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管理;影响;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230-02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信息化是其重要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很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当然,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多少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这就很容易给企业管理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对决策的科学性判断,这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信息化管理造成的影响、现状及管理对策。
1 在企业发展中,信息化管理造成的影响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企业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企业的信息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影响也更大。此外,信息化管理的出现也很好的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特是在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互联等方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更加的明显,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还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样产品的性能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就内容方面而言,信息化管理存在明显的网络性,这能够通过网络做好企业各个环节的管理,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的提高企业管理的实际效率。并且,电子数据化的实现,也代替了以往的管理流程,管理过程中需要的物力和人力都有了明显的减少。
2 我国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实施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大型的现代化企业中,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信息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绝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也非常的认同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1]。
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虽然这种方式本身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还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进去,有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够全面和完善,系统也比较的落后,这也导致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也无法真正的实现。
3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将信息化管理应用进去,也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进行一定的完善,就目前看,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3.1 信息化管理的程度比较低下
虽然,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已经真正的认识到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信息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这也会给企业将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信息落后会让企业在竞争的时候比较被动,这对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是不利的[2]。
3.2 信息化利用的效率非常低下
现在很多企业中,虽然都已经进行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相关人员并没有真正的将其很好的利用起来,这也导致了信息化管理缺失的存在,信息、资源更新都非常的不及时,这也导致了管理人员无法通过信息化系统更好的进行企业信息的掌握,这对企业信息传递也是非常不利的,并且,企业管理人员在决策的时候,由于信息不够到位,也会导致决策失误,这对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样是非常不利的。
3.3 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员工本身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特别是在进行信息纳入、信息分析以及信息理解方面。此外,信息化心态也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调整,特别是一些软件,必须及时的进行更新,这样才能避免因为软件存在问题导致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才比较的缺乏,这也导致了企业信息化管理进步比较慢,这对企业发展速度提高也造成了不利影响[3]。
4 企业做好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做好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本身的科学性,但是上述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信息化管理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找到措施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4.1 重视信息化建设
企业想要更好的实现管理信息化,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企业只有不断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完善和强化,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且现在信息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也应该加快,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联合的因素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保险、金融、海关以及税务等等,重视和这些部门的联系,能够保证自己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更加的全面,这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提高是非常重要的[4]。
4.2 重视信息化模式学习和推广
企业在进行发展和管理的时候,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的推广工作,这样能够让企业员工更加的重视信息化,并且通过学习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也能够更加的熟悉整个系统,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够更好的进行系统的应用,提高管理的效率[5]。
4.3 重视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
企业想要更好的实现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可以给管理人员一定的机会让其更好的接受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信息化系统的掌握,企业还应该进行信息化建设小组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工作,不断更新与维护,这样能够保证信息化系统安全正常的运用,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更好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有必要将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进来,在企业做信息化管理中,方便的同时也是会多少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的,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帮助企业长久稳定地参与市场竞争中。
参考文献
[1]付源.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08,03(08):265-266.
[2]耿敏.我国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J].硅谷,2008,14(02):175.
[3]张玉兵.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04(07):169.
