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的功能

篇1

关键词:培养模式,功能定位,价值管理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核心内容就是强化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导向原则。通过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许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渐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指导。

数量经济学(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克莱因教授为首的美国经济学家七人代表团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在颐和园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继此,1979年3月30日中国数量经济学会正式成立,数量经济学也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它包括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传统计量经济学、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技术经济学等所有涉及数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国内的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国外目前已逐渐认同了国内这一专业的提法,一般理解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某个方向或领域的专才(高级专门人才)、而非通才,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最为擅长的方向上对社会有所贡献。由于人和人才标准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人才类型及其培养无法一概而论,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进行的类别归属划分和培养目标界定。【1】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改革目标,应用系统科学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价值原理,就财经院校高级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实现机制,给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递次探讨。

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特点、现状和趋势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业性、前沿性和研究性。【2】其中,专业的划分主要与学科有关。无论是由单一学科支撑的专业还是由若干相近学科支撑的专业,围绕这些学科特有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相应技能组织系统的教学与研究,理应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相对稳定的内容。

数量经济学在本世纪伊始便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局面。目前,国内的数量经济学整体水平正处于快速提高的过程当中。重要原因是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数量经济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促进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国际上数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比较灵活、研究和教学相当规范、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结合紧密,数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起到了对经济学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

数量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数学在所有科学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经济分析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数量经济学又是经济学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其学科的发展定位就是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数量经济学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在应用中,完善经济计划、管理、预测和决策,是发展这门学科的宗旨。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数量经济学与数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系统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数学为数量经济学提供数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数量经济学向数学提出如何适应经济问题特殊需要的课题,给数学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社会经济统计学用统计方法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用模型方法对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计划会计、业务等)外,统计资料是数量经济学的基本资料来源,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为条件,同时又不断促进统计指标统计分类、统计方法,以至统计理论的改进、革新和发展;系统科学给数量经济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系统分析方法,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又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内容,为系统科学的发展扩大了基础。此外,数量经济学与技术经济学在内容上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但两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产力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前者还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数量关系问题;后者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微观问题,前者是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问题的研究。

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国内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及其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设置数量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级的综合类、财经类和理工类等三类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逐渐成为国内数量经济学专业、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领先机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应用和重方法、轻能力等问题。另据调查,我国目前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也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具体地,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

(1)各层次人才间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

(2)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3)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

(4)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第二、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同时,学生对其评价也最低,给出"不太适应"和"很不适应"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的相互衔接和递进不明显,简单重复的较多。且在教学内容、深浅程度方面与本科体现不出差异,导致硕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尤为突出,也为进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第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1)近60%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应试教育模式也很难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师资队伍结构方面:

(1)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但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水平差,教学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师因为工作量过重而无暇精心指导学生,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2)由于新引进的教师较多,良好的梯队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学内容的更新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创造国内外实务和理论交流的机会和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当务之急。

与综合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财经院校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其培养主要目标是高级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从上述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内容和性质的介绍表明,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关键难点就是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造诣。其中,从普遍意义上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总之,积极推进数量经济学在内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基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

二、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机制理论

按照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研究生培养也同样是分层次和类型的。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点中,专业性是随着学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宽和应用,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的。而前沿性则是相对于基础而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专业前沿属试探研究性领域,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吸纳显然无法进入,必须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才能有所作为。因而,以各种方式参加生产新知识的科研过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其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的核心,而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志。【4】

综合分析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现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养模式,针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下我们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论,提出了两种不同内涵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财经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地,对于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论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概括为理论的能力的培养模式。

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理念,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基础规范,就是培养功能的目标定位。这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而教育的社会效用的高低,则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在现有的功能系统简单静态分析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阶段性动态功能强度分析。综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实现机制问题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5】【6】,我们提出了如下的价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统理论。其中,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图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定位系统动态性和能动性理论见图1、图2和图3。

总之,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前提,应是其培养功能定位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基于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三、结论

本文针对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讨论,依其自身逻辑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观点:

第一、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会效用实现的必要基础;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必须强调包括学生自身和用人机构在内的社会客观需求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

第二、数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理论机制和现实途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功能的两个核心要素。

上述结论,也可以作为关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鉴和具体化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3

2、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毛洪涛,《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0期

4、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8

5、赵耀文,价值工程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基于高校财经类研究生培养的功能定位研究,《价值工程》,2008,№.4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德育;负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205-02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被更多关注的往往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对于德育的经济功能却鲜有问津。殊不知学校德育的经济负功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

与早期阶段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似,尚处于雏形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特定阶段必定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商品和服务市场发展速度之快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处于起步试验阶段矛盾显著;与此同时,市场秩序混乱,法制不全或依法管理不力,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甚至常有执法犯法、钱权勾结的现象发生。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着处于转轨时期所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晰,特殊的地方保护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仍需加强。我国当前贫富差距显著,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社会矛盾激化,金钱万能的思想、金钱至上和拜金主义观念泛滥等。“目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不公平,现实与理想有些脱节。”[1]

二、德育经济功能的特征

从宏观上来看,德育能使人们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经济文化、经济道德,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来看,通过提高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德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首先,德育的经济功能具有主导性。德育活动通过意识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指导。其次,德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出一定的间接性。正如教育并不直接创造价值一样,德育的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并不在德育的过程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把一定的价值观内化为人的心理需要,由受教育者的经济活动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第三,德育过程并不创造直接的经济利润,而是通过对人观念意识的培养,道德习惯的训练,使人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并升华为个人道德修养,再通过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这些特点反映了德育经济功能的间接作用。第四,德育经济功能具有长效性。道德品质一般比较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人的品德一旦形成,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长期的影响,甚至终生产生作用。最后,德育经济功能具有多层次性。德育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还有利于个人收入的提高。

三、德育经济负功能的表现

根据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莫顿(R・K・Merton)提出的负功能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德育负功能定义为:“德育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期望效应之外的不良效应,指学生反德育要求的思想和言行。”[2]具体到经济负功能,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进而导致在以后的经济活动中产生一些违背经济规律、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经济思想的影响

