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基础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基础知识总结

篇1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77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 HFR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连续多年双双位居全国前十位, 是我国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HFRS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是HFRS的主要合并症及致死因素, 一旦出现, 病死率极高[1]。血液净化技术是治疗ARF的重要手段, 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为此, 适时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成为治疗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2]。有报道称, HFRS重型病例早期使用血液透析治疗, 抢救成功率高达95% 以上, 而危重型病例抢救成功率仅30%[3]。早期积极CRRT可以改善ARF重症患者的预后及其存活者肾脏功能的转归[4]。早期CRRT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5, 6],从而降低病死率, 缩短病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3年l2月本院收治的HFRS患者共453例, 按照卫生部(现卫计委)颁发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7]进行临床分型:其中81例为重型病例。对这81例重型出血热患者均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 其中休克期开始CRRT治疗、少尿期改为间断血液透析的33例(占40%), 余48例(占60%)只进行间断血液透析治疗。

1. 2 方法 血液净化方式:采用单纯血液透析(IHD)治疗48例, 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 replace treatment, CRRT)联合血液透析治疗33例。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间住院存活率比较 采用CRRT联合血液透析治疗33例, 治愈32例, 死亡1例, 存活率为97.0%;采用单纯IHD治疗48例, 治愈38例, 死亡10例, 住院存活率为79.2%。两组存活率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3, P=0.049<0.05)。

2. 2 患者的少尿期、多尿期持续时间及住院总时间 ①采用CRRT联合血液透析治疗33例患者平均少尿期天数(3.91± 1.11)d;采用单纯IHD治疗48例患者平均少尿期天数(6.15 ±1.39)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采用CRRT联合血液透析治疗33例患者平均多尿期天数(9.63±1.43)d;采用单纯IHD治疗48例患者平均多尿期天数(14.49±3.3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采用CRRT联合血液透析治疗33例患者平均总住院天数(23.97±2.80)d;采用单纯IHD治疗48例患者平均总住院天数(32.21±3.52)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少尿期、多尿期持续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具体见表1。

3 讨论

HFRS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引起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功能损害为特征, 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 HFR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连续多年双双位居全国前十位。HFRS合并ARF者, 病情复杂, 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而及时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则可以使病死率由47.8%降到16.3%左右[8], 因此, 血液净化治疗成为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与传统间断血液透析相比CRRT的机制包括对流、弥散、高通量及生物相容性好的滤过膜的吸附, 且具有很多优点, 如血流动力学稳定, 生物相容性好, 能够补足有效循环血容量, 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CRRT时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IHD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可能与透析液成分、血膜反应、血气参数变化迅速以及容量和渗量的快速变化有关, 多数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不能耐受IHD, 而CRRT是缓慢和等渗性脱水, 发生休克和严重液体超负荷, 必须清除大量液体者也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在CRRT中可以在任何时间内调控水和溶质清除参数, 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CRRT时低温能使末稍血管阻力和心输出量增加, 同时清除大量的炎症介质, 改善心功能。虽然CRRT优点较多, 但荟萃研究结果显示, 与间断血液透析相比, CRRT可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生存率和肾功能恢复率, 但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目前CRRT较IHD并未获得明显治疗优势[9, 10]。本研究中81例重型HFRS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采用先休克期CRRT联合单纯IHD治疗后, 临床治愈32例, 占97.0%;死亡1例, 仅占3.0%。可见, 休克期即开始CRRT治疗对提高HFRS合并ARF者的生存率和缩短病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出血热患者的休克期治疗能改善生存率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 HFRS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液透析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1], 它代替受损肾脏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 稳定机体内环境, 为受损组织修复、再生赢得时间。休克期出血热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积极开始CRRT治疗, 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可改为间断血液透析治疗。CRRT治疗时应该注意抗凝方式的选择, 避免出现出血的并发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HFRS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程燕, 孙祥霞, 盛利巧, 等.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临床特点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4):227-229.

[2] 刘茂林, 张晋湘, 闽小英, 等.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治疗.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2003,2(2):77-78.

[3] 刘为民, 劳方元, 宋爱华, 等.血液透析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衰竭.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 26(6):421-422.

