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课题研究方向

篇1

一、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费不足

众所周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持,尤其是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应通过学科建设来促进高校快速转型,同时也是为高校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对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情况分析后发现,整体建设效果不好,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受到经费限制,经费不足将很难保证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为了做好学科建设工作,背负很多地方债,这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再加上学科调整、人才培育、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将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负担,而能够承受这些经费负担的地方高校却不多,从而对地方高校转型及学科建设国家工程造成极大的影响。

2.师资建设不足

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要进行学科建设,除了经费外,师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支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中,应结合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聘用相应的学科教师,尤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才能保障地方高校转型和发展。然而,就现阶段来看,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教学名师有,科研主力有,双师型教师却极为紧缺。在一些工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学科的教师临时抱佛脚,改教工艺型课程。教师缺乏工学背景,没有实践应用方面的任职,只能照本宣科,很难为理工科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从而影响到学科建设的质量,甚至会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学科建设管理不到位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针对学科建设应对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实施,确保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然而,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学科建设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使得整个学科建设、甚至学校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

4.相关学科课程建设不足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应根据学科的综合特征,对学科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这也是保证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以及实施的基础。然而,从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建设过程中相关的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理工科,在应用性、工艺性、实践性方面的课程开设不足,甚至有些课程设置过于形式化,未能从切合实际去考虑。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训练。

二、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对策分析

1.积极开展多元化筹资

经费作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旦经费不足,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确保经费充足,积极开展多元化筹资。首先,应征得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适应高校转型的学科建设,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应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交流沟通,以获得地方政府、行业支持和资助。其次,应争取一些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将这些贷款主要应用于教学、科研、基建等方面,将这些有偿性的资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打下夯实的财政基础。再次,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学校已有资源,开辟新业务渠道来增加收入,以此来保证地方高校转型中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给高校的学科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首先,是外引,从国内外引进专业人才。针对地方高校所开展的学科具体情况,高薪聘用相关行业和领域专业人才,壮大高校的师资队伍,为学科的建设打基础。另外,在对教师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准入机制,确保人才招聘的可靠性,才能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其次,是内培,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师资水平普遍不高,高校升级过来的教师数量多,课时工作量大,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知识方面更新衔接需要强化。多引进年轻优秀教师更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再次,应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定期考核考评,一方面培养专业教师的进取心,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起到督促的作用,当然,应将教师的考核结果定期公示,尤其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鼓励进行有效的专业进修或培训,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实现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3.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学科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从专科升级而来,在教学管理方面经验不足,有的甚至仍然沿用专科管理模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这类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在全国高校改革氛围下转型成功,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很重要。首先,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学校层次全面综合分析论证,并合理定位。组织专家设计方案,探索学校如何转型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尤其是在建设过程中,应利用地方优势体现本校特色;在开展学科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强化与地方行业结合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如果增设新学科,先要进行充分的地方调研,确定是行业所需,争取与地方、行业联合建设,方可建出特色。其次,应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加大对学科的调整力度,明确办学特色之后,对学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展开专业性的调整,当然,在进行学科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几方面因素:①应考虑地方高校的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是否存在冲突,需通过改变自身的内部结构来对其进行调整,确保学科建设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切实有效的提高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②结合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学科特征对学科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盲目的发展给地方高校带来负面影响,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在明确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不断的对其做出民主决策,稳步的推进学校发展。

4.加强学科课程建设

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而由于地方高校不同院系教学资源过于分散,不同学科间发展不一致,无法有效的将这些教学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打破院系、专业限制,全校范围内整合优势教师和课程资源,方可取得学科建设的进展。首先,有些专业有些课程在不同院系重复开设,对于这种情况应注重对不同学科在不同院系的分布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属于同一学科、学科的基础课程应规划到同一个院系,加大教研室、课程组建设,不仅可以使用优秀教师资源,同时可以降低办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学科课程组合建设,能够与相近学科之间产生辐射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效率,优化学校办学水平。其次,应打破院系分割的状况,以学科作为依据建设学科发展平台,以此来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将其投入到相应的学科建设中,并对学科课程设置进行系统论证,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对教学内容更新调整,对教学大纲重新制定。最好是加强地方、行业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共建,提倡教师下企业,企业进课堂。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与地方行业双赢,在学科建设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为地方、社会输出合格高素质人才。

篇2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旦确定,将直接影响学制年限、课程门类、顺序和时间设置等,是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培养方案中的关键内容。美国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类似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研究方向而设定,比较具体。其研究型的研究生和应用型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区别、研究型的研究生就是提高研究能力、培养高级研究人员;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就是为卫生系统输送高素质的领导或管理者。而我国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均设定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培养的总目标,这些总目标一般都比较笼统,研究型和应用型没有明显的区分。如博士的培养目标,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熟练掌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专业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合理,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而每个具体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也未区分研究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

