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源头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的源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的源头

篇1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 文化价值渗透 素质发展

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多重目的。由此可见,在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素质提高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的概况分析

体育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技术和规范规则,利用必要的设施和用具,学习特定内容的过程。在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课程组成。

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首先是传授给学生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能为中心的体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健美的体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又不仅仅如此。总体而言,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因此,体育课教学既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还更应注重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体育课教师可通过在寒冷的天气下进行长跑比赛,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一场激烈的球类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其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的理,丰富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志等作用。

二、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分析

通过对体育课概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下面就文化价值的含义及体育课教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一)文化价值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体育文化则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决定了价值的高低。

(二)体育课教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分析

第一,身心健康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而且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团队协作教育。在体育课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与精神,并能促进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在体育游戏和各专项教学比赛中,特别是球类项目所具有的凝聚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都具有显著教育作用。

第三,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毕业后乃至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他们在职业教育阶段树立的终身体育价值观,不仅引导着自身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一部分人加入到锻炼队伍中来,这对发展社会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增进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四,社会教化教育。体育竞赛本身就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人们在竞赛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则执行。因此,这些规则在规范和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改造自己的行为,增强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课中教师通过各项运动的竞赛规则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到比赛中。通过参与各项赛事活动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

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文化价值渗透的途径分析

体育课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在体育课教学中注重文化价值渗透既可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又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文化价值渗透的具体途径进行分析。

(一)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第一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第二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第三体育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发挥体育教师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现行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排、足球和武术等项目,教学内容较单一、枯燥,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足。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开设尽可能多的项目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教育,结合各项目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另一方面,要把当前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现代的体育教学过程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身心共同参与体育过程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素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如在练习中教师通过增大动作难度、运动强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

(四)加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力度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课堂,还应有一个课外的广阔天地。课外体育是课内体育的延续,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相互结合,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为主线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生不仅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加强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研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可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价值渗透,以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课文化价值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军事技术;自主创新;信息化战争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21202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这些高新科技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如何在日渐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获得自身的优势,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速度以及安全的关键所在。实践表明,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占领高新技术制高点,是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1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涵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战略思想,这是对自主创新在国家战略和发展道路层面的释义。此外,自主创新从微观层面来看,其指的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方式,一般来说,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是指原始创新,也就是从基础的原理、理论出发,通过创新而获得的新的科学发现以及发明成果;二是指整合创新,也就是通过对现有的各种技术进行统一整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技术成果;三是吸收创新,也就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形成新的科技成果的一种创新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首先,原始创新是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源动力,大多数科学技术质的飞跃均是来自于原始创新。而整合创新是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将新老技术、国内外技术的有机融合,以一些有着较强的技术关联性的重大产品或者项目为实施对象,实现对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或者技术的变革。最后,吸收创新则是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以迅速地提高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其是原始创新和整合创新的延伸和发展。

作为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应用,军事技术的概念涵盖军事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全部武器装备,以及这些武器装备的研制、设计、操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军事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实力的提高,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科技竞争中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完整和国家的安危。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向世界范围的先进技术进行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军事技术的原始创新、整合创新和吸收创新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进而能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技术和军事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的军事技术创新要求在独立掌控创新目标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相关军事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不断提高军事技术相关设备的技术水平,形成先进、尖端的军事技术设施,不断优化和完善军事技术装备体系,进而提高军事技术装备对军队的保障能力,最终提升我军的战斗力,并且形成军事技术持续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意义

第一,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相关思想的良好体现。马克思提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被应用于军事目的,那么这些技术将会不受指挥官意志的控制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技术决定战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点的提出,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我国也提出要围绕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提升。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战争观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工业的现代化为军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完全依靠国外技术的引进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来促成我国现代化工业的转型并解决军队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竞争格局中,科学技术的直接引进面临着较大的限制和困难,工业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的引进难度日益加大,军事技术的核心技术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军事技术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投入经费对相关的核心技术进行突破,并且探索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互动,掌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主动权。

3 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内部措施

3.1 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增强科技竞争实力

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推进军事技术自主创新,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军事技术的基础研究,对军事技术相关的新思想、新原理、新概念、新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为军事技术的不断变革、提高军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现阶段,经过我国军事科技人员的长期努力,我国的军事技术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整体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下一步,要再加大对军事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国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3.2 加强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