篇2
关键词:新形势;供电企业管理;强化路径
一、前言
随着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这是适应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发展的必要需求,也是供电企业现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才能保证供电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这就需求供电企业采取相应的强化路径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解决供电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以此保证供电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形势喜爱供电企业管理的现状
(1)供电企业缺乏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让供电企业管理的强化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供电企业并没有制定一整套严密、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激励不当和激励不足,对于一些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合理的奖励,对于消极怠工的工作人员没有予以一定的惩罚措施,严重的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供电企业也没有创建一整套标准的考核制度,导致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严重的限制了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
(2)供电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意识相对薄弱,让供电企业管理的强化流于形式而无法切实付诸实践。供电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意识薄弱,并没有创建健全的财务机构,或者虽然一些供电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但是由于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自身该有的作用,例如,由于供电企业没有创建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导致一些内部会计工作人员为了捞取私利,或者谋求在仕途上的发展而做假账,并且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财务账目混乱,不能够真实的反应供电企业的实际生产成果,导致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直线下滑,严重的限制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3)供电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供电企业管理中更高综合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要求。随着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供电企业的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供电企业的一些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够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不强,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
(4)供电企业的内部与销售缺乏高效协调,企业发展受到掣肘。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内部与销售并没有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供企业的工程建设部门、生产运营部门以及电力营销部门的各项费用并没有确定一条明确的主线,对于如何科学的划分各个部门的费用,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够正常的运行,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了供电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管理的强化路径
以下结合当前供电管理问题,从营销、服务、班组、人才队伍建设四个大的板块探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管理的强化路径。
(1)构建高效营销管理体系
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营销管理体系,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考核机制。供电企业想要构建合理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电子营销平台,创建并实施电子商务营销的新模式。供电企业必须紧紧的抓住信息时代的发展集聚,积极的发展电子交易,不断的开拓电子商务市场。通电企业在构建市场营销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强化对营销风险的评估,对供电企业所处的市场惊醒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应对。此外,供电企业还应该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营销考核机制,对于供电企业的重点营销工作、月度以及季度营销计划等进行有效的考核,通过考核能够让供电企业准确、全面的了解自身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掌握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还能够让所有的员工明确自身的职责,更加明确的定位自身的岗位。通过创建科学的考核体系,然后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到实处,以此保证供电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
(2)构建高效服务管理体系
创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获得电力市场的青睐。供电企业应该创建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向市场要效益。因此,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向市场提供优质、高校的服务以及科学、合理的价格,以此保证供电企业在供电市场的竞争力。想要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应该不断的强化供电企业服务管理系统的构建,积极的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高供电服务的便捷性,然后构建客户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此外,完善的服务体系还需要供电企业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对于用户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国家相关的标准程序进行实施,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每个流程与环节的记录,以此保证供电企业的服务管理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
(3)构建高效班组管理体系
供电企业应该创建完善的班组管理体系,制动良好的管理制度。供电企业的班组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的管理,还包括了对物的管理。通过构建完善的班组管理体系,创建有效的班组管理形式与管理制度,提高班组内部的思想境界,不断的提高班组的整体业务水平。并且在创建班组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班组的领导小组,然后明确领导小组的职责,然后成立公正、公平的考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的调查,准确、全面的掌握各个班组的实际工作状况,然后根据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探求相应的解决办法,有效的对班组进行整改工作,保证班组能够为供电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此外,供电企业的班组管理还应该有安全管理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通过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合理的利用激励体制构建相应的民主管理意识,重视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作用,让员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充分的激发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为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供电队伍建设,提高供电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供电企业应该创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供电企业应该培养富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工作作风扎实、思想上进、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年轻化、专业化的领导队伍,然后不断的完善供电企业领导干部纵向、横向交流以及挂职培训机制,不断的强化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抓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供电企业应该树立人人可成才的观念,以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强化对所有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的培训工作,以此不断的增强员工的职业素质与业务技能,为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电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就应该在新形势下积极的探索强化管理的路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在保证自身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为构建和谐供电企业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汤伟华.供电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创新对策分析[J].科学之友,2013(12);107-108.
