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景观设计室内景观现代景观文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方盒子以各种形式竖立在城市空间当中,并且建筑物空间环境里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发展,但是人们逐渐意识到钢筋混凝土已无法表达空间里的全部内容。室内景观的出现把建筑空间环境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建筑空间环境的生态化和承载文化的内涵,并起着关键作用。

1.景观的设计发展历程

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科学、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只要是符合此条件范围之内的环境改造活动,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景观设计。一般认为景观设计有东方、西方、欧洲三大体系,东方景观设计体系以中国为代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受其影响较大。东方景观设计体系主要以自然山水,植物与人工山水,植物与建筑相组合等艺术表现为特色。虽然欧洲国家的景观设计风格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景观布局形式基本相似,即均采用以规划式景观布局为主,自然景物配置为辅的艺术表现为特色。

2.景观设计体现的功能性

2.1使用功能

景观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是所有景观环境功能构成中的首要方面。景观环境中的任何一种设施都是以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需求或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存在,否则它将失去自身的价值。

2.2精神功能

景观设计是一门极为复杂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相关,还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景观环境的精神要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需要基础上的客观产物,应根据人们在某一处的感情需求、审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或民族特征等方面去进行分析,使置身景观环境中的人们能够充分享受多方面的精神满足。

2.3美化功能

从景观设计的美化功能体现来讲,应当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来分析,其中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换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意境的表达来给人们美的享受。

2.4安全保护功能

概括地讲,景观环境的保护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景观环境的建设对其周围的生态进行有目的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景观环境的设计而避免人们在活动时给周边环境带来人为伤害或者周边环境给人带来的自然危险。

3.室内景观的形成概述

当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绿色空间的不断减少,使人们渴望在室内空间中能够设置花草、山石、水体、小品等景观供赏玩,休息。

正因为有人对室内景观的向往,所以现在许多大型公共建筑或住宅建筑,把只能在室外见到的山石、水体、花草、树木引入或借景入室,并且成为一种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崇尚。室内景观我们可以认为是依附于建筑、景观和室内空间,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及协调的一个概念。室内景观就是把室外景观中的自然景物和人造景物直接或借景的手法将其引入室内空间,从而形成室内景园和室内庭院。由此而见,室内景观有很大的延展性,它可以包括在建筑内部封闭或者敞开的庭院景观,也可以是虽然不在建筑内部但是与建筑体有着很密切联系的庭院景观。笔者论述的是广义上的室内景观的概念。

4.中国与西方室内景观发展史概述

4.1中国室内景观发展史概括

依据中国古代史料记载,在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盆栽植物来装饰居住空间的先例,这也成为世界最早的室内植物景观。在东汉及唐宋时期,用盆栽植物、山石等自然材料来装饰室内空间已经很普遍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园林文化的发展与影响,许多官商、文人开始把室外的山石、植物等,移入室内空间中,制造出小型的室内景观并且在当时也成为一种风气,但是由于当时建筑结构的限制,只能制造出小规模的室内自然景观。

4.2西方室内景观发展史概述

西方室内景观的雏形就是满足室内观赏和栽培植物而设置的“温室”,也可以说,西方室内景观就是以植物所展开的,从古希腊简单的室内栽植花卉到古罗马时期在封闭式的中庭建筑中用植物来装饰迎宾入口,都是简单地将植物作为一种室内景观主要元素,目的就是用于观赏。文艺复兴带动了西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把温室的技术运用到庭院中,在此时期的庭院规模很大,室内庭院里开始具有温室一样的加热系统,在室内庭院中可以种植瓜果蔬菜,而且可以招待客人,室内庭院在功能上有了很大飞跃。

5.现代景观文化在室内景观中的表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师开始探索新的景观设计方式,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不断发展中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景观设计开始不断相互交流、融合。现代派艺术和现代建筑思想开始形成,并且生态与文化的结合,成为现代景观的主要思想,在这样新的形式下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也不断运用到室内景观设计当中,使室内景观更加具有现代气息。

6.室内景观生态原则

当生态学进入景观设计当中,使景观设计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影响到景观外形。景观设计不再保持原有的形式,而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许多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涉及每个设计,无论设计中应用这个原则多还是少,都可以被人们称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在世界领域内被人们所认同,所以在室内景观设计中应考虑生态设计原则。

7.总结

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是室外景观还是室内景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以各种形式体现出人们的多种需求,而室内景观离我们生活更近一步,所以室内景观的发展将会得到更多形式的发展与变化空间,让我们与自然不再有钢筋混凝土的隔离,因此,人类回归自然将是永远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大为,尚金凯.景观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

[2]史明.景观艺术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4.

