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有机化学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习有机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篇1

关键词: 医学院 有机化学 教学方式

有机化学作为医学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针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意识不到化学对于医药学的重要性。由于有机化学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等内容,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等倦怠情绪。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与医学紧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成为我们应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开展好有机化学第一节课,绪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门新课,开课时务必介绍有机化学的来源,介绍有机化合物起源于“生命力”学说,可以结合生动的动植物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例如: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燃料――酒精、天然气、石油等,讲解有机化合物可燃性的特点;针对有机化合物反应速度慢这一特点,可以列举乙醇与乙酸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如果不加催化剂,则反应时间需要十六年,通过实验事实加深该特点的认识,同时强调有机化学反应催化剂的重要性;最后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医药专业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或从事医疗行业的重要性。通过这几方面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内容的讲解做良好开端。

2.理论联系医药应用实际

有机化学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化学反应等内容,理论性很强,大部分教师往往按课本上枯燥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体会不到有机化学与生活及所学医学专业的联系,直接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所学章节的化合物,在医药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芳香烃章节中列举青霉素、中药莪术、布洛芬等药物主要成分,充分体现芳香烃在医药合成的重要作用;对映异构章节,通过介绍氯霉素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药效相差近百倍、著名的反应停事件中R构型具有止吐作用,而S构型具有致畸作用等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映异构体在医药中的重要性。作为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化学教师,其要课下努力丰富医学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有机化学在医药中的重要性,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机化学中的分子空间结构、原子轨道杂化过程、б键、п键与共轭п键的形成、同分异构体中的立体异构、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等,内容都非常抽象,单凭空间想象或者用板书书写都不易理解。现今,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上述原来枯燥、抽象、静态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动态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实例:在讲乙烷的构象异构时,动画演示通过旋转碳碳之间的б键使乙烷产生无数个构象异构体,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构象之间氢原子相对距离的变化,从而加深对两种极端构象的记忆;在讲解左旋乳酸和右旋乳酸时,可以通过图形形象展示二者互为镜像,组成相同但不能重叠,是一对对映异构体;在讲解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时,通过动画可以动态展示亲电试剂如何进攻苯环,首先形成的π-络合物、б-络合物中间体,最终形成取代苯的反应过程。此外,通过播放趣味化学实验及与有机化学相关的魔术视频等,改观对有机化学枯燥不易理解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并结合板书,增强课题趣味性并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与学生沟通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 化学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化学教学大多通过模型,实验,实物,挂图等辅助教学,虽然直观性也较强,但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模拟,不但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化学知识的获取,激活了整个化学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巧妙整合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化学规律以及化学反应的过程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学习起来兴致不高,而信息技术可以使这些活动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无声变得有声,由抽象变为具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蒸馏和萃取原理,掌握蒸馏和萃取的实验操作过程,并且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化学之美。在教学时,如果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学生会觉得化学太抽象了,没有意思,在此处如果结合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海水变淡水”的过程,以及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水烧开以后,锅盖上聚焦的小水珠,并且加以引导,锅盖上为什么会有水珠,这水珠与我们常见的水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能不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呢?这个化学问题虽然平常简单,但加上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化学探究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借助信息技术还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强化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觉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2 巧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化学实验中,许多化学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还有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的危险系数较大,根本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操作进行直观演示,这样就导致了某些化学知识变得抽象、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克服这一教学弊端,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真实的实验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又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氨 硫酸 硝酸》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常规教学中,氨的每个性质,都要有一个对应的实验来展示,这样不仅麻烦,而且效果有限。液氨的泄漏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如果利用电脑动画将液氨的泄漏事件形象地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很快将氨的性质全部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复杂的实验过程变得形象、直观,有效避免一些危险实验给学生可能带来的伤害,而且说服力更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3 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空间的限制,学生对于化学规律以及化学生产、化学实验方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很少有参与现场实践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运用形式或者工业生产的具体流程,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运用情况的理解认识,拓宽了学生视野,激活了化学课堂。

比如,《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要求学生主要掌握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及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从原理上了解合成氨的方法,没有直观的感觉,印象不深。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我国工业上利用天然所制氨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工业制氨的过程,还可以全面掌握合成氨的原理和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拓展视野。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化学教学的直观性、可见性,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效激活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进行运用,不可为了运用而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认知建构、思维训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就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只有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紧扣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设计练习内容,精心组织练习形式,才能优化课堂练习,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切记平均使用力量。设计既要有梯度,又要有层次;既可集中训练,又可分散训练;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