在军事技术自主创新的实践中,科技型人才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新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发明,研制出代表先进科技的武器装备,形成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将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有机融合,将国防科研与社会科技、资本相结合,实现军事技术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军队科技体制,以便军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事业,更好地满足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军事科技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阵.现代军事技术异化解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篇3

    读了《自然》杂志关于新形势下科学与媒体关系的几则报道,有一些感想。

    首先,科学与媒体本应成为好朋友。6月25日《自然》杂志的社论说得好:科学与媒体都坚信三点——“下结论是需要证据的;证据对所有人都应该是开放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质疑的”。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科技界对媒体是心存戒备的。“防火防盗防记者”这个玩笑说法,至少有两层含义:某些官员怕记者报道自己管辖范围内存在的问题,所以防记者;科技界怕记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歪曲了自己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这是常有的事,我本人深有体会),所以防记者。我们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将这种不友好的、甚至是敌对的关系转化为良性、互惠的关系。

    其次,博客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不可低估。科学传播的意义无需赘述,科学界与媒体都有义务参与和推进科学传播大业。在过去,不通过大众媒体,公众是难以听见科技人员的声音的。有了博客,对科技感兴趣的公众可以直接阅读科技人员开的博客并与其会话。3月19日《自然》杂志的社论,也提到了博客这一新兴媒体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潜力。目前,无论在外国还是中国,很多记者都十分关注科学家的博客,一方面,他们试图从中找到值得报道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本人一向是热衷科学传播的,过去,我的传播渠道无非是报纸杂志,科普讲堂。自从2007年4月在科学网开博以来,才发现这个渠道甚为宽阔。两年多来,我贴出了800多篇博文,它们共获得了148万多次点击,5200多条评论,平均每天的点击量是1800多次,平均每篇博文获得6条评论。

    再次,弥平两种文化的鸿沟,要从源头抓起。为什么本应成为密友的科学家与媒体记者会形同路人?原因之一是,新闻界从业人员多半是文科出身,尽管他们努力去理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往往仍感到力不从心。而理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在传播技能方面又有较严重的缺陷。解济之道,是我们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科学传播专业人员的培养。2008年6月在瑞典召开了第10届科学技术公共传播国际会议,有关学者在会前、会上进行的调查表明,发达国家有不少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科学传播计划,有的设在人文学院,有的设在新闻学院,也有的设在理学院。这些科学传播计划都包含四大块:科学技术的内容、教育学的内容、科学技术论的内容和传播学的内容。我国也有少数机构设立了科学传播计划,如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中心,等等。但是,与社会对科学传播专业人员的强烈需求相比,这样的科学传播教学研究机构还太少太少。

篇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调动了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强强联合,实现了优势集成,解决了大批关键科学问题,充分体现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973计划在凝聚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造就基础研究骨干团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73计划还凝聚了大批海外归国的优秀研究人员,大大提升了973计划的研究水平。经过十年的发展完善,973计划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

973计划在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战略需求领域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一些成果已经体现出重大应用价值。

(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自2006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科技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我国加强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有重要意义。部分科学家评价认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面向前沿科学领域发展的关键行动计划,与面向产品、装置与系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同成为我国骨干科技资源经纬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5年来,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共批准156个重大项目立项,共安排经费30多亿元,在蛋白质结构、量子通讯、纳米材料和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三)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计划

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合作承担ITER 计划的七个成员是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科技发达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ITER 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使用聚变能,从而将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

2007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 (以下简称ITER 计划专项)。该专项是具有明确国家目标、针对国家热核聚变的科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能源需求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聚变及相关科学前沿问题,提升我国热核聚变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

我国参加ITER 计划,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致力于核聚变能源开发事业。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是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研究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固定人员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在统筹部署、适度新建、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推动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球科学、生态与资源科学、宏观生物学和农林科学等学科发展必须依赖的基本研究手段和试验基地。建国以来,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中国科学院、农业部等部门和有关高校相继建立了若干长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等观测研究网络。自1999年起,在部门建设的基础上,科技部根据国家需求,整合资源,择优支持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目前,科技部已在生态环境、特殊环境和大气本底、材料腐蚀、地球物理等4个领域建设了105个国家野外站。

(六)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 联用分析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改善人居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而如今各类爆炸式的科技应用更是在众多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作为信息化技术的基础单元――计算机技术,它的单项作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的科技需求,所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合理联用便成为了未来信息化时展的必要举措。

