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5

一、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很多课文描绘和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描绘了草原的空旷辽阔,有的再现了林区的广大富饶,有的赞美了山水的奇特秀丽,有的记叙了奇异景观。通过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与可爱,从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介绍课文作者的爱国事例.揭示他们的伟大人格,来启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救济粮”;鲁迅毅然弃医从文,他的伟大精神和人格,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魂;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投身于国防建设,为我国航天事业和核武器的发展作出贡献。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志士抒写了一页页动人的乐章。通过这些事例的讲授,可以给学生树立爱国的楷模,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本身就负有教学语文与教学做人的双重使命,而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21世纪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当代青年面临的最大课题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所以加强青少年人格培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培养健康人格。

1.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本,把情感教育以单元的形式归类,重点突出,思路非常清晰。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人需要有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助,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以及高中语文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即在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贯彻审美追求。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趣,提高美的品味,培育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语文课本中作品的内容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它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内容。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或是千古传诵的经典,或是崭露头角的奇文。它们呈现给读者面前的是自然景色美、人物形象美、推理逻辑美、语言韵律美。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感情经历去感受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不同一般的高级的美的感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只有做到这点,才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使命。

四、总结

总之作为基础教学重要学科之一的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出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在新时期条件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新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原则,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语文德育功能,从而对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形成基本价值观产生更为积极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蓉.文言文教学如何以情感人[J].学语文.2007(02).

[2]冯渊.审视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教材的编写思路[J].中学语文.2007(05).

篇2

关键词 : 高中 语文教学 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的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语文教学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首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各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但要说更丰富、更多彩、更生动非语文学科莫属,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美好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蕴涵着高尚的价值观念。《劝学》《师说》《沁园春・长沙》《死水》《再别康桥》《荷花淀》等名篇都是高中生很好的德育材料。可以说,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是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的、隐蔽的,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上,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功效。

例如,学习屈原的《离骚》要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那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对统治者和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耍并为之而奋斗。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体验中培养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成语接龙,收集简报,做手抄报,让学生练习书法,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想,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自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专题《优美的汉字》从汉字的起源讲到汉字的形体、构成,又讲到汉字的文化,内容很全面。努力追求汉字教学的三味:文学味、文化味、美学味,取得了感受文字美的教学效果。宋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这样,在活动中,在读书中,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德育教育。

第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到了发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他们的理解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喜欢写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对于《苦与乐》、《顺境遇逆境》、《张和驰》等一类命题,一般都能从两方面辩证地来分析论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得出结论。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关心国家大事,喜欢阅读报刊,对改革开放的变化,对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喜欢议论,谈看法。如十以来的反腐败问题,民生问题,高考移民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引导他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语文课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更多的德育渗透的方法。

参考资料: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现在本人结合自己22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淡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语文课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电化教配直观新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有三课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带领学生领略青年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再现剑桥风景,讲解剑桥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以用图片再现历史上著名的母教子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巴金对忙碌、沉重、贫穷、勤劳、博爱、温馨的大堰河的爱及作者表达对保姆的深深的悼念、悠长的追思和真挚的感恩。从而渗透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父母的强烈的敬爱之情。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 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 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这样,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讲授人高一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就抓住两个关键性的词语“天伦叙乐”“ 紫色的灵魂”大做文章: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本意,天伦,天理伦常 。伦,人与人的关系。儒家里的五伦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 叙,强调一个挨一个的序列。再引导学生联想对比思考古代的“三纲五常”,并作解释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而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再讲到巴金的身份与大堰河身份的格格不入,从而突出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也有此生发对“紫色灵魂”的理解。突出巴金对保姆的赞美和悼念之情。以达到教育学生不分门第观念,平等看人,热爱父母,珍惜拥有的德育思想教育。教学中,我就提倡把学生的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 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当然,荆轲虽然刺杀不成功,但是也要引导学生明白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企图凭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的义侠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教育学生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篇4

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记忆轻感悟、重德育轻美育、重内容轻形式等一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仅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工具性上,满足于字词的疏通和掌握以及语法现象、句式特点的辨析等方面,而不是文化的传递和弘扬。

