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进行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介绍了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步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效果等3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科学地提出了评价一个林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为其建立评价模型。利用该体系可科学地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所谓林业企业信息化是林业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林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林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林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可以认为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准确客观地评价林业信息化必须依靠评价体系。
1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1评价方法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通俗地说,标杆管理就是一个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其各个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最终赶上和超过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标杆,标杆分为标杆企业和标杆值两种,其中标杆企业是指在同地区、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企业,作为标杆库的成员,用来构造标杆值表。而标杆值是专家组根据一组标杆企业的信息化参数值综合确定的。
在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这两种标杆都要确立。标杆值的采用主要是设立参照基准,用于林业企业确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高低。标杆企业的确立则是为被测企业提供对比参照,便于其将具体指标与之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发现企业自身问题,为其今后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杆的确立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以逐步改进测评精确度和不断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由于林业企业性质不同,地区间的不均衡,因此,应设立地区、行业两级标杆,便于企业确定自身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改进提高;同时应根据企业性质不同,按类型分别设置标杆,如设置营林型企业标杆和生产型企业标杆,便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
1.2水平评价步骤
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筹备阶段:明确评价目的要求,选择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综合评价组。
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评价工作的工作量大小并做出相应的评价预算。数据获取方式的设计包括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普查数据、实测数据等方式。
数据收集阶段;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群体,采集评价所需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评价阶段:按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计算评价,组织专家对权重予以确定、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总结阶段: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相应的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不足之处和整改意见,并由有关部门公布评价结果。
2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不论是标杆的确立还是林业企业自身评测都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提供评测的具体参数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信息化过程涉及诸多方面。所以需要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同时.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建设指导的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方面对其实施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企业了解其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水平。并与企业的既定目标对比,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建设确定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新情况,根据企业的新目标和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为我国企业对自身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是一套通用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案,不完全适用于林业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林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必须以信息化的基本规律和林业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关注信息化要素的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信息系统状态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相关指标的有机组合,可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2.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林业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如波拉特方法和信息指数化方法,提出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由于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③差异性原则由于林业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而且林业企业自身的规模、性质也各不相同.导致了信息、化目标和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设汁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尤其是指标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以反映出不同的情况。
④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林业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指标含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⑤简约性原则:即要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但各指标间应保持相对独立,不应有明显的包容关系。
⑥前瞻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以便于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连续评价。
⑦导向性原则:由于评价体系具有建设指导的意义,因此应能够引导企业按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工作,以避免浪费、走弯路等现象的出现。
⑧动态性原则: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动态性,以便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水平的实际状况。