经济思想和经济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它们不仅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还决定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价值取向。经济行为和经济思想总是相伴而生的,即有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同样,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一定是由于存在特定的经济思想。经济思想和经济道德对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大,一方面它们既能维持既定的经济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对经济意识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

由于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意识的泛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近些年来提出的“德育适应论”。“德育适应论”主张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紧握时展的脉搏,培养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受教育者,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2.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目前,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形式以及劳动者平等互助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的目标必然是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道德修养的受教育者。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然而,社会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悬殊,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上“无德而富”现象的公开化和习惯化[3],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转而崇拜权势和财富,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标准,人们把对金钱的追逐当成了人生的最高目标。另外,“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其突出表现就在于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缺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4]因此,“我国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其本意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而结果却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使落后地区经济更趋落后。”[5]另外,“金钱万能”和个人享乐主义价值观在整个社会滋生蔓延,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也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这使得力量本来就薄弱的道德教育更加举步维艰。

3.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我国教育向来注重对受教育者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旨在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把握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关系,不仅理解而且真正做到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有果断放弃个人利益的觉悟和勇气。

然而,市场经济具有利益主体个体化、利益选择自主化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更多地选择竞争,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伦理关系在市场经济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道德的缺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人便违背自己的良心,甚至铤而走险。近些年媒体频频披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各种诈骗等犯罪,不能不说是学校德育的缺位或者不恰当而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转变德育经济负功能的途径

德育工作的对象和目的二者共同决定了德育的经济功能。学校德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这句话指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和目的。学校培养受教育者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从事各种经济工作。而作为受教育者的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即道德风貌、工作态度、思想修养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包括人在内的生产力诸要素的使用状况。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赖于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又用改造后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正确的理论是可以转化为社会财富的,而德育正好可以提供这种能够转化为社会财富的思想理论。

1.树立正确的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

“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经济最优化学说’,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一个人的经济最优只在不影响他人最优时,才最有价值,如果靠影响他人最优而获取最优,这时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这是不道德的。”[6]所以,学校德育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劳动品质,使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2.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教育,都面临着从一国走向另一国。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都不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关门造车”只能是夜郎自大,因而,必须博采众长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培养学生合理的消费观

消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合理的消费观要求人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进行消费,即把握好消费的“度”,不盲目消费、过度超前消费和畸形消费,不基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消费是乏力的,没有根基的。保持健康的理财意识和理,不攀比,不贪图享受、挥霍浪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有一种正常的心态和状态。

五、结语

德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必须认真对待德育的经济功能。要克服德育的经济负功能,使学校德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就必须尽快走出市场经济意识泛化的误区,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参考文献:

[1]陈刚.市场经济再认识――重温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时代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谢春昌.浅谈学校德育的负效应[J].基础教育研究,2000,(3).

[3]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4]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58.

篇3

关键词:市场 政府 失灵 均衡

问题的提出

在解放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统一计划和生产,市场服从于政府,没有自力,经济发展缓慢,该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经历长达20多年的经济市场化的探索,政府职能也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在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经济发展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后来转变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这一阶段在政府与市场的比例关系中政府的比例还比较大。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市场比例越来越大,经济增长加快,从近来年我国的GDP增长比率大约在10%左右可以证实,但是随着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物价也大幅度上涨,尤其是房价的上涨以及由房价带动的其他生产性和消费性商品的上涨,使百姓的压力加大。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使百姓住有所居,国家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控制房价,加大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中规定的年均增长速度7%,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使市场和政府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市场与政府的缺点分析

(一)市场的缺点—市场失灵

在实践中,市场并不是万能的,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大萧条即是典型的例证,商品出现了相对过剩。这说明市场也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无法克服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垄断。一般来讲,当一个产业存在自然垄断时,当且仅当一个企业存在时,该产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这时竞争是不经济的、无效的且具有破坏性,最终垄断难以避免,一旦垄断形成就会滥用垄断权力,形成与竞争性均衡价格相背离的垄断定价,从而造成无谓的损失。这就是自然垄断的“生产效率与配置效率”之间的根本矛盾。由此可见,市场无法克服自身的天然缺点,想实现社会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就必须借助市场以外的其它干预机制予以弥补。

第二,外部性。所谓的市场的外部性是指某厂商的经济决策(或某人的消费决策)经过非市场价格手段直接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它厂商的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或某人的效用函数),并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变量。主要包括生产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性存在能够导致即使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实现的资源配置也不是最优的,即将偏离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公共物品。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是说,不能排除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享用。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效,原因不在于社会不需要公共物品,而在于公共物品不可能像私人物品那样,通过市场的买卖行为而使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联系。事实上,私人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和法律等。这些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的介入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以保证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第四,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在买卖交易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对于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等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难免就会出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的完全和对称是构成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前提。在这种前提存在的市场机制下,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认为凝聚在价格之中。但是由于市场双方的信息条件并不相等,交易中的一方并不会主动显示自己的偏好、边际替代率等信息,甚至会提供虚假的信息以谋取自身的利益,以致出现“劣胜优汰”的怪现象。这被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造成逆向选择,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第五,分配问题。市场的自发作用会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市场交易虽然按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但是由于人们的资源禀赋和竞争条件以及机遇的不同,因而人们的收入差距相差很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这极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二)政府的缺点—政府失灵

所谓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其他一些因素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所获得的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干预无效。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干预取决于及时正确的经济政策,而及时正确的经济政策来自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的掌握。由于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政府作为一个规模很大的机构,常常面临着信息获得的不充分、不完全、不准确、不及时,信息处理速度慢、成本高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势必导致减弱政府的经济政策效果实现与发挥,从而造成政府失灵。

其次,由于导致的政府官员工作效率低。政府官员本质上讲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但是由于他们既不是资本的所有者也不是企业的经营者,一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缺乏竞争机制,这两方面导致政府官员工作僵化、教条、拖沓的工作作风,带来政府运行与工作的低效率。

篇4

【关键词】 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 化学烧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应用