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具有“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思想。所谓“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去追求,而是指教师要放眼长远,不为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所累,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用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他们打造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以致终身受益。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考试制度的制约下,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把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品,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将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这样就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现代语文素养教育。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诗句,它们都是由极简单的平常词语构成,如果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感受其动人的美学韵味的。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不能仅仅注重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而要有效地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以现代视角,借助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被简化为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正如先生所说,要开发人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东西,这不是要外加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要把一个人内在美好的本质激发出来使它升华、丰富,跟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联系。语文教育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获得向善的情感力量,就要使学生体悟到至真的美感,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进行审美教育,也应是语文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一。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语文的基本功。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一定要靠读者的阅读来衡量,白纸黑字只有在读者的接受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勃勃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实质上直接参加了作品文学价值的创造。当然,这种阅读决不是表面上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读者应积极地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如运用知识、调动经验、发挥想象、投入感情、深沉体验等。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如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语言教学,让学生领会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另一方面要提供现代著名朗诵大家的朗诵光盘,使学生在跟读、朗读之中体会语言美,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就能提高,阅读的兴趣也会变浓。

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切忌进行空洞的说教,牵强地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情境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学生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因而,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

如在讲读《赤壁赋》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一段,描写的是一幅月夜江色图。“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大。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举酒咏诗的举止,都分明传达了欢愉的畅游之情。通过对全文优美意境的感受,在学生的眼中,这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时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活生生的绚丽图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

三、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漠视言语的形式,而过分关注言语的内容。以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实际上语文学科一方面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并能借助这种工具欣赏、理解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又要排除万难促使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做尽情尽意的表达,并超越作品的语言去挖掘作者语言变形之后所表达的情和意。这正是解决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的“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窘境的金钥匙。

四、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既应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美、认识美,又应注重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有美的创造、美的发现,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同样,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诗人以简约的语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再创造,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文化渗透压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16-01

一 文化渗透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将世界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这个“地球村”,唯有积极地投入全球化浪潮中。当今比较通用且流行的外语是英语,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英语教师是使国际交往顺利实现的关键群体,英语教师需增强文化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新课标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并对“文化”一词有明确的概念定位。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对文化概念进行定位,着重对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适应课改要求,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题明显涉及文化背景知识,试题更紧跟时代潮流,包含了当今国际社会的各种新问题和新内容,同时,对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语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高考命题趋势可见,学习英语不仅是纯语言的学习,还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 高中英语文化渗透教育的策略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的能力,教师须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持续地进行文化教学。

1.结合文化背景教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灵活运用英语,词汇的作用不可小觑。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并不是所有的英语词汇均能与汉语词汇形成对应关系。有些甚至是南辕北辙,于是使用时难免犯中文式英语错误。有些英语与汉语中的词汇看似相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会有着明显的差异,如“peasant”与汉语词汇“农民”相对应,但其所体现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美国传统词典》对peasant的解释是:“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是贬义词。相反在汉语中,“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何时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深受国家重视,是褒义。再如where这个英语词汇译成汉语是哪里,此哪里和汉语中的哪里表达的含义虽有相同的含义,但中文的哪里在不同意境下表达的含义是大相径庭,有时是表谦逊的一种态度。因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词汇时,须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并与相应的汉语词汇进行对比教学,若条件允许,还可适当扩充相关背景知识,穿插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与习俗。

2.在口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地道的英语口语无不体现英美文化,让学生多接触和运用地道的英语口语,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美文化,增强他们对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高中生接触地道的英语口语主渠道是老师及其他学习用具,这就对英语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要求英语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尽量说英文,而且要尽可能地使用地道的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现在的英语教材也在向这方面努力,每个Module中都有设置专门练习地道口语的Everyday English 栏目,此栏目与前面的听力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听写当中掌握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指导学生模仿,灵活有效地运用英语。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阅读教学

现代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每个单元均设有文化角专栏,专门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主课文也包含了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及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有部分文章则是专门讲述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深入挖掘,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教导学生钻研教材,利用已有条件尽可能多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

篇6

一、丰富学生情感

1.丰富审美情感。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其中渗透着自然美、生命美,教学中应用具有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用诗句名句,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

2.丰富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最能反映其教养程度。若要提高学生素养,丰富道德情感不能忽视。

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时可以先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从而对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等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生物武器”时,以炭疽杆菌为例,评述科学技术在恐怖组织中的不当应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学习基因工程、动物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时请学生讨论、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法律、法规中得到体现、升华。

3.丰富爱国情感。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稀种类、悠久的作物栽培历史、取得的生物科学成就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培养科学态度

