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87-0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符合教学要求的效果,换而言之,就是在教学效益的整体格局上做到最优化。当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前提下,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下我将从备课,上课,课后三方面入手进行阐述,并且最后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反思。

一、课前: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知识板块来设计上课的流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考纲与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评价的一把标尺,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看,也是基本依据,备课的基本工作就是先把握,后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在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呢?例如,教师把重点放在研读课程标准上,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要求层次细化,用来确定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要及时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对于重难点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解析到位,要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2.以教材为纲,灵活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经历课改之后,教材内容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变为以模块、专题为线索的体例。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之后的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知识的容量有所拓展,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设计教学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详细地解读,然后依据教学任务要求,对教材一些章节进行处理,如果有需要的话,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适当地融入教师个人认知,来重新设计课本中前后知识点间的联系。

二、课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备好课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教案规划呢?

1.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认可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灵活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接下来简单举例。首先可以尝试用提前设计好的情境导入课堂内容,如讲到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制问题时,可以引入美国文学名著《飘》的相关情节,或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丁路德金,奥巴马等人物。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如:假如奥巴马生活在200年能够当上美国总统吗?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基本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导入式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指出本堂课程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不仅能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还能使师生进行良好活跃的互动,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相应的,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的核心思想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等,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将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游离于形式。一切的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三、课后:适当的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能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作业,读取反馈信息的能力。

1.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作业要避开难,繁,偏,怪,但在形式上要不断尝试创新。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后,可以让学生以同盟国或者轴心国的不同视角来阐述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内容形式既可以以小论文呈现,也可以以视频,PPT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

2.细致地检阅作业情况

为了使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病因”,教师要细致地检查作业,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及时获取最确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四、反思

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进程,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反思中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且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力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趋于不断优化。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思在课本知识讲解、课堂内外师生互动、习题讲解分析等方面是否准确到位。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新课标动向,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与旧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目标设置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与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奠定基础。

3.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也要符合学生学历史学科的认识规律,以及一般的教学大方向原则。在多元化的当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同样也在走向多元化。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与时俱进,从当下的“素质教育”观点出发,在课堂内外灵活结合多种教学形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01)

篇2

【关键词】历史;初中;新课程;教学

一、目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为了在中考中取的好成绩。因此,在中考成绩中比重不大的历史课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而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以史为鉴,更加充分的认识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加顺利。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可以得到训练,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

(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倾听教师所叙述的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通过倾听这一种感官刺激来学习历史知识。从思维方面来讲,学生的思路也只能跟着老师走,无法得到应有的思维训练。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得到他们应当得到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也得到训练。

(三)对于家长而言,学生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中考成绩中历史成绩的比重较轻。所以历史这门课程在家长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历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知识,认识人类发展史,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把历史的重要性传达给家长,让家长重视历史这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学生的兴趣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也能让学生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得到优秀的学习成绩。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互相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并且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参加了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上历史课。

(二)历史知识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古代真实景象的文字再现。所以如果为学生创造情境,让他们直观的看到教材文字所呈现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器材。通过这一条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真实而优美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介绍四大发明的短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而通过对这些图片,音乐和视频的观看和倾听,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也能让自己的艺术素养,想象力进行提高。

(三)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远远比不上在课后自我学习的时间。而自我学习也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课后自我学习十分重要。对历史教师来讲,可以在家长会时为家长讲解历史的重要性,请家长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可以在周末时陪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等。通过实际的观看来了解历史知识,学生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事实,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家长也可以同孩子们讨论,交流历史学习的心得,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四)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得到中考的历史成绩,而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借鉴。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师问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将自己目前的生活与历史课程相结合的环境,那么他们学习历史积极性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时,可以将我国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与现在强大的祖国相比较,让学生们了解到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能让国家强大,才能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三、在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更加容易的掌握历史知识。所以通过在课堂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作为教师来讲,一定要做到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思维范围,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学习到知识。

(二)通过课外的参观,阅读等方式学习历史确实可以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向家长说明去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在参观后要注意将课堂知识和参观内容结合起来。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历史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怎样激发学生对你是产生极大的兴趣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等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在学生对于历史有兴趣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让家长也加入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也能充满对祖国的热爱,达到让学生对历史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和平.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教育界,2012,(20):48.

[2]吴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12-12.

