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1.重视设问,引导思维,调动兴趣。实践表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越多,兴趣也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设问,如“血糖的调节”一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引出,调动他们的兴趣。提出的相关问题是:(1)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葡萄糖?(2)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这些问题既涉及学习知识又引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方式多样,角度不同,发展兴趣。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除了经常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媒体外,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实践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青睐。如《基因工程》这一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将生物学原理、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历程相结合,使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科学思维方法,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脑,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指导学生浏览相应的信息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浏览和分析以及交流,获得了大量的生物学科信息,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3.点拨前沿知识,突出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科技前沿知识由于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兴趣,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生发出许多有趣的提问。如果我们把社会责任适时地加进去,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兴趣。
二、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生物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应当把对学生实事求是品质的培养渗透在生物教学中。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科技资料并汇报交流。如艾滋病病因及预防治疗的方法和进展;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癌症、心脏病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兴趣。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意识也是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加强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认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生物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实验、分析、综合能力。其中,观察、实验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与“结果”,评价,教育公平,课程文化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与行为、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确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六年来,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生物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问题、矛盾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碰撞、激荡,并日益凸显出来,使初中生物课程改革面临着困惑与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将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化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能够支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吗?
问题阐述:初中教师反映初中课程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部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欠缺;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要求不够具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确定明确具体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缺乏对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教学没有为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初中教学不受重视,开课不足之外,初中课程内容也存在与高中内容衔接的问题。例如,初中知识不够全面,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迁移应用的能力不够强等。
讨论:初中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 。上述问题反映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达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1.从知识维度分析
初中生物教育作为提高公民基本素养的普及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广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物界的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生物学的发展规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同时,初中教育还承担着为高中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而高中新课程采用模块式设计,几个必修模块选取的是生物科学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核心领域,这也要求初中课程的内容应该搭建一个基础广阔的平台。而初中课程内容中,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认识,对不同生物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对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理解等内容较少,不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
对于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学生应深入地学习。“在科学教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原则上,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更深刻地学习较少的东西。”[2] 与原教学大纲和教材相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重要概念的要求弱化。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题所附案例,全部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案例,没有针对重要概念的教学而设计的案例。虽然探究活动对于概念的理解, 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对于重要概念的学习,单纯的讲授或单纯的探究都是不够的,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为此,课程标准应提供相关的典型案例。教材应加强而不是弱化概念的学习,把横向的普遍化拓展与纵向的深入化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生物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应包括这些结果的产生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生物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生物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生物学,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体会科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理解,科学是它的历史的反映,科学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事业。” [3]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十分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对于生物学概念产生的过程重视不够。
生物学课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从来源于生活或原有知识并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有课程内容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把生活和社会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然而,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源于现实世界,又回归现实世界,还要高于现实世界,引领学生对现实世界有所超越,建构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粱漱溟先生所言:“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应成为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2.从能力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些能力要求当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新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点。但是对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常用的科学探究技能,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依据,难以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难点,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缺少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可能途径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介绍,也没有具体的案例。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应该能够以所学知识为基点,向外拓展延伸,从丰富多彩的社会中获取信息,充实自己,满足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应该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深度分析,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没有要求。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了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爱祖国、爱家乡、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健康地生活等;提出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STS的科学价值观目标。但是作为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初步建立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思想观点,如生物进化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发展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也应该作为明确的要求列入课程目标。
二、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得以落实了吗?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吗?
问题阐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给出了为数不少的活动建议,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然而,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普遍反映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部分探究活动需要时间长,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由于生物科不受重视,课下活动难以保证;有的探究活动难度大,对实验仪器、用具等硬件要求较高,可行性差;有的探究活动属于纯生物学探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讨论:国家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三大“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学习科学是种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3] 在科学课程中应该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比重,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们反映的问题,需要在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当中解决。
1.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应分层次,数量适宜,同时兼顾可行性和学生兴趣
篇3
本文试图从生物科学发展史中一些重要的发现与猜想和假设之间的关联性,来说明猜想和假设的作用,并就猜想和假设的方法进行了一些规纳和探讨,最后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对在课堂上进行猜想和假设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一些拙见,
一、猜想和假设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作用
1.撷取生物科学发展中的几朵浪花
当19世纪初,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猜想: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当两位科学家有丙酮作为溶剂,提取出膜上的脂质分子并将它们平铺在水—空气界面上,以单分子层分布时,其面积恰好是细胞膜面积的两倍,于是他们猜想: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0世纪50年代,当科学家研究DNA的分子结构时,根据其碱基特性和碱基组成,沃森和克里克大胆预测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
所有这些,无不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大胆猜测和假设,并最终通过实验检验和证明。科学研究中进行猜想和假设有如此的魅力,我们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呢?
