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青年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48-03
一、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64.3%。目前,高校教师至少有40%是新进教师。由此可见,当今高校教师队伍正朝年轻化态势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办学的主体,他们是培养大学生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校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1.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决定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观将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这就使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示范性。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学校工作,育人为先。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质量。无论教师本人认识与否、承认与否,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甚至气质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而教师的人格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教育方式都无法达到的,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充沛的精力,年龄又最接近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刚刚完成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化,他们最了解大学生,大学生也最易和他们沟通,他们是大学生崇拜的对象。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无形中会成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从大学外在的社会性看,大学是社会中的开放性组织,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促进社会发展、弘扬社会正气中,大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德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洪堡认为,“大学是社会道德灵魂”。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事情,还是一项全社会行为。高校大学思想文化素养对全社会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大学文化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集成,它通过各种渠道,对全社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影响,其思想价值观、文化观等都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2.高校教师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从事管理和领导国家发展的领军人物。从经济角度讲,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托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决定于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科技才能。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青年教师也必然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不仅直接决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青年教师牢固树立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加强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精心培养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国家经济发展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趁机涌入,对经济价值的不懈追求已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功利主义思想占据了社会主流思想。学校曾大力弘扬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已到了崩溃的边沿,学校最宝贵的公正感正在消失,教师工作的原动力正逐渐消亡。而国家加大的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提高教师收入这一正确做法却最终拉大了教师的收入差距,放大了学校的不公平,使学校仅有的无私奉献精神领地近乎失守,而教师职业所倡导的就是奉献精神,但现在青年教师中愿意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越来越珍视自己的幸福,而为他人付出自己幸福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困境。长期以来,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首先,虽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发展,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没有一个大家一致公认和推成的理论指导,也就无法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创建和研究。近年来,许多高校工作者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但就整个高等教育思想工作发展来说,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的人士在正式场合的表态中一定是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经验层面,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会大相径庭,有时候,人们几乎忘记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发生危机,人们却又会想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了。最后,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为了迅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习惯的做法是通培训灌输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企图使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青年教师心中生根发芽,但我们忽视了价值观和信仰的灌输无法达到培训的目的,因为价值观和信仰属于精神和价值层面。而精神和价值层面的东西靠培训和灌输,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常常不得不强制教师接受培训和灌输,并且为减少他们对培训和灌输的不满情绪,将接受培训和灌输折合成“次数”,运用经济杠杆方式来达到所期望的灌输目的。而这与我们学校的初衷大相径庭,即:以功利的方式教育他们远离功利;通过发放金钱的办法迫使他们淡漠金钱。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1.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其陷于不利境地。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很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问题逐渐突出,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严重滞后,如果仍用原来的思想政治观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引起青年教师的反感,促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已经提出,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用来实现这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却还未形成。这种矛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期望难以实现。其次,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典型倾向,就是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实际考核和评价时,主要以青年教师上课多少、多少及质量高低为标准。在关系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职称评定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即使在职称评定表格中有思想政治一项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除非被评定人有品德方面的明显问题,一般我们都会给他合格成绩,这就使思想政治考核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2.高校群体的特殊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比社会上普通事务困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教授认为,一个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这种人“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地表达自我,具有自我延伸(迁移)的能力,具有自由责任意识与能力,等等”。高校教师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最高层次,他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明显,尤其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在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由于自身接受新知识能力和机会远远高于社会其他成员,他们的观点势必会比较超前。在一种文化思潮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时,往往会出现几个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此文化行为形成共识之前,各种观点自由争论,势必会使思想政治观念混乱,只有当其中一种观念被确定下来时,才会达成统一共识,然后再出现新的思想政治观点,如此循环往复。高校一直会处于这种新旧观念不断形成和替代之中。这种特点,使高校中存在的思想观点总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难于管理和协调。
