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位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位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档案 信息化管理 方法策略

古往今来,很多重要资料都是通过文件档案记录和整理的,如历史文献的记载、办公文件等,之所以选择文档,是因为这样比较方便查阅,便于管理。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的载体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由古代的纸变为了现代的新网络,以前把相关信息都记录在纸质文件上,而现在则不同,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多元化。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对这些文档的整理工作相当重要,因为对这些文档进行管理是否节省成本和原料,是否科学合理,将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人们对其进行使用的便利性。

一、当前我国文档管理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经过长时间发展,我国在事业单位文档管理工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纵观整体,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从事工作的人员不足。

在这一工作中,很少有人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管理知识,单位很少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导致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下,达不到工作规定的要求,工作时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文档进行整理和分类。另外,进行文档整理时,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知识,容易发生无意间损坏文档的事情,如较陈旧的纸质档案一不注意就容易破损,而保存在电脑上的文档则可能由于工作人员不当操作而消失或者缺少。

2.高层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文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很多高层工作者并未把这一工作放在心上,认为这一工作的处理无关轻重,因此派一些没有学习过专业管理知识也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进行这一项工作,其结果就是文档管理不合理,查阅不便,大大影响其他工作进行,降低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很多领导往往忽略这一问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文件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

3.对文档的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很多单位对文档的管理固守传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借鉴现代科学合理的方法,也没有借助高超的科学技术,使文档便于管理,便于查阅。如传统纸质档案会因为各种意外而损坏,导致一些信息丢失,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借助电脑等工具和互联网技术对相关档案进行存档,防止其意外丢失,同时要进行整理和排序。

二、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化将更有利于管理工作进行,使工作人员对文档的管理更便利、更省力[1]。

2.便于查阅。

将文档进行整理、划分后,实现资料信息化,便于阅读者快速操作,进行查阅[2]。

3.有利于保障文档的安全。

对文档进行信息化处理之后,能有效防止相关文件丢失和损坏,有的记录在纸上的文档会因为潮湿等原因出现字迹模糊不清等问题,或者由于虫咬出现破损现象,甚至出现缺页情况,导致信息不全情况。如果借助网络对这些档案加以处理和保存,就能有效避免不理想情况产生。

4.有利于为人民带来利益。

对文档进行合理管理后,将大大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利益[3]。

三、如何实现信息化

1.加强信息化管理宣传,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其重要性。

要想实现信息化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做到的是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人员应当了解文档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做好后的积极结果和做不好的严重后果,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才能真正认真地对待这些工作。提高重视意识,必不可少的就是宣传,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单位加强宣传,让上至上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能理解文档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大家自然就会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大大提高单位资料的管理效率,有利于创造更多利益。

2.科学合理管理文档。

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更新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完成文档整理和保存工作。首先必须对各种资料进行合理归类,然后仔细检查这些文档是否有缺损,是否需要补全资料,最后将文档进行有序整理,使其便于查阅。总之,工作人员要仔细认真对待工作内容,规范化地操作,使工作有条理地完成,这样能避免一些不恰当的操作失误带来的文件破坏或者丢失。另外,工作人员的规范操作有利于提高单位工作效率,为其他人员工作减轻负担,带来轻松。

3.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毫无疑问,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一工作,需要具有更高素质、更强能力的人执行。因此,事业单位应当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但是,由于精通档案管理的人才比较缺乏,而且学习了专业知识的人有理论,但不一定有实践经验,因此,单位应当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既能不断为其补充专业知识,有利于总结更多经验,又有利于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工作,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4.加大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要想做好这一工作,硬件设备和外在条件也很重要,如优良的硬件设备便于工作人员更轻松、更精准地操作,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工作人员身心愉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单位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为管理工作人员配备良好性能的设备及空调等其他硬件设施,将更有利于工作高效进行和目标实现。

四、总结

随着时展,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档案管理。然而,在这个信息量巨大且复杂的社会和时代,这一工作变得困难,因此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将对单位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粟盛民.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28-129.