1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因为现如今的计算机普及率已经趋于平常化,加之计算机技术较为简洁明了且与信息化技术也有些许的互通之处,所以使得很多人将二者归类为一种技术,其实这种以点概面的理解方式是不科学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计算机是信息化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单元。而信息技术的实际含义则是指一类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及传递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的总称,从这种含义上的总结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信息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很多样化。而人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计算机也只不过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及核心功能

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可谓当今时代最为伟大的发明,而他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其在网络化上的运用,而对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技术,网络技术一般是指:利用各类具备接收传送能力的通信线路将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独立计算机连接整合,再通过计算机的共享联用手段实现所有计算机之间数据资料的共享与传递的一类共享技术。简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就是利用了计算机的快捷高效与通信技术的广泛简洁等优势来实现自身的共享存储功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

2.2 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功能

在我国,虽然计算机的普及较发达国家相对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我国也已基本达到了普及运用,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发展到之后的数据统计运用,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化共享,计算技术在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更加快捷,更加高效也已成为计算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现如今的计算机技术领域,最为普及的功能依旧是数据处理和网络运用。

2.2.1数据处理

作为计算机设计之初的核心功能,现如今的数据处理技术已经从最初的收集传送发展到了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化选择,这就使得数据处理的精准性变得更加高效。不论使用者将何种晦涩难懂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其对应的编制程序都会将数据转换为对应的代码,这样便可轻松的实现数据处理的全程操作,使处理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效率。此外,当今数据处理在其应用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不论个人还是企业组织,都可以高效的满足使用者的一切需求。

2.2.2网络运用

作为现今计算机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在网络技术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上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一些大型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中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网络化为企业带来的便捷高效不言而喻,而企业的网络化转型与建立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水平的高低甚至也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砝码,在未来,数据的互传与资源的高效共享将是所有企业为了生存而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新兴产业中起到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3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众多用户企业提供极大的方便。而信息技术一般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内容。在过去,这些科学技术还都是单纯的承担独立运行的任务,而其所能完成的事物也就比较单一,而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变革,许多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中所包含得内容往往涉及多个学术领域,这就使得以往那种单一的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科技的需求,因此,只有将单一的处理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管理,才可以解决那些复杂的问题,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合并联用也就应运而生。

3.1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

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与有线通信技术。有限通信技术是过去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无线传输技术的崛起则以其广泛便捷的特点完全取代了有线传输,而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联用则为数据的高效传输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两种技术的完美合并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加强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使用者的隐私安全。

3.2 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

传统的传感活动一般包括传感器的信息处理与开发应用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对指定信息源头的数据收集,该技术便可精准的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操作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过去的数据收据与数据处理是分开的单独操作流程,但如果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整合联用,就可将繁琐的分散步骤一并整合到一起,并且在数据收集阶段甚至可以做到对数据的自动捕获功能,这样就可以实现监测数据从收集到处理的一次性流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偶发性误差的发生。

4 结论

全球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走向,而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用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在计算机联用方面的更高水平,更高要求都是当今科技发展下的必然结果。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互动联用,更是我国未来走向科技强国、信息化强国的坚实地基,只有做到对信息产业技术的高度发展利用,我国各类行业的发展才会有更加宽广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章韬.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分析[J].信息通信,2012(02).

[2]郭松勤,孔国利.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3).

[3]丁丽.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管理系统效能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6).

[4]张晖,邱磊.浅析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8).

篇6

关键词:环境技术;全过程管理;面板数据

从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实践来看,它们基本上都是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逐步转向了通过全过程控制,即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来减少污染排放的路子。在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环境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没有科技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表明,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都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迎刃而解了。科学技术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探测新型环境问题、丰富环保工作手段、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排头兵。本文以工业SO2减排为研究对象,从全过程管理入手,把中国污染排放强度降低分解为源头防治、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部分,检验环境技术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

一、全过程管理的度量方法与结果分析

目前,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如Boyd et al.,1988;Park,1992;Ang and Liu,2007;成艾华,2011;张平淡等,2013;杜雯翠,2013),本文采用LMDI方法,以工业SO2为例,从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个环节对2001~2010年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进行分解,并计算三个环节的贡献率(见表1)。