2、研究方向设置

美国大学研究方向的设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研究方向比较宏观。例如,Harvard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专业两年制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研究,实际上它的每一个方向都是一门学科,这样有利于研究者从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二是研究方向体现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思想。例如,Harvard大学跨系、跨学院设置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Hopkins大学卫生政策和管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生物伦理学和卫生政策、卫生服务研究和卫生政策,健康和公共政策,每一个方向都设计到两个学科领域。这样研究者往往采用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工作,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同时,每个方向覆盖面比较广,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相比之下,我国该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往往过细,在二级学科内部设置更加狭窄的研究方向,这样培养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窄,不适宜开展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3、课程设置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源本身的素质、培养模式等。但是,创新性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必须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美国卫生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除了注重交叉学科设置外,还有以下特点:

(1)课程丰富、学时多。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1学年,4年制的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开设2学年。

(2)高度重视方法学的课程。无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课程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类课程。如在Harvard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7个领域的课程学习(35学分):卫生政治、决策学、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项目评价、法律和公共卫生,其中两个领域是研究方法有关课程(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共占15学分。在UNCGillings大学,卫生政策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要求完成卫生服务研究、研究设计、定量研究方法和卫生政策等4个领域的相关课程,其中“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在Hopkins大学,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中同样重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尤其是统计学。在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硕士开设3学期的公共卫生统计学,见表3,在所有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中开设4学期,见表4。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源往往来自多重渠道,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届生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来自卫生各个行业的管理层领导,他们本科专业往往不是卫生事业管理,甚至不是管理专业,而是医学专业。因此,他们的教育背景、基础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样差异较大,特别是本科专业不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生,管理类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他们需要补学相关的知识。然而,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缩短到1学期,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仅仅为3个月。因此,课程相对较少,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是政治和外语课,有些几乎没有方法学课程的必修课。

4、建议

研究生培养应该首先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研究方向,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最后根据培养目标设定考核方式。近年来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已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目前还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4.1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就等于没有目标。因此,培养目标必须细化和具体化,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研究型人才培养分开。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以考虑为社会培养高级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或者领导。研究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研究人员,研究如何通过高效管理,有效地推进卫生事业改革的进程,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明确和细化的培养目标可以指导课程的设置,同时也为最后的学位评定提供重要依据。

4.2聚焦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方向首先,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还主要集中在科研管理、医学教育和部分医院管理等方面,但是真正涉及“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以及“社会医学”等方面的方向还较少,很难为我国循证决策和卫生事业管理方面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开设有关的研究方向,从而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卫生政策的完善和改革培养实践者和科研人员,进而为部队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其次,现有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强调学科交叉,在交叉领域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是该学科发展以及进行创新型研究的突破口。此外,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必要考虑设置多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篇3

2013年度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网络影视评论舆论场研究》课题负责人,先后在《电视研究》《中国电视》《中国青年研究》《现代传播》《现代视听》《文化产业导刊》等学术期刊20余篇,论文《近年我国电视广告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6年度广播电视征文三等奖。多次参与、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关于文化政策、影视业发展的专题调研。参与著述有《制播体制改革与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中国电视广告经营模式创新研究》《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58~2008年)》《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网络经济》《改革中国电视》。其中,《公民文化权益实现对策研究》被评为“北京市第六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三等奖”。目前主要从事传媒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影视艺术的课题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

锐意进取,科研不断

采访前,蒋淑媛正在和同事研讨课题,看得出来,她思维敏捷,做事干练。时光回到1996年,蒋淑媛来到北京,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1999年,她秉承着对文化艺术的热爱,选择留在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那时候的北京市艺术研究所还没并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研究的内容以北京的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为主。这其实和研究所的历史渊源有关,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市文化局戏曲编导委员会,1962年改名为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不断扩大艺术研究领域,1989年更名为北京市艺术研究所。

从研究所名称的更迭我们就能看出,研究所研究的范围在一点一点地扩大。进入21世纪后,文化在国家实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北京作为首都,文化建设更是如火如荼。演艺市场的繁荣、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等一系列时代的命题摆在了她的面前。因此,蒋淑媛对北京市文化建设中的多个领域都进行了探索,舞台剧目制作人制的研究、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考察、群众文化人才培训需求的调研、电视业制播分离体制的探索、电视广告经营模式的变革、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评估的持续跟踪等一系列课题的完成,促使她对北京市的文化建设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使得她在工作的历练下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也正是研究工作本身的要求,一个研究人员必须不断充电和学习。2006年,蒋淑媛继续深造,在传媒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同时期,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并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随着时间的流逝,2008年12月,蒋淑媛作为学院的骨干,作为北京市组织部第一批“京郊人才行”的专家,被北京市文化局派往门头沟文委挂职锻炼一年,任主任助理。这期间,配合门头沟区文委进行区域文化的课题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门头沟戏曲市场的调查和门头沟创意文化产业的报告。2010年,研究所搬进北京戏校,并改名为艺术研究中心。蒋淑媛挂职结束,回来后开始负责研究中心的科研管理工作。

硕果累累的艺术研究中心

记者:刚开始负责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会遇到哪些问题?

蒋淑媛: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因为我负责研究中心工作时还比较年轻,研究中心的老同志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一来,如何组织、调动起大家很好地相互协作,完成某个研究课题,就成了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挑战。

记者:您当时是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的?