2. 2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对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指标则是对林业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6大类31个指标(见表1)。
3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定性指标,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1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庞大。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选取两组相关领域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中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林业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对各指标按百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组织专家研讨会,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2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
将各参数与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比较,可以得到一系列标准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尸‘二V /S.,
式中: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V—第i项参数统计得分;
S—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标准值。
将计算出的标准得分加权处理,则可得到该企业的信息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S,二艺p:·W,
式中:5,—信息化指数;
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吼—第i项指标的权重。
篇2
摘要:县级供电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成本过大,安全系数较低以及建设周期长等问题。结合庐江供电公司在开展城乡营销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vpn实现全公司网络互联的解决方案,并分析了下一步信息化的主攻方向。
0引言
随着电力信自、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始逐步建立,但基层变电站、乡镇供电听与供电公司局域网联网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县级供电企业信息系统实用化水平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这与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的目标追求以及客户的需求是极不适应的。由于乡镇供电所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地形、人员素质、资金投人等因素影响,解决远程站点联网问题成为县级供电企业信自、网络建设中的突出矛盾。
1庐江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
安徽庐江供电公司的信息化上作起步较晚,供电公司总部于x004年实现了生产m i s与办公自动化oa的单轨制运行,总部信息化运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如今,庐江供电公司总部已运行的信息系统有:生产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web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现有的服务器包括:生产服务器、办公自动化服务器、档案服务器、web服务器、财务服务器。力、公用微机80多台,每位管理人员以及每个班组都配有微机。
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深深体会到庐江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不仅可降低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成本,并在生产管理中可将所有设备信息进行分类编号,输人数据库,实行设备、设施缺陷管理,科学地制定缺陷检修计划,提高设备运行可靠度,降低故障率,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庐江供电公司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有业扩子系统、电量电费f系统、用电检查子系统、综合查询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方便与客户的交流、沟通,节约成本开支,实现科学化营销流程管理。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j’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增强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此,庐江供电公司加入了乡镇供电所营销mis应用系统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减轻了抄表人员的负担,缩短了开票时间,加强了电费电价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了营销管理自动化水平。全县17个乡镇供电听,都使用同一版本的营销mis应用系统。舟个供电听都有3台以上的微机,其中1台所长用于日常办公,另外2台分别作为用电mis系统的服务器与客户端,并兼为所里其他工作人员办公使用。其中,已有10个供电所可利用变电站的光纤系统,与庐江供电公司总部实现网络互联,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开支。其余7个供电所仍不能够实现信息化共享,这些供电所非常希望尽快网络互联。
2采用vpn方案推进供电所信息化建设进程
这些供电所若使用以前的光纤联网方式,不仅投资大,施工工期长,而且日后的维护量也多。考虑到以上原因,为尽快解决其余7个光纤未开通的乡镇供电所的网络互联问题,达到信息、共享,推广乡镇供电所的营销mis系统应用,公司决定采用虚拟局域网(vpn),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改造。通过在vpn网关中配置7个供电所的用户、密码以及访问策略,并分别在7个供电所安装vpn客户端,安装公司的mis应用系统,实现全公司网络互联。vpn技术实际上就是综合利用包封装技术、加密技术、密钥交换技术、pki技术,可以在公用的互联网上建立安全的虚拟专用网络(vpn ,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 。 vpn是一个被加密或封装的通信过程,该过程把数据安全地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这里数据的安全性由可靠的加密技术来保障,而数据是在一个开放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经过路由传送的网络上传输的。vpn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安全传输中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问题。
如果庐江供电公司全部运用光纤法来实现供电所的网络互联,每个供电所的材料费、施工费按3.5万元,施工工期10天计算,7个供电所就需要3.5 x 7=24.5万元,需要10 x 7=70天。若这7个供电所采用vpn方案,只需要购买vpn网关1台,价值3.5万元和7个客户端钥匙,价值7 x 480=3360元,5天内就能完成7个供电所安装。因此,应用vpn方案,庐江供电公司就能节省资金达24 . 5-3 . 836=20.664万元,缩短工期65天,取得的直接效益是显著的,并省去了今后光纤线路维护所需要工作量。
现在,这7个乡镇供电所均可利用vpn方案安全可靠地登陆公司局域网,在局域网下载内容的速度可达350 kb/s,生产mis系统响应时间为2--3 s,办公自动化系统浏览公司收发的文件、接受电子邮件的时间因文件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别,1 mb的文件大约需要8 s。由于adsl是非对称数字环路,所以发送电子邮件的速度要慢得多,1 mb的文件大约需要18s。从vpn方案运行效果来看,完全能够满足庐江供电公司网络发展及mis系统应用的需要。
4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目前,庐江供电所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同时,庐江供电公司在实施vpn技术后,也清楚地看出:vpn是一种虚拟专用网络,而不是一种真正的专用网络。因此,庐江供电公司打算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权限管理,无关人员无权查看、改动数据,vpn客户端的用户与密码管理等,建立起一套计算机管理操作等规章制度,使整个网络安全有序地运行。此外,该公司今后还将加大对供电所使用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力度,包括计算机知识在内的应用培训,促进操作人员更好地使用软件,提高操作人员计算机水平,也为计算机应用在企业内部得到更好地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充实培养供电听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把信息化建设中的培训工作贯穿始终,进而拓宽信息化的覆盖面,保证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让vpn技术更好地为庐江供电公司信息化、专业化、现代化服务。