[4] 李文雄, 陈惠德 ,王小文,等.早期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8):864-867.

[5] 黄洁平, 邓行江, 李莉.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炎症介质的影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2):89-91.

[6] 刘鲁沂, 孙艺铸, 朱永健.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临床观察.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8):548-550.

[7]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编写组.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1-165.

[8] 郗雅俐, 梁国政, 郭贤权.血液透析与灌流联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5, 13(3): 152-155.

[9] Pannu N, Klarenbaeh S, Wiebe N, et al. Renal replacement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a systematicreview. JAMA, 2008, 299(7):793-805.

[10] Bagshaw SM, Berthiaume LR, Delaney A, et al. Continuousversus intem fitten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critically ill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a meta-analysis. Crit Care Med, 2008, 36(2): 610-617.

篇2

回首这两个多月的时光,其实颇多感慨,虽然不能简单的拿考试结果衡量自己的付出或收获,但也不得不承认,顺利通过考试确实是现阶段我们每个人奋发学习的第一目标。截至目前为止,审计系统内已有数千人通过了此项考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培训前我也搜罗了一些前辈的心得,结合自身情况吸收了他们的精华,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今天我也希望将自己的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赐教。

第一,课前自学。我个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学”是及其重要的,所以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众所周知,中级培训班被外界称为“魔鬼训练营”,它的“魔鬼性”就体现在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对于我们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员来说,要在短短70天内接受8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培训,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老师的课堂讲解,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不能是走马观花地简单浏览一遍教材,要达到自学的程度,能够完全看懂固然最好,如果不能也不必焦躁,通过后面老师的课堂讲解,既会让你加深印象、纠正偏差,也会解答你的疑惑。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自学的进度,尽量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提前自学1-2章就好,这样既印象深刻,也可以应对课程的临时变化。

第二,课后练习。传统学习方法中,课后一般以“复习”为主,而我这里要强调的是“练习”,这不得不再次提及中级培训的特殊性。中级培训是一个以上机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所有理论学习最终都是为上机操作服务,所以课后大量、反复的上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这时候再回头翻书查找原因及解决方法,我认为是比“课后从头看一遍书再上机操作”更加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课前已经有效预习,不论课前课后,教材是必须要仔细看过一遍的,这样才能打牢基础,减少知识盲点。此外,大量上机练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掌握机试感觉,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很多教材或者老师未提及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能力。

第三,合理计划。目前中级培训要学习8门课程,各科并非同步开课,学时也各不相同,最后两周主要集中学习审计软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及access,学好这三门课程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课程的复习,努力做到“学新不忘旧”。因此,除了课前自学和课后练习外,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及复习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吸取精华。计算机中级培训到目前已完成36期,每期都有学员针对各科知识点加以总结且无私分享给大家,大家得到大量的“前辈”总结后可进行梳理分类,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总结,吸取其中精华。此方法尤其适用于笔试,绝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篇3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Auditing"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LI Hongchun, XIONG Li

(Jiangxi Financial Professional College,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Direct at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course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this paper from angles of three dimensional of carrier of textbook,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links and teaching method, to analyse the 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Auditing" textbook, and implement those concept into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make three dimen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can al-round servic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textbook;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 multi-dimensional; auditing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德国是进行得最早的,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课程设计中组织企业和学校的有关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职业分析,把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知识操作频率、操作顺序、工作态度等内容经过综合提炼总结编制出某一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并据此来编写教材内容。国内高职高专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是伴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进行的,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下发的教高【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要求切实做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工作,宣告“一本平面纸质教材和一张CAI课件光盘模式”时代的结束,高等教育开始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整套教学方案。

同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都要求一流教材。教材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中项重要的基本建设。目前,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都在进行之中,包括审计学科,但真正完善的立体化的教材还很少,目前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志和主编的《审计》和《审计实训》是高职高专适用的。

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本文依托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结合审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以社会审计作为研究对象。拟将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实务合并为一门课程《审计》,以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模式对社会审计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建设包括课程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网站三个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零距离”对接,达到教学效果优质化和最大化。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拟从以下几个维度系统进行。