蒋淑媛:首先态度上得尊重老同志,这是要秉承的。其次,工作的事我还是要求很严格的,都要按照规章制度去办。不过,有时候管理也要因人而异,比如我们有个老同志是研究人类学的,虽然和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他已经研究了很多年,研究成果也很棒,你去强扭他的方向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则会更多地和我一起承担研究中心的研究任务。

记者:请问研究所并入北戏后做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工作?

蒋淑媛:并入学院以后,学院会给我们一些需要研究的内容,同时研究所传统的研究课题我们还在继续。

这其中包括将学院珍贵的艺术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2012年,我们重点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500多套戏曲出版物进行了扫描和条目录入,大约30万页。同时,我们对1952~1982年我院毕业生的图片资料进行了整体梳理。

研究中心还有一个项目是制作、出版《北京文化艺术年鉴》和《艺术志》的相关工作。为此,我们每年都要向各区县文委征集资料,通过召开内部研讨会、审稿会,多次编辑、校对,最终完成了9大部类的编辑、统稿工作。同时,按照北京史志办的要求,完成《艺术志》的撰写工作。

此外,研究中心的另一项工作是关于《传统京剧剧本汇编》的相关工作。这项工作的历史十分久远,远在1952年戏曲编导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就组织了专家和工作人员就京剧的手抄剧本进行了整理。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所出版过一套京剧剧本汇编的书籍。近两年,我们又对《传统京剧剧本汇编》进行了再版,并且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增加了《施公案》《昭代箫韶》等内容。经过对1300个手抄剧本的选择、录入和编辑,共整理了60多万字的稿件。

另外,研究中心很好地完成了学院系列出版物《博艺》的出版工作。我们按照学院要求,就不同专题的《博艺》专辑推行了项目制管理模式,由原来集体分工合作改为责任编辑统筹,然后由编辑部主任、部门主任、院领导审定的流程。在策划内容上,与学院各部系紧密合作,积极为学院老师提供支持和平台。这一项目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博艺》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多是综合性的专业论文的合辑,同时也有舞蹈专辑、音乐专辑、京剧专辑等分门类的专辑。另外,为了庆祝学院成立60周年,我们也通过《博艺》这个平台,汇集了学院优秀毕业生、行业内专家对于学院建设、教学体会的思考,也很具有纪念意义。

记者:请谈谈关于学院教研方面,研究中心做了哪些工作?

蒋淑媛:研究中心在教研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比如参与了《中华美德故事》剧本的策划会,并组织人员参与了相关创作工作。

还有,协助院里申报2014年教研课题《李文敏教学研讨文集》和《京剧武生行当教学研讨文集》,积极参与了前期筹备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配合各院系,完成了《戏曲系列教材》的编辑、审稿工作。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崭新教学方式。怎样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有效地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呢?自己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思想政治课要改变学生过去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他们对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如果一开始便从概念、原理、法则等入手,往往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使学生感到高、y、空,影响其研究情绪。因此,可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课题是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2.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对某些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发现问题。主要可从时政的热门话题中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时政热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影响深远。学生喜欢在课外谈论,但由于原有的知识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常常过于片面。可见,学生对时政热点有丰富感性认识,能激活学生思维。时政热点中的材料分析的观点又往往涉及到中学政治课中的知识,这就为时政引进政治课创造了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时政热点是学生自己要选择的内容。把时政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或阅读中发现问题。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阅读中,有许多现象只要善于与学科间知识内容加强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如“WT0与高中教育”问题,教师就可以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的知识,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中国加入WT0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发现问题阶段的选题策略要求。

二、明确研究方向,精选具体题目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已被激发。但要正确、适当地选好题目,就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和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及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教师在分析指导、确立课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真假。问题有真假之分。真问题是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并加以研究的。而假问题则无法展开深入研究。假问题有时也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但它没有可行性,即不能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如思想政治课中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原理等常识性问题是没有必要研究的。因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还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故不能研究。在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一定要帮助他们判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不光要从学生本身的研究能力和智力水平去分析,还要从社会环境和满足的条件等多方面去分析。

2.引导辨别问题的研究价值。问题既有真假之分,也有价值高低之分。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仍属于教学范畴,不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它是通过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的一个首要的判定标准就是该课题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学生的课题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创新性或学术性,只要它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就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一,要改变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实行小组合作研究。或者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空间布置,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第二,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情景。作为情景的创设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充分的信息渠道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来源,从而实现学生的“同化”过程。主要包括科普讲座、参观访问、调查问卷、上网搜索等形式。

第三,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缺乏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也就难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四、优化过程设计,发挥学生潜能

1.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充分研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目录、序言和课堂小结,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在逐课、节、框、段进行分析,理顺其中的结构、脉络,把握内在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及实际经验进一步思考和学习,使他们通过自己读研教材,掌握课本知识。

2.加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还要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和渗透,实行“跨学科”研究。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中,以此增强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篇5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工业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其中设立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高校就有上千所,如今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但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一 工业设计简述

工业设计是以经济学、美学、工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以求产品在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同时更具有特色。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认为,工业设计是研究如何设计并制造工业产品的学科,主要是凭借知识经验、视觉感受、技术等赋予结构、材料、色彩、形态、装饰、表面加工等新规格、新品质。通常,可以将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是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设计对象的造型活动,如汽车、电器、玩具、家具的设计均属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平面造型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传递视觉信息,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等均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也被称为空间设计,是以自然空间为中心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能进一步改善产品的有用性,使产品更有价值,更有魅力。

