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法解读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收征管法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税务征管;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0202021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5日
一、京津冀税收征管协同发展背景和意义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键时期,在京津冀产业升级、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财税政策支持。为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2014年7月税务总局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4月,中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促进三地间企业流动;同年12月《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中提出要推进跨区域国税、地税信息共享、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不断扩大区域税收合作范围。税务部门这些措施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服务税收中心工作和优化区域税收环境提供了保障。
在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其在调控经济和要素分配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发展和要素分配的重要手段,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税收政策的作用大小在于落实的程度高低,税收征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当前京津冀税收征管协同发展问题,改进阻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税收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健康协同发展。
二、京津冀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是指国家税务征收机关依据税法、税收征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的组织、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当前京津冀税收征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税收征管相关法律不健全,执法标准不一。税收征管涉及一个或者多个税务机关及不同的纳税人等多个主体,有效处理征管发生的社会关系需要有健全的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我国199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税收征管法律体系,随后至2015年4月期间共经过三次修正和完善。虽然从立法角度看,我国总的税收政策是统一的,但是经济发展迅速,各种各样新的经济形式层出不穷,税法的细节规定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因此,在总体税收政策框架规定一致的情况下,各地对于税收政策的理解以及执行程度是不同的。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三地税收征管中执法标准不一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某些税收法规制定时没有考虑到实际征管工作的复杂性,规定模糊不够明确,漏洞较多,变通空间大、规范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后续的有效监督,大大增加了征管的难度;二是税收法律中存在很多税收自由裁量权。很多具体税收政策的解读和执行条件、范围、幅度等由各省(市)税务机关自行决定,各地征管所遇到的情况不尽相同,税收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层次不齐,这也导致了对同一个税收案件,京津冀三地税务机关处理结果有所不同的现象。税收征管执法标准的不一致,会让跨区域经营企业无所适从,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带来很多的人为障碍和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二)行政壁垒严重,税收征管协作水平不高。当前我国税务机构的设置和管理都是依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按属地原则行使税收管辖权。由于合理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地方政府及各地税务机关出于各地经济利益考虑,往往以行政区域为依托形成各种壁垒,阻碍了税务部门间的横向协作。税务征管尽管是一种依法行使的执法行为,但在实际税收工作中往往会受到地方行政干预。
针对京津冀三地而言,京津冀一体化逐步推进,三地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企业跨区域涉税行为越来越多。虽然京津冀三地会针对一些税收征管案件一起查办,但实际税务征收管理工作中三地间缺乏相应的税收管理协作管理制度和一个固定的协调管理机构,协作税收征管的流程及责任追究方面缺乏法律形式的制度加以约束。各区域税务征收管理往往缺乏全局意识,而仅仅基于自身地区及部门利益出发,对本地有利的案件往往高度重,对于本地无利或有执法风险的案件就不积极处理。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2015年6月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财税分成、利益分享的相关问题加以明确,并制定了标准和方法。但是,如何将这个政策规定切实贯彻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三)税收征管信息沟通不畅。目前,京津冀三地的税务机关正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税收征管方面的沟通协调,努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保驾护航。但在税收管理工作方面,三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对税收征管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京津冀三地税务征收管理信息不对称现象仍较为突出。受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权限约束,京津冀三地税务局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三地税务机关之间的税务征管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对于涉及到他方的税收管理案件往往仅采取协查函的方式进行有限的互动。对于一些要案也只能在国税总局的推动下才会有程度较高的互动协作。三地税务局更多时候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处于一种“自扫门前雪”的状态。
篇2
一、税收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分析
税收征纳关系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在税收征纳活动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下简称《税收征管法》)设定了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的权利主要有:税务知情权、要求保密权、申请减免税权、申请退税权、陈述申辩权、税收救济权、控告检举权、请求回避权、取得完税凭证权、拒绝检查权、申请延期申报权、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等;纳税人的义务主要有: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设置账簿、正确核算并保管账簿和有关资料、按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按期进行纳税申报、按时缴纳或解缴税款,自觉接受税务检查等。税务机关的权利主要有:税收管理权、税款征收权、税务检查权、税务行政处罚权等;税务机关的义务主要有:依法征税、依法减免税、纳税服务、保守秘密、依法回避、依法进行税务检查等。
(二)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相互间的影响分析
对纳税人而言,履行纳税义务是纳税权利产生和实现的基础,但纳税权利能否得到充分实现,还有赖于税务机关履行义务的状况;只有纳税人的权利得到实现和保障,才能激发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充分实现税收职能,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对于税务机关而言,法定权利也叫权力,是职责所在,是不能放弃的;行使权力要依法合理不能滥用,否则就会侵犯国家、社会的利益和守法纳税人的权益;依法履行义务不仅是应尽的责任,而且关系到对纳税人权利的保障,影响到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能否顺利履行,影响到征纳关系的和谐。
(三)税收征纳关系的现状及实现征纳和谐的基本要求
在制度设计上,分配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时,是以假定大多数纳税人能够准确计算并及时缴纳税款为前提的,税务机关的任务主要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进行指导和帮助。就当前状况来看,虽然税收征纳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税收征纳关系正在趋向和谐,但征纳双方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并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理想状态,征纳双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不和谐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一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申报准确率不高,偷逃骗欠税等违法行为还经常发生;一些税务机关也存在执法不严、行政处罚不到位、违规征收“过头税”以及纳税服务不到位等现象。
由上述分析可见,征纳双方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充分行使而不滥用法律权利,达到税务机关依法诚信征税、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状态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基本标准;在征纳过程中如何切实保障对方的权利,为对方履行义务提供方便则是实现征纳和谐的关键。由于税务机关在征纳关系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因此,首先应要求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正确处理三方的利益关系,积极履行义务,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权利。
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几点思考
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设定科学合理与执行到位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基础。作为税务机关,依法合理行使征税权力,积极履行义务,尊重维护纳税人的权利,致力使征纳环境得以改善,无疑是促进征纳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依法合理行使征税权力
依法治税、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合理执法是法律对税务机关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又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征纳双方境况变好。
1、依法征收,合法行政,严禁侵权。
税务机关坚持依法治税,规范执法行为,依法应收尽收,不征“过头税”,才能保证纳税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因此,税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税收政策和法定权限与程序行使征税权,切实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既不能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缴税款,也不能寅吃卯粮收“过头税”,更不能转引税款。如果税务机关违法行政,必然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反过来必将对合法征税起阻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有损征纳关系和谐。
2、公正执法,营造法治公平的竞争环境。
税收利益直接体现为经济利益,能否公正执法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因此,税务机关要以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执法不偏不倚,确保税负公平。要通过建立健全税法公告制度、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增强税收执法透明度,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税收政策和办税程序,做到定税公开、征税公开、变更情况公开、税务处罚公开、纳税服务公开。对于应当事先告知的事项,如执行告知、处罚告知、义务和权利告知等都要及时按规定送达。坚决杜绝“人情税”、“关系税”、“暗箱操作”,让纳税人缴“明白税”、“放心税”、“公平税”,从而为纳税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纳税人心悦诚服地按章纳税。与此同时,要严查偷税、骗税行为,通过加强重点稽查,开展专项检查,加大涉税大要案查处力度,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与公安部门密切协作,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抗税以及印制倒卖假发票等涉税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
