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经济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件事总是不断引起我的好奇心,那就是建筑的速度。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有“深圳速度”之说,到了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我们现在的城市,高楼大厦早已超过了美国。机场、地铁、高速公路、跨海跨江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日新月异,一点都不夸张。当下,无论你怎么怀疑中国的统计数字,你都不得不相信速度是真的。
1994年11月我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访学期间,看到校园里的一家书店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工地,据说是要造一个可以放置自行车的约2米高的单墙车蓬。每天我路过此地,总是看见有三位“泥瓦工”在现场施工。可是,一直到第二年的三月,这个简易的自行车车蓬还没有完工。这件事让我诧异不已,我甚至给自己开玩笑: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磨“洋”工了。
后来我访问英国时在伦敦东区的住所也碰到到过类似的情况。那条街的尽头拐角处有一个搭起来的脚手架,是在改造着一个民宅的屋顶。那个时候,我每次路过这个拐角的地方,几个施工者总是坐在工地上给我搭讪,他们的手上似乎永远都不会忘记端着一杯加牛奶的英国茶。几个月后,我搬离了这个地方,但见他们还忙碌着那个屋顶呢。
这些都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之后再也没去琢磨过它。但是,这一次在韩国庆北大学的专家楼前所发生的一幕,却终于让我想去追个究竟:他们“建设”的速度为什么就这么慢?
事情是这样的。我今年9月中来到庆北大学,住进了学校的这个专家楼。第二天,我一出门就看到在这个专家楼的门前台阶旁,有一个新建无障碍(即不再有台阶)通道的施工现场。这个无障碍通道约1米半宽,三米长,为的是方便残疾人和客人搬运行李用。这里原来是台阶通道,现在是要改造成有坡度的无障碍通道,并在通道两边加装一个不锈钢的扶手栏杆。
施工现场每天只有两个人,但现场堆有很多的机械工具和一部小型客货两用车。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地上那本夹着图纸和合同文件的蓝色公文夹。我们我每次出门或者进门,看到这个现场和这个图纸都觉得特别值得玩味。它让我认识到,改造这么一个简单的通道事先也得画图纸啊!我曾听说我们现在很多灯具产品的生产根本不用图纸,那些生产者只要看到了新的花样,回去就可以仿造。我自己买过的不少灯具甚至连安装说明书都没有,可能是因为生产者觉得,连傻瓜也知道怎么装灯才会亮吧。
我住进这个专家楼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安装扶手栏了。我注意到,这个栏杆是一个不锈钢的制成品,只需要用电焊焊接就行了。通道的表面砌上了大理石,扶手栏杆的基座刷上了白色的涂料。整个工程一直到10月11日才结束。我估计,在我到达这里之前,工程已经开始至少几个礼拜了。工程结束后,无障碍通道仍然被黄色荧光的安全带围着,还不能使用。前不久,我看到通道现场来了一位质量检查员,他手里拿着照相机对着这个无障碍通道连拍了几张照片,并在扶手下的一个地方用红色水笔做了一个提示性的记号,然后开着车走了。
仔细琢磨,这倒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追查的现象。在这些比较发达的经济里,他们施工搞建设,无论工程大小难易,速度之慢如蜗牛爬行,有时让人难以容忍。要说这些人有意在磨洋工,即使有那么一点,那也不可全信。但他们的认真程度实在令人敬佩。做起泥瓦工作,犹如工匠般精雕细刻。也难怪在西方,它们的建筑不管大小繁简,都有独具匠心的风格和建筑的美,难见有建了拆、拆了建的快速的工程。
在中国,速度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我们造一幢小高层的公寓也不过花它个半年。一个大型机场、地铁、桥梁等大型基础建设工程也不过区区几年时间就可以完工投入使用;相比之下,波士顿的地下交通改造工程挖了几十年了,还在挖,据说再20年也完不了。这个马拉松工程倒是不断提供着很多人的饭碗,甚至让那些写电影剧本和搞摄影的人也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卖点”。所以,他们似乎也不着急,拖着也挺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数倍于这些发达的国家,与建设速度之快自然有着必然的联系了。
借以经济学的视野,在发达国家,他们的劳力成本贵,他们在建设施工中多用机器,少用劳力,从而建设速度受到制约应是容易理解的现象。的确,我们搞建设,多以人取快。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入建设工地,轮流作业足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施工。所以,在中国,建设工程是可以突击完成的,甚至没有不能提前完成的建设工程项目。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劳动的投入方面有足够的弹性。同样的建设工程,我们的施工技术包含着更高的劳动密度,而在发达经济里,他们的施工则含有更高的资本密度。他们主要靠机器设备在施工,虽然机器可以不间断地工作,但有限的人力却要休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源的禀赋差异导致了对技术类型的不同选择。
当然,说施工技术类型或者施工技术的劳动密度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发达国家的施工建设速度为什么远远慢于发展中国家,还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在这个笼统的答案背后还有许多可以玩味的线索。比如,因为劳力短缺,建筑公司就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揽所有的施工项目。于是,施工的任务被分解得越来越细致,市场的分工和企业的专业化也就越来越密集。因为分工密集细致,企业之间的协调也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和艰巨。因此,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就会对合同有越来越大的需求,从而,书面合同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久而久之,这个密集的分工格局和对合同的依赖就变成了习惯做法或者所谓的规范。一旦成为规范,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施工工程,人们也习惯于依赖分工和合同来组织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习惯导致了对合同的过分依赖。这是为什么在高收入国家里要花数倍于我们的时间才能搭起一个小小的车蓬、改建一个三米长的无障碍通道也需要有一本设计图纸和合同的缘故。因为过度依赖分工和合同,所以,一个工作被掰碎之后分成了数个“市场交易”,工程自然就会慢下来了,毕竟执行这数个交易肯定比一个交易要更耗时。