二 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的工业设计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同时,国内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产品制造联系并不紧密,不能准确找到设计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1]。

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如艺术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形态与造型,理工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忽略了设计学科的综合性。以往的设计教学主要有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组成,是典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科的有机性与统一性。

此外,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内容杂乱,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缺乏反映工业设计方向的新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作业布置不科学。

三 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建立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工业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有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够从事产品设计的创新型、应用型、能力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彻底摒弃传统的重义轻技的教学模式,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将宽专业、重实践作为教育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2]。此外,课程体系设计的分裂也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的工业设计人才,因此,应深入推进工业设计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实现从课程教学为中心到课题研究为中心的转变。如今,教科研一体化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推进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产品设计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它与人机工程学、产品色彩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实践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设计技能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业产品设计能力,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立项、产品设计、营销传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整个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可以建构扩散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改进工业设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三维建模问题时可以用常见的玻璃杯、手电筒等作为模型,讲解金属材质的属性时可以将教学楼的楼梯扶手作为对象,让学生真实感受材质的属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讲解NURBS曲线建模时,能够通过放样、旋转等方法进行对比[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通过三维建模实例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融入其中,如通过“铺着棋盘格桌布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玻璃杯,杯中有酒有冰块”这样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反光、透明、折射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业设计之中,以此改进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工业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而在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文理渗透,强调多学科交叉,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只有全面推进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才能提高工业设计教学效率,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颖淑,程宪春.工业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6,(2).

[2] 张简一,张莉.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篇6

一金融数学课的历史沿革和重要意义

1金融数学课的历史沿革

金融数学是金融学自身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并成为研究的热点。金融数学也称为数学金融学,数理金融学,分析金融学,它是将数学工具应用于金融学中的理论和现象的研究和分析中,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的一门学科。金融数学的出现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由理论阐述向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并重、金融模糊决策向精确化决策发展的结果。

在金融数学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里程碑式的理论。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工作,对金融数学的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金融数学的主流研究方向就是建立在这些获奖成果基础上的。金融数学的出现和发展曾经引发了两次“华尔街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对股权基金管理的诀窍引进数量方法,它开始出现于Harry Markowitz在1952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证券组合选择》中,在论文中Harry Markowitz第一次明确地给出了用数学工具求得在一定风险水平下按不同比例投资多种证券所获收益可能最大的投资方法。Harry Markowitz因此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二次金融革命开始于1973年Fis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 (请教了Robert Merton)发表的对期权定价问题的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提出了Black-Scholes公式。Black-Scholes公式给金融行业带来了现代鞅和随机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投资银行能够对无穷无尽的“衍生证券”进行生产、定价和套期保值。也因此,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Robert Merton和Myron Scholes,以奖励他们和Fisher Black在确定衍生证券价值方法方面的贡献。Black--Scholes公式问世后立即引起了大量的后继研究。在数学中,由于他们在公式推导中用到了随机分析、偏微分方程等现代数学工具,这促使许多数学家投身到衍生证券的研究中来,并且逐渐形成一个新学科———金融数学。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微观个体行为乃至宏观经济的趋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康,效率也更高了。在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授予了使用数学为工具分析金融问题的美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格兰杰,从而表彰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这种方法的引入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在我国,金融数学的起步比较晚,1997年正式实施的国家“九五”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直接推动了我国金融数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2金融数学课的重要意义

金融数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金融数学,数学家能够深入经济金融领域,加深对经济运行和国家的经济进步的关心,另一方面使得经济学家可以掌握数学这一工具,更好地对金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而指导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在世界上它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在国际金融界和应用数学界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金融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数学家和经济金融学家可以结合起来,共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和方法,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大量掌握高科技、具有高能力的金融人才。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也对金融工作者的数学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大力发展金融数学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大批掌握定量分析技术的金融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提高金融人才的数学水平,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数学课程。学好这门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金融数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数学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扩散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在知识时代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并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使自己能适应社会。金融数学中应用了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从而解决金融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一些金融创新的定价问题等。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所用到的数学知识,除基础数学知识外,金融数学大量的运用了许多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数理统计,随机分析、随机控制、鞅理论、数学规划、微分对策、非线性分析、泛函分析、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分形几何、非线性分析等现代数学工具。这些知识已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范畴,因此,在学生学习金融数学这门课程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学习的需求自我组织和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样的过程,锻炼了学生自我组织知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自学能力恰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科研中永远需要的。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中获得大量信息,绝大多数的基本概念可以通过百度等获取,每时每刻网络上都有各种信息。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基本都是90后,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极为灵通,在教学中仍然沿用满堂灌的教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和需要。金融数学的教学可以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金融数学课程案例教学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在课堂上展开课题讨论,学生相互启发,可以调动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对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的研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工作环境,从某方面来说团队合作精神往往决定着工作是否成功。个人事业的成功除了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往往还取决于个人人际关系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教学中学生通常要在小组合作中互相沟通,大家在一起讨论,取长补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要正确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尊重他人,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识;心平气和地与人交流,合作完成案例方案。这样,在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最终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遇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奠定了基础,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3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