篇3
【关键词】集成管理;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概念
(1)集成概念。集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例如自然界中的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现象,在多种自然因素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植物生态群落等都可以看成是集成的结果。武汉理工大学的海峰博士将集成的内涵概括为: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集成不是对集成要素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对集成要素进行重新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的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2)集成管理概念。随着系统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逐步深化,集成管理已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新热点。李宝山教授在国内首次对集成管理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集成管理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比较、选择和优化各种集成要素,以最佳的集成方式将它们有机集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更充分地发挥歌集成要素的优势。(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集成管理内涵。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集成管理概念的前提是集成和集成管理,应用的主体是企业信息化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信息化整体效果的最优化。在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将应用集成管理的理念作为贯穿其中的指导性思想,通过服务、技术、组织结构等几个层次的全面集成而达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的改进。
二、集成管理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性
(1)企业信息化发展困境。正如著名的摩尔定律所描述的那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进步不受限制。目前,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在其他方面的投资,因此,信息技术投资的效益转化问题尤其引起关注。信息技术能够转变企业的潜力毫无疑问,但是如何释放这一潜力则是最大的问题和困境。一方面企业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带来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是如何经这些信息化技术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2)集成管理的实质。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本身已经不能成为建设实施中的障碍,而更为重要的是组织与流程的变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化的应用服务等方面。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规划和思考。用集成管理的理念来系统思考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过程。集成管理的实质是使企业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以程序为核心的应用系统整合起来,实现人和应用的有效协调。(3)集成管理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化专家米歇指出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管理密不可分,系统整合期的重要特征就是搞好数据组织,或者说信息系统整合的实质就是数据整合或集成。对于米歇的研究,不难看出此前的相关研究仅仅集中于数据处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和行为这一侧面,而没有更多的研究各种信息技术的整合集成,忽视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的发展要素而与经营管理相融合的策略。
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集成管理体系的构建
(1)信息化导向中的服务集成。以服务集成为导向,要求将用户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用户更多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用户的积极参与更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得以实施的前提。以服务集成为导向,可以更多的从用户的角度思考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并能将用户的需求和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匹配,同时方便在服务过程中针对用户需求的变更来更改过程管理。(2)信息化基础中的技术集成。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支撑,同样,技术层的集成也是整个集成体系的基础。技术集成分为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智能集成。信息集成为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提供了数据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过程集成实现了工作流的自动化,为企业业务层次集成中流程的集成提供了实现的手段。在技术层次的集成中,最高的层次是各个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这样能为服务提供集成的知识、统一的界面,也就是说能为服务层的集成提供源泉和支撑。(3)信息化保障中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集成。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影响到信息化实际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借助企业信息化工程来推动组织结构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另一方面在信息化过程中,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工作可以采取局部重点突破的方式来实施。
参考文献
[1]海峰.管理集成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篇5
论文摘要:阐述了我国企业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在提供文献资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就要建立现代化信息体系的图书馆事业的结论。