1 教材载体的立体化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首先是表现在教材载体形式的立体化。在教材的编写中,以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顺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注重实用和实效,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实务操作内容的比例。科学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坚持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追求目标,重视训练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和职业道德素质。

审计立体化教材的载体,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教学包。课程教学包主要由七部分内容构成,分别针对教与学的不同对象和目的,多角度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诠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对教与学的效果合理进行评价。具体包括:(1)纸质主教材;(2)教学参考书;(3)电子教案;(4)课件;(5)习题库;(6)案例库;(7)网络课程。

第二层次: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是要按照课程、知识点和媒体素材三层组织结构管理,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搭建起来。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并应用数据库、媒体制作工具软件为开发工具形成的学习系统。

第三层次:学科网站。根据审计学科、专业、领域及教学层次建设服务型网站或综合型网站。借助现代化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建设具有交互型特点的网站,使用浏览器实现教学信息服务、教学资源服务、教学过程服务和教学资源建设服务等四大服务功能,通过上传、下载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支持。

2 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坚持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色,注重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分析本课程知识的整体系统和内在的逻辑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精炼,在教材中注重体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所谓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即从横向要体现本课程中相关的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从纵向要体现本课程中的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及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为此,我们注重处理好新、旧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对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了电算化审计的内容,以适应现代会计与审计技术的发展水平。

2.1 主教材在内容上体现立体化,具有先进性

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展现自身教学魅力的出发点。根据课程目标,针对会计中介机构的审计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主要审计岗位,本课程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并通过与企业和事务所相关人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访谈的方式,分析、论证、对原有课程重新梳理、分类、定性、组合,确定审计岗位的素质要求、审计技能实操的能力项目和相关的知识支撑点,具体包括编制审计计划的知识能力、针对报表项目实施审计程序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知识能力、编制和审理审计工作底稿的知识能力、出具审计报告的知识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掌握财务报表审计技能,熟悉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流程。根据这些关键知识支撑点,本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理论基础知识部分只要够用就好,突出实务操作部分的内容;同时充分体现了新颁布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最新理论、思想,充分吸收国内外经典教材的优点,并结合现代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建设成一部内容充实、案例真实且便于操作、适用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了让教材有更方便于学生学习,同时将其电子化,作为教学资源库的一部分,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

2.2 案例库的内容以会计事务所常见审计项目案例为主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是根据业务循环进行分工,所以案例库按审计业务循环设置,每个业务循环根据内容都有具体的审计操作提示、审计案例一般内容较多,教材里往往不能列示过多案例、本教材采用案例库的形式予以提供,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此外,案例的选择以会计事务所常见审计项目为主,要求学生根据本业务循环的审计程序,对案例中要求的主要账户进行审查,并作出审计结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这样的案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3 教学环节立体化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反映在教材建设上,就是不仅要建设好基础知识教学环节,还要建设好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环节的优化提供支撑。

我们在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编写中贯彻了“夯实基础,知识够用”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目标,注重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必备审计知识。配合有关章节所附的审计案例,将审计工作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在实务教学内容的编写中坚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对传统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更新,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介绍审计工作循环和各种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将独立、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观念贯穿始终,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审计职业意识。

4 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现代教育技术把动画、仿真等技术引入了课堂,让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一目了然,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把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通过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大大方便了教师在备课、开发电子教案时的教学工作,如此一来,教材就“活”了。

同时,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一项新内容。课程网站在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建设了相关的课程网站,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资源、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课程考核、互动测试等栏目。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公布到网站上,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明确课程要求和教学进度,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辅导答疑、教师信箱等栏目的设置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上的交流。课程网站的建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网络成为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可通过课程网络自主汲取新知、启迪智慧、提高索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

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使教材从原来的单纯纸质化转变为全面立体化,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又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5 结语

根据以上多维度建设目标,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教材载体的立体化(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等),而且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包括传统内容、现代内容、学科发展趋势等),教学环节的立体化(包括理论教学、实务教学等)以及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包括课堂教学、课外网络自学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改善了教学效果,使教材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示范院校的建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路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于课程设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杨昌红,李淑琴.建设《审计学》立体化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9(8).