1.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生物科学史中,科学家客观地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研究生理特性,踏踏实实地做好生物学实验,实事求是地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这种务实求真的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遗传规律教学中,可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用豌豆做实验材料,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大量实验,他虽身为神父,但不受宗教影响,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揭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成为“遗传学之父”。

2.培养钻研的科学态度。

科学家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险勇于钻研的态度,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强化钻研态度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可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在第一和第二个DNA模型失败的情况下,没有气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完成了DNA模型的构建;使学生懂得科学成果的取得是科学家长期锲而不舍钻研的结果。

3.培养合作的科学态度。

学会合作是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氛围。

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中,要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代表磷酸、脱氧核糖、还有含氮碱基的塑料片都是零散的,要把它们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在内,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在外的原则,用两根粗铁丝和钉书针把这些零件固定起来成为模型。单凭个人的力量来操作这样一个实验是很复杂的,但是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来完成一个模型的固定就容易很多,并且不影响各自对DNA分子结构的学习,这样做的话还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的意识。

三、领悟正确价值观

1.领悟正确生命观。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蕴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萌芽、发育与成长的不易,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奇与宝贵,进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生物的进化”一节时,用多媒体展示生命产生的艰难,进化过程中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生命产生后,物种的延续需要个体的繁殖。在学习“受精作用”时,播放动画课件,并讲述:“在生殖过程中,每次参加受精作用的数有1亿左右,最后只有一个最健康、最具生命活力的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在母体的子宫中孕育成熟,通过分娩,一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由此使学生体会到生命来到世界是不容易的,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与关爱。

2.领悟正确伦理观。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由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伦理困惑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观念的碰撞。

学习“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时,教师可在课前确定辩题“是否能克隆人”,布置学生查阅克隆方面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赛使学生明确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伦理道德难免有冲突,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以人类幸福为最终目标,让科技符合伦理,就会将生物技术的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程度,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3.领悟正确生态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使他们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备知识。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生命意识;爱国主义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人类的物质生命不断得到改善和延长,而以生命内涵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却被一些现代人忽视了。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意识教育。

我认为高中阶段应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生命意识:认识生命的重要,生命来之不易,需要珍爱;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界万物的生命;正确对待人的生与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尤其是要正确对待死亡等等。

比如儒家思想作品中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即“爱”,是出自于诚恳的爱心。“仁”在德行上的表现是爱人的能力。孟子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人本思想,都有深厚的生命意识。再如《我与地坛》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地坛古旧荒芜,但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律动的景象给了他心灵的启发与生命的感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学生通过用心阅读,获得心灵的震撼,认识到要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积极进取,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对祖国最真挚、深厚的情感,是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它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

课本中贯穿爱国主义思想的美文不胜枚举。如在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看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爱国主义精神。又如班固的《苏武牧羊》讲述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因不屈于匈奴贵族的威胁利诱而受尽折磨,匈奴使其牧羊19年,历尽艰辛,终不辱节的故事。苏武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报负融入到报效国家的行动中,实现由“小我”到“大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语文教师备课时要细心发掘语文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让德育与语文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语文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渗透,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问题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文精神。在我国各级语文教学中也加大了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就目前而言,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在渗透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渗透效果不理想、学生人文素质有待提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明确等。因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通过人文精神渗透的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简述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具有表现有人的价值、尊严以及对命运的解析。人文精神不仅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帮助一个人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的友好发展。

(二)高中语文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将高中语文教学同人文精神渗透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问题,确保所开展的语文课程在传播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向学生传递一种特殊情感,进而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问题

(一)忽视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学为了更好的应对高考,将语文知识点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从而确保学生在高考时取得优异成绩。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知识技巧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状况,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使得人文精神无法渗透给学生,影响了学生品格的进一步提升。

(二)缺乏合理性的课程安排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课程安排中的重点,其中包括文章、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等内容,从而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语文将高考作为重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语文知识,阻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升,甚至失去语文学科原有价值。

(三)过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中,通常将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由于这种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单一性,导致语文教学开始将重点放于知识讲解中,进而产生人文精神被忽视的现象。

四、高中语文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传统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性质逐渐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不仅融入了许多古代优秀作品,同时也丰富了文化内涵,为学生更好的吸收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文语文理念,以高中语文本质目的为依据,建立健全人文精神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文化素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二)建立人文文化教学环境

