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科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科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实施现状 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2―0029―02

当前,人类并没有因为进入新的世纪而出现生存状况的转机,相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化。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理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学观、伦理观、教育观,必须把生态和环境维度整合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生物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虽然各个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分别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教师培训,其中在职教师是培训对象之一,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学科中都可以渗透,但其实与生物学科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所以强烈建议对广大的一线生物教师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培训,以便他们在实施教学的同时,适时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有系统地接受知识的来源。

2 在生物教材中注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关内容

国家或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和可实施情况,在生物教材中的可实施内容上加上明显标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内容”,并根据教师培训中的切实操作,注上具体的实施方案,让授课教师有本可依,学生有本可看。比如苏科版教材中“环境的污染与保护”、“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食物链”中DDT的积累以及实验“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等内容都可以尝试教材编写工作。

3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建议

3.1实验学习,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有些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在实验室完成,而且平时实验是正常开设的,所以只要提供有关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就可以了。比如在实验“烟草浸出液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中,教师只提供金鱼、香烟及其他常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实验想象的观察过程中,通过自己判断和与他人交流过程中,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自身或周围的人的某些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人类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3.2电脑模拟的应用,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对于像“食物链”中DDT的积累这样的复杂情况,在城市生活中学生不容易接触得到,通过简单的方法也不容易检测到其中的DDT。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电脑操作人员或社会人士可以进行“电脑模拟社会”创设一个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实际场景,要做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地呈现“食物链”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环境污染逐步导致的结果,让学生自己真实地悟出这种人为导致的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是谁。这样可逐步让学生们意识到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同时环境也是靠每个人去维护的,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行动起来;与此同时逐步让学生们体会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在涵义。

3.3深入自然,体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参观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亲自到田中耕种;到牛奶场挤牛奶、到养鸡场去收获鸡蛋,从中体验无限的乐趣;这些体验活动,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这些道理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参与者体验出来的,其教育效果印象深刻而更具有实际意义。

3.4知识迁移,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3.4.1绿色消费

在讲解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其中有消费者,教师一般只帮助学生理解到动物消费者的层次,至于人类消费者只是略带而过。现在进行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将其扩展到人类,并倡导绿色消费者。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吸收人类排放的废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们都生存在一个渺小的“地球村”中;为他人敲响的丧钟,也是为我们自己敲响的丧钟。因此,人们必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每个消费者的习惯直接决定着商家的投资取向、购买和使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无异于支持破坏环境的行为。购买和使用包含濒危动植物成份的产品,则等于间接毁灭濒危物种。因此,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应该自觉地把手中的货币投给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并选择一种崇尚俭朴的绿色消费方式。

3.4.2思考人类后代生活

篇2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 培养 途径

1.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学业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由于生物学科通常不归入升学考试而遭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

理想的生物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多收集有关生物科学成就及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领域等知识,在第一堂生物课上作适当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人体器官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目前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生物学发展的动向,激励他们走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行列,为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力量。

(2)通过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应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用使学生易于掌握,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萝卜条在清水、盐水中浸泡后的硬度对比,便可充分说明当细胞所处外界环境溶液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又如在讲述心脏结构时,教师可运用心脏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不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集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围绕中心巧设问题串: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叶片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什么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串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学习了血压测量法、听心音等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师生测量血压、检测心跳等。学生群情振奋,很多学生边检测边向师生们介绍血压、心跳正常值,真像一个个小医生,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兴奋的神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5)充分利用情感教学。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获得学知识的乐趣和学生物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小结

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活泼,兴趣不衰,才可以让学生在兴趣中成长,在兴趣中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有效提高其生物科学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严加红.现代教育管理引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前景;研究

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在高中的整个学习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高考必考的一门课程,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的生物学科成绩取得突破,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生物课的教学,结果没有树立学生的动手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反而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枯燥的、单调的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的生物课教学,改变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使高中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水平。

一、构建开放式生物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展示

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自己的主体教学地位,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学生学好高中生物课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去过分的依赖老师的指导,而是自己主观的去搜索和分析生物学习资料,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不仅学到了高中生物知识,还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将产生很的大积极影响。