[3]姬文铎.注重讲求实用教学,逐步培养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2,(57):125-125.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应用;故事教学

一、关于在历史课堂教学应用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1.对于初中生而言,在逻辑推理上的能力还不够强,对于事物的认识依旧凭借自己感性的认知去看待,对于历史课堂的学习更多的在于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程度。激发初中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到的。教学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能将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通过故事慢慢地对历史课堂产生兴趣,有趣的情节、生动的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效率及兴趣。

2.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将故事、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历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从故事或人物的思想价值观中得到启示,从而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历史事件,学生记住的只是历史的简单内容,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本身的学习。探究历史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通过历史故事主动去挖掘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3.从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历史故事是针对这些学生心理特征的一种必要的授课方式。比如,在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穿插齐桓公“管鲍之交”、楚庄王“一鸣惊人”、秦赵“长平之战”等,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4.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堂体现在学生对于课堂的知识吸收效果,作为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目标,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效率教学,对于历史故事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历史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老师的高效教学,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能否踏实学习,从简单的历史故事学习,慢慢深入了解,不断地进行思维学习和方法锻炼,让学生自行去了解事件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二、历史故事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

1.懂得在课堂中运用历史悬念教学。在上课开始时,将历史故事通过一种设置悬念的手法打开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这样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三国时期的历史课堂,可以通过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将学生引入历史教学中,通过诸葛亮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著名的历史故事打开课堂的激发点,设置课堂疑问,然后通过课堂中一步一步解答故事发生的经过及背景等。学生往往能通过这类故事对这些时期发生的事情产生更大的兴趣,这些问题也能引起更好的一些课堂互动,调动起课堂的氛围。

2.将事件人物故事串联讲解历史。在课堂中,通过一些特殊的历史人物能更好地讲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吸引学生对于历史的关注度。例如,通过孔子讲解春秋时期的思想政治经济,在教学的同时也能将孔子的思想文化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通过介绍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周游列国、孔子的生平事迹等一步一步将历史贯通连接讲解。

3.将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在课后学习上。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课后的学习保证课堂的有效学习。用一些历史故事将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搜索自行去了解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历史老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使历史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历史老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老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

4.教师必须有广博的学识,旁征博引地激发学生兴趣。要使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必须使学生尊敬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越广,越能引起学生兴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

5.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将历史故事在课堂进行讨论,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当通过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学习时,学生能通过相互之间表达的观点进行分析,结合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讲解能让历史事件更加充满趣味性。慢慢地学会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动接触历史,学习历史,形成自己对历史独特的见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运用好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学习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以史为鉴,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将成为教学上一个新的风向标。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细节;阅读资源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学科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反思,现谨将自己的一点做法及感受小结如下,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彰显细节魅力,点燃学习兴趣

历史细节或充满情趣,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这样的细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又不被遗忘。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细节,可以弥补教科书叙述中的不足,在学生心里留下波澜。教学中,笔者喜欢筛选一些有教学价值的历史细节,利用它们来设计问题,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思维,拨动其情感之弦。

譬如,笔者执教《秦朝的统一》一课,课堂上笔者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四个细节来“复活”人物:荆轲刺秦王、秦嬴政采纳军事家尉缭的建议以及尉缭对秦嬴政的评价、秦王奚落王翦并请再次请王翦出山、秦始皇在梁山宫怒杀随从。通过这些细节的插入,使学生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如讲授《左宗棠和》一课,笔者引入邓世昌壮烈牺牲的细节,向学生深情地讲述着中的悲壮一幕: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辫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与爱犬一起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这一细节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中,教师筛选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并恰当运用,可以突出人物的活动与精神风貌,让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深刻地定格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曾经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还能大大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历史,使历史学习不再停留在“读、背、练、考”这一肤浅层面,而是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了解自己的民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情感教育,达成“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这种历史体验实践既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而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历史教材中可以对学生行情感教育内容很多,如“中华民族的”这一学习主题,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英雄事迹,而且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它需要融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在这学习主题的教学中,笔者见缝插针、自然而然地进行历史情感教育,突出了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如播放片断,补充讲述的战绩,课后结合主题活动三“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的实施,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脑海中留下几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珍视阅读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务必要珍视阅读资源,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作用、能力要求及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需要决定的。当今的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内容丰富多彩,荟萃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除了文本之外,就是相关的历史插图,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于如何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源,徐州市第十三中学杨琳老师作出了这样的总结,可供我们思考与借鉴:①读前言——作为历史课本的开篇,前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功能;②读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构建知识框架,不至于发生史实混淆错乱的现象,也有利于答题;③读导言——或介绍本课史实的时代背景、或提纲挈领概括正文主旨、或设问激趣引人入胜、或拓展丰富学生视野,阅读导言可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确定了基调、有了指向标;④读正文——课本正文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历史新课标的精神,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叙事简洁明确、字斟句酌、分量适中;⑤读史料——课文为筋骨,史料如血肉,正像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⑥读图片——从图片中有什么到说明了什么,要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让图片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场景;⑦读练习——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练习读题,正确答题,是提升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⑧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以弥补历史课本的不足;了解更新的史学动态,增强时代意识;融合学科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类似于改变教学模式适用自己教学方法的现象,经过教育专家多年的改革实践,确实证明了这种改革是有实际效用的。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育专家发现了一种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本文要叙述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地区的初中历史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所在,而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学习的第二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实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汲取知识的速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非常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之路还非常长,依然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并对其加以利用。