2.生物课堂教学中猜想和假设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在科学探究中,许多成功事例表明,形成创造力的关键往往不是来自逻辑思维,而是来自于联想和灵感,也就是猜想和假设,发挥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猜想和假设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处理,产生、保持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动力。
二、生物课堂中常用的猜想和假设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当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出现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要么闭口不言,不敢猜想和假设,课堂显得很沉闷,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猜想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猜想和假设过程思维非常活跃,但一般显得非逻辑性。笔记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生物课堂上常用的猜想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觉猜想法: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在直觉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直觉来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当前实际问题与学生有关知识经验的对照比较的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直觉猜想法比较适合常见的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知识探究。
在学习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之后,我们已经知道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要分开,在预习自由组合现象时,为什么会出现重组类型的个体,学生很容易就猜想到,不成对的基因要自由组合。
2.类比猜想法:这种猜想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之间所具有的某些相似性,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迁移到另一个对象的一种推理方式,常用已知现象和过程同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相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点或联系,以此为依据进行大胆猜想:当萨顿发现在生物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而体细胞染色体也存对存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也要分离,他从这些染色体与基因行为平行的现象中,大胆猜想:基因在染色体上。
3.经验猜想法: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例如:在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问题中,双杂合的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常常不再是9;3:3:1,而是会出现9:7或者15:1或者13:3等的分离现象,根据这个经验,我们就有理由推测,只要F1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各数字之和为16,F1的基因型就应该是双杂合型的。
4.观察猜想法:有时会出现一些未知的现象,借助已有的知识我们可能不能提出合理的假设,此时我们不妨多加观察,从表象入手,逐渐揭示现象的本质。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由于我们对酵母菌这种微生物了解的知识还不够,不能提出可能的假设,于是通过对酵母菌进行呼吸时的耗氧量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的分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于是我们提出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假设。
三、猜想和假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新的课堂改革,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猜想和假设的能力,但是这种猜想和假设也不是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高质量的猜想和假设也应该符合一定的原则。
1.猜想与假设应具有科学性,应与实验现象相关、合理,事实和理论可以不完整,但猜想和假设应该能解释有关的实验事实,当孟德尔在做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他提出:生物性状受基因控制,体细胞中有成对的基因,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利用这些猜想,能合理解释分离现象。
2.猜想和假设应具有可验证性,假设只有获得科学实验的验证,才能发展为理论或学说,如果不能被验证,那只能是错误的假说,只能被抛弃。孟德尔在提出自己的假说解释了实验现象后又重复做了多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现象,都能用上述假设进行解释。
篇4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应该说“研究性学习”是布鲁纳“发现式学习”的完善和提高。学生必须采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该要的宗目。温过这种学习,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并且随着礼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生物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以观察、实验为某础的。高中生物课程倡导深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研究性学习”与生物教学,二者有着最佳的结合点。
一、开展专题活动
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小专题研究活动。研究课题可以是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还可以是验证性实验的转换和课文中为介绍有关知识作铺垫的实验拓展。在实际操作上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如关于影响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专题,以“探究低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例:现象观察(鲜肝煮熟后不能催化H2O2分解)联想并提出问题(低温是否影响酶活性)做出假设(低温下酶活性弱等)预期实验结果设计实验(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重复原则,以及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等)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实施实验结果的获取和分析(结果是否支持假设)。这一过程由学生小组讨论并实施,体现了基本的探究程序。初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辅导是必要的,否则探究就可能显得零乱无序、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又必须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错综复杂。应该告知学生:科学的过程不是一张简单的步骤表,它是不固定的、可转变的,具有独特性。
这些探究活动课题通常较小,常围绕某个学科概念或定律进行。探究课题或来自教材、或来自实际生活,活动多随堂进行,更多地体现了“稳态的探究”特征,即在一定的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发现并积累知识,原理本身被认为是正确无误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引导行动、发展思维,还必须渗透科学探究的“神”,即科学探究的求知精神、进取精神和求实精神等,以便学生从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否则研究性学习就会演变成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认为应特别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意识,养成自觉求知的习惯;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即便是科学家,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也会形成不同看法,提出不同假设);讲究证据。
二、学习生物科学史
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界奥秘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又可作为探究的对象。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界的轨迹,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问题,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和体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利用极其丰富的生物科学史材料进行探究,是开展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
篇5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设计一些如探究含磷洗衣粉对池塘富营养化的作用等易于操作的小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授课当中,我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探索性实验中,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环节中,教师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有的学生得不到清晰的四条色素带,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是丙酮加得太多,二是研磨不充分,三是滤液细线划得太细等。教师可适当地指点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实验,手脑并用,得出结论,可大大增强动手能力。
