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内容,乃至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反映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对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当代生物科学在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微观方面,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和现象;在宏观方面,主要是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邹承鲁院士《生物学走向21世纪》一文所言:当前凡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分子水平去进行本质规律的探讨,这使分子生物学很快就渗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也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物学的全新面貌最突出地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影响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即使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分类学也不例外。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表明分析重建法的局限性,它不再完全适合于科学的继续发展。新的启蒙运动的方法论特征很可能是以整体生成和经验原则支起的方法论构架。而这样的新科学启蒙思想核心正适合在生命科学领域内成长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科学源于哲学。科学不仅具有认识论价值,而且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程理论是人们在一定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然不可能摆脱科学的影响。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课程理论的构建。在牛顿和笛卡儿的世界观中,宇宙是机械性的封闭的宇宙,地球被视为巨大的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众多行星被视为巨大机器中的齿轮组,其运动可以钟表的精确来测量。“这些机械喻不仅为现代科学——从外部力量推动的角度来考查——而且为我们称之为‘可测量的’机械的与科学的课程奠定基础。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是外在的,而且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目标一旦设定,便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这种机械喻阻碍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关课程目标与规划的有意义的交流。”这就使得课程学者难以理解杜威关于目标和目的来自于而非先于教学活动的观念,使教学成为教导的、指导的。
随着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生动摇。生物是多层次的充满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系统,同时也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当然也具有生命系统的这种特性。因此课程的设计应当基于经验的流动,而不是将学科、年级、教学计划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应当发展一种更具有互动性和转变性的课程框架,构建一种鼓励学生以更多的洞察和更深的层次反思其学习行为的课程。
篇2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现代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的高考模式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核,要求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作理性思考和调整。教师应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自觉地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素质潜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通过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关于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方法部分,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过程及科学家传记。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这些实验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构成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操作是一种技能,操作强调动手,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探究性学习”是《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而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还可通过主题探究设计来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策略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中生物主题探究的课题一般可从联系生活实际,课堂知识延伸与补充,生物实验改进等诱发产生。选题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生物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拓展、应用与评价; (2)生物学科知识与人类生活、社会生产的联系与渗透;(3)生物学科实验技能、方法和材料的改进;(4)生物学科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系;(5)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如“生物在环境保护的作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改进”、“安定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学生吸烟的原因、危害和对策”、“中学生近视眼调查”等均是较好的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研究意向,为选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意见。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1.培养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不能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发明创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放飞,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著名哲学家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也是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生物课堂上的“问题解决”,要求生物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问题探讨”环节,可让学生尝试解决第2道讨论题“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还可继续引导学生讨论第3道题,即“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或假设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问题解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四、注重思维情感的熏陶,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
篇3
【关键词】生物课程 学生科学素养 理念
1.科学素养的内涵。对于科学素养的解释,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他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在这方面,科学素养可以增加人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2.生物课程中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2.1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
①好奇心。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小学生在上自然课时,对自然界中的形形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
②诚实。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学生想像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学生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
③合作。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研究和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重大科学发明往往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因此,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发明创造,而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2.2科学思维的方式。科学思维的方式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科学的思维习惯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显得重要,有了这种思维品质,他们就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能作科学性的分析及批评,作出理性的决定。同时,在实践中当自己的意见与绝大多数同学不同时,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篇4