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科学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夯实的基础知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直观的体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高校课程设置中缺少类似科研讨论类和科研基本方法指导类的课程,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客观上拉大了大学生与科研活动之间的距离。金融数学课程是应用性课程,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与金融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学别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在金融数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这一举措可以为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创建了一个积极的情境。金融数学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金融数学课程的辅助教学课程。在金融数学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实际问题,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广泛查阅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模型,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估计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问题的提出,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均有实现,完全地参与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学生对科研问题的建立与实现整体有了了解并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

4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篇7

1.案例研究法

管理学与经济学侧重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一般从逻辑思维的推理到演绎、再进行实证研究,是一个提出新的思想或理论并且对其检验或修正的过程。管理学研究一般是从实证研究再到理论研究,是一个将研究出的客观事实发展成理论创新的过程。而在管理学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统计分析等。案例研究法是工商管理学科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合研究管理学的重要命题。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现实问题展丌,通过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探索,研究提出新的客观事实,并将其发展成理论推广到更多企业管理巾,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而案例研究法就是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或探索出事物的特殊性以及一般规律,研究出新理论或命题的方法。因此,案例研究能够便于现代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以及解释各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差异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商管理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分成三种:记述性案例研究法,是按照时间事件展丌的方法;说明性案例研究法,是强调在案例巾因果关系的方法;搜索性案例研究法是一种探索新事实或新思想的研究方法。而后两种方法的结合更加适合管理学课题的研究。

2.分析案例研究法的批判性

案例方法不管是作为教学方法还是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巾巳被应用很久,而对案例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争议一直存在,而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不断复杂性,学术界越来越怀疑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批判案例研究法的言论也越来越多。而反对案例研究法的学者,有的认为案例研究法比较主观性,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有的认为案例研究法缺乏一定的外部有效性,不适合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实证以及研究。

3.案例研究法的价值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是在工商管理的课题研究巾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价值的发挥取决于对方法的运用。为了让学者更加清楚地认识案例研究法的作用及价值,笔者将对其发展历程及贡献进行分析。

3.1案例研究法的发展历程

案例方法早在20世纪的初期,被当作一种教育方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巾,促进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20世纪中期,案例研究方法在福特基金会的促进下,得到一定的普及和推广。而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在高校的教学巾广泛传播,且我国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法深受人们的重视,且建立许多关于案例培训的机构,促进案例方法的发展。

3.2案例研究法的贡献

自1970年以来,许多基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新发现和新理论,是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归纳出来。比如公司的文化、公司的核心能力、追求卓越、平衡计分法、公司重组等理论均是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而成。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给美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超越日本企业,拯救本国企业,美国企业丌始学习日本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经验,且从巾总结成功的经验。美国有一位学者调查40几家美国优秀企业,总结出8条适合美国企业发展的经验:贵在行动、管理混沌、紧靠顾客、以人促产、自主创业、不离本行、价值导向、精兵简政。

从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史来看,许多管理理论不全巾管理思维逐渐推导出来,大部分是通过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法的结合归纳而来。因此,案例研究法对工商管理有很大的贡献,关于工商管理的相关着名理论大多数都使用了案例研究方法,作者是学术界比较有权威的人物。

4.对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建议

当下我国企业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境地,远远落后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巾于我国没有采取合理的研究方法,没有全面对相关管理课题进行研究。况且关于我国工商管理的典型案例比较少,即使对企业管理进行了调查,没有对企业相关管理活动的实践,也是走马观花,不能发现企业管理存在的真正问题,使工商管理的研究案例不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导致许多学者不认同案例方法作为工商管理的研究方法。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应尽可能的升人企业,使用合理、规范、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实事求是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规范的案例研究步骤,并且区分案例研究与教学的不同,在研究巾避免主观臆断、模棱两可的语句出现,坚持事实依据,提高研究成果的口可靠性以及自身价值。

5.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人文社科项目 职业教育项目 立项课题 教育部

[作者简介]朱文艳(1988- ),女,河南信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北 秦皇岛 066004)曹晔(1963-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06,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20-04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的课题,包括法学、港澳台问题研究、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逻辑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题从2007年开始涉及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立项项目少,承担单位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2008―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教育类立项一览表为原始数据,利用SPSS17.0建立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数据库,对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立项率、承办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状况、立项课题研究类型等进行了分析整理。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与级别分析

1.立项课题数量分析。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数量分别为:2008年1293项、2009年2949项、2010年4611项、2011年4255项、2012年3961项、2013年3240项,六年共计20304项。在这20304项中,教育类课题总数为1677项,其中2008年有106项、2009年245项、2010年380项、2011年353项、2012年344项、2013年249项(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类立项课题数量随着立项课题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在这1677项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有144项,占教育类立项课题的8.59%,其中,2008年2项、2009年17项、2010年18项、2011年37项、2012年37项、2013年33项。职业教育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2012年增长较快。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目的成倍增长,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中立项率的提升,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立项课题级别分布统计分析。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一般课题(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另一类是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招标课题中职业教育每年1项。2008―2013年社科司立项的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有14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2项,具体为2008年2项、2009年14项、2010年12项、2011年24项、2012年20项、2013年20项。青年基金项目有52项,具体为2008年0项、2009年3项、2010年6项、2011年13项、2012年17年、2013年13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基金类项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青年基金项目的增长趋势较明显,由2008年的零占有率增长到2012年的45.9%,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青年学者的培养。