1.自主验证。对新授课,上课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教师先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再让学生在自主验证的练习中理解知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抽屉原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测把4枝小棍放进三个玻璃杯中有多少种方法,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放一放,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多次摆放,发现把四枝小棍放入三个玻璃杯中,总有一个玻璃杯里至少有2枝小棍,从而深刻理解了“总有”“至少”的含义。这样的验证练习,虽然费时多,但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验证,这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加直观有效。

2.专项训练。一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能力点,但是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轻有重。有的是知识目标,有的是技能目标;有的是教学的重点,有的是教学的难点确定。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要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对一节课需要通过专项性训练突出哪些重点,突破哪些难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总体规划,才能提高练习效率。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让学生死记口诀。因为死记口诀在应用过程中出错率很高,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每一句乘法口诀时,教师要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专项练习,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真正含义。

二、设计要讲究训练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还要讲究技巧。对于那些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训练。巧妙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对照练习。教学中有些题目从文字上看好像区别不大,但实质上差别很大,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对照练习。在学习了乘法与除法计算后,教师可以这样整合训练:已知甲数是乙数的整数倍。当已知乙数,求甲数,用乘法计算;当已知甲数,求乙数,用除法计算。这类题目学生犯错误率往往比较高,教师要经常把这类题目进行对照练习,这样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探索练习。数学练习设计要讲究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要让学生在练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例如,在教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出示下列练习:20×5= ,40×5= ,8×50= , 250×4= ,50×40= ,60×50= ,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为什么按以前的规律计算,积中会多出一个零呢?通过讨论,使学生清楚多出零的原因;进一步练习:25×4= ,125×8= ,250×4= ,1250×8=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通过合作讨论,最后总结出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的计算诀窍。

3.多变练习。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学生,通过学习例题,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随堂练习都能做对,可是,条件的顺序一变,或把条件与问题互换,就感觉解题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发展其变通思维。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就是:底×高÷2,而没有掌握高与底必须是对应的这一教学难点,从而在解题中经常出错。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变练习:给出三角形的两条底、一条高,或两条高一条底的长度(有一组底与高对应),计算面积。这样的多变练习,不仅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反馈练习。在每堂课的主体教学完成后,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反馈练习,让学生自主检测、自我评估,这既利于学生迅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特别是练习课上,教师更应该找出学生作业或练习中的的错误,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要力求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练习不能只求数量,而应该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趣味练习。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如果长时间进行高密度的训练,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抢答等练习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认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例题后,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在教室墙壁上按颜色规律挂气球,先让学生分组去挂,再让学生分组汇报为什么这样排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广,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2.一题多练。做课堂练习时,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太多,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我们把几道题目整合为一道题,学生的练习兴趣就会大增。例如,在教完100内加减法时,教师可出示这道题:把11、12、13、14、15、16、17、18、19这九个数填入九宫格里,使每一横行、竖行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等于45。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热情很高,他们经过反复的计算调整,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就改变了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达到了一题多练的教学目的。

总之,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堂练习的重要功能,不断优化课堂练习设计策略,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篇4

一、利用多媒体影像设趣激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商不变规律》这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猫妈妈分鱼’。”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萤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河边猫妈妈带着一群小猫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猫,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猫妈妈钓到很多鱼,又要分鱼了。猫妈妈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许多小猫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6条小鱼太少了,不够吃’。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小鱼,平均分给8只小猫吃,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猫妈妈和其它的小猫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猫妈妈和其它小猫听完贪吃而从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得出每只小猫吃到的鱼一样多)。猫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猫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如此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一种冲动,迫切需要寻找问题的原因,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信息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

二、网上浏览,在网络中学习

把握并突破每节课的重难点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语言对难点进行讲述,一部分学生可以掌握重难点,但是却不能突破这个重难点。如果采用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查阅,自己找出所学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因为计算机直观的动态演示功能就可以把重难点内容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讲解,做到把知识化难为易,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进而能够起到归纳知识,突破重难点。

如:在讲《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难点,可以预先设计一网页,在其中的一个页面上制作画好一个圆,点击后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16份,然后通过动画这两部分会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感受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授重点内容完毕后,学生又可操作电脑,即可使讲授的内容再现,同时还可以自由浏览其他相关信息,进一步加深关于圆面积的理解和巩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通过网络协作,优化数学课堂