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反思性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教师所采用,而且绝大部分都达到了一定的教学高度,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模式是非常可行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反思性教学模式自身具有科学发展的特性。我国有古语道: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反思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新的道理,从中汲取新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方法经历了几千年都不曾被淘汰,就是因为反思性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习过程的特点,无论是学习什么知识,都需要进行复习和反思,既能够加强知识的记忆,又能够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其次,反思性教学模式是符合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像高中和大学的历史教材,初中历史的教材涉及了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但是鉴于初中历史的学科制,初中历史的教材数量很少,每一个学期学习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知识,这样一来,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就不会特别细致,而是大体的讲述历史,再加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过于细致又深层的历史知识也不能被广大的初中生所理解,如果初中生只学习一遍初中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就会遗忘部分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反思性教学可以完全规避这种弊端,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的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将历史知识复习一遍,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重要内涵。

最重要一点就是反思性教学模式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比拼人才的发展时代,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反思才能的人才,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未来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也是如此。虽然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模式非常的有效,但是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反思性教学模式进行严谨科学的使用,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它的效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从实际出发提升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效用:

首先,教师需要从自己做起,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更需要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教学反思,比如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身对待学生的方式反思、自己解决课堂问题的反思等等。教师通过这些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经过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自己的教学过程保驾护航,让学生适应反思性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应该引导学生渐渐适应自己在反思模式下的学习,创立出新式的、有效的反思性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经常对历史事件进行多次思考,结合现实社会的因素去重新定义历史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历史影响。

最后,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这种反思可以在课堂上、在课后或者其他时间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或老师独自反思时漏掉问题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以及课堂的进行。

总体来说,反思性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对初中历史课堂的综合发展与进步起着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也会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而变得符合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反思性教学模式能够被不断地创新,为初中历史教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是在短暂的提高之后又出现了递减的情况。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怀着比较功利的想法,他们认为到了初三的时候把老师画的重点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是什么原因让历史这个充满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此不受学生喜欢?虽然中高考的指挥棒是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乐于动手和思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喜欢参与探究、体验新事物,更喜欢历史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参与探究的学习氛围。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的反思是多层次的,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上完一堂课后,笔者会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等,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平台,让他们自主参与探究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以自己设计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的教学观念。

第一,课前热身,创设情境。

在上课之初,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梦驼铃》,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并且这首歌与丝绸之路有一些关联。

第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经常所说的‘三山夹两盆’指的是哪里,同学们知道吗?”设置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三,学习新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还原历史,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锻炼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实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总结收获,体验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堂课收获到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笔者设计的各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学生不是单纯的盛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像倒水一样把历史知识一股脑地倒进学生的脑子里。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知识不讲,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掌控。我会设计自读环节并提出一些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学习并完成学习要求:1.自己通读教材,学习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知识;2.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或向老师提问;3.规定自读时间是15分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自读过程能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他们的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自读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读书和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去发现和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书上出现的,也可能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张骞出使西域他的语言不通怎么办?汉武帝开始攻打匈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既给了学生提前预习的准备环节,又使教师多了一个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教学环境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曾经有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质疑的教学环境。比,说在教师“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自读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地区?2.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这两次出使有什么不同吗?3.你觉得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5.班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使西域的?6.我国和欧洲第一次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又让他们形成了质疑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高涨。