2.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

教师要想教授好一门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是非常关键的。开放式教学恰好可以实现这一要求。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等改变了原来的传统方式,虽然教师立足于教材进行生物课程的讲授,但都不会完全的拘泥于此。教师可以选用互联网以及课外书本上的著作资料进行启发教学,把最前沿的生物学理论介绍给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讲授高中生物课程。因此,学生无形中就把自己的高中生物知识面拓宽了,除此之外,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形成。

3.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充分的拓宽,进而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和考点的理解能力,学生会很好的把握高中生物的学习方向。这样,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率都会得到全面的提升,自然学生成绩也会不断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开放的内容

1.教学空间的开放

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高中生物课,很多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作为教师来说,他们更看重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确保学生不会因为生物学科成绩而落选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讲授完生物学理论之后,就进行生物高考模拟题的训练,然后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实际上,这种长期的题海战术,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和心理,高中生物的学习效率也会下降。因此,对教学空间进行合理的开放,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有更新的理解,感受更多新鲜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生物学习富于激情和快乐。例如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内容时,除了要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可以把学生组织好带进一个菜园中,让学生进行亲身感受一下,并了解不同化学元素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的开放

针对高中生物的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是改变原有的照教材教授的方式,要以实际存在的案例进行讲解,把真实的地域情况展现出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例如学习“基因突变”内容时,除了讲解引起和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等知识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进行案例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课堂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大自然有关联的,他们也会在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熟悉自然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对生物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

3.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全面指导,课堂上主要开展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发言。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没有了主体性,还会造成课堂学习兴趣不高的影响。对于教学形式的开放,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把每个小组成员所承担的职责确定清楚,然后学生把高中生物的学习资料进行轮流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其他组成员进行质疑。教师在各个组之间进行流动和观察,最后进行全班检测学习成果。这样进行教学形式的开放,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逐步养成对生物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帮玺.浅谈开放式教学[J].华章,2012(10).

[2]周敏.试论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考试周刊,2011,1,201.

[3]张晓芹.浅谈高中生物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

[4]沈桂弟.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初探[J].科学教育,2003(6).

篇4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医学基因工程

1.引言

国内外研究情况与历史背景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关于 DNA 分子空间结构及其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标志着生物科学对许多重大问题已开始由现象描述转入到基本规律的阐明。虽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还不到 60 年,但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成果却很显著。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农业、生物工程等的关系十分密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使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基因转移成为可能,在农业上开辟了育种的新途径,在医学上有可能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在工业上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新兴工业,从而有可能生产许多用常规技术从天然来源无法得到或无法大量得到的生物制品。

2.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列举

2.1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癌症的研究即将出现重大的突破

癌基因的发现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过去在癌病因学上众说不一的局面正在改善。由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癌基因激活或异常表达很可能就是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癌基因本来是正常的基因成分之一,它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它是如何被调控的?异常表达和激活的机理是什么?癌基因产物和生长因子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存在着反癌基因和生长的负调节因子?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正在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与此有关的是艾滋病(AIDS)的研究受到世界范围的密切关注如果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性的预防措施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个疾病的流行将会较快得到制止。

(二)遗传病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有关遗传病的一些概念正在发生变化。首先,这类疾病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么罕见。至今发现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的遗传病已达3000余种。如果估计到疾病易感性和基因变异的关系,则遗传病范围会更加扩大,例如易患心脏病、肺气肿、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变态反应和胃溃疡病等等的基因正在得到分离,甚至癌症,有的学者认为也可归属于遗传病的范畴,其根本原因在于DNA的损伤。其次,基因探针技术正在逐步扩大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的范围。在治疗上,过去一切对遗传病的疗法都只能是对症的,从理论上讲,只有基因疗法才是治疗遗传病的唯一根治方法。

(三)药物和疫苗

随着基因工程的蓬勃兴起而首先受益的产业领域就是制药工业。现在已经有些多肽或蛋白质药物,如人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等能够通过“工程菌”大量生产,更多的药物则正在开发之中。疫苗的研制正在极大地促进预防医学的发展.例如,白细胞介素 2和β干扰素是两种具有抗癌作用的蛋白质,在其多肽链中各有三个半胱氨酸残基,但只形成一对二硫键,由于分子中含有多余的一个半胱氨酸残基,所以二个分子容易缔结合成二聚体而失活,用定点突变法改变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丝氨酸密码子,就可防止二聚体的形成,从而在不损害活性的情况下大大延长这两个蛋白质的半衰期,提高了疗效。