企业图书馆是为本企业生产和科研服务的信息中心,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企业领导进行宏观决策、促进生产科研经营的主要知识源和重要情报信息源,图书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美国总统里根曾宣称美国每年经济总收人40%一60%是由图书馆制造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出现和其应用的普及,使得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图书馆信息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出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原因之一便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而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不小的进展,但主要是财务实现了电算化,或是产品开发、生产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只有很少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管理,经营信息化并能从中受益;而能够与外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互动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谈不上真正的信息化。很多企业图书馆仍处于手工制作,例如卡片管理,几乎所有的科技图书只能靠读者自己查卡片后再由管理人员找出。然而对于科技读者来说,在多达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藏书之中找一本书就如大海捞针。因此图书馆仅有丰富的藏书还不够,还须提高企业图书馆信息化水平。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图书馆自己的数据库,与本企业各科研实体、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领导部门连网,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满足读者的求快、求新要求。
一、藏书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信息化的前提
藏书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今社会人类知识急剧增长,各类图书文献高速出版,因此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需要的图书文献资料收集齐全,也没有必要全部收集。否则会浪费文献资源和有限的资金。在企业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协调,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各自的特色,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上各行业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非正式科技文献,他们都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由于流通渠道的非市场性、资金紧缺等原因,给完整收集这些非正式科技文献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各系统各图书馆之间应该通过馆际协调,馆际互借、互相交流,以达到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的使用,也为各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市场竞争上愈演愈烈的今天,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我国各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价格战、技术战、人才战……,如何能在竞争中“避实就虚,营造优势”这已成为当今企业保持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课题。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与经营者可从中掌握大量的实用信息,了解国内、国际技术及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企业营销策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重点加快企业上网工程的实施,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即: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主线,图书馆信息化是辅线,搞好了,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丰富的藏书和图书馆信息化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者提供了无穷尽的情报源。
二、图书馆信息化在于提高管理、应用水平
图书馆不仅要成为资料库、信息数据库,而且应当成为思想库,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还应该有计划约请各行业的专家,依托馆藏的信息资源制定远景规划,设计研究课题,为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决策机构提供超前的服务。最重要的是使已有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有效运转,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现在不少企业搭建了企业内部信息的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区域网,培养了一批具有企业管理和计算机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全面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仅限于一般对企业需要启动信息化建设以及应该产业一定作用等方面有所认识;而对于如何实施信息化进程,如何解决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上存在的困难,实施后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实际量化价值等深层次问题,还估计不够、认识不足、支持不力;企业对实施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的系统咨询论证不充分,导致后期软件子系统繁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企业目前人才匾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有效支撑企业信息化后正常运行的系统保障工作。因此图书馆管理应引进人才,加强馆藏的针对性、计划性。在争取企业领导支持、落实经费的同时,力争馆藏文献的专业对口,使文献的需求与文献的提供有效匹配。做到这一点必须深人企业实际、开展情报调研,及时了解企业产品开发战略方面的特征,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及所需的科技导向。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充分、有效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三、加强读者工作与图书馆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读者工作是联系读者与藏书的桥梁,读者工作是把图书馆收藏的大量藏书宣传推荐给读者,使藏书充分发挥作用,并对各类读者准确、迅速及时提供书刊资料,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阅读需要;要经常编制各种书目,进行广泛地宣传推荐和报道,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提供有效情报。总之,图书馆藏书的数量、质量如何,系统完整程度、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怎样,都要通过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实践来检验,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政治思想工作、图书加工和组织保管及其它工作,也是要通过读者工作来衡量其效果。所以,读者工作既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效果,又是衡量各项服务工作质量的尺度。
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传统图书馆的改造,促进管理创新,提高读者服务、迅速实现与国家图书馆、国外知名图书馆接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图书馆内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图书管理与研究的信息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98)、计算机中文字处理,结合图书分类目录和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如:编制题录快报、题录索引、文摘等)以及三次加工(如:编写综述、进展报告、发展趋势预测等),实现企业图书馆资源共享。
其次,图书馆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外各国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部提供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及时反馈到企业决策者的手中,充分选题制定具有竞争力的科研项目,为企业创造高效益提供帮助。
开展图书馆情报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外部信息采集、加工、报道体系,是推动图书馆信息化进程的必要步骤。所谓图书馆信息化进程,是指图书馆从丰富藏书和借阅图书为管理工作的重心,向以信息管理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提高图书信息化水平。