篇2

【关键词】社区管理;人才需求

当前,北京市顺义区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初步形成了以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的空港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以林河工业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以燕京、汇源为代表的都市型饮料食品产业群落,以空港物流基地、潮白河体育休闲产业带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以顺鑫农业、三高农业示范区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随着顺义区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顺义新城的建设,顺义区城镇化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原来的以村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将逐步被社区管理模式所取代。因此,顺义区将需要大量的学习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市高校开设社区管理的专业较少,而针对顺义区的经济现状开设的社区管理专业更是只有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家高职院校。因此,我们组织、编写、发放、回收、整理并分析了调查问卷,以期对现有社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指导,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需求,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能够不断完善,从而为顺义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一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6份,有效率为97.2%。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将问题的选项分为五个等级,都为单项选择。此次问卷的发放集中在北京市顺义区内,采用了匿名重点调查的方式,重点对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工作者开展了调查,分别包括民政局、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比例为1:1.5:10,不仅得到了各个层次社区工作者的全面的意见,并且坚持立足基层的原则,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有所偏重,当然这也是由于专业培养学生的岗位目标所决定的,更加贴近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实际。由于是社区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对于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有发言权,同时匿名调查也增加了调查的效度和信度,从而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被设计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第二部分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部分为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最后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本文将在下面做一一介绍。

(一)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

本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一为优势,一为劣势。优势设计了14个备选项,劣势设计了8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82.7%)、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98.4%)、信息意识强(98.4%)、良好的团队精神(86.2%)和优秀的服务意识(96.7%);而超过77%的被调查者认为劣势在于知识结构不合理(88.5%)、缺乏爱岗敬业精神(78.6%)、实践操作能力差(78.6%)、创新能力不足(86.8%)和自信心不足(7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全方位的知识,扩充知识层次和结构,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并在创新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有所加强。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

本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与居委会沟通、基层党建、心理咨询能力、信息宣传、开展文体活动、编制预算是需求的重点。

第二是社区管理人才的技术与管理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9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8%的人认为信息系统使用(90.3%)、社区资源规划(97.1%)、公共关系(88.7%)、人力资源管理(88.2%)和社会调查方法(90.1%)是所需求的能力。

第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具有创新与创造力、营造信任环境、具有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是需求的个人能力。值得一提的是,100%的人都认为有效沟通技巧和保持积极态度是所需求的个人能力。

既然有了这些方面的需求,那么我们在社区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改革中就要加大相关课程的比重,并且要相应的增加实践学时从而让学生能够有真正动手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更好的为城镇化的进程添砖加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

这部分是学院社区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社区专业的专业知识的课程,总共有24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学、社区工作实务、社区管理、社区法律与法规、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文化与教育、社区福利与社会保障、领导科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软件与应用、家政服务与管理和家庭社会学被认为是十分需要开设的课程。

第二是社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课程,共有9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认为十分需要的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课程,比例均超过80%。

第三是社区专业的其他课程,共有10门。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3.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重要,认为城市物业管理和城市社区服务是重要课程的比例分别为87.4%和90.1%。

从以上数据中的重要课程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和社区专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部分都是社区专业的核心课程,里面涉及到了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基层工作,并且可以弥补前面第一大部分所突出的劣势,同时和前面第二大部分的社区工作者的能力需求是相辅相成,关系密切的。

(四)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

这部分一共两个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另一是被调查者的学历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们是社区管理类专业毕业的比例不高,而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不低,研究生比例为零,这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他们不是社区专业出身,但是他们在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当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实践的能力是应该值得老师和学生所共同学习的;此外越来越多的大专生和本科生不断地加入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队伍中来,为社区管理这个行业带来了新兴的先进的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工作的不断进步。

三、总结

从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院社区专业今后的努力方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调整课程的层次和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大核心课程所占的比例,重视核心课程的学时分配和实践教学,对于第三大部分所提出的应重视的课程需要有所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天博.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王红,马天芳.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

[3]朱国云.社区管理与服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软质;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55—02

景观设计课程内容涉及的基础知识十分广泛,包括植物学、气候学、美术学、工程学及艺术设计等方面。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通常是以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注重生态,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专业就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方向。但是,由于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起步较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就势在必行了。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程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晚的,经验少,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是设在美术系的,这样,教师的专业主要是美术专业,而相关的如园林规划、建筑学、工程学、机械学类的知识背景相对较少,想引进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难度也很大,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数量与学生的比例相差悬殊。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水平和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适应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景观设计学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的基础课程开不出来

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是在大三开设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都是开设一些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到了大三才开始上专业课,到了大四时就开始安排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了。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安排的弊端就是基础课用时过长,而相对来说,专业课时间用得就少了,留给学生专业实践的时间也较短,而且牡丹江师范学院开的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大部分是与美术、设计相关的。而与景观设计有关的基础性的课程如园林美学、园林史、土木建筑工程学和园林艺术原理等必修课,由于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所以就不能开设。

(三)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性不强

我国当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建设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如公共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专项设计课,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方向还是以室内装饰设计为主。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景观设计课程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设置的。再加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多是艺术类考生,所以,学校教师在专业课讲授和考查时,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艺术表达、视觉的效果,关注的是学生作品的艺术性。而景观设计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所以,没有生态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熏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就难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人才。