教育部社科司每年根据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设立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每年只有1项,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1年天津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六年来,承担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部属重点大学,没有地方普通高校,反映出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课题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1.立项课题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状况。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2008年东部地区有2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没有;2009年东部地区有6项,中部地区有8项,西部地区有3项;2010年东部地区有15项,中部地区有2项,西部地区有1项;2011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9项,西部地区有5项;2012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12项,西部地区有2项;2013年东部地区有24项,中部地区有5项,西部地区有4项。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六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最多且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项增长到2013年的24项;中部地区立项课题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多时仅12项,远不及东部区域;西部立项课题始终较低,最多2011年仅5项,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合计数也不及东部地区多。

2.立项课题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从22页表2可看出,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其中,立项课题数排名前三的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具体数目是浙江省23项、江苏省20项、广东省10项。这三省的立项课题数远高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总立项课题数的36.8%。立项课题数较少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福建省,仅有1项;其次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仅有2项;其他未提及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立项课题数在4~9项,处于中间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立项课题极少的省份多位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欠发达,说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职业教育立项数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单位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立项课题的承办单位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总体上普通高校的承担数量最多,六年内承担课题80项,占55.6%;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课题23项,占16%;高职院校承担课题41项,占28.5%。可见,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立项频率最高,高职院校稍微落后于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08―2013年共有116所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144项,其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承担课题最多,共10项,占6.94%,其他115所院校承办课题数在1~3项(见表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立项课题总数少于普通高校,但六年内承担课题数量最多的院校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领域有所作为,与普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1.按职业教育类型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为了更有效地了解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情况,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对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见表4)可看出,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是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比较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故立项课题倾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所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把“三农”问题看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立项课题较多。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足够能力申报教育部课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比较职业教育的立项项目少,反映比较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不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2.按职业教育要素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从办学的角度,我们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按照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管理、培训、学生等要素对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多,高达56项,远超其他教育要素。其次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共27项。教学作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筹码,向来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再次是教师方面的研究,共20项。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践行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课程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与发展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提高质量的关键。

三、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管理的建议

(一)教育部社科司要增加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教育学类课题1677项,其中高等教育类580项、职业教育类144项、基础教育类136项、其他教育类817项。职业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远低于高等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与基础教育类课题数量持平,这种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144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明显不足。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的多少也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业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大课题申报工作

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承办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单位主要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三类,研究单位过于狭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鼓励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单位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单位要鼓励科研人员加大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立项比例。同时,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命中率。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当主动申报课题,提高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立项率,在国家教育科研资金的支持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出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申报指标的分配上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此外,加强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开展比较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理论性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

(三)课题立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近些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扶贫开发、促进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应向中、西部院校倾斜,鼓励东部地区院校开展中、西部职业教育的研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课题承担单位不应仅限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产教结合、课程、学生招生就业、院校管理、教师培养培训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开展试验性研究,也需要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做好立项课题管理规划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采用网上评审,比较客观公正,扎堆现象较少。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立项课题的管理以及课题的规划指导,避免出现课题重复申报、立项题目集中的情况,严审课题成果,把好质量关,提升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避免国家资金和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教育已成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正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因此,教育部社科司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课题立项规划指南,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增加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数量,引导更多的高校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培军.我国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基于2001~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数据量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2]刘伟民,吕国光.十二五教育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趋势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篇9

[关键词]商品房价格;多元线性回归;灰色GM(1,1);预测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70-03

自2004年以来,随着各大城市房价飞速上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成为理论研究和房地产市场中的热门话题。住宅价格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是政府部门、房地产行业、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昆明市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昆明市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阶段,通过搜集相关经济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作多元回归分析,确定昆明市商品住宅价格与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第四部分用GM(1,1)模型,对昆明市商品房价格进行预测。第五部分提出政策建议。

1.2 研究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法:运用有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影响昆明市房价的因素。

实证分析法: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影响因素与房价的关系,预测昆明市近期的房价。

文献检索法:主要是了解目前我国对商品住宅价格问题及其相关内容的主要研究成果,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初步认识。

2 昆明市商品房市场概况分析

2.1 近十年来昆明市房地产投资情况

昆明市房地产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上升幅度达到了71.75%,创下新高。之后2006年开始增速有所下降,2010年绝对值达到了4406800万元。

2.2 昆明市商品房价格走势分析

笔者查验了近十年昆明市房价相关资料后发现:自2005年以来,昆明市商品房均价突破2500元每平方米,快速上涨,到2009年达到十年来的新高3807元/平方米,在2010年以来房屋均价有下降的趋势。

3 昆明商品房价格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

3.4 模型分析

1.人口数量对房价的影响:常住人口量与商品房平均价格呈正相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有效需求也相应增加,商品房价格上升。

2.房屋销售面积对房价的影响:一般来说房屋销售面积越多供给越多房屋价格会降低,但这里呈现的为正相关,可以解释为,人们的收入水平已经赶不上房屋价格的上涨速度,导致销售面积越多房屋价格反而增加。