3、合理执法,不滥用权利。
法律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税务机关可以在职权范围内确定、选择征管手段,可以在规定幅度内行使行政处罚权,但税务机关必须在兼顾三方的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选择征管手段,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使之与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目标成适当比例。具体包括:①选择征管手段的动因应符合征管目的;②征管手段的实施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③征管手段的内容应符合情理。如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有多种,强制程度也轻重不一,实施时应选择其中最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在顺序上应从轻到重,并与纳税人应尽义务成适当比例,争取以最轻的手段达到目的。行使行政处罚权,要坚持告诫在先,听取纳税人的陈述、申辩,避免处罚畸轻畸重,对一般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罚,应以不损害被执行人的基本权益为原则,不能过分加重纳税人的负担,更不能完全剥夺其生活生产资料,这样才符合合理性原则。
(二)积极履行义务,尊重维护纳税人权利
纳税人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固然有赖于自己履行义务,但更离不开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自身的义务。
1、认真落实和保障纳税人各项权利。
落实好保障好纳税人的各项权利,让纳税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加深对履行义务的理解,是征纳关系和谐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税法宣传,改变以往偏重宣传纳税人义务和违章处罚规定的状况,大力宣传纳税人的贡献和应享有的权利,提升纳税人的社会地位。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扩大税法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以避免因不知法不懂法而给纳税人带来的纳税风险。在税收政策咨询、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中,要积极为纳税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法律救济,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为纳税人履行义务创造更好的条件。
提供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文明周到的纳税服务并不导致税务机关境况变坏,但能够帮助纳税人理解税法,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建立起良好的征纳秩序,有效提升税收管理水平;同时,能够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赢得纳税人的信任。税务机关要增强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意识,做到依法治税与文明服务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行多元化申报及税款缴纳方式,加强税务网站建设,方便纳税人以多种方式提出税务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申请,完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全面实施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减少审批事项、缩短期限等有效措施,使广大纳税人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办税事宜,真正体会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
3、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确保义务履行到位。
加强内部相互制约、监督,是税务机关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义务履行到位的重要手段。加强对税务人员的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体系,才能防止侵权以及将自己的义务转嫁给纳税人。因此要积极开展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执法行为。深入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加大执法效能考核和奖惩力度,健全责任区管理员回访制度,建立税务机关向辖区内纳税人述职述廉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办税公开,充分发挥组织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税务机关应尽义务履行到位。
(三)创新服务,为纳税人减负
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并非消极地限制征管权力,也不是抑制征管主体的积极性。只要法律未加禁止的,不直接影响纳税人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税务机关为了强化税收征管、促进公平税负,为了增进纳税人或者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征管手段或服务措施,不是滥用权利,都符合行政合法性原则,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内容丰富、文明优质的纳税服务,可能增加征税成本和税务机关的负担,但积极实施后,有利于降低纳税成本,使纳税人境况变好,从而改善征纳关系的总体境况。
1、树立新理念,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确保征纳双方心理“相融”。税务机关要立足于建设服务型机关,从纳税人的需求出发,引入人本观念,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多些人文关怀,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质量。在全面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上,还要追求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贴近式的服务,探索预约服务、办税绿色通道等便民措施。要转变工作作风,多为纳税人着想,有关涉税事项尽量事先做到“提示”、“提醒”、“告知”,让纳税人从税务机关提供的便捷、优质服务中切实感受自己的权利得到尊重,自己的地位得到提高。
2、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缓和化解征纳矛盾。税收涉及利益调整,征纳矛盾客观存在,尤其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纳税人的利益表达,对税务机关是一个新的挑战,因而形成纳税人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形成解决利益冲突的制度化机制,无疑是和谐社会下税收管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3、拓宽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的渠道。吸引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监督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是促进征纳和谐的又一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聘请监督员、设立意见箱和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进一步畅通纳税人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并通过税务网站等平台让纳税人全方位了解、理解税务机关的工作,加强征纳双方沟通,降低心理成本,融洽征纳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多样的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并存,税收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更加显现,还要积极探索发挥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护税协税组织的作用,组建纳税人协会或吸收纳税人参加税务学会以发挥自律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包括纳税人的力量综合治税。
4、建立税收政策提醒和培训制度。税务机关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培训及解读,尽量减少纳税人由于对相关税收政策不熟悉而带来额外损失,减少征纳之间的不必要的纠纷。
(四)科学管理,让纳税人感到方便
税务机关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具体手段、措施,不仅会对自身有影响,而且会对纳税人产生影响。税务机关只有树立现代税收管理观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人机结合,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给纳税人带来方便,使征纳关系和谐有序。
1、更新管理理念。税务机关在治税理念上,应由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为主转向以方便纳税人的纳税需求为主,把尊重纳税人、方便纳税人作为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制定征管制度、设置管理流程和提供纳税服务等方面,都要做到既有利于税收征管,又尽可能地方便纳税人办税。
2、科学确定税收征管模式。要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遵循有利于组织收入、有利于税收征管、有利于纳税服务、有利于提质增效的原则,精简机构,减少层次,调整征管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简化优化办税流程和手续,简化合并纳税申报资料,实现纳税信息的一户式储存,推广零散税收的委托代征,力求使纳税人感到方便。
3、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税收征管领域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都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尽管在信息化初期需要增加一定的投资,一旦信息化完成后,就会大大节约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有利于完善纳税服务,提高社会满意度。
篇3
关键词:错位; 越位; 缺位; 归位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72-05
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中首次对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进行了明确说明。但是,在税收征纳实践中,纳税人和征税人常常存在权利义务“错位”的问题,即权利主体实际享受了过多或过少的权利、义务主体实际承担了过多或过少的义务。以下以纳税申报环节为例,详细探究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错位”的具体表现,并提出推动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归位”的建议。
一、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基本解析
现代税收理论认为,税收是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纳税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向政府纳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而向纳税人征税。因此,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与征税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各自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其权利与义务相对等。进一步说,权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应有权利,即按照平等正义的原则,权利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应当享有的权利;二是法定权利,即通过法律规定赋予权利主体的权利,这种权利十分明确而具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三是实际权利,即权利主体实际享有的权利,它可能大于或小于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同样,义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应有义务,即按照平等正义的原则,义务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应当履行的义务;二是法定义务,即通过法律规定施加于义务主体的义务,这种义务十分明确而具体,义务主体应当严格履行;三是实际义务,即义务主体实际所履行的义务,它可能大于或小于应有义务和法定义务。
(二)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的应有权利和义务
