响较大,而女生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业任务。

本研究将学校过程中学生学业获得的同伴效应的主体界定为同一个班级环境中的学生群体,依据前述文献,以班级学生社会地位组成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同伴群体社会组成的指标,班级平均社会地位值越高,表示同伴群体社会组成的得分越高,而同伴群体社会组成的得分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应该会越高,且这种影响对男生的作用可能会大于对女生的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在班级内部形成的同伴群体的平均社会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正相关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对于男生的作用大于女生,即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假设2.1: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班级平均社会地位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假设2.2: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班级平均社会地位对学生成绩的正相关影响在男生群体中的作用要大于女生,即随着班级平均社会地位的增加,男女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缩小。

前述文献中提到,同伴群体的作用是通过形成同伴群体的文化环境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班级环境造成的男女生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很有可能是由于在相同的同伴群体中,男女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受到的影响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男女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差异的认知、是否自主积极上学的态度和具体的学习行为作为中间变量,检验同伴效应在这三个方面是否也会造成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并检验这三个测量指标与学习获得的关系。就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班级平均社会地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所存在的性别差异主要是通过影响男女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而发生作用。

假设3.1: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班级平均社会地位越高,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得分越高。

假设3.2: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班级平均社会地位越高,男女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得分差异越小。

假设3.3: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高。

假设3.4: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得分越高,男女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越小。

三、数据、变量和方法

(一)数据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城市、农村、流动人群的社会差别的形成与再生产”项目所收集的数据。该项目以在广州市就读的初中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广州是一个大型移民城市,其学生群体包括流动青少年和城市青少年。流动青少年主要源于民办学校,城市青少年则集中在公立学校,因此,调查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广州市三个区七所学校(三所公立学校、四所民办学校)中的七年级、八年级学生。七所学校包括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所重点公立中学,位于荔湾区的一所普通公立学校、一所全日制公办外国语中学、一所新型的公有民办外国语学校,以及位于天河区的三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其中,位于越秀区的重点公立中学(学校A)由于每个年级有12个班,班级数比其他学校平均班级数多一倍,因此每个年级只抽取了总班级数目(12个班)的1/2,即以随机方式抽取6个班级号码,两个年级共抽取12个班,被抽到班级的全部学生均参与调查。其余六所中学的七年级、八年级共60个班级的全部学生都参与调查。抽得的样本状况如下:

调查主要通过结构式问卷和标准化测试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于2011年3月正式开始,2012年6月结束,历时三个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查,目前已完成了三波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录入和清理工作。调查在第一阶段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3233份,本次数据暂只使用第一次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问卷测量了学生个人在认知、态度、行为和学术上的表现,学生对于学习的能力、动力和机会,以及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结构性和关系性因素。伴随每一次调查的进行,都会有一次七所学校统一的标准化数学测试。数学成绩的标准化测试方法为:七年级和八年级各用一套统一的数学试卷,在七个学校进行测试,由数据项目组成员作为监考人,统一考试时间,保证学生在条件相对一致的环境下进行测试,最后由项目组成员进行阅卷和分数统计。

(二)因变量

在人们的一般期望中,男生的数学成绩会比女生好,而语文、英语等成绩相较于女生会差一些,教育学领域的不少研究也指出,女生由于感觉、思维、记忆等心理品质的原因以及传统的期望而在理科学习上差于男生,且这种情况到高中以上阶段比较明显(刘仁云、赵胜文,2003;谈悦华,2006)。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初中阶段男生学习成绩相对于女生较差的现象,因此选用数学成绩作为依据,讨论男生在拥有较高期望的学科上的成绩是否也落后于女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当然,选用语文或英语成绩或许更突出男生成绩的落后,但是,我们无法据此猜测造成男女生各个学科成绩的性别差异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另外,由于数学测试有着较为客观的评判标准,可以避免英语、语文等文科主观题测试过程中个人偏好所造成的误差,同时,数学成绩也最容易量化和测量,因此,数据只收集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将其定为本次分析的因变量。

(三)自变量

1 个体/家庭因素测量指标

(1)性别。本次研究的核心变量之一,其中男性=0,女性=1。

(2)户籍。其中农村=0,城市=1。户籍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现象,反映了学生的城乡身份,在研究学生的学业获得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控制变量。

