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忽视信息化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实际后果是花巨资建设好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开发,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甚至造成企业运行的混乱,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企业已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了信息化改造,但信息化却难以创造商业价值。人们原以为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是有百利可图的,但大多数却走向了反面。即由于项目实施的失败将企业拖入无底的信息化“黑洞”。
企业信息化建设呼唤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总结信息化项目失败原因的时候总会把愿因归结于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实际上这种观点还需要深入分析。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企业信息化项目为什么失败。目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引企业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样的硬件,网络环境如何搭建,系统应用是否能达到本企业的要求,系统的集成工作能否成功、满足设计目标等等,而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关注不够。技术和设备甚至应用系统都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也就是说是可以“拷贝”的,但是企业信息化过程却是单纯靠钱买不来。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企业花了钱,厂商出了力,而结果信息技术和系统与企业实际运营不适应,技术系统和业务应用“两张皮”,贴不到一起,企业收不到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把失败归因于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系统软件厂商的系统有问题,但是客观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同一个厂商的或者系统为什么在有些企业就能获得成功,有些则会失败?这也说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失败并不是技术问题,至少不完全是。就像早期的系统一样,有的企业应用的很好,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有的则没有什么效果。技术是一样的,甚至软件都是同一个版本,关键是如何用,如何与自身的业务流程和模式很好地结合。也就是说成败的关键是需要有人能够正确实施和应用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善于“化”且愿意“化”的信息化人才。版权所有
转变观念才能“化好人”
目前,我国企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持有传统观念和传统的经营思想,他们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对网络也不信任。在他们看来,以前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网络的时代企业照样能开展业务,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一些企业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热情和程度。这种陈旧的观念必然会阻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技术人才和专家主导企业信息化过程。人们往往看到的是穿墙打洞、架线布网,是交换机、服务器,看到的是信息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这样产生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把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术专家人才划上等号。实际上从应用需求调研、应用分析到系统选型、实施规划都离不开业务人员的协同工作。只有既熟悉企业管理运营和业务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和应用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化人才。
在传统行业里,领导是信息化的关键。然而很多领导还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的主导作用要靠他来直接参与、直接领导。要运用实例,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推动企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让他感觉到肩上的历史重任。在运筹、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强调最高领导自始至终的参与。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注定会失败。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表明领导者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不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由于领导者拥有实现企业目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控制权,能够决定投资、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等,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有可能实施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有信息化观念的企业领导是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篇2
一、企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在经济水平不但得以提高的同时,也使得我国面临了较强的竞争压力。并且,人们在企业信息化模式的推动下,使得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使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从以前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化为经济型社会,让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对企业信息化模式有了一个本质的区别。同时,企业信息化又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下所形成的,它是世界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在新世纪竞争压力的推动下,一个企业若想在世界上站稳、变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促进这一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的首要方法。
二、我国会计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由于信息化技术在我国企业会计及管理方面的使用率较高,使得传统会计的运用方式已经逐渐被信息化技术所替代。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新技术的出现,才使人们对会计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仍然保持着传统会计教学的思维模式。所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融入到信息时代中。所以,分析研究我国当前的会计教学现状及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只注重理论,缺乏实践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会计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超强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将课本上所学习到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使其得以巩固与升华。但是,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只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且没有固定合作的实习基地。到实习时间时,学生很难找到单位去实习。由于学校长时间的不重视、学生自己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也对这一实践教学有所懈怠。另一方面,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力不够。并且教师缺乏与企业沟通的能力,导致学生在实行过程中很难掌握到专业的技能。因此,形成了学生与市场企业会计相脱轨的局面。
2.教学方式落后
在我国众多的会计培训学校中,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很难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且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缺乏与学生互动的能力,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也难以发现其中的乐趣,缺乏新鲜感。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对忽略了实践能力。
3.对信息化的会计教学缺乏认识
在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里总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经常跟钱打交道的,所以也就认为会计教学就是跟数字、公式、管理有关的“工具”性教学。其实,人们并没有对新时代的会计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规划,进行整体性的创新与优化的工作模式,并将这种工作模式运用到会计教学中来的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由于,人们长时间的受“工具性”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使得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教学认识比较片面、对会计信息化教学与其他专业的整合度不够。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才使得会计教学与新世纪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标准相脱离。
三、信息化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它包括:知识储备量、教师队伍的建立、教学设备、教学经验等各个环节。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教学更应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与优化。例如,学校可以增加信息化教学实验课、建立师资力量较强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会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有效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转变教学观念
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时,应适当的加入信息技术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新的会计信息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对这一信息化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使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有效的融入一体,提高教学效率与实用性。所以,要使得会计行业的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对会计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是尤为重要的。