纳税申报(Tax Declaration)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环节,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是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基础。在纳税申报环节,纳税人和征税人各自应当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
1. 从纳税人角度来看,其在纳税申报环节至少应当享有以下基本权利:(1)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征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2)延期申报权。《征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延期申报。经核准延期办理前款规定的申报、报送事项的,应当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结算。可见,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和延期申报权既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同时也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法定权利。(3)纳税申报修正权。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发现纳税申报内容有误的,应当允许其进行更正申报或补充申报。纳税申报修正权属于纳税人的应有权利,但是尚未得到我国法律的确认,不属于纳税人的法定权利。
在纳税申报环节,纳税人的基本义务即依法进行纳税申报的义务。《征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可见,依法进行纳税申报既是纳税人的应有义务,同时也是其法定义务。
2. 从征税人角度来看,其在纳税申报环节至少应当享有以下基本权利:(1)延期申报核准权。征税人应当对纳税人提出的延期申报申请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核准,并确定纳税人是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还是按照征税人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按照核定税额预缴税款的,征税人应当对纳税人的预缴税款数额进行核定。(2)逾期申报处罚权。《征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两项权利既是征税人的应有权利,同时也是其法定权利。
在纳税申报环节,征税人至少应当履行以下基本义务:(1)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基本条件。为纳税人提供直接上门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优质服务。(2)接受纳税人纳税申报并对纳税申报资料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二、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错位”
(一)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错位”的理论分析
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并不等同于实际权利,应有义务和法定义务也不等同于实际义务。在税收征纳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能存在“错位”,权利主体的实际权利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义务主体的实际义务同样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应有义务和法定义务。具体来说,在税收征纳实践中,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错位”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权利“越位”,即权利主体实际权利过大,包括实际权利大于应有权利,也包括实际权利大于法定权利;二是权利“缺位”,即权利主体实际权利不足,包括实际权利小于应有权利,也包括实际权利小于法定权利;三是义务“越位”,即义务主体实际履行的义务过多,包括实际义务大于应有义务,也包括实际义务大于法定义务;四是义务“缺位”,即义务主体实际履行的义务不足,包括实际义务小于应有义务,也包括实际义务小于法定义务。
(二)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错位”的具体表现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于纳税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征税人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因此按照通常理解,纳税人一般是权利“缺位”和义务“越位”,即纳税人实际享有的权利不足而履行了过多的义务,征税人一般是权利“越位”和义务“缺位”,即征税人实际享有的权利过多而履行的义务不足。但是,在税收征纳实践中,同样也存在纳税人权利“越位”而征税人权利“缺位”、纳税人义务“缺位”而征税人义务“越位”的情况。从纳税申报环节来看,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错位”的具体表现为:
1. 纳税人权利“缺位”与征税人权利“越位”,征税人权利侵犯纳税人权利。从纳税人的角度来分析,包括两种情况:(1)纳税人法定权利“缺位”。即纳税人的某项应有权利虽然得到了法律的确认而成为其法定权利,但是由于征税人权利“越位”即征税人妨碍纳税人行使该项法定权利,从而导致纳税人无法真正享受该项法定权利。如上所述,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既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也是纳税人的法定权利。但是,在税收征纳实践中,征税人常常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纳税人对纳税申报方式的选择,甚至强制纳税人选择某种特定的纳税申报方式,从而使纳税人无法真正享受自主选择纳税申报方式的权利。如部分地区税务机关为了推行网上纳税申报方式,要求距离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大厅很近的纳税人也必须采用网上申报方式,而这些纳税人主观上更倾向于采用对其更为便捷的直接上门申报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征税人权利对纳税人权利的侵犯。(2)纳税人应有权利“缺位”。即纳税人应当享有某项权利,但该项权利并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从而纳税人实际上无法享受到该项权利。如上所述,纳税申报修正权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但是这一权利目前并没有得到我国法律的确认,从而纳税人无法享受该项权利。
2. 纳税人义务“越位”与征税人义务“缺位”,征税人义务转化为纳税人义务。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的义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给付义务,即纳税人向征税人缴纳税款的义务;二是作为义务,即为实现给付义务所设定的纳税人应当做哪些事和不做哪些事的义务①。从纳税申报环节来看,纳税人的应有义务是依法进行纳税申报,而征税人的应有义务则是为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提供条件,也就是说,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环节的义务只限于“作为”义务,不应存在任何形式的“给付”义务。但是,在税收征纳实践中,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环节为履行纳税申报义务常常需要缴纳各种费用,如选择网上申报方式的纳税人需要向网络运营商、网上申报软件开发维护单位缴纳一定的费用,纳税人在履行“作为”义务的同时,必须额外履行一定的金钱“给付”义务,才能完成纳税申报的过程。也就是说,由于征税人义务的“缺位”即征税人没有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应有的条件,致使纳税人义务“越位”即纳税人必须额外履行缴纳一定费用的义务,从而本来应当由征税人履行的义务转化为由纳税人来履行。
3. 纳税人权利“越位”与征税人权利“缺位”,征税人权利让位于纳税人权利。延期申报权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同时也是纳税人的实际权利。《征管法》赋予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以延期申报权是法律科学性、严肃性与灵活性的体现,但是该项权利可能被纳税人滥用而成为其拖延缴纳并占用国家税款的手段。征税人在行使延期申报审核权时可能存在两种“缺位”:一是怠于行使延期申报核准权,对不符合延期申报条件的纳税人也准予其进行延期申报;二是怠于行使预缴税款核定权,简单地要求纳税人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预缴税款,并没有结合纳税人本期实际经营情况来确定预缴税额。这样,当纳税人本期经营情况大为改善、本期应纳税额远远大于比照上期税额的预缴税款时,纳税人就可以推迟一部分税款的缴纳,而按照现行规定,征税人对纳税人超过预缴税款而推迟缴纳的这一部分税款并不加收滞纳金,从而延期申报就成为了纳税人拖延缴纳税款的手段,造成国家税款被占用。这实际上是征税人怠于行使权利造成纳税人对权利的滥用,征税人权利让位于纳税人权利。
4. 纳税人义务“缺位”与征税人义务“越位”,纳税人义务转化为征税人义务。在纳税申报环节,纳税人的义务是依法进行纳税申报,而征税人的义务则是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条件、接受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并对申报进行形式上的审核。在税收征纳实践中,纳税人义务“缺位”主要表现为纳税人不依法进行纳税申报,尤其是未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纳税申报。在纳税人不依法按时进行纳税申报的情况下,作为目前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征税人的申报率必然受到影响,征税人为了提高申报率,必然出现两种“越位”:一是催报催缴,即在申报期结束之前,征税人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催报催缴上。应当说,提醒纳税人依法按时进行纳税申报也是纳税服务的一项内容,但是如果征税人将过多的管理资源浪费在催报催缴上,不但会使纳税人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纳税人依法自觉申报纳税的意识,而且必然影响到征税人其他税收管理事项的有效性。根据笔者对基层税务机关的调研,每月税收管理员用在催报催缴上的时间占其工作时间比重的20%~30%,在当前纳税户多而税务机关管理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管理员根本无暇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的工作职责开展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二是行为扭曲,即在催报催缴无效的情况下,迫于征管质量考核的压力,出现了征税人代替纳税人进行零申报、甚至用自己的资金为纳税人垫付税款的情况,以提高征税人申报率指标的考核分值。纳税人义务的“缺位”与征税人“义务”的越位,致使本该由纳税人履行的纳税申报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了征税人不得不履行的申报纳税提醒义务、甚至导致征税人的行为扭曲。
三、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规范与“归位”
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错位”的不同形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从根本上说,纳税人权利的“缺位”和征税人权利的“越位”、纳税人义务的“越位”和征税人义务的“缺位”,都是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而纳税人权利的“越位”和征税人权利的“缺位”、纳税人义务的“缺位”和征税人义务的“越位”,则都是对征税人依法征税权的挑衅。因此,按照平等、正义、法定的原则,对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使其各自“归位”,是规范税收法律关系、实现征纳和谐的重要环节。
(一)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实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归位”
现代税收理论对税收本质认识的基本立足点是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从而其权利和义务也应当是对等的。在税收征纳实践中,针对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错位”,应当切实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从两个方面加以调整:一是完善税收立法体系,使法定权利逐步接近于应有权利,法定义务逐步接近于应有义务;二是完善税收执法体系,使实际权利逐步接近于法定权利,实际义务逐步接近于法定义务。通过这两方面调整,使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际权利和实际义务逐步接近于按照平等、正义原则确定的应有权利和应有义务,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归位”,从而实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对等和征纳关系的和谐运转。
(二)调整纳税申报环节不利于纳税人的权利义务“错位”,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针对纳税人权利“缺位”与征税人权利“越位”的问题,应依法严格限制征税人权利,防止征税人权利侵犯纳税人权利。自主选择纳税申报方式是纳税人的法定权利,应严格限制征税人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方式自主选择权的干扰,确保纳税人实际享受到该项法定权利;纳税申报修正权则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应通过立法将纳税申报修正权确定为纳税人的法定权利,并保证纳税人实际享受到该项权利。二是针对纳税人义务“越位”与征税人义务“缺位”的问题,应督促征税人全面履行应有义务,防止征税人义务转化为纳税人义务。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条件是征税人在纳税申报环节的应有义务,纳税人的义务只限于依法进行纳税申报,不应附加任何金钱“给付”义务,对于网上申报专用网络使用费、网上申报软件的开发维护费等各项费用,应由征税人支付并免费提供纳税人使用。