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跨世纪新人,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立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我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新时期不容回避的任务和目前部分学生懒散、无进取心、混日子的情况,就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在班集体建设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竞争是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人群各自努力,在希望和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某种较量而区分出高低优劣,从而推进事物发展的活动,就是竞争。马克思曾说:“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合为一个总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性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今天是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竞争也就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竞争和有竞争力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在班干部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和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带头人,在班级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班干部的培养既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加强。但作为班干部不可避免干许多学习之外的工作,同时对他们要求也高些,要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吃了亏而不愿意当班干部,他们愿意在学习上比而不愿意在当班干部上争。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工作 )我在进校初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当班干部并不是苦差事,它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激发自己奋发向上,会使自己不断进步。联系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还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外事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中成功都和失败者的事例。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学生进行开导,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起来,然后适时引入竞选班,结果学生踊跃参加,全班不管成绩差的还是成绩好的都积极参与,尤其是成绩好的,原来参加活动不积极的学生变化尤为明显。竞选成功的学生工作热情高,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失败的学生找原因,争取先进以等下一次竞选。班干部任用上的竞争机制,使班风明显改观。
二、在常规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小组是班级的细胞,为了在班级管理各项中达到较好的成绩,必须加强班级的基层组织——小组的管理。小组长都是通过推荐产生的。我给小组长以“组阁”——在全班范围内选自己的组员的权利。于是出现一些双后进生没人选的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了竞争的残酷性。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若是以前这些学生许多是根本听不进教育的,现在都能虚心接受;我又去动员小组长能接收这些后进生,给他们以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这一过程,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改正以前不正确的做法。小组成立后都要制定出各自小组内的管理办法,这样,组员对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对班长负责干部,班长对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当好导演,让学生自己表演。为了激发竞争、鼓励进步,每周评选一次先进小组,一名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采取这些办法后,扭转了部分学生难管的局面,各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互相竞争,争当先进。整个班集体也就形成了争当先进的好风气。
三、在学习上引入竞争机制。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不经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怕吃苦、怕动手、怕动脑筋,成绩就一塌糊涂,成绩差就没信心而不想学,变得更懒惰,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为此,我充分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介绍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在国际上的位置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认识到祖国的强盛、振兴将寄托在他们身上,要有进取心、责任心和信心,要有拼搏的勇气,找准自己的位置,订好目标去努力学习,将自己的成绩在小组中比、在班上比、在同年级中比,再把眼光放远点,在全泸州市比……,每期至少进行四次成绩评比,成绩进步大的给予较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就在班上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风气,许多学生尤其优生进步非常快,常出现几个同学成绩非常接近的情况。
通过以上实践,现在我班学习风气较浓,班风也较优良,学生各种能力得到良好培养,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竞争机制给我班带来了无限生机。当然,竞争机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以上只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尝试,如何把班级管理得更好,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索,但我坚信:只要大胆实践,不断充实自己,适应形势,就会取得可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