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有机化学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有机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学有机化学

篇1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程敏敏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提出给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指出突出理论教学,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实行双语授课,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科研、生活的联系等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2010年重点建设课程—有机化学”(编号:201002)的研究成果。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也是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基础课。有机化学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就课程本身来说它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种类繁多;其二,有机反应受反应条件的影响极大,虽有规律可循,但例外情况也比较常见;其三,化合物性质对结构,有机反应对机理的依赖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轻逻辑推理,重机械记忆的错误认识。导致出现知识点混淆、易忘记,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难以理解,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等学习困难,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起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使学生从繁重的记忆任务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信心与积极性,就成为有机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化合物的结构和立体化学教学,建立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起正确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对于学好有机化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不重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有机化学主要靠机械记忆就能学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指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体系。

1.首先建立起结构(Structure)、性质(Property)、机理(Mechanism)和反应(Reaction)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结构和机理是基础,性质和反应是衍生。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解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反应的机理,用反应来验证机理,用机理来推测反应。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化合物的结构,才能掌握其性质;只有从根本上理解每类反应的机理,才能掌握各种化学反应。

2.掌握并理解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的基础。有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无机化学。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困生都不理解常见的概念性问题。

3.掌握常用的基本理论。如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微观可逆性原理等。这些理论有的抽象,如分子轨道理论,虽然不要求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数理基础,但是对分子轨道具体成键的特征必须掌握,像分子轨道对称性的特点,节点变化的规律,成键轨道、反键轨道和非键轨道数目的确定等,有些理论比较具体,如共振论,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而是必须熟练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反应机理和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

4.正确书写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表达式。如Lewis结构式、共振式和反应机理等。必须强调有机化学中常用表达式的书写规则,特别是最基本的Lewis结构式的正确书写。否则学生无法判断共振式书写的对错,也无法比较共振杂化体的稳定性和推导正确的反应机理。

5.重视绪论的教学,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整体框架及相关内容做适当的调整。通常在教学中安排绪论章节来学习有机化学的预备知识,作为随后按官能团分类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在有机化学绪论课上,不仅要告诉学生有机化学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联系实际讲述有机化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实行双语教学,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点,了解有机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由于近代化学学科发源于西方,而绝大多数重要的化学类期刊(包括我国化学期刊)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为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知识脉络,理解化学家的思维模式,通过中英双语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于使用英语课件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难度增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就必须提前预习所学课程,以求对教师即将讲授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双语教学的可接受性。有机化学适合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最大难点是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而言,这些词汇都可以利用简单的、已经学过的单词通过构词法快速掌握。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问题,只要掌握常见的十几种碳链的命名和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词尾(头),便能快速识别出这些专业词汇的意思。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前的中文教材,但必须是加入专业英语内容的双语课件,课件与所采用的中文教材保持内容的一致性,但把每一章节的大小标题、人名反应、常见的专业术语和化合物的名字都采用双语标记的办法,缓解学习者的语言压力,减轻紧张感,增强学习热情和信心,长此下去,学生通过课后进行中英文的对照、复习,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逐渐熟悉和接受英文的教授,从而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

网络上的有机化学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很多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和世界上重点大学的有机化学课件,如哈佛大学等都在官网免费公开,介绍学生上网搜索,观摩学习。

四、与生活、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化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平时的授课中要把生活中常用的有机化学品或生产活动与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原理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总之,一方面要加强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引入双语授课,指导学生阅读原版教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再加上教师的丰富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彧,等.高校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153-154.

[2]陈博,等.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分类介绍[J].化学教育,2009,30(5):47-48.