篇2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1、落实省厅会议精神,全面部署信息化工作,召开了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4月18日,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国际大酒店成功召开,会议传达了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有关精神,分析了当前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了县(市)的信息化工作任务,对县(市)的信息化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强化管理,统筹安排,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二级单位、区、县(市)局的信息化技术指导,做好了区、县(市)局信息化建设方案和金土工程立项方案的审核工作;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职能定位,根据职能分工,在信息中心内部划分了4个部门(即:技术服务部、数据质监部、网络部、综合部),确定了20*年全市信息化工作思路;三是强化目标管理,制定了各级目标考核标准,将工作管理直接纳入单位、部门、个人年终目标考核。四是经市局党组同意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招聘,拟引进一名网络工程师和一名软件工程师,现正对三名对象进行考察。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务内网、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主干网建设和政府横向网络建设。3月份,到区、县(市)局8条专线全部铺设到位,4月份,完成了与政府横向网络的建设,5月份,完成了用地科、矿管科、地产科、地籍科、办公室、交易中心、信息中心政务内网简易联通,为建设用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的行政审批网上报件、省厅和市政府的网上发文、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系统的运行奠定了基础。

4、做好市本级网络和计算机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证网络的安全与畅通。上半年共排除电脑网络故障近200余次,平均每天2至3次,保证了机关局域网网络24小时不间断正常运行。

5、稳步推进新办公楼综合布线、中心机房、视频会议中心、培训中心、政务中心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成了新办公楼《信息化建设系统集成方案》和《信息化安全保密系统建设方案》及《区县(市)、农场、二级单位配套设施建设方案》。4月份,完成了方案对省厅的报批工作,省厅专家对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5月份,邀请了市保密局专家对信息化安全保密系统建设方案进行了方案的审查论证,方案已经顺利通过了市委保密局专家的评审;5月底,《信息化建设系统集成方案》已保送市政府信息办,目前政府信息化办正在对方案进行审核。

6、积极开展国土资源网站的宣传报道工作。积极接受全局整体工作调度,较好的配合其它科室完成了赴安乡黄家台村“四送乡活动”、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沅水大桥南岸义务植树活动、湖南师范国土培训班开班、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汇报会、国土志编撰委员会第二次全会、长沙警示教育、学习周领导讲课、5.12地震捐款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7、加强网站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了力度。半年来,网站共新增栏目5个,调整栏目3个,共采集各类政务信息462篇并于今年5月份被市信息化办评为全市优秀子网站之一(全市共十家)。

8、配合市政府,做好了房地产税收征收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协调和技术服务工作,完成了市政府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系统设备网络的安装、调试、运行和培训工作,保证了税收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9、配合二次调查办公室的工作,做好了平台和建库软件的选择工作。

10、加强沟通,强化学习,到长沙市局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学习和调研工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派人参加了部、省组织的建设用地报批、执法监察、数据库等相关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11、通过开展网上报件、网上发文等系统培训工作,积极做好了相关科室的配合和技术服务工作。

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在省市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主干网的互联互通。

2、加强新办公楼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完成新办公楼综合布线、中心机房、视频会议中心、培训中心、政务中心五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报批、招标和建设。

3、积极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部署和运行。根据省厅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全力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部署工作,保障电子政务平台的正常、平稳运行,争取将市本级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好。积极推动县级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工作,完成2009年底区、县(市)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好的工作目标。

4、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功能。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特例”的要求,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找出不足,解决问题,对网站进行全面改版升级。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加快推进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讯,网上申报、电子、受理状态查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逐步形成集各类政务管理与服务信息为一体的“一站式”公众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对国土资源信息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5、继续完成本市“金土工程”建设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积极争取早日完成“金土工程”的立项。

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在企业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部门要重视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技术管理体系,并实践到实际施工中去。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各部门施工人员要掌握工程各个结构的施工内容,再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同时,使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技术水平和规章制度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化建设模式模糊不清

在建设信息系统前,首先,设计者在设计软件过程中,要快速的掌握整个建筑施工结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根据施工现场需求对企业工程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规划整个工作流程,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为了确保建设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管理部门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快速的掌握整个施工管理方案以及项目管理内容,了解各个施工环节设备的运用方法,并实践到实际施工中,充分的体现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第二,在制定管理方案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方案以及项目管理方案,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不允许采用图表以及算法等方式进行推算,避免计算机产生的管理方案出现无法满足施工需求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按照制定的管理方案进行作业,体现出建设信息化系统的主要作用。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建筑企业在施工前,相关部门要对施工中采用到的计算机以及信息化建设管理进行规划,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及操作过程,充分的掌握各个结构内容,方可对其进行开发以及引进新软件,不允许存在盲目投资等现象,在设计软件时,设计人员要考虑到数据信息共享问题,并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制定完整的施工方案,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在制定计算机软件时,开发商应当根据施工现场主要结构进行规划,建筑施工企业部门要掌握好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方案并了解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点,确保软件开发后达到实际工程施工需求,使计算机软件能够正常运行。

1.3企业软件开发重复投入

近几年,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开发的软件出现技术水平不达标、使用效果不理想、开发的软件无法使用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软件开发时部分企业处于孤立状态。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要按照工程软件制定的标准进行作业,不断完善开发文档内容、做好开发内容笔记,软件开发完成后,管理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审核工作,达标验收后,要及时的补交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存档,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利益的同时确保建设项目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1.4企业与软件公司结合存在问题