3.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非常发达的年代。正是在这种高科技水平影响的驱使下,才使得我国的会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要求下,教师才更应从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走出来,树立一个新的、正确的教学目标。因为在现代会计行业的发展中,企业需要的是对会计软件、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等程序都比较熟悉的高科技人才,而以往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教学目标已经不符合现代会计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现代的会计行业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例如,要求学生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超越自我的学习精神等。而这些专业素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在教师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所实现的。所以,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完善自我,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4.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这些话语的提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会计原本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课程里面的公式运用、模拟操作、管理程序等这些信息化的理论课程,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完成的。即便学生对这些公式达到了熟记于心的程度,但不会使用也是枉然。由于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都是些死板的知识,学生也只是记住了它的概念、公式,而没有将这些死板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因此,才会出现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却要从头再学习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这不仅是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专业知识进行巩固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学生通过实践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挑战;对策
一、前言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精细化要求高的管理工作,因此传统的管理手法经常容易出现管理混乱或失误。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事档案管理也面临着从原来的纸质化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挑战。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应该迎积极采取对策迎接挑战,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发展。
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当前时展要求下的一项主流档案管理趋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的人才管理利用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1.实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大大减少了以往纸质文档管理的工作量,精简了人员构成和工作内容,提高了管理效率。
2.信息化管理实施改变了以往建立简单使用困难的局面,实现了一次录入管理、多次反复使用,更利于单位对人才情况有一个综合了解,提升人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利用效率。
3.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使全国的人才信息和资源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共享和人才流通,提高了单位选用的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满足了现代众多行业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选用需求。因此,也在另一方面对人事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4.以往有对人事档案进行传动、调阅的时候,都要把纸质文件调出,容易造成纸质文件实物的损坏或丢失,而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无疑保护了纸质档案文件的完好,有利于人事档案事业建设。
三、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由于人事档案是一项存在历史较久、管理思维和模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方式等原因,对信息化投入人事管理的使用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具体有以下几点:
1.以往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较为单一、陈旧,需要的人力劳动量也很大,而且由于工作量繁杂细琐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因此管理的效率也不高。一方面人事档案一旦封存若再想调阅或流转就很难,或需要一定的翻找时间,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及时性、方便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人事档案的库存式管理使各单位很难对人才信息有一个综合的了解,降低了社会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2.以往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接受的都只是与传统档案管理相关的业务知识能技能培养,对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和设备的操作比较陌生,在主观上直接制约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和实施。人员要素往往也是进行一项革新或改革时需要考虑的第一基本要素。
3.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强调的是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化的软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设备现状就是管理软件或平台落后、缺乏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适应现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使用需求,也不能满足现代化办公操作的要求,这些也都从物质条件上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实施。
4.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对人事档案和信息文件的处理方式改变了以往纸质档案的方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电脑信息存储形成网络资源库的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组织工序都不能与现代化的计算机操作相匹配,因此存在信息化方式难以实施阻碍信息化管理进程的挑战。
5.有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价值,也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改革。但并没有进一步制定一个规范的实施要求并严格落实,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录入不完整、人事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都违背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也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开展。
四、应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挑战的对策
针对上文所述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实施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项措施入手来迎接应对。
1.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引入既对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技能熟练精通、又了解相关法规、并且能够操作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老员工在工作技能方面的提升,尤其是对信息化设备的认识和操作学习,使他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全独立熟练地进行信息化操作,能够胜任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要求。此外,也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升,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细致度和责任心,增强他们的工作服务理念。
2.升级人事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备。首先应该适当增加资金投入采购一批适应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要求的信息化设备,其次应该对老的、落后的管理软件和平台实行更新换代,使其能够满足现在的管理工作需求,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企事业单位应该在做好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变的人员和设备准备时,更应该针对自身的经营策略和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实施规范并严格落实,促使人事档案在录入时的准确有效完整、在流动中的合法规范合理,确保人事档案管理的高质、有效开展,为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提供高质的人才资源。
4.根据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和要求,优化原油人事管理技术标准和组织工序规范标准,使其能够最大化地与信息化档案管理实施相匹配,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5. 制定一个规范的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实施标准,并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确保人事信息录入的真实、准确。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所有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影响,并且从中获得了一定的便利。但对于人事档案管理这种传统行业,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勇于迎难而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使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升级转变能够早日全面有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郝小红.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2(15).
[2]崔娜.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1(24).
[3]张艳.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1(6).
[4]张玲.浅析人事档案信息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兰台世界,2010(9).
[5]韩淑华.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1(4).
[6]李筱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J].卷宗,2014(7).