篇2

一、现阶段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学校的学生都是当地乡镇的孩子,我在教学学校校要下很大功夫,因为大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没有小学基础直接讲授初中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假如不认真处理会影响一大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同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还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课量较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怕动怕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除了人们平常知道的玩游戏、上网聊天,还可以学会搜索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文章,学会制作简单的网页、Flash动画和贺卡,了解到更多的新知识,利用电脑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等等。 

2.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掌握操作程序和要领,造成一步错就步步错的困境。而信息技术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而影响学习。但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通过旁观、请教、探讨等形式,学困生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对信息技术学习不再产生畏难情绪。 

3.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感觉都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真的放开让他们自己做,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他们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没有理解其操作的真正意义。后来我试着让学生当老师到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其操作含义,同学们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说明大家很欢迎这样的小老师。我想,孩子们之间比我们与他们更便于沟通,不妨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问题。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设计 实效性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试金石,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导入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标准、数学课本教材、教师、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具有初中数学特点的课堂导入,激发初中生追求新知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初中数学导入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起着很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就这一课题谈谈理解和探索。

一、优化课堂导入设计,营造和谐氛围

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智慧源于活动,思维不过是内在化了的活动。在课堂新课导入中教师要在关注知识与学习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和情感观,从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游戏激情法

游戏是我们青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利用游戏来进行课堂新课导入,能够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感染,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游戏,这样就能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能够乐于学,轻松地学。

(二)儿歌激情法

儿歌可以引起中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用儿歌激情法导入新课,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优化课堂导入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培养中学生探索与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安排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活动,这样既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能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

(一)悬念激趣法

设置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不理解而又想解决这一疑问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会有一些缺乏趣味的教学内容。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教学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柳暗花明”的欢乐。

运用悬念激趣新课导入,应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不“悬”,学生就会不思其解,难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太“悬”,学生就会百思不得其解,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置导入悬念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所设置的悬念,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设问要力求新颖,这样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二)故事激趣法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开发的阶段,他们年纪还小,见识不多并且不广。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一讲到课外的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特别感兴趣,并且听课的积极性还会特别高。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初中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的故事;有数学家求知探索的故事;有数学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导入素材。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加以利用,使之为我们的课堂导入服务。

三、优化课堂导入设计,训练技能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双基”的训练。那么,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如何做到既训练“双基”,又导入新课呢?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一)复习铺垫法

学生学习,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向复杂这一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导入时,应该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逐步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做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心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

运用复习铺垫法首先要做到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而连接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其次,复习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巧妙地运用设疑法,并且要突出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造讲解新知识的契机。

(二)练习铺垫法

练习铺垫法导入设计,就是根据新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解答,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为下阶段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投影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4-20936-02

1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新世纪知识、信息更新传递迅猛。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一代新人已成为每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常规教学模式,应该改变观念,学习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来丰富教学,从而达到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所以,笔者就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阐述一些观点,希望能够给同行提供一些参考的价值。

2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兴起于80年代末期,到目前发展越来越成熟,它是计算机领域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采用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具有广泛的用途,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多种交互手段,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3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 多媒体技术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并且是建立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的;

第二,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性,基本上可以说是包含了当今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第三,处理过程的交互性,即实现 复合媒体处理的双向性。

正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上三个特性,所以就增加了可操作性和内容更新取舍的灵活性,特别是它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丰富灵活的动态图形功能,更是教学过程中所特别需要的,这同时也使得多媒体技术有了充分发挥其特长的场所。这种结合使得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教学两者相得益彰,能得到珠联璧合的效果,从而使传统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4 多媒体教学优点

目前,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实物展示台、投影仪乃至多媒体计算机等引进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用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串起整堂课,信息技术的形象化、直观化、信息化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心神愉悦兴奋,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加教学密度,丰富教学过程,创设适宜情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素质教育。

4.1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静态同像集成在一起,构成教学软件,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中,许多课程的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函数图象的判断时,同学对图象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们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曲线或图表,例如,可以使曲线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函数图象中几个变量X与对应值Y所得到的图表自动缓缓移入的方法,让同学能够体会到自变量X与Y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函数图象的特征的掌握