严重化学烧伤后,化学物质通过皮肤及呼吸道的吸收,致使脏器功能损伤,早期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也较常见,因此有时烧伤并不太严重,但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增加救治的困难,常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nent thery, CRRT)治疗,CRRT包括连续动静脉滤过,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 s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等,其中临床上常用的是CVVH。本次研究应用CVVH抢救治疗了化学烧伤后导致的ARF患者8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9月至2007年2月期间的8例患者均为化学烧伤, 其中男性7例, 女性1例, 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7.25±9.55)岁。化学烧伤因素为: 浓硫酸1例、王水1例、苯酚5例、氨蒸汽1例。化学烧伤面积为35%~99% 烧伤面积(total body burn area, TBSA),全组患者都合并有ARF。ARF诊断标准[1]:无血容量不足,尿量<17ml/h,持续6h以上,利尿剂冲击后尿量不增多;或血清肌酐>176.8μmol/L。CVVH前尿素氮为(22.51±10.52) mmol/L,血清肌酐为(364.42±42.37)μmol/L。

1.2 治疗方法 8例患者的血管通路,7例采用股静脉单针双腔导管留置,1例采用颈内静脉单针双腔导管留置。全组患者都采用Prlsma血液净化系统和M100滤器(AN69膜),行床旁CVVH方式治疗。置换液用总医院配方(Port配方改良) : 0.9%氯化钠注射液3000ml,5 %葡萄糖注射液1000ml, 10%氯化钙注射液10ml, 50%硫酸镁1.6ml, 装入输液袋制成A液, 使用时根据血钾水平加入适量10% 氯化钾, 与5 %碳酸氢钠250 ml(B 液部分)前稀释法均匀同步输入(B 液加入A 液)。治疗时间根据病情,每天床边CRRT治疗8~16 h,血流量100~150 ml/min。由前稀释法均匀同步输入(B 液加入A 液)血滤体外循环管路动脉端,置换液量2 000~ 3 000 ml/h,平均共治疗时间(82.80±2.16)h。在治疗前半小时,滤器和血管通路以10 000 IU/h的肝素氯化钠注射液预冲浸泡,CVVH治疗过程中8例患者行无肝素疗法。

1.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使用机器提供的监测系统监测动脉压、静脉压、滤器压、跨膜压、滤液侧压,治疗前、治疗后测定血生化、肾功能等,并记录每日置换液量及超滤量的液体平衡度以及患者存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_s)表示。采用t检验。设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CVVH对血生化的影响比较见表1

由表1所见,患者尿素氮、血肌酐CVVH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8、9.55,P均

2.2 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段CVVH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见表2

由表2所见,患者心率CVVH 2、4、6、12h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4.69,5.34, 4.34,5.15,P均0.05)。

2.3 治疗转归 8例患者经过CVVH后,其中6 例经过积极创面处理、抗感染等治疗后痊愈。死亡2 例, 其中1例烧伤面积达99%,Ⅲ度75%;另1例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均死于多器官衰竭。

3 讨论

化学性烧伤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局部的皮肤损害,更严重的是有些化学物质可从创面、正常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等吸收,引起中毒涉及各脏器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伤。虽然化学致伤物质的性质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化学物质经肝、肾排出体外,故此两个脏器的损害较多见,从而使治愈率较同面积与深度的一般烧伤明显降低[1]。本次研究中化学烧伤后患者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又较早,最早1例发生于伤后8h,此时患者往往存在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高分解代谢和后期容量超负荷等问题,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 除了要持续稳定地控制氮质血症外,同时也需保持体液状态的稳定,维持重要脏器的有效灌注,才能减少或纠正心脑肺等其它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VVH能有效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并能有效地清除代谢分解产物如尿素氮、肌酐, 且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显著回降,提示肝功能等得到改善。CVVH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心率,由于本次研究病人CVVH治疗前均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因此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P>0.05),每日可根据液体总平衡量调整超滤量, 为重症患者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平衡,充分保证营养热量供应,增加抗感染能力,赢得机体修复的时机。CVVH对溶质和液体的清除是在持续缓慢的状态下进行,治疗过程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渗透压变化小,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溶质清除亦满意,CVVH与间歇性血透相比,其更符合化学性烧伤危重病的治疗。

严重烧伤后3~l2h,血浆细胞因子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即明显升高并出现于外周血中[2]。而CRRT具有强大的对流和弥散、吸附作用,可持续清除各种大、中分子的炎症介质[3]。而且本次研究采用滤器是AN69膜,系一种微孔型高通量合成膜,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吸附作用强等特点,理论上对体内已吸收化学物质及其分解产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从而减轻或阻断毒物的继续损害作用,对血滤清除化学物谱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 黎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02-405.

2 黎鳌,杨宗城.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5.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75-02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非常迅速,心里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善于接受事物,内心比儿童时期过于复杂,审美心理发展进入“浪漫”时期。同时,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待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别。分析能力,遇事易“随大流”,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合理地引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传授那么具体,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必须经过一个由“接受”到“内化”的原则。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必须经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吸收、消化,即“内化”,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道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途径、方法及手段是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教育实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枯燥的讲述、硬性的灌输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此,必须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形式,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它的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让对象接受,而是经过难以察觉的、无形的熏陶、浸润而产生的深刻而久远效果的。因此,此种教育不同于政治的说教、理论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往往是寓教育于愉悦,在愉悦中受教育,使受教育者将感官中的快乐、美的享受和理智的满足、精神的愉悦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受教育者往往是自觉自愿的、乐于受教。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变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青年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 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正是由于音乐能对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是指从中吸取有利身心发展的营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并且非常迅速、青少年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够多渠道的接受丰富的音乐信息,学校音乐教育,已不再是青少年接触音乐的主体。他们从广播、电视等媒介得到的音乐供给之数量要远远大于学校的音乐课堂。当代青少年所听、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各异,内容混杂,其中也不乏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消极作品。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流行音乐,少部分人甚至发展为追星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流行音乐、商品音乐已经对学校音乐产生了巨大冲击,削弱了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的必要影响。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自我出发、乐于索取、不愿奉献、怀疑一切、迷恋腐朽的心态有所滋长、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混乱。