情报工作可由以下5个方面组成:①能连续、系统地与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发展变化过程和学科进步结合起来;②能针对馆藏文献的专业对口,使文献的需求与文献的提供有效匹配;③有新颖性,披露促进科技向前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动向,及时攀集最新的情报信息;④有广泛性、涉足中外科学文化各个领域,满足不同的读者;⑤时效性,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文献情报的时效性也愈短,所以情报人员应充分挖掘情报资源,提供文献的深加工资料。
充分使用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快速、大量积累图书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些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精萃信息、提高情报的使用价值,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系统科技工作者可以不耗费时间和精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资料,为科研的选项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现代化的信息体系结合在图书管理中,是科技时代的趋势和目标。
篇6
关键词: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无法得到十分有效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水利水电企业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来说,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一种十分关键的推动力量。从水利水电企业的长久发展来看,相当一部分水利水电企业会将信息化当成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论述。正因为如此,水利水电企业应该勇于挑战现实存在的困难和机遇,顺应时展和前进的潮流,力争达到水利水电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二、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不容置疑,坚持经济性原则是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必然选择之一。从目前看来,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它与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多个方面存在着十分紧密地联系。这些方面包括:操作施工设备的方式、租赁、维修、升级、替换和保养等等。实践表明,只有在大幅度减少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成本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优化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相关方面的内容,才能大幅度提升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使用效率。一般来说,当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使用效率的增长速度是十分理想的状态。
2安全性原则
值得肯定的是,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不断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地措施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践证明,无数地经验和事故教训,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使用施工设备的时候,务必牢记安全第一,这对我们的切身利益有着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另外,效率性原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三、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对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进行讨论之后,接下来,我们对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毫无疑问,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整个施工设备的实时信息,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相关方面的预案,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工费用,我们应该选择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网络,实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现代化的目标。换句话说,运用一个完整的网络,能够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另外,我们不断优化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使用,能够进一步促使信息化建设达到减少成本的目标。实践表明,对机型进行调整和配置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具体的工程和时间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力争实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效率最佳化。
2优化设备管理结构
从某种程度上说,单位管理和分小组是“谁使用,谁管理”模式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采用单位管理和分小组,能够符合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机械类型十分广泛的实际要求。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单位管理和分小组,会产生无法及时使用机械设备,重复管理机械设备的不良现象。毫无疑义,计算机优势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发挥出来。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统一管理机械设备的目标,对相关方面的程序进行科学、合理地设定,能够大幅度提升保养和维修工作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另外,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不容忽视。
四、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毫无疑义,完善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制度、优化现有施工设备的结构和加强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资料显示,施工设备是信息化管理制度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制度将整个重心放到设备上,十分有利于促使相关设备的监督记录系统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对相关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维修和保养,既要注重和强调选择较好的维修方式,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大幅度提升管理系统信息化服务水准,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适应现有的制度环境,才能不断建立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刍议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水电企业的施工成本,才能大幅度提升水利水电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进一步实现水利水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充分考虑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较为细致地讨论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之后,对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论述,接着,指出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高效地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治强.浅谈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2]崔之先,曾建,王锋.浅议降低水利水电施工设备维修成本的思路[J].科技资讯,2013
