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概括范文

时间:2023-08-16 17: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概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概括

篇1

随着我省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的完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比例不断加大,改扩建过程中高速公路两侧软基处理较多,这些土的强度极低,压缩性较大,抗震性极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软弱土地基,如何对这一类地基进行加固利用,使其既能满足建筑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又能够缩短工期,减少投资,这是地基处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的关键所在。

振动沉管碎石桩早期主要用于挤密砂土地基,随着现代研究和实践的深化,特别是高效能的专用施工机具出现后,其使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大、推广。近些年来,我省高等级公路应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处治软弱地质构造等不良地基已越来越广泛,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方法可靠,不失为一种经济、快捷的软弱地基处治办法。

一、地质条件及工程概况

沈阳绕城改扩建高速公路路面综合第二合同段桩号K21+500~K28+500,路基全长7km,其中振动沉管碎石桩段落为:K25+120~K25+310(朱尔屯互通区)、K25+310~K26+340、K26+340~K26+520(沈北服务区),该施工段落内存在厚度不均的软土,厚度2~10米,地表为3~4米的粉质土硬壳层。软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层。振动沉管粒料桩设计为:桩长8~14米,桩径0.5米,间距1.5米,工程量共计17889根,总长度177757米。

二、振动沉管碎石桩加固作用原理

由于淤泥质粘土属饱和软土,碎石桩起着置换软土的作用。对于软弱层不太厚的情况,桩端可以直接作用于下部坚硬岩层,此时复合土层中的桩体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应力集中,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远比软弱土大,故而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着桩、土的等量变形会遂渐集中到桩上去,从而使软土承担的压力相应减少。结果,与原地基相比,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明显提高,压缩性显著降低。如果软弱层厚度较大,桩体也可不贯穿整个软弱土层,软弱土层只有部分厚度转变为复合土层并起着垫层的作用,将荷载引起的应力向四周横向扩散,使应力分布趋于均匀,从而提高地基整体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在振动沉管过程中,由于振动、挤密、扰动等作用,尽管地基土中会出现较大的附加孔隙水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地基土的结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孔隙水压力遂渐向桩体转移消散,其结果是有效应力增大,颗粒结构重新排列,形成比较稳定的颗粒接触关系,孔隙数量显著减少,土的结构趋于致密,稳定性增强,强度不断增大。

碎石桩在地基中还起到竖向排水通道和提高土基抗滑能力的作用,大大缩短了孔隙水的水平渗透途径,促进了土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提高了饱和粘性土排水固结的能力,使沉降稳定加快。

三、设计方案

1、填料

根据沈阳绕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所处的地理、经济环境,碎石桩使用填料采用2~5cm的碎石,碎石由岩石或砾石轧制而成,应洁净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其颗粒形状具有棱角,不得掺有软质石和其它杂质,含泥量不得超过3%。计算碎石挤密系数为1.2-1.3,碎石灌入量按0.271m3/m计算。

2、桩的设置(布置)情况

碎石桩采用振动沉管成孔,直径为φ477mm,成桩直径d为φ500mm,布桩形式采用梅花形布置,且在坡脚外缘外打2―3排碎石桩。桩长H为8-14m,桩间距B为1.5m。

3、表层处治

碎石桩施工完毕,桩头50cm左右为松散状,密实程度较小,应进行碾压使其密实。碎石桩顶铺设50cm厚的碎石垫层,在碎石垫层上铺设两层土工格栅。

四、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要求

振动沉管碎石桩采用振动沉桩法进行施工。

1、振动沉桩法施工碎石桩工艺流程

2、操作方法

(1)场地准备:清理平整施工场地,清除高空及地面障碍物。

(2)桩位放样:根据设计要求,用白灰定出成桩的孔位。

(3)施工顺序:碎石桩的施工一般采用“由外向里”顺序,或两侧向中间进行。碎石桩间距较大可以逐排、间隔施打。

(4)振动打桩机就位:桩管中心对准桩位中心,校正桩管垂直度≤1.5%;校正桩管长度并符合设计桩长。并在桩管上定出碎石桩的设计桩长及预留长度。提升桩管离地面50,桩靴闭合。