当前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体现了他们音乐趣味的转变,了解这种转变是对他们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青少年自发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也成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选择。他们认为“生活化”的音乐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能引起共鸣。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渐渐意识到自身的一些身心特点,并形成了一种富有青春期特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度。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一些与当代生活较为接近的音乐作品。所谓“情绪化”的音乐作品,是指再现内心情感表现要求,这与他们的发展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教育偏重理智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情感生活贫乏有关。他们喜爱流行音乐重要原因是“发泄内心情感”,青春期发育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意识也使他们对爱情歌曲怀有特殊的兴趣。学校负担过重、思想压力大使恶魔喜爱“娱乐性”音乐作品的主要原因。他们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倾诉内心的情感,舒缓学习中的紧张情绪,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方法与对策

针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环境和音乐选择的新特点,学校音乐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视学生的需要。

3.1改变观念

音乐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求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即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说到底各科教育都首先是“树人”的教育。已故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的文章《三十年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就曾经指出:“艺术科何以不长进?……一向偏重于艺术的末技而忽略艺术的精神。”“普通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音乐科要使学生赏识音乐之美,应用其美,以增加生活的趣味,感化其美而长养和爱的精神,而不是但求学生都能唱歌。”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观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阐明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任务。作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任务,进而运用音乐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光有知识没有品行则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3.2对音乐教育任务的重新认识

篇6

摘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电子电工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去学习掌握一些新技术、新技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检验学科的教学水平,完善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教学,是提高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学能力;学习主动性;有效手段

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竞赛,可以检验中等职业学校的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最终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对于中职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来说,组织学生参加该专业的各项技能竞赛,能全面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技能竞赛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名师出高徒”,只有业务精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竞赛都是要通过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电子电工专业的技能竞赛也不例外。对于负责电子电工专业各项技能竞赛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来说,首先要掌握竞赛项目所涉及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根据技能竞赛项目内容,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才能有效地指导和培养学生。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学习资源,制定培训计划,研究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方法,所以指导老师只有努力进取才可胜任竞赛的指导工作,这利于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通过参与技能竞赛,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生技能竞赛指导工作,会迅速提升他们专业教学能力。教师的责任心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学校对于取得优秀竞赛成绩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肯定与奖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提高,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专业科组具有了师德高尚、积极向上、有工作责任心、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就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二、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学校的各专业教师经常研究探讨课改,课改必须先从教学课程内容入手。电子电工学科专业各项技能竞赛体现了该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技术,也体现了最新的电子电工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是根据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设计的,电子电工专业的各项技能竞赛非常贴近于生产实际,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是非常实用的,就能产生想学习的意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日常教学上能结合技能竞赛,把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作为参考,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开展一些新的教学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此可对专业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始终都鼓励与大力支持各专业科组积极参与省、市里举办的各项中职技能竞赛,从2007年开始,我校电子电工专业科组每年均选派教师与学生参加了每年省、市举办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等项目的中职技能竞赛,取得优秀的竞赛成绩,在日常教学上参考各项目技能竞赛的规范与要求,推行项目式小组教学,加强了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成效显著。

三、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中职学校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参加各专业技能大赛可检验学校各专业的技能教学水平。电子电工专业各项技能竞赛具有科学有效的学生教学评价标准,学校参考其规范和要求,可M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与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培养过程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既能考察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还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进行考核,将企业、行业要求作为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也可利用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协助举办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企业技能培训功能,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行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电子电工专业技术技能指导委员会,参与的成员有中国移动梅州分公司,梅州市博敏电子有限公司,南方电网梅州分公司,梅州钜鑫电子有限公司,梅州市国威电子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我们学校的实训室建设和实验课程的开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提升了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四、开展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中职学校以技能竞赛营造校园的育人文化,提升技能教学质量。学校要建立健全各专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可以先由学校开展各层次的校内技能竞赛,通过校级竞赛来选拔参与市级技能竞赛的参赛队伍。对各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进行制度化与规范化,提高教师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可以把更多专业和课程纳入校级技能竞赛的范围,让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教师,甚至每位学生,全校师生重在参与、重在提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们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每年下半年都专门为全体高中二年级的师生举办校园竞赛活动,开展各学科各层次的技能竞赛,如:1、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重点考察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2、专业科组各项目技能比赛,重点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3、市级、省级大赛前集训淘汰赛,对专业科组各项目技能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选拔市级、省级竞赛参赛选手。对被淘汰的选手,也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通过校内技能竞赛,促使了师生共同成长成才。我们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使他们有了充足的学习动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日常行为规范也明显好转,他们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等级考核和电工上岗证考核方面有较高的通过率。技能竞赛在提高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质量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以赛促教,促进职业学校技能融合发展[J]. 刘相龙,王锦.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04)

[2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能教学探讨[J]. 苏泽宇. 科技信息. 2013(16)

篇7

关键词:创业能力;工匠精神;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5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日益广泛,大学生创业形式和创业路径日益多样。各类高校和地区出台了众多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学生创业的便利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创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创业的不成熟性,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学界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沿着内外两个路径展开,外在方面关注创业教育、创业机会、创业环境等要素,内在方面则关注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要素。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外在因素的改变较为容易,但大学生创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则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现有的创业能力研究主要从个人特质角度、机会角度、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而很少涉及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升等创业对象的研究,创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不扎实。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个性化生产、品质提高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向可以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相融合,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研究。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待探索,需要从创业教育、创业绩效等角度入手,探讨可行的研究路径。

1 文献综述

1.1 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业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Shepherde在研究中指出,教育可以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于管理层面的“死亡风险”,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准创业者,将会有能力提高新事业在其它两方面的存活能力。创业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创业教育模式的推动。创业教育的研究关注创业实践和创业活动的开展。Fiet指出,应该发展并向学生传授日益成熟的创业教育理论,传授的方式应该强调在“做中学”;Gorman等认为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和学徒计划,重点关注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及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结合。有学者将创业教育指向“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认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是教导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学界从多个方面尝试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商光美提出构建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环境体系、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体系框架。王占仁指出构建包括价值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内容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杨娟将创业教育体系的边界进一步扩大,认为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微观的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中观的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宏观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创业能力的提升。柴旭东提出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活动,能力提升是实践型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邹建芬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作用,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之中,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