3.利率对于房价的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利率对于房价的影响系数偏大,说明房地产价格的涨跌与利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利率水平决定房价水平,利率变动决定房价走势。

4.土地开发投资对房价的影响:在本文中并不是说土地开发投资对房价没有影响,而是 它们呈现出了多重共线性,这种影响被其他变量所解释。

4 昆明市近期商品房价格预测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灰色预测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建立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预测。

总结:从灰色预测的数据来看,房价在短期内仍然存在居高不下的趋势。由于笔者所做的只是短期的房价预测,无法据此判断我国房价的长期走势,也无法预测我国房价是否出现拐点。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人口数量,销售面积,利率,土地开发投资等影响昆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其中利率对房价影响较大,对房价有负相关影响,人口数量,销售面积对房价影响呈正相关。

从后面的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分析来看,预测出的结果昆明市商品房均价在2012年保持在6000元左右,2013年房价在7000左右。也就是说昆明市商品房近期均价价格略高于前期价格,昆明市房价在近期内应该会在保持原来价格的基础上平稳上升。

5.2 对策建议

(1)重视土地价格对商品房销售价格的影响。房价与地价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有较多土地供应的情况下,地价水平主要取决于房价水平。

(2)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完善供地政策。要通过土地价格的标底的确定和建立土地拍卖后评估等制度,合理确定土地价格。同时,政府要改变出让方式,将招标作为出让的“单一规则”,在制度上进行约束。

(3)合理的引导房地产的国内信贷。一是要加强开发商房地产的信贷监控。二是应该加强投资者购房信贷的监控。

(4)银行应尽可能进行金融创新。银行应根据现有法律的有关规定,尽快进行相关金融创新,使得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建房,这样能够使房地产价格较快回落。

参考文献:

[1] Geoffrey K. Turnbull. Information, search, and house pric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1993, 23(4): 545-557.

[2]Dan Knudsen. Residential investments and house prices in Denmark[J].Economic Modelling,1994,11(2): 201-214.

[3]Thomas A. Downes, Jeffrey E. Zabel. The impact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n house prices∶Chicago 1987—1991[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2, 52(1): 1-25.

[4]A.Cz马利亚里斯,W.A.布罗克.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随机方法[M].陈守东.[J],李小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 (美)Edward P C.Kao.随机过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 张红.房地产经济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邓聚龙.灰映射.灰色系统论文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篇10

一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概况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0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班)。

1.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为核心,围绕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侧重于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以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专业型人才。东北农业大学拔尖班旨在培养主动适应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需要,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国际视野广、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2.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差异化专业教育,在专业(方向)选择、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等方面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实行“导师制”,为拔尖班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或有硕士研究生指导经历的副教授为导师;在第1~3学期之间为拔尖班配备学术导师。导师的配备实行双向选择、成绩优先的原则,导师在一定权限范围内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一名导师原则上每届只允许指导一名拔尖班学生。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班及“一对一”的专业教育授课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搭建学术平台,促进校内外及国际学术交流。

3.分流原则

拔尖班学生管理实行学年考核与动态分流的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对拔尖班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流,被分流的学生转入拔尖班的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具体原则如下:(1)学生学习确有困难或不适合拔尖班培养方式,经本人申请者;(2)学习过程中,课程结果考试有不及格课程(不含通识教育选修课)者;(3)学习过程中,当学期智育学分成绩(未乘系数)低于2.0者;(4)学习过程中存在考试违纪、作弊或违反其他校规校纪,受到处分者。

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明确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培养的是科研人才还是面临企业的管理人才?这个比较模糊,因为这些学生都是高考分数很高的考生,经过一系列的选拔进入拔尖班学习,起初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普通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潜意识里他们知道自己以后就是为了考研、为了科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他们觉得自己所学的课程在课时上比普通班多,其他像教材的选择、授课的方式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没有觉得自己在读研的选择上比普通班有何种优势。诚然,拔尖班的学生在课程的种类上多于普通班,但是,过多的课程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太多的负担,每一天都被课程所压迫,自学的时间比较少,而这些学生本身自律能力很强,适当地减少课程的门类,可以使他们有时间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偏重的是经济学还是偏重管理学,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考研选择是有影响的,因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完全相同的,而大多数的院校实际上是偏重于经济学,那么,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经济学的门类比较多,并且与国际接轨,使用国际通用的经济学教材,按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研究问题,注重的是实证研究。因此,在专业的培养计划的设置上,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及研究方向。

2.教师为本、学生为辅的错位培养方式

学生入学时,系里为每一位学生配有导师,但是在导师的分配上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系里极少数的老师可以当学

导,系里其他的老师也丧失了指导学生的机会,由于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比较大,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掌握得十分清楚,导师之间可能也没有在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交流,总结每一个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并且,由于学生最初并不了解每一个老师的经历、研究的主要方向等一些相关信息,为他选择的导师可能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方向,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导师辅导的无效。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灌输式的强化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仍然按照严格的教学计划满堂“独白式”“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学生只是从属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点,期末的考核方式仍然是笔试,并且最终是由笔试的成绩决定学生的等级,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学生期盼的就是老师考试前划出一部分范围,考试时突击。开卷考试的课程学生更加不重视,一旦开卷考试出题难,大家就会一片抱怨,对老师的评价就会很主观。因此,老师也不敢超出课本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观点,也不会和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以致学习多为片段性知识,学生缺乏过程技能、基本原理及独立思考的养成,乃使知识与日常生活脱节。使学生成为读死书的考试机器,没有达到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