[2]张庆本.刍议供电企业班组建设及管理的完善措施[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4);114-115.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核心企业;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6-02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已达到5204.64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308.57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896.07万户,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纳税额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我国GDP的60%。中小企业面临的是充分竞争市场,具有灵活、高效等特点,能有效引导了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增长。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中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截至13年6月,我国四大行国内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就达到10.35万亿元,活期存款的利率为0.35%,而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接近4%,13年下半年至14年初经常甚至超过5%。货币基金的收益超过活期利息的10多倍。“余额宝”自13年6月13日开通存款业务以来,9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规模超过4000亿,通过天弘货币基金进行运作,七天年化收益率一度超过7%,目前仍在5.6%以上。
第一个例子说明,数量巨大,并且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贷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显著冲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和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2)传统的抵押模式阻碍了轻资产企业获得贷款。我国银行业目前仍然是依靠抵押来获取安全性的老思路,因此重资产的大型企业、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往往容易获得贷款,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往往因为抵押物不足无法取得贷款。
(3)金融的定价机制比较紊乱。2011年以来货币环境总体稳中偏紧,并且这种状态在2014年将延续。数量工具控制下,大企业贷款具有天然优势。同时,由于利率水平整体较低,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价格上与大企业的差异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个例子说明,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成本提升的压力。在以往的模式下,金融机构坚持审慎原则,仍然把贷款资源配置大幅倾向大中型企业;而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互联网金融迅速正发展倒逼银行进行改革。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的出路在于增加非利息收入和把贷款投向其更有定价能力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目前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很小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2013年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1.5%),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成了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净息差收窄的重要选择。欧洲和美国的大型银行正是通过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提升定价能力,使得净息差大大高于我国。(2010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3.7%,远超我国同期的2.5%以及2013年的2.68%)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未建立征信系统,且单笔业务量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耗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并且即使花费高昂的成本也无法保证贷款的安全,此类贷款的高风险性与银行的审慎原则是相悖的。因此,我国银行业陷入了这样的窘境: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需要开拓定价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来增强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作用重要但普遍资产较轻、风险较高,与银行贷款的审慎性不符。而设计合理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良方。
供应链金融是指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机构,利用各自优势,整合信息流、物流状况,使信息充分流转,最终形成新增的、低风险的业务合作,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更高效运转的一种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站在银行角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的一种业务模式,银行依托核心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规避供应链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站在供应链各企业角度,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上个企业利用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满足自身资金周转需要并维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站在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商的角度,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是由提供贸易融资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自身,以及将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有效连接的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技术平台的作用是实时提供供应链活动中能够触发融资的信息按钮,比如订单的签发、按进度的阶段性付款、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入库、存货变动、指定货代收据的传递、买方确认发票项下的付款责任等。
在整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帐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然而我们发现,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只是使得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可能,实际操作中,虽然得到了核心企业的担保,以及更加充分的信息,银行依然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因此,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在抵押品价值估算方便、变现能力强的钢铁、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领域,希冀通过抵押物的变现能力来减轻流动性风险。事实上,由于不直接参与产业链的业务环节,银行得到的信息总是不充分的,因此,银行应该跳出依靠抵押品来保证安全性的老思路,依靠取得充分的信息,通过价值成长判断来保障贷款的安全性。获取充分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业务的直接参与者核心企业深度参与该业务,把产业链中最有话语权、信息掌握最充分的核心企业利益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度捆绑起来。拥有充分的信息后,银行的利益保障不再仅仅依赖于流动性好的抵押品,从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行业拓展上也可以大幅放开。
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安全的解决方案――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如下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贷款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再将该笔贷款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委托该银行以较高的利息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过程中银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1.银行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核心企业贷款
2.核心企业向银行申请委托贷款
3.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
4.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下游经销商
5.核心企业掌握上游供应商的资信情况,并要求上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抵押
6.核心企业了解下游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并要求下游经销商进行货物、单据抵押
如上图所示,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优秀,但本身不需要贷款,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属于轻资产中小企业,不符合贷款要求,但急需资金支持,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融资,但成本高昂。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参与业务的多方都能受益。
1.银行方面。银行仅仅需要与核心企业发生直接信贷关系,核心企业资信优良,担保充足,各类审批手续简单便捷。虽然贷款的利率低于市场水平,但贷款安全性很高,低于市场的利率部分也能通过委托贷款的手续费得到补偿;
2.核心企业方面。由于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具有较高的掌控力,并且对其资信状况、经营状况非常清楚,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可控,通过这笔业务,核心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收益。同时,与上下游的贷款业务加强了多方的联系,强化了合作关系。并且为供应商提供资金,可以改善其资金不足导致的效率低,供应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为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提升其渠道拓展能力,批量进货能力,从而促进核心企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企业效益。
3.上下游中小企业方面。由于规模偏小、风险较高,资金问题往往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成本非常高。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方面得到资金支持且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为银行以及整个产业链带来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卫东.A白酒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可行性分析.河海大学MBA毕业论文.