1.2 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视角多样,学界已从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胜任力等角度研究了创业能力。(1)企业家精神维度。龙勇和常青华认为创业能力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的概念,表明了在企业家精神指引下管理企业的方法、实践以及决策风格等,是企业家精神在更为一般的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创业能力可以用创新嗜好、风险偏好、先于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能力这三个维度来测量。(2)动态能力维度。徐萍平和叶伟巍运用Teece动态能力概念,创造性地利用“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动态市场竞争力、创业组织领导力”三个维度诠释创业动态能力内涵,并运用“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其中创业组织领导能力尤其关键。(3)胜任力维度。对于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胜任力与企业的创建、生存或成长风险显著关联。木志荣认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可以分为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两个维度;根据对511名具有创业意愿的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创业胜任力分别是: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企业家精神、胜任力等视角已包含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通过整合重构可以探索出创业能力的划分维度。

1.3 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对于工匠精神的关注主要来自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报告中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容包括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个性化生产、注重品质品牌等方面。万钢认为,工匠精神涉及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是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实践方面普遍认为德国和日本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国家。

大学生创业能力与一般创业者能力有区别,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创业网络等方面有其前天的弱势,大学生创业演进路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由此形成的创业能力有先天不足之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兼顾学生成长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工匠精神研究,力图使大学生创业中具备工匠意识,进而演变为企业家创业。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需要结合创业教育相关理论,从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等前因变量入手,探寻创业教育各个模块对创业能力的作用路径,并用创业绩效来实际检验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效,通过梳理前因和结果,打造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培养策略。

2 体系构建

基于工匠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有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其中创业教育模块包括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精益制造、服务意识等内容,创业能力模块包括敬业度、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内容,创业绩效模块包括创业意愿、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内容。

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大学将创业内容和工匠精神相融合,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强化个性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精益制造等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将品质提高和服务提升等内容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其后,高校可以通过各类创业活动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敬业度,让敬业精神成为学生创业的主导意识,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投入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学习能力,将技能操作和学习创业知识想融合,以技能实践贯穿创业活动;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创新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工匠精神在创业活动中得到展现。最后,检验创业能力的成效。通过学生技能水平、服务能力、创业成功率、二次创业率等指标来反映创业能力培养的结果,再根据结果的指向将相关内容反馈到创业教育模块,改进创业教育的内容,形成创业能力培养的循环。

3 培养策略

3.1 敬业度的养成

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员工的敬业度。敬业度一般用来衡量员工对组织的投入程度。敬业度影响了企业的顾客满意度、企业利润、组织绩效等方面,创业过程中员工的敬业度是预测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现有创业教育中关于学生创业敬业度的关注度不高,敬业度的教育更多杂糅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中。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敬业度通常认为已隐含在创业愿意、创业动机等领域,无需专门讨论。但是创业活动的难度更高,产品和服务的前瞻性和独特性更强,尤其需要学生对于创业过程的投入和奉献。因此,对于创业敬业度培养的内容需要专项研究和讨论。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专题向学生讲解敬业度养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通过创业实训,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投入感和奉献感,理解创业过程的艰辛;可以通过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方法。

3.2 创业学习的强化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创业能力还表现为创业学习,创业学习通常表现为经验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有初始学习、经验学习、模仿学习、搜寻与顿悟学习、嫁接学习等五种形式。学生创业学习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另一方通过实际创业活动来达到。高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创业企业运营、创业融资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基本创业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大赛、创业社团活动等实践项目来巩固和深入创业技能。掌握初始技能之后,学生在其后创业活动中会根据实际的创业环境、创业项目、创业困境来不断的学习和反馈。创业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只有学生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实现创业的工匠精神。

3.3 创新能力的拓展

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品质、服务质量、流程改进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工匠精神的创新需要创业者精益求精、持续探索的改进产品和服务,做到精益制造、精细服务。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嵌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精细的技能、精致的服务、持久的投入、真诚的奉献,这些能力的养成既需要课程教学中的讲解,也需要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将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通过工匠精神相串联,学生可以在创业初始就养成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打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使创业活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

4 总结

工匠精神是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有力工具。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创业教育模块、创业能力模块和创业绩效模块等三个方面入手,形成能力培养的体系,体现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能力培养方面需要从敬业度养成、创业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抓住工匠精神的内涵,将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入创业能力。工匠精神指导下的创业能力将有力的推动大学生向精细型创业、差异化创业方向发展,塑造大学生创业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D.A.Shepherde, E.J.Douglas and M.Shanley. New venture survival:Ignorance, External Shock,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6.

[2]JO,Fiet.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3]G.Goman, D.Hanlon,W.King.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3).

[4]侯定凯.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5]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3).

[6]商光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J].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8]杨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9]柴旭东.隐形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10]邹建芬.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研究[J].江苏高教,2012,(6).

[11]龙勇,常青华.创业能力、突变创新与风险资本融资关系――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3).

[1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13]崔毅,李伟铭,黎春燕.基于创业胜任力的竞争优势模型分析――以中小创业型企业为研究对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4]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8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尼莫地平;血肿;水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1-12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imodipine on restoration of cerebral haematoma,edema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84 case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2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dehydration,hemostasis,anti-inflammatory,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research group was given nimodipin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After three weeks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given CT scan,cerebral haematoma and edema volume changes were observed,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were compared,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hematoma,edema volum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de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Nimodipine;Hematoma;Edema;Neurological function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约占自发性脑出血性疾病的60%~70%,致死致残率高。脑出血患者中血肿占位引起的机械性压迫、周围水肿、脑组织缺血、以及出血引起的生化反应是病理损伤的基础,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1]。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脑出血量较少的患者(30mL以内)多采用保守治疗,而有研究表明钙离子拮抗剂能够减轻血管痉挛、减少局部脑组织继发性出血、清除自由基,这对患者血肿消除、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2-3]。本文选择本院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治疗中加用尼莫地平,探讨其对血肿、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篇9

关键词: 沈阳经济区 理工科大学生 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人才的核心。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在诸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创业能力一直是重点,是实现社会和学生双赢的助推器。现今在辽宁省,沈阳经济区战略布局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核、五带、十群”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在此过程中,如何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与沈阳经济区建设更好结合,实现人尽其用的和谐跃升式发展,强调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培养上形成合力,是本文的研究背景。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理工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文中的“创业”概念,指的是广义的创业,即“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而非狭义的创业,即成功创办经济实体(自主创业)。