篇4
摘 要 去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油田从盈利大户进入亏损行业,这对科研人员的心态产生了巨大影响。针对科研人员在新形势下存在的思想问题,围绕把“创新、精细、实干”的企业精神化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这条主线,我们积极引导科研人员辩证看待、积极适应、主动应对新常态。经过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科研人员 转变观念
当前,低油价深度影响油田企业发展,油田从盈利大户进入亏损行业,油田上下感受到了“寒冬”。由于油价低迷、投资压缩,油田科研院所的工作量和科研经费同样急剧下滑,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科研人员的思想波动不可避免。深入研究科研人员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充分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为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基层调研、员工谈心、调查问卷等方式,我们发现:在职代会后,广大科研人员对“寒冬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仍然在工作中保持了较好的精神状态,但“以往的工程技术都不能用了吗?”、“工作量少了闲下来干什么?”、“寒冬期还有多久?”、“我们的收入会不会下降?”等疑问在科研人员中普遍存在,有的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有的觉得企业已经不行了,有的对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迷茫、有的一腔热血却不清楚努力的方向……,解决科研人员这些思想上的疑虑、心态上的失衡、信心上的缺乏、方向上的迷茫,已成为我院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开展此课题研究具有激发斗志、树立信心,转变观念、明确方向,聚智聚力、落实措施等三方面的实际意义。
二、课题研究与实践
(一)辩证看待新常态,抓实形势任务宣传。在大讨论活动中,形成了院领导沉下去讲形势任务、科研人员走上台谈认识体会的新模式,由“一人讲”变“全员讲”、“灌输式”变“互动式”、“指导式”变“讨论式”,营造起思辨式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高高在上、指导式的教育。“创新、精细、实干”的企业精神要求我们在困境下不低头、不气馁,而是要昂首向前。我们引导科研人员辩证看待新常态,不仅要看到“危”,更重要的是看到“机”,重点在“稳定心神、抖擞精神、聚精会神”下功夫。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促进思想观念转变。看清了形势,最紧要的是要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利用召开务虚会、“诸葛亮”会、效益分析会、项目讨论会、青年座谈会等形式,层层传递压力、落实责任,促使每个科研人员积极思考,如何立足本职工作适应新常态。“创新、精细、实干”的企业精神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积极转变观念,做到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我们引导科研人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主动转变应对形势变化,重点在“顺应大环境、优化小环境、提升内环境”上促转变。
(三)主动应对新常态,明确下步方向措施。思想上转变了,努力方向更加明确,具体措施更在实在。经过多轮务虚,全院上下达成了积极做到三个转变的共识,即由强调“做大做强”向“做优做精做特”转变、由注重追求“增产增注”向“增效”转变和由执行不严格、不到位向“守纪律、讲规矩”常态化转变。“创新、精细、实干”的企业精神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必须朝着已确立的的方向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在具体工作中,抓好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考核体系的修订、工作执行力的提升、岗位责任的落实、和谐文化的构筑,重点在“盘活资源、练好内功、激发动力”上做文章。
三、课题实施取得的初步效果
(一)承压奋进,员工面貌焕然一新。科研人员普遍认识到了低油价的长期性、困难形势的严峻性,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创新和发展破除前困境,才是战胜寒冬最有效的应对之策。
(二)多措并举,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广大科研人员认识到,新形势下勘探开发对工程技术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急需更新知识、提升本领,努力将减速换挡的“困难期”转化为能力素质的“提升期”。
(三)聚力攻坚,科研生产提质增效。从指标创新到技术创效,广大科研人员坚持围绕“注水稳产保效、措施增产增效、技术降本提效”思考工作,抓住提质增效做文章,紧盯“方案设计最优化、服务质量最佳化、科研攻关大众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抓工作落实,科研生产工作提质增效成绩斐然。
四、结语
人有了精气神,就会不畏困难、砥砺前行,企业有了精气神,就能挺过寒冬期。通过把“创新、精细、实干”的企业精神化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的课题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科研人员树立了在新常态下展现新作为的信心,激发出了战冬创效的斗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认识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仍持怀疑态度,一部分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拥有企业网站就进入信息化了,一部分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大量的投入和技术上的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
2.信息化总体水平比较低。据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中,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互联、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中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30%,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就更少,在实现上网的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 mail 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名副其实的“空站”。
3.信息化管理体制落后。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业务重组, 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是企业能够充分及时的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遇,科学决策,以便更好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搞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先决条件与基础。
4.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目前,造成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首先重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向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挑战的管理革命,是对企业原有旧的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组织形式、业务流程的大变革。要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各级领导应做好充分准备: 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要做好与一切旧的管理恶习作“斗争”的准备;二要加强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要从心灵深处认识到信息化是时代所需,是加强企业管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不能盲从,同时也应看到实施信息化的困难和阻力;三要直接参与关键环节和重大事项的讨论和计划制订工作,只是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还远远不够,要身体力行,亲自决策;四要给予技术人员和实施人员以强大的支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给予激励。
2.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还是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型企业短时间内很难承受企业的全盘重组。首先,不可盲目求大、求全、求新,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分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扩充、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目标。而无论总体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要从效益和效果来确定和评价。要站在发展的高度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可适当超前,但要适度,要注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适当取舍,循序渐进。其次,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不是那种特殊的业务流程,所有的业务流程在大型企业中都看得到,有的流程可能只是一些大型企业的一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经验,把以往很多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积累起来,形成不同行业的最佳业务实践。
3.增强全员信息化意识,使全体员工自觉成为信息化实施的推动者。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一项综合性的全身运动,几乎涉及企业所有业务领域,需要企业各层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明确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从而设计出科学、实用、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方案;况且信息化的应用,使用得最多的是各流程和各终端的各个用户,员工的素质、应用水平、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系统运行的好坏。
4.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从目前中国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看,只有10%左右的企业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合理、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5.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后续教育培训工作。为管理信息化建设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成功的关键,信息化方案的引进和启动只是信息化项目的开始,接下来的实施应用过程,才是信息化的难点。外部软件咨询顾问是必需的,但企业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人才才是长久之计,消化并落实执行方案,才是企业信息化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保证。因此企业必须得培养大批属于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内部人才,不但可以降低成本,人员使用无磨合期,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岗位成才的良好风气,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马费成: 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基础管理平台的搭建,管理结构优化、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首先,基础管理平台的搭建。信息基础建设是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在此时期,企业先必须将所有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企业信息化比较重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没有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对于同一个资源,每个部门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数字化,从而导致同一中资源出现不同命名和编码,进而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其次,管理结构优化、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要对是否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内部的基础管理的规范化和基本管理的流程进行确认。