篇4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产业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以信息化创新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信息化创新变革,以此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谋取更多经济收益。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作为突破口,分别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进行剖析,寻求企业信息化创新的主导因素,据此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创新 信息化理念 信息化培训
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荣耀.基于“需要体系”的企业战略模式及其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11)
篇5
2007,普及与应用并举
在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上,广大的中小企业家迫切地表达了“要谋取更大的空间,做大做强”的愿望,“关注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焦点所在。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有力武器,其意义也更加突显出来。
2007年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认识和应用不足的状况,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倡导下,中企动力等众多信息化运营商和IT厂商纷纷投入“百万中小企业上网计划暨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与此同时,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与中企动力联合举办的“电子商务万里行大讲堂”活动也自2007年6月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热潮袭来。2007年,仅中企动力就利用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开展了上千场次免费的信息化培训,数以十万计的中小企业从中受益,开始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2008,纵深与发展同步
随着信息化基础环境的日益改善,行业与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管理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不适应迫使中小企业逐渐从信息化建设中寻找突破。
篇6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组织的运营、管理、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整体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目标、方法、过程和工具四个方面。企业信息化通常体现在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三大领域。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的管理风险分析
(一)管理风险的概念
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它由管理者素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管理过程四方面构成。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的管理风险分析
(1)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个人素质因素包括品德、知识水平和能力三方面。品德是推动管理者行为的主导力量,决定其工作愿望和努力程度及外界对他的价值评价,影响着人际关系,对管理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品德也是管理者个人魅力的主要来源。知识水平对管理者的影响体现在管理者对管理过程的理解和支持上,影响着他与其他人员交流和沟通。能力反映管理者干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包括应具备的管理知识、心理特征和适当的工作方式。
(2)组织结构因素。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其构成了组织内部各级职务职位的权责范围、联系方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整体框架,是组织得以持续运转、完成经营管理任务的体制基础。组织结构制度制约着组织内部人员、资金、物资、信息的流,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最高管理者需要在企业内部构建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包括企业信息主管、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和规划人员以及技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人员等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构建组织结构的时候,处于某种利益的考虑,部分管理者会因人设岗,并没有综合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3)企业文化因素。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员工较长时间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组织持有的传统和风尚,制约着全部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基础之上,并按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业务流程而设计的,其实是过程中会对现有企业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必然会影响部分人的个人利益。其顺利实施需要组织成员之间合作、信任和团结,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化认同和融合,使组织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共同行动和齐心协力。
(4)管理过程因素。管理过程一般有相互关联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五个因素。计划是对未来的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准确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计划制定后,企业对如何实现目标已经明晰。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必须严密组织组织结构要为创新活动的运行提供基本框架,必须有相应的合适的人员配备,才能有效地运作。领导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的管理风险规避的策略
(1)运用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或短期行为主要是由于管理者不愿打破原有工作机制,为此,应积极运用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并自愿提高个人素质以迎接新工作的挑战。例如主管部门可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挂钩,并据此进行奖惩;将信息化带来的企业效益与管理者的利益分配相联系,进而不断增强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并促使其采取积极的行动。
(2)进行需求分析,优化组织结构。企业信息化团队的组织结构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战略规划层。要选择配备高层次的掌握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企业信息主管,负责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工作,如果企业内部员工无法满足,可以采取从外招聘有丰富信息化实施经验的人承担。其次是管理控制层。这些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其职责是负责企业信息化具体项目的规划和管理。该部分人员需要是对企业业务需求比较了解,能够对信息化开发和维护提供参考意见的员工。最后是技术支持层。这个层次的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力量,所涉及的人员多,专业面广,其职责是负责信息化具体项目的实施、对技术系统应用与维护等。企业要注重对企业广大员工进行信息化基础技术应用的培训,提高广大员工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国电信
Abstract:There are endless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rmation,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at helping SMEs achieve information promotes China Telecom into the blue ocean for trans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dilemma of Chinas SMEs information,and makes re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MEs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eleco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o SEMs.