三、为学生创设探究历史的学习环境

篇7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学习历史的动机

学习动机,又称为学习动力,其主要用来指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原因,包括学习需要、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习兴趣、爱好及信念等。就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而言,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目标意识,认为学习历史是必要的,其是与某个目标挂钩的,如中考,有明显的暂时性、阶段性特点;第二类是价值意识,认为学习历史是与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关的,可以从中借鉴或者启发;第三类是个人兴趣,如喜欢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等。上述三类历史学习动机共同支配着初中学生参与历史课程学习。

(二)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需要有强烈的动机、有明确的目标,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但真正的自主学习还需要有科学学习方法的支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伴随着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前,合理安排历史学习时间、科学制定历史学习计划表,很好完成教材阅读、资料查阅等活动;课中,能很好地找出重点、难点及确定关键问题,同时能够大胆质疑、发现与分析问题等;课后,则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预习,及时整理、反思、复习学过的内容等等。

(三)学习历史的效能

学生的历史学习效能,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如先天资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健康状况和学习环境等;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情况下,自主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较快,也就较容易获得较高的学习效能。但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能之间不是一种直接因果关系,因为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不是一种简单因果关系,学习成绩同时还受到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能也同时受到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等的影响。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要学”问题

1.兴趣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所谓历史,其实质上对过去某一时段客观事实的记录,其真正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生活状态、状况,是完全不可复生和再现的,传统使用最多的记录方式就是采用没有任何情感的文字对其加以描述,这种方式记录下的历史对于学生而言不知兴趣从何谈起。因此,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就需要历史教师们要借助于生动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述、巧设情境“再现”历史等方式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问题设疑,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初中学生年龄普遍较小、阅历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他们不可能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所处历史环境等有深入的了解,加之所属不同时代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差异影响,让一个初中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谈何容易。为了加速与提高学生对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需要历史教师们要学会巧用“问题”,借助于问题将历史与现实联结起来,激发学生脑中的疑问,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

3.强化因果,增强自主学习历史的自信。所谓强化因果,是指要求学生对学习的成败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成败进行归因的过程;其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成败归因”分为自身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四种情况。实践证明,成功的“归因”有增强自信的功效,如成功的自主学习,如果归因为自身能力高、努力程度大,就非常有利于自信的建立;反之,归因为任务难度低、运气好等,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信的建立。

(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解决“会学”问题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思考能力。初中历史教材是重要的历史知识载体,同时其也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能力不或缺的重要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主动进行“质疑”,从而达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阅读和思考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习方法;学会了阅读,学生就学会了自主寻找、获取知识;而学会了思考,学生就学会了辨析、建构知识。

篇8

关键词:小班化;高效;历史;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历史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小班化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年龄、教学内容,教师转变方式,设计、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就成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一、以生为本,教学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逐步养成,人格逐步完善。这一系列的心理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将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效率

小班化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就要增加当堂训练、探究动手能力的时间,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制定学习进度,调动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倾注情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小班中应采用全体施教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给学生以适度的压力,让压力变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应该是学习主体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不能让学生产生生命冲动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其精髓也在于此。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保证作业的质量,以求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效果。

三、设计教学方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指导法、归纳法、讨论法和联系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局限性,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教学实际(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61页)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目的。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标准,即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师生实际等进行选择;其次要多了解和熟悉有关的教学方法,交叉或结合进行。教学方法合理,教学课堂高效。充分让现代教学媒体进入历史教学课堂,它的运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师的自身条件。不可一概而论,强行使用。

四、注重课后反思,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篇9

关键词:课堂氛围;自主学习;思维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教学中,历史课堂一直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着很多的优势。下面将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1.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当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广博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耳濡目染,自然收集到大量的历史知识,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收到更丰富的历史内容。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到有兴趣,才能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学生将感觉到枯燥,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经过了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但是效果远远不如看电视剧产生的效果好,在看过电视剧之后学生都能将当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记得一清二楚,而传统的教学却始终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面对苍白的历史学生始终无法提起兴趣。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动态的呈现方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l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大大压缩了空间和时间。多媒体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

3.容量大,能声情并茂,创设历史情境

以往教材编写更注意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在每一课的题目中先下定论,再按定论讲述内容,至于这些定论的依据是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却没太多提及。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缺少了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编写则力求摒弃这一已有的做法,注重史料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制作精良的课件,不仅容量大,而且能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便于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历史中,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客观地去感悟历史,探究、深化历史知识。