关键词:动物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4-03
随着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为重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学科领域不断分化,新兴、交叉、边缘科学不断涌现。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必将给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面临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动物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讲授动物界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机能、生活习性、生殖与发育、起源和演化、地理分布等。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各种基本现象和理论,动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展的关系,了解现代动物学的新理论、新进展及发展前沿动态。由于动物生物学是由原来的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理学、生物进化论及动物生态学等多门课程改设而来,故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根据2l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生命科学专业的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本着“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原则,笔者在结合我校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总结动物生物学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动物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得到广泛的关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动物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它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需要独特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动物生物学内部也发生着学科分化,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如果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则很难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全部内容。另外,不同专业由于今后的就业途径不同,对动物生物学知识的需求和依赖是有区别的。因此,不同专业动物生物学课程设置应有所不同。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为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基础性、实践性、探索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主线;以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重点;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保证;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简化或淡化本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通过动物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动物生物学知识、基础的研究方法,还必需具备良好的动物科学实验素养,并对动物生物学及其应用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有所了解。
二、动物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新时代的要求指导高校动物生物教学改革,教育应与社会需求接轨。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方向,新疆大学作为全国“211工程”综合性重点学校,学校培养人才更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以在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上即课程内容上要进行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改革。例如:增设资源动物多样性与保护及其合理开发、有害动物的生物防治、经济动物等饲养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以丰富目前的动物生物学内容,这样才能达到教改的前瞻性。根据生命科学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对动物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必要调节和整合。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涌现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对此我们及时把它们充实到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日常教学中注意新知识与传统基础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新知识的根源在哪里和新知识应用的方向是什么。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新知识的方法就是对教材的适当调整,做好对新知识的引用,是新知识和原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教学课时的限制是课程改革的约束,要使教学更具实用性、时效性,就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删减。在反映原动物生物学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适当删减进化关系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与人类关系不密切的部分和分类地位有争议的小门类,如栉水母动物门、纽形动物门、舌形动物门、星虫动物门等;减少部分形态结构的描述,增加了能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动物生命活动和人类对生物保护方面的内容,如讲授各类群时,重点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区内研究概况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增加了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内容。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如动物细胞相关的内容、动物进化概述、动物与环境关系等安排到后续课程细胞生物学、动物进化论、生态学等中讲授。
三、动物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
构造动物生物学新的课程内容要根据专业和学历层次贯彻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课程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在课程内容编排上以动物系统发育为主线,阐述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在动物界的位置、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讲述过程中基础理论多讲,重点、难点多讲,中学阶段学过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如动物细胞,重点讲授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亚显微结构不讲。适当增加细胞分化的内容为以后学习组织的概念打好基础。讲授细胞分裂、细胞全能性时,重点介绍动物组织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简化细胞显微结构和分裂内容。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动物生物学课率先利用CAI课件进行授课,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动物生物学的积极性,使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如禽流感传播源、动物克隆技术、动物资源动态、模式实验动物研究进展、动物分类变化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本地的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应用性内容,如经济动物养殖,植物病虫害及防治、生物环境评价等。动物生物学课程与自然和社会关系密切,除加强实验教学,还要兼顾野外实习。我校地处天山北麓中段,生态环境特殊、动物资丰富,其自然资源调查与研究对学科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为充分体现宽口径的专业覆盖和多样化的人材培养模式,增设资源动物学、昆虫学、经济动物饲养等选修课和学科前沿等专题讲座。由于课时限制,动物生物学的许多内容不可能都进入必修课内容。因此,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对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深入学习动物生物学的需要,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动物生物学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对动物生物学实验内容,通过精选和更新、调整与整合,删去了一些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实验;减少部分形态结构的单项性实验,改变了动物学以动物形态结构、解剖和分类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体系。如将在其他实验课中开设过的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动物细胞形态结构与类型等实验删除;精选、重组了一些综合性实验,如将蛔虫及其他线虫、环毛蚓及其他环节动物整合为蛔虫与环毛蚓的比较实验;软体动物河蚌与乌贼比较实验、节肢动物棉蝗与虾的比较实验;将蛙的皮肤、骨骼、肌肉及内部解剖重组为包括形态结构、基础生理、行为分类等内容的综合系列实验;增设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鱼的系列实验等综合性实验;昆虫的采集、标本制作及其分类鉴定等设计性实验。建立了一个“基本实验一综合性实验一设计性与探索性实验”一体化的实验体系,从而加强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补作用,在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又兼顾到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动物生物学课程与自然和社会关系密切,除了加强实验教学外,还要兼顾野外实习。我校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动植物资源丰富,可利用的经济动物、药用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在野外实习中采用短途实习和长途实习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增加了学生接触不同生态环境的机会,改进了传统的标本采集为主的实习方法。