在本文的研究体系中,创业主体是理工科大学生,客体(客观环境)是沈阳经济区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为了整体和客观地把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研究主体与客体进行了对比性调查研究:在沈阳市选取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5所高校的500名不同年龄、性别与学历的理工科学生。同时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四城市选取5所企业,性质涵盖央企、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行业包括钢铁冶炼、装备制造、材料加工等理工科领域,从中抽取500名不同年龄、性别、岗位与职务的员工,由此开展调研,并得出如下结论。

一、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在价值导向方面,缺乏政策认知和客观评估。

在500名受访的企业员工中,有约41%的人有创业计划或创业准备,其中超过90%的熟悉或基本了解国家与行业中的大型开发和建设项目,并知晓相关有利政策和由此带来的发展空间。在全体受访者中,约36%的人认为创业的重要因素是实际待遇,30%的人认为要靠好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环境。而大学生中有创业计划和准备的不足3%,全体受访者中不足20%的人熟悉或基本了解诸如西部开发、沈阳经济区开发、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等相关政策,仅有5%的学生选择愿意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相关创业。

此外,企业员工中的创业者认为最主要的动力是待遇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调查后发现,所有客观条件(学历、经验、技术职称等)均相同的岗位,民营和国家政策支持项目待遇要比一般企业平均高出约25%至30%。对于这一点,90%的企业员工表示知晓,但仅有不超过17%的在校学生知晓。

以上调研结论可以说明,大学生在价值导向上对于政策认知和由此带来的职业发展预测缺乏客观和清晰的评估。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对于创业相关政策并不知情,同时也对行业基本问题(如薪资待遇)缺乏正确了解。

2.在职业规划方面,缺乏职业定位和职场能力。

根据调查,仅有9%的企业员工认为职场发展与自身领导能力有密切关联,另有不超过26%的员工正在(或计划)追求行政职务上的提升。而在受访的大学生中,超过37%的认为职业发展依靠领导能力,超过66%的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应该追求升职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超过70%的大学生对于“工干比”、“岗位津贴”、“绩效”等职场基本名词表示“基本不清楚”。

而对于职业发展中所用到的能力,企业员工认为主要体现在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三个方面,分别占36%、25%和17%;而胜任目前岗位所需的最重要能力前三项为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思辨能力,分别占27%、25%和19%。这说明企业对于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并能有所发展所需能力的看法是:创新与执行能力并重。

与之相对应,79.5%的企业员工认为身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并不重视执行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眼高手低”现象;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重视执行能力的仅占不超过20%。可见大学生创新、思辨能力与执行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节,而大多数企业员工认为这阻碍了现在或未来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过于重视领导力培养,对职业定位缺乏客观认识,并且在创新能力与执行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钩。

3.在实际应用方面,缺乏适应能力和创业技巧。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调研中,企业员工认为最重要的前三项是“分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沟通协作拓展人脉的能力”及“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态度”,分别占37%、24%、24%。而同样的问题,理工科大学生的比例占17%、9%和12%,他们更看重的是专业技能和创业硬件条件(人力、物力等),分别占39%和23%。

而对于“高校亟待培养大学生哪些创业能力”的调查中,企业员工最为重视的前三项分别是“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沟通协作拓展人脉的能力”及“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态度”,分别占31%、28%和26%,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企业员工并不认为高校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因此选择这一项的仅占9%。同样的问题,大学生选择的前三项则是“分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沟通协作拓展人脉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态度”,分别占37%、29%和20%,对于新知识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则最不受重视。

以上结果表明,企业员工和大学生看待创业能力的分歧焦点集中在新知识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上,前者认为这是高校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短板,而后者则并不认同。同时,在实际创业能力中,企业员工重视的基本创业技巧与大学生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

二、解决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本文有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1.强化政策宣传,培养理性认识。

要想解决大学生创业的价值导向问题,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要强化政策宣传、培养学生理性认识。

从政府角度来说,单以沈阳经济区为例,目前缺乏对口专业和就业重点高校的专属宣传计划和政策解读行动。沈阳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集团式规模发展,需要以就业为抓手,进行重点宣传与引导。这些可以通过宣讲会、大众传媒、专家课堂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普及,解决国家有好政策而在校学生知之甚少的尴尬现状。

从高校角度来说,应该积极与社会及政府部门配合,做好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纽带,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将政策专家、创业典型和企业人力资源一线人员引进高校就业指导课堂,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科普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二者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

从企业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响应政府部署,推动与高校的人才合作。同时打破内部壁垒,实现就业、创业信息透明化,避免出现老员工跳槽创业,而老厂区成为新手训练营的现象。

2.立足个人发展,科学规划职业。

要想更好地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问题,高校是最重要的主体,其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应该立足个人发展,科学规划职业。

首先,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有分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将科研、实践、自主创业等潜质和愿望的学生进行有效鉴定和针对性的培养,这可以通过尖子生班(培养科研人才)、工程师训练计划(培养研发和实践人才)、校企附属企业兼职(培养自主创业)等多种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有明确的定位,是进行创业判断和制订创业计划的前提。

其次,对于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能和意愿进行针对性训练,避免单一模式和规模化培训,也要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还要使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执行能力等职业能力有机结合,不能脱节或顾此失彼。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科学发明孵化、科技下乡(厂)、自主选定创新性实验等教育教学项目来实现。

最后,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要主动配合政府计划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宣传,并对与就业创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客观理性地做出未来职业定位。

3.重视适应能力,强化创业技巧。

要在实际应用层面解决大学生适应能力和创业技巧缺失问题,高校是主要环节,但不能完全依赖高校,这是因为它在承担教育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科技研发与技术孵化的重要工作,其有限的人力物力和理论务虚的性质都将导致与企业第一线存在脱节。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关键作用。

从政府角度来讲,仍以沈阳经济区为例,要构建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布局,人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人才储备更是重中之重。为此,高校的大量毕业生都应该纳入到人才储备的范畴内,这更与国家倡导的以大学生就业为抓手的高等教育战略相互配合。为此,应该在沈阳经济区工业园、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大力建设实验园,将大学生储备人才的实践、实习、岗前培训、创业能力培养等多种业务纳入到该范畴中,并给予政策、财力和人员方面的支持,使大学生拥有更多切实提升适应能力和创业经验的基地。在这一点上,东北大学软件园就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案例。沈阳经济区要想更好地建设发展,依托高校的“钢冶院”、“高新材料园”、“建筑园”、“生态实验园”等基地是必不可少的。