4.2 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以媒传知,以媒生情,不但具有高度的反馈性,而且能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呈现感性材料,对于促进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想象未知和验证已知的发散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具有独特的效果,从而可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但在多媒体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充分、操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多媒体教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这样必然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自主性更足。

此外,多媒体输入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便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4.3 因材施教,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要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使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紧密联系而形成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系统,以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高效率学习,更科学、更快捷的掌握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并且,多媒体超文本结构的使用,克服了传统的线性结构的缺陷,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容易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时教材进行动态的组织和修改,使学生可以完全摆脱课程表的限制,按自己的实际能力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学习进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4.4 CAI和数据库提高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多媒体著作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多媒体的使用。使高质量多媒体CAI软件的制作变得相对简单,从而使CAI软件的编制者从复杂的程序中解放出来,而致力于进行多媒体教材脚本的创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软件的水平。

同时,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提高了辅助教学综合利用多媒体信息的水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互相交流,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同时拥有几乎无限的信息来源接口,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上述的诸多优点,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来,可以推动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室和教师。它是一种使学生对自己更为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一乐趣将会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呢?

5.1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性的教育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运用网络,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广泛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文本、图片、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并根据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以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

5.2 投影教学的利用

投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习者观察投影画面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地理解画面内容并指导学生思考画面的内涵。在放映过程中,为避免信息量过大,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习者的疲劳,以致影响有效学习,教师有必要灵活机动,运用多种投影教学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2.1 图片讲授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画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特征,寻找规律,加深理解。这种方法机动灵活,画面放映时间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调控,与激光教鞭在画面中配合指点,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与教师同步,为讲清特征、规律服务。

5.2.2 增减教学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运用复合法以递增或递减的形式,按教学要求逐步显示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5.2.3 遮盖教学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片教学时,把暂时不需感知的内容遮盖起来,然后按教学的需要依次呈现,以突出认知的主体和重点,使学生在清晰的教学思路中认识和掌握知识。

5.2.4 创设情景法

在投影教学过程中,放映投影片时,同时播放解说词,背景音乐和效果声,让学生闻其声,见其人,如身临其境,使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更加深刻,在符合教学内容的特设环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启发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5.3 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及技术传递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计算机配有声霸卡、视霸卡、DVD-ROM 和相关的外部设备及相关的应用软件平台,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它可以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为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文化科学知识。

例如,在外语教学中,从听、说、读、写、练等多方面同时刺激学习者大脑神经,能唤起学习者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降低激活缺限,多通道输入教学信息。而且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和学习资源,所具有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人机交互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在自然轻松的教学状态下提高记忆和学习成效。

6 结束语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篇5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 教学优化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掌握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知识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更多更全面地接受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部分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直接影响老师教学的积极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开始就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本课程的乐趣。

二、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强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机会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告诉学生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听讲。老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性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能够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将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整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于乐之者。”可见怎样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抓两头,带中间,育全体”的教学思路。如笔者在讲Word排版时,让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制作一份板报,对于板报的内容、形式没有严格地限制。半个小时后,让每个学生通过网络教室展示自己的作品,挑出优秀的作品放到学校校园网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作品集,用于收集本班的优秀作品,由学生自己管理。这种教学方法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不仅重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