(5)沉桩:开动振动机把沉管沉入土中,边振动边下沉至设计深度。

(6)上料:沉管上留有一注料口,把加好碎石的料斗吊起插入桩管上的注料口位置,向管内注入一定量的碎石,开始第一次投料,要求投满桩管。

(7)注料提管:将注满碎石的桩管,边振动边缓慢提起,桩管底要低于沉入的碎石顶面。启动管前留振1min后,边开桩机振动锤,边均匀缓慢提升桩管,当起拔3~5 m时再加投剩余的投料,边振动边提升。提升速度控制在1.0m/min,每次拔起桩管0.5m,停拔继振20s并反插,直至将桩管提升到孔口。振密拔管过程中应补充投料。

(8)反插桩管:在注入一定碎石后,将沉管沉入到规定的深度,并加以振动使排出的碎石振密,并使碎石再一次挤压周围的土体,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9)投完剩余的投料,在孔口进行反插。

(10)移位,进行下一孔施工。

(11)单位投料量应不小于理论投料量,扩散系数一般按1.15计。启动反插,并及时进行孔口补料至该桩设计碎石用量全部投完为止,孔口加压至前机架抬起,完成一根桩施工。

(12)提升和反插桩管时,速度必须均匀。

(13)将上述工序(7)~(8)重复多次,一直将碎石灌注到规定的高程成为碎石桩。

五、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挖除桩管带出泥土,孔口泥土不得掉入孔中再次灌入碎石于套管内。振动法施工时,应根据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石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数和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以保证挤密均匀和桩身的连续性,参考密实电流暂定为45~50A,留振时间10~15秒。在施工中应选择适宜的桩尖结构,保证顺利的出料和有效的挤密。

2、碎石桩的施工顺序应从或两侧向中间进行,碎石桩间距较大可以逐排、间隔施打,当临近有结构物时宜先从毗邻构造物的一侧开始施打。灌入碎石的含水率应加以控制,对饱和的土层,碎石可采用饱和状态,对于非饱和土或杂填土或能形成直立孔的土层,含水率应加以控制。桩管应徐徐拔出,拔管速度应控制在1.0~1.5mmin,使碎石借助振动留在桩孔中形成密实的碎石桩。

3、碎石桩桩管反插过程中派专人指挥。

4、施工中应有专人记录各项施工参数。施工完毕,整理测量、施工记录。验证设计参数和施工控制的有关参数作为碎石桩施工的控制指标。在碎石桩试桩并通过检验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5、成品保护

(1)施工时碎石不得与泥土等杂物混合造成污染等。

(2)碎石桩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后不得有重型车辆通过以免破坏桩头。

六、碎石桩成桩质量检验

1、试验检测

在碎石桩施工完成两周后,采用重Ⅱ型动力触探仪测试碎石桩的密实度和均匀性,抽检频率5%,N≥7次/10cm,连续灌入;桩间土(等边三角形中心土)采用轻型触探仪或土工试验方法测定,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采用静载试验。具体检测的位置、桩数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

2、工程量验收、计量

施工完成后,认真核实现场及“碎石桩放样图”,对漏打桩位及对进行补打。根据各工作日“记录”结果进行工程量汇总,并报监理工程师进行签认。

七、碎石桩桩顶处治

1、因碎石桩施工中,振动沉管及机械扰动,桩顶表面50cm左右为松散状,密实程度较低,再加上局部存在因拔管过程中泥土带入表层,污染碎石桩顶面,堵塞排水固积通道等问题。在碎石桩验收完毕应清除桩顶已污染部分,补足干净碎石,并对桩顶原地面进行碾压使其密实。

2、碎石桩检验合格,原地表清除干净,并经填前碾压后即可进行碎石垫层、碎石土、土工格栅等工序的施工。

八、质量控制要点

为有效确保碎石桩施工质量,即桩的连续性,密实度,桩长、桩距等要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方面

粗骨料应采用粒径为2―5cm级配良好的干净(含泥量不大于5%)碎石。

2、施工方面

(1)、严格按试桩提供的参数及成桩步骤控制拔管高度及拔管速度,否则,易出现断桩或缩颈,不能保证桩身连续性;

(2)、严格控制碎石用量、桩长、桩距,确保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派驻有责任心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跟班作业。

3、质量检验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成桩检测及验收,抽检必须具有代表性。

九、监理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防控

1、监理控制要点

(3)、审核工程中的碎石桩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情况,及时向碎石桩施工单位传达碎石桩设计变更要求和图纸修改意见,并随时记录在案。

(4)、在下述情况下,监理工程师有权下达停工令:

① 碎石桩施工中出现质量异常情况,如坍孔、灌碎石量不足、留振时间短,斜桩等经提出仍不采取措施者;