从企业角度来讲,一是要有意识地将沈阳经济区建设发展项目的人才引进向高校做出倾斜和重点宣传,既可以保证项目所需人才的充足引进,又可以保证企业新老有序交替。二是要树立重点高校毕业生引进战略,在专业对口、声誉良好的高校建立稳定的毕业生招聘站,实现校企双赢。三是要给予参加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更多实际指导和帮扶,找准短期利益和长远投资的平衡点,为企业发展和区域人才环境良性循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威.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王越.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途径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3]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

[4]王林媛.知识经济中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082-04

信息共享空间(源自英文Information Commons)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推动下,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热情倍增,研究队伍壮大,研究成果也极其丰富,同时,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实践也在图书馆界不断出现,如港台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以及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大陆之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种学界的呼唤与业界的实践共同成就了信息共享空间在中国图书馆界的生命力。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共享空间诞生背景、服务理念出发,针对时下国内研究热、构建热的现状,特别从大学图书馆的角度着眼,专题分析信息共享空间及其理念与大学图书馆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尤其是在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分析大学图书馆价值,探讨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服务的提升、价值的重视以及其未来发展。

1信息共享空间基本理念

信息共享空间是20世纪90年代,在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兴起的一种信息共享模式。在英文中对这种服务方式也有不同的称谓,比如Information Commons、Learning Commons、Learning Center、Knowledge commons等,中文叫法也有多种,比如“信息中心”、“信息共有”、“资讯坊”等,不过现在已经统一到“信息共享空间”这个名称上来了。信息共享空间的诞生背景目前国内已基本形成共识,主要是基于两种思想:一种以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UNC)Charlotte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前负责人Donald Beagle为代表,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信息共享空间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显然,它认为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有着综合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的场所。另一种以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信息共享空间为代表,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她的观点是在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共有设施,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取和利用的一种空间。前者是基于大学图书馆而言,后者是基于公共图书馆而言,但随着两种思想在图书馆界的引入,信息共享空间自身在两类图书馆中都倍受重视,且两种理念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现展[1]。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点,都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在面对新环境中根据实践需要而开设的新型服务空间,在这种空间中,用户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可以是一站式服务的协作式学习环境场所,也可以是平等自由获取信息服务的新型空间。综合起来看,无论是在大学图书馆还是在公共图书馆,都视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大发挥图书馆作用,实现图书馆价值,满足用户对于图书馆的需求。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再思考2信息共享空间与大学图书馆功能

2000年,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校图书馆宣言:学校图书馆在教学中为全民服务》,开宗明义将学校图书馆的使命确定为“提供信息与思想,传授给学生终身学习技能,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同样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驱使我们直面思考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及其拓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为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契机,探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功能问题也显得尤为必要。在此,笔者拟从学习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平等自由等方面系统分析信息共享空间下大学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及其实现。

2.1学习功能的强化

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最为直接的作用便是通过其自身的规划与构建现实的吸引读者重归图书馆,实现协同式学习需求,从而大大强化了传统图书馆的学习功能。

2.1.1学习空间——图书馆学习场所的回归与发展

从大学图书馆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图书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以保存纸本图书杂志为主,成为狭义的“图书中心”,为此,读者必须走进图书馆方能借阅图书,我们可以把图书馆称之为物理“场所”,因为“图书中心”吸引读者走进“场所”。当前,由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者说技术的驱动,图书馆早期的功能受到挑战,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使数字化的资源变得显眼。图书馆除了传统的保存纸本书刊外,大量的构建本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如购买数据库、建立特色数据库,构建数字图书馆等,使得广大读者不需要进入图书馆便能获得众多于传统环境下必须进馆才能获得的服务,从而导致进馆的读者人数相对变少,进馆的必要性相对降低,进而图书馆传统的“场所”位置遭到相对削弱。而第三阶段,我们称之为可以预见的将来。图书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驱动,图书馆因为读者的新的需求开始回归“场所”位置,特别是“交互式学习成为影响大学图书馆变革的另一重要因素”的环境下读者对“交互式学习”、“协同学习”等学习理念的追求以及“开放获取”背景下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提出和实践。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位置再次回归传统,其物理的“场所”位置再次获得重视,因为其可以提供比传统空间中更为丰富,更为快捷、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这种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驱使校园读者再次强烈的走进图书馆,针对性的在图书馆内享受现代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于图书馆获得“一站式”服务,于图书馆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图书馆再次成为读者主动的聚集中心,图书馆再次回归传统的物理空间,提供现代图书馆服务,满足读者的现代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我们极力倡导与国外广泛的实践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便是基于此种学习理念和服务理念,最为重要的是,业已实行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确吸引着广大读者重新回归图书馆空间,同时享受新环境下的服务,这是大学在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共享空间在图书馆的构建和实施正是基于读者学习方式转变下诞生的,它适应了图书馆这种在大学作为读者“场所”位置的回归,使读者在图书馆内,进一步说是在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中享受现代式学习的快乐,实践现代式学习的理念[3]。

2.1.2协同学习——图书馆实体空间设计的布局与思考

实体空间的科学设计是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重要方面,它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互相讨论学习的人性化的空间。因此,在这种学习性质浓厚的图书馆空间中,其位置选择、室内布局与摆设、氛围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需要。在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中,可以从用户学习风格与习惯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不同学习需求与特点的特别区域供用户选择,如安静的供个人计算机用的空间,安静的供个人非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非计算机用的空间等,以适应不同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在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理论基础中,协同理论是来源之一。它直接表现在现代图书馆用户尤其是大学图书馆读者的协同式学习特点与需求上。信息共享空间展现在用户面前的应该是有着浓厚学习气氛的场所,能便捷利用的设备以及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其内部空间的舒适度也相当重要,它涉及到空间大小、采光、通风、色彩、地板、装饰画、绿色植物等细节。同时,基于协同式学习的需求与特点,信息共享空间必须通过事先规划构建出客体的可供用户协同学习的实体空间,其设计布置不仅仅基于各种功能分区的考虑,也应基于对用户协同学习心理的洞察,以创造出一种宜于协同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体现人性化的考量[4]。

