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上世纪末以来,网络课程的建设逐步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教育部于2003年4月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精品课程为导向,推动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普及,逐步形成了国家、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精品课程评审体系。各高职院校也以申报精品课程为契机,纷纷建设网络环境,开发网络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网络课程的日益增多,也暴露出一些应用中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与意义
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以计算机为中心,把文字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音视频处理技术集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根据应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和全日制教育网络课程。其中,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是以学习资源为中心,围绕学习资源整合学习活动,学生主要是通过网上来学习,很少甚至没有面授环节,这类课程主要应用于网络学院和电视大学;而全日制教育网络课程则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习活动整合学习资源,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网络课程起课外辅导或课堂延伸作用,这类课程主要应用于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两类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与应用方式均有所不同。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网络课程必将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制约网络课程发展的主要已不是设备或技术等硬条件方面问题,更多的是观念、方法、技巧等软条件方面问题。就高职院校来说,推广网络课程的应用具有以下一些特殊意义。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出去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此外,学生还要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外教学点进行实训。如何在顶岗实习期间或校外实训期间完成校内课程的学习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的一块心病。利用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顶岗实习工作之余开展课程学习,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大多地处远郊,每天下班下课后教师都要返回市区,难有时间在课外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课外无事可做,多数时间都泡在网上,或是玩游戏、或是QQ聊天。网络课程的应用将有效提供师生交流平台,使教师从网上出现在学生面前,无形中延续了课堂教学。
二、网络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已开通了网络课程,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开发建设,轻更新维护
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前期建设投入多、力度大,制作完成及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的现象。没有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后续维护,加之一些功能模块几年如一日,内容没有更新,因此访客寥寥,许多课程甚至根本不能访问,形同虚设。
(二)重成果展示,轻在线使用
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在设计课程页面时,常常偏重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画面很美观,但较少考虑如何方便使用,即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更便捷地使用网络课程,特别是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来考虑如何发挥网络课程的远程教育作用。作者查看了5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平台,虽然他们建设的网络课程很多,但真正在线使用并有教学记录的网络课程不到10%,其余都是处于闲置状态。
(三)重数字资源,轻互动交流
当前网络课程都比较注重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但普遍缺少交互性, 学生不能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地得到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而教师也不能及时搜集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意见, 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在上述5家高职院校在线使用的网络课程中,几乎都没有师生互动交流的记录,网络课程成为单向传送信息的“电视台”。
三、推广网络课程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力争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教学资源共享及师生交流互动的有效教学平台。
(一)构建管理机制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涉及校内多个部门,参与人员也较多,因此,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落实开发和运行经费,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奖励方案,以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确保建设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为有效协调有关工作,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的网络课程建设委员会,下设建设办公室,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务督导、系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相应的信息技术组、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组、项目实施组及专家评审组,分别负责技术支持、培训指导、遴选验收及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研讨,在研讨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提升。
(二)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传送、展示及交互访问,不仅对网络软硬件设备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开发和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多由两类人员完成:专业教师与软件开发人员。专业教师负责网络课程脚本的编写工作, 网络课程平台的技术构成则由软件开发人员负责完成。然而,在高职网络课程的开发中, 仅仅依靠这两方面的建设力量不足以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 还有两类人员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是技术专家。在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中, 因为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情景性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所以,技术专家应是参与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成员,他们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设计工作。二是教育技术人员,他们是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络平台应用方面的专家, 可以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教学课件、页面布局与教学活动, 也可与协助软件开发人员完成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特别是在网络课程平台的后续维护中,主要依靠教育技术人员。
专业教师、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是完成高职网络课程建设的四支中坚力量。
(三)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从交互角度,服务学生为出发点,通过网上自主、个性化学习,交互交流,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内容在选择、组织和表现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产业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要将课程本身的逻辑架构与学生的认知习惯统一起来。教学内容应采用模块化的方式,以教学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单元,用多种媒体形式生动表现出知识点,例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各个教学单元都要有以下几点:课时的安排、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以及进度、学生应做练习题等。在主要知识点上要有丰富的学习内容,依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一样的单元结构。模块组织结构要具备有关知识点的链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跳转,即模块化的教学要有开放性以及可拓宽性。