四、在现在社会风气下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1.高校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工作观念。从国内环境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引发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也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由高度统一走向相对分离,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观念作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先决条件,影响和支配着思想政治工作行为,最终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而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又受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教师思想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任何一个影响因素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令人瞩目的变化,几乎影响到思想政治观念的各个方面,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迫切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其次,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文化根植于每个受教育人的思想之中。“重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被传承下来,这是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的民族精神。但如果工作中我们把追求适当和合理的“利”视为“唯利是图”、视为不道德,其结果将会使人们讳言谈利,造成做事不讲成本、不讲实际效果,结果只会白白浪费社会资源。在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时,我们必须在倡导奉献的同时,确立个人的利益,力求先公后私、公私兼顾、个人与社会一致的观念。其实,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利益需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不例外。当我们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切身利益适度关心,就不应被认为没有奉献精神,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本源动力。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主体,满足他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需要,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价值所在。
2.密切联系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固定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贴近教师的实际生活。当前,随着学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社会保障和民利都十分关心,许多思想问题往往来自关系青年教师利益的实际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是一个“务虚”的工作,就是讲大道理、搞形式主义,所以历来为青年教师所反感,只是碍于同事或领导督促的面子,不得不参加一些院系分配的学习任务。实际上管理人员也清楚教师的实际想法,但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不得不组织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以应付学校或上级检查。要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空谈大道理、读文章、学理论、念文件等“务虚”这一固有的工作作风,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务虚”观念转变为倾听青年教师心声、贴近青年教师生活实际、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等务实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不能推卸责任,应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青年教师着想,满腔热情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问题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也要讲清原因,争取得到教师的理解,不能让教师心存困惑或产生怨恨。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五、结束语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其重要,同时也及其难做,但它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我们应该清楚,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会是长期困扰高校的问题。因为任何思想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不仅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也要求我们放弃急躁情绪,静下心来,循序渐进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黄丽茹.高校课堂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张兴华,王铁军.教师职业道德[M].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
[3]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4-36.
[4]李琳,杨杰,李军.当代大学教育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4-67.
[5]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20-321.
[6]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7.
篇2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工科青年教师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36-02
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要贯彻中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由于理工科院校教师构成的特殊性,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 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现状
理工科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具有共性,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同,长期受教育的方式不同,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理工科大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理性
理工科大学生,更擅长逻辑推理而不是归纳推理,偏重于理性,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遇事比较沉着冷静,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推理对某些事物产生认同后,会坚决支持、参与,但如果被他们否定,也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2.注重现实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学习的东西通常是现实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而在对事物的看法中,比较注重现实,不喜欢空泛之谈,痛恨形式主义。
3.机械性
由于理工科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都习惯于一是一、二是二的逻辑思维,有时甚至会钻牛角尖。因而,难免会有一些人对问题缺乏灵活多样的分析,有时候看问题可能会比较偏激,表现出棱角分明、较为固执的性格。
4.洁身自好
理工科大学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客观上造成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衷,而对社会科学的冷漠,进而产生对政治的冷漠,有的人甚至认为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因而,容易产生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对专业以外的事物并不感兴趣的特点。
二 当前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基本为“80后”,一般为毕业于相应的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这些青年教师在长期接受理工科学习中也形成了更加牢固的理工科学生特点,在岗前培训时又缺少相应的立德树人思政教育,造成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立德树人思想的培养,认为只管上好自己的专业课就行了,把科研开展好就没有其他责任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忽视了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的特立独行使学生也缺乏责任感。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身份认识滞后,没有及时认识到自身已是教师的现实,对一些社会现象或缺乏立场性分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不能起到正面效果。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难免会产生一些丑恶现象,这些现象对青年教师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没有看到社会基本面是好的,他们甚至在课堂上会穿插一些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评论,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负能量”效应,起不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在现实中,青年教师要适应岗位,要结婚、购房还贷,面对种种现实与压力,渐渐迷失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甚至学生时代养成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动摇。理想信念的缺失和价值观念的摇摆使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基础内在动力也消失了。
理工科青年教师对文史类知识轻视,淡化了文史类知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理工科青年教师走上大学教师这个岗位,不只是要把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在专业上的导师,还要用道德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树立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可能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它同样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就能达到的,它一定是所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缺乏文史类知识,理工科青年教师就很难真正成为一名道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大师,立德树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 加强和改进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理工科院校和青年教师是一个相互联系依存的整体,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都有其自身特点,理工科院校应该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实现个人理想、愿景等人生价值的场所,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师德高深、教学和科研业务出色、自愿成为乐于教书育人的好教师。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唱响正能量旋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理论的学习、榜样的宣传,使接受教育者改变思想,从而在行动上向既定目标靠拢,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中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立德树人重要性上进行讲解,要在立德树人方法论上进行详细介绍,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更新丰富,如举办立德树人沙龙、研讨会等。从学校层面树立标兵,宣传一些德高望重的教师立德树人的事迹,使整个校园形成一种浓厚的立德树人氛围,让“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影响到广大青年教师。