2.2文化功能的彰显

2.2.1校园文化功能的培育

在信息化背景下,在技术驱动中,大学图书馆面临了很多的变革,传统的以纸质馆藏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使用需求,图书馆本身也发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以电子资源、在线服务、虚拟咨询等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实施,使得传统图书馆直面技术驱动,直面读者需求!正如Laurie A.Mac Whinnie所说“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将继续被用户的需求以及技术的进步所驱动”,同时“这种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藏书空间和学习空间,而是成为一个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信息共享空间正是这样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信息共享空间作为经过特别设计的一个空间,它具备如此的环境,可以使读者在这样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空间内,不仅可以享受便捷、专业、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同时能够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使读者的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和IT素养得到提高,形成现今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能力。这也正好实现了Laurie A.Mac Whinnie所说的“这种新型的大学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藏书空间和学习空间,而是成为一个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将超越传统的服务方式,它将会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驱动下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而我们所倡导大学图书馆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正好顺应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这种需求,从而实现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校园中的核心价值,凸显图书馆在大学校园中的地位,实现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体现我们所说的图书馆的校园价值: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3]。

2.2.2现代大学精神的守护

一所真正的名校,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得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更为内化的大学精神。而一所大学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则是其包罗万象的图书馆。大学是一个不断有真理涌现的场所,而大学精神则是真理能不断涌现的精神保障。大学精神使在人们认识到追求真理是自己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大学里最好的读书地方是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是借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们最好的读书空间,这里有一种求学上进的气氛。所以,要看一所大学的学风,我想最好就是去看在图书馆里读书的学生们那些专注的眼神。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在在中山大学图书馆80周年馆庆暨新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曾说过:“图书馆之于大学的意义,或者与这防护林是类似的,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它是大学的象征,它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5]。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图书馆以自身的环境优势、高度责任感、开拓进取精神及多元化服务功能来呈现大学精神,其存在的意义在这个社会却是不可忽略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不仅实现了读者的重新回归和满足了协同学学习的需求,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读者在图书馆的积聚,使得校园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使得图书馆所在大学的大学精神得到广大学子的交互传播和内化,从而为大学精神的守护奠定基础。

2.3教育功能的拓展

2.3.1信息素养教育功能的拓展契机

如今,当我们在“信息化”以及“开放获取”的背景下大力倡导的“信息共享空间”成为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热点议题和实践项目时,我们从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以及其在国外的实践形态中,清楚的认识到它一方面的确是一个“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在读者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包括传统的阅读功能同时包含着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培养读者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一方面清楚的感觉和认识到信息每年以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等形容人们对信息认识的词语也相继出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获取对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今大学不可退却的责任。信息共享空间具有便利(集中的、一站式的信息需求和学习)、专业(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媒体专家等提供的帮助)、使用最新技术(硬件、软件、多媒体、网络等)、协作(一个供小组学习、研究的环境)、培养信息素养和IT素养(查找、检索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等特点,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图书馆享用信息共享空间的一站式服务,而且能够使其在享用的过程中切实的提高其信息素养。由于信息共享空间具有功能集成的特点,它事实上是一个功能高度集成的虚实集合的学习空间,用户置于其中,通过全面、专业、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自然的会提高起检索、鉴别、获取以及运用信息,这正是信息素养的内涵所在!为此,我们清晰地看出,大学图书馆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空间,而且在这样的设计空间内,读者可以通过身临其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的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3]。

2.3.2协同、交互式学习功能的实现

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背景之一便是协同理论,强调通过构建一个协同的学习空间为用户提供一个具有充分吸引力的学习场所,吸引广大读者在技术驱动背景下实现重新回归到作为典型代表的实体图书馆新型空间的信息共享空间之中进行学习。而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得知人们协同、交互式学习的方式成为重要特色,这一方面是基于现代知识爆炸环境下知识量的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人们的学习工具或者说学习手段也很多,一个人若想仅仅凭一几之力难以获取学习效益的最大化。相反,在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信息共享空间环境内,不仅能够提供现代学习所需要的各类设备与工具,如各类现代教育工具(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功能齐全的学习指导工具(图书馆指南、数据库使用手册等),还有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技术指导老师、专业学科馆员等)以及根据现代读者学习特征类型多样而设计的各类实体空间(多媒体空间、阅读空间、思考空间等),最为重要的,正是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所具备的这些环境,它实现了吸引广大读者重新回归到图书馆,积聚了各类读者的参与学习,因此,为同伴辅导、兴趣小组以及协同学习、交互学习提供了现实基础,能够实现协同、交互式学习的功能。

2.4平等自由的弘扬

现代图书馆成为目前公认的弘扬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其体现便是图书馆界倡导的平等、自由利用图书馆,正如《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倡导的那样:“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迅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它是图书馆信息平等利用思想最为直接的体现,“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信息共享空间在图书馆界的实践则对弘扬平等、自由价值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也正是处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一切以用户使用的便捷为核心,强调人是目的、人是关键、人是主体,设计出各类不同的小空间,配备各类辅助设施,使用户能够在信息共享空间空间内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小空间,达到自己来图书馆的目的,如写作、阅读、讨论甚至休闲。而信息共享空间诞生背景之一的“开放获取”思想正是信息自由利用的理论来源之一,它强调并倡导社会打破限制,跨越知识壁垒,使信息实现最大的信息共享,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正是基于此中考虑而设计和推广的。因此,信息“平等、自由”利用在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实践与弘扬。

信息共享空间如今在大学图书馆界备受重视,一方面源自于其诞生之理念,另一方面,正是其通过科学的构建与运营,不仅美化了图书馆传统形象,而且强化了图书馆的诸多功能,同是,它对于拓展大学图书馆功能、弘扬平等自由为代表的现代民主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3):24-27,32.

[2]王丽娟.大学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再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80-182.

[3]倪代川.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J].图书与情报,2008,(1):40-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