4.节省书写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历史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凭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幅挂图,对课本知识进行演示,受时间、个人的书写水平,黑板的书写空间等方面的制约,教师的教学受到很大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耗在了板书上面,上复习课时,这方面的缺陷尤其明显。课堂上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向课堂要质量”往往只能成为教师们的美好愿望。随着多媒体引入教学,教师们除能摆脱课堂书写的疲惫外,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重复制作,不断改进,使板书结构更为合理,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随意性大的缺陷,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情景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历史教学过程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具体来说,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情景,在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所演示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学到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二战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进入东北时的壮观景象,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从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和社会教学的真实感。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协作探索型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协作探索型的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新教程标准中要教学的历史知识,事先设定一些研究任务,并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协作去完成这些研究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研究创新的精神,并要求学生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来对研究任务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归纳反思理解学到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教授关于美国霸权政策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收集有关美国霸权政策的影音资料,通过观看这些影音资料来分析美国制定霸权政策的原因,然后通过PPT的形式向大家汇报,并让大家对汇报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开展协作探索教学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课后交流平台。随着MSN,BLOG等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已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还可以运用这些工具布置研究任务,了解学生的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点,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笔者在BLOG上学生的留言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中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段历史尤为感兴趣,而促使他们感兴趣的原因是近来播放的电影《赤壁》,因此笔者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就先播放了一段《赤壁》的电影,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开展教学,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而做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也不能够只从是否应用了多媒体出发,而应当看到多媒体的使用是否起到了帮助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到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我们才不会本末倒置,才可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篇10

反思性教学初中历史原则一、反思性教学

教师的工作是对单调重复的,所以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少对已成习惯的工作活动进行反思。很多教师即使教龄十年、二十年,真正的工作经验也就相当于一两年的程度,因为他们只是把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运用了。杜威曾指出,教育工作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重组,从而不断提高经验的意义。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只是整日不断重复地完成教学工作,并不断完善教学结论。而善于反思的教师是不仅寻求他们在的教学结论,还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出其中的意义。杜威为我们认识反思教学提供了历史与思想基础,他的观点成为我们理解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对反思性教学有如下理解:教师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以自身拥有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不断更新的教学实践为参考的主要对象,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基础,并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周密的思考,这样便能赋予教学实践具体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作者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开始论述,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层面的阐述,本文交代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方法与应用原则,势必会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工作起到相当的意义。本文的论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历史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实践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传统的讲授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体现出创新性,逐步使自己转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机械复制式的教学思路,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转型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反思性教学这一课题的探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为改进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效率具有相当高的实际意义。

三、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总结反思法

简单的说,反思教学法的意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或者他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反思的内容相当广泛:首先,教师可以总结反思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学生和同事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可以对其他教师在教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或他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还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成功或者存在的失误。当教师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时候就会把在所得的经验进行全面的记录,方便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查看反思记录,以便在自己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

2.录像反思法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出来,以便自己事后观看,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录像中的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录像反思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录像。

(2)课堂教学结束后观看录像,比较课前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3)针对教学录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

(4)根据教学录像的评价内容,对自己的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佳的反思性总结效果。

3.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心得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几名初中历史教师围绕某个历史专题进行研讨。

(2)针对研讨的结果总结出重点,并在授课中体现出这些重点,让其他几名教师听课。

(3)课后教学实践教师与听课教师进行的交流研讨,共同反思是否存在问题。

(4)将共同的反思结果应用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4.档案袋法

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反思结果分类归纳,建立专题性的分类反思档案用以促进教师的反思活动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反思的专题分类,如可以分为:课程开发类、教育创新类、学生接受类等。建立专题后,教师一定要对每个专题下保存的结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四、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原则

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

反思性教学的应用,一定要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完成。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在的反思结果来自我纠正,重新设定教学策略;如果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要根据对合理教学过程的反思来自我完善,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2.循环性

反思性教学一定要做到良性循环,这样具体的循环过程才可以转化为一组真实反映教育活动的论述。当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被教育实践否定时,具体的循环过程应该是:出现问题――设想解决这个问题――想象中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出现,应当这样循环才是反思性教学的最佳循环方式。

3.深刻性

现在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仅仅局限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实际上反思的核心问题并不局限于“思”。更重要的是在于“反”。“反”字的一层意思在于“返回去”寻找问题所在,另一层意思在于“跳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五、结语

随着教育届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多的一线历史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平台上,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为教学实践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从而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使教学工作更有效率。此外,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既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得与失的分析,又是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2]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发展历史[J].外国教育资料,2001,(1).

[3]靳玉乐.反思教学[M].四川教育集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