篇4

一、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年初,新主任刚上任,我及时汇报了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环境。在新领导的安排下,我们积极开展日常财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认真执行领导的统一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财务工作的管理,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在年初加大财务基础工作建设,从粘贴票据、装订凭证等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细化财务报账流程。按照县计生委检查通知精神,我们又学习了《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及财务印鉴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等,每月终结都要进行自查、自检工作,逐步完善计生办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在专项经费的支出上,认真领会计生委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预算,不挤占、不挪用,保正专款专用。每月底定时做帐,编制上报专项经费决算报表,为领导做出相关决策及时提供了财务信息。

篇5

论文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教学也不符合审计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违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较大。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3]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篇6

【关键词】应用型 审计学 教学改革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曾确切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其引起现代教育的目标任务的逐渐变化。此项改革导向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在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做出改变,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此同时也对我们地方本科建设提出了改革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而《审计学》是一门不仅理论性强,实践性也非常强专业核心课程。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审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一步结合审计学课程的专业特点,完善并提升授课内容和方式,设计更为优秀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对审计学教学进行改革,是提高本科院校审计学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涉及的很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教师授课难度也比较大,再加上其理论比较枯燥,所以出现了“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其综合性比较强,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管理学、经济学及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知识,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综合专业基础,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从内容的可操作性来看,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学生仅仅通过课堂的审计实验去掌握该课程的实务知识是不够用的,只是纸上谈兵,还要进一步参与具体企业或事务所的审计实务实习,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实际出发更好践行审计理论知识,掌握好这门课程。

二、审计学教学存在的现有问题

审计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特点决定了: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又迫切要求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的审计学教学现状显然没有满足上述要求,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审计学理论性方面分析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教学内容会由于其专业性呈现枯燥乏味等特点,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传统的讲授教学手段,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考试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难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此外审计学课程性质与特点来分析,它与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会计)不同,它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需要解决的是“what”和“why”的系列连贯问题。所以仅仅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审计学的特点不符,抽象化教学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厌倦并产生畏难情绪。又加上受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干预,导致片面追求理论测试成绩,割断了教和学的关系,严重违背教学基本规律。

(二)从审计学实践性方面分析

审计学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审计实务学习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审计知识。而从目前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实践教学目标依旧不明确,对学生的培养仍是纯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没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审计学课程缺乏一定的实践训练模块,如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及校外实习等环节的协调,这些实践训练没有严格放入到审计学教学中去,甚至未列入到对学生课程成绩考察中去,明显对其重视和投入不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果一味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最终会导致学不能致用的后果,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造成了培养与需求的脱节。

(三)从审计学综合性方面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审计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在本科院校教育阶段,审计学一般是在“大会计”架构下完成的课程教学,与审计学有关的课程内容大都是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现象将会阻碍学生开阔审计基础知识视野,使审计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适应性受到影响。部分学生拿学会计专业课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其是对会计学的进一步总结,无足轻重,所以导致学生忽视审计学学习的重要性。

从教师方面来看,审计学的综合性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具备综合专业知识水平。而目前大部分的专业老师可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可以达到要求,但实践经验这一块还存在比较欠缺的现象。所以这种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学习和认识的不足,只是纸上谈兵,毕业后无法较快地融入工作。同时由于教师培养模式的不完善,导师审计学教师缺乏参与审计实践的机会,缺乏对外交流的机遇,这样将不利于审计教师人才的成长,也不利用学生享受更好的师资水平。

三、基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审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审计学的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在基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前提下,针对目前本科院校审计学教学存在的不足,特尝试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改进审计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其创新性

对于审计学理论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我们首先应进一步改进审计学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视不同章节采用过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审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其次,改进课程考核方案,不仅仅依据学生的卷面成绩为评判标准,还应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加大对审计实务知识的重视。最后,进一步淡化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多方面考核教师教学水平,而不只是通过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二)重视审计学专业实践模块的建设,提升其实务操作能力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实践教学而言,其目的是培养综合性专业审计人才。而传统的侧重理论教学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审计学实践模块的建设刻不容缓。而审计学专业实践模块的建设主要体现在:首先,学校应具备审计学课程实习实验室,采购与时俱进的审计软件,满足教学实践需要。其次,院校应积极与校外实习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实习场所,为其将来更快地融入社会工作。最后,积极引进高等专业社会人才,定期举办审计实务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其对外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实践性、专业性审计人才。