[3]欧阳章勇,张鹏.加强施工设备精细化管理提高项目部设备管理水平[J].水利水电技术,2012
篇7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信息化 预算管控
全面预算管理从企业整体战略出发,在战略逐层分解和业务计划基础上,形成了企业目标设置、预算编制、执行控制、预算分析、绩效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近年来在财政部、国资委等多部委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引进了全面预算管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化、组织规模扩大、管理半径增长,在缺乏信息系统支持的情况下,预算信息时效性、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算监控及分析的有效性等方面往往会暴露出缺陷,需要将预算管理和信息系统相结合,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来提升企业预算管控水平。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引发的主要问题
未实施预算管理系统的企业,一般将Office Excel作为预算管理工具,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由于预算管理需要多部门参与、多层级反复沟通、动态调整,Excel作为一种办公数据处理软件,与专业预算管理软件相比,难以支撑企业管理决策的需求。
(一)预算编制效率低,数据管理分散
由于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报表数量众多,预算编制工作量大。在Excel环境下,由于预算信息分别存在不同的表单中,数据是相对割裂的,预算管理部门难以高效地汇总不同格式表单,无法自动实现预算目标分解等功能,加之预算编制的分层性,在人工控制预算编制过程的情况下,不同预算单元的编制进度不统一,容易引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预算编制周期往往从上年第四季度延续到预算年度第一季度,各部门共同参与预算的效率较低。此外,在外部竞争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滚动预算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趋势,而Excel软件无法实现快速编制预算,难以支持季度或月度滚动预算的需求。
(二)预算实时控制成本高,缺乏预警机制
为了实现事前控制,需要在业务活动发生前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业务活动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由于缺乏预算监控系统的支持,预算管理部门只能通过设置预算执行台账等方式进行人工审核。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业务复杂性加大时,这种手工控制预算的成本将明显增大,不但增加预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更严重影响业务审批效率。反之,不进行实时手工监控,就不能预先掌握重要事项的执行偏差,企业缺乏预警机制,预算控制变成了事后总结分析。
(三)预算分析费时费力,信息质量差
由于EXCEL无法和企业财务软件集成,因此预算分析只能依靠手工取数,预算分析人员陷入庞杂数据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数据整理,而不能留出足够时间与预算执行部门有效沟通,分析结论很可能停留在问题表象,预算分析质量较差。同时,由于数据整理工作费时费力,分析报告难以灵活满足企业不同管理维度需求,无法对动态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预算分析周期很容易被拉长,无法满足管理层获取分析报告的及时性要求。
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预算管理系统应基于企业自身管理需求,在预算周期设置、基础数据设置、系统权限管理等方面,支持相对灵活的预算方案定义,对预算编制、审批、调整、控制、分析全流程予以支持。
(一)预算编制信息化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销售、采购、生产、运营方方面面,预算管理系统需要契合企业完整的业务逻辑,且能适应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系统功能应具有可扩展性。为了解决预算组织协调难度大、数据汇总审核工作量大的问题,预算系统需要支持自动数据分发、汇总,对编制、审核、归口汇总调整、审批等设置系统时间节点,保障预算工作严肃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企业各预算单元广泛参与,预算系统要具备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此外,全面预算最终要体现在财务预算,应尽量减少公式、规则维护工作量,自动生成各类财务预算报表。
(二)预算控制信息化要求
预算管理系统应加强事前和事中控制的力度,实时动态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具体来说,预算管理系统将预算控制和日常审批流程相结合,在业务活动发生前的审批流程中,业务发起部门负责人、预算管理部门、分管领导等相关审批角色,可以从系统中直观查询到批准预算数、已执行金额、预算余额等信息,从而参照预算执行情况决定是否准予该项活动发生。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预算管理系统可以与核算系统建立接口实现数据整合,通过仪表盘等功能,对预算执性失衡的预算项目进行预警提示。
(三)预算分析及决策支持的信息化要求
预算管理系统以企业价值分析和决策支持为最终目的,应建立维度足够丰富的数据模型,在不需要定义复杂报表、公式的前提下,支持不同维度组合的数据查询与分析。比如,销售收入数据可以从产品线、部门、区域、销售渠道、客户等多角度进行定义,在企业对销售收入的预算和实际发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企业可能会关注单一维度或组合维度的销售业绩,以及时判断是否进行销售政策调整。对于企业常用的考核指标、预算关键性指标,可以在系统中设置管理报表直接展示,以提高决策支持效力。
三、实施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一)搭建协同工作平台,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可以切实发挥预算管理在战略实施、内部协调、内部控制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企业在预算管理系统中设置统一预算方案,将销售计划、采购计划、研发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投融资计划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以统一的业务逻辑为基础进行年度预算、滚动预测,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加强业务分析管控,提升预算管理决策支撑作用
借助信息化,预算管理部门得以将预算控制、经营分析、绩效考核有效结合,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全面提升,管理层可以更直观清晰地掌控企业的运营状况,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在更充分的定量分析基础上挖掘潜在的利润增长点,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长胜.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企业工会 信息化 建设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玉普在全总十五届五次执委会议上指出,要站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把工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企业工会工作模式、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起,信息时代悄然而至,网络的共享性、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既给工会工作带来了种种挑战,同时也给进一步推动和创新工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那么,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如何认识和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工会建设中一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的任务。
1.建立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使人们运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接触信息和各种数据的可能性。单纯以传统的方式对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进行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工会组织、工会会员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我们能随时掌握组织机构和会员的变动情况,促进建立健全工会纵横网络,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