在设计软件过程中,首先,工作人员在不了解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业务需求和企业发展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容易导致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设计的信息化系统达不到用户要求,软件系统在没实行的情况下已经失去其先进性,且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完善软件内容,系统软件根本无法进行运用等。其次,大部分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为系统软件进行投资,而软件公司又太过于看重推广利益,不愿意将过多的权益让给企业单位,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使系统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在系统软件行业中达不到代表性以及先进性标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与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工作,使软件开发公司能够顺利完成软件开发过程,确保建筑施工信息达到共享目的。

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2.1合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选之路

在企业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部门要不断的完善以及整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体系。首先,管理部门要对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充分的掌握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内容,然而,组织成这样一个技术团队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此之前,软件设计人员在设计前,要充分的掌握整个企业管理内容以及各个施工部门的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方式以及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及见解,不断完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企业施工实际投入金额进行预估,并制定新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讨论,规划出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理念以及实际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从小规模做起,实现基础目标后,逐渐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组织的管理方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资源,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

2.2确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施工企业部门在掌握整个工程施工规划内容的同时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体系,充分的了解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系统,选择最为合适的软件开发商进行合作,采用相应的技术对完善后的施工管理体系进行巩固。在信息化系统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够减少施工过程的复杂性、避免系统施工过程中发生差错等现象,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结构进行分步施工,确保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企业业务能够顺利运行。

2.3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

建筑企业部门在完善管理方案时,可以与软件开发商进行沟通并采纳其意见以及建议,为往后的测试以及试用过程做好铺垫。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部门通常采用样板进行讨论,采取工程施工的其中一个项目对开发人员进行介绍,使其充分的了解主要的管理方案、掌握企业的业务方面内容。在软件开发前,管理部门可以对熟练操作过程的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充分的掌握施工的操作过程,提高其的施工技术水平,并对工程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以及故障维护人员和企业业务技术人员与信息数据管理分析人员做好作业分配工作,确保开发者在安装以及调试硬件和网络与软件安装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作业。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岗位的施工人员必须要按照管理责任制度进行作业,并将完善后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新规划的工作方案进行有效结合,使施工过程能够正常运行。

2.4加强信息化建设技术的人才培养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各层次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信息化系统进行作业。首先,企业领导要掌握整个信息化系统内容,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定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的了解信息化建设技术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跟上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合理的采用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作业,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创造性以及决策性,在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策划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含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掌握信息化系统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竞争意识,使施工人员的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企业共同发展。

3结语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过程以及信息化管理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确保各个企业施工人员能够及时获取相关的施工信息,提升施工企业的动态管理模式,对施工企业规划出合理的施工方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亚利.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研究[J].现代职业安全,2014(8).

[2]方来华.把脉安全生产信息化[J].现代职业安全,2014(9).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事业单位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便成了顺应时展的产物。与以往的设立档案室、多人管理的落后方式相比,信息化档案管理更节约环保、效率更高、更现代化。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纲领确立

要从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出发,在遵守国家信息化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根据现有的基础和实际需要确立一些有单位特色的主要纲领。第一,通过系统的研究和调查论断,确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适用人群。在传统的纸制档案向现代化的电子档案过渡的同时,公职人员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和理念也要进行向现代化的转变。第二,必须清楚信息化管理建设重中之重的部分,不在大环节上出现纰漏。第三,人才方面不可忽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证每个部分都达到要求。第四,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不可尽弃,根据两种方式优缺点合理分配,共同管理。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网站建设

事业单位的档案负责人员需要在网络上建立档案网站,来给服务群体提供一个可以查看档案资料和与其相关的其他服务的信息化场所。聘用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级IT人才进行网站的建设开发和服务器的日常维护,保证网站实用、稳定、高效,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站享受对档案资料的搜索、查询等服务,公职人员可以进行档案资料的录入和使用。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另外,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应与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建设相呼应,实现本单位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将各个部门信息共享,使工作更高效,达到档案管理信息建设的最大效益。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料数字化

实现了网站建设这一目标后,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成了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组织相应人员对现有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重点、录入信息,并在传统档案资料管理的分类基础上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档案资料的再分类,实现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创建档案资料的数据库和基本目录索引系统。用直观有效的方式将档案信息提供给服务群体和公职人员,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另外,要特别注意档案资料中图片数据的数字化,用高科技手段保证不遗漏任何档案信息,为以后工作提供便利。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公职人员的办公能力