3.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力度不够

拔尖班的学生以后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那么,学术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农业经济领域最新、最前沿的成果,也是不同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自身的学术修养,然而,本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构架力度不够,虽然也请知名人士来学院讲座,但是,这些人士大多是企业的精英,相比之下,真正的学术精英却很少来做学术研究,而企业的精英来讲座,大多数是来讲企业的理念,这个不是不好,对于拔尖班的学生来讲,这些讲座或许能改变他们学术研究的想法。另外,这些学生也很少走出去了解其他学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很少有参加其他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基本上都是寒暑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基本上是了解农村的实际现状,距离真正的研究还很遥远。缺少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实际上一些高校的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需要全国大样本的调研,需要大量的调研员,这种调研的机会对于拔尖班的学生来讲是受益匪浅的,一方面可以和这些院校有深刻的接触,为以后的考研或保研做前期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思路及如何做调研。这些是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4.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使得人才的培养也必然放眼国际。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国内,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在提高拔尖班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而我们专业由于一些原因与国际交流的合作并不是很多,限制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由于在教材的选用上大多数是国内的教材,也限制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的前沿成果;我校有中外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但是拔尖班的学生是没有机会去国外交流;每年聘请的国外专家的讲学也非常有限,阻碍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的建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际综合实力等方面统筹考虑。下一步将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切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重新审视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拔尖班人才,培养的是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具有科学素养的高级科研人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体现出通识教育的课程,加大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课时及种类、增加作为工具的数学和英语的课时,对于实证分析所必须掌握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及相关的应用软件,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拔尖班可以采取依据课程的门类进行多元化的课堂授课方式。专业基础课采取任课老师一对多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及方法,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中知识延伸的科目,可以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讲解,老师进行前期少课时的一定程度提纲挈领的讲解,其余的课时由学生讲解,课后,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前搜集各种资料,深入钻研,学懂搞透自己负责的讲课部分,强化了自己负责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牢固地掌握该内容。专题性质的课程一般都是关于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的课程,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某一个专题不是简单的讲解该专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而是要知道对于该专题设计的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的程度,并且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评述,让学生对该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评述都需要运用前述课程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也需要去查找该领域的权威资料,既巩固了前述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这种交流的方式可安排多个专业的多名教师,从不同的学科视域来剖析学生的观点给出指导意见,让学生培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的导师制

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系上的每一位老师,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术导师。协助学生了解本系专业领域(大一、大二),鼓励学生从中体会不同的学术导师风格和长处。了解学生的偏好,引荐适当教授面谈,必要时建议更换学术导师(大一、大二)。学术导师协助学业欠佳学生,有助于学生学业的提升。学生跟着学术导师从事研究,指导专业书报讨论及专题研究(大三、大四),加强专业素养。系里需组织辅导团队定期召开会议,检讨工作执行情形及个案研讨与协助辅导。系里建置学术导师配置表,随时掌握配对状况。学术导师需负起学术辅导工作,由学生撰写面谈纪录,经学术导师签核后,由系主任整理留档。本系专任教师均得担任学术导师。学术导师指导结果的考核,由系主任呈请学校对导师进行奖励。

导师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专业的课程,初步诠释每一门课程的内容,这样可使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在专业核心课和专题课程上,导师私下可对学生进行指引学生负责的课程和专题,并针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实质性的观点形成文字内容,然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形成学术课题的研究内容,申报学院的课题基金,并在专题课上进行论证答辩,最终形成学术论文,由导师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上发表。

3.加强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力度

学院各个老师可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作讲座,从求学到学术研究的历程都可以,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来给学生未的学术道路以指引。导师可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优势聘请国内各高校知名的经济学家来进行讲座,同时,为学生争取大型社会调研的实践机会,为拔尖班的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学院也可多承办一些大型的会议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适当条件下可选派学生去参会,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各位导师也可将自己的学生输送到知名的高校进行短暂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与知名高校的老师进行前期的初步了解,有利于未来学生考研的决策。积极引荐学生参加各个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领域的动态及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素养。导师也可以向曾经求学的高校引荐学生,为学生的成长选择方向。

4.拓展国际化视野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研究方法上应以国际接轨,在教材的选择上多选用国际先进的教材,可采用双语教学,对一些重要的课程可聘请国外知名的老师利用短期进行授课和讲座。为拔尖班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国际上该专业领域的动态及前沿问题的重大课题研究。

教师人员的交流化,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学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使本土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办学模式的国际化,对于农业经济类的专业尝试着到境外与同行合作,开辟新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利用已有资源共同培养大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老师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参与,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去国外进行硕士的研究,这种形式在知名的农业院校很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洋.黑龙江省高等农业院校适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2]颜进、叶锡君、李俊龙.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3]何军、应瑞瑶、颜进.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