由表1可知,从“十五”到“十一五”,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了29.7%,这主要归于末端治理。不过,末端治理的贡献率从“十五”期间的224.47%降至“十一五”期间的138.69%。可以说,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已经逐步减少了对末端治理的依赖,开始了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型。当然,中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扭转或转变,即治污未必减排。此外,过程控制堪忧。过程控制的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正转为“十一五”期间的负,从逐年来看,2001~2008年过程控制的贡献率为正,2009~2010年过程控制的贡献率为负,说明由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主导的过程控制还没有发挥主体作用。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为了检验技术进步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设定如下实证模型:

(1)

其中,因变量为减排途径,用各地区污染物(工业SO2)的全过程管理(D)、源头防治(Dstructure)、过程控制(Ddensity)和末端治理(Dtreatment)表示,这四个变量均为逆变量,即变量值越小越好。自变量为环境技术,用各地区单位GDP的环境科研课题数表示(单位:个/亿元)。控制变量包括:环保投资(EI),用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表示(单位:%);环境规制(Regulation),用单位GDP的政协环保建议提案数表示(单位:个/亿元);产业结构(Industry),用各地区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单位:%);年份(YEAR)为哑变量。以2001~2010年中国30个地区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个别数据缺失,剔除了。各地区全过程管理(D)、源头防治(Dstructure)、过程控制(Ddensity)和末端治理(Dtreatment)由分解计算获得,其余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三、回归结果

以2001~2010年我国30个地区的工业SO2全过程管理分解结果为因变量,环境技术(Tech)为自变量,环保投资(EI)、环境规制(Regulation)、产业结构(Industry)、年份(YEAR)为控制变量,采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做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以工业SO2为样本的回归中,回归(1)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全过程管理的影响,环境技术(Tec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技术水平越高,工业SO2污染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越大。这个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技术已经在工业SO2全过程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的幅度越大。回归(2)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源头防治的影响,环境技术(Tech)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表明环境技术与源头防治的关系并不显著。回归(3)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过程控制的影响,结果仍然不显著。回归(4)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末端治理的影响,环境技术(Tec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业SO2的末端治理。结合回归(1)~(4)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作用于工业SO2的末端治理,通过末端治理提升全过程管理水平。

四、结论与启示

全过程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的改进方向,也是环保部门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环境技术在污染物全过程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论文以2001~2010年工业SO2为研究样本,利用LMDI方法分解了两种污染物的全过程管理,并以此为研究样本检验环境技术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过程管理的实现。不过,不同污染物的实现路径却有所差异。环境技术对工业SO2全过程管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末端治理实现。鉴于此,对于工业SO2全过程管理,应当加强环境技术对过程控制与源头防治的影响力度。

参考文献:

[1] Ang,B.W.,& Liu,N.Handling zero values in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 Energy Policy,2007,35(1):238-246.

[2] Boyd,G.A.,Hanson,D.A.,& Sterner,T.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in energy intensity:A comparison of the Divisia index and other methods.Energy Economics,1998,10(4):309-312.

[3] Park,S.H.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An alternative method.Energy Economics,1992,14(4):265-270.

[4] 成艾华.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中国工业减排――基于环境效应分解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 41-47.

篇7

关键词:民生科技;有效利用;解决问题

一、关于民生的问题

(一)民生问的内容

民生,简单讲就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或方面,例如人们的衣、食、住、行,是对于民生而言最基础的要求。民生是一切问题的开始,也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源动力。民生问题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问题,所以,想要发展社会,就必须要解决民生。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形式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的内容以及重点关注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民生问题致力于解决人民生活,致力于大众,所以百姓永远是第一位的。国家政府利用科技,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依托,利用科学为百姓谋福利,对于百姓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切实关注,努力利用科学技术为百姓解决问题,保证百姓生活、生产的顺利,这是保证国家发展长治久安的首要。

(二)民生科技的主要内容

民生科技是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中,利用科学技术专门进行民生问题的解决的一种科学方式。是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进而产生的科学产物。民生科技从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原则,民生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国家以及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生科技在现代社会中所占有的位置是不可小觑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民生科技是发展的主要力量,民生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科学领域的发展程度。

二、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

(一)坚持将人民群众摆在第一位

民生科技是我国民生问题解决的根源,想要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发展民生科技。在今后几年的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应该讲民生科学摆在第一位,将发展目光头像大众,将人民的利益摆在发展的前断。民生科技的发展不能只依赖于本国的发展,应该讲目光投向海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进行本国技术的研究与指导。让民生科技得到国家的重视。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与建设,创建民生科技的服务平台,加大发展民生科技力度,让民生科技的发展成果在百姓中得以推广应用。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1、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想要实现工业化目标,就要采取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实现工业化道路的捷径,也是必经其之路。其一,想要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就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其二,应该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三,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应该提起足够高的重视,在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到绿色发展,保护环境,不要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2、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