(四)学生自身能力不强,专业基础不实

由于扩招的原因,许多美术专业基本功不太扎实的学生也都进入了大学的校门,特别是像牡丹江师范学院这样的三类院校,学生的基础就相对差些,一些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不强,园林学、工程学、机械学的理论知识缺乏。如让学生进行园林的绿化设计,可能学生对对象都不了解。进入大学校门后,一些学生不太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学生知识储量不足,难以拓宽视野的现象,学生在做作业时,抄袭现象严重。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要使景观设计课程上得好,能够培养出满足我国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就要针对上述问题,对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一)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景观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多开设一些与景观设计课程密切相关的配套的课程,这些课程要结合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开设,如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认真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学时趋于合理,使各门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在建设景观设计专业时,既要认识到景观设计是具有艺术性、美学性的,更是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和自然科学性的特征,要融生态设计的教育理念于景观设计之中。

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其教学体系有三类,包括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课程主要有园林景观史、景观规划、景观技术、设计理论和植物配置等。他们注重学生设计技能的培养,讲授并研究景观设计的理论及历史,涉及相关的多方面领域的技术和知识,还进行某一方向专门性的研究。最后,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并撰写论文。上述可见,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教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内容广泛,知识面宽,这些内容会对我们学生的设计有所裨益。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牡丹江师范学院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在多方面引进高素质景观艺术专业人才的同时,做好本校原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方法包括:与名校名师合作,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来学校讲学;名校的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给予优惠的待遇;本校教师派出做访问学者,与名校名师交流学习;鼓励本校教师出国进修;鼓励本校教师提高学历,到国内景观设计专业建设强的高校去读硕士、读博士。

(三)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案例教学法是景观设计课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景观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所以,在我们今后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要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量、进一步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过程。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过程提倡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在景观设计课上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在授课之前布置讨论的主题,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围绕主题进行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给以点评和总结。这就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新的景观设计教学中还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的教学环节,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都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给予实践环节应有的重视。要充分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黑龙江省冬季的冰雕设计和牡丹江镜泊湖旅游点建立的软质景观设计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此进行专业实习。同时,还要利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实践学期这个良好的时间,给学生一些项目,或安排学生去合作单位参与其有关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这样,既锻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了解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现状对其毕业时找工作也奠定了基础。

篇4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篇5

1景观环境与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的关系

人类时刻与景观环境之间发生着各种关系,人类在对景观环境不断认知的过程中适应着各种环境。人类对景观环境的认知是从形体、色彩、光感、质感与肌理、嗅觉、声音等6项基本形态为起点。其中,形体无疑是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视觉印象感知中最基本的,因为其他元素都要依附于形体而存在,而形体的存在是以点、线、面等基本形式出现l。基于以卜理解,针对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从自然景观环境到人造景观环境,从景观环境的基本形式到景观环境的细部设计,景观环境可以理解为点、线、面3种景观造型基本元素的有机组合,也就是说人对景观环境引发的最直接的视觉感知来源于点、线、面的构成形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中所提到的点、线、面是相对而言的,譬如一栋建筑,与周围景观小品相比,它可看作是体,而相对于整个城市而言,就只能被视为一个点。因此,景观设计中的点、线、面的界定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的涵义,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l。

2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探讨和研究在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形成的规律以及应用等问题,是立足于二维空间的构成艺术。但是随着平面构成理论的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应用设计的一种,也深受平面构成的影响p1,这主要是立足于以下3个方面。

2.1形态要素的对应性

人们通常在平面构成中提到的点、线、面是概念的形态要素,它们是学者研究形态学或任何抽象理论的基础。而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可以将其看作现实的形态要素,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雕塑,也可以是墙面上的一个花格窗;线可以是一条溪流,也可以是一条道路;面可以是一汪碧池,也可以是一个城市。因此,笔者认为二者在形态要素方面具有对应性。

2.2美学法则的一致性

美是主体人对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的心理感受。虽然人们对美的认识存在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差异,但长期以来,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对美的因素的归纳与概括,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规则,主要有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呼应与重点、比例与尺度等。这些美学法则不仅适用于平面构成中,而且适用于景观环境设计,它们共同建立了一套和谐、有机的秩序,并在此秩序中产生一定的视觉中心及变化。

2.3形态语言的互通性

随着人类对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人类发现不同的形体具有一定的表情和意义。不仅能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而且能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譬如圆形给人以充实、圆润、具有张力的心理感受,且常使人联想到圆满、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形态语言,且这种形态语言可以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在对形态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景观设计与平面构成理论二者在形态语言上具有互通性,如垂直线给人以庄重、严肃、坚固、挺拔向上之感,常用于教堂、寺庙、陵园等肃穆的环境。

3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点

在设计艺术学领域,点是构物的基础,是造型的基础,是最小的构型素材,即一切形态表现的基础。在景观环境中,任何相对较小,无论形状如何的形态都可被视为点,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形式灵活。设计师常根据点的特性与布局形式,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某种意义上讲,点可以左右整个设计地块的气氛和格调。