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将电算化和信息化区别开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业务进行优化主要是采用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式,实现对传统业务结构的改革,从而使得运营效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降低,最终获得最大的利润。再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等实现有效管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在进行内部资源有效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对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开发新市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使管理功能有所增强。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更加容易。通过信息化的运用,客户需求信息更容易获得,更容易筛选,有利于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制订。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的实现,实现了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管理,这是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无法实现的。再次,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信息化使得信息传递的方式得以改变,从阶梯层变为水平型,管理组织也从“金字塔”转变为扁平化的“矩阵”型。第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加了管理手段。ERP等系统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有效地减少了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和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防止生搬硬套,要有所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跟着潮流进行,它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状况进行需求分析。企业信息化并非是片面的追求自动化,而是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密不可分,不应盲目的使用社会上推销的管理软件,如果选择软件不慎重或软件根本不适合本企业的管理,那么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对数据库、计算机应用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同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投资原则。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企业信息化大环境发展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入较少,应用水平不高。由于缺乏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积极性不够高。另外,目前国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
(2)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表现在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产生惧怕情绪。一些企业的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主动精神。对企业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业务流程影响到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进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企业缺乏信息化人才,管理和执行力度不够。由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够熟悉,自身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突出表现为技术与管理兼备的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此外,企业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管理上存在空白和漏洞;基础数据采集、录入等操作不规范,准确性难以保证。如果不能治理和改进这些情况,构建的信息系统最多只能提高某些工作的效率,但在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收效甚微,反而可能会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4)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应当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如果偏离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任何的信息化建设都会失去意义,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整体规划是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指导,缺乏规划,随意性与盲目性难以避免,陆续建成的各个系统之间的集成、维护和升级等都比较困难,成本也会比较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会大打折扣。此外,有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不当,需要对建设方法进行改进。
(5)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刚刚接触到信息化,企业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很多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认识,对自己所应发挥的作用并不明确,员工积极性不高。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增强企业主导、掌控信息化的能力。
(6)缺乏管理咨询及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由于首次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对于实施过程和在每一步实施工作中应该取得的结果并不十分明确,对每一步工作的控制乃至整个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都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应当引入管理咨询及项目监理制和绩效评价制,在诸如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优化或重组、系统选型、阶段性工作目标评价以及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为企业提供服务。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管理创新。随着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树立现代管理意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作为发展模式;以树立全球化战略思想为管理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进行改造作为主要管理技术;以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作为企业营销思想。提高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仅是实现企业各种管理信息的共享,以及为企业决策提高各种有效信息,而且是要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由于具有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信息技术要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指标。
2.加大投入。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企业管理方式正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企业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加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企业主导、掌控信息化能力的增强可以通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接受有效的专业培训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培训内容是不同的,而在信息化项目启动前的培训更为重要。这样的培训能够让企业员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从而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适合本企业运用。在企业间及协作企业间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对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提取,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数据的集成进行统一。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处理和整合,使外部信息能够为自己服务,使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的兼容性更强。
3.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提高企业信息系统应用价值,信息化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企业建立信息化的关键。全面评估、分析、测试、检查和评审信息系统的性能,而且还包括对实际指标和计划指标的对比工作,从而对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确定,并全面评价系统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能够客观地进行量化,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并且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1 何为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简称EIM,企业信息化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它是对企业信息的实施进行管理的过程,其核心是信息集成。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一系列数据进行收集后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各个环节集成起来,有效地支撑企业决策系统,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系统有很多,也在不断多样化,其中主要有电子商务,ERP,OA,BI,CR等。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我国企业信息化之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我国企业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占着极大比重,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中小企业也紧跟信息化步伐,在实现初级信息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引进先进信息技术。
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还很落后,即使是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毫无竞争力,发达国家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一般占到全年的10%到30%,而我国却只有1%左右而已;第二,我国企业管理观念还处于转型时期,较为落后,导致信息化的应用经验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投资被浪费;第三,信息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不仅存在行业上的不平衡,还有地域上的不平衡,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区域同样也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的信息化为企业收集各类信息,分析信息,为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而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保证企业能够通过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科学决策。计算机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人力资源、物流调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涉及到了整个信息化的管理过程。