高科技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是一种新型的科技技术,在我国的技术研究领域中,新型高科技技术产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新的革命浪潮,为我国发展高科技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思靠方式。高新技术在劳动生产率、资源消耗以及降低资源浪费率方面都起到了好的促进作用。

3、培育第三产业发展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从第二产业工业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针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该采取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创造需求消费引导。同时,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应该遵循现代化脚步,在技术方面应该实行的改造和提升,争取将全体服务业实现现代化。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就目前国际形式看来,在技术创新和升级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同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就要求我们开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于国外先进思想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我国自身国情加以改进,为我所用。想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与模式。提高自身的自我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是我国经济增速的必经之路,成为一个时展的显著特征,不管是政策或者文化的软实力创新还是科研设施或者网络信息等硬环境的创新,在我国的发展中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加大对于民生科技的研发力度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民生问题来发展,力求解决人们最关心,与人们最相关,最现实的问题。科技改变民生,科技推动民生,科技提高民生,改善民生,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民生大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的正确判断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形式,将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工作摆在研究的首位,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惠及大众的科技一定要投入研究力量,作为研究重点发展。与此同时,要切实关注民生事业的长久发展,要做到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前、遵循于民生、服务于群众的原则,大力加强科技研究,推动成果转化,提高民生,解决与民生切实相关的问题。

三、民生科技对于民生的意义

(一)民生科技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份新生代力量,直接利用科学技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在民生科技发展中,民生科技发展的程度从很大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所以民生科技的发展程度与民生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二)民生科技是民生问题组直接的相关科学技术。民生科技是民生科学与相关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学术领域上有自己的研究和突破。在民生科技领域里,发展科学技术病史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科学解决民生问题,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就要发展什么样的技术,宗旨是造福于人类。

篇8

【关键词】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技术;应用;改进

通信工程实际上就是对信号生产及传输的过程,最开始初期产生的信号传输技术是电磁波信号传输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出现了宽频带信号传输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原理是通过短波长完成信号生产和传输的,之后还经历了光传媒到充气体管道玻璃纤维作为传媒介质进行信号船事故的阶段,发展至今可以通过有线传输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使通行工程对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的应用及改进。

1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分类

通信工程传输技术主要包括无线传输技术和有线传输技术,其中有线传输技术在实际通信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是通信工程中最主要的传输方式,其传输原理在于利用电波、光电信号等将信息传送出去,然后以光缆(也可以是电缆)作为信号传送的介质,实现信号传输功能的完成;通信工程有线传输技术不仅具有高效性的特点,还具有稳定性高和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使数据包在高速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失[1]。通信工程无线传输技术则是一种不需要布置网线的传输技术,其传输原理在于利用电波作为介质,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但是该传输技术应用时需要信息转换成无线电波,方能传送出去,这是导致通信工程无线传输技术应用没有有线传输技术广泛的主要原因。

2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分析

2.1电缆应用

第一,同轴电缆应用:该电缆因非常宽的传输频带,使其具备了高抗干扰性能的优点,但也存在传输速率低的确定,一般在在监控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有些时候也在广播电视领域应用。第二,平衡电缆应用:该电缆传输技术包括低频对称电缆和高频对称电缆,其中低频对称电缆应用于市话电缆。第三,铜网包裹铜线是同轴电缆信息传导的主要形式,由绝缘体塑料、铜线、网状导电层和电线皮构成,所以在电缆弯曲时电波会被反射回信号发射源头,造成巨大消耗,使能收到的信号弱。

2.2双绞线应用

第一,主要用于受干扰的地方,以实现对干扰信号的中和,保证用户能顺利接收通信信号;第二,在摄像机集群中还能有效解决远程供电不足等问题,使摄像机得到不间断供电,保证摄像机所获取的图片及影像能够顺利完成存储和传输;第三,可以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传输,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全面性;第四,双绞线是根据一定规律将两条绝缘导线相互缠绕形成的,所以长时间使用会因辐射电波(辐射产生的电波),导致两条绝缘导线磁场相互抵消掉了,确保信号不扰,可分为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2]。