(三)调整纳税申报环节不利于征税人的权利义务“错位”,捍卫征税人的依法征税权
在倡导和谐社会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纳和谐成为税务机关的工作重心,纳税人权利“缺位”与征税人权利“越位”、纳税人义务“越位”和征税人义务“缺位”等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日渐得到重视,限制征税人权利、保障纳税人权利成为处理征纳双方法律关系的主流。但同时应当指出,虽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公共财政理论的税收利益交换说,但是税收所具有的报偿性是一般的、非对等的,其表现形式仍然是对私人财产权利的剥夺,纳税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主观上具有逃避履行纳税义务的动机。因此,针对纳税人权利“越位”和征税人权利“缺位”、纳税人义务“缺位”和征税人义务“越位”的问题,捍卫征税人的征税权、确保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这一主题,即使在倡导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纳和谐的背景下,也永远不会过时。
具体来说,在纳税申报环节,一是针对纳税人权利“越位”与征税人权利“缺位”的问题,应确保征税人依法严格行使权利,防止征税人权利让位于纳税人权利。征税人应依法严格行使延期申报核准权,防止延期申报成为纳税人拖延缴纳税款、占用国家税款的手段。当纳税人本期应纳税额远远大于比照上期税额的预缴税款时,征税人在审核延期申报时,应结合纳税人本期经营情况来确定预缴税额,对于经营情况变动大的,应合理核定预缴税额,以维护国家税收权益。二是针对纳税人义务“缺位”与征税人义务“越位”的问题,应改进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方法,防止纳税人义务转化为征税人义务。建议取消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中对于申报率的考核,改为对纳税人逾期申报处罚率的考核,即考核对逾期申报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罚,既可以督促纳税人依法按时履行纳税申报义务,使纳税人养成依法自觉申报纳税的良好习惯,又能防止征税人迫于申报率考核的压力带来的管理资源浪费和行为扭曲的问题。
注释:
①马国强:《中国税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马国强.中国税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刘剑文.纳税申报与纳税人权利保护――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解读[J].中国税务,2007,(2).
[3]王姝君.《论纳税人权利保障与个税自行纳税申报遇冷[J/OL].省略/show.asp?c_id=24&a_id=6811,
2007-07-24.
[4]王建平.纳税人权利保护与政府征税权之制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4).
[5]吴金春.纳税人权利与征税人权力间的均衡[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On the Dislocation and Regul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Two Parties in the TaxDeclaration
Dong Xiaoyan
(Graduate School, Northeast Financ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5, China)
篇4
当前,我国各个公共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相对独立、比较完善和准确的信息系统,如工商、公安、供电、银行、海关、质检、车辆、房管那*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国地税等。全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为税务部门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第三方信息资源。随着税务部门税收分析、监控、评估、稽查“四联动”体制的运作成熟,第三方信息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
一直以来,税务部门运用第三方信息较多的单位是稽查部门,其举报信息,已经成为税务部门查处大案、要案一个重要的线索来源。基层工作中,我们运用税收分析这个税源管理的眼睛,比对纳税人报送税务部门、银行系统和政府统计部门财务信息,发现三者常常差异很大。通过第三方提供的片言只语,经过分析加工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税源,如果管理到位,那就变成国家的税收收入。
第三方信息涉及的面很宽泛,只要是能反映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一个面或点的外在的信息,不管是关系人或非关系人提供的都可称为第三方信息。
纳税人是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处于信息源地位,拥有信息优势,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隐匿真实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以少缴或不缴税款;税务部门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难以完全掌控纳税人的税源信息。所以税务部门加强税源分析,必须充分提高挖掘第三方信息资源的能力,改善信息不对称局面。
第一,确定税源数据收集内容并合理分类。数据收集是税源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数据收集的质和量在根本上决定了税源分析质量和水平。要重视采集参与者交易信息,直接参与交易者包括与纳税人发生交易的另一方经济主体或个人消费者,他们参与了纳税人的某一次或某一项涉税活动,处于信息源地位,与纳税人的信息状况完全对称。税务部门如能全面准确地获取他们手中的信息,就能达到应收尽收的目的。同时在收集数据源时,应将税源信息分为以下几类:户籍数据,财务经营数据,申报纳税数据,发票税控及举报数据,综合治税数据等。近年来,随着税务部门推广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税收收款机等税控装置,利用现代化设施以掌握纳税人的购产销等涉税信息;通过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调查核查以采集涉税信息;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实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以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这些监控信息的获取为我们进行税收分析提供了可能。“一户式”共享和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的推出,也要求税务部门尽可能的扭转征纳双方对信息的不对称的现状。 第三,精心加工,提高信息增值利用价值。第三方信息只是为增加税源提供了一种可能,如何让这种信息资源,变成实实在在的税收收入,这就要通过分析发挥增值作用。信息质量反映信息价值,没有质量的信息也就没有价值,错误或垃圾信息会使分析人员的投入的精力失去作用,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第三方信息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税源数据加工分析是税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经过组织、整理、加工、分析转化为有价值的税源信息,加工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直接比对分析,实现当期堵漏增收。如户籍信息,可与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登记类信息进行直接比对,以便发现新开业纳税人和漏征漏管户;发票信息,通过发票系统和税控装置,直接比对发现发票使用情况与申报情况之间的差异。这一层次的加工应用主要面向税源管理的操作层。
(2)综合逻辑分析,实现事后深层全面监督。从各税种计税原理出发.依据审计学、财务分析、统计学等原理,设计和筛选涉税指标,运用财务分析、数理分析等方法,综合加工处理税源信息,对某一行业、规模、经济性质、区域、时间段、税种、具体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 重生之官道发现税收疑点,由纳税评估部门进行约谈或实地核查,并将核实后的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制定具有针对性、规律性的税源管理措施。这一层次的加工应用主要面向管理层和操作层。
(3)深度挖掘利用,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在积累大量底层数据的基础上,面向行业,汇集所有税源信息和外部经济信息等各类数据,应用数据挖掘、展现等技术加以深度加工和增值利那*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用,建立数据模型。同时开展税收风险、纳税遵从、征管质效分析,提供宏观税收分析、税收预测、税收政策评价,增强对税源管理状态、规律的信息化解读和挖掘能力。
第三方信息对税源分析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有关涉税信息,要求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这些规定有利于我们建立科学的税收分析观,有利于我们构建第三方信息资源报告制度,为税源管理和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数据源。
篇5
为强化税源管理,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提高认识,切实重视税源监控工作
税源监控是一项通过对涉税经济活动和行为中有关信息和数据的掌握,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范涉税行为,为税收收入的组织管理和税收政策提供决策支持的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监控是与税收管理各项内容均密切相关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它贯穿于税款征缴入库的各个环节,是政策调整和税制建设的信息源,是规范税收行为的必要管理手段。因此,加强税源监控对加强和完善税收管理各项活动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税源监控工作,要通过对课税对象的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地解决征纳双方涉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使应征税收接近法定税收;要针对税源监控工作中发现的典型性和规律性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形成强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税源监控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明确目标,准确把握税源监控任务
税源监控的目的是在规范税收行为的基础上,为组织收入、税收征管、税收政策执行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税源监控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即规范税收行为和提供决策信息。规范税收行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监控纳税人纳税行为,观察纳税人是否做到如实核算、申报涉税信息;二是监控税务机关的征收行为,了解税务机关征管工作质量和政策执行情况。提供决策信息,即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税基形成及纳税情况,为组织收入、强化税收征管、完善和规范税收政策提供参考信息。
根据对税源监控目的的认识,确定税源监控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了解和掌握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和涉税行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这要求税源监控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尽可能多地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包括各类纳税人的组织形式、注册情况、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核算及资产状况、债务情况乃至信誉等级。
(二)解读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和涉税行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从中发现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纳税行为的规范性以及这些活动和行为的发展变化趋势。
(三)综合纳税人涉税信息,整理涉税经济活动和行为的典型性和规律性问题,为税务稽查等后续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对依法科学组织收入、加强税收征管、规范和完善税收政策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划分范围,实现税源分级监控
税源监控范围是指税源监控的覆盖面。从监控的税种、监控对象、监控主体和监控的指标考虑,分别包括以下内容:
在监控税种上,涵盖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车辆购置税五个主要税种。
在监控对象上,涵盖国税机关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纳税人,包括一般纳税人、小规模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行业监控包括综合征管软件内置的96个行业的全部纳税人。