(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其综合能力

俗话说“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是传播者,教师的知识水平将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构成产生影响。作为审计学专业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部分教师一毕业就进入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为了克服其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教学现象,对此各院校就必须要重视教师的后期成长教育问题。如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与交流力度,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着重派遣优秀教师到高等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进修,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此外也应注重“双师型”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同时也可增加教师深入企业或事务所的学习机会,提升其实务教学能力,进一步减少其自身综合能力与教学脱节的可能性。

四、结论

综上,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均需在目前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革。具体改革思路为:授课理念上,强化教师的“传道”与“解惑”,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授课方法上,综合运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训教学等多种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进一步加强审计实务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应加强审计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讲授,兼顾审计基础理论和实务的综合教学。只有进一步落实改革措施,我们才能离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齐兴利,郭云辉.审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05).

[2]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3]张咏梅,孙希芸.审计教学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06).

[4]余玉苗.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2011(12).

[5]徐向真,陈振凤.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1).

[6]马云平,许延明.浅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3(04).

[7]张F捷.大学审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04).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尤其需要财务会计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度的信息化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培养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么应用型高校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目标

一般对应用型教育的理解认为应用型教育是指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专业人才教育,教育目标为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能力,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面向整个经济活动的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从应用型教育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型教育应该具备两个层次的内容。

1.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力

2.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并且具备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在建设应用型教育下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把握这两个核心内容,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培养要求

为了完成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目标,构建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教学课程、方案和质量与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吻合度;相关基础设施对教学的支撑度;以及社会对培养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满意度。完成上述“四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为: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基础

要热爱祖国,愿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有责任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吃苦、会做人,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财会职业道德规范。

2.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关键

必须对理论知识有很好的理解,熟悉我国的有关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报表分析等基本知识与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成本分析能力、财务报表阅读和财务指标分析能力等。

3.把握知识的全面性是学生创新的关键

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熟练应用会计语言;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熟悉通行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数据库操作,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熟练掌握基本的汉字输入方法,具备文档的编辑、排版、表格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

三、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文把一般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称为传统财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总结为两大类。

第一类把专业课程按照三个大类进行划分,分别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财政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上、中级财务会计下、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而专业选修课程种类繁多一般包括15~25门课程。

第二类把专业课程按照“2+1”的模式进行划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与第一类基本相同,特殊的就在于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按照专业方向课程来进行设置,一般专业方向设置有:涉外会计方向、内部控制方向、审计方向、管理会计方向、财务管理方向和金融方向等。

传统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初看起来是基础和核心课程分配合理选修或者方向课程设置明确,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各高校的课时分配情况和上课学期情况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不能满足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需要。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比较晚

一般情况下基础会计专业财务会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大部分高校是在大二的上学期即第三学期才开设。这种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基础专业课程的实践比较晚,对学生在大学里面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相对造成一种滞后反映,影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2.部分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合理

例如,在国内的很多大学财务会计专业里《税法》和《审计》在很多大学里的授课学时数为36课时,这个课时数远远不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这对应用型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很大。

3.课程的安排顺序相对比较混乱

查找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里发现,《审计》与《财务管理》同时开课,《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同时开课。课程设置时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四、应用型教育下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应用型教育下,我们要符合应用型财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文认为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应把握突出重点的同时,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建设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上应完成以下几点才能完成“四度”的要求。

1.把握财务专业的主干

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为以会计的核算为基础,这里牵涉的基本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税法》,这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系统地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为应用型财务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主干课程与发散课程的课时数分配要合理

对于主干课程我们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时数量应该比较多,一般不能少于54课时,个别课程应在72课时以上。对于发散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不应超过45课时,一些课程可以考虑以报告加自学的形式来完成,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什么。