(3)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将该类别变量重新编码为连续变量,即教育年限:小学及以下=6、初中=9、高中=12、中专技校及职高=11、大专或大学本科=16、研究生及以上=19。在学生问卷中,由于学生自身对家庭经济条件的了解相对较少,如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的分类等都难以给出确切的填答,所以我们选取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这一相对可靠的变量作为对学生家庭社会地位的测量。不可否认,家庭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父亲的教育程度相关的。

(4)年级。模型的控制变量之一,其中七年级=0,八年级=1。

(5)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根据文献,同伴群体的社会组成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而每个学生的社会组成都是以父亲的教育年限作为测量的,因此,在本文的数据分析中,都将以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作为同伴社会组成的衡量。

(6)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和性别的交互项。为了检验同伴效应对数学成绩产生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设置了性别和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的交互变量。

(7)认知量表。关于男女生能力差异认知的4分同意量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题目包括男生更擅长理工类学科、女生更擅长文史类学科、女生不适合体育项目等共计6小题。通过重新编码使得量表中的每个小题具有同向性(分越高越趋向于男女平等),然后加总成为认知测量。

(8)态度量表。对上学态度的测量的4分同意量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包括上学是因为有趣、上学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上学是因为别人上学我也上学等共计9小题。同样,通过重新编码使得量表中的每个小题具有同向性(分越高越趋向具有积极的上学态度),然后加总成为态度测量。

(9)行为量表。对学习行为的测量的4分同意量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包括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复习等共计7小题。同样,通过重新编码使得量表中的每个小题具有同向性(分越高越趋向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然后加总成为行为测量。

2 学校层次测量指标

学校的代码。不同学校之间的成绩存在差异是本研究的假设之一。本文给不同的学校赋予不同的代码以区分学校的固定效应,体现不同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影响。

(四)数据预处理:缺失值的多重插补

在社会调查数据的收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数据缺失,而缺失数据容易造成在原数据上进行统计分析的效率偏低或结果偏倚,因此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往往需要对缺失值进行处理。常规的缺失值处理方法包括删除法和插补法。删除法,即直接删除包含缺失值的个案。但如果数据不是完全随机缺失的,这种方法也可能会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倚。插补法则是指,根据一定的准则,用合理的替补值代替原数据的缺失值(金勇进、朱琳,2000)。合理有效地插补能够使替换值最大可能地接近原有的缺失值,帮助我们调整并构造完整的数据集,从而有效减少由于数据缺失可能造成的估计偏差。

插补法包括单一值插补法和多重插补法(multiple imputation)。单一插补法常见的有均值插补、中位值插补、极大似然法插补等,但单一插补法容易低估变量的方差,造成数据分布的改变。为了弥补这种不足,鲁宾(Rubin,1987)提出了多重插补法,后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完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由于这种方法需要计算多个插补值,占用更多计算机内存,而且数据处理工作也很麻烦,因此在国内的研究中较少使用。多重插补法,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模拟方法(金勇进、朱琳,2000),它的逻辑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为每个缺失值计算m个插补值(m>1),由此产生出m个不含缺失值的数据集。继而,分别对每个不含缺失值的数据集使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并得到m个处理结果,综合这些数据的处理结果,实现对目标变量的估计。

本研究采用多重插补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其中m=30。在R软件中进行30次模拟插补,每一次插补都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利用完整的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储存分析结果,取其平均,形成对模型的评估。

(五)样本和基本变量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多重插补前后数据的区别,我们在变量分布基本情况表中呈现插补前的原始数据和插补后的完整数据的情况(参见表3~表6)。

(六)分析模型

结合文献资料和经验事实,我们采用学校固定效应模型(school fixed-effect)对数据进行分析。因为需要检验班级同伴群体对成绩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所以模型纳入了班级层次的学生平均社会地位得分、性别及其交互项,另外还加入了个体和班级层次的控制变量。因此,我们将研究模型设定为:

其中,i、j和k分别代表不同的个体、学校和班级,aj表示各个学校的固定效应,而Xi、μk分别代表个人和班级层次的控制变量。θ表示班级学生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组成效应,δ表示这种效应在男女生之间的区别。利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在控制了学校间观测不到的特征(学校的固定效应)之后,性别、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和班级同学的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是否对学习成绩的获得具有显著影响,以及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四、数据分析