② 对已发生质量事故未处理,和未提出有效处理措施而继续作业。

③ 擅自变更碎石桩设计图纸、工艺方法进行施工;

④ 使用不合格的碎石料施工;

⑤ 未经资质审查进入施工现场施工;

(5) 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会议,及时分析通报碎石桩施工中的质量状况, 并协调有关单位间的业务活动。

2、常见质量通病防控

根据场地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质量的要求,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隐患,并与设计、施工、业主等有关方面共商对策,分析原因并采取防治措施。

1、 质量通病之一:缩径,桩孔小于设计口径。

原因分析:提管过快,振动电流小。

防治措施: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上拔速率

2、 质量通病二:坍孔。

原因分析:振动电流大,地层太软;

防治措施:根据地层规律,找出合适的施工用电流。在坍孔部位及时填碎石料,并进行反摇作业,以促进碎石的密实,严重的可采取补桩措施。

3、 质量通病之三:个别点位试验未达到设计承载力。

原因分析:碎石桩不密实,局部地区地层较软,近孔隙水压力未消散。

防治措施:严格施工工序的监理,控制桩的上拔速率;施工前详尽分析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进行补勘。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复试,补桩。

十、加固效果评价及结论

1、通过实践证明,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处理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具有较好的技术效益:经加固处理的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承载力基本值均显著增长,达到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土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加速沉降稳定时间的目的,加固效果甚佳。

篇2

关键词:先学后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将“先学后教”理论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主要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与目标,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难点,掌握重点内容。“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历史学习方法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先学”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年代、人物、地点、事件等,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各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讲解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看教材目录,然后分别对近代史的各社会阶段、分期的特征进行概述,并让学生明确两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学生把握教材框架后,有利于更好开展历史教学。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归纳整理和拓展练习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重难点;自主学习是教师以设计知识结构图表、表格、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作答[1];共同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主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概括重点知识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与中考难度相符,加强学生课堂练习。

二、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后教”

(一)巧设情境,合理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合理导入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探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导入形式,从课堂学习内容出发,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思维价值。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电视剧中汉武帝形象等,说说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汉武帝。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第一,学生互相交流,统一小组意见。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势必会暴露众多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让学生互相帮助,最终统一各小组的答案。以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第二,小组长代表汇报,其他各组补充,教师评价总结。小组内将答案确定后,派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记录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在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其不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并加以补充。教师针对各小组汇报及学生的补充,作出最后的评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

(三)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2]。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在“先学后教”理论下,则要通过导学案中的“共同探究”与“归纳整理”来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问题通常有一定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由各小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指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共同探讨,教师则要概括整理学生的观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赤壁之战》场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曹操一胜一败的启示,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厚,都会认真仔细的进行叙述,并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路,对自身今后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深入探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在课堂小结完成之后,教师要随机指定若干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拓展练习”中的问题,检查本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单独辅导。课堂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探索“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能够发挥出“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科研型教师

一、历史教学中的联系性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 改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教学手段要有效

教学手段有效教学是整个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的重点。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有效教学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改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效教学:

首先,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有效教学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科研型教师队伍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是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指导学生,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师一定要遵循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目标,使历史教学原则、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得到不断更新。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更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有多方面的联系性特点,主要包含: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横向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识别并判断历史。为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孩子们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使多方面的历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历史教学原则就一定要更新,要采取多元教学法,也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并以注重发展和增强孩子们分析、判断、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使初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发展孩子们创新、分析和操作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思想要更新

思想是行为的主宰,是创新的先觉,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领导作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没有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转变为素质教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强调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历史素养及个人文化素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快地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孩子们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倡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旧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老师“教”的作用,而不重视孩子们“学”的方法,这已不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初中历史老师要尽快转变旧的教学思想,改变旧的“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一上课就“满堂灌”,要求孩子们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不传授解题技巧和方法。这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还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心理,稍有些难度或者没有背过的题目,要么向老师寻求答案,要么就放弃。所以,老师应当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三、历史教学方法要更新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的初中历史课本与内容和以前相比,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施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也就是说老师要大胆地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孩子们在探究新知识的路途中,自然而然地就锻炼了创新能力。孩子们要对历史做出的科学正确的判断,需要扩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尤其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探索,更需要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思考。孩子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发展他们创造性思考的过程。所以,初中历史老师所采取的历史教学方法一定要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扩散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更需要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或其他媒体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老师在授课前要做精心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材包括熟读教材,深挖教材资源,还要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做详细的了解,也就是备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利用网络技术搜索和查找资料获得信息,以此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发展孩子们对历史资料的进一步探索和研发的能力,以完成历史教学创新的任务。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材资源;策略