2.鼓励青年教师进步成才,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个人要有“精气神”,一个单位同样也需要“精气神”,培养青年教师追求进步、立志成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是理工科院校内涵建设的具体表现。有了这样的“精气神”,青年教师才能从生活基本面跳出来追求更高的需求,才会去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教学和科研中投入精力,才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不会得过且过,才会去思考立德践行树人。理工科院校通过各种举措在青年教师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鼓励青年教师在学历提高、科研申请、教学水平上形成互相竞比,从经费和机制上保障青年教师能获得向上通道。
3.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凝聚集体向心力
从生活层面关心人的做法,在其他社会组织广泛采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做法会使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强烈认同感。理工科院校要发挥工会组织功能,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生活中的问题,尽量满足青年教师共性问题,如上下班交通、恋爱婚姻、住房等,这些问题看上去不值一提,但如果做好了是能增加学校凝聚力的,也可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会产生青年教师的集体向心力,使青年教师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学校贡献力量。
4.加强人文素养,重拾师德行范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在人文方面的不足,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加强人文素养。重读经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推荐一些必读经典和选读经典,以完成论文的方式来考查经典阅读情况;外请人文专家讲学也是一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高个人人文修养;也可以与孔学堂进行合作,推荐青年教师去孔学堂听讲,一般请到孔学堂来讲学的都是一些在人文方面颇有建树的老师,所讲内容准备充分、吸引力强,易于接受。通过这些措施来加强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知识体系“理工科为主,人文为辅,文理结合”,用理工科知识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用人文知识思考社会问题。这样的一种知识体系能较好地克服理工科思维行为定式,使青年教师在立德树人问题思想上更容易去实践,更愿意从用德用行影响教育学生。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作用,对立德树人问题的探讨研究很多。本文针对理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如何开展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一定探讨,从理工科院校学生特点分析开始,切入到理工科院校开展针对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本分析,从理工科青年教师存在的立德树人上的一般问题提出了进行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进行此类探讨,对在理工科院校这一特定环境下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思想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100-06
高校教师职业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已有研究表明,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高标准的科研要求、繁重的教学任务、学历提升、职称评定、“非升即走”的聘任制等压力,使得他们成为高校教师中承受压力最重的群体。近年来,屡屡出现青年教师“过劳死”和自杀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高校青年教师压力过度的现实问题。长期过度的工作压力不仅会恶化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会引起教师对工作产生消极、不满的情绪和高离职率等问题,这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隐忧。
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率是衡量教师队伍稳定和组织认同的重要标志。离职率的上升,损害组织成员的士气和组织氛围,易导致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下降,影响到高校发展的战略。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中最具有预测力的变项。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倾向的因素是复杂和多元的,组织政策和教师个人的特质因素都可能成为离职的潜在因素。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青年教师为研究样本,对其离职倾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支持等组织行为学角度探索其成因,以期为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相关概念
离职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内在的负面意思。莫布雷(Mobley)认为,离职指从组织中获取物质收益的个体终止其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员工离职一般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这两种类型的离职对组织的影响不同,大量的主动离职给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加显著。文章中的“离职”均指“主动离职”,“离职倾向”指高校青年教师对于离职及离职行为的意向或者态度。
组织支持感是1986年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er)提出的,指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利益的一种知觉和看法。艾森伯格认为,员工会推测组织重视他们的贡献和关心他们的利益的程度,这种主观判断和看法会影响到他们对组织的回报、承诺和工作绩效。当他们感受到组织方面的支持时,会更认同组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因此会提高;当感受不到组织的支持时,缺勤率和离职率会上升。
工作满意度是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员工的满意意味着对组织的认可,是组织价值的重要体现,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到缺勤和离职状况,也影响到组织承诺和工作效率,并最终影响工作绩效。
(二)离职倾向与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艾森伯格和韦恩(Wayne)都认为,组织支持感会让员工产生较少的职业流动与离职行为。洛德斯(Rhoades)与艾森伯格对70多项组织支持感的文献进行元分析后认为,组织支持感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增加工作投入;改善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降低跳槽意图。马斯特森(Masterson)等以美国的大学员工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组织支持会对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产生正向影响。
在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对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探究较为透彻。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是员工离职的先决条件,对工作的强烈不满会导致员工主动离职行为的发生。莫布雷研究证实了工作满意度与离职的相关性,但发现工作不满意对离职的解释变异经常低于16%。赫尔曼(Hellman)对1980-1993年间公开发表的50项成果元分析表明,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已有关于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关系的文献表明,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不仅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而且组织支持感还通过其他中介变量间接地影响离职倾向。根据以上分析,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与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H2: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H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H4:工作满意度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笔者在京、沪、冀、辽、苏、晋等十几所高校对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与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获得32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158人,女教师163人;未婚58人,已婚254人,离婚9人;本科30人,硕士141人。博士150人;助教44人,讲师180人,副教授189人,教授8人;理科166人,文科155人;来自研究型大学86人,普通本科院校155人,职业院校80人。调查样本的选择随机性强、覆盖面广,利于得出可靠的分析结论。
(二)研究工具
1组织支持感问卷。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在艾森伯格开发的组织支持感问卷里选取了6个载荷较高的项目。例如,“组织非常重视我的工作贡献”“在我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组织的帮助”。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感受到的组织支持程度越高。
2.工作满意度问卷。参照卡曼(Cammann)等的整体工作满意度量表、斯佩克特(Spector)的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和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压缩版,编制7个项目的问卷。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组织满意度越高。