(四)设计导航路径
网络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然而,如何有效地共享教学资源,却依赖于课程的导航设计。由于课程信息量庞大,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错综复杂。因此,除了在信息结构上要合理设计外,对信息的导航策略也必须重视,要求导航设计做到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页面组织要反映课程的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在网页中应有到课程起始页、前后页、上下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
课程网站首页的导航条目不可过多,仅放主要条目及常用条目即可,应以图文并茂方式呈现。首页可以显示一个网站访问统计,方便访问者即刻看到网站的使用情况。
(五)开辟交互渠道
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既支持同步学习,也支持异步学习。网络课程既可为学生远程自学使用,也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辅助。网络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结合学生需求和使用习惯开辟出多种交互渠道,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互。
人人网的互动形式多样化,用户参与氛围浓厚,赢得了网民的青睐。可以借鉴人人网中的板块设计思想,开发出多元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实现认知、情感、自我的需要。除建立传统的在线答疑、BBS论坛、聊天室、日志等交互渠道外,还可以建立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登录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微博,上传与分享资源,并结成学习小组或者学习社区。
在交互过程中,教师最顾忌的是怕工作量太大,无法一一应答学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互答,教师对互答正确的给予确认即可;同时可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到“常见问题”栏目,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反复提问同样问题。课程网站要能自动统计出学生参与互动的记录,并能显示积分,以此鼓励学生多上网交流。
(六)细化评价指标
网络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非常广。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好和不好来衡量。只有综合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网络课程,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必须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 不能盲目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评价的指标必须是具体化的目标,指既可以通过实际的观察、测量、评定的方式进行度量,又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操作。这就要求用操作化的语言对指标加以定义,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无法直接测量的目标,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之成为可以间接测量的目标。
评价指标至少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可用性等四方面的指标。其中,教学设计指标包含课程信息、课程定位、课程作用、学习目标、组织结构等要素,教学内容指标包含科学性与适用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媒体素材等要素,学习活动指标包含教学交互、作业测试、学习评价、教学效果等要素,可用性指标包含开放性、调整性、完整性、学习帮助、导航设计、访问统计等要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是必然趋势,尽管在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推进网络课程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涵舒等. 有关网络课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2-46.
[2]邓果丽,孙晓华. 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9(5):106-108.
[3]赵立影, 顾容. 高职网络课程设计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71-72.
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语文 自主学习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generally set up in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basic public cours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of modern teaching media in the environment, the use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become the future trend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t provides ideal conditions for ope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Based on this premis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s discussed,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optimizatio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Chinese; autonomous learning
1978年新时期高等教育界的代表人物匡亚明在南京大学率先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200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①首次充分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对国家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大学语文与普通话等级考试等方面的联系,使其早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高校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如今,大学语文课程不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更是初高中语文课程在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于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点。
1.1 当代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状态初探
南大教授沈道初回忆匡亚明先生最初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原因,即“看到理科学生写文章、写信都不行,语言不通,就提出理科学生要学学语文,文科学生更要学好大学语文。”②所以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为了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笔者身处教学的第一线,经常能够听到很多理科同学在抱怨说“我以为上了大学就再也不用写作文了”,“我就是不愿意学语文,高中都学够了!”“我最不喜欢文言文!”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我在高中没学好语文,幸好现在有机会可以弥补以往的遗憾。”“我特别喜欢某位作家,希望大学语文课上能够讲到这位作家的作品。”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面对的问题,即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充满个性的学习需求。这也使大学语文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贯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作用,却缺少支持学生持续学习这门课程的直接利益刺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弃学心理。那么,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重视这门课程,成为建设大学语文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优化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为这门学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
1.2 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调查
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开设至今,其教学方式就一直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提高文学素养的人文性中徘徊,正因为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工具性,这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文学性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所以,大学语文教师总是试图在两者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的砝码,却往往只能向某一边倾斜。从以往课堂由教师一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一直没有间断。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砝码。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建设