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与创造,因此,教学中尤其需要对事件的背景、条件、因果、性质、特点、作用、意义、影响等加以具体解释,促进学生的历史理解。我们要以一种整合的眼光重新看待课程与教学,就会发现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须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历史素材资源使用,让学生能够虚拟地想象史实的情景。

一、历史素材性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历史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其历史资源丰富,是数千年社会发展积累的财富。历史素材经过一代代的积累,其范围涵盖广,内容丰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有趣的史实小故事。历史学科内容比较多,如果是常规地讲解知识点,将会使学生乏味,教师如果能通过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小故事,就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再现史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再现这些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历史素材再现出的历史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历史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和历史近距离接触,对历史的过程铭记于心。比如在讲述北宋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播放清明上河图,再现北宋集市景观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北宋的集市,让学生深入其中去体会北宋的社会发展。

3.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探究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加灵活。教师利用历史素材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史实的认知,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自我探讨,归纳总结,比如在讲授大运河有关知识时,通过讲述《资治通鉴》中记录的隋炀帝南下巡游场景,学生通过对这个场景的认知中,发散思维,了解了大运河对社会的影响和大运河给社会带来的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历史素材性资源的策略

1.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素材,获取有价值信息

在初中历史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中,对有价值信息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对典型的素材深入分析,由浅入深,提取素材信心中所包含的有价值信息,在历史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通过历史素材构建历史镜像,把固化的内容灵活展现出来,剖析有价值信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检查,掌握学生对素材的了解程度。通过这些过程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并达成教学目标。

2.重组课内外素材,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受限于教科书的幅面,教材编著者在编著教材时,不得不对教材中的历史情节简化,将某些非正统的历史观念摒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对这些内容适当添加,把历史情节细化,让历史情节更生动形象地再现,让学生能有置身其中的感受。例如,在教学唐代的文化交流方面,教材中对于这部分叙述过于简练,仅仅只概括唐代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而对具体内容并未详细介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补部分内容,如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等故事的具体情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这段历史,加深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

3.选择特定类素材,提升教学价值

在历史素材性资源内容广泛,在素材选取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偏向于选择警示类、文学历史类、故事类、音频视频类、历史素材性资源、警示类素材,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个人主观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斗志,让历史课内容更具内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历史。故事类历史素材通常都具有趣味性,可以通过这类素材应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增添初中历史课堂趣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音频视频类资源则能够再现历史场景,这方面的历史素材对近现代史教育有更好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播放中外古典名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历史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它不仅能满足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学会善于利用这一宝贵的财富,同时对如何更好地开发初中历史素材性资源不断探究,以期探寻出更加合理的初中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从而通过对这一门课程的探寻,带动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郑流爱.初中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C].课程・教材・教法,2013.9.

篇6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7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判断各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人性与情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悟而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历史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案例,对强化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第一,挖掘人文素质教育素材,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初中历史学科中既有科学的史实,又有人文的情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通过增加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经济史等内容,使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要立足初中历史学科,辐射相关学科,联系现实。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中《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这一幕时,引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首唐诗,不仅使阳关、玉门关这两个地名跃出纸面,方便同学们记忆,而且勾勒出西部地区的荒凉,自然而然地引到西部大开发的话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

第二,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精神。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地阐述为引导同学们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相处,其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尊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对人的关注、理解与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

要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陈思和先生说,知识的传授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脱离实际,那只能是一种结果:同学们把知识的因素全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因此,在传授知识时,必须考虑到初中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须将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同学们对已学的知识内化、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要使同学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倡“把信心留给自己,对自己负责;把孝心献给父母,对家庭负责;把关心献给他人,对集体负责;把爱心献给社会,对社会负责;把忠心献给祖国,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负责”。要选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培养同学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如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水灾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去对待自然,让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和批判我们周围的问题,并善待自然、善待地球。

第三,培养同学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在科学文化和人文建立平衡的同时,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这表明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审美情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结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结尾和课堂开端、过程一样重要,处理得当可以使学生能及时系统化地巩固和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归纳、概括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精炼的语言或者文字、表格、图示等,将课堂学习的知识、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清理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并将其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归纳时要突出主题、纲目分明,指出学生容易混淆和误解的地方。