3.离职倾向问卷。采用香港学者樊景立的离职倾向量表,包括“对目前的工作,有时我觉得十分厌烦而想换个工作”等5个测量项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离职倾向越高。
(三)研究步骤
对“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问卷”预测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项目净化,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针对321名教师的调查数据,在信度、效度和正态检验合格后,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过程,实证研究离职倾向现状及其与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
(一)离职倾向和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对321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数据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程度,离职倾向处于中等偏低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有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的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支持感具有显著的影响。不同学科教师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理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都高于文科教师。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和学科教师离职倾向差异显著。35岁以下教师比35-40岁教师离职倾向高,离婚教师的离职倾向高于未婚和已婚教师,文科教师的离职倾向高于理科教师。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2(P
(二)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的预测作用
1.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为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以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模型解释力达到23.2%,说明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感受到的组织支持具有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组织支持感中哪些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再进行亚层次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是27.1%,“组织关心我的福利”“组织重视我的目标和价值”“组织很在乎我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三个项目对工作满意度更具有预测力。说明高校组织对教师的福利报酬和工作价值认可方面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2.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模型解释力达到13.2%,说明高校青年教师组织支持感对离职倾向的预测力较低。为进一步探讨组织支持感中哪些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较大,再进行亚层次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是15.2%,“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组织会帮助我”和“组织很在乎我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两个项目对离职倾向更具有预测力。这意味着如果教师对组织支持不满意,尤其是在工作中遭遇困难时得不到组织适当支持,更可能产生离职倾向。
3.离职倾向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离职倾向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模型解释力达到21.1%,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具有较高的预测力。为进一步探讨工作满意度中哪些因素对离职倾向的影响较大,再进行亚层次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是20.4%,“工作绩效的认可”“学校政策的实施方式”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三个项目对离职倾向更具有预测力。这说明如果青年教师认同学校政策或者在工作中感到有价值感和成就感,更有可能留在组织;反之,离职倾向会增加。
4.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统计结果见表5。表5显示在影响离职倾向因素的回归分析中,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3.7%。由此得出,离职倾向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离职倾向一-0.178×组织支持感-0.420×工作满意度。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比组织支持感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影响更大。
(三)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
对于中介作用的检验,采用巴伦(Baron)和肯尼(Kenny)的观点,他们认为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显著相关;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显著相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显著相关;当中介变量引入方程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根据上述方法,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离职倾向为因变量,首先进行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分析(方程1),然后进行离职倾向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方程2),最后进行离职倾向对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方程3),结果见表6。
表6显示,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分别对组织支持感的回归方程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加入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满意度后,组织支持感的回归系数绝对值由0.348减到0.178,并达到显著水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增加10.5%,说明工作满意度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组织支持感通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减弱了离职倾向的程度。研究假设H4通过了验证。
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福利报酬和工作成就方面的支持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也通过工作满意度对离职倾向产生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关系,绩效认可、学校政策的实施和成就感方面的满意度对离职倾向最具有预测力;工作满意度相对于组织支持感而言,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离职倾向更具预测力。
四、研究启示
高校教师保持适度的离职率是必要和有益的,有利于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便于高校挑选最合适的教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然而,大量教师的离职不仅给学校带来财政上的负担、人力资本的流失,也会破坏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
在以往的高校组织与教师关系中,组织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教师与组织处于不平等的关系。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教师作为高端人才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流动会变得更加容易。在我国社会转型、高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关注教师心理环境的组织支持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于解决离职等管理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社会交换的互惠原则,组织对教师的支持,会通过满足教师的尊重、成就、归属等社会需要而促进其对组织投入精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组织支持感以“关注员工”的人本管理视角,在员工与组织关系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它强调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和重视是导致员工愿意留在组织内部,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的重要原因。这说明,大学组织与教师的关系,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更是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高校组织要想得到教师的认同与投入,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不能只单方面强调教师对组织的忠诚和承诺。
在大科学时代,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组织能提供适当的科研物质条件,也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科研合作团队,更需要符合科研规律的政策支持。只有关注教师工作的合理需要,给其所需,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教师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也表明政府高层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需要全民族,更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新定位。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人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但作为一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思潮,却始自1997年先生在北京大学的讲话:“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笔者本文所理解的“文化自觉”就是指青年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自知之明”基础上的高度认同,乐于分享和积极传播的一种心理状况和行为积极性,同时也对外域文化持积极扬弃,努力包容其积极因素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倾向,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青年学生文化自觉中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弘扬民族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本情怀,尊崇务实践履、知行合一的积极人生态度,倡导以礼节情、自我修持,这些非常值得珍视、非常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因子,显然有助于抵制现代实利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追求一种道德化、诗意化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精神气象,而这在当今世界显得弥足珍贵。