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信息化管理更加精准和严谨、更加人性化,能够进行科学决策和分析、各个环节和分工更加细化明确。
企业的运行包括很多环节,计算机技术的这些作用又分别影响了各个具体环节。
3.1 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科学、顺畅,计算机技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模块分析和数据集成,能够实现对人力的动态管理,并能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企业及时得到及了解企业人力状况和前景的分析,提高企业对内部人才的保护,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企业的安全和利益
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也是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表现。不但在企业发展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本,还以其计算机技术是企业内部大规模减少工作量。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并提升人力决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科学有效的管理内部人力资源。
3.2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调配环节中的运用
在企业物流调配这个环节中;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序的保障,计算机技术,能够更科学的实现采购与储运的最优化配置,减低成本并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还能保证企业产品稳定的供应
3.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环节中的运用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重要的标志在于规范企业管理,从而使企业的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运用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能有效的整合各方面的咨询,有力保证企业的管理效力。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通讯,更有效地提供缩短企业通讯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沟通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企业的各种讯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更能促使企业在运营中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3.4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历来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对企业运营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据的准确性对企业决策有着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能够以其集成性能及精确运算,能够快速并全面地了反映企业的财务数据,并能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逻辑性使财务分析准确无误,从而避免人工误差造成的损失,保护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4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信息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信息都来自公开性的文献、一般的技术交流资料或出差考察资料,企业的信息多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很少是自己独创性的信息或技术,信息资源数据库不断缺乏信息,而且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无法为企业提供多样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不仅使企业缺乏固定的信息来源,也使企业信息受到污染,降低了可信度。
4.2 信息资源运用不合理
信息资源不仅要做到扩大来源渠道,更要做到科学合理利用所有信息资源,企业的信息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仅会降低信息戏院的开发率和利用率,更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一方面,部分企业人员甚至领导目前仍存在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问题。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他们不能紧跟科技发展,满足于现状,这种从认识层面的落后是导致企业信息化落后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局限地认为信息化等同于企业内电脑数量或软件数量,盲目跟风,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正确发展。
4.4 技术经济论证不足
计算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高风险、高投资特点,而许多企业在决策时面对这一特征没有进行充分的技术和经济论证,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有可能导致企业的高损失。
5 如何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
5.1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信息利用率
面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单一,企业应该加强资源的挖掘,特别是从不同渠道发掘信息资源,要注意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搜集与分类中的作用,比如,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局域网络,扩大信息量;也可以采取联机检索方式,与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信息的价值,促进企业发展。
5.2 转变企业观念,普及和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需要企业进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信息化意识的强化。
首先,要是企业人员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特别是树立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坚定决心;其次,要普及和强化信息化概念,纠正企业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偏差,从意识上决定企业信息化的正确走向。
5.3 合理投入,合理利用资金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程,我们必须合理科学投入,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在资金的利用方面,也要注意合理利用资金,做到“少花钱,多半事”,不能以硬件投资为主,更要注重软件投资和数据资源的管理。
5.4 注重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计算机技术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必须足够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注意企业内部人才的挖掘与培养,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从内到外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更要应用计算机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真正落地。
6 结语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但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计算机技术,所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尽管企业信息化有了一定发展,但我们要始终立足于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提高计算计技术的利用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1(4).
篇8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项目 风险 对策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导致信息化偏离预定目标,使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系统有的设计不良,信息不准确,有的交付后没有使用或使用很少,有的超过预算并严重拖延工期,甚至造成项目失败。据统计,在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当中,对其效果感到满意的企业仅占总数的6%,较满意的企业占52%,不满意的企业占26%。因此,如何有效治理企业信息化风险,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保护企业投资并使企业获得价值提升,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意在分析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特征和成因,为企业信息化风险防范提供对策,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信息化风险及其特征
1.企业信息化风险
风险是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出现的与利益相背离的价值取向,是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一种介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无知和完整知识之间的状态。企业信息化风险是指企业在实行信息化项目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信息本身的原因,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重要信息或不能充分地获取、利用外部信息或影响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交流等,以至造成企业难以确保其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危险,甚至可能对企业实现其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企业遭受损失。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项应用发展到综合应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这一系列的转变会遭遇信息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风险问题。
2.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是通过技术应用、需求实现、信息加工、流程优化、业务变革、管理创新等要素的紧密互动、协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工作、生活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存在复杂、复合、涉及面广、周期长、有形和无形同在的个性化特点,比一般工程项目管理要更为困难和艰巨,项目风险管理有以下特征。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目标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确定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标。通过多视角对企业的经营、技术、业务进行分析,进行信息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通过建立合适的IT组织结构,加强沟通和管理机制,为信息化的实施选择和配备合理的人员和项目进度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在信息化项目规划时,如果决策层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冷静科学地分析,并对决策方案作出合理选择,会对后期项目的实施和应用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因先天不足导致项目推进失败。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特征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实施方法论,一个综合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通常包括资源准备、现状分析、蓝图设计、系统开发配置、系统上线、成果评估验收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交付件,并作为下一环节工作的基础。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一是取决于规划阶段是否准确预见了项目的风险,并采取了有效规避风险的决策方案;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会涉及到组织、权限和流程的重新调整,极有可能会面临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挑战,如果因认识不当、组织不严、领导不力、资源不足而盲目推进,会导致项目延误甚至失败。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特征