2.2 分子生物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用于农业, 已经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起了以前不可能 想象的重要影响。农作物以及家畜品种的改良,现在可以用定向引人有关基因的方法进行,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盲目大量诱变然后再 从中进行筛选的传统作法。 在农作物中,已经成功地对马铃薯进行了改造,不但使其获得了抗病毒基因,也得到了高蛋白质含量的马铃薯新品种。把一个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基因引人烟草之后,使得以烟叶为食的害虫不能消化其中的蛋白质,因而不能繁殖。这样,这一品种就获得了抗虫害的能力。 虽然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还不是很久,但为农作物的大量增产和品种改造,例如固氮基因的转移等,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发展前景。

2.3分子生物学在工业上的应用

如今已经产生了一种新兴的工业, 即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产生物制品的工业。 它的基础是从一种生物体分离编码某个蛋白质的基因,即DN断,把这个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的如大肠杆菌或酵母的基因中去,使其在大肠杆菌或酵母的细胞中得到表达,并达到大量生产的目的[2]。 新近发展起来的蛋白工程则是分离出某个蛋白质的基因之后,再加以改造,根据三联密码,把这个DNA序列中编码某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成为编码另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或者用合成 DNA 的方法 直接合成基因。 从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在天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 DNA,再用和上面所说的类似的方法,引人大肠杆菌或酵母的基因中进行表达,以达到大量生产的目的,得到具有新的特性的蛋白质。

篇5

关键词:生物化工 发展前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080-01

1 生物化工的简介

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stry)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并重,综合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工程技术理论,通过工程研究、过程设计、操作的优化与控制,实现生物过程的目标产物。它在生物技术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产品具有实用价值高、需要成本低的特点,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人类社会文明起着关键性作用。

2 生物化工的起源及应用

生物化工学科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抗生素的深层发酵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研究为标志。1928年9月3号,弗莱明意外发现青霉素之后,抗生素开始快速且呈现正趋势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结合转基因、生物催化、动植物细胞培养等新型、传统生物技术,将生物化工逐步分化出来,成为完好地学科体系,并形成一个让人意外的新兴产业。从酒精的医药用途、味精的调味使用,到氨基酸的大力发酵、激素可以实现生物式的转化为止,这段路程无不将生物化工注入医学、饮食、工业的精髓。如1957年,日本某公司将谷氨酸棒状杆菌提纯分离,利用葡萄糖作为基本营养,借鉴前人的发酵生产法成功生产了L-谷氨酸。直到现在谷氨酸仍然应用在各种医用药物、炫彩的化妆品、人造皮革等方面。

3 生物化工的发展及应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以石油化工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1995年至1999年,生物化工产值从3675亿美元上升到4200亿美元,增加了14.5个百分点。同时,环境污染浪费造成2319亿美元的损失。要想发展好生物化工产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并不是持久的办法,必须继续找寻新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化工技术刚刚起步,只能亦步亦趋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模仿秀表演,还是将实验室作为实践的基点。1986年我国的疫苗制作在医学史上还是一片空白,直到在1986年美国成功使得乙型肝炎的浅层抗原在真菌、细菌和哺乳动物里完成表达过程,并且进一步成功翻译为HBsAg,中国才“山寨”成功所谓的HBsAgII(之后销声匿迹了)。此后,基因工程的药物1996年为1.85亿元,2000年涨到30亿元人民币,2002年之前,我国就有801中生物农药有效注册,使用范围有2.5×107 hm2,这样的成就不可能忽略的。