五、动物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动物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围绕教学重点,灵活地采取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已不仅停留在讲述和板书上,再加上课时的压缩,因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成了高校教改的必然趋势。动物生物学中有关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等内容更需要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从动物实际的结构形态来进行教学,这使得在学生脑海里不易建立起清晰的形态概念,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动物学知识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动物生物学”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在课堂讲授中主要使用本课程组自制的动物生物学课件,同时也利用购置的一批CAI课件和DVD、VCD光盘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结合影像、照片、实物展示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快速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形态结构、行为生态、分类特征等生物学知识,由此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启发式教学。采用课堂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提出若干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双向互动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启迪思维。在讲述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时,先举几种重要类群的分布概况,启发学生思考节肢动物对各种环境的广泛适应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如身体结构与体壁、体节与附肢、口器与足型、呼吸器官与排泄器官等的多样化类型及其生活习性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水生种类与陆生种类的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区别,然后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答案。
3.探究式教学。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列了若干专题或问题。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或者是利用课外辅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动物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和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述动物排泄系统的进化时提出原肾管和后肾管的异同,让学生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与课下研究性课题开展相结合,综合分析如何才能得出这些结论。学生既查阅文献,又开展证实研究,如进行动物标本采集(以涡虫示变形动物大原肾管,以蚯蚓示环节动物的后肾管),解剖、制片、染色、综合利用显微镜观察、显微照相、绘图比较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构建知识。
4.实验教学及实习方法的改革。我院开设了生物科学开放实验室,针对一些专业性强、周期长的实验,我们不定期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或提前允许其进入相关研究室,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实验室对照实物进行预习或参与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而且可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改革了以前教师先讲、学生后做的传统方法,针对不同的实验类型,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如原生动物生命活动的观察、蛔虫与环毛蚓的比较、棉蝗与螯虾的比较等验证实验,由学生作预习报告,事先提出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解决,实验报告重点强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真正增强实验效果。针对鱼类系列实验、两栖类系列实验等综合性以及校园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和校园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等设计性与探索性实验,由老师指导,提出研究方向,然后由学生查找有关资料,确定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设计,老师指导完善实验设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时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以及进行相关分析等。在野外实习中采用短途实习和长途实习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增加了学生接触不同生态环境的机会。利用为期一周的短途实习时间到荒漠、沙漠、湿地、水库以及天山野生动物园去进行参观实习,长途实习常到指定的山地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实习。野外实习内容上,把以前的采集标本以及制作标本的实习方法改为动物种类及其栖息环境的观察,通过摄影、摄像及数码照相等记录观察结果,然后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在不采集标本的前提下,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同时,我们在实验教学及实习过程中,增强讨论式教学,特别是针对有共性的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实验的内容,并做到心中有数,有事可做,在动手、观察和思维能力上得到真正提高。
5.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对于动物生物学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动物生物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注意考查动物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此,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全过程的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以闭卷考试作为最主要考核方式的做法。在整个动物生物学考核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以闭卷考试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了过程考核,采取了以下方式:①出勤考核:根据现在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课前或课后点名等不定时点名方法;②平时作业考核:有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平时课外观察小报告等;③课堂提问及讨论考核:有课堂个人提问、分小组提问等;④期末考试等为一体的多种评价方式,并将各种考核成绩按10∶10∶10∶70比例汇总成最后成绩。另外,针对实践教学实施了实验考核和实习考核成绩单独计分的方法,考试方法也由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改变为考查课程可闭卷或开卷或撰写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从而也改变了学生考前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的应考现象。这种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训蒲,朱伟义.普通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2-136.
[2]Richard D.Jurd.Instant Notes in Animal Biology[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7.
[3]许崇任,程红.动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253.
[4]周亚平,白涛,袁风辉.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6,25(1):86-90.
[5]吾玛尔・阿布力孜,吴旭.动物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5,22(6):52-55.
[6]吾玛尔・阿布力孜,马合木提・哈力克.在动物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1-84.