信息化项目完成实施并进入应用阶段后,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还存在影响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否发挥实际功效的潜在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因为实施阶段不能按预期目标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实施任务而存在各种隐患,导致项目存在使用问题的风险,比如,因系统测试不深入、配置不完整、初始化不准确或者项目组织和功能调整不到位而使系统不能有效应用的风险;二是因为系统运行环境和支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而导致项目成果不能安全、持续、正常的应用风险,比如,因不能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使用培训,不能有效应对黑客和病毒对系统的攻击,不能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面临的技术故障等问题使项目应用效果大受影响。
二、企业信息化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阶段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明确方向和目标,通过企业信息化规划和组织,制定总体战略规划,确定信息技术结构,选择信息技术方案,管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组织架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制定企业信息化的进度计划,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技术、经济、管理、企业的战略方针、内外部经营环境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2)环境与资源支持度的风险;(3)开发方式与项目方选择的风险;(4)项目合同的风险;(5)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
2.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项目实施阶段要确保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按计划获取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资源,通过自行开发或外包的方式获得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系统,在用户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授权。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管理变革、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项目质量控制的风险;(2)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3)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4)项目组成员流失风险因子;(5)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
3.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在项目应用阶段,信息化被交付使用,通过对用户进行相关的培训,并在用户使用期间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服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本阶段的基本风险可以从系统性能、系统安全、系统维护与管理等方面来识别,主要包括以下风险因子:(1)需求膨胀的风险;(2)项目应用人员管理的风险;(3)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的风险;(4)工作量估计不准确的风险;(5)缺乏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的风险;(6)系统安全的风险。
三、企业信息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风险问题,它的产生会令企业蒙受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应该重视信息化风险问题的存并做好充分的防范对策。
1.信息化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信息化的战略规划
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并确立明确的目标。企业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其规模的大小,对信息化的需求就不尽相同[5]。企业信息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生产作业层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层的信息化、战略决策层的信息化、协作商务层的信息化,其中,前三者则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协作商务层是基于企业与外部联系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对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做出先后安排,先解决企业的瓶颈问题。原则上,信息化应该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因为这样数据才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2.加强企业信息部门建设,认真做好情报收集工作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有能力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以力求决策的准确性,避免缺乏相关的市场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企业要想摆脱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必须在成本许可的范围内,努力获取和掌握企业所需的信息,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信息情报工作。企业可以组建自己的情报部门,也可以借助于专业性的商业情报机构,来帮助企业获取有利于自己的重要信息,以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决策更准确,更有相对性。
3.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要上信息化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施结果如何,就需要对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估。这是企业考核项目建设和经营业绩必需的手段。企业信息化实施效益的评估的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效益、短期与长期收益进行评估,以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有利于发现信息化中的风险,以避免风险而带来的市场动荡。
4.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主动适应管理环境的变化
企业从上至下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上的缺失和偏差,是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风险和阻碍。信息化不光是技术上的、硬件上的,更多是软件和管理层次的,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在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来自管理观念、工作习惯、利益分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的领导和员工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反差,如果不主动接受、适应并调整,会出现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使信息化流于形式。企业要努力提高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要学会适应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打破原有的、已固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首先接纳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
四、结束语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准确识别风险的来源,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陈 亮 王 燕: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情报,2006,26(9):175~178
[2]Gary StoneBurner, Risk Management 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2
[3]王 然 马智宏 衷爱东 杨 赞: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机理模型和应用分析[J].交通与计算机,2005,23(2):72~75
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改进措施
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财政、金融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等政府管理部门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国有大型企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热情日益高涨,电子商务在各行业的生产经营、供应采购、产品销售和对外贸易等环节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各级政府和企业整合多种信息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
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 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十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将有很大发展,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有显著成效,全国27 个省市、46 个重点城市和近2000 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基本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过程控制及辅助管理在各类企业中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有显著成效,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过程控制及辅助管理在各类企业中进一步普及,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大部分实现初级企业信息化(CAD、CAM、DCS、MIS、ERP 普及率、覆盖率30- 50%);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向中级企业信息化发展(CAD、CAM、MIS、ERP、EC 普及率、覆盖率60- 80%);小部分培养成高级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CAD、CAM、ERP、EC 普及率、覆盖率80- 90%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分期实现初级信息化,建立若干个中级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今后推广积累经验。