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2.1 大学语文网络教育应具备的条件
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面临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教育体制改革大潮中,大学语文网络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
具体来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条件:(1)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教学资源,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学习平台,即与教材配套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等;(4)教学通讯,通过教师开设微博、邮箱等方式进行网上的交流沟通;(5)教学测评,设置多种方式的学习成果检测方式,对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学习结果考察。除此之外,还有进行立体化教材以及教辅材料的开发(教学光盘)、课件的设计以及制作、普通话测试网上互动平台的建设、网络题库的建设等等。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中,新的教学模式的使用需要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自由互动的教学平台的全方面配合,这为高校大学语文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
2.2 网络环境中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在教学研讨中出现了“自主学习”的概念。但是,在我国以应试为目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绝大多数学生在结束了“痛苦”的高三生活之后,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式的大学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薄弱,面对宽泛的学习内容,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多数学生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依赖性很强,缺少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意识。
面对网络环境中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试行,除了学生的“不在状态”,包括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本身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还不十分明确。许多大学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学科的师资队伍经常出现变动,很多教师把教授这门课程当作“临时客串”,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甚至很多高校的管理层对大学语文学科的建设改革仍然不够重视,致使大学语文教学至今仍停留在相对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中。
3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导致在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信念都需要接受更高的挑战。
3.1 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具备更加先进的教学素养、掌握能加扎实的信息技术,才能应付开放式教学中的种种突况,才有能力为学生建构一个更轻松、更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学观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形成一种交互性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指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和评价者的作用。由此可见,强化教师的教学素养俨然是实现网络环境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3.2 优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也需要学生建设“自主性”的学习意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设施如校园网,轻松地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与网络学习对象进行先一步的接触。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除了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真实的语言、文本学习资源之外,还有与教师的直接性的自主互动,而教师在网络环境中需要做到ρ生进行文学、语言学习理论及时指导、学习计划的辅助制定,以及学习策略的重点培训。同时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的调节等事项。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观念。
3.3 建构网络环境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授功能,只让学生进行自学,而是给学生充分选择学习对象、策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积极思考问题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是要结合教材提出有难度的学习对象,启发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贴近学术前沿,带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学习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是在网络环境中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导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任务设计出独特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内容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师生通过网络通讯、以及网上测评等方式,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结合成为学生独立的的知识情感结构。
本文尝试着从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态、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在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难点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以后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些参考。
注释
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唱主角;教学手段;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后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要让学生“唱主角”
提前预习,布置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课堂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导演是教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教学目标,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好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分配好任务,并选择有效的检查与考核方法,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尽量让学生多唱主角。如我们在学完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后要求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最拿手的一件小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结果精彩的表演带来更为精彩的评论:某同学介绍用墨水在纸上吹梅花,吹作程序一二三分得十分清楚,最后还激励听众如有兴趣大可一试。但是从表情看,这个同学表情僵硬,比较紧张。某同学介绍折叠一箭(丘比特之箭)穿心,她拿纸演示,但是讲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明白怎样操作,她的程序介绍不清,而且从头到尾使用“再对折”、“再对折”这样概括而类同的语言,在说明上是失败的,但这个同学表情自然。这样轻松而多效的课堂形式可多多开展,尽管有些耗时间,但更适合中职学生。
三、教学中完善教学手段
完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改变了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与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借助“多媒体”不仅可以实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创造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建立网上教室。 开发语文网络系统,建立网上教室,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由学习。利用网络的优势,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教室”交流、答疑,了解学生的要求,反馈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则在网上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