人文文化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文精神渗透状况。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通过询问学生梦想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人文精神。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评价学生的方法有许多,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三)合理开展人文评价

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认可,学生在得到肯定之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按照人文精神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此理念的渗透,体现人文教学理念的价值意义,让学生的自身人文精神有效发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深入提升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开拓语文教育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过于局限,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现实生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文摘的形式,丰富学生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情怀。比如: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引荐同志的其他作品,通过阅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情怀。此外,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引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集,使学生了解不同人物的写作特点和情怀,进而充实语文人文涵养。

(五)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为了确保人文精神的合理渗透,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教育素质,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教育内容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我爱这土地》之前,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以及情感,为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精神是高中语文的属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加大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不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新课改明确要求,语文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进而加快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5):33-34.

[2]陈永平.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刍议[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

[3]郝颖慧.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考试周刊,2017(33).

[4]瓦海玲.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考试与评价,2017(1).

[5]张淑珍.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新课程:下,2017(1):228-228.

篇9

关于传统文化的概念,人们说法不一。语言学家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不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表现形式也是极其多样的。传统文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它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用的人。传统文化提倡和谐,强调人们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也随之烙上了些许的时代痕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对其去粗取精,辩证的进行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1.汉字和词汇的知识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从有资料可考的甲骨文及同期文字开始计算,中国文字的历史已经有6000多年。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其不仅具有表言达意之用,而且具有传播文化之功。而词汇是汉字的基本组合,是汉语表言达意的最小单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丰富的典故、格言、成语、对联等都是汉语词汇的文化结晶。因此,在汉字和词汇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很重要的知识传承的意义,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2.文学艺术作品的品读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经典。这些作品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长期的积淀和洗礼,并得以传承至今,必定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先秦的诸子百家散文、东西两汉的歌辞谣赋、唐宋的游记散文、明清的戏曲小说等。这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极高的品读和深思价值。

3.传统伦理的思想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知识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伦理哲学思想,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包括法家、道家、墨家诸多学派在内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儒家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核心概念,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都是我国传统伦理哲学思想的代表观点。这些思想当中的精华,对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4.传统礼仪的规范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还有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对于现代社会中缺乏基本礼仪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既是熏陶其礼仪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而风俗习惯往往是一个地区甚或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很高的规范价值,是高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规范高中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面临断链的危机。我国传统的春节、端午、中秋节等还不如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传统的食品如汤圆、水饺、粽子等也比上外来的肯德基、麦当劳;当中华子孙还未对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研究时,在日、韩《三国演义》已俨然成为畅销作品。如何挽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都该深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理应担起这个责任。

1.深入发掘教材资源

在对教材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教材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在教材中各种经典的传统著作和篇章,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价值观和文化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都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劝学》《师说》中,都向学生传达了古人勤学好问、尊师的美德;《陈情表》则讲述了李密的孝,突出了古人的孝道;《出师表》向我们展示了诸葛亮的忠。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结合。

2.开展名篇的拓展教学

教材中涉及的古代经典名著,是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教材教学时,学生只能接触到很少一部分内容,再加上平时学生学习和熟读名著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学生对名著中所讲述的背景知识等不甚了解。课本教材无非只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些经典内容为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了解原著内容,熟读原著,并组织学生对名篇、名著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了。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一、对职高生加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职高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众所周知,大多数职高生都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或由于成绩不好、表现较差,受到老师的轻视、家长的责骂和同学的冷眼而产生自卑心理;或由于在中考中失利,没有考上重点普高,只好选择读职高而感到自卑。这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重大挫折,他们变得敏感、脆弱、焦虑、自私、乖戾、颓废,出现了价值偏向,有很多职高生的价值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抱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对前途失去信心,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是沾染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三是个人主义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当代职高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问题,应引起我们每个职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应加紧进行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

二、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在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目标,过程和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语文教材中蕴含得天独厚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价值观教育材料,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价值观教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职高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思想性极强的优秀文学作品。很多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精彩描绘和热情赞美,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热情讴歌,或是对作者高尚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肯定和褒扬,或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揭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种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到语言文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特别要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因材施教。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因素,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甚至是隐蔽的。

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身垂范,为人师表。教师要通过自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影响和感染学生。

2、在时代背景及作者介绍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在语文学习中,离不开对课文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等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感染,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在赏析人物形象时领会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典范的文学作品,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4、在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诵读课文,在掌握字词句段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课文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自然渗透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