3.1.1点的特性

(1)相对性。正如前文所言,任何相对较小、无论形状如何的形态均可被视为点,因此点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处理好景观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关系,就要求设计师处理好景观中不同事物的空间尺度及其相互问的比例关系。

(2)定位性。点因其体量小、对周围的边沿具有“向心力”而表现以位置感为其主要特征,因此在景观环境中,点表现出高度集聚的特性,且容易成为视觉的焦点及中心,吸引人的目光,从而对视觉产生特殊的定位效果。在景观设计中常利用点来打造环境的美感及主题意境。常用的手法主要表现为:①在轴线的节点上或者轴线的终点等位置,设置主要的景观要素形成景观的重点,突出景观的中心和主题;②利用地形的变化,升高主体以突出环境的主景;③在构图的几何中心布置景观要素,使之成为视觉焦点。同时,利用点的定位性还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起到景观提示的作用,如道路转弯处放置的置石或孤植的树木等。

(3)点缀性。点具有定位性的作用,但多个点存在时,特别当它们以大小不同、疏密不同的形式存在时,点多给人活泼、跳动之感。因此,点在景观环境中具有点缀的效果。譬如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徽派古建筑群,其墙面上不是大大的开窗,而是相对整个墙面而言,类似一个点的小窗户,不仅起到采光通风作用,而且使无窗户的墙面变得富有生气,同时又增加了构图意味(图1)。另外,小型的景观小品、植物、石头、路灯、座椅等都可以用来丰富环境、点缀环境、打破单调,同时还可以在小范围内作为遮挡物[51,其中观赏树木的使用是点元素在景观设计中最典型的应用。

3.1.2点的布局形式在平面构成中,点的布局形式常表现为单点、2点、多点3种形式。单点具有很强的视觉凝聚力,可以引起较强的注目感,形成视觉焦点。例如在广阔的草坪上,种植孤植树木;以蓝天或绿墙做背景,前面放置雕塑是景观设计中用以吸引人视线的常用手法。另外,单点所在的位置不同,给人的视觉心理感觉也不同。譬如市政广场上的花坛常放置在场地的中心位置,给人以平静、稳重之感,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式水体设计中,常将岛屿设置在水体的一侧,从而使整个水面活泼起来,富有动感。2点构图在环境中常形成一条潜在的视线,可以产生某种方向作用,特别当2点存在大小、远近、虚实等不同时,这种方向性的作用会变的更加明显。譬如法国古典主义尉林把最华丽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布置在中轴线上,以突出艺术中心,从而使轴线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另外,在原有单点的基础上,2点除引人注目本身之外,在2点之间又会多出一种视觉张力,这种张力会引导视线在2点之问移动,形成流动的轨迹线。利用这一特性,可使2处景观之间发生对话,从而引起人与景观之问形成对话。3点以上的点就可以称为多点。多点之间存在着更加丰富的视觉作用力。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多点常表现为虚线和虚面的形式,譬如成行栽植的行道树体现出虚线的形式,而以树阵形式栽植的树木则体现出虚面的形式。与实线与实面相比,虚线与虚面更具有美感、层次感、韵律感,更易与景观环境融合且富有趣味,使环境更轻松活泼,这是实线和实面所达不到的。例如,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分隔时,为达到空间既分隔又相互渗透、相互延伸,进而产生交错变化的景观效果的目的,常采用于墙上或装隔扇,或筑漏窗,或辟空洞的手法;或利用空廊、花架柱间开敞的“虚线”,从而达到既分隔又联系的效果。另外,人们常利用多点形成的虚线与虚面的形式,实现自然式景观与规则式景观之间的过渡或2种不同事物间的过渡。如利用嵌草铺装的形式实现从硬质景观向软质景观的过渡(图2)。

3.2线

线是点的延伸与扩展,它是点移动形成的轨迹。线在造型的基本元素中是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且有其他造型元素所无法表达的方向优势,它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引导线索,因此既具有具象造型特质,又呈抽象表意之状…。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对线条的运用,譬如中国绘画,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线不仅具有“形”的意义,同时还是画面造意、造韵的重要手段;中圈传统的器物艺术利用线条具有可塑性、充满韵律美的特性,从而打造传统器物的灵动美;明代家具吸收了中国用线造型的传统,如圈椅的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线为主的特征,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线条纤巧活泼,背板呈“S”形,与人的脊背弯曲度相符合;中国建筑与园林造型也特别注重在线上下功夫u,如波形廊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架构“1。在几何学上的线是没有粗线,只有长度和方向的,但在景观设计中,线常表现为园路、绿篱、线型座椅、驳岸、区域边界、滨水带等。因此,景观设计中的线不仅具有长度、方向,还具有宽度、形状、颜色等特征。线是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造型元素,引导视觉走向是线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之一【8]。如路面上与道路平行的直线具有强烈的方向指示作用;利用波形曲线、折线纹样的地面铺装可以使道路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指向性”。表1将不同线型的形态语言加以归类比较,以利于设计师更好地对景环境中的线性元素进行把握。