伴随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一些习惯传统化档案管理的职员也许会不适应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计算机的知识储备不足以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了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没有专业知识,不会应用;不能习惯新的服务方式,不能应对大众的档案信息需求。这就有可能造成高效率的系统却达不到它预期的目标,阻碍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白白耗费建设所需的人力财力。所以,提高公职人员的办公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组织系统化的培训,举办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活动,将奖金与办公能力挂钩,鼓励公职人员与时俱进,树立不停止学习的理念,达到人力资源与信息化硬件设施的一致性;从制度上确定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服务角色,网站设计的人性化、资源的完整性、公职人员对系统的不断完善等等建设中的努力都是为了给服务群体提供一份简洁、直观、有效的档案资料。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网站的效率

减少工作中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的使用,使办公流程更简单,办公时间更少更快;使服务群体不局限于一种信息获取方式,随时随地让更多需要档案信息的人及时准确的得到所需资料,是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主要目标。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经过诸多努力精心建设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利用率很低。众所周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应对检查或者搞形象工程,而是为了能让服务群体更方便的获取所需信息,所以单位必须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推广平台,对服务对象进行宣传、推广,让服务对象了解档案信息化网站的优点、使用的方法,提高网站的有效利用率。还可以学习其他事业单位优秀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成功经验,融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特色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平台的利用率。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日常维护和更新

虽然如今很多事业单位都顺应时代趋势,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因一些单位部门内部公职人员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不能及时的更新网站,不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最新的资料信息,或者网站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些主要体现在新档案的录入更新、网站模块设置等的更新上。这些问题就要求单位对技术人员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处理好前台与后台的工作一致性,形成一套有秩序的高效解决方案。后台技术人员对服务器网站的日常维护和数据的录入更新和前台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网站的良好基础上端正的服务理念和亲和的服务态度是达到档案管理信息化高效性的途径之一。单位有必要在制度制定和行为规范上确定公职人员的分工管理,使他们了解各自的工作目的、互相之间的工作关系。每几周组织前台管理人员和后台技术人员相互沟通,反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共同解决的方案,切实保证档案的录入和更新的同步性,提高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更新速度,使服务对象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如今档案管理建设的大趋势和主要任务,他改善了档案管理旧的方法,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所以,事业单位不能忽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投入更多到人才培养领域,加大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崔淑花.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4(21):166-166

篇5

以“全球电机NO.1”和“东方西门子”为奋斗目标的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4年,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拥有4家上市公司、47家控股子公司、员工14000余人、总资产180亿元,年销售额逾200亿元。近年来,卧龙公司一直围绕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狠抓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位列上虞乃至绍兴市前列的制造业两化融合龙头企业。经过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公司已基本形成以ERP为核心,CAD、PLM、SRM、CRM、OA、MES等为支撑的管理信息化格局,以网络DNC/MDC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卧龙公司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给上虞区的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带来很多启示。

启示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小抓起。企业发展一开始就要重视两化融合,才能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卧龙公司自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早在1992年就跟浙大合作,投资100多万元开发MS(销售、库存)系统,1999年就制定了信息化专项规划,先后实施了MIS管理系统、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OA办公系统及财务用友软件、会计电算化系统。之后卧龙把企业目标定位为全球电机第一,根据这个定位卧龙在信息化项目选型上就按照国际化标准,自04年开始引入SAP R3系统,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电机领导者的大型企业。当初信息系统国际化的选型推动了集团公司与国内外子公司之间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为卧龙全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之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人人参与。卧龙集团领导层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辞退打字员,从学习打字入手,“迫使”员工面对电脑进行工作,从此走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以需要推动信息化应用则是卧龙的一大特色。卧龙集团的信息化应用往往是由业务部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来的,然后由信息化部门去寻求解决方案。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卧龙集团把信息化人才等同研发人才,组建了相对稳定的信息化队伍,至今稳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在二十人左右。