2.创新思维,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对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认识
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单位兼并成立了新的工会组织,有不少新的员工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他们对工会工作很陌生,建立起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让他们学习如何开展工会工作,并迅速获取和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建立和强化信息平台,既能很快地查阅到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条文、政策文件精神,又能及时反映自己的呼声,通过工会组织反映到各级各有关部门,迅速的解决他们所反映的问题。也是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好去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其他单位工会的好经验,也可以对如何开展好工会工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正因为工会信息化建设对职工和工会干部而言都具有实在而具体的重要性,因此也必然成为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桥梁。
3.建立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是全面提高工会各项工作的基础
建立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工会干部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学习与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拉近工会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当前,在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单纯以传统的方式对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进行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工会组织、工会会员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我们能随时掌握组织机构和会员的变动情况,促进建立健全工会纵横网络,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还有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劳模管理等大量的管理工作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组织的工作效率。通过应用网络信息化工作模式,促进工会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和本级工会与本系统上下级工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部门间信息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信息化还能给工会组织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会理论的探讨、工作经验的交流提供平台,工会需要下达的文件、通知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可以快捷地下发到各级工会,也可以迅速地收集到各基层的反馈信息,及时对工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提高工会组织的反应速度。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组织信息工作水平。信息化能加强工会组织对内对外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我们能及时了解各基层工会所发生的事情,能及时了解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要求,能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能及时把职工的要求反映到相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能及时把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建立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会维权帮扶工作水平。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科学地动态地对公司困难职工档案进行管理,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公司困难职工生活困难状况,既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翔实的资料,又能及时快捷地给困难职工提供援助;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掌握职工的反映呼声和要求,工会特别是上级工会能迅速摸准职工脉搏,贴近职工需求,能及时给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实现维权工作零距离,真正使工会成为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第一监督人”,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4.抓好企业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全面提高工会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如今,要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会构建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建设好“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工会网站建设,以带动整个工会信息化建设。
要把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为广大会员群众和各级工会信息交流的平台。既要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为广大职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服务,实现知识、资料、信息共享,使有用的信息资源自由流动;又要及时搜集职工和会员反馈的信息,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迅速反应到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要把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为为工会组织和广大会员服务平台,建设网上工会,通过开设各类人性化的网络板块,虚拟一个网络“职工之家”,弘扬劳模精神,展示职工风采,开展爱心帮困,交流先进经验,举办知识讲座等,和职工实现“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为职工提供“心对心”的服务。
通过工会信息管理系统还要建立起一个拥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意见反馈系统和上下畅通、反映敏捷、表述准确的意见反馈渠道的意见管理平台,使被动方式的信息收集逐步转变为主动式的信息开发和利用,使工会工作由“福利型”向“服务型”切实转变,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心中的“家”。
抓好工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首先要加大投入。我们不仅要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更要加大对现有工会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让工会干部懂电脑、会操作、能运用。抓好工会信息管理系统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投入,保持相适应的设备和软件水平,要保证必要的学习和工作经费。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客户;服务;9559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用电量也与日俱增,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交往日益密切。一般供电企业少则管理15万户,多则能达到30万户,为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故障维修、现场抄表、录入核算、电费回收。在这四项任务中,每项都是费时费力。由于我们参与这些工作的人员有限,而且抄核收这三项工作是在短时间内(3-5天)内集中完成的,难免出现差错和服务不到位而引起客户的不满。而且还还很难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为了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树立供电企业“大营销、大服务”的工作意识,要尽快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畅通工作流程,缩短内转时间,完善供电营业服务、建立快速反应的客户服务体系。对于客户的现场抄表、电费回收等环节,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管理瓶颈,无形中制约了我们服务水平的提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变的简单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传统的工作方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变烦为简的可能。下面简单从五个方面来说说。