3.3面

面可以理解为线平移或沿曲线移动、绕轴旋转而成的。在景观设计中,根据面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作为容纳其他造型元素的二维空间的面和作为理性视觉元素的面2类,比如墙体与门窗的关系。根据面的虚实,面又可分为充实面与中空面2类,充实面常表现为广场地面、园林水面等;中空面则表现为花格窗、镂空花饰等。根据线运动轨迹的不同,面又可分为直面(平面)与曲面2类,前者常表现为水面、广场;后者表现为起伏的草地及连绵的山体等。同点与线一样,面也有其形态语言(表2)t”。但不同的是,面的形态语言还由面内所包括的线的表情以及其轮廓线的表情所决定…。

篇6

摘要:桥梁景观设计是我国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因此各级政府均将桥梁景观的建设作为一种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以倡导与推崇,这为桥梁景观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桥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桥梁设计部门应加强景观方面的人才与技术准备。

关键词:城市桥梁 景观设计 方法步骤

桥梁景观设计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条件下对桥梁环境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究其实质则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引发的精神追求。因此各级政府均将桥梁景观的建设作为一种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示时代风貌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以倡导与推崇,这为桥梁景观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桥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桥梁设计部门应加强景观方面的人才与技术准备,一则为顺应时代潮流,另外也是为与国际接轨使我们的桥梁设计走向世界。

1 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 桥梁设计的基本准则

2.1 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2.2 功能决定结构。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2.3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 桥梁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虑与优化设计。

2.4 从大处着眼,使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入自然,既显示桥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独善其身。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就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灵活、准确地运用造型法则,精心构思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的轮廓空间组合,既要简单又要明确。

2.5 于细微处入手,注意其附属结构与桥梁的协调统一。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鉴赏。桥梁附属结构则为桥梁主体的通行能力与景观价值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如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安全,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满足安全、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简单、便于更换的前提下,其靓丽的颜色和优美的线性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3 桥梁景观设计内容

3.1 景观本体的形式美。 这是历来就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如桥梁、引道的水平及竖向线形的美学设计;桥型的美学比选;各种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相关的桥塔或桥头堡或桥亭或收费站的建筑设计等。

3.2 桥梁及引道的景观设计。 这是随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而新出现的内容,如桥梁及引道的软、硬质景观设计;桥梁整体色彩设计;桥梁选址与环境景观尺度的和谐与调整;护坡工程的美学与环保;桥梁建设与水体环境景观的复原;桥梁夜景观设计等。

3.3 观景系统。 该系统又可分成观桥系统与桥面观景系统,其内容根据桥梁的重要性或有取舍。如观桥系统的布点及视线分析;人桥亲和的观赏处及流线设计;桥面观景的流线及视线分析等。

4 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步骤

首先便是桥梁景观的规划,其次才是景观的深化设计。桥梁景观规划应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桥址设想;对桥梁区位进行分析提出桥梁的景观定位;并根据景观定位进行景观空间布局;此外还有配套建筑的规划及桥梁夜景观的分区与分级等。桥梁景观规划目的是对景观有统一部署,以更好地反映桥梁的特性。桥梁景观规划应与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待可研通过有关部门评审后再作景观深化设计。

5 桥梁景观设计现状及问题

5.1 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即桥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另一种桥梁景观设计的误区便是“伪桥型”现象。有些部门盲目追求“时代风尚”,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拱,使桥梁外观感觉与桥梁实际结构完全不符。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建成后的桥梁景观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桥梁设计者为迎合社会风尚,使“伪桥型”变成一种设计。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5.2 由于我国桥梁设计以功用为主导的传统,专业设计部门中建筑师拥有量的不足,建筑师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5.3 设计思路狭窄,模仿较多,自主创新设计意识较弱。有时设计周期过短,为了赶时间,就要生搬硬套,很少进行创新和论证。

篇7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not just remain in the level of aesthetics but rather the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needs. The methodologys of Reception-Aesthetic is a positive enlightenment of Shaping th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关键词: 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者;接受者;接受美学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designer;receivers;Reception-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94-01

1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景观特色不仅是建筑、植物和环境设施等多元素综合的物质实体直观形象,还通过空间形象来表达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丽江之所以令人向往,不仅仅是大研古镇独居特色的建筑规划格局,更有丽江特色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让外来者有新鲜的审美体验,从而感知、融入并也成为丽江的特色。这个时候,城市景观作为了人的审美对象,通过人的感知城市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成为审美特征。城市景观特色有以下审美特征:

1.1 自然环境为先的特色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的时代、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特征;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功能指向和受众群体,这些差异也正是凸现场所精神,产生归属感的特质。城市景观规划中,破坏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或者“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对传统形式的生搬硬套,设计思维的僵化,相同的景观元素到处可见,使景观的场所感丧失,不能带给人们新的体验,特色更无从谈起。