Keywords: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InfomationizationChina Telecom
1.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只停留在“邮件系统+局域网”的初级阶段。受此制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已经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管理、生产控制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中国电信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经济的正外部性,对推进和提升其他行业价值具有倍增效应,其发展速度和效益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中国电信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能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经济的信息化方案,从而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因此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优劣势,提出中国电信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策略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中小企业信息化内容与困境
2.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市场。二是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及有效制衡。三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会部门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四是生产管理信息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产品的生产质量得以保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此目标是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2.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境。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推进信息化进程; 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化有着投入较大、回收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2.2.1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成本困境。中小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面对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高昂的初始投入成本费用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维护、系统更新和管理费用,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2]。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根据数据统计:1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多数中小企业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或研发上,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2.2外部环境差,缺乏适合的信息化方案。由于中小企业管理程序较为灵活自主,所以变动很大,管理程序的稳定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38%的企业认为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大部分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又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极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机构也太少,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调查显示,71%的企业希望运营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咨询,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咨询。此外,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3]。
3.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力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蕴藏着无尽的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助推中国电信进入转型蓝海的重要动力,也是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最好契机。中国电信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进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必须要求电信运营商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和市场;第三是用户需求,随着中国电信在商务领航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加,并从单一的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服务[4]。
中国电信拥有优良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力量和强有力的研发队伍,正在加快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信息化方案。中国电信的行业信息化开始于1994年,到2004年,服务框架已基本形成,能够为大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内容应用、网络规划、系统集成、网络外包等整体服务。目前,利用中国电信网络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超过两百个,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政府、企业、教育、跨国公司等行业。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3.1电信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所以要充分调动、合理整合有关社会资源。而电信企业可以发挥技术输出作用,组合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利机构的相关作用,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体系[5]。
3.2电信企业的集团优势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经济的信息化方案。成本困境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难之一。而电信企业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最经济的信息化方案,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以 IT 采购的方式,做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
4.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策略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今年初表示,公司正面临3年转型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企业必须聚焦于客户、紧抓市场商机、开拓信息化蓝海,方可实现转型新突破,跃上更高的目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最新趋势以及主要问题,中国电信需推出相应的服务策略。
4.1发挥中国电信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是 ICT、增值业务体系中最具市场潜力、运营商价值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同时运营商对此市场的开发也将面临众多的艰难险阻,如用户需求差异化导致的市场充分细分化,信息化本身的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导致的产品体系复杂化等是电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特点与难点。中国电信拥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其环节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过去,在窄带话音通信时代,电信用户、运营商、制造商构成了简单的产业链。在如今的电信市场上,任何一个基础电信运营商要想跨越整个链条,将每个环节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运营商的包装运作、ICP的内容提供、价值链终端用户的认可使用等要素[3]。价值链上的各相关主体只有分别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才可能形成一个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体系。要加强对渠道型合作伙伴的协调和管理,优化营销渠道,配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加强与终端厂商合作,突破固网终端瓶颈,加快提供有线和无线融合,通信、计算机和家电融合的多样化终端,才能实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服务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稳定转型。
中国电信自身并不进行信息化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与联盟中其它企业合作来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产品线。为了使产品线更加完整,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并在联盟内部关键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业务分成模式,比如与提供 ASP解决方案的企业之间共同约定建立业务推广和分成机制。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等形式,通过我们电信公司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选择的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和承受能力,推出不同的信息化套餐品种供其选择。
4.2整合现有的电信业务,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电信经营理念的转变,也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中国电信进入了全业务经营和各种业务整合的阶段。虽然目前中电信借助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融合,加快业务价值链的捆绑给电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但是目前电信业务的整合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
4.2.1当前信息化业务战略不够明确,缺少业务的总体布局。由于缺乏业务的总体布局,用户无法享受到自由选择的乐趣,中电信也没有能够发挥多种业务的组合优势。增值业务核心价值并不明朗,撬动市场的“杀手锏”应用有待发现。应用与内容缺乏,在发展业务时很难找到切入点。因此,细分市场,贴近应用,以多层次的业务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4.2.2在整合业务以及推广全业务经营时,需进一步明确分工,减少流程,梳理组织架构。目前的组织架构将使得各种服务依然散落在大市场部、个人客户部、家庭客户、政企客户部、天翼公司、移动终端公司、号百公司、信元公司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消极,应付等思想使得中国电信将很难提供令客户满意的“端到端的全流程服务”,最终降低客户的感知,削弱了电信全业务运营的优势地位,甚至会出现服务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单位的现象。最为关键的是,在业务的界定,部门指标的下达上由于部门指标考核的因素,一些全业务性质的套餐与产品方案将很难划清收入来源与运营主体。使得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被削弱。