三、计算机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1) 更加精确;2) 更加简洁;3) 更加人性化;4) 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5) 可以进行设计,并且预计出结果;6) 系统更加庞大,庞大的系统就说明分工越细。
四、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IT安全治理和风险管理缺位。目前大多数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对信息资产所面临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仅局限于IT方面的安全。2) 技术经济论证不足。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高风险和告失败率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决策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3) 资源利用不合理。信息资源的合理应用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企业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4) 息的不透明和利益的冲突。由于任何企业的任务环境要考虑和关系的利益非常广泛,在任何一个IT战略决策中,都不可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者包括部门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5) 多数企业缺乏自身的信息来源。一版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单一,无非是一些公开性的文献、一般性的技术交流资料或出差考察资料。专利信息及联机检索等现代化手段及设备较少,检出的资料不全。大量的兴起的企业自办的信息刊物的许多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很少有通过技术分析获得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污染,也使得企业缺乏自身的、固定的信息来源。6) 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企业的信息机构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信息机构无力购买一些现代先进技术设备。7) 信息化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软件越做越大,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导致硬件设备更新,原有设备的闲置浪费。企业在异地不断成立新的工厂或分支机构,而现有的信息系统在低带宽条件下无法应用,假如申请专线来支持企业原应用系统,就会大大增加网络成本。
五、企业选择信息化的措施及建议
1) 信息资源的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提高信息识别度,充分收集相关信息。为提高信息的识别度,在信息资源分类、关键词确定、搜索途径选择方面需要下较大工夫。只要类型定位合理、关键词准确、选择路线科学,就可缩短检索时间,提高收集效率。在信息收集时必须根据收集类型和时间界限,选择合理的搜索途径、收集方案和整理汇总方法,才能最终获得企业最需要的信息资源。2) 充分挖掘信息价值,提高信息的开发度。信息管理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析、分类、整理汇总,提炼其实用价值,并通过应用平台将信息传输到有关部门,达到使用的目的。为使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应用,企业应逐步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确保信息资源能及时分类入库,既方便查询,也可避免重复收集,还可以与相关单位实施网络联合,构建局域网络,扩大信息资源拥有量,采取联机检索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挖掘信息价值。3) 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目前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4) 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作为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绝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原则。5) 企业信息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国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财务软件大多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且财务体系比较固定。建立企业网站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而且有助于加强与客户的相互沟通。6)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首先确立合理的信息系统结构,一般来说,一个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应包括一下几个子系统,即技术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财务信息子系统和生产信息子系统。
参考文献:
篇10
咨询介入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认识企业信息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这些问题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咨询介入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了解企业信息化,正确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进而使企业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的市场环境。脱离这些来谈企业的信息化,只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也是没有成功基础的。
从宏观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有它的共性,其内容大体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但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常常见到一些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有意或无意误导用户,将管理信息化等同于企业信息化,更有甚者将实施ERP等同于企业信息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纷纷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咨询的行列,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咨询业务。这些管理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能迅速弥补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的缺憾,这是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管理咨询顾问由于其专业领域的局限性,往往夸大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管理轻技术与重技术轻管理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非常危险的。其危害在于以偏概全,将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割裂开,使企业业务流程中出现信息化盲区。这样做既违背了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规律,也压缩了企业信息化战略纵深,加重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盲目性。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误导下上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做规划时不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全业务流程考虑,而是只关注管理环节,致使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既没有考虑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兼容性,也没预留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数据交换、转换和共享的接口。最后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是成了信息孤岛,便是其作用有限、名实不符。信息化提供商兼做咨询服务时,往往围绕其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来定义信息化,背离了企业需求。还有一些咨询顾问追求面面俱到,贪大求全,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把信息化变成了企业的包袱。
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决策时首先要问的就是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许多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都能列举出一大堆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诸如降低库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当企业确信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回报时,往往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引导下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使企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策,而使信息化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最终企业不仅不能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甚至还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当企业发现信息化并不像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所描述的那样,尤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平平,再看看其他企业信息化实践,成功的案例少,失败的案例多,就难免使企业对信息化心存疑虑。另有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原因,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往往会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从而使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整体规划。最终花费了大量资金,即使在个别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局上却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甚至产生负效益,从而使企业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资本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市场竞争由红海向蓝海演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作为信息化咨询顾问,应使用户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利益不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提高企业的协同竞争力。
准确把握信息化的作用应是咨询顾问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企业正确制订信息化战略的前提。
咨询介入的利益导向
一个规范的信息化咨询市场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应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咨询顾问团队应十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为企业定义信息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
调查显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有四种实现方式:
完全自助。企业自己设计战略、流程并实施。这种途径的优点是企业熟悉自身,成本低;缺点是专业化程度差,市场化速度较慢,同时可能存在管理的盲点。
打包服务。购买厂商产品的同时,由信息化提供商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性的咨询服务。
战略咨询与自主实施。由管理咨询设计战略,企业自己实施。