篇5

[关键词]沙画;幼儿教育;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学习的渴望心态,营造出足够的想象空间,才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最大可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在沙画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对其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并且大部分的幼儿都很认真,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幼儿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因此让每个幼儿在沙画课堂能够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使自主自动的学习习惯成为幼儿学习的基本素质变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幼儿沙画兴趣的有效性分析

首先,教师利用大师的精湛技巧和优美的画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幼儿对于学习来说还只是基础的入门,所以提升其兴趣是教学的关键。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大部分的时间教师都会让幼儿自己来动手操作,教师应尽量采用间接介入的方法来引导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创作时间,让幼儿发挥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意识。

第三,幼儿之间的互相帮助。在很多的学习中,幼儿都会有长有短,教师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对一,所以同伴之间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合作意识对于幼儿来说也是需要多加培养的。

最后,作画技巧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语言表述能力是很多幼儿经过集体教学之后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的方面,所以教师要提高幼儿语言组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优美性、情节性。

二、激发幼儿沙画学习的具体策略

1.利用视频,感受沙画,引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大家以前是不是都用的水彩作画呢?那大家有没有见过用沙子作画的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视频,是一位沙画大师的表演,我们先―起来欣赏一下吧!

2.幼儿感受沙子

师:大家平时有玩过沙子吗?在你们的手边就是我们今天要用的作画工具“沙”大家先来感受一下,用手摸一摸、抓一抓,有什么感受。

3.透过视频。尝试制作方法

师:刚才大师在干什么呀!是不是只用手就做出一幅画呀!、朋友们可以自己先尝试一下,自己能不能画出来呢?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大师的制作技法呀?简单的有“抓”“扣”还有呢?“漏”“捏”这么多的技法大家都来试一下好不好啊1

4.互帮互助,小朋友共同学习

师:有的小朋友是不是还没有学会呢?那学会的小朋友帮一帮不会的小朋友好不好?

5.具象作画。熟练作画技巧

师:我们大家来画一画简单的物体好不好,看老师这里的云彩用抠的方法,蝌蚪用漏的方法,苹果树用抠的方法,小桥用什么办法画出来的?(抠)小朋友们也从里面挑选一个物体来画一下吧1

6.发挥幼儿想象,幼儿独立作画

师:小朋友们一定有了很多自己想画的东西了对不对!那小朋友们先试着想象出一幅完整的画,然后用我们学习的沙画技巧画出来好不好,但是在画沙画之前啊,老师要提几个要求,你们想一想,这些沙子抓的时候怎么抓才能紧紧的把它抓在手里呢?轻轻的抓一点点紧抓在手上,不要漏在桌子上,如果漏在桌子上那就不卫生了,要轻轻地慢慢撒,小心不要把沙撒到外面。

7.展现完整沙画场景

师:小朋友们画完了之后要为自己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然后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画了什么哦!

8.公开展示,调动积极性

安排个别幼儿来公开展示自己的画作,为大家介绍自己画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沙画技法。

三、关于激发幼儿沙画学习兴趣的反思与总结

1.保护幼儿个性发展,开发创造潜能

在幼儿阶段,心理和生理特征都是十分明显的,其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样幼儿得到的才是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式,并且这样释放幼儿的兴趣点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尊重幼儿的个体性,实施个性化探究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以一个个体存在的,并且这个阶段的幼儿内心更加的敏感,所以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幼儿的个体性,以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培养幼儿对于沙画学习的兴趣,并在沙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课堂教学向着大容量、高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变革,就应以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突破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引进,更是教学艺术充分发挥的媒介,它将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变。下面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加大教学密度,增大课堂容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如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板书、画图、例题、习题,特别是在复习课中,需要把知识穿成线、结成网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备课时把这些需要板书的内容制成课件,在需要的时候只要轻点鼠标就会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既标准又快捷。还可以重复点出或根据需要点出,这样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模拟展示,突破教学重难点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谈不上学好化学。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因为微观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咎于微观结构。现实中宏观世界现象是可观察的,而由分子、原子和离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在一般的情况下肉眼是不可观察的。为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了解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等向学生讲解,这样做,无法直接地显示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轨迹,效果呆滞,没有生机和活力。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如初三学生接触化学不久,就要学习水分子的运动、原子的构成、水的分解与合成等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就制成Flash课件,让分子和原子动起来,使学生很快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由水分子运动的结果,在讲《水的分解与合成》时,轻点鼠标,就可以看到水通电后水分子被破坏,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负极上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在正极上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在另一个场景中点击鼠标,可以看到,氢分子和氧分子相遇,在点燃的条件下,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开,之后又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从这个课件的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原子的结构怎样?它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这里就涉及到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实条件下我们做这个实验是不可能的,我就把这个实验做成课件,模拟卢瑟福的实验,通过《原子的构成》课件,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微观构成和原子中电子运动形式。