3.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应在大一开始

财务会计专业起码在大一的下学期就应该学习《基础会计》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应该学什么,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度提前,促进学生对财务会计的兴趣培养。此外,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应该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知道作为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我们要具体怎么做人。

鉴于以上几点总结出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列表及开课时间及学时数为:

第一学期开设《会计职业道德》(36);

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会计》(54)、《经济法》(45)和《市场营销》(36);

第三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上》(54)、《管理学》(36)、《财政学》(36)、《金融学》(45)和《经济法》(45);

第四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下》(54)、《税法》(54);

第五学期开设《财务管理》(54)、《成本会计》(45);

第六学期开设《管理会计》(45)、《审计学》(45)和《会计信息系统》(45)。

此外,专业方向课或者选修课可根据学校情况来开设,《证券投资学》一类的课程可以开设报告课程,会计核心课应适当设置实习课:

对财务会计专业基本的专业课程的构建,主要体现的思想为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合理安排课程的课时和上课学期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四学习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把握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最终使每个财务会计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篇8

关键词:软件工程(会计学) 复合型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云会计等概念或名称的出现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在管理学科下,目前设置有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审计电算化)等专业。与此同时,在大连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设有软件工程(会计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在质疑声中走过多年,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道路上创新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及隐含的问题

“软件工程+会计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趋向于两个方向的培养,即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和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其人才培养都具备一些特点和不足。

(一)专业的新颖性

相比授予管理学位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在工科背景下探寻出的一种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创新模式,是将软件工程技术赋予会计行业背景,使其具有了专业生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软件工程+背景方向培养模式的新颖性决定了该专业在目前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在目前环境下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为高考报考时的“无目的填报”和就业、考研时“尴尬专业定位”。目前,软件工程(会计学)主要是授予工学学位,被认为是计算机类专业,因此报考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时不能填报会计岗位。但是,我们要坚信背景方向的复合培养模式具有时代先进性,适应了当前和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二)学科复合性和交叉性

软件工程(会计学)横跨工科和管理学科,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语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要求,而软件工程(会计学)的复合性完全符合了这个要求。

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软件工程和会计学复合性及交叉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受学分限制,复合型课程数目和学时数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往往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易呈现“两张皮、无交叉”;(3)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队伍薄弱;(4)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将两者有效进行结合的意识;(5)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高端有效需求还比较弱,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

(三)专业课程的难度性

1.课程设置的难度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其设置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1)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课程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2)目前在高校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3)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4)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更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2.课程学习的难度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这是因为:(1)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2)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3.学习思维的跨度性。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法适度地转化学科意识,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四)课程学习的基础性

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类和会计类的核心课程,课程量大,学分高,难度较大,但是并不是“难不可攀”。因为开设的是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考核难度性较大和专业深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占较少比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和很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且,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课程之上,更深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五)课程学习易出现“尴尬现象”

软件工程(会计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最佳效果是培养出“强计算机、强会计”的人才,但没有学科思维跨度和因兴趣偏向,易造成“强会计、弱计算机”和“强计算机、弱会计”,最差效果是“弱会计、弱计算机”。因此,在学习中切忌只关注某一个方面,或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在课余时间自我充电,注重专业的深度,防止这种“尴尬现象”的产生。

(六)就业前景乐观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财会管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管理、高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IT行业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等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运用及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

(七)专业继续深造可扩展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作为复合型专业,其毕业生在进行继续深造时可选择的专业面较大,包括:(1)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其中最适合的研究方向为会计学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2)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3)会计专业硕士(MPACC);(4)软件工程专业下的企业信息化方向(学术和专硕皆可);(5)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学等。

(八)应用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交叉性课程进行理论上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培养出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优化“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提升专业认知

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软件工程与行业背景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都应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从哪个学科复合而来的会计信息化毕业生,都应该可以和传统学科专业一样,在毕业时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时可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和复合性,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创建应用型特色班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有大部分学生从事会计软件相关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还可以仿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大型软件工程共建会计信息化特色班,在每个学期1-2门课程由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进行授课,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接轨,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信息化工程师。

(三)推进双学位式培养模式

鉴于本科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相关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缓解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的尴尬局面。