2.继承传统文化避免搞形式主义。弘扬传统文化也要注意全盘照搬、封建文化糟粕的问题。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清醒、自觉、辨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许多人对国学的精华和糟粕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区分,不加甄别地传播,难免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只有当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知行合一的追求和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尊老爱幼等美德变成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当代文化生活和人伦关系中,传统文化才会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3.中外、古今、文化与时代的三度融合。传统文化历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机制,其并非亘古不变的凝固存在和一成不变的陈迹。相反却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动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回到传统文化的原初问题上,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走进当代文化语境,汲取当代文化的新成果,在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修补力和再造力,不断刷新自身,发展自身。
三、文化自觉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文化强国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而言,不能把推进社会的恒久动力锁定在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层面上。无数个人共同坚守的精神信念,汇聚而成的精神力量,则能够推动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有这样一种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寻找恒久动力的战略意义。而这必然离不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有了对所处文化的觉悟和文化软实力作用的认识,文化强国才不会成为口号。
2.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还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所以其文化自觉的过程也是价值观整合的过程,即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以及“以德为本”的道德风尚来整合当前各种文化形式和各种价值观,形成他们的核心价值体观,成为其自觉的行为律令。
3.有助于抵制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文化塑造青年,文化也反作用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对身心处于不定型期、社会阅历有限、文化判断力还不够强的青少年。文化引导人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正确引领当代学生有效进行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他们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篇5
关键词:技工教育;青年教师;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引言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的根本。[1]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担负着引领者的角色,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全面发展、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在技工教育中教师队伍构成方面青年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等的培养,所以增强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当前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和所具备的特征
在青年教师的年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基本上在35周岁以下,在教师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2]目前在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对于人们国家技工教育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有着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技工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国技工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的特征;二是技工教育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在不断地提高,在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数学、英语、计算机操作等技能都比较熟练;三是由于年龄和时展的影响,青年教师对于个性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中,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时展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3]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鉴别,那么青年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的树立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青年教师见证了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观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注重个人利益,虽然调动了主观能动性,但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四是,对于业务能力有所偏重,就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他们也知道这一点,教学的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业务技能的提高上,不过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就忽略了。对此没有进行正确的认识。青年教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非常传统的,比如听报告、读文件等,这样的方式是非常表面的,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青年教师非常厌烦,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动性就非常匮乏了。
三、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青年教师成长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蓬勃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前进,民主和科学是政治中的两面大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其中的健康向上的氛围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使得他们也具备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积极的一面,自然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就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是非常必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第一,目前,一些技工院校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不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片面认为青年教师是具备高学历的人群,他们的三观已经成型,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忽视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种状况之下,技工院校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对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将其提升到突出的位置上,采取合理、高效的措施进行相应的改善。第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要依赖于一定的介质和载体,达到高效传递信息的作用,传统的传播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对此进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所以,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让青年教师从网络中获得学习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青年教师处在人生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和关键的阶段,他们往往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面临着人生很多重大的选择,比如:成家、抚育子女等等,生活条件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是呈现反比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的心理往往产生比较多的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要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排出心中的烦闷和压力。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国家的技工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快,青年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青年教师的特征和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作者:姚朝辉 单位: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鲜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2(09).