多媒体展示也能帮助学生很快地形成化学概念,在讲元素的时候,我把不同的分子模型展示出来,如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里面相同的原子颜色相同。然后把组成分子的原子分开并动起来,相同的原子聚在一起,帮助学生很好地形成元素的概念。形象逼真的模拟,多方位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无法描述的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媒体展示,优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做实验”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上课时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只有坐在前排的同学能看清楚,为了能让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我把一些演示实验在实物展台上做,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全体学生观看。如讲分子的运动,把一个500mL的烧杯装上半杯水,放在展台上,然后加少量的高锰酸钾颗粒,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水,可以看出红色物质在水中不断扩散,从而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再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把培养皿放在实物展台上,向表面皿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硫酸铜溶液,在屏幕上很清楚地看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篇8

关键词:初中生;有效应对;数学学习;两级分化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2.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双基不扎实。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4.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二、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1.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②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③注重情感教育。

2.培养学困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学困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教会学困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学困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7.尊重和理解学困生。要相信学困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学困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三、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1.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2.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2.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3.要做到“精”。要做到精选、精讲、精析、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使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4.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小组学习时间。小组讨论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主动参与,集思广益,促进了学生间学习风格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学困生来说,也会积极参与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5年第6期.

篇9

1.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

2.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

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特网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3.1 关于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课堂上, 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 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 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兴趣去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3.2 关于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篇10

摘 要: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使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面临不少困境,如理论课时的减少,学生人数的扩增,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对此,本文作者分别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医学有机化学是医学、药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衔接无机化学,并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医学检验等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医学有机化学的内容虽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大致相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法须有所差异,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4个方面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

一、了解学生化学基础

笔者所在学校的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而现阶段各省或地区的高考政策不尽相同,部分新生参加了化学学科的高考,因而具有较为系统的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同时对基本的元素、物质以及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这类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医学有机化学的基础;另有部分考生,未参加化学学科的高考,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之后便停止了化学的继续学习,这部分新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对元素、官能团的认知不清以及对化学反应几乎一无所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课堂参与度低,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丧失,最终难以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

针对不同生源的中学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在合班上课时考虑班级合理编排,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另外,我们尝试适当安排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进行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讲解,将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跟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度,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系统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结构

多数有机化学教材,包括该校使用的医学有机化学教材均按照化合物类型(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章节编排,虽利于学生依据化合物类型建立知识结构,但各章节内容仍稍显分散,知识点较为繁杂,学生掌握不易。为了学生能够从最基本的有机化学概念、原理出发建立完善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绪论部分尤其是关于有机结构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理论的阐述。

比如:绪论中我们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反应物共价键的断裂以及产物共价键的生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只有两种:异裂和均裂。前者产生自由基,后者产生离子对,两者均为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大多数有机反应与这两种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及参与有关,从而派生出有机反应的三个基本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亲核或亲电反应)以及协同反应。

在后续章节的讲解中,我们将具体反应归属到上述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讲解。比如:讲解烯烃的化学性质时,引导学生关注碳正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化学反应;讲解羟醛缩合时,引导学生关注碳负离子如何形成、如何稳定以及如何参与亲核反应。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反应,并且能够围绕基本反应的类型及活性中间体,将内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逐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

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仅因为有机分子是构成动物、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体内的物质转换及能量传递也均与有机化学反应息息相关。在医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的医学知识,在强化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阐释相关的生物学或医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节时,我们开篇即以“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确定化合物立体构型的重要性。在20世纪50~60年代,“反应停”在临床上被普遍用于抑制孕妇的妊娠反应,但随之而来的大量“海豹畸形婴儿”的出生使该药物被禁止使用。后来的研究表明,当时使用的药物“反应停”实际为一对对映体混合物,即安全的R构型及致畸的S构型的混合物。通过这一实例,学生自然意识到立体化学对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性,课堂专注度也显著提高。

在具体章节的讲解中,我们还尝试以常见药物分子为例来阐释相关的官能团或者分子片段,做到医学、药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融合。比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讲解中,我们以青霉素等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含特殊结构片段――“β-内酰胺”的一类抗生素,使学生对酰胺的理解得以强化。同时,我们还对青霉素的发现、发展和临床应用背景进行了介绍,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医学研究的兴趣。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