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生物新课程;高中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来实现这一课程理念。[1] 随着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和扩大,探究式教学在全国各地各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沈平指出,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2] 同时,课堂教学也被公认为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参考,无疑是当前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1、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着名教育家萨其曼(J.R.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性智慧可以传授给学生。[3]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
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比以往有更丰富的内涵。借此,根据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旨到抛砖引玉。
(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
(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酶的本质”教学过程中,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巴斯德(L.Pasteur)、李比希(J.V.Liebig)、毕希纳(E.Buchner)、萨姆纳(J.B.Sumner)等科学家探索酶本质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理论材料,并对此作出评价;课堂上由学生简述理论要点,组织自由演说“我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得到的启示……”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探究实验,可让学生——①提出假说: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设计实验: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③观察和记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得出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学生人数多,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遇到不少问题。最简单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2-6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正如大文豪肖伯纳(G..Bernard Shaw)所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生物课堂;教学评价
引言
有效的课堂评价成为新课程标准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却是问题百出,对生物课堂教学评价不够、忽视实验课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情感评价重视不足等现象的存在都制约着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因此,我们要深层次地转变评价理念,确立老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提高评价的质量与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
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是一脉相承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它反映了一个在自身基础之上不断提高科学素养的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高中生物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素质的教学、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它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灵活性,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开发与培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知识生物规律都是在不断地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力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综合提高的新世纪中学生。
4.注重生物学习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将学习与生活分得很彻底,其实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处处用到生物学知识。因此,新课标注重让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让学生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强生物与生产、生活、经济活动等方方面面的联系,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作出了新的定义,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也要符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注重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评价,不断创新评价方法,让课堂评价推动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课堂评价的相关建议
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大多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是指采用观察、测验、问卷调查、学习档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信息进行搜集和综合分析,对学生进行一个持续性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通过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过程评价来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
目前比较常用的过程评价方式是学习记录卡,它能够全面而又持续性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老师和家长指导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制定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众所周知,要想学好任何一门学科光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因此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就必须要跳出课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学习记录卡来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等,记录学生阶段性测试的成绩,记录他们在阶段性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他们在细胞显微镜观察实验中的表现和成果,同时还可以记录学生在该阶段中获得的各类表彰、老师和家长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评价。通过这些内容的记录,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对学生一个持续性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方向。
2.重视实验教学评价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表现。对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教学整体进行评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时要体现教育性和科学性,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在此前提下将实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提高学生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评价中要遵循客观性、诊断性和全面性的原则,例如在做实验“叶绿素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首先对各个小组的学生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是否成功做出了实验,是否得出了正确的数据,其次,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否符合规范、数据是否准确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学生实验中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3.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不仅源于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也源于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老师要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在生物学的教学设计上常常讲究通过实验来验证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而有些生物学现象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就要学生自己去探究。例如《稳态与环境》这一主题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息息相关,每个学生都有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亲身感受,天热的时候,人的温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经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传出神经兴奋,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加强,从而体温保持恒定,这是神经调节的典型代表。生活中我们会看见患有侏儒症的人,这些人身体矮小,这样的现象是生长素分泌过少的现象引起的,由此可见激素调节对人体的重要性。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身体调节的现象和方式,并且通过一定的实验器具来模拟激素调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有很对现代社会的热点生物学问题,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热门的问题如转基因生物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制定统一的标准,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反思性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最缺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学过程,对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教学实践等进行反思,及时发现个人及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缺点。这种教学方式中应该采取一些比较具有亲和力的评价方式,通过柔性的方式牵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实现老师从指导者向引导者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的需要,让学生自觉地负担起学习的责任。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课堂评价要求很高,老师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解惑者,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补救,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尝试自己去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在这个学习模式中,学生由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老师也从一个知识的传递着变成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参与精神进行评价,避免学生长期处于单方面竞争状态产生冷漠心理。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而课堂评价正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评价的观念,不断创新评价方法,让教学评价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理念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这要求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求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问老师答或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形式,即在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后,先分发“生物疑问答题卡”,让有疑问的学生把在学习过程的疑问写在纸上,然后还随机发给学生,其他学生拿到答题卡后,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老师再收起来,进行分析评判,指出里面解答有误的地方或精辟之处,最后再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解题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2、提高生物素养,培养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是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生物科学素养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相关问题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的主导学科,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领域。目前研究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因而生物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因此在生物科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应用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3、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纯个体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发言、踊跃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形式的更新