在监控主体上,依据效率原则和可操作原则,税源监控应坚持分级管理、多层监控、逐级细化的方式。省局负责监控:1.经营收入标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上年度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税金标准:上年度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或企业所得税(包括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下同)入库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市局负责监控:1.经营收入标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上年度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税金标准:上年度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税”或企业所得税入库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如上述监控范围内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量的比重达不到80%,各市需要根据本地税源实际扩展监控企业标准和范围。基层负责监控:本辖区内的全部纳税人。
在监控指标上,税源监控的基本指标应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税收财务信息和企业货物劳务纳税信息。1.企业基本信息。即企业的注册登记情况、隶属关系、税款缴纳方式等信息。具体包括:企业组织形式代码、企业名称、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代码、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类型代码、行政隶属关系、主管部门、国税税务登记证前六位号码、地税税务登记证前六位号码、企业财务核算方式及报表期、增值税缴纳方式、消费税缴纳方式、企业所得税缴纳方式、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形式、企业所得税国地税征收隶属关系、增值税出口退税方式、集团公司情况、企业职工人数、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联系电话、监管级次、主管税务机关等。企业基本信息表的信息应于每年年初重新核实,并整理修订一次。2.企业税收财务信息。即反映独立纳税人的税收缴纳信息和财务核算的信息。企业税收缴纳信息源于企业纳税申报表及附列资料数据,数据源为税收综合征管系统中企业纳税申报表及附列资料数据的对应科目;企业财务核算信息源于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数据源为“一户式”综合税收管理系统中企业财务报表的对应科目。3.企业货物劳务纳税信息。即以企业生产经营的货物和劳务为对象的税收缴纳信息,数据源于企业纳税申报表数据,可利用税收综合征管系统中企业纳税申报表数据的对应科目通过数据处理转换生成。
各级国税机关要制定各类数据采集规范,明确各类数据采集岗位责任,逐步实现税收数据的电子化采集,严把数据采集质量关;依托省局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规定,建立各大应用软件集中运维机制,完善运行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软件操作培训,减少和避免操作失误;加大对系统基础数据的检测、通报、整改工作力度,将数据正确率和及时修改率纳入征管质量考核范围。以精细化的工作为保障,确保税源监控质量,提高税源监控水平。
四、分类管理,突出税源监控重点
(一)对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管理。市、县国税机关要依照省局有关规定,分别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及纳税规模确定重点税源企业。选派业务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税收管理员管理重点税源企业。一是全面掌握税源情况。了解同行业信息和市场动态,加强对纳税人税源信息的收集,加强对纳税人日常生产经营情况的巡查,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的监控,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资金流转以及原材料、产成品购销情况等各类信息。二是深入开展企业税源分析。掌握纳税人生产工艺、能耗物耗、财务比率等信息,分析纳税人申报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税源分析的质量和层次。三是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及时宣传送达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帮助企业加强财务核算,准确进行应缴税款申报,融洽征纳关系。
(二)对特殊行业企业突出个性管理。根据特殊行业特点及税源分布、经营规模、征纳方式等要素,制定和完善行业税收分类管理办法,加强监控。一是对享受减免退税行业,特别是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利用废旧物资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并抵扣税款的企业以及区域性特色行业企业,要根据工商注册信息、实际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分析测定销售收入、增值额、实现利润以及税负情况。二是完善重点应税消费品的税基控管,规范白酒、卷烟、汽车等行业消费税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的核定管理,结合日常管理掌握的信息,测算应税消费品的最低计税价格,防止纳税人通过关联交易降低消费税税负。三是加强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管理,注重收集、掌握房地产企业的土地投资、建筑面积、项目成本、销售收入等信息,加强税源跟踪和评估,实行预售收入按率预征、开发产品完工后确认调整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法。四是强化非居民所得税管理,监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防止非居民所得税流失。
(三)对个体工商户注重核定管理。完善个体“电脑定税”系统,严格参数指标采集,公开定税税额、公开调整定额,统一税负标准,不断提高定额核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对达到建账标准的要实行查账征收,对定期定额户要求其建立收支凭证粘贴簿和进销货登记簿。税收管理员要加大对建帐户和定期定额户的日常巡查力度,及时掌握经营户的发票使用情况,了解经营户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实施动态控管。
五、落实制度,实现全过程监控
(一)户籍管理制度。一是落实登记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新《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以及有关税务登记管理的各项规定,实行户籍巡查制度,定期组织漏征漏管户清理,摸清户籍底数。建立与工商、地税、统计等部门登记信息交换渠道,定期交换和比对登记信息,分析差异,切实解决与其他部门登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注意与民政、编委等部门的协调,做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税务登记工作。加强与街道、市场、房产管理部门的联系,掌握纳税人的经营特点和规律,管住户籍增量,逐步理清户籍存量。二是加强认定管理。对纳税人申请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各类增值税减免退税资格认定、享受所得税优惠资格认定和出口退税资格认定等,在认真审查报送资料的基础上,要实地调查纳税人报送资料的真实性。要加强信息比对和部门协调,认真审核把关,从源头上夯实税源管理工作基础。三是严格停歇业、非正常户和注销户管理。按月公示停歇业登记和非正常户认定情况,要通过综合征管软件掌握并监督纳税人停歇业登记、非正常户认定和注销登记情况,并按不低于20%的比例进行实地抽查。一经发现假停业、假注销的行为,要按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对于改组、改制、关停、空壳等企业,主管国税机关要重点监控,重点管理,防止纳税人利用企业经营方式变更等逃避纳税义务,堵塞税收管理漏洞。
(二)账簿管理制度。一是落实财务备案制度。严格按照征管法要求,督促纳税人按规定设置账簿,并要求其按时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等报送主管国税机关备案。二是提高账证质量。针对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簿设置不规范、账证不全,核算收入或成本、费用不真实、虚报亏损的现象,主管国税机关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强化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高建帐质量,督促纳税人据实记账,降低因账证混乱或不真而给国税征管工作带来的难度。三是加强个体建账管理。凡是达到建账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必须建帐,对应建帐不建帐的,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从高核定定额;对已建账的要加强建账后的税务检查,提高建帐质量,巩固工作成果。
(三)发票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发票信息审核。将所有发票纳入综合征管软件管理,加强对纳税人领购发票的验旧供新管理,认真核查发票开具金额及使用情况,对纳税人申报情况严格进行票表(卡)比对。税收管理员对所管辖纳税人的发票开具情况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查询,各基层单位每半年进行一次发票开具金额与申报纳税情况的查询比对,强化监控分析。加大对代开发票的管理力度,防止利用代开发票转引、买卖税款。二是推行有奖发票。建立发票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发票有奖使用、有奖举报、违章处罚的“两奖一罚”活动,提高消费者依法索票、纳税人依法开票的自觉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监督发票管理。同时,加大对发票开具不规范,大头小尾、虚开、代开、借用发票的处罚力度。三是积极推行税控收款机。按照总局要求,尽快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完成招标选型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广税控收款机。
(四)申报征收制度。一是加强异常申报管理。对连续零、负申报以及申报明显异常的企业要进行重点分析。建立按季分析比对制度,重点对纳税人申报信息、发票验旧供新信息、代开发票信息、开业、注销税务登记信息、减免税资格信息、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信息等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企业异常申报的原因,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异常申报率,切实提高申报质量。二是规范延期申报和延期纳税管理。依法规范延期申报程序,对申请延期申报的纳税人要求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预缴税款;严格延期缴纳税款的审批手续,对缓缴到期的税款,要及时催缴入库,杜绝新欠发生。三是大力清理欠税,严格执行滞纳金加收制度。认真执行总局欠缴税金核算管理办法,对欠税企业逐户下发核查信息,逐户核实欠税情况,分类掌握欠税结构,详细分析欠税成因。要依法、综合运用欠税公告、以票控欠、以欠抵退以及强制执行权力,加大清欠力度。坚持以核查促清欠、以清欠促管理,不断提高税源监管水平。与此同时,要严格执行加收滞纳金制度,严肃查处擅自减免滞纳金的单位和个人。
六、界定职责,实现税源立体监控
税源监控工作职责根据各级工作侧重点的不同,有所区别。
(一)省、市级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国税机关税源管理工作要求,负责对下级机关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协调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建立本级重点税源监管企业信息库,按时汇总、审核税源监管企业信息;
3.及时将上级国税机关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转发下级国税机关;
4.定期测算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情况,并根据上级机关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和预警区间,及时对本级监管的重点税源户进行筛选,查寻税负异常企业并将有关情况及时转交同级纳税评估管理部门;
5.定期对本单位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的财务信息、收入情况、发展趋势、总体税负水平及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二)基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税源监控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国税机关重点税源管理工作任务,负责监管企业信息的采集、整理、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
2.监控企业应交税金的核算和缴纳情况,追踪未缴税款的管理工作,及时向征收部门通报未缴税款大户的情况;
3.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及时对企业的收入进行分析和预测;
4.定期测算监控企业的税负情况,并根据上级国税机关下发的行业税负标准,对纳入本级监管的税源户进行筛选,排查税负异常企业。
七、注重考核,提高税源监控效率
有效的奖惩激励是落实税源监控工作机制,提高税源监控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各级国税机关根据税源监控工作流程,推行全方位税收质量管理方式,充分调动税源监控人员的积极性。
(一)制定税源监控工作规范。要从户籍管理、发票管理、账簿管理、申报监控、信息采集、审核审批、税收业务档案、税源分析、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税负预警效果、税负异常排查等方面细化规范内容,并与岗责体系配套衔接,进一步明确工作考核标准,体现考核导向,做到税源监控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篇6
关键词:重点行业;季度税收;工业增值税;消费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1-0079-07