四、前后联系,以旧带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可能在他们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过时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超前意识,不能满足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在以往教学中,一些教师按课程常规安排把6个模块内容逐一教给学生,结果不仅浪费课时,还造成学生因被动学习越学越乏味。因此,我在全面钻研教材、掌握各模块内容和它们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前后联系,以旧带新的方法教学。如在讲授Word2000的操作时,因为它与其他操作有很多相似和相互联系的地方,我逐一把各个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讲深讲透,并让学生反复练习,达到娴熟的程度。以后在Excel2000、Frontpage2000的教学中,我只是把它们与Word2000的相异点讲解清楚,其他不再做具体讲授,而是要求学生联系Word2000的操作方法自己摸索。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大致一样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举一反三,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又如在讲授“多媒体网页制作”这一模块内容时,我只是简单介绍网页制作与Word2000板报一般操作相异的地方,提出操作要求和目的,然后放手让学生上机操作。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有问题,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结果,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带有个人风格的多媒体网页作品。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动手、动脑,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篇6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应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采撷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数学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双休日的作息时间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把数学教学从教室的小课堂延伸到生活的大课堂。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学会了合理地安排时间,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立足教学目标,注意针对性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练习要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使其具有针对性,而且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一般要求做法是,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揭示本质变式练,关键部分集中练,沟通知识系统练,易混地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不平均使用力量,避免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因为小数除法是整数除法的延伸,关键在于如何处理除数中的小数,可进行以下针对性的练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下列各题改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13.2÷0.4=(?摇 ?摇)÷4,25.6÷0.032=(?摇 ?摇)÷32,10÷0.04=(?摇 ?摇)÷4,19.8÷52.8=(?摇 ?摇)÷528。

三、关注个体差异,注意层次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突出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如果我们设计的练习“一刀切”,布置的作业同质同量,其结果只能是使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觉得无味,并且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智力,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老师还是要求其完成,这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教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促进思维灵活,注意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意识地设计具有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原来封闭式的问题改造一下,如可把条件和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为只给出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或打破条件的限制,给出多个条件,让学生先筛选整理再解答;也可以只给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拓广与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的问题。这样,通过改造,充分运用变化的观点,不断变换问题的情境,纵横变通,纵深发展,学生在发现、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变与不变的联系中,提高了求异思维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加强知识联系,注意综合性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通过综合应用,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才算从深层次上掌握了知识。”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时应增加主观性题目,尤其是需要增加让学生给出解释、举例、推理这类题目的比例,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关于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与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种文化。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也应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丰富数学的内涵,让学生领略数学的精彩。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练习:1.“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占全诗总字数的(?摇?摇)%。2.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摇?摇),百发百中(?摇?摇)。这两道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关注学生特点,注意趣味性

“教学未见趣,必不乐学”。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循环往复,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如: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践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七、讲求灵活科学,注意实效性

篇7

1.优化教学内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难点是课程的内容安排上缺少一定的结构体系,特别是在一些实践性要求较高的教学要求中,往往注重操作过程的讲解,而忽视了基本原理的阐述,容易让学生知行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优化教学内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知识体系是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坚持以应用为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尤其应该注重对应用的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予以特别注意,让学生能够熟记于心,以使他们在运用能够得心应手。对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优化组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教师操作示范应用内容,学生动手操作实验;(2)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注重重点的知识精讲、细讲;(3)合理安排好知识结构体系,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规律、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学生理解学习;(4)建立科学的课堂知识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掌握进行反思,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基本放大电路”的教学中,就电路的类型及其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内容教学,我作了如下的安排:(1)要求学生阅读知识内容,以便他们全面地了解该环节的内容;(2)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并能够归纳推导出“抑制零点漂移的原理”和“场效应管及放大电路工作原理”;(3)建议学生在知晓这些基础内容后可完成课后的习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内容优化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通过操作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2.优化教学途径和方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发展需要

优化教学途径和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再加上课程内容的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动力。对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好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发挥好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法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应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在多样化学习方法的引导下,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电子技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该方法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教学中所涉及的难以实现或表达的事情、现象、过程再出现于课堂教学中,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TTL集成门电路”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形式来演示“TTL集成门电路使用注意事项”。这样,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提高了学习效果。

3.优化课程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主要形式。一直以来,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子线路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在这样的考试压力下,必然会以单纯记忆为主要手段,并不能全部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因此,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评价。这样不仅能做到客观真实,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地发现问题,便于他们调整学习策略。在课程中,每讲完一部分内容,教师都应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整门课程讲完后,则必须掌握全部操作技能。在考题类型上以应用性、方案设计题型为主,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则采取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而对综合能力则采用写调查报告,写实习等报告等形式加以考核,最后各方面成绩加以综合确定分数。这样的评价形式,一方面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综上所言,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教师注重依据课程教学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为丰富又全面的知识,从而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王立欣,杨春玲,蔡惟铮.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3).