三、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物学所关注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精选一些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新情景、新材料,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因素,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广泛渗透和应用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释生产、自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运用知识、识记知识、培养能力的品质,学会“学以致用”。
四、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注重教学环节链接,生物知识前后链接到位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普遍,就是将生物教学定位在“小”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没有能够做到同等对待,即使在中考复习中,也多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开展生物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生物学习时,在生物知识基础和能力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差距,需要引起高中教师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学知识回头看
这一点在高一生物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教师要对初中生物教材进行简要的回顾,将与高中生物教学关联密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针对其中学生掌握不够到位的地方开展回头看,拾遗补缺,为学生补上这一环节,使他们顺利开展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
2.思想认识多强调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要通过讲述生物科学在经济社会建设与文明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来改变学生以往初中阶段形成的对生物学习的片面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3.操作能力再提高
生物操作能力也是以往学生生物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并顺利开展高中生物学习。
二、注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丰富活化到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只是“花架子”,“华而不实”,不愿意在教学中加以充分运用,墨守陈规。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以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信息容量大、演示方式灵活、直观性强等显著特征,现代高中生物老师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知识中许多方面是比较深奥的,学生难以理解,但是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以此为导入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警方侦破刑事案件中常用的DNA鉴定手段,由此入手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
2.有效补充教学信息
生物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光靠教材中的信息容量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生物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和“关注人类遗传病”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演示世界医学与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化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3.有效提升演示效果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但是其研究对象多为微观世界,难以采取常用的实验手段进行展示,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生物规律与解释本质,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等过程演示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三、注重教学模式优化,学习探究能力培养到位
高中生在身心发展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思维能力、自控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1.前移教学关口
高中生物教学课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果还是完全依靠课堂45分钟的时间,难以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关口前移,提高学生的自习和预习成效。学生采取“读”、“思”、“划”、“做”、“记”等方式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对照预习要求,认真开展思考、搜集资料,将一些基础性知识掌握在课堂教学之前,同时进一步明确学习重难点,增强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将教学目标编辑为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活动,逐层深入地开展自主学习。教师要对学生多开展思维方式点拨与重难点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
3.提升操作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些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实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开展教学实验,像无菌操作技术实践和发酵技术实践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简易的实验原料,提高学生操作与实践运用能力。
四、注重教学空间拓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课堂上,还要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发挥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的环境。
1.发挥课外兴趣小组的作用
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教学效率。
2.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教师在结束一阶段的教学之后,可以结合当地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家庭情况,开展一些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容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或是带领学生开展家乡生态状况调研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对家乡发展状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或意见,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篇7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应对策略和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
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8
关键词:显微镜;七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但动手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细致探究精神。要想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用好显微镜、开好头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好显微镜的意义
(一)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需要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新教材一般在开学第二周即安排“显微镜的使用”相关教学内容,这正是培养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关键时期。
又到了新学年开学第二周,按照教学安排,我们进入了显微镜相关教学内容,为了能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显微镜有一些感性认识,我准备用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指导。我让班长到实验室领了一台显微镜放到班上以备上课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显微镜放到班上以后,学生没有对它“进行探究”,原来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上课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这是什么箱子啊,里装的是什么呀?”大家一起说道“显微镜”,有一个女生却说:“百宝箱”,引得班上其他同学大笑,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教育机会,我略加思索,说道:“同学们,这里面装的是显微镜,但它也是一个“百宝箱”“万花筒”,也可以说是“魔术箱”,因为在我们打开这个箱子认识和学会了使用显微镜以后,它将为我们打开探究生物微观结构的大门,看到你所看不到的世界,在显微镜下你将看到神奇的生物世界,它会将我们领进一片神奇的世界。来,让我们用掌声感谢这位同学。老师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只是把显微镜当做教学的工具,一种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实验器材,今天这位同学的想法让我对显微镜有了新认识,她的想法赋予了显微镜“生命”,她的想法激起了我们用显微镜探究生物世界的兴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魔术箱”,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