一、引 言
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是经济税源的重中之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电力、金融和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对全国税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税务总局曾多次发文要求各级税务部门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税收监管。由于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讨论重点行业税收问题,对把握国民经济重点税源的基本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税收统计分析基本是建立在年度数据基础上的,关于季度税收的研究并不多见,涉及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分析就更少。相对而言,季度数据较年度数据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基于季度资料的讨论、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加及时反映税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变化情况,从而为科学税收管理,加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从数据的量上看,季度数据提供了相当于年度数据4倍的观测值,增加了信息内涵,更有利于运用数量分析技术。
《中国税收季度报告》(简称《季度报告》)给出了重点行业的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季度收入资料,为税收分析提供了可靠基础。重点行业包括卷烟、煤炭、原油、成品油、电力、化工产品、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服务业和房地产等。
根据《季度报告》,2001—2010年重点行业所贡献的流转税占全国流转税的90%以上,所得税占全国所得税的70%以上。重点行业的主要税种税收收入,包括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由2001年的8 469.10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8 227.100亿元,年均增长23.900%。重点行业的主要税种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自2005年以后均在75%以上,由此可见重点行业“举足轻重”的税收地位,如表1所示。
二、重点行业主要税种收入额的特征分析
(一)季节调整前的收入趋势拟合
《季度报告》给出了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行业税收数据,据此可以计算出各季度的税收收入。先看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由于《季度报告》给出的是两税合并统计数,考虑到影响合并收入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从税收序列本身着手,以时间T为自变量做初步拟合,即考察随时间推移,税收的动态变化趋势,经过SPSS软件运行,得到以下一些相对较优的模型。
以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为因变量,时间T为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和指数模型:
从运行结果看,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模型的各项统计参数较调整前有了很大的改进,F值扩大了2—3倍,剩余标准误差则缩小了1—2倍以上,由此可见剔出季节性因素影响之后,模型拟合优度的提高效应。
季节调整还可以得到税收序列的季节指数,它是一种以相对数表示的季节变动衡量指标,描述了序列资料不同季节的变动规律。由输出结果看,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季度指数:第一季度为104.100%,第二季度为105.100%,第三季度为97.600%,第四季度为93.300%。说明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季度收入序列虽有些波动但相对均衡,高点在第二季度,比平均水平高出5.100个百分点,低点在第四季度,比平均水平低6.700个百分点。类似地,商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的高点在第一季度,季节指数分别为110.010%和109.810%,低点在第三季度,季节指数分别为93.260%和93.030%。各税种的季节指数差异,体现了各税种随季节变化的收入波动既与相应的经济指标波动有关,也与各税种的相关征管法规有关。运用季节指数,可以对税收季度收入进行预测,也可以结合季度序列模型进行预测。
1.行业季度税收增长率的统计描述
从平均值来看,除了电力行业以外,各行业的增长率均为两位数。表明近些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重点行业税收奠定了深厚的税源基础,这是行业税收快速增长的源动力。这期间增长率比较突出的是成品油行业,季度平均增长率高达89.310%。主要原因:一是自2009年成品油消费税税额的提高扩大了税基,成品油量价齐升使增值税累计收入快速增长;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的各季度均为负增长,收入基数较小,造成2009年前三季度400%以上的高增长[1],拉大了整个期间的增长率均值。煤炭和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季度平均增长29.590% 和29.55%。煤炭行业税收增长与国家调整煤炭等资源类税额标准有较大关联。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对16个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进行了较大调整,调整后的税额标准是调整前的2—7倍[2],政策措施是带动行业税收增长的重要原因。机械运输设备行业税收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近些年在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的带动下,行业增加值的增长较快(近20%的增长)。此外,卷烟、建材产品和电信设备行业,2006—2010年期间的季度平均增长率也均为20%以上的两位数。其中卷烟行业主要源于消费税的高速增长,带来高速稳定增长;建材产品税收的高增长则得益于近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较快增长。偏度系数最大的是成品油行业,系数值为1.858;其次是煤炭和电信设备,分别为1.816和1.026;最小的是建材产品为0.138。峰度系数最大的行业是煤炭、电信设备和成品油,系数值分别为4.573、2.891和2.176;其余行业的系数值则相对较小。从整体上看,偏度、峰度系数体现了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季度税收增长的分布差异状态,总体上相对均衡没有特别异常点,各行业的季度税收增长波动体现出不同行业的各自特点。 2.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根据各重点行业的季度税收增长率,不难计算出各重点行业主要税种增长率的季节指数。表3给出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可以帮助我们透视重点行业季度税收增长的波动特点,以此作为季度预测的参考依据。从表3可以看出,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方面,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大的行业有原油(从63.100到148.600)、电力(从78.800到134.100)、电信设备(从69.400到148.600);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小的行业有卷烟、化工产品、交通运输设备和建材产品;煤炭和成品油行业介于两者之间。类似于前文解释,重点行业增长率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越大的行业越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它也体现了重点行业经济税源的增长及衰减变化情况,即所谓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实际预测中,也可以将趋势模型与季节指数结合起来,预测效果会更好一些。
1.营业税季度增长率的统计描述
从平均值来看,营业税增长率靠前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2006—2010年行业季度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6.000%和31.600%。其次建筑安装业和交通运输业也达到两位数增长,平均值分别为21.400%和14.900%。从离散程度来看,波动性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离散系数达到2.786,其次是房地产业离散系数值为1.252。而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建筑安装业的增长率波动幅度相对平稳,离散系数分别为0.679、0.668和0.395。偏度系数最大的是电信行业,系数值为0.837;最小是建筑安装业,系数值为0.048。峰度系数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达0.879,最小的服务业系数值为-0.329。
2006—2010年期间,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建筑三行业,营业税年均增收额分别达226.430亿元、308.660亿元和435.00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20%、21.200%和27.280%,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均位居行业前列。以金融保险业为例,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营业税率政策调整以及股票证券市场行情起落波动的影响,但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收入始终保持上升势头,各年度各季度持续呈正向增长。同样,房地产业相关税收的较快增长,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位运行有密切关系。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1.800%,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8.700%,推动房地产业营业税快速增长。若再加上相关的建筑安装行业,三个行业合计额占营业税总增收额的74%。2008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700%,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9.500%[3],造成房地产业营业税增速的大幅回落,季度增长率均值降低为-2.580%。但在刚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2009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成交量迅速放大,带动营业税收入同比增长38.600%,平均季度增长36.100%。截至2010年,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五项合计比2009年增长35.700%[4],房地产业营业税的季度增长率保持了平均41.870%的高增长势头,为这期间的全国税收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而服务业营业税增长率的波动,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行业季度增速大幅下滑(最低为-43.800%);2009年消费服务回升,但2008年增长基数很低,导致季度增幅过大(最高为46.700%)。近些年的资料显示,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的营业税贡献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2.营业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
重点行业营业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业(从67.700%到133.000%)和服务业(从57.200%到150.000%),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小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业(从92.100%到104.600%),其它行业的季度增长率波动状况一般。各税种季节指数之间的差异,反映了随季节变化的数据规律,与相关税收征管政策及规定也有一定的关系。相对于季节增长率波动,季节指数更能反映出时间序列的规律性特征。掌握了季节变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来对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数据序列进行纳税估算与趋势预测,如表5所示。
2006—2010年,我国企业所得税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8.500%、36.600%、27.300%、3.210%和11.300%。所得税比重明显提高,占总体税收的比重为26.200%,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个百分点[5],对优化行业税收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企业利润总额,“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与预缴企业所得税双双实现高增长,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重点行业整体效益大幅提高,带动企业所得税呈快速增长之势。从政策方面来看,新税法将外资企业税率提高到25%,取消了新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也给这期间企业所得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利好。