篇6
1.1重业务能力提升,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
青年教师认识到踏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方面,会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竞赛;在科研方面,努力参加或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发掘学科的热点和创新点,潜心撰写论文。然而,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容易漠视,并且会错误地认为只有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才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的甚至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还有的青年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党的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
1.2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
有些青年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评价信息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却容易被忽视。《礼记》中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以自身的思想质量、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去实现正确的价值需求。
1.3重独立拼搏,轻团队合作
大多数青年教师为了提升自己、顺利晋升职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课堂以外的时间,更多的是独自备课、查阅文献资料、写论文等,在教研室里大家交流学习的时间较少。长此以往会造成集体观念不强,团队意识较差等问题出现。宋朝的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即不仅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懂得敬业奉献。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
现阶段,虽然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2.1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基本都以院(系)为单位安排比较固定的集中政治学习时间,但主要沿袭了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单边政策”方式来进行。而青年教师一般思想比较活跃、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意识。单纯的说教和灌输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难以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学习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2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高校在教学考核、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奖励措施,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标准,大多只是一些形式化粗线条的表述,基本上形同虚设。这种倾斜化的重业务水平,轻思想政治的考核激励机制,使部分青年教师轻视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和提升,导致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
2.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较多,主要来源于教学和科研竞争强,晋升职称难度大,经济基础薄弱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只有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与措施
3.1拓宽工作途径,创新工作方法
3.1.1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习信度和效度
从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最常见的方式方法是定期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要深入开展,不能走过场。可以充分运用高校人才优势,可以适时邀请高水平专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和效度。此外,还应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的力度,并在所属院部为每位教师挑选导师,从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全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和监督。
3.1.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单纯依靠灌输式的理论教育,难以提高教师们的兴趣和关注度。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一些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如红色歌咏比赛、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使大家在交流与竞赛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踏访红色遗址,重温红色精神,从各个缩影中更加充分了解我国发展史;还可以利用高校教师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社会,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同学生们一起走向社区走向田间地头,促进社区、农村的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
3.1.3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
当代,新媒体凭借时效性强、信息储备量大、覆盖率广和感染性强等优点,逐步成为了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有强大影响力的传播工具。因此,应借助其优势,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热点问题,典型人物事迹,鼓励大家阅读评论提问,并给与科学的解答。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向青年教师宣传健康、科学及正面的理论。
3.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3.2.1利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激励青年教师提升修养
榜样的力量,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同样,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挖掘先进个人事迹,以发挥其带头、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借助报刊、电视、网络、微媒体等报载体,大力宣传模范青年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和激发更多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感染并带动青年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师德修养。
3.2.2运用适当物质激励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热情
运用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使青年教师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同感,进而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超越自我,加倍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突出并且品德高尚,思想先进,学生师德评价高的青年教师,应当在工资、津贴、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不仅是肯定优秀教师的努力和价值,而且可以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朝着此方向努力。
3.2.3通过师德考评长效机制督促青年教师保持先进性
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形成常规化,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考评活动。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给予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促进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长此以往努力建成师德观念强、师风正、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3.3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强化人文关怀理念
3.3.1借助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走近青年教师生活
青年教师步入工作岗位时间不长,工作生活均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压力较大,顾及更多的是多上课多发论文多做项目,如何更好的照顾家庭,而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应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导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便于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收入、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为他们尽可能地解决后顾之忧,在关心关爱中增强教育效果。
3.3.2运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走进青年教师内心
青年教师在实现工作生活的多个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内外的障碍或干扰,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首先要掌握青年教师心理挫折的反应机制及诱因,积极预防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次应该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应对工作压力、舒缓职业倦怠。
4总结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2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12 [本刊网址]http:∥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并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部分工作权责不清晰,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营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仍然不够顺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往往问题发生再处理。此外,部分党政领导由于自身工作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不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显现出以下一些问题:
1.在选聘问题上,并没有把好“进口”关。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聘在注重学历资格审查的同时,对其整体素质的考察,尤其是教学工作实效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却有所忽视,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不够重视。目前,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他们实际工作经验并不多,亟需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交流来提升整体素质,但却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缺乏与当代大学生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部分高校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并没有完善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在教育观念上,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着重对理论知识的阐述,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的成才。