一、实现95598客户服务系统深化
客户服务系统在解决故障报修、电话咨询、用电查询等方面确实给老百姓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用户不再仅仅满足于以上服务要求,有些用户提出电话业扩报装、电话缴费、短信查询、网上营业厅等诸多功能。
客户服务系统功能要更多更全面,要成为电力系统对内对外的中心。
客户服务中心应该知道所有关于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是真正的“信息”中心,客户来电询问任何事情,原则上坐席人员就能直接给客户满意的答复,因为这里是“信息”中心,他这里的信息就是最新的最全面的,不能给客户回答:“您稍等,我等会回复你!”,即使你很及时的回复了客户,作为客户也不一定就很满意,因为这回复并没有直接回答更好。
如何使客服中心变为信息中心,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信息汇总的机制。客户要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客户电量、电费和停送电信息。停送电信息比较复杂,分为计划停电、故障停电、临时抢修停电。计划停电的信息容易汇总,故障抢修停电的信息不容易汇总上来。因为管辖面积大,台区维修停电相对频繁,当然可以要求维修人员打电话通知客户中心,假若停电这个台区没有一个客户拨打95598问关于停电的事,那么维修人员就觉得这个电话打的有些多余,而且也会占用坐席人员的时间。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维修人员配备pda,无论到哪里进行维修,都需要打开pda输入: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开始时间和预计完成时间。该pda具有gps和gprs功能,输入完毕后,pda自动上报信息到客户服务中心,坐席人员在需要时就能查询到这些信息。
二、实现大客户抄表、核算、收费自动化(95598实时监控负控终端,及时催缴预付电费)
对于用电量比较大的客户,投入资金实现负控。以为这部分客户不是很多,并不需要投入太大资金。实现抄表、核算、收费日常化,不再确定固定核算日和收费日。选择成熟的软件和负控厂家。实现收费和负控装置联动。
收费工作在营业大厅进行,每天都可以进行收费,收费信息保存在营销mis中,负控中心根据每小时抄回来的电表度示自动核算电费,并对于营销mis中的收费信息判断该户是否欠费。并能按余额比例提前发送现场报警和催缴短信。若客户欠费能自动或者手动进行停电处理。
三、实现居民用电抄表智能化(95598监督抄表轨迹)
对于广大的居民,抄表问题一直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能够实现集中抄表当然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因为户数比较多,投入资金很是巨大。对于资金充裕的供电企业,可以采用集中抄表,对于不想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可以采用pda实现移动抄表。
抄表员手持pda作为抄表器使用,该手机具备手机的gprs功能和gps卫星定位功能。当抄表员进行抄表时,手机屏幕上会自动弹出当前位置的客户,录入完毕后直接上报中心,中心可进行电费核算。并能准确记录抄表员的行进路线。
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全流程;ERP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017-01
随着我国质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各钢铁企业通过建设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将质量信息与生产、销售管理进行集成,实现了检验计划的定制、产品质量数据的收集和质保书开据的一体化。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钢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业务一体化模式管理,可极大提高企业的业务工作效率,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减少数据错误,量化考核指标。
1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产品的质量证书是权威地表明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已跟国际标准接轨,是增强企业的声誉形象和竞争地位的手段之一,是参加国际贸易竞争的“通行证”,并且能有效地防止避免产品责任制引发的损失。通过设计全流程的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架构,利用不同的软件平台,设计一体化的质量管理流程。设计SAP系统接收顾客的产品订单质量要求,进行质量外设计;QMS系统支持质量内设计,APS系统进行高级排程,实现对生产订单的实时的管理;MES系统进行区域生产指挥,计质量系统进行质量数据的收集,质保书系统进行网上质保书的出具和打印。
2 设计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统一检验标准的信息化平台,进行质量数据的流通,保证质量数据的及时及准确性。设计SAP质量管理模块,对质量基础数据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数据库,在质量管理模块中进行质量主数据的设计,包括目录类型、代码组、代码、选择集、检验计划、采样方式、采样过程、检验特性、质量管理的视图主数据等。通过各系统实现检验标准的传递并将检验标准的变更及时体现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实现质量判定结果与其他业务部门的集成及信息传递。
3 质量检验标准系统化
为满足钢铁企业中,不同的质量管理模式要求,对各类物料实现不同的质量管理模式,例如对于进厂原辅料,采用按采购订单收货的检验模式,由采购人员在询报价并确定供应商后,在sap系统中创建采购订单,同时下达技术交货条款、质量检验标准、质量信息记录等相关信息,在采购收货过程中,创建检验批,进行质量检验并录入检验结果;对于铁前物料、铁水等物料都采用按生产过程的检验模式,生产订单下达同时生产检验批,检验特性与工序集成,对每个检验点进行结果记录及判定,最终收货到仓库,并传递检验结果;对于产成品的物料采用按生产订单收货的检验模式,根据客户提出的相关的检验规范及特殊需求,进行交货,同时出具产品质量证明书。
4 质量检验数据的管理
在质量管理中最主要的是质量数据的管理,只有准确的质量数据,才能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所以质量数据的保密性及共享性尤其重要。对于原料进厂检验,为防止供货商与内部人员进行弄虚作假,或者在其他检验过程中,由于委托质量检验与实施质量检验的部门非同一部门,为防止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弄虚作假,要严格把控质量数据的保密性,通过设计计质量检验系统实现对样品的自动加密解密过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结算速度。与手工加密解密过程相比较,减少人为的环节的影响,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
在质量检验过程中,通过与实验室光谱仪进行连接,设计取数据逻辑及分析逻辑,将光谱仪中检验出的数据转换为符合计质量系统要求的数据,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避免了人工录入的错误数据的产生。计质量系统将收集上来的数据,通过接口传输到MES、dss系统中,进行质量的判定,保障了产品数据的准确性。
由于半成品及产成品的质检信息量大、使用部门多、频率高,传统的依靠电话传递信息、手工接取凭证做法,容易造成信息的错报、信息滞后、以及因多次重复抄录出现的错误,同时也浪费了人力物力。使用计质量系统,就可以实现信息一次录入,各部门共享,避免了上述的弊端。
5 |量数据的追溯
质量管理中最主要的是质量数据的管理,只有准确的质量数据,才能出符合要求的产品。为了达到这一效果,钢铁企业现从半成品及产成品下线(出钢)到表面检查情况再到检验委托再到理化检验以及检验判定,开具质量证明书的全过程进行了一条龙的质量跟踪检测与记录。通过运用各个信息化平台,各级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半成品、产成品的质量情况及质量检测过程的各个环节。若出现了质量事故或质量异议,可及时查询到产生事故或异议的产品在生产、检测及发货每个环节的信息及其所使用的原料的质量情况,为分析事故或异议的原因提供依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