启示之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注重集成。信息系统经过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卧龙已基本形成以ERP为核心,CAD、PLM、SRM、CRM、OA、MES等为支撑的管理信息化格局,以网络DNC/MDC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通过信息系统之间互相集成,避免了信息孤岛,使业务环节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例如两化融合的实施,在客户关系方面,使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使采购提前期缩短50%,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了采购费用;在产品数据关联方面,产品开发时间相比以前同类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了50%-200%,开发成本明显下降,总成本削减25%以上;在资源计划管理方面,使得延期交货减少80%,工厂库存下降30%―50%,库存周转率提高50%。用户服务的水平显著提高,制造成本降低12%。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篇6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力单位管理档案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手工管理与电子管理,实施电子管理时需要采用OA系统,OA系统虽然实现了无纸化管理,但存在数据丢失、无法实现数据备份、数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难以为档案的共享及高效利用提供有效支撑。对此,应通过采用合理的方法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采用信息化的方式管理电力单位中的档案不但能够积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同时能有效节省档案管理中所耗费的财力、人力,充分保障档案安全。首先,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通道高速传播档案数据,单位中的各部门与员工可直接利用网络获取档案信息,这就有助于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另一方面,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可以让档案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在不到馆的情况下直接利用网络查询相关的目录信息与全文信息,或者是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直接整理档案数据信息,无需通过打印、复印等方式保存档案[2]。因此可以跳过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多种繁琐工作步骤,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同时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及财力。此外,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利用电子数据库取代纸质档案,避免因纸质档案受到时间、环境及温度等影响而出现模糊、遗失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2.电力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2.1加快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电力单位应根据档案管理要求及自身经营情况对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首先,要积极引进新兴档案管理技术,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模式提高电力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从而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其次,要注重利用最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能力。还可以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档案数据库,提高管理系统的查找效率,方便于档案管理人员及利用人员高速浏览档案信息,并确保管理系统可以及时、顺利发送档案信息,以建立起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的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3]。此外,应加快电力单位纸质档案的电子化进程,确保电子数据档案的全面性,以便为信息化管理构建出相对完善的平台。在收集与整合纸质档案时要注重管理好原档案,及时修正电子化档案,利用软件平台系统化管理电子化档案。在电子化档案的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可以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建设档案应用质量管理系统,规范档案信息数据接口,采用不同的数据交换分支,包括发电厂等相关单位的数据交换分支等,保证电子化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

2.2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的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则应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管理过程的实施均需要电力单位中的相关人员实现有效配合,沟通是配合的基础,所以要确保电力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实现有效沟通,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职责,在实现通力配合的基础上保障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其次,要建立起安全保障与防护体系。建立起现代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所有应注重调整或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保证在关键时刻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应急,避免电力领域中的技术科研成果及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档案信息被非法窃取。第三,应注重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用与运行过程均有统一的标准作为约束,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及有效实现档案信息共享[4]。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应包括系统操作规范体系、安全运行标准体系及技术标准体系等。此外,要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培养素质较高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人力资源。

2.3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结合电力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设计方案。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管理系统应具有全过程化管理功能,包括档案形成、利用及销毁等过程,同时应能够实现档案资料的编研、专题汇编、查询与统计功能,可以有效管理图片档案及声像档案。在设计管理系统所运用的技术方案时,可以采用OAIS系统,OAIS系统可在J2EE平台中运行,且具有可扩展与标准化的特点,适用于建设数字化档案馆。OAIS系统可支持多种数据库关系模型,包括MYSOL模型、SYBASE模型、DB2模型、SQLSERVER模型及ORACLE模型等,通讯协议包括SSL、IP、TCP程序等。为了平衡分布计算机网络中的档案数据计算、管理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及应用程序,在设计系统时可应用RMI技术,该技术能够使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数据的远程移交,将档案管理部门下级单位数据传输到主管机构所使用的数据库当中[5]。此外,在采用上述系统管理电力单位档案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步骤:第一,对单位总部与下属机构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建设,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文件管理、历史档案管理实现无缝对接。第二,应确保单位总部能够使用统一界面完成下属机构档案信息的查阅工作,同时使下属机构中的档案资源能够与单位总部的档案信息实现互联互通。第三,在充分利用电力单位各级部门档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分布式、开放性特征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规范化。

篇7

关键词: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953(2009)04003204

Overall Scheme Design on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MAO Lina,ZHOU Guiliang

(Facul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3,China)

Abstract: Basing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the paper has designed the overall scheme on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which includ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general goal and overall framework, etc.. It has positive meaning in promoting the stead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

Key words: huai'an segment of the grand canal;information navigation management;scheme design

目前淮安正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东扩南连、海河相通、城水相依、人文相融”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构筑大交通。淮安大交通的构筑需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而淮安的水路运输尤为发达,作为水路运输主

骨架的京杭运河无疑成了淮安构筑大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航管理部门运用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实现安全畅通的核心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信息资源共享有限、信息提供渠道不畅、信息规范标准不全、信息整合应用不够等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信息化效果难以充分体现[1]。本文正是基于此思想构建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设计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总体方案,建设各相关部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稳步长远发展,为京杭运河其它段的通航管理信息化建设作参考,同时也为整个京杭运河实现通航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1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从历史上的漕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及防洪灌溉干流,运河一直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运河淮安境内的航线为56.08km,南至楚州区与宝应县交界的黄浦, 北至淮阴区与泗阳县交界处。淮安20%左右的重点物资通过运河运输,淮安运河2007年货物通过量1.18亿吨,船舶通过量1.9亿吨,它是苏北运河中货运量最大、船舶运输最繁忙、经济社会效益最显著的航段,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为了进一步加强运河淮安段的通航管理,苏北航务管理处全面协调指挥和统筹安排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局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与论证,施工组织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信息化工作以快速起步和加快发展为重点,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任务,抢抓机遇,搭建框架。通过苏北航务管理处与淮安地方海事局内各部门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经过几年的建设,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水平逐年提高。使信息化工作初显成效,信息系统初具规模,有力地促进了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与发展。但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苏北航务管理处、淮安市地方海事局、淮安市运输管理处等部门之间并没有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这阻碍了各部门之间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沟通,也阻碍了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平台,设计信息化总体方案对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保障通航安全、提高通航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宗旨,坚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方针,建设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稳步发展。