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没有及时把握时代变化的需要,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四)高校、家庭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整合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能否整合高校各种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工作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辅导员、学生班主任、学生组织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2.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很多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品行较差的基本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溯源。与此同时,当今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网络信息化等各种社会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
1.成立由学校主要党政领导担任组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明确领导责任和任务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全校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2.建立一套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制。第一,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二,建立学生工作例会制度,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亲自主持召开,每两周举行一次,及时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并做好工作部署。第三,学校分管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课课堂听课,形成常态。学校党政领导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工作,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负责人、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并深入实际课堂听课和开展调研,及时发现解决教学问题。第四,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导活动,如高校院长、书记“第一课”等,充分发挥学校党政领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1.选聘博学厚德、品质优秀的教师,全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第一,引进高素质人才,选聘品德优良、专业对口、业绩突出的教师,严把“进口关”。在选聘教师时,注重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并关注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责任感、工作实效等。第二,注重吸纳其他名校的强势力量,通过多元模式引进优秀教师。比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通过引进中山大学部分优秀师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师资水平。第三,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比如,对兼职教师的管理采用“末位淘汰”制度,对于在学生评价中处于打分较低、教学效果比较差的教师,不再续聘。
2.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第一,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比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育中心经常安排青年老师前往中山大学进行教学观摩、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等。第二,加强对外交流,与其他兄弟院校建立多元合作的关系。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三,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思想性和前瞻性。比如,邀请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有关专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讲座,使教师更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动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采用新老教师交流会和老教师“传帮带”的方式。经常性举办新老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促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老教师经常性听年轻教师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年轻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吸取丰富教学经验,加强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老教师在科研立项、申报课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及时解决在科研立项、申报课题方面的问题。
(三)探索出适应大学生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转变思想,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真正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避免重复一些陈旧的思想和内容。第二,彻底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利用视频、声音、动画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第三,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读书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思考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学校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探索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其中,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开创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的有效探索。课程设置团队组建、开题报告、问卷设计、调查方法指导、心得分享、最终展示等六大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教师课堂指导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与老师为主导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这门社会实践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另外,“新生转型教育”活动也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新生转型教育”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理解和信任,同时也给新生提供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为学生转型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打下初步基础。
(四)整合高校、家庭和社会的相关教育资源
篇8
>> 关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基于“中国梦”视角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梦视角下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的思考 关于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思考与探索 网络时代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法研究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多途径研究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剖析 中国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关于中国梦的思考 “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论“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LX078)
篇9
关键词:研究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珏(1985-),男,江苏南通人,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助教。(上海 200433)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12-02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11号文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生活园区是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应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亦比较丰富。其中不少文献提到学生公寓的“三进”和“三建”,即辅导员,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校园文化进公寓,建立公寓党团组织,公寓学生档案和咨询服务机构等等。[1,2]此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实际提出班级管理宿舍化、信息化等新的思路。[3-5]这些成果为园区管理者的工作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公寓。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少研究性大学已建成专门的研究生生活园区,如笔者所在学校的研究生生活园区居住研究生人数达到6000余人,其中文科研究生占到50%以上。对于研究生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待深入探讨。
一、目前对研究生生活园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复旦大学刁承湘教授指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一般特点是:年龄跨度大,个人问题多,社会经历复杂,集体观念薄弱,知识水平较高等。[6]上海交通大学刘晓明等归纳了研究生的心理特点:思想趋于成熟稳定,思维方式多样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研究生生活园区的特点表现为:一是空间上独立,寝室内交流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研究生住宿以两人间或单人间为主,客观上缺乏交流的条件;研究生大部分时间用于科研,在寝室时间相对较少,室友之间缺乏交流。二是管理上难度大。由于研究生年龄跨度大,面临诸如夫妻儿女异地分居等诸多实际困难,违反住宿纪律事件发生率高;一些研究生社会阅历丰富,集体意识相对淡薄,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易产生抵触情绪,给管理增加难度。三是园区文化活动难开展。研究生科研压力大,对公益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关心,对于园区组织的活动往往被动应对,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