4.3提高中国电信IT的整体支撑水平。中国电信目前的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属于木桶定律中描述的 “短板”,需要超常规发展。应按照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建设新一代世界级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CTG-MBOSS)为目标,以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架构为指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了更要的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电信IT系统需要在技术架构、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组织与管控方面都做出改变。
4.3.1基于BSS系统的整合,加快EDA和BSS建设,抓紧建好数据仓库,充分重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提升对市场分析研究和针对性营销的支撑能力。要加快企业的 IT 系统建设。当前重点是要加快经营分析系统建设,为前端营销人员装上“眼睛”,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BSS 和 OSS 等支撑系统,更好地支撑前端的经营工作,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要求[6]。
4.3.2实施IT系统需求流程管理和IT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服务的需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常常面临着业务部门频繁的新增业务需求,导致了频繁的系统升级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建设需求流程管理模块,对需求进行规范管理,是解决需求实现要求快速、准确、灵活与需求流水线长、干系者多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需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流程跟踪、任务提醒、记录查询、系统升级管理以及版本管理等功能。
IT系统资源主要包括主机、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资源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资源。要将对系统的维护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和实现系统的科学规划,实施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IT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更好的提升电信IT整体支撑水平,应做好建立动态的系统资源资料库和建立资源变更操作工作流程这两项工作。
4.3.3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对现有孤立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确保未来的系统能够遵循统一标准,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4.4聚焦客户,更有效地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提出了中国电信的战略目标: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求中国电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化管理”,实行“网络”和“业务”分类经营,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聚焦客户,针对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中电信各个服务环节是有效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的聚焦客户,真正实现电信“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4.4.1进行中小企业客户信息的分析。客户信息分析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的关联、挖掘、分析,得出对业务营销、市场细分、服务水平等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信息,从而增强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客户信息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阶段:客户行为分析、重点客户发现和效能评估[7]。
4.4.1.1客户行为分析。①行为分组:根据客户行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有着明显的行为特征。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客户的消费规律。②客户理解:将客户在行为上的共性与已知资料结合起来,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
4.4.1.2重点客户发现。80%的利润来自 20%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潜在客户、交叉销售、增量销售和客户保持。
4.4.1.3效能评估。效能评估是评估市场策划和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4.4.2定期与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双向沟通。电信可以定期抽调后端专业技术人员与前端营销人员或客户经理,相互配合,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使所有的用户自觉成为电信产品推销员、市场调查员、信息反馈员。每月上门走访应不少于1次。在于大客户的接触中,应向大客户宣传各项电信信息化新业务,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掌握大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预测,把握客户的未来信息化需求。另外客户的走访,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让用户多了解一些业务和技术,减少由于用户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投诉和申诉率。
另外电信的技术部门可以投入技术骨干力量,介入售前服务,前后端协同配合,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设计最优消费方案,设身处地为客户利益着想,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比如网络宽带业务,要协助中小企业,使之对所需求的产品进行规划和指导,合理的进行消费,为客户节省资源,真正的做到服务客户。
4.4.3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策略。当前中小企业对通信的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电信竞争日趋白热化,每个业务领域,至少有两家以上的运营商在争夺市场,同时业务间的异质竞争更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信若想取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建立优势。毕竟在各运营商技术上已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先抢得服务的优势,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谁就占了市场先机。因此,中国电信企业应从传统的业务竞争中解脱出来,不断开发新的、有个性的服务类型,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扈瑜、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78~79
[2]吴新颖.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业务[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袁小明、薛玉林.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电信运营商的对策探讨[J].江苏通信技术,2006,22(3):44~48
[4]程意平.电信运营商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战略选择[J].网络电信,2005,7(11):20~21
[5]王卉越.信息化——电信企业转型的重要课题[J].电大理工,2006(2):39~40
篇8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其影响必然波及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等。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不少企业对这点认识不足。面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抵制与阻碍,他们往往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去重复、模仿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而没有或者不敢去触动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更不用说变革组织结构了。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必须明白,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从实质上看,信息技术的挑战是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开发普及知识并使之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在于设计一种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而在于创造一种能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环境。
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二、信息化环境中的企业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信息化波涛汹涌,业务流程重组风起云涌,一场新的企业变革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着。这场变革浪潮不只是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名词,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只有站在潮头浪尖的企业才能赢得企业竞争的优势。
1.新的经营环境已经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2.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必将融合全面质量等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内涵。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企业业务重组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和各部门间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组织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正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使这种变革顺理成章。纵观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包括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高效的业务小组、虚拟企业、知识联盟等等,无不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同时,组织结构变革又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前提,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载体的。