完全外包。由咨询公司设计战略,系统集成商实施,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企业选择完全自助并非信息化建设最佳途径,往往是企业基于对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服务方不信任的无奈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客户希望咨询公司能够同时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的实施,因此目前的趋势是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仅提供技术和决策咨询,还参与具体方案的实施。
信息化提供商往往是系统集成商,在兼作咨询服务时,其咨询介入的本质是技术导向和利益导向。他们受利益的驱使,会围绕其所掌握或能提供的技术与服务,诱导企业应用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他们关注的是能否将其产品推销给企业,咨询的目的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咨询服务在信息不对称下很难保证其客观和公正性,也难符合企业需求。
有些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设计战略,自己去设计具体的流程并实施。由于缺乏对流程与信息技术的掌握,企业无法很好地整合战略与技术。这就使得战略很难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而得以实施。这就是很多大型信息化咨询项目在实际中很难取得彻底成功的原因。管理咨询公司在做信息化咨询时往往有业务导向倾向,他们夸大自己业务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不能真正站在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高度和从四流集成的角度整体审视、规划企业信息化项目。
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专家也纷纷从事企业信息化咨询。这些专家学者型咨询顾问往往没有企业经验,缺乏企业实践。他们基于自己研究领域和熟知的知识为企业信息化咨询,很多是生搬硬套一些知识和模式,对企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典型的知识导向特点。
上述几类咨询,很容易误导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或以偏概全,以局部代全局;或使企业信息化背离企业需求,进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合理的信息化咨询应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的企业战略、信息化规划要符合企业实际,其信息化实施、监理、培训等咨询环节也应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
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
面对迅速成长并相对混乱的信息化咨询市场,谁应成为咨询服务的主力军?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进一步分为三类: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与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咨询的市场;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在第一个市场上,用户企业与信息化提供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一方面,用户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双方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用户企业或者徘徊观望,拒绝信息化,错过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机会,或者盲目听从乙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增大信息化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乙方的信息化提供商一般对甲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不熟悉,加上甲方人员可能不予积极配合、沟通不畅,乙方对甲方的需求分析、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到位,不仅导致项目失败率高,造成甲方投资损失,而且,在没有第三方帮助沟通、调解的情况下,因双方常常对项目是否完工、成功与否等问题认识不同而产生纠纷,也可能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
在第二个市场上,表面看,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优势互补,携手为甲方服务。但是,由于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信息化提供商的商,利益驱使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仍然使用户企业得不到优质、诚信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自身的发展。
在第三个市场上,存在着学院派咨询和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两种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学院派咨询也普遍存在,这类咨询最明显的优势是理论和思想的沉淀。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咨询方案尽管很系统,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而企业信息化咨询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能够有效的实施。二是缺少真正咨询公司必备的组织体系和人力体系。通常由导师带领几个学生为企业咨询,而缺乏一个咨询公司必须具有的资讯、研发、咨询和培训开发的核心体系。
作为厂商和客户之外的专业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站在一个较公正、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上,对客户的应用现状作全面分析,并且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客户来说,客观性和公正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后依次是技术专家的实力、对业界的洞察力、项目管理水平。但是第三方咨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咨询专家,缺乏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基础;国内大多数信息化咨询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品牌;还有的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
上述三个细分市场中,虽然前两个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我们分析认为,问题就是机遇,需求决定供给。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呼唤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商,去沟通、协调甲方、乙方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提高项目成功率。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IT企业、咨询公司与用户企业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咨询介入的价值分析
咨询介入有价值吗?其价值在哪里?价值是如何体现和度量的?信息化咨询市场发育不全、企业信息化咨询项目效果不佳、咨询介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缺乏度量手段,使人们对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产生疑惑。
由于咨询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动态的知识产品,而用户支付的咨询费用则是有形的、静态的。用户寻找信息化咨询顾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能。这也是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体现。
调查发现:企业的咨询意识已有了普遍提高。约有90%的企业明确表示需要咨询顾问帮助;多数企业不知道怎样找到或找不到理想的咨询公司,75%的企业不知道自己需要咨询什么,选择谁来提供咨询服务,不知谁真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多数企业对咨询公司的运作方式和作业质量不满意。在与咨询公司接触过或合作过的37家企业中,有29家表示不满意甚至反感。鉴于此,我们认为,信息化咨询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由无序状态向规范化转变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用户方和咨询方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咨询服务质量、咨询服务效率和咨询效果评价。
信息化咨询服务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信息化项目风险降低,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知识转移。
信息化项目风险是否降低直接决定了咨询介入是否有效;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则涉及到如何度量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与利用,计算并解释财务赢利指标,度量和报告咨询介入的非财务性收益。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说明了咨询活动是否正确实施。知识转移是要看用户学到了什么。在不规范的市场运作下,加上缺乏度量依据,信息化咨询介入的质量如雾里看花,不仅用户说不清,咨询方也难以解释清楚。增加了用户对咨询介入效果的困惑和不信任。
服务效率也难以指标量化和测定。在信息化咨询服务中,一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所利用其实不仅企业没法把握,就连咨询公司也模棱两可。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服务时间不充分,更在于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知识领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咨询介入仍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很难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全程信息化咨询服务。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并且动态信息源不够,不能向用户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表达信息。咨询的需求方明显的感觉就是产品没有档次。在咨询过程之中双方的不信任和在时间、费用、咨询目标等方面的背离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的降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咨询服务、咨询什么内容已成为困扰企业的又一难题。
较之传统的管理咨询,企业信息化咨询具有以下特点:其主要服务方式为集合多家供应商及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形成最贴近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其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企业把信息技术和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信息化咨询服务更侧重于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咨询服务提供商两方,同时还有提供信息技术产品的厂商。在此过程中,咨询方需要完全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帮助用户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战略方案或信息化规划,根据用户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理,同时向他们提品的相关服务,如关于产品的管理、使用、维护等的培训项目。为此,信息化咨询方自身既要熟知企业运作、企业战略规划、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用户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及工艺,还要对信息技术产品有着准确深入的了解,包括对产品技术性能的优缺点的了解,对实施这一产品的相关成本的了解等。
企业信息化咨询人才标准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造成信息化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的关键原因就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咨询人才极度匮乏,这也是困扰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上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下一篇: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