1.2 文化为先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美丽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内涵所在。例如世界名城雅典、罗马、巴黎等,其城市规划与建筑始终体现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最富有生命力的个性特色代代相传。失去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失去了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城市自己的特色。

1.3 以现实生活为先的特色现实生活是各种价值的综合平衡。“意识形态的产生最重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邻里住区的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的和谐,商业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人才会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更丰富、更深入地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景观环境。在人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最大限度的认同,便也是城市的景观特色。

因此,城市景观特色是一定的时空领域内,城市景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人作为景观的审美主体,是城市景观的接受者和体验着,其对景观的感知与对景观的评价作用,正是景观特色塑造研究的一个主要要素。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审美主体这一研究领域。

2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出自西方文学界,是文艺理论工作者们对世界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最早出现于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它的核心观点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其字面的意思解释为受众接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HR.尧斯在接受美学方法论中强调:美学研究应该把焦点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范围,对作品所作出的反应程度,读者进行阅读作品的过程和读者自己所拥有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1]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

具体到艺术设计中,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即使在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这三个变相主体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审美变相过程。审美鉴赏是艺术形象创作的重要一个环节,接受主体的鉴赏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创作,影响艺术形象的建构方式,为艺术增加价值的实现,投射了时代的审美意识,也推动审美反思中的创作。

2.2 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接受美学影响下,景观设计也已将设计的重点从以往的主观创作本身,延伸到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研究如何使人更好地接受,使设计成为成功作品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中,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景观享用者)对设计评判的客观性、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把接受者的地位抬高。美国风景美学认知学派的Kaplan,S1973年提出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景观的“可读性”、“可解性”,也就是景观信息的接受性。另一维量是景观的“可索性”。这一维量分别表现为景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总体特征景观的稀有性,如景观所包含的意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一堆维量的各量之间存在相互消涨的关系。如果过于简单的景观结构,有序性很好,但没有一定的丰富性,没有任何组织性,则景观的接受者便得不到新的信息,也就产生不了韵律美感。反之,如果景观结构很复杂,但景观各元素之间缺乏联系,则同样产生不了韵律美感。这里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殊途同归。新西兰马努考城市广场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景观设计的创作主观能动性,以现代城市设计诠释传统标志性典型景观作品。[2]

3接受美学方法论对景观特色塑造的启示

3.1 发挥创作主观能动性设计团队作为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者之一,其设计体验活动,会受到自身的个人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个人气质、知识程度、教养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因此,要求景观设计者务求发挥个人创作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时期和环境去认识和感知城市生活,每一次认识体验都可能产生新的审美感受,从而反映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所以,作为城市景观的创造者,应尽可能的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不能远离大众的审美期待,从城市居民的特质出发,用心去深入城市生活,品味城市生活点滴,以接受者为重,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去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更利于达到设计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和谐交融,塑造出注重享用者的城市景观特色;遵循开发地历史背景城市景观特色;符合设计规范的健全的城市景观作品。为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满足城市与民众的多层次需求。

3.2 调动和提高接受者对特色景观的认知性与审美积极性接受者对景观作品的评价可以推动设计者和设计作品的创新与进步。接受者的评判源于生活经验、文化水准、审美能力、或是之前的景观设计等。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潜存于人自然的反射能力之内,又在日常生活或者专业接触中产生变化。因此,有意识的提高接受者对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能够使其更好的对城市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回馈信息。观赏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者,更大程度上去接近“审美期待”。使设计者、城市景观作品、接受者三者达到和谐共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区建设;园林景观;提前介入

1 景观设计提前介入的重要性

作为小区住宅,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住宅的开发空间也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在高规模的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巨大功能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景观既可以打通各个功能区的连接,使大型中央绿地服务住宅区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楼盘的商业价值得到最大提升,又能促进周围住宅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住区,它的品牌声誉和知名度就是价值,就是带给消费者的终极价值。

2 我国小区住宅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2.1 景观设计人才不足

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晚,在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从而使我国景观设计人才奇缺,能够做出优秀景观设计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2.2 景观设计滞后

在国内,仍有不少开发商不注重景观设计工作,对于小区住宅的景观设计缺乏认识,导致许多楼盘因为外立面破烂,或环境差而影响销售。直到这时,开发商才着急找方案设计,进行建筑外观改建,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3 景观设计与建筑施工脱节

优秀的景观设计需要和建筑施工同步进行。而在我国的小区住宅建设中,一些开发商只顾建筑施工,而不注重景观设计的提前介入,有的甚至等小区住宅完工了,才想起来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从而导致了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不协调、不一致。再者,景观设计人员不能介入到建筑施工中,就不能很好地对景观设计和施工进行把关。