3.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三、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基本步骤
1.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2.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四、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企业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任务和具体的业务。利用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获取业务上的竞争优势,需要企业严肃审查自身的机构、人员和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不是片面地追求自动化,企业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曾经是人们热衷追求的事物,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自动化已不再像工业时代那样辉煌了。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供应问题就是研究如何满足需求的问题,并把需求转化为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供应问题也不是简单地购买硬件或管理软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软件商业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进一些管理软件,但要把握“度”,切不可把企业信息化与引进企业管理软件等同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个性化、敏捷化成为企业基本生存战略的今天,企业不应满世界地寻找和购买那些管理软件,以致企业管理屈从于管理软件的膨胀而浪费资源。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企业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应用信息技术。
2.建立科学的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组织。在发展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过分强调集中控制或用户控制都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企业必须建立对数据库、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同时,信息系统又必须适应终端用户的环境,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信息化的控制,企业需要处理好系统运行、功能开发、数据库管理、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等集中或分散控制问题。总体来说,企业推行信息化应坚持分散控制的理念,当然这并不排斥某些方面的集中控制。借鉴事业部组织结构的管理经验,统一指挥、分散发展,将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在信息经济中,任何企业都需要具有网络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内部来说,优质、高效与快速响应都要求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职能界限,把企业各部门整合到一起,实现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任务或关系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风险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已为我国许多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同时企业信息化又是一场高风险的管理革命,据统计,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项目中,只有15%左右能按期按预算成本进行项目实施和系统集成;约一半的项目会在实施中流产或失败。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从企业发展而言,没有信息化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即使是本已“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也一定要在信息化中保留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认识并规避信息化中的风险,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无疑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最关心的话题。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风险
1.来自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动机风险
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企业仅仅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企业就向外宣传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不能真正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很多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是为了打造所谓的“领导工程”和“面子工程”;或是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或是盲目跟风和攀比。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比较弱,更多是民营企业,不像大企业有计划有预算地实施信息化,特别是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是很深入的情况下,很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这些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其风险性非常大。
2.来自于信息化建设中的观念和认识的风险
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领导往往关注的是如何把投资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购买软、硬件产品等,而很少去关心信息化建设中所潜在的来自于企业的观念意识与管理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买机器、建网或开发几个应用软件,信息化是IT部门的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观念导向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企业各个层面对于信息化应用的接受程度,在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形成一项关键的潜在风险。
3.来自于信息化管理中的组织与人员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和交流,中小企业本身提供的环境可能留不住这些人才,人才的匮乏引发的项目支持风险,势必会影响信息化实施的进程和效果。在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中,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对管理瓶颈问题的识别,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都是影响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信息化会带来企业流程、管理制度的变革,难免会导致组织结构的调整,影响到部分人员的利益。这些都会给信息化带来阻力和风险。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如何规避信息化中潜在的风险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首先应从企业内部需求着手,即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如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先进行企业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如实施OA,财务电算化、产品辅助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切忌贪大求全求新。而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适时选择管理软件,优先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然后打通上下游,从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到多职能的信息化,如计算机辅助制造、财务管理到ERP、CRM等的应用,循序渐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在由传统管理企业向信息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着眼于应用,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认真分析企业现状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订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目标,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
2.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管理的制度和流程上的重大变革,管理理念的本质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3.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改进、完善和实施是信息化管理模型设计、构建、修改、优化的基础。有了好的管理模型,只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重塑和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同时,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而且还要通过管理模型的建立纳入企业信息化轨道,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学习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决策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和知识,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时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敢于投入,引进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人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关键的资源是人,开发这一资源的手段是学习和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应变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企业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都要通过学习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和习惯,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业务流程。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以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金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05,(1):70-72.