比如,学习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节后归纳、概括如下:

1.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这一政治体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2.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3.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4.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渗透知识、情感、思想等感染学生,给学生启迪

初中历史课堂结尾,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新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可以渗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可以渗透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情感的熏陶。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许许多多是感人至深的。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郑和七次下西洋等等。在课堂结尾向学生渗透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感染学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促使学生将历史学习自觉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三、设计悬念,诱导学生自觉地把历史学习延伸到课外

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以悬念作课堂结尾,激起学生猜测、探究、查阅资料,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学习《戊戍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一八九八年,慈禧太后一伙在北京发动,囚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新法,康有为、梁启超被迫出逃,六君子遇难。中华民族就此亡国灭种了吗?学生迫切了解中国自此向何处去,课后看课本、查资料,虽课断而思不断、语已停而意不停。

四、引入合作竞争,强化课堂学习技能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结尾处,学生仍然是主体。在学习任务基本结束后,我们按照学生的合作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合作与竞争。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训练,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一组一组的题目,有必答、有抢答,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不同组的同学之间开展竞争。这有合作有竞争的氛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能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

五、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课堂结尾,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以前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历史课前后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而且比较也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用的较多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揭示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比较式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教学内容。

篇10

一、史料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从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直接、具体的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间接而抽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这些理性知识是横亘在初中生学习路途上的难关,此时教师引用形象生动的史料来增加课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再在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中升华成理性认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譬如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自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丰富具体的史料呈现在初中生眼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一目了然,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为学生深刻理解和牢记。在分析这些形象具体的史料的过程中,抽象、枯燥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被生动解释与印证,教学实效自然很好。

2.有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出发,而是对客观事物抱以热忱”。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有了动力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挑取那些初中生感兴趣的史料,用形象生动的丰富史料激起其求知欲,使其发散思维,激发其灵感。比如教师在讲授远古人类时,可收集一些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相关的史料,除教材上的图片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更多关于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及其复原情况,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史料交错而有序地向学生呈现,此时教师的讲解更加风趣生动,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也更加形象地被学生了解。生动、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远古人类史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浓厚的兴趣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然被他们高度关注着,在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领悟也更深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时需把握的原则

运用史料辅助授课确实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进行史料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史料要有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生动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学生对历史规律与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注意史料运用的度,切记不可忽略教材。现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初中历史课本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参考书目都无法取代的。日常教学中,因课本内容的限制,教师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史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在印证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多的史料,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本。初中生正处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但他们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却不强,此时若是实施偏离教材的大纲式教学,对部分内容的史料关注过多,十分容易导致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教材为施教主体,适度地选择史料穿插其间,千万不可喧宾夺主。

2.要选择直观易懂的史料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虽有了提高,却依旧偏向于接受直观易懂的事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挑选那些相对简单明了且特色鲜明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虽然丰富、深刻的史料可以给人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原始史料更是给人真实感,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与史料的把握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够,史料愈是原始、深刻,愈容易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会影响运用史料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段历史时,《资治通鉴》中的话常常被教师引用:“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了解两点:武则天因女人当政常用官职来笼络人心,但同时也重视选贤任能。这段史料本来是不错的,但对初中生而言却显得难度大,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去细读这些话,更难有共鸣。因此,史料并非是越原始越好,而应以直观易懂为优先选择。

3.不同教学阶段对史料的运用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文字史料与音像史料这两类史料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直观的音像史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音像史料本身具有的生动性与丰富内容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史事和理解历史概念与规律。因此,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课堂上应首选直观易懂且信息量丰富的音像史料。而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还应鼓励初中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资源,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尝试收集、分析、归纳史料,加深他们对史料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他们探究历史的问题意识与逻辑论证能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综合能力与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也要注意使史料的运用与实际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在多元化的史料运用中要有所侧重。初一、初二时运用音像史料的比重较大,而初三时随着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与升学考试的实际情况,则要较多引入文字史料了。比如初一讲授宋代历史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名画《清明上河图》,引领学生进入宋代的社会环境了解宋人的社会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初一学生的兴趣,他们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而到了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各类记录宋代历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总结规律。只有在不同教学阶段有重点地运用史料,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辅助教学,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适应了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规律,提高了初中历史的教学实效。然而,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有度的原则,以教材为主体,同时选择那些直观易懂的史料,且在不同教学阶段有所侧重。如此,不仅能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分析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真正做到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