3 景观设计提前介入的思考和建议

3.1 景观设计师的选择

开发商选择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比什么都重要,优秀的设计师可以给开发商带来数目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好的设计师事务所或设计师是不愿花时间去招投标,因为他们的任务多、时间紧,所以说开发商不要指望招标来选择设计师。再者,很多招投标时间短,很难满足正常景观设计的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从外部到内部的所有比较详尽的设计资料,根本就不可能作到。所以说,开发商要在项目前期就着手寻找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招标。寻找和培养适应于开发商自己的高素质的景观设计师显得尤为重要。

3.2 项目策划阶段的介入

在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景观设计师提前介入其中,从建筑物的朝向、坡度、地形等方面对地块合理的设计和利用。由于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了项目的策划,对项目了如指掌,所以就能够根据开发商和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景观的初步设计。从而直接节约了项目开发的成本,提高项目推进的效率。

3.3 规划草案阶段的介入

实质上在做草案的时候,应该是通过现场的操作来实践完成的。景观设计师一般在现场勾勒出草图来解决主要问题。在这一阶段,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与开发商进行沟通和交流,清楚地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和需要达到的意图,划分好各地块之间各功能部门的关系,并使之趋于明晰化,并在现场快速地获取很多人的智慧和理念火花,用最精良的设计速度快速设计出多个草案,并与开发商相互商讨切磋,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

3.4 方案阶段的介入

从建筑的要求和景观的要求两个层面规划出项目用地的属性,占地的规模和面积的大小,交通的布局,建筑基本的规模和尺度、容积率、占地、车位等。等这些完成后,景观设计师针对停车场、旋转车道等建筑周边环境和景观进行细化处理。

3.5 住宅小区建设过程的介入

一切设计方案完成后,景观设计师要深入到开发商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与他们进行沟通,听取他们对景观设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方案改造和整理。特别要与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监督他们严格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达到两份图纸叠到一起看,按两份图纸施工。避免那种景观施工与建筑施工脱节的现象,更不能等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景观设计和施工,从而导致两张皮和不协调的现象。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在住宅小区建设中,景观设计提前介入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提前介入项目的策划、项目方案的制订,还要介入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达到景观设计与项目施工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以优秀的设计扮靓小区商品房,提高商品房的价值的品味,为城市的绿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景观设计; 应用

Abstract: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of the rich meaning, this articl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and the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relation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to the reference for landscape design personnel in practic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是指人们以征服自然、获得物质财富为目的,采取各种方法和形式产生的思维;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艺术享受、生活乐趣;是指人们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创造的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创造出的价值观。也指人分地域、种族而存在的爱国思想和乡土感情的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和”为核心,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各方面表现都表现在“和”,意思是在表达人与自然、社会、人的和谐,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和谐是美好的东西,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发展的一种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

中国传统景观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中国,他是所有艺术形式中独一无二的,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他内容丰富,代代流传,他一直代表着东方文化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所追捧的,景观设计师们一直在现代景观设计应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人们一直在将之融入到国家景观设计风格中,同时也在开创多元化的景观设计风潮,新一代景观设计师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对传统元素加以改造加工和运用,令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景观设计师应该对传统元素应用方面多做一些尝试,如龙凤纹样、万寿图、福字等等。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观念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而且展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营造的人居环境的观念,现代景观设计所追寻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异曲同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作用。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二者密切结合,古典与现代结合,运用古典的技术手法,现代的高科技,二者完美结合,共创中国园林巅峰。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精髓,他是人们传承下来的优秀精神遗产,优秀文化代表。中华等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元素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书法、中国结、刺绣、文房四宝等优秀的元素流传下来。

现代景观设计是设计人员有目的智慧策划活动,他将设计师的理念和实践体现透过设计的文字和图形表达出来,让受众能够清晰的了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信息和元素。设计师在设计景观的时候要将感人的情感渗透进去,将图形创意、色彩品味以及材质都精心选择,把景观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的艺术结合。

现代景观设计需要运用视觉元素来表达设想和计划,通过把文字和图形传达给人们,人们通过这种感觉来了解设想和计划,这就构成了景观设计的定义。

现代景观设计要能够感动人,打动人,在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元素都要能够传达信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但由于景观设计师们的专业,他们能够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汲取景观设计的源泉养分。2、传统元素在广告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的平面和造型艺术应用在景观设计中,成为了我们的景观设计元素。例如,我国的国粹,京剧,脸谱目前已经非常广泛的应用到广告景观的设计当中,还有象征中国元素的中国结,目前这种元素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时候。另外,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字,广告界经常运用中国的传统的文字作为文字设计,中国古老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方块字,通过象形、等手段来表示含义,运用甲骨文等表征来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我们周围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在奥运会的景观标志中,中国汉字非常巧妙的应用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既体现了民族精神又让人记忆深刻,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又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在中国古代的铜钱中间放了一个中字,他为人们开拓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到了钱,想到了银行。