2.2 总体方案设计的总目标

在充分应用先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通航管理流程,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以通航指挥中心为核心,集船舶监控、锚泊管理、智能调度、网络申报和通航信息服务为一体,建立信息高度共享、充分利用的集约化通航管理模式,实现运河淮安段的智能通航。具体目标内容包括:①研究发展方向,建立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组织机构、抓好队伍建设,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系统运行与维护体系和信息与应用服务体系,形成长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保障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②强化运行保障,充分发挥系统的服务功效[2]。建立京杭运河水上智能交通数据中心,确立在“数字运河,智能航运”中的中心地位,发挥辐射作用,创建运河淮安段智能通航品牌。通过各种信息交互方式,为船舶、航运企业、航运管理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③实施系统管理,实现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运河淮安段智能通航管理资源数据库。为运河淮安段通航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管理手段。

2.3 总体方案的框架设计

苏北航务管理处信息化以政务管理、业务协同和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统一规划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注信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动态平衡,打造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电子商务,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科学、和谐发展。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即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和应用支撑环境建设为主体,以信息应用和公共服务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和安全基础设施及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信息标准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打造数字化服务社会的智能航运业。实现对外提供快捷、方便的通航业务公共服务;对内建立统一协调、高效一致的通航生产与运行管理信息化环境。

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业务数据流程(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业务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是依托信息技术规范、信息标准以及安全、备份和灾难恢复系统的保障,以平台为基础搭建的三层体系架构。主要由基础平台、应用平台、用户平台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平台包含信息采集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两部分;应用平台主要是由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组成;用户平台包含智能通航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以及苏北航务管理处等部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三个平台通过数据和信息的交互沟通,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全过程、多手段监控、自动优化管理的综合应用,实现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

3 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实施保障建议

为了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适应京杭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建立有效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充分发挥苏北航务管理处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和保障手段,充分发挥网络管理员的作用,确保局内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工作良性推进。②积极协调相关各部门,齐心协力,针对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特点,优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尽可能合理地缩短相关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周期。同时,综合利用多种宏观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的建设。③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强化各种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有效使用以保证业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协作,重要数据和辅助决策信息及时提供到位[3]。④完善用人机制。信息化工作是高新技术工作,在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同时,引导行业相关单位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育良好的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⑤树立信息化应用先进典型部门,强化示范效应,使所有部门受到启发,从而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全局范围内创建一个信息化发展良好环境。

2)建立完善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①信息化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深远。但苏北航务管理处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充分利用网络渠道,使全局进一步深化认识,配合信息化的工作,为信息系统深入运河淮安段通航业务创造有利条件。②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筹措资金并稳定资金来源,设立行业信息化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通过项目扶持、人才培养、信息共享机制培育等多种方式,组织引导所有航运主体共同推进行业信息化的发展。③加强资金使用的引导。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进行相关设备的购置,防止“硬件先行”、“形象工程”等现象出现,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④加强信息化工程的后期投入,信息资源后继开发和系统维护费用应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保障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运河淮安段通航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主要表现为:①与人事部门加强联系,加强普通员工和专业队伍的培训,在信息化建设和引导过程中,支持各单位以应用推广的形式,提高全体业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基本应用技能,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增强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业务人员尤其是相关领导的信息化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的信息化意识,培育业务活动中的信息思维。 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基础上,鼓励航运各方重点以相关信息化工程为依托,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方式,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航运业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 懈.航道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水运,2008(1),27-28.