(四)适时转换学科的思维模式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中,应学会在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中进行思维的灵活转变,对计算机学科中的结构化知识加强记忆并总结出规律,对管理学科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应加强理解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时,应防止“两张皮”和单一地偏向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将计算机的思想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而且,在进行交叉性课程学习时,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

(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软件工程(会计学)的课程较多且难度较大,但是学科基础知识足以撑起学科的框架和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应“眼高手低”,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而失去专业的学习兴趣。

篇9

质量一词的用法很广,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可见,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而且也包括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对于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可以统称为工作质量。关于内部审计质量,从质量的定义出发,考虑内部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可表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具体也可将其划分为如下两部分。

第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实施某项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内部审计一般包括准备、实施、终结等阶段,每一阶段中各项工作均有各自的质量。

第二,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及其提出建议的质量。高质量的审计结果能帮助建筑企业管理者正确了解建筑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据此做出相应决策。可见,内部审计质量是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

2 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准则得到遵循和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内部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好坏,也关系到建筑企业管理的效益。在我国,内部审计的起步比较晚,虽然近些年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给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1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状况的好坏。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其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外部监管力量不足与内部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及质量控制的主要约束因素。

2 .2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人员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中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方面,内审人员即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再健全的控制制度,离开了内审人员的执行,质量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项目的执行人员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胜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及结果的质量。

2 .3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业务过程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另一客体。目前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在开展业务、承担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同时,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也严重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些建筑企业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并没有对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单凭主观判断安排审计项目计划,使一些高风险项目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内审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审计实旅方案缺乏足够的重视。

第三,审计终结阶段存在的问题。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最终结果,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但在内部审计中一些审计报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3 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3 .1 优化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环境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建筑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内审工作应当由行政型的法规强制管理、分散管理,向社团型的行业自律管理、集中管理转变。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协会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行业管理体制,通过行业自律管理强化内审质量控制。制定和贯彻执行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协会的基本职责。内部审计协会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程度,加强具体实务操作指南的建设,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与国情相结合,在规范制定过程中履行公允程序,提高其代表性程度,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被遵循程度。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日益受到重视,有学者建议内部审计协会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该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研究,制定《审计质量控制指南》,组织实施对内审机构的定期(如三年)质量检查,总结推广质量控制先进经验,奖励优秀审计项目,处罚质量低劣的审计项目等。

(2)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早在1 978年由IIA的《内部审计职业行为守则》中就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内部审计要实现独立性,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足以支持其完成的审计任务,同时应保证内审人员有足够的权限使其在执行审计时能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地位越高,权威性越大,就越能发挥作用。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其领导层次愈高,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就愈有保障。董事会是公司的执行机关,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董事会之下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独立性。因此建议我国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设置在由董事会与监事会成员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之下,在业务上,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指导监督,审计委员会负责对经理层的职责履行进行控制监督,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行政上,内部审计机构向部门经理报告工作,并对下属各职能部门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这样的组织结构设黄既能便于董事会实施垂直管理,及时了解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又能避免内部审计机构受被审计职能部门的牵制和干扰,确保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并有效提高其权威性,使其能集中精力专注于内部审计工作。

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权限是保证内审人员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内审人员应被赋予对相关审计资料的调阅权、复制权、询问权、自主决定审计类型权、参加重要会议权、一定的处理处罚权等。

3 .2 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1)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要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设置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及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如建筑企业规模较大,该机构是内部审计机构中的独立职能部门,如建筑企业规模较少,审计业务量较小,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只有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不至于形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真空地带,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到保证。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能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2)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体系

严格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机制,实行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现有的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规定,满足条件的人员可直接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不能满足条件的人员需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有关法律法规与内部审计准则、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这些主要集中于对应试者的审计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对应试者专业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则没有要求。这种规定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应试者无需具有系统的财会、审计等相关知识储备而仅凭临时复习就可能通过考试,这导致审计人员进入内部审计工作岗位后很难胜任。因而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专业背景及相关知识方面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在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参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及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执业规定逐渐形成我国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