3、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景观设计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图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悬崖峭壁上的图形就已经记下了先人们的理解和期盼,当然也成为了青铜器上最早的图形,我国传统的图形花样非常丰富,他们在发展和演变中不段的变化,多姿多彩却又不乏主线,他们所体现出的格调,显示出独特的,具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传统图形不断得到发展,而且从未中断,随着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体系,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艺术精神的来源和体现。

我们发现,从古至今,从新石器到现代景观,从青铜器上的纹路到现代的文字图形,这些带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他们形态各异,他们栩栩如生,他们是中国民族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对生命的诠释,他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审美情趣,他得到了世界人民,世界艺术大师的认可。我们的景观设计师也从这些传统图形中得到了灵感。

把传统的图形艺术与现代的景观设计标志结合在一起,是景观设计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重点。然而,如此结合,是更深入的了解传统图形,而非简单粗暴的对传统图形进行复制和抄袭,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挖掘、改变、创新模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寻找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创造出新的富有生命力量的现代标志,。例如,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彰显了传统图形与现代景观设计在一起体现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丰富,本文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以期对景观设计人员在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方面提供借鉴,同行们任重而道远,共勉。

参考文献:

[1]邱开强.论中国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网络财富,2009(11).

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创新能力;目标;改革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越发的关注,这就激发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者面前必须要去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培养景观设计大师摇篮的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形势下解决好景观设计的创新教学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景观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和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据调查,在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里面,景观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开设,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包含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没有一个明确的侧重方向,导致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以后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知识不精通!

在我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相对而言比较侧重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课程虽然被列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由于周期短,课时少,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加之没有景观相关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导致教师授课时只能浅浅而谈,浅尝辄止,学生往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做出的设计没有创意且与实际脱离,很难付诸于实施,以至于走出校园时无法真正适应这个行业市场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重点,结合市场加强专项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盲目追求课程技能训练

在目前的“景观设计”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近两年,随着手绘和电脑绘图的热潮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学生错误的认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绘制能力的好坏,决定了专业水平的高低,痴迷的钻研电脑的新技术和手绘的新技法,忽略了设计理论的学习和设计创意的提升!加之专业教师在学生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题型设置偏向于广场设计或小区住宅的设计,作业全部用电脑效果图来表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效果的表现消耗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从而使作品普遍缺乏创意,且作品表现形式与外面的景观公司的主要表现不一致,使考核与就业能力要求不接轨,既没有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水平,也没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3)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弱,过分关注市场效应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把设计和金钱过分的挂钩,只会让我们丧失更多的好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外实践,由于缺乏对设计本质的认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去创新和思考,一味的照抄照搬国内外的好设计作品,以至于让自己在专业水平上没有很大的提高,也很难在未来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从近几年毕业的学生看,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很难很快的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要求,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太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清楚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缺乏对景观行业的全面了解。比如拿到一个景观项目,由于对景观行业的社会形势不了解,无法给与设计项目正确的定位,以至于从接手设计到建设施工的过程、步骤模糊,缺乏对空间设计的敏锐性,不能准确判断出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劣,理论基础薄弱。第二,没有创新思维,缺乏设计创意。学生整体理论知识匮乏,文化内涵不够,设计总是流于形式,以至于整体的设计构思没有创新和内涵!第三,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弱,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图纸表现不规范,整体设计文案的版式不美观,跟方案设计风格不符合。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跟甲方沟通,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表达出来。第四,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多数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践练习,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和专项训练,导致学生重视个人想法,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从而在进入公司上班时无法快速融入到一个设计团队中去,影响了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 创新意识在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中所谓的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推陈出新,打破常规。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创新设计能引领时尚,提高大众的品味,传播流行文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思维是第一要素,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缺乏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样一个主题,不同的设计师会做出不同的设计,其亮点也各不相同。如果设计中缺乏了创新,也就缺乏了个性,从而就很难成长为真正的设计师!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景观设计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会设计,能设计就行了,它需要的是理论丰富,技能娴熟,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理论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围绕素质教能与技能教育并举, 全面提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景观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学生优劣的标准。“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设计实践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纵横交叉,通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课题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以往教学中以“欣赏项目设计”向“参与项目设计”的过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景观设计大赛,以此来补充教学中的实践课题项目,这样既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途径,使学生对当前的流行趋势和设计元素有更好的把握!教学中这样的实践环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自我的创新意识!

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反复循环和螺旋上升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理论和实际的反复历练,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景观设计实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成长为能将这些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必须依赖于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结语

经过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研究的思考,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培养有眼光,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大师!如果我们只通过市场效益来判断设计的好坏,通过就业率来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的好坏,那我们即将面临的就是行业的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每一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景观设计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敬全,孙柳燕 《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泉涛 , 施国盘 . 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107.

[3] 葛丹 .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 [J]. 艺术与设计 ,2009,(7):108-110.

[4] 谷彦彬 . 创 新型艺 术 设 计人 才 培 养 模 式的 探 索与实践 [J]. 装饰,2005,(11):72-74.

[5] 姚玉环 .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