篇8

继2010年卫生部会同财政部按照“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选择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等部分省(区、市)开展了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后,2011年卫生部与财政部又确定北京、内蒙古、江苏、河南、湖南、云南、宁夏等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2011年度新增试点省份,目的是扩大试点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业务协同,连点成面,尽快显现卫生信息化互联互通、共享信息的成效。卫生部对新增试点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新增试点省份要尽快明确任务,细化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申请地方配套资金或专项经费,培训各级工作人员,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抓紧启动项目建设工作,确保于明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任务,实现预期目标。卫生部将跟踪做好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工作,确保互联互通、服务应用。

卫生部规划“健康卡”

在8月19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指出,卫生部决定整合现有的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为城乡居民配备居民健康卡。

侯岩指出,“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的切入点是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促进信息共享,方便居民得到全过程、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7月4日,卫生部印发《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规范指出居民健康卡是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用于身份识别,满足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的基础载体。“规范”对于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实施健康管理,确保医改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一批信息化规范

2011年,卫生部在制定一系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标准和规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先后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等。

3月29日,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方案”规范和推动适应新医改形式下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作为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的出发点,围绕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描绘了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

7月4日,卫生部印发《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规范指出居民健康卡是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用于身份识别,满足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地区和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的基础载体。

中医信息化建设引来

中医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10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规范”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中医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医药统计信息数据库、中医医疗质量监测网络,部分中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各种中医药科学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博物馆;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开始起步,部分地区构建了中医医疗服务平台;中医药科技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基本建成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了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构建了中医药信息标准基本体系框架,制修订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初步形成了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具备中医药学、信息学、管理学的复合型人才。

县级医院PACS建设全面启动

2011年的各地卫生信息化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工作,是2010中央转移支付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县医院信息化建设即PACS建设。该项工作截止2011年底,各省招标工作基本结束,进入系统建设阶段。这次县医院PACS集中采购,各省卫生厅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招标方案,大多数省卫生厅以省为单位,开展招标工作,对县医院PACS建设进行指导。

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为县医院信息化及PACS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于推动县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

2010中央转移支付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42万个村卫生室开展信息化建设,按照每个村卫生室4500元标准补助。这项工作是2011年各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2011年底基本结束,项目要求中西部各省(区、市)卫生厅局统筹安排,以省为单位招标采购硬件设施,确保每个村卫生室都有电脑和网络支付终端(POS机)。要确保以统一的软件实现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以及县级新农合管理、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机构联网,实现网上实时上报,以及新农合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网上即时结报。

新《医院财务制度》对于医院信息系统提出全新挑战

2011年7月1日开始试点,2012年1月1日在全国各医院全面应用的新《医院财务制度》充分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与控制、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

新财务制度对医院的传统管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医院管理的主旋律。面对这样的情况,以HIS为主线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引来全面的升级改造时期。以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考核为目标,实现人、财、物各类信息数据融合交互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医院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新热点。

卫生部印发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

10月24日,卫生部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

标准指出,为保障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客观、科学评价各医疗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状态、应用水平,有效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卫生部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病历发展实际,起草该标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划分为8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标准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局部的要求和整体信息系统的要求。

分级评分标准从应用范围、系统功能、医疗安全、工作效率、医疗质量等方面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分级评分标准可以考察各个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所达到的水平,区分出应用水平的差别;给出电子病历系统建设路线和发展指南,指导医疗机构沿正确路线发展电子病历;为电子病历产品分级、市场准入、评价提供基础检验规则。

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达到预定目标

“上海市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是卫生部十二五“3521”工程首批试点的五个省级平台项目之一。该项目在前期上海市医联工程、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及长宁、闵行、闸北多若干个区县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市的健康信息网。

该项目以建立上海市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完善现有信息体系,进一步实现多系统整合,探索跨部门、跨专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为基本目标,提高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卫生服务整体的质量和效率,增进卫生服务的便捷性和公平性,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信息支撑。

“上海市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对于各地开展卫生信息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医院信息化将应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篇9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概念

高校财务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各个模块进行重组,将高校财务工作与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互联网与通信系统进行整合,以实现高校财务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高效利用,为高校财务决策活动提供信息化支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为适应新时代下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全面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实现高校财务信息集中化管理。许多高校在一个地区拥有多个办学校区,并且高校在科研、行政、教学上的资金量日益增长。这些都要求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实现分级管理和集中核算。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对二级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实现多校区财务数据的实时传递,提高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的效率。

2.实现高校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在传统的高校财务信息核算和应用模式下,财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多为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其他部门人员如需要财务信息,一般会向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索要。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信息使用者诸如广大师生员工可以使用校园网进入数字化校园中,查询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动态跟踪资金使用状态。

3.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通过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化管理,信息使用者查阅和调取的信息来源于统一源头,即是经过财务部门核算和审核后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财务系统分配给的权限,实时获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了解学校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提高决策水平。

4.为各高校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各个高等学校在历史沿革、办学水平、组织架构上都不尽相同,在财务管理方面都探索出或者正在探索自己的模式。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使高校财务部门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交流各自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实现高校整体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的提升和发展。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意识薄弱,缺乏资金支持

高等学校是财政拨款类事业单位,部分领导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情况。在经费使用方面,高校领导普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都使得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开展较慢,发展相对滞后。