(3)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内部审计人员除了经过严格选拔之外,在进入建筑企业工作后,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规范、新知识,接受后续教育。《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对后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及学时等方面已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是如何落实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单位的特点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的目的是要迅速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各种技能,尽快提高工作质量。因此,审计培训管理是一个充分考虑实际工作状况的内容。

3 .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子系统与人员控制机制子系统是业务过程控制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建筑企业应该在遵照内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业务程序管理手册,对具体审计项目的选取、审计业务的执行、工作底稿的编制及最终审计报告的出具做出明确规定。

篇10

摘 要 随着国家的建设的发展,企业的总体投资规模的扩大,小型项目(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对应一个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小型项目名目繁多、工期短以及单项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等原因,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出现“失之于宽”的局面。为充分发挥审计的功能与作用,切实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笔者参加了小型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竣工决算审计,下面结合竣工决算审计的实践经验,探索总结小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的新方法。

关键词 小型项目 决算审计

一、简化程序,突出重点

同重点工程、大型项目相比,小型项目因其具有“小”的特性,所以在审计程序上应进行简化处理,可按照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审计,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项目建设前期管理工作的审计

根据工程建设前期的关键点,有重点、有目的地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代替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概算批复等阶段的工作进行审计。审查以上资料是否齐全,是否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是否有相关部门审批等。通过审计,找出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顺了建设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程序,促使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二)加强项目竣工决算财务报表编制的审计

此项审计要重点审查“交付使用财产清册”是否按规定编制,清册各要素的填列是否齐全,填列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合规,账表是否一致,数据汇总是否正确。通过“交付使用财产清册”与财务明细账的账表进行核对等符合性测试,不仅可以充分反映被审计单位资本性支出的基础工作状况,同时为评价报表编制所涉及到的财务、预算、工程管理部门及二级单位等诸多部门和环节的作业衔接性、流畅性提供依据,而且通过审查账表的一致性和报表归集合理性,为进行投资概算分析提供准确数据。

(三)做好项目投资及概(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在工程结算审计的基础上,要着重进行概算对比分析,查证超支和节约的原因。一是审查各种资金渠道投入的实际金额是否属实,有无建设资金不到位问题,不到位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二是概预算总投资和实际投资完成额是否属实,调整概算是否合规,列入决算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它投资核算是否真实、准确;三是工程建设项目有无超标准、超规模和乱上项目、搞计划外工程或者将工程款挪作它用等问题;四是查明有无自行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和搞概算外工程等。通过分析对比,从源头上发现并整改企业在资本性支出项目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项目建设规范运行,建设资金合法使用。

(四)加大项目建设成本的审计力度

工程建设成本审计是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也是查找问题的主要部分,但对如何将管理审计融入到竣工决算审计,值得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实践和总结。

搞好成本审计,一定要重点审查总成本构成是否真实、合规,核算是否正确,工程建设总成本有无节余或超支,有无将不应列入建设成本的开支列入建设成本的情况。一要审查建安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包括安装设备、非安装设备及工器具等)和其他投资核算是否真实、正确;二要审查各项购置费用是否控制在经审批的概算之内,其他费用,包括材料价差、管理费、财务费等的分摊是否合规;三要审查建设单位是否按照概算及有关制度对建设成本正确归集,单位工程成本是否真实、正确。通过审计,认真查找并整改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工程成本核算,正确归集费用项目。

以上是小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小型项目因其“小”,施工时间短,可在全年小型项目结束时集中归结为一个审计项目,编制审计方案时力求简单、具有普遍适用性。对全年的已竣工小型项目审完后,将审计结果形成综合审计报告报上级审查。不能因其“小”而不予重视,在审计时注重效率和效果,对小型项目的审计力求准确、及时、简化。

二、灵活运用方法,注重审计质量

竣工决算审计是综合性审计项目,从其内容来看,它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既涉及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作出评价,又涉及对工程、设备管理、概算投资以及结算进行监督和分析。因此,审计内容的专业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般审计基础知识和经验,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施工、采购、验收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如果在审计评价时对问题的把握和分析驾驭能力不够,从而做出不恰当或不全面的审计结论,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背离了审计宗旨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