(一)数据描述分析

七所学校男女生平均数学成绩的比较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学校之间,学生标准化测试的数学成绩存在较大差别,学校1、3、4的平均成绩比较高,学校5、6、7的比较低,学校2处于中间。对应实际的情况,学校1、3、4是学校资源和评价较好的学校,学校2虽然也是公立学校,但学风评价远不如学校1、3、4,学校5、6、7则是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民办学校。图1的结果初步支持了学校固定效应的存在,肯定了分析模型的合理性。

进一步观察图1还可以发现,平均成绩高的学校,也就是实际条件较好的学校,男女生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差距会相对较小,有的学校男生成绩甚至比女生高,如学校1。而在三所民办学校,即学校5、6、7和相对较差的公立学校2,男女生的成绩差距是比较大的。这初步支持了假设2,即男女生的成绩差距在差学校中存在,在好学校中则不存在或者不明显存在。

(二)分班的随机过程

勒格维和蒂皮特(Legewie and Diprete,2012)在分析德国的情况时提到,德国学生选择学校并不是随机过程,而是与家庭背景相关。为避免因分班的非随机性而质疑分析班级群体影响的合理性,首先需要检验学校内部分班过程是否随机。他们指出,德国第一阶段的教育中,学校内部的分班过程在划片范围内是随机的,而数据模拟的结果也显示,各学校内部的实际分班过程符合随机原则。

对比中国的现状,学生选择学校的过程同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方长春、风笑天(2008)两位学者指出,在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影响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家庭阶层地位对于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的影响减小了,从整体而言,受教育机会趋于平等。但是,家庭背景好的人往往能够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其子女往往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在中国,由于划片和择校机制,好学校所在区域的房价往往比较高,因此,能够进入好学校的学生通常是城市户籍或家庭背景比较好的。而相对较差的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则主要招收被身份制度阻挡在公立体制之外的农村户籍或外来城市户籍、低收入阶层的子女。家庭背景对于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但是,随机分班的原则应当是适用于中国的情况的。国家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设置和区分重点班、平行班,不管是分配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遵循随机原则以达到公平效果。但因为本文的数据中没有关于家庭社会地位的较好测量(如SEI),因此无法仿照勒格维和蒂皮特的研究进行随机分班的有说服力的检验。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只有1所公立学校(学校A)根据入学成绩分了快慢班,这种根据学生成绩分班的方法属于自选择过程,与家庭背景无直接关系;另外一所民办学校(学校E)确实存在家长利用家庭经济优势让子女就读重点班的情况,除此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学校遵循了随机分班原则。

结合现有制度规定和实际调研情况,我们可以认为,分学校的过程不是随机的,而学校内部分班的过程是随机的。因此,选用班级群体而不是学校群体作为同伴群体的界定可以减少由于自选择问题引起的对数据结果的质疑。

(三)数据分析结果

我们首先以数学成绩为因变量做多层次模型的零模型检验,结果显示rho=0.398,即总变异中的39.8%是由于学校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说明数据具有高关联强度的层次结构,适合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接着,以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以性别、父亲受教育年限、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以及性别和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的交互作为自变量,以年级和户籍作为控制变量,以7个学校作为分层,进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分析,分析结果为表7的模型一。

表7的结果说明,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女生的学习成绩会显著比男生高18.34分(p

表8报告了以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作为因变量,放人性别、父亲受教育年限、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以及性别和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的交互作为自变量,以学生的年级和户籍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

模型一的结果说明,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女生在认知方面的得分比男生低1.217分(p

模型二的结果说明,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女生的态度得分比男生高2.433分(p

模型三的结果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女生的学习行为得分比男生高4.145分(p

表8的结果基本支持了假设3.1和假设3.2。表9是把学生认知、态度和行为及其与性别的交互项这两组变量依次作为自变量放进表7模型一中进行固定效应回归的嵌套模型的结果。

表9中模型二的结果说明,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认知得分每增加1分,学习成绩就会增加0.586分(p

比较模型一和模型二的BIC结果可知模型二优于模型一。此外,还可以发现,性别与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及其交互项均保留了显著度,但回归系数都变小了:性别的系数由18.34降为12.24,减少了6.14分;性别和班级平均父亲受教育年限的交互项的系数则从-1.390变为-0.982,系数的绝对值减小0.408。这说明,认知、态度和行为作为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的中间变量,对于学习成绩的性别差异也具有一定解释力。