[2]陈柳,周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J].高师理科学刊,2008,(2).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以“任务驱动”为主。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显著特点是: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知道一门课程如果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还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走课程整合之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兼具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助学、创新”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课堂教学创新。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要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但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传授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传授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

3.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评价者:教师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既促进了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可喜局面。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一起设计整个学期的课程,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信息技术这门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篇9

关键词:实体模型 多媒体教学 课堂练习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大部分成绩相对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去高中就读了,淘汰下来的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是一门较有难度的机械类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难在看图、画图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对这些学生来说,由于基础较差,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困难。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必备的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四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形象艺术教学法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一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早已厌倦,为此,笔者将枯燥单调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点、线、面投影时,笔者要同学们把黑板看成V面,地面为H面,右墙壁为W面,把老师和同学的头看成空间点,日光灯便是空间直线段,课桌讲台面便是空间平面形;用座位的前后左右两同学来讲解空间两点的相对位置。这样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空间点、线、面的投影及其规律。

二、实体模型教学法

在机械制图的学习中,无论看图还是画图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笔者在课堂上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实物模型法来进行教学。

1.合理运用实物模型

每堂课开始,笔者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先从生活中找模型,找感觉,因为空间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物。在讲圆角轴测图时,笔者就要求学生们从教室,宿舍以及生活中找带圆角的实例,并要求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圆角?接着笔者先画长方体的轴测图,接着切画出圆角,这样既省材料又安全美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在头脑中构建空间感,再去画图,从而实现空间和平面图形的有序转化,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为了强化课堂教学,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多积累。普及教学即生产,生产即生活的一体化教学思想。

2.自制模型演示教学

在机械制图的学习中,如果空间想象力不强,很多图形是很难想象出其空间形状的。对于缺乏动脑习惯的技校学生,在相应课程的讲授中,笔者采用了自制教具或让同学们自制模型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授截交线时用萝卜做教具,课前准备好几个切成圆柱和圆锥形状的萝卜,讲授的时候采取不同的剖切位置用小刀对萝卜进行截切,让同学们观察不同位置的剖切面得到什么样的截交线,刚开始上课,同学们就被这个“新颖”的萝卜道具吸引,整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使抽象的截交线与相贯线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勤于做手工和思考,上课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多媒体课件结合法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

首先,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快速地形成空间立体概念。比如在讲“三视图及投影规律”一节时,用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此动画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因势利导地讲解和板书本节的“学习要点”,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小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章节时,圆锥体和球的投影体及其表面求点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圆锥体和球的投影及其表面求点通过动画来表达,很容易就解决了教学上的难题。对于复杂图形的讲解,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四、课堂练习教学法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81-01

如今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研究和探索,思考与实践中进行尝试性教学改革,而想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为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军事上曾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上也应该不上无准备之课。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高效,必须对本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组织活动的方式等有细致的考虑;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这样,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效率自然高。

二、教师定向,引领学生探究

根据知识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难易适中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堂上逐步深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从而紧扣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归纳规律,再掌握、运用。

三、建立师生间的默契

要想高效率地上好课,没有学生的“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讲求的是师生间的默契和互动。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主体是达成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如果摆不正这个位置,一切都是空的。经常在听课时看到教师在激情四射地讲学生在下面麻木地应和,这样的课仅仅是教师的表演而已,学生也就成为了表演的道具,这样的课堂是不会有什么效率而言的,最多是教师表演的好坏,而学生呢?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演不好自己的角色,课堂肯定不会有效果,更别说高效了。

四、教师创境,激发学生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必须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住。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中。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习惯也影响着课堂效率。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传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堂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课前学生会自觉地充分地预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节约很多时间,效率也就提高了。

六、高效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