2.3架空明线施工和应用

架空明线是通信工程建设中常使用的一种通信线路,不但能够提供优质的传真电信服务,还能够提高高效的数据电信服务,使用户享受到快捷、优质的通信服务。框架明线还具备了结构简单、后期维护便捷和服务功能多样化等特点,在实际通信工程施工主要安放在电线杆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通信线路被应用到通信工程建设中,与这些新型的通信线路相比,架空明线存在容量小、速率低、通话量最少等缺点,满足不了城市居民对传输速度快、容量大及通话量大的现代通信需求,故架空明线主要应用于落后偏僻地区,而在城市发达地区很少用。通信工程建设中,架空明线别放时不仅要考虑到地质和风力等自然情况,还要将电线杆稳定性、拉线固定和避雷线安放等因素考虑进来,以保证架空明线施工质量及应用有效性[2-3]。

3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提高策略与发展趋势

3.1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发展迅速

现如今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已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创新的推动下得到了进步,使光纤通信传输技术质量得到提高,加快了传输速率,使光纤通信传输技术在实际通信工程中应用越来越高,其地位也越来越高,是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一种发展趋势。

3.2将传输距离向更远方向改进和发展

全球经济发展使全球化经济模式趋向成熟,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距离,这种态势下,就势必造成有线传输技术在传输距离的控制等方面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3]。

3.3网络化改进与发展

网络大信息时代下信息网络技得到了又一次飞跃发展,使数据信号传输发展越来越向网络化。过去旧有的传统传输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了,这就要求在数据信号传输应用方面必须快速提高技术水平。

4结语

总之,在现在这个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很发达的年代,很多通信技术都相通的,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兼容和匹配,最终实现多种通信技术的综合性使用,使人们的通信更加方便,紧密联系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这一趋势决定通信工程建设中要尽可能实现多种技术的结合,尤其是多种有线传输技术的相互结合,以保障通信工程质量的同时,推动通信技术及通信行业的发展,最终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闫伟弟.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通讯世界,2017,(05):103-104.

[2]宋玉飞,郑文华.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方式研究[J].通讯世界,2017,(11):69-70.

篇9

[关键词]洪洞水神庙 元代壁画 科学技术

洪洞水神庙亦称“明应王殿”,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处的霍泉源头,是祭祀霍泉神——明应王李冰的庙宇。在其主殿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200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画。据题记载,此壁画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由洪洞、赵城一带的“绘画待诏”:东安村赵国祥、周村商君锡、南祥村景彦政等人绘制完成。洪洞水神庙壁画艺术笔法苍劲、设色浑厚典雅、内容丰富,有著名的戏剧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有表现水府诸神的祈雨图和降雨图;有充满宫廷氛围的司宝图、尚食图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庭院梳妆图、渔翁售鱼图等。除此之外,还有园林、村舍、街市以及各种人物、民俗,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戏曲、体育、娱乐、建筑等各个方面,是一组完整的囊括诸多方面内容的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元代壁画珍品,充分体现了元代山西地区绘画艺术成就,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以及社会、宗教等方面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同时,洪洞水神庙壁画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和演变,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元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壁画艺术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材质、工具和表现内容。因此,论文以洪洞水神庙壁画的壁制材料及其工艺和壁画的绘制技法为研究对象,以展示其技术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元代山西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认识元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图像资料。

一、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中的绘制技法

洪洞水神庙壁画中的各种造型写实、逼真、绘制精确,画工们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古式建筑、宫廷人物、民俗民风以及人物服饰衣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内容运用一定的绘制技术全部揉于画面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极富艺术魅力,所以水神庙壁画不仅是一座蕴藏丰富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座反映中国古代绘图技术成就的殿堂。

(一)透视法在水神庙壁画中的应用

透视(perspective)是指透过透明平面来观看事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透视理论亦称“中心投影理论”,是研究在平面上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即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称之为“远近法”①。元代的画工们将这种按照正确的比例方法表达物体的尺寸和形状的绘画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水神庙壁画的人物、器物、建筑、山水等内容的表达之中,使壁画描绘的内容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而且元代的画工们不仅只是定性地了解描绘物体要遵循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还清楚地知道通过定量的计算确定地描画处于不同位置的物体。以《祈雨图》为例,画面最下方的地方官吏手持奏折跪在台阶下,台阶的描绘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理论和等比规律向内递减,显示出一种空间延伸的感觉。