模型三新加入的三个交互变量中,只有态度得分与性别的交互项是显著的,即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态度得分每增加1分,男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比女生高0.443分(p

五、总结与讨论

数据分析的结果说明,班级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显著的,且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班级环境对男女生在认知、态度和学习行为影响上的不同,而认知、态度和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基本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篇7

关键词:低年级;班级管理;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28-02

进入21世纪,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一名优秀班主任如何遵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班级日常管理的要求,科学制订班级管理策略,抓紧每一天,抓好每个细节,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面对的新课题。

一、夯实班级管理基础,提升自身素质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真正从娃娃抓起,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就需要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就要真正树立起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教育活动观,就需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应以理性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去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牢固树立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强化以爱育人,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教师最大的心愿和最高的荣誉。作为班主任,应该深入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气质,避免教育盲点,努力实现因人施教,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束缚,学生已习惯于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按老师说的办,调动学生个体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实现自主管理,是教师努力实现由牧羊人到领头羊角色转变的关键。

1.激发参与热情,树立主人翁意识。通过不间断的组织各类活动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牢牢记住自己是班级的一个分子,努力培养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集体主义情感,激发学生要努力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2.坚持因材施教,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通过座位设置、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使接受能力快的同学能带动接受能力慢的同学一起进步。

3.民主制定制度,人人头上有任务。没有目标的班级缺乏竞争力,没有纪律作保障的班级就缺乏凝聚力。组织全体学生对班级各项制度进行评议,反复讨论,共同制定出大家都认可且比较科学的班规。对所有同学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人人都是执行者、参与者、监督者。

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增强竞争意识

魏书生曾说:民主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数人参与政治,参与决策,参与比较复杂的工作。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让所有学生公平、公正、公开的参与班级管理,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平等相待。

1.公开竞争上岗,选拔优秀学生干部。一个组织纪律严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是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能独当一面的班干队伍的。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积极营造激烈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优秀者脱颖而出,带领班级齐头并进,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2.放手大胆管理,实现班干人尽其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疑”且“用”和“用”且“疑”都是班级管理的大忌。对于公开竞争上岗的班干,除了正确的引导之外,应该放手大胆的让他们人尽其才,并引导所有学生关心、支持、理解他们的工作。

3.创立制约机制,不断充实新鲜血液。绝对的权力背后是绝对的不公平,对于班干的工作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相互制约机制,让班干的行为置身于学生们的阳光监督之下。同时,按照演讲、投票、综合评定的原则,每个学期对班干进行重新上岗,充实新鲜血液。

四、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创建和谐家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长和学校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家校如何实现良好的沟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通过调查问卷,知不足量力而行。通过对班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家庭生活环境问卷调查,搞清楚每个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积极征得家长的支持,并适时的对家长给予教法和学法的指导。

2.定期组织座谈,及时交流新情况。通过组织家长会、家校恳谈会等形式,定期组织班级家长交流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对于发现学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纠正在萌芽状态。通过当面交流,一问一答,及时答复家长提出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各种疑问。

3.注重学习记录,搭建起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好“读书摘记”、“心情周记”、“期中试卷”、“期末试卷”这些纸质交流平台,通过家长签字评价,及时的让家长和老师相互沟通,第一时间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教育不是浪漫的诗篇,而是真实的战斗和生活。在新形势下,按照素质教育的新理念,班主任要做好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通过严格要求,勤观察、勤督促、勤指导,才能使班级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发展。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只有让他们像大海里无数的水珠聚在一起一样才能撞击起美丽的浪花,大海才能涌起滔天巨浪。只有真正发挥班级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班级这艘巨轮,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杨琼.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7,(10):79-80.

篇8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德精神 内涵 意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医学院校的精神文化在于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德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德精神的内涵

关于医德,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医德即医学伦理道德。纵观古今中外,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乃医德的一体二面,统一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人文维度。”二是,“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医德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笔者综合几种医德的概念,提出医德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形成的精神。例如,白求恩精神就是医德精神的典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医德精神不仅受阶级道德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公德的约束,体现了社会公德的要求。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同时又不断补充发展,具体来说现代医德规范包括以下几点:

(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服务精神。

1988年12月15日国家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第一条提到:“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一般说来,医患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医务人员处于主动地位,引导病人在医疗上进行合作的关系,因而对服务者来说不仅要有优良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要从病人特殊心理角度出发,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笔者认为服务是一种意识,更要形成一种精神,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对病人认真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职业,认真履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对病人认真检查、认真诊断、认真采取治疗方法、及时为病人解除痛苦。其次要做到尊重病人,每一位病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和同情,所以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病人怀着一颗同情和关爱之心。最后要做到为病人保守秘密。病人的心理是异常脆弱的,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保护。医务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职责,学会换位思考,把病人的身心健康共同纳入到服务中去。

(二)热爱医学工作的敬业精神。

无论何种职业,敬业精神都是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体现在对工作负责,在行动上竭尽全力。作为医务工作者,敬业精神更是医德的具体表现,对病人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更好地贯彻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医疗市场背景下应强烈呼唤敬业精神,提高医疗界整体医德水平。

(三)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同样是医德精神的具体表现。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本分和内在工作,而不是作为牟取利益的工具,医务人员不应该为了满足个人而损害病人的利益。

二、医德精神的意蕴

医德精神的意蕴即医学生以医德教育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弘扬医学道德、职业道德的精神所在。

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依据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医德精神教育,培养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将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专业教师对当今的医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实践活动的锻炼、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进行陶冶、熏陶,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刻,就意识到医生的使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将医德精神教育作为医学生的职业前教育,才能在源头上注入医德的活水,将使社会整体医德精神进入良性循环。

三、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德对医学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医德的规范作用下,医学科学发展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如果失去了医德的束缚和禁锢,将会破坏伦理和生命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甚至可能会对社会及人类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保障。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是专业技能加高素质,所以医学人才除了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有高素质。因而在对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育才”,而应该更多地考虑“育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才能使医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学人才。

(三)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解决医患关系和不正之风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普遍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得部分道德素质不够高的医务人员思想产生变化,出现了违反医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医院与患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就是加强医德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医德精神教育。

四、医德精神意蕴的渗透

(一)校园文化中医德精神的陶冶。

在医学院校中要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个雕塑、一幢建筑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所以,将医德渗透入校园文化中,从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从学术讲座、科学实验以及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都可以融入医德的元素,从而提高学校文化水平的同时使医德被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开展弘扬医德精神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医德精神的魅力、感受到高尚的医德精神对尊重生命的心灵触动,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二)课堂教育中医德精神教育的熏陶。

普遍来说,学生接受最多的教育来源于课堂,所以在课堂教育中加入医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公共课,还是选修课,专业老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医德精神。另外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单独开设医德教育课程,从大学生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就让他们逐步的接触、了解、学习医德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医德素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德精神的锤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医德认知和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此方面,学校不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场所,比如医院,让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临床类医学生在其临床实习阶段更需要在实习中要求自己,在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中学会与病人交流、沟通、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的医德教育更直观、生动、具体,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实践教育中, “通过‘适应’、‘巩固’、‘提高’和‘发展’等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努力让每个同学都成为‘品德高尚、体魄健全、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新世纪的合格大学生。”

医德精神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将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的神圣和价值是值得每一个人尊重的!对于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更应该懂得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自身的医德素养,弘扬医学精神,不仅是对生命本体的敬畏,更是让全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索生命本源的价值所在,去善待、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更加理解生命价值,领悟生命神圣,尊重生命平等生存权。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吴皓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吕世军,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注释:

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许静.医德内涵探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6):49-50.

李本富.医学伦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8,第33页.

篇9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学生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学生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

4.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5.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激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就越是活跃。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培养直觉。右脑的激活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而无意识的直觉可以说是一切发现的源泉。

6.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开阔视野。

为了更好地发挥周围世界在学生发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原则:由近及远,逐渐拓宽;渐次认识,螺旋上升;由表及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篇10

关键词:高职;礼仪教育

《晏子春秋》中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仪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行为准则,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对个人来说,是否懂礼仪决定了其在人们眼中的形象高低,个人的良好修养,道德水准,自身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礼仪这一细节表现出来的,其重要性自不待言[1]。对社会来说,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具有礼仪的环境能够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光辉,这对提升全民的幸福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各级院校中加强礼仪教育,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进而提升社会礼仪文明程度就是当前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礼仪文明水平。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在当下的高等院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偏重于具体的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人修养的塑造,以至于许多在校学子丝毫不注重内在的礼仪涵养,身为学生却没有文明气质,个人的修养非常差,在一定程度上不但破坏了学校的尚礼氛围,还给自身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在进行礼仪教育的大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逐步使学生具备礼仪的相关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礼仪修养。礼仪首先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其次才谈得上社会层面的整体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2]。