然而,时间从不会停止脚步,科学技术依然迅猛发展,生物化工亦是如此。基因的成功重组、催化正式在生物中采用、酶的神奇作用等等种种成果的伟大形成,使得许多的化工原料与产品得到充分且有效地使用,甚至创新化工工业工艺的生产,真正做到污染少,易节能的新型工艺。比如巴西的乙醇占了整个汽车行业的52%,那就有了31亿加仑的潜在价值回收;美国杜邦、英国ICI公司等一系列大型公司对生物化工事业的支持与应用,为人类的文明建设取得了无法估算的成就。预计到了2020年,因为生物化工的改进,各方面的技术能源消耗将大大下降30%,令人头疼的污染问题同步减少30%,生物化工总增值39%,在农业、医学、特别是工业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4 生物化工的潜在前景应用

未来的能源发展不可避免做到效用与环境的真正配合,因此决定了生物化工的两个发展方向的拓展:一是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结合在医学上的开发,特别针对于以每一个婴儿都是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为目标,治疗现在无法解决的先天后天性遗传疾病;二是生物物种之间的无差异转换。这是我们古人的梦想,也是我们未来的期盼,那时候羡慕小鸟的翅膀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当然,发展前景固然美好,但因为生产的进行所存在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就新生能源、“第四大能源”—— 生物质能来说,我国进展仍是迟缓。而其它传统生物化工更是因为规模利用率低,可再生能力低,潜在性危险大,以及种种向后代借用能源的生存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绿色环保的生物化工。

5 结语

总的来说,生物化工技术产业,才刚刚正式步入轨道,“863”和“973”计划刚将其纳入羽翼之下,作为一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美国的某杂志赞颂的十大科技奇迹,生物化工就占了四大,这样的情景不可估量的产业,终会盖过信息技术的时代,铸就新的世界经济领头军—— 生物经济,掀起生物技术的又一次暴风雨。

参考文献

[1] 杜晨宇,李春,曹竹安,等.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生物催化[J].2002,22(1):9-14.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教学 教学建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与实践关系的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重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改造自然、发展人类社会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无论从教学来源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时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生活化教学模式,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的实用价值和生物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的观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在生物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树立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将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与阻力。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仅学生将考试与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应试的工具。

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中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考试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记忆下来,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认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单向传输,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只能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思想,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渗透生活的概念,在日常教学中将生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生活化的知识联想,为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实施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二、注重生物课堂导入的生活化

高中生物知识不同于初中生物知识的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兴趣,教师必须要重视生物课堂导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事物入手学习抽象难懂的生物概念与知识。这种生活化的生物教学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压力,还能够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在生物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生物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导入时,可以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入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看似神奇的生物现象。

例如,教师在讲授植物的花粉传播和植物嫁接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中奇特的植物入手,像一棵树开几种不同颜色的花或者在一棵树上能够结出不同的果实,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背后蕴含着科学的生物原理。学生对新鲜的生物现象通常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教师从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生物学习,这种有明确目标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抓住学习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酶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吃菠萝这一常见的生活经历入手,为什么菠萝要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会才能食用,然后教师再向学生引出酶这一生物概念,这种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生物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动力。

三、创设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情境

除了生活化的生物教学导入外,教师还要在生物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生物原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相对轻松地学习环境中学习生物,继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情境教学中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生活对应起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与生活相关的生物知识结构,方便学生记忆生物内容,又能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运动的环境,什么样的动作是受什么系统控制,人体各个器官是如何相互协调的,这种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或者自身有很大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必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生物实践

篇7

一、用实践学习生物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140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二、研究性学习生物

所谓研究性学习,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②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九③从课程结构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W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三、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生物实验 观察能力 创新思维 兴趣

初中阶段, 传统的应试教育仍束缚着大部分学生的观念。大部分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把学习内容分为“大科”(中考分值比例大的科目)和“小科”(中考分值比例小的科目)。生物学在我市的中考中满分为40分,目前是初二下学期做结业考。一部分学生会认为辛辛苦苦学两年只有40分,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大科”上。所以,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转变对这门知识的看法,从而主动学习,很重要。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实验中,我采用如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实验前精彩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教材中好多活动是通过实验完成的。而且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可诱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使学生进入兴奋的状态;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如在引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动物是否像农村盖房子一样是由一块块砖套叠而成的呢?(2)人为什么能知温暖、辨别事物、完成各种动作?这样使学生发散思维,有兴趣思考问题,了解人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这样构成。