(二)水神庙壁画蕴涵的光学原理

壁画的色彩称为装饰色彩,它是以色彩学的光学原理为基础,但不同于绘画的色彩光学理论,而是强调色彩的心理学意义,即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它以形式美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主观意识为主导选择,基本上不考虑固有色,可以理想化、浪漫化地处理颜色而不必顾忌自然规律,具体的说,就是要符合装饰色彩的一般原理。洪洞水神庙壁画以暖色为基调,朱砂、朱膘、石黄、土朱为主,当这类暖色作用于人的视觉时,能够刺激人的心理反应,激发出人的主观感受。同时壁画兼用石青、石绿平涂。冷暖对比使人的眼睛处于兴奋状态,这是因为不同明度、彩度、色相吸收和反射光的波长不同, 对人的视网膜的刺激也不同,色调对比越强,刺激的起伏越大,造成的心理感应越强,因此壁画的色彩以红色和绿色为主。但是色彩对比强烈,画面容易不谐调,为克服此弊端,元代的画工们通过降低色彩纯度,用朱砂、朱膘、石青、石绿等低纯度的色彩处理画面,同时用土黄等中介色间隔对比色,使色彩协调起来,画面显得既丰富又和谐,从而形成了水神庙壁画色彩明艳,富丽浑厚的特点。

二、洪洞水神庙元代画壁中的材料工艺

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受它所依托的材料工艺的影响,而材料工艺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壁画艺术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材质和表现内容,促使这一时期的壁画艺术登上历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一)洪洞水神庙画壁的壁质材料

洪洞水神庙在殿堂墙壁的下部用青砖砌筑高1米左右的坎墙(亦称“下肩”),再加上殿身下部设有高出地面的台基,这样可以充分防止潮气上侵,对于保持墙体通风干燥、防止壁画受潮变质均有重要的作用。而用于绘制壁画的墙体,是用土坯或未烧制的砖坯砌筑,土坯或未烧制的砖坯可以吸收或散发因气温变化而产生的热气。此外土坯的收缩率与墙体外表砂泥墙皮的收缩率较接近,因而不会使墙体和壁面由于收缩不一而产生裂缝和泥皮空鼓。而且土坯泥皮墙体收缩自然产生的缝隙可以通风,易于墙内湿气流通。

据《营造法式》卷十三“泥作制度·画壁”载:“造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候稍干,再以泥横被竹篾一重,以泥盖平。又候稍干,钉麻华以泥分披令匀,又用中泥细衬,泥上施沙泥,后水脉定收压十遍,令泥面光泽。凡和细沙,每白沙两斤,用胶土一斤,麻捣,择洗净者七两”②。

洪洞水神庙用于绘制壁画的墙面的材料是用粗泥中加入麦秸、麦糠而成,除粗泥中用麦秸、麦糠而不用竹篾、中细泥和细砂中用麻筋、纸筋、棉花者之外,壁质构造与《营造法式》 吗, 卷十三“泥作制度·画壁”的规定基本吻合。而在粗泥之外均有分披四周的麻揪,以预防泥皮脱落,这种做法就是《营造法式》“钉麻华以泥分披令匀”规定的实物见证。

画壁是壁画所依附的壁面,虽然我们欣赏壁画时并不关心画壁的结构,但画壁的结构质量对壁画的影响巨大,所以洪洞水神庙壁画能够保存至今,与当时科学、合理的壁质构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洪洞水神庙画壁的制作工艺

据《营造法式》卷十四“彩画制度·衬地之法”载:“凡斗栱梁柱及画壁,皆先以胶水遍刷(其贴金地以鳔胶水),贴真金地,候鳔胶干,刷白铅粉,候干,又刷凡五遍,次又刷土朱铅粉(其贴金地以鳔胶水),亦五遍(上用熟薄胶水贴金,以棉按,令著实,候干,以玉或玛瑙或生狗牙,令光)。五彩地(其碾玉装,若用青绿叠晕着同),候胶水干,先以白土遍刷,候干,又以铅粉刷之。碾玉装或青绿棱间者(刷雄黄绿者同),候胶水干,用青淀和茶土刷之(每三分中,二分青淀,二分茶土)。沙泥画壁亦候胶水干,以好白土纵横刷之(先立刷,候干,次横刷,各一遍)”③