(二)有利于和睦同学关系

关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试想在一个不注重礼仪的院校内,学生之间的相处必将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近年来的频繁出现的各级院校中学生之间发生矛盾而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事件中,多数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学生因为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在无意间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不懂得与人致歉,进而导致矛盾升级,酿成惨剧。所以当下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懂得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处处以礼为先,尊重其他同学,如此才能获得一个较为和睦的同学关系。高职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环境。

(三)有利于规范自身行为

人类的多数行为都是利己的,在这之中不免会伤害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从个人的行为规范来说,一些人不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可能会造成他人的不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遇事往往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没有实现以礼待人,这样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嫌隙,甚至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诸多现象都表明了新时期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礼仪教育首先是从自身出发,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越礼行为,努力以礼仪的相关规范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与人交流中获得他人尊重。因而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促使其成为有礼貌的新青年。

(四)有利于优化自身形象

许多人的礼仪水准通过其外在形象就可以看出来,一些不经意间的失礼表现会让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极为差劲。高职院校的许多同学也许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什么不足之处,然而在经历过一些工作的面试机会后,却无一得中。这多是因为在面试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待人礼仪,忽视了基本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故而使得自身形象一落千丈,用人单位也因为这些失礼行为而否定了面试学生。而在经过相关的礼仪教育后,学生的礼仪素养得以提升,在生活中的表现也符合相关礼仪标准,这对优化学生的自身形象无疑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学识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的理解,学生也许会发出高山仰止的感叹,但是其较高的道德修养,礼仪水平却是学生可以完全学习的[4]。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做好礼仪教育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得学生逐渐产生礼仪的意识并进而在生活中处处遵守礼仪。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的礼仪水平却比较低,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也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师又如何来实施礼仪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们非常尊敬的老师,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礼仪水平,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

(二)开展礼仪方面的相关课程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礼仪方面的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与礼仪教育有关的专业课程。一些非常基本的礼仪很容易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过程里熟悉并且时时遵守,但是一些正式场合的礼仪,尤其是关于礼仪背后的文化则非常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毋庸置疑,现在通行的礼仪背后有其形成的相关文化背景,只了解学习礼仪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只有在深入了解了礼仪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后,才能使学生具备关于礼仪的基本涵养。例如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中,学校可以开设中外礼仪对比以及礼仪文化介绍之类的课程,并结合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礼仪现象为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实现高质量的礼仪教育。

(三)应注重生活细节中的礼仪

关于礼仪的相关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做到待人接物处事。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必须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从具体的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和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社会效应。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出一处关于礼仪的公示栏,列举校园内学生遵守礼仪的典型事件和学生忽视礼仪要求,违背礼仪规范的反面案例,通过对两种行为的褒贬,让学生感受到礼仪在校园内无处不在;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违背礼仪规范的事件,也可适当进行通报批评,进而使礼仪在广大学生心中扎下根,确立起遵守礼仪的观念。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校园内营造起良好的礼仪氛围,学生在日常小节中也会倍加重视自己的礼仪,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礼仪教育效果[5]。

(四)组织礼仪主题的集体活动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礼仪教育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多种多样的礼仪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对礼仪学习的兴趣。目前一些院校的礼仪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整体流于形式,忽略了学生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状态,只强调课上的单方面的理论说教,学生无法对其有感性认知。基于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就需要改进礼仪教育的相关方法,只局限于课堂肯定不可取,适当应当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关于礼仪宣传的集体活动,比如各种形式的礼仪竞赛和节目表演等,以学生更感兴趣的形式为其介绍礼仪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礼仪的感受就比较直观而且其接受程度更高。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关于礼仪知识的讲座,可以选择具体的主题进行宣讲,例如大学生相处礼仪,工作面试礼仪等等。以具体的形式组织起礼仪主题的相关活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三、总结

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的礼仪已经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先贤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一个具有文明礼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懂礼节且行礼仪的国家在国际上也更有话语权。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礼仪的重要程度逐渐被忽略了,因此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素质对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就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知礼守礼的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践行,成为未来国家发展能够倚仗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郭洁 单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丰平.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探索与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2]张丽娜.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董瑞娜.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推广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