(二)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内控方面的隐患

在财务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无法统一规划和设计方案,导致部分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重要方面展开,也不能很好的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进行。他们只考虑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却忽视了由此可能产生的弊端和问题,因此在制度建设和内控风险的把握上,并没有同步跟上,从而导致了风险的产生。

(三)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是会计专业出身,不具备过硬、全面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理论知识及操作水平。这使得高校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是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举步维艰,开展缓慢;二是借助外力完成信息化建设后,在推广和实施时困难重重,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财务系统存在开放式的风险

高校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后,首先,会计信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可以被查阅,但也增加了其被窃取和篡改的风险。其次,非善意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软件的漏洞在互联网上对财务系统进行攻击,造成财务系统瘫痪。最后,电脑病毒可以通过邮件和恶意链接进行传播,会加大计算机系统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转变思维观念,从制度层面重视和支持财务信息化建设

财务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单纯的涉及信息技术问题,它首先是一个管理层面的问题。财务信息化建设涉及学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否与高校各部门工作相互融合,是财务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部门领导一开始就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建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专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立足财务工作内在需求,统筹规划

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高校实现财务信息建设是其应有之义。但是,在其实现财务信息化过程中,不应当盲目效仿和冒进式的推进,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统筹规划,逐步推进。信息化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标,所以在运用信息化技术时,需要充分调研学校现有的政策、组织架构、人才、管理等能否适应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

(三)加强内控建设,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规范内部控制环境,提高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加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学习,掌握内部控制相关准则和流程规范。其次,根据学校自身各个业务领域的流程环节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将传统的内部控制规范嵌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之上,充分实现计算机控制和人工控制相结合的内控模式。最后,从制度上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工作流程上减少失误的可能性,落实好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制度。

(四)加强财务数据维护工作,确保财务数据安全

高校财务信息化意味着财务数据的高度集中和共享,如若发生数据丢失和被篡改等严重事件,将会对高校财务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财务数据备份和维护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可以采用手动备份和自动备份、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等多套方案。另外,我们也要防范数据可能存在的涉密风险,通过应用VPN技术和加装防火墙等方式防范外部非法使用者和病毒的侵入,确保数据安全。

(五)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财务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

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是财务信息化的直接参与者,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有效的施行。高校财务部门在人才管理上,可以考虑通过引进具备一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批拥有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篇10

(一)坚持以运输工作为中心。军事运输是军交运输系统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能,也是交通沿线履行职能、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当前,我军正处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革、深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部队演习、训练更加频繁,国防尖端武器装备试验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运输保障需求不断增多,军事运输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军代处一定要从履行根本职能出发,坚持以军事运输为中心,努力实现保障有力。

(二)发挥军代处的参谋助手作用。驻交通沿线军代处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注重与部队和各级交通运输单位搞好协同配合,努力为部队优质、高效服务保障,严格运输计划和方案的审定,加强调度指挥和现场组织,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军事运输任务。交通运输单位要把军事运输作为重点,在运输计划的安排上、车辆的调配上、安全保障的措施上,都要体现对军事运输的优先、优惠政策,维护军事运输的严肃性和军运规章的权威性。军供系统要坚持为部队服务,切实做好部队输送中的饮食供应工作,做到部队停到哪里就供到哪里、部队需要什么就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供,千方百计满足部队的需要。

(三)确保运输安全。运输安全是军事运输工作的保底工程,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严格落实各项军事运输安全规定,加强装、运、卸各环节的安全监控,特别是对部队演习训练、尖端武器装备和危险品等运输任务,要严格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战备建设,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军交运输准备

(一)完善各类战备方案。驻交通沿线军代处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好各类战备输送保障方案和交通保障方案,要积极协助部队制订好战备输送方案,保证一声令下,能立即出动。军供系统要制订各种规模的快速供应和应急供应方案。各类方案要做到周密、配套、规范、适用,建立起正规的战备工作秩序。

(二)加强军运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交通战备和运输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部队部署调整及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和改造的规划、计划,积极配合驻单位搞好各项战备工作,在交通建设中及时、合理地提出和落实军事要求。交通运输单位要把军交运输工作和建设纳入到本单位的工作和建设之中,做到统筹规划、同步发展,重点要搞好军事专用线、军用站台、战备码头、军供站、军运备品等军运设施设备建设,要把企业的发展与军交运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企业管理和运输生产中贯彻落实好军事要求,提高军事运输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要将军代处的信息化建设纳入交通运输单位统一发展的轨道,一体规划、同步建设、全力支持。按照军事运输需要,在网络建设、信息共享、系统运行、安全保密等方面,为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军代处要紧紧跟上地方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强协调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和地方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交通沿线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