1、课堂教学的创新化。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把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一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自学辅导法、“学案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创新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评价学习成绩的多样化。
(1)闭卷书面考试以单元考试、专题测试等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2)开放式考核以开放性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查阅报纸、杂志、网站等,最后写成演讲稿和小论文。可以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开放性问题,例如:“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色盲调查”、“榕江河水的污染及处理”等。
(3)实验操作考查通过教材所学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自主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计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结果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实验效果与改进等方面进行考查评价。
3、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从生物教学向生物教育的纵深发展,以生物科学的独特敏锐性去认识和思考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渗透STS教育,进行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教育等。
三、教学手段的优化
1、重视“粉笔教学”。传统的边讲边演式板书的“粉笔教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视觉媒体传递教学知识和教育思想,它所体现的那种灵活与精巧、机智与准时、融洽与到位,是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取代的。一节成功的生物课,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例如:在讲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时,可结合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边讲解边对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原料、模板、过程、结果等要点进行板书。
2、重视挂图、标本、模型、生物活体的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得利用挂图、标本、模型、生物活体的教学媒体,能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如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他们积极地思考。另外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标本、制作“小生态瓶”等。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教好高中生物课程,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浅谈心得: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五、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而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六、教师要有远大的理想
篇9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标准 教学策略 思考
目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一线的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和所谓教学“任务”正“埋头苦干”,新课程改革成一头热,这和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符,也不符合现实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强调新课程标准,下面把我对生物新课标的点滴思考及在生物教学中的相关策略一并与同仁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1.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德育为先,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向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入更多能量。
2.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是均衡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学生理应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80%的学生是外地户籍,来自不同的家庭、阶层、民族,他们具有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和经验有很大差异。由此带来个性、兴趣、爱好、习惯、动机和需求的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特点,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
昆山尝试均衡教育已经多年,正有计划地落实学生的就近教育,想方设法地取消择校,教师多方位轮岗,使教育资源共享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要求每一所学校取消对学生的排名,评价时不准对学生有任何偏见,提倡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明确改革的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标环境下,必须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生物知识和生物技能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此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内化成生物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要具有探索性,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具有全体性。例如在教学血液成分的时候,要求学生仔细甄别血检报告中的测定值和参考值,测定值是实际测出的数据、而参考值则是一个健康数据范围,只有测定值在参考值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健康的,掌握此要领后,就能看懂血检报告和尿检报告,也就掌握一门小技能。除此之外,全体学生要学会熟练地测血压、掌握简单的抢救和自救方法、懂得优生优育、科学用膳的道理等。
2.讲究认知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索兴趣浓,但碍于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弱,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推敲,所以在科学探究这一课提出了科学家是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肉汤容易变质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假设,制订了相应的实验计划和实施计划,推断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录像。期间用一开口的玻璃瓶和一鹅颈状瓶作比较,前者盛的肉汤没几天就变质了,而鹅颈状瓶里的肉汤四年都没变质,而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何在实验前,先将两瓶肉汤煮沸?(2)为什么要同时用两个瓶装肉汤?在商讨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科学性、逻辑性、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设计“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的科学探究,再视学生情况可增加“探究阳光、温度、空气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科学探究方案,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实验的课题来自于对生活、工作、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三、努力突出新课程改革方向
1.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变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以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
2.开发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甚至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讲课。
3.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生物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钻研精神,开发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家里盐咸菜为什么汤比原来多了?为什么用醋盐蒜时蒜皮会变成绿色?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会出现烧苗现象?为何有的南瓜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学到许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选择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这样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例如:在讲解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我就利用“问题探讨”中的斯帕兰札尼的故事开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通过涉及连环问题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常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像和电影等。通过直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从而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快理性认识的飞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授“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在学习《心脏》时,用模型讲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心脏的四个腔及瓣膜,也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理解难点问题。实践还证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显微镜使用时,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观察切片,此时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就会转移到有关知识上,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有关知识。
四、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希望所发现的内容被他人认可 ,尤其是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 ,学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 ,一些容易做的演示实验和教材中的“动动手”活动 ,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如细胞的吸水、失水实验 ,用菠菜叶片制作的临时装片,口腔上皮细胞的制作等实验 ,要求学生将实验的结果以及自己的分析在课堂上交流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揭示实验所验证的道理。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求新创异的积极性 ,而且还发展了思维 ,开发了创造力。
另外,实验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的有关细节加强辅导,尽量使学生实验一步到位、马到成功,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的内容都是有关学生自己身体的知识,包括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等,课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当讲到人体骨骼的组成、骨骼肌群、甲状软骨、瞳孔、耳、口腔、牙齿等内容时,可让学生摸一摸,互相看一看。对于生理功能的知识,亦可以联系学生的正常生理或病理现象,如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后为什么容易感染?汗是什么味道?出汗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如何预防冻疮?感冒时鼻腔为什么不通气?肝炎病人为什么厌吃油腻食物?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还经常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学习水分代谢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解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授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时,联系膳食营养科学;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六、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