从对洪洞水神庙画壁的构造分析,结合《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记载推测,其制壁工艺程序大致是:第一层是先用粗泥铺底,再将细沙洗净,和黄土(沉淀过筛)、麻筋、麦秸秆用水和匀,在壁面上厚抹一层压紧,并在该层表面用瓦刀划一些斜线痕纹以使第二层浆料着壁牢固。第二层是先将黄土中加入水和成乳状后掺进碎的白麻纸,再加细沙涂抹成厚度约2至3厘米的第二层,压紧压平。最后,在已经制成的壁面上刷以掺有含胶质的“闻喜白土”水两三遍,干后壁面呈现出洁白平整的效果,即可作画。

这种在土胚墙外分别抹三层质地不同的材料的画壁,既有利于壁画的制作,又利于壁画色彩的保存,并且自成体系,世代相传,直到清代仍未发生太大变化。这是山西古代独创且自成体系的寺观壁画的技艺发明④。

三、结语

壁画是在二次元⑤的平面上创造形象,在造型的空间规律中,二次元是平面的,具有高、宽两个向度,能产生形象,但没有深度。那么,如何在平面的二次元墙壁上创造出具有空间感的图像,使人们产生真实的立体和空间的感觉?这是洪洞水神庙壁画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绘制技法的动机。同时,山西古代壁画艺术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壁画的艺术特色,受当时它所依托的材料工艺的影响。而绘画技法和材料工艺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整个山西壁画史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材料工艺史,特别是大型壁画群的绘制,除了沿用固定的一般严格工艺程序以外,对特殊艺术效果的不懈追求,又是专门技术工艺发明的直接动力。由此可见,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时期的壁画艺术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洪洞水神庙元代壁画依据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把元代的绘制技术和材料技术运用到壁画的绘制和画壁的制作中,不仅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而且也反映了元代山西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我们认识元代绘画、建筑、科技等方面的面貌和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由此也说明了科学技术发展对壁画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远近法,是一种投影方法,在物体与观者之间,假想有一透明平面,观察者对物体各点射出的视线与此平面相交的点,其所形成的图形如相机之投影,据此原理所绘制的图像称为“透视图”。

②(宋)李诫.营造法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四三一.史部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7:505

③(宋)李诫.营造法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四三一.史部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7:508

篇10

【关键词】陶瓷生产技术教学创新

1.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由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一系列安排。陶瓷生产技术的内容与传统陶瓷生产技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对于生产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用途等都明显区别于传统。在陶瓷技艺的教学中,主要有两大主体承担者,分别是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两大教学主体都需要将陶瓷技术的教学进行创新,跟时代联系起来。

1.1学校

在教育行业中,学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陶瓷技术在相关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增添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陶瓷生产技术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还要融合实践的新内容,不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相关内容有了厌倦之感,导致整个学习效率的低下。

1.2民间

在官方教育普及度极低的中国古代,民间技艺的传承对古法技艺的流传及保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民间传承也在很好地扮演着它的角色。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间传统技艺的留存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也就需要对其教育教学方式做一些改变,应该加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中国自古有“家技不传外人”的说法,现在应该改变此类传统的观念,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持开放透明的态度,也将会推动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发扬与继承。

2.创新教学方法

2.1介绍新型研究成果

21世纪的陶瓷生产技术已经融合并相继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一些新型“消毒陶瓷”,新型抑菌陶瓷等,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新的技术运用到课堂之中,会让学生对新的陶瓷生产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接受更加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陶瓷技术的创新发展。

2.2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高校的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通常还会有其它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不仅对于教师的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的科研负担,同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得到与课堂理论不同的实践机会。

3.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主要方面,摒弃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教学过程的作用,在课堂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地领悟新的知识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要懂得学习的主体在于自身,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的方法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

3.2新型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行业也享受到了这一发展成果。新型教学设施的使用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教育创新水平。陶瓷生产技术作为传统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设施的应用会使学习者对传统技术有了新的理解与领悟。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等,利用科技设备对陶瓷进行立体剖析等

4.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训

师资力量是教学领域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在人生过程中少走弯路。陶瓷技术教的部分为老师所承担,因此就需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从教学的源头抓起,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在假期或空闲时间提供给教师学习的机会,多去民间、企业等学习。优秀老教师也应该接受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教学设备,跟上教育行业的步伐,更好地培育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