[3]乔志华,王德禄.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5,(5):116-118.
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40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网络时代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效率、风险管控、市场响应、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和提升作用,企业通过引入线上办公系统(OA)、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全面风险管理系统(TBS)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分销管理系统等提高其销售贸易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高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扩展和IT投入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及隐患也呈上升趋势。如何进一步规避信息化风险,控制信息化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为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一种信息化风险评价方法。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识别高新技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运用专家评分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排序,并将专家的打分表现在帕累托图中,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可依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及评价,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1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识别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创新、高收益、高人才拥有、高风险等区别于传统企业的特征,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基于其发展初期往往需要构建一套需要较高人力、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信息系统,即迈出企业信息化这一步,这是高新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生命周期模型和诺兰模型的理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一般划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系统运行维护5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本文将从信息化生命周期的上述5个阶段来识别高新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实施分析评估。规划阶段风险主要包括IT战略计划风险、资金供给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三个方面;分析阶段风险包括开发制度风险、需求分析风险、流程再造风险三个方面;设计阶段在概要和详细设计、设计方案审核两个方面存在风险;实施阶段风险包括软硬件采购风险、系统测试风险、人员培训风险;在运行维护阶段会出现职责分工风险、权限管理风险、备份风险三个方面的风险因素。各阶段的具体风险表现在表1中进行列示。
2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价
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评估首先通过专家评分对企业的信息化风险进行评价,随后使用帕累托图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排序,根据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评价出关键的风险因素。
2.1 专家评分法
在识别出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风险后,企业应组建专家团队对本企业信息化风险进行具体评价打分。企业应建立专家组对风险进行匿名打分。为保证评估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专家团队应由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和功能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员组成,包括有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内部专家至少应该包括公司总经理、各部门负责人、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外部专家包括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咨询机构专家等。专家团队人数应当控制在适当的比例范围内,可根据企业信息化规模确定。
组织专家评分主要分为5个步骤。第一,发放资料。应先向评分专家提供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及运行方面的资料,专家应在足够了解企业信息化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判读和评价。第二,专家打分。将评分表发放给选定的的专家,专家团队成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被评价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情况,对每项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期损失值进行评价打分,同时在备注中给出治理措施建议。第三,汇总分析。评价企业统一收集整理评分表,计算每位专家针对每一风险因素打分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方差、中位数、极值等,并将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若需修正可二次打分一次。第四,召开讨论会。邀请个人评分与最终汇总分数差异较大的专家发表意见,从专家的个人视角给出合理解释或反驳意见,专家根据反馈结果再修正自己的意见。第五,经过多轮匿名征询和意见反馈,形成最终得分及治理意见集合。
2.2 帕累托排序
高新技术企业的IT风险符合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原则”,即80%的企业风险由20%的风险点引起。通过专家的匿名打分和意见反馈,形成了最终评分结果。高新技术企业需按照专家评分分数高低,运用帕累托图对风险进行排序评价处对企业威胁最大的风险因素。对专家评分的结果进行排序,并绘制帕累托图,则前20%的风险点即为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应进行重点控制和关注。为说明问题,本文在小范围内进行模拟打分,得到如表1所示的数据,据此得到图1所示的对应帕累托直方图,通过要素排序的递进累计,当累计风险达到80%左右时(本文为81.33%),落入考察区间的考察量为X1、X2和X10,说明该3项要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绝大部分(80%)风险的后果,因此治理时应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对这三项最可能的诱因实施风险治理。
图1 高新技术企业IT风险专家评分帕累托图
3 措施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化在给企业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夹裹着诸多风险,关键是如何快速识别出致险因素,并在排序中寻找关键风险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治理方案。高新技术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运用上述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可以重点防控企业最可能出现重大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和运行顺利。同时企业还应慎重选择信息化时机、节奏和规模,并注重企业中人的作用,适度引入“人机治理模式”,将“人因”与“机因”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9(7).
[2]吴炎太,林斌,孙烨.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研究[J].审计研究,2009(6).
[3]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4).
[4]王凡林.企业信息化风险的内部控制与治理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5]周娟,杜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的研制[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4(2).
[6]蒋忠建.论西部企业信息化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04(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