又如讲生物生殖发育的同时,给学生讲细胞工程,讲克隆技术,讨论克隆的利与弊,展望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讲遗传变异时,穿插讲作物空间技术育种、试管婴儿的技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实验中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例如,讲《茎的疏导作用》这一节时,可先演示一个实验:

取A、B 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稀释的红墨水。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正置的和倒置的两株芹菜,其中倒置的芹菜一段剪掉尾部的叶片,露出茎的部分,其根部向上放入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纵切和横切芹菜茎后观察发现,在A 试管正置的芹菜茎变红了,而且正在运输稀释的红墨水;B试管的芹菜只有接触稀释的红钢笔水的底部一薄层被染红了。

学生很惊讶:两支试管内都是芹菜,只是放置的方向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从而为讲解“茎的疏导作用”及“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方向”这一系列实验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

如教学“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探究,探究唾液消化淀粉的条件,除唾液外,对水温和淀粉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等等进行探究。再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的把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有的把种子用水拌潮湿,有的放在常温下,有的放在火炉旁,还有的放在冰箱里,最后比较,分析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兴趣

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让学生先进行整体观察,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了解它的形状,再去掉种皮进行局部观察,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找到种皮、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然后才进行染色实验。再如观察茎的输导作用时,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被红墨水染红的部位,再用放大镜观察,认识木质部和导管的具置、特性。通过观察活动,使得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直观、通俗易懂,而且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篇9

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谈谈如何根据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同样也都离不开生物学。可见,生物学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尽量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上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得比较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感知、记忆和理解,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样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植物的细胞很细小,它的结构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够看得清楚。在此之前,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对于植物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一无所知。如果仅是凭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许多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为了化解这个难点,在讲解这个内容时,我拿出一只熟鸡蛋,从中间切开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把鸡蛋的结构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和识记:卵壳―细胞壁、卵膜―细胞膜、卵白―细胞质、卵黄―细胞核。学生不但很容易就记住了植物细胞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部分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功能,而且懂得了运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的知识。

又如,讲“我国的膳食指南”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日常生活上各种常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在学生对各种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讲解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阶段对营养的不同要求,然后让学生拟出一份适合中学生的“一日食谱”。学生兴致勃勃。待学生完成了食谱后,我让每个小组各选出2份最好的,在班上大家一起讨论和分析每一份食谱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并根据食谱的优劣分为A、B、C三档。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拟好的食谱进行修改完善,再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去置换食谱中的食物,使它变成各种不同的食谱,学生的兴趣更浓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充分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且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拓展到了实际应用之中去,更激发了学习热情。最后,当我宣布要在班上选出一批食谱,出版一期“优秀食谱展”的墙报时,学生欢欣雀跃。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地考察指导

只要是条件具备的,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讲完“绿色植物的一生”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并具体落实好每个小组的组长和小组成员,让他们带足食物和饮水,然后带他们到野外进行了整整一天的野外实地考察活动。我领着学生穿田野,跨溪流,爬山坡,登山顶。一边缓慢而又有序地行进,一边向他们介绍各种植物的名称,一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他们认识一些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植物的分类打下基础;同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详细记录一部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认识植物的分布、生长跟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关系。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其中一些植物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考察活动结束时,虽然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是却意犹未尽。最后,我指导学生对这次考察活动进行总结,并写成考察活动报告。

又如,在讲“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时,我提前一个星期向学生布置了考察任务:在反复强调了应注意的安全事顶之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情况,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其余两个小组负责调查距学校不远处的糖厂排放出来的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调查结束后,各个小组将调查了解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向全班学生介绍。然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把学生的意见集中和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大方面:1.提高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2.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力度;3.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很显然,开展这些调查和讨论活动,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一般的感知层面上升到社会责任感的层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对环境恶化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信心也更足了。