1.企业所得税增长状况的基本分析
从季度平均增长率来看,电信业位居行业第一,达88.700%。主要是由于该行业2007年各季度的超大幅度增长所致。2006年后由于信息化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的增长点出现,电信行业进入规模爆发增长阶段。统计显示,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比2006年增长27.100%,基础电信企业增值业务收入增长34.000%;而且,电信业营业税税率低、税负轻,企业所得税增幅自然要大一些。但绝对量仍明显低于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金融保险业所得税季度平均增长率为56.900%,居第二位,但季度所得税平均收入为590.500亿元,远超其他行业。2006年,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重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增长较快,所得税增加近300亿元。2007年改制重组效应依然,全年金融保险行业所得税季度增长率达59.800%,其中清缴所得税500多亿元,增长63.500%。2008—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金融行业所得税增长出现波动。2008年前两个季度延续之前的高增长态势,第一、二季度所得税增长率分别为96.700%和84.500%,下半年陆续实施的多项优惠政策带来的减收效应明显,第四季度所得税收入出现同比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企业所得税收入大幅减少。但是金融保险业利润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幅较大,前三季度累计较2008年同期增长25.700%,2009年比2008年同比增长25.000%。至2010年,虽然重点行业企业所得税整体上保持平稳增长,比2009年增长19.700%,金融保险行业营业税2010年上半年及全年累计均出现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400%和-10.500%。加之季度同比基数影响,使得金融保险业的季度所得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再看房地产业,2009在政策支持、信贷宽松、刚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强势回暖,房地产开发利润和企业所得税增加明显。以国税总局重点税源监控的7 301户企业为例,2009年企业净资产合计增长17.800%;营业收入增长21.300%,利润总额增长20.500%,实现各项税收增长39.500%,其中营业税收入增长53.400%,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21.700%[6]。2010年房地产业销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加之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等征管措施、调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预征率等,房地产所得税持续平稳增长,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50%。房地产业及相关的建筑业的所得税增长均居较高水平,2006年和2010年期间的季度增长率平均值分别达到31.700%和35.000%。
从离散程度来看,波动性比较大的行业也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离散系数分别为0.931和0.533,其次是电信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和服务业。偏度系数较大的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峰度系数比较大的也是这三个行业,可作波动分析时参考。
2.企业所得税的模型拟合
3.企业所得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
表6给出重点行业企业所得税增长率的季节指数,可以看出,季节指数波动幅度较大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从48.300%到168.600%)、电信业(从66.000%到142.500%)和交通运输业(从65.600%到122.400%)。季节指数波动幅度相对较小的行业有服务业、房地产和建筑业。掌握了季节变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来对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数据序列进行趋势预测。对2007—2010年期间的整体企业所得税收入,可得其季节指数为85.700%、160.400%、83.800%和70.100%,波动性明显高于其他税种收入,给企业所得税预测带来一定难度,这与企业所得税的征纳特征有关。
四、结 语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重点行业税收决定全国税收形势。
重点行业主体税种,包括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占全国国内税收收入的近80%,因此,根据重点行业税收态势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基本判断全国税收收入的形势和趋向,而且对于了解国民经济重点税源的基本状况,把握国民经济宏观形势也是可行的。通过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分布和构成进行分析,尤其是重点行业的季度税收分析,可以及时把握重点行业的税收变动状况,解析税收增长因素,发现税收源泉所在,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供重要依据,对把握税收整体大局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税收序列分析体现税收内在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根据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连续规律性”,即通过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并做出预测。税收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特征,数据本身存在着密切联系,完全具备“连续规律性”。如同一般的时间序列资料,税收序列的每个观察值也是序列变化的趋势、周期和随机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划分解读因素的影响效应,有利于认识税收收入构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税收序列分析对于短、近期预测比较显著,延伸到更远的将来则可能存在局限。
第三,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事实上,重点行业税收与重点经济税源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主要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征收的直接依据,就是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等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尤其在整体上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与宏观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是一致的,即所谓“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此,研究重点行业税收问题,对于把握国民经济重点税源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税收也可以分析行业经营的波动特征,因为主营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与计征营业税、预缴所得税等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税收研究。
利用重点行业分税种、分行业、分注册类型和分地区的各项数据,可以将影响税收收入的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展开,充分展示税收的各种规律和特征,加强重点行业税源管理,认识税收与经济的细微联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税收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和环节。比如,行业税负分析,可以测算各个行业的税负水平以及各纳税人围绕这一水平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7]。拟定行业税负客观标准,建立起统一的重点税源预警体系,按季节行业税收预警报告,摸清存量税源、增量税源和潜在税源,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和税源增减因素等,揭示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指导基层纳税评估工作。由于剔除了经济结构和政策影响,行业税负更多地体现了征管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考核评价不同地区的征收力度。
四、结 语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重点行业税收决定全国税收形势。
重点行业主体税种,包括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商业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占全国国内税收收入的近80%,因此,根据重点行业税收态势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基本判断全国税收收入的形势和趋向,而且对于了解国民经济重点税源的基本状况,把握国民经济宏观形势也是可行的。通过对重点行业的税收分布和构成进行分析,尤其是重点行业的季度税收分析,可以及时把握重点行业的税收变动状况,解析税收增长因素,发现税收源泉所在,为组织税收收入,加强税收征管提供重要依据,对把握税收整体大局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税收序列分析体现税收内在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根据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连续规律性”,即通过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并做出预测。税收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特征,数据本身存在着密切联系,完全具备“连续规律性”。如同一般的时间序列资料,税收序列的每个观察值也是序列变化的趋势、周期和随机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划分解读因素的影响效应,有利于认识税收收入构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税收序列分析对于短、近期预测比较显著,延伸到更远的将来则可能存在局限。
第三,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事实上,重点行业税收与重点经济税源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主要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征收的直接依据,就是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等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尤其在整体上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与宏观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是一致的,即所谓“税收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此,研究重点行业税收问题,对于把握国民经济重点税源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税收也可以分析行业经营的波动特征,因为主营业务收入、经营利润总额与计征营业税、预缴所得税等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44-02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活跃和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正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崛起让中国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使中国经济冲力十足。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增进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人们提升幸福感、享受快乐生活、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社会大背景下,每一个中小企业的兴衰沉浮真实演绎着追求国富民强梦想实现的过程。
1.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在总体规模上,呈现出数量多、经济贡献多、吸纳就业多的特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在发展方式上,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集约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步伐加快的特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步伐在逐步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趋向集聚,集约化、集群化、园区化开始显现,已发展起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好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带。;在产业结构上,呈现出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和比重增长加快的特点。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数量比重由2008年的73.1%上升到2011年的78.1%。