二、加强研究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笔者认为关键是组织上要有保障,队伍上要有保障,硬件上要有保障。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
1.健全管理机制,组织上形成保障
笔者所在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开居住。研究生生活园区由研究生工作主管部门和后勤部门共同管理。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和总务处副处长分别担任研究生生活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园区管委会下设学生事务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办公室,分别由研工部和总务处派专员进驻。学生事务办公室负责管理宿舍督导员、住楼辅导员,指导学生“四自”组织以及推动园区文化建设。这样的机构设置加强了学生工作部门与后勤部门的沟通协作,与单纯后勤部门管理园区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能够加强园区与院系的沟通,通过学工系统将园区的事务及时通报处理,加强了院系对园区的关注。二是能够更好地化解一些学生的抵触情绪。学工部门人员一般都有做辅导员的经历,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三是有利于园区文化的建设。学工部门能更有效地调动各学生组织的力量,在园区内开展文化活动。
2.拓宽思路,进行研究生住楼辅导员队伍建设
上述文献中曾提到过学生公寓的“三进”,[1]“三进”的核心是辅导员要“进”。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加强研究生园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辅导员也应该要进驻园区。但是由于研究生本身的特点,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吃住在一起,实行全天候管理,这样的做法并不合适。笔者所在学校经过深入研究,拓宽思路,采用了创新的模式。对于担任硕士生辅导员的博士生,他们和所带班级学生本来就住在同一园区,之前在园区中就做过一些工作,通过聘任他们为住楼辅导员,可以更多地挖掘他们在园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另外,对于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辅导员的,园区开辟出一些免费宿舍供青年教师申请,这样就解决了青年教师的住宿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不同楼但同园”的研究生住楼辅导员队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到场处理。同时,园区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细则,明确研究生住楼辅导员的职责,并建立明确的量化指标;每学期要定期召开住楼辅导员工作交流会议;要通过讲座、案例探讨等形式对住楼辅导员进行培训;学期末要进行考核评优。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着整体水平比较低、思想认识与道德行为相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要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认真分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成因,为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然而,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中受政策环境和办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存在着认识偏差。从民办高校管理层来看,有些人局限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强制灌输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公办高校的特有工作,民办高校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人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务虚的工作,是上级部门下派的政治任务,华而不实,作用不大;有些人固执地认为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或举办者具有学校的最高领导权,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而言之,民办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多是片面强调专业教育,重视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将民办高校工作的重点放在招生、就业、后勤管理等方面,过分重视经济回报,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性。
二、 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检查不到位,支持力度较小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把握不够充分,制定的政策多是从公办院校的视角出发,缺乏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情况的分析,导致制定的政策存在“越位”或“缺位”的现象。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政策的制定者大多依据公办院校的党政工作格局和三级管理模式的要求来配备人员,并以此来布置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民办高校组织机构设置灵活,人员精简,这种模式不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相应的政策要求很难落实。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对民办高校招生、财务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监督检查,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检查相对薄弱,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指导办法,这样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校而异、因人而异,随意性大,效果难以保证。同时,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但是缺少具体细则上的规定,致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运行中缺乏引导和约束。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资金支持、师生的权益保护、民办学校自发的变更行为等方面支持力度较小,并且没有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工作力量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当前,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力度相对不足。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素质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目前,“思政课”专任教师在数量上真正达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的师生比例的民办高校并不多,而且教师队伍中年龄大的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是主体,缺乏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二是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很低,而且这些工作岗位上的事务性工作太多,整天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三是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数量配置和准入制度有明确的要求,但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己的人事规避办法和制度要求,掩盖存在的不足,致使队伍建设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瓶颈。
四、教育环境错综复杂,价值取向功利性强
良好的环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选择自主化的当今时代,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就微观环境而言,民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而校园文化氛围相对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固,流动性大,特别是有些兼职老师上完课就离校,与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学校的党、团组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号召力,活动频繁但对学生思想熏陶或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而有些民办高校管理机构又过分看重学生的意见,使得学生妄自尊大,师生关系紧张。特别是由于缺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在实践中就出现了民办学校自发的变更行为。而举办者自发变更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举办者只注重自身权益,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状况,不利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教育内容比较滞后,教育方法单一陈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要依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来确定,又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思想品德状况。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立足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停留在一成不变的理论层面上,缺乏时效性。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式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性,大多是停留在靠“一本书、一张嘴”式的简单说教的层面上,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有它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划一,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法来做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立足实际,探索出适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六、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所有高校的共同任务,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对民办高校而言,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承担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的第一责任。”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赢得政府和社会支持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紧跟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勇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贴近民办高校实际,贴近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谋求校内校外各方面的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理论观察,2011,(2).
[2]王晶,刘国辉.略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及其构建[J].社科纵横,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