三、加强探究实验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加强对实验探究活动的指导,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去进行探究实践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做“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的演示实验时,我事先准备好了两根比较大的鱼肋骨,将其中的一根用镊子夹住一端,先把它放到洒精灯上持续煅烧。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等鱼肋骨变成灰白色之后,移出,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敲打煅烧后鱼肋骨,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接着将另一根鱼肋骨小心地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浸泡,并要求学生留意观察鱼肋骨在盐酸里的反应。15分钟后,我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让学生看看鱼肋骨是否变软了,再试一试,鱼肋骨是否软到可以打结。当学生看到了鱼肋骨真的打成结时,都非常好奇,都觉得是不可思议。于是我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分析,弄清经过煅烧后的鱼肋骨,剩下部分中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用盐酸浸泡过的鱼肋骨,余下部分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又是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进而理解骨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骨的特性的影响。教师做好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综合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的实验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各分配一只去毛后的鸡翅,以及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橡胶手套、镊子等工具一套。然后指导学生捏住鸡翅的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观察鸡翅上肌肉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转动自己的肘关节和肩关节,体验自己身上的肌肉运动的情形,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到: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肌肉单独完成的。接着指导学生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再把鸡翅做伸缩运动,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进行观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由肌肉、骨和骨连接的共同协作完成运动的客观原理。

3.增设课外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探究实验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观察大豆、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其幼苗的生长过程;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观察和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类型、叶片的形态特征;观察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花的结构;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观察枝芽的结构及其发育;观察桑蚕的发育过程;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类实验探究活动是极感兴趣的。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既充实了课堂内外的活动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直观感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又激起了学生的好奇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四、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科学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生物技术是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标志,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体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器官移植。但是,一方面由于可供移植的人体器严重缺乏,导致许多需要治疗的病人无法得到救治。另一方面人体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常常会导致器官移植手术的失败。采用细胞工程中的克隆技术,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供移植用的组织或器官,不但可以解决人体器官缺乏的难题,而且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

又如,应用生物技术可以研制出很多新药物。有一种被形象地称为“生物导弹”的药物,可广泛应用于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如乙肝、癌症等。“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弹头”由特殊的蛋白质构成。使用这种“生物导弹”治疗癌症,只需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的血液里,“生物导弹”就会随着血液在人体内自动寻找和识别病变的部位,然后实施“攻击”,杀死癌细胞或细胞中的病毒。已有报道,我国使用这种“生物导弹”进行肝癌治疗,使病人的寿命延长了五年以上。

篇10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教学;创新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手段得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大量使用,尤其是近些年来以微课为代表的全新教学模式进入传统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并且已经发展成为高中生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本文将在介绍微课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高中生物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微课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而高中生物微课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学内容短小精悍

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高中生物的教学规律,一般将微视频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从而不仅使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简单明了,而且使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短小精悍。

2.教学讲解有针对性

微课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微课需要讲解的高中生物内容一般而言都比较集中,不仅可以充分展示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知识的整合效果,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难点。

3.教学形式形象具体

在高中生物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过去单纯灌输的教学形式,在充分理解和分析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生物理论、思维以及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制作、二次加工,从而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生物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1.微课在预习的创新应用

高中生普遍课业负担较重,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前预习,确实是强人所难。如果在课前预习时应用微课形式,将有助于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生物学科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将琐屑又繁多的生物知识点纳入微视频中,并遵循生物教育客观规律以及教学基本目标,使之可以得到合理分类以进行在线,引导高中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以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从而可以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更好的交流互动,以真正提高生物课堂学习效率。

2.微课在拓展的创新应用

良好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取所需的,也就是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而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借助微课将各种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引入高中生物课堂中来,进而不断拓展延伸课堂,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例如,我们在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微课教学素材,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知识。

3.微课在释疑的创新应用

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主要以生命系统为基础,存在着较多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释疑环节有效应用微课教学形式,则会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生物抽象概念,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有效突破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我们在进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时,学生一般难以通过教师的板书、挂图来深入认识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这时高中生物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微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观看视频以认真领会其要义。

4.微课在复习的创新应用

在总结与复习环节利用微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再现知识框架,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烦躁”之感。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容易遗忘的知识点,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上共享,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选择相关的微视频进行观看,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复习知识,以激活记忆,同时借助反馈练习提高生物复习质量。综上所述,微课生物教学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微课生物教学系统进行深入的探讨,努力探索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微课生物教学设计模式,以创造出更具时代气息的高效生物课堂教学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庄晓玲.浅谈高中生物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141-142.

[2]诸葛莹.浅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35):201.

[3]吴成本.巧借微课突破生物教学瓶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