中小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确保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相对困难等缺点,生产规模扩张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弱,在花色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程度和技术含量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发展规模小又使得人均劳动生产率低,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仅为发达国家的1/20至1/10,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低水平。这种高成本的经营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整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
2.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能力低等特点,同大型企业相比,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上面均不占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启动相对缓慢,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信贷机制尚待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外部阻碍因素。其中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二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
(2)相关政策落实比较困难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虽然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但受部门利益驱动,优惠政策在个别地方落实没有完全到位。一些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机制,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悬空,无法落实,没有积极地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全方位服务,包括政府政策引导、资金融通、技术服务、信息支持、人才交流、市场运作、管理指导等。目前虽有为数众多的行业协会组织,但大部分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其服务理念和能提供的服务项目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要求,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自身问题解决困难
当前很多的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没有摆脱家族式的管理。整体规模分散、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经营水平低,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整体竞争力不强;经营机制缺乏创新。在经营决策方面,不少企业重产品经营,轻品牌经营;重实物经营,轻资本经营;经营约束机制老套,激励措施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对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差。企业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全国中小企业业主文化素质偏低,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没有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和思路,缺乏高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能力。同时中小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企业难以迅速做强、做大。
(5)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些地区和部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缺乏应有认识,没有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真正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中央和地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较重,全社会扶持中小企业的氛围尚未形成。
2.2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剖析
(1)企业经营管理手段落后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意识模糊,只注重生产技术层面的管理,对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等缺乏重视,没有长远打算和扩张动力。管理活动范围狭窄,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没有机会接触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小企业仅为2.96人,仅为前者的28%。而且在经营方式上,脱离于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使中小企业难以可持续发展。
(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市场很大程度上属于机会主义市场;很多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消费者选择机会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水平和竞争层次低。因此很多企业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仍可以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体科技水平的进步这些中小企业难以避免的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创新能力弱、创新意识差、创新相对困难成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中小企业的自身经营观念落后,其次是中小企业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不足,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类”和“制造类”企业的支持不完善。巨大的研发费用让中小企业力不从心,缺少政府的研发支持,更是让中小企业的研发之路寸步难行。
(3)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由于中小企业是在就业压力和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又由于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品相对落后,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近年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成本上升,中小企业低成本优势被削弱,此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使得以制造业为主的我省中小企业面临重重打击。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物价上升的经济状况下,我国中小企业结构不均衡的矛盾问题愈加突出。
3.促进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对策
(1)创新融资方式,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融资方式创新。民营中小企业走出资金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生产出有市场的产品,为此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活用好,用出效益,这样才既有内源资金的支撑,又有外源资金的支持;二是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和完善银行的经营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疏通中小企业贷款的准入瓶颈,探索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也可以寻找其他的方法融资,如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基金融资、融资性票据等进行融资;三是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银行。根据民营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小金融机构。对现有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存在的违规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应当逐步规范,加强监督,促进其发展。同时,允许企业进入金融部门,创建民营银行;四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保证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的有效方式,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基金,通常由政府给以财务支持,有些是由政府参与出资办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问题。
(2)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近些年,尽管各级政府在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但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发挥工商联以及行业协会(商会)和综合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财政补助机制,支持服务机构开展信息、培训、技术、创业、质量检验、企业管理等服务。通过引导社会投资、财政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批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改善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解读、技术推广、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等信息服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3)大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要把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同时,积极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执收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严禁违规向中小企业提前征税或者摊派税款,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进一步加大指导协调力度,及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支持民贸县申报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健全企业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4)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管理,努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其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到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创业与创新的风险上来,重点支持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支持开展初期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制定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以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科技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
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做到能吸引留住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按照内外并重的思路,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由家族式的经营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打破家族人员一统企业的格局。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体制,使企业逐渐向创新型企业转变。
-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师先进事迹
- 下一篇:房地产行业实习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税收筹划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