(二)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生物学教学应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这就为用好显微镜找到了理论支撑。
(三)终身学习的需要
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学习中最重要的观察工具,在整个七年级生物学教学中,显微镜的使用贯穿始终,对学生认知和理解微观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说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用好显微镜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显微镜规范操作对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规范操作的自觉性、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态度、开发探究精神、爱护器材用具等良好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为终身致力于生物学学习的学生奠定基础。
二、如何用好显微镜
(一)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我们的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害怕上实验课,未进实验室之前,把种种不利情况考虑再三,最后退避三舍。我们的老师怕这个怕那个、怕出各种状况,学生进实验室后动都不能动,像机器人一样,完全按程序和指令来操作和使用显微镜,一点学习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不到,还怎样谈显微镜的使用,还谈什么激发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在对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培训之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但要加强巡视指导。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观察对象
常见的显微镜使用教学方法有:先通过课件进行理论指导,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对照显微镜实物示范规范使用指导;学生先自主学习,进入实验室后,师生共同探究显微镜的规范使用,及时纠正使用偏差;每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当然应根据学情等进行不同选择。七年级学生还具有许多小学生的特点:对活的、能动的对象感兴趣,所以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第一次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可以观察池塘中的一滴水,改变课本中的观察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从而做到循序渐进。
(三)拓展第二课堂
为了用好显微镜,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光靠几节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展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显微镜进行“亲密接触”去探究。七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多,兴趣容易培养,这是内部因素;国家投入加大,标准实验室的建设在增加,这是外部有利因素;现在几乎所有学校都配有实验员,许多还进行过专门培训,这是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的有利因素,当然我们生物学教师更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现在各校都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放一些书、张贴一些照片、制作一些展板。班级中放显微镜,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训练、观察、探究,这难道不是一种班级文化建设吗?当然要想使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定要选操作规范、乐意为其他同学服务、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来管理和辅导。
三、反思
生物学教学要想真正“突出重围”,就必须从生物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紧紧围绕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方法,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使生物学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课;能力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生物实验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生物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生物实验不仅在于通过教学实验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一、生物教师要加强实验的钻研,丰富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
对于观察性实验来说,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实物、样本、图片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巧妙组织。有很多实验观察材料,我们可选择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观察材料,这样既能减少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又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若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能力。
对于验证性实验来说,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常用实验器材的识别、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基础内容的教学,要讲清楚,示范到位,学生要亲自动手,反复演练。如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实验仪器,能认识它的结构、会正确使用它、懂保护它是显微镜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而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是教师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要经历从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积累领悟的反复过程,单凭看图背要点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它的使用的,需要让学生经常亲自动手操作。
二、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是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基础,只有掌握、理解步骤方法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实验前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步骤方法,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使之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准确的实验效果了。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只有发现问题,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
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对实验过程方法的死记硬背。
例如:在学习昆虫发育的时候,课本上有一题目问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对吗?学生往往认为是对的,我问:“蚕吐完丝就会死掉吗?”“不会。”有的学生思考后回答。“那成了什么呢?”我继续问,“蛹”,有的学生回答。“最后变成了蛾。”我补充道。就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掌握了昆虫发育的过程。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虽然是同学们很喜欢生物实验课,同时也是教师很难控制的课。一些学生本来对做实验很有兴趣,还制订了很好的计划,却常常因为动手能力差,导致实验操作不成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生物实验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比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到泥土里面自己寻找(可以设问: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易发现蚯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做实验的兴趣,还可以顺便观察蚯蚓生活的实际环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篇10
一、学生基本情况
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学习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习,整体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 上一篇: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 下一篇:感性与理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