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转折点总结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与建议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其蕴含的是一个国家泱泱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毫不夸张的说,历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门课程,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历史教学,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热爱祖国,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人才。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探究发展的过程,下面总结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

一、夯实基础,认真备课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与同行进行交流沟通,积极学习新得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新课标强调知识间的组织、串联,初中历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新教材的一大特点便是知识容量增大且涉及面广,其中一些知识对我们而言甚至有些陌生,例如古代哲学,艺术中的印象派、抽象主义等。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充电”,广泛而大量的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另外,教学的作用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个导火索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蕴含的是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及社会状况等因素。所以,教师需要增加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准备阶段,备课是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教学目标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设计教学环节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不仅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和知识结构梳理的过程,更是教师从各班级当前的学情出发以制定不同授课方式的一个过程。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因此,备课阶段更重要的是从实际学情出发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例如,有的班级孩子思维活跃,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授课方式;有的班级孩子思维紧凑,善于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这样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方式。

二、有效课堂的构建

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除了扎实的课前准备,更重要的便是提升课堂效率。歌德曾f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如百家讲坛中的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将书本上的文字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改历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历史不再是一本本泛黄的书本,而是一帧帧跳动的画面,使观众在兴趣之余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避免“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巧”作舟。当前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课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剧情的需要,电视剧多对史实进行了改编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但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电视剧不等同于历史。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例如,新闻中播报的“中东局势动荡”、“美俄对抗”、“乌克兰危机”等,由此出发,追因溯果。结合这些看得见的事实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引导他们就当前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相关知识也更易消化吸收,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走入校园,深入至课堂教学,它推动了当代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借助多媒体技术带了的春风,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组合形象地“还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宛若亲临的体验中回味历史。

新课程的导入: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带入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使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中。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或一段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从而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拓展课堂内容。历史是人类以往活动的综合,历史人物个性鲜明、经历丰富;无数历史珍品璀璨夺目、美轮美奂;历史场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这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内能容纳、传递更多的信息量。例如,在进行《》一节教学时,结合电子地图并配上活动箭头将二万五千里的过程加以演示,让学生有更为深切的体会。当涉及到重要地点时辅以影视资料,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教室的引导下就开始失败的原因,为何是党历史上的转折点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篇2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造性地探索教学新途径。

如在上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时,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即第一组是宋代衣食组,第二组是宋代住行组,第三组是宋代娱乐节日组。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收集本组所需要的信息。各组将收集的信息张贴在黑板上互相交流,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在课程上,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发挥“首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一旦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探究,形成个人自主学习的行为。

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笔者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根据情况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饰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场景。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其余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担任编剧、导演、演员、旁白、服装美工设计等。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剧本,组长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修改,排练剧本。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都对本课内容充满了兴趣,争着演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主角。在汇报演出课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制作了唐太宗的皇冠、文成公主的发饰等,让历史剧更加的真实。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兴趣,锻炼了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营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讲述、板书、念课文、带着学生画重点,教师充当了灌输者,而学生则充当了某种容器。学生对此反感而无奈。新课程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敢于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上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带着问题上课,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进一步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什么在1942年才成立?它的成立对整个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大转折点?二战的转折性战役还有哪些?加速德国和日本灭亡的事件各有哪些?我们从二战中能得到哪些启示?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画,前后联系,归纳总结。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同伴合作、讨论,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利用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适当的时机出示相关漫画图片:“United,we will win.”“绞死希特勒”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意义;播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片段,渲染战争的残酷性,增加直观教学效果,教师再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这一事件;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本课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目标,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因材施教。

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法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

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得当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一条捷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非常关键的一环,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每节课都要留3分钟~5分钟给学生自主阅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要反复阅读书本,而不是搞题海战术。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学完一课特别是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应指导学生阅读书本,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列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另外历史知识浩瀚无比,课堂及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要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选好阅读内容,做好阅读笔记。

在历史课中,识记大量的历史史实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无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记忆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和《》是识记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两个条约的共同点:都有割地、赔款、开口的内容。再如清朝皇帝年号可以用苏州家乡话谐音记忆:顺康雍,乾嘉大咸同(掮根大烟筒),光宣统。当学生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减轻他们学习的负担并且让记忆知识变得有趣时,他们会主动模仿从而成为自己的方法。

篇3

一、运用教材探究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新教材注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把课内与课外,历史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把有利于比较、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多角度思考、有利于激发讨论、有利于师生对话的内容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地、有机地穿插起来运用,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依据教材的编排组合,引导学生探究

比如,学生在学习“二战后日本的崛起”这段历史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联系起来,并提示学生注意这些重大事件分别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得出答案: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二战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在联系、比较、思考、探讨后,日本的三次强国之路便一目了然了。

2.依据教材的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探究

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有不少题目就是很好的探究题。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材料,通过研究比较找出答案: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再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其课后练习的“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仔细研究条约内容来寻找答案。所谓论从史出,依据事实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像这样的练习设计,有深度、有质量、有启发性、有综合性。在教学中如果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一定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二、创设问题探究

所谓问题就是指疑点。它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掌握思维方向,以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方法有:

1.抓住关键词句,设题探究

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独立战争即是一次民族,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分别是什么?”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教师提示抓住关键词:“既是……又是”“结束”“实现”“确立”“有利于”“推动作用”等。这样学生能抓住主旨,加深理解。

2.抓住问题的焦点,设题探究

我在教学《秦王扫六合》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又有人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你赞成哪一观点?”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3.联系实际,设题探究

“历史与生活同在”,生活有多广阔,历史就有多广阔。在教学中,如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一定会取得最佳的探究效果。如学习这段历史时,指导学生采访身边参加过的人,亲耳聆听他们讲述那段惨痛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的遗址,亲身体会那段硝烟弥漫的历程。这样,就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交流生活。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生活也是最好的课堂。

4.学生自提问题探究

思维自问题始,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喜欢寻根究底探究问题”的习惯非常重要。在讲述“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知识重点、难点,我指导学生这样提出问题:

问: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原因上有何相同点?

答: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问:领导阶级相同吗?

答: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问:革命动力是否相同?

答: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问:影响相同吗?

答: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三、开展活动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而培养历史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为此,历史新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它强调学生的历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在研究与探索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学历史、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