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1

【关键词】教材;课程改革;充电;新课改理念;学生;关爱;难易程度;综合评价

2001年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展,我校于2003年秋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

一、教材实施概况

1.该教材的使用过程

2003 年我校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 “新课程改革培训”,当时我们试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新教材.2005年秋我又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苏教版生物新教材培训”,同年新课程苏教版生物教材在我校七年级约260多学生中试用,2006年秋该教材在我校七、八年级约500多学生中试用。

2.教学中遇到的团难

(1)新教材适当的降低了知识难度,但是知识面加宽了,教师要快速的“充电”。新教材重视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满了时代和科技的信息,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就得时时关注科学的发展。

(2)关于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有活动无实质。新教材的每一小节都安排有学生活动,使学生思维与动手、动口.认真观察等有机的结合。但教学中往往存在流于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其过程没有认真设计。②把 “对话”变成“回答”。在教学中经常易出这样的错误,把新课程中的交流变成了回答问题。③为夸奖而夸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伤他们的自尊心,老师会找任何可表扬他们的机会表扬他们的,这样的夸奖如果用下去,受夸奖会不会“成瘾”呢?且表现比这好的学生没有受到表扬会不会不舒服?但夸奖过多又会使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反而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这该如何呢?④教材中编排的有些实验无法实施。例如“酿制酒酿”应该在气温较高时,而教材刚好安排在3月份,气温太低无法试验。⑤教材内容的跳跃性较强。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教材其内容标准框架都分为10个主题,即分为10个单元。这10个单元的排序上应该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度。苏教版教材对于10个单元内容的编排上,学生普遍反映七年级教材的部分章节偏难,这我在教学中也是有体会的。建议把生命的起源、生物与环境这些内容安排在七年级的教材中。而把遗传、变异、生物圈中的人的部分内容安排在八年级学习。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普遍认为人教版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上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地方教学。

二、对该教材的综合评价

1.新教材的特点

(1)全新的教材理念。新教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难目标为支撑点和出发点,并使三者有效的整合.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增强学生在独立性、自主性.独创性等方面的锻炼,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重视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完全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2)完全面对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新教材适当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习过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教材在编写上富裕于“童心”、“童趣”,内客呈现方式生动活泼,语言简捷明快。

(3)新教材把教师引向了新的教学活动中。教材中那活跃的版式,新颖的设计.让老师找到了新课程的感觉,强化了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内容选择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多层次的需要,具有时代感。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克服了以往重“知识中心”,着重加强对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各种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

2.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欠缺

新教材有些章节安排的活动与知识联系不够密切为活功而安排,为达到每节的五个系统而安排,教学活动中感到有点突然衔接上有点困难。如:无背椎动物的类群那节中, “探究不同土壤环境中的无背椎动物。”出现土壤动物。教材编排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第六章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燃烧的小棒伸入放入新鲜的植物的锥形瓶中,小棒火苗立即熄灭,这是因为“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实际上确切说是因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灭火作用,这也是一个化学问题。其次与新教材配发的同步练习和实验报告册大部分偏难,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认为人教版配套的《整合集训》是相当好的。符合新课改评价制度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其次应该改变考试制度,取消仅凭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单一做法。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少点,课堂更开放、自由点,达到更好的课程改革目的,使课程改革提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总之,新教材推动了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们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提出以上认识与大家探讨,共同解决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搞好课改。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40-02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高效学习需求。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必须要针对当前形势制定科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创新精神有效发挥出来,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出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1 我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的指导不力 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比较注重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教学,只教授一些生物实验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教学[1]。在教学时教师的指导比较少,甚至让学生自己发挥进行实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存在差异性特点,对学习能力强、自觉性高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也许是比较好的,但对那些学生能力差、自律性较低的学生来说,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这样的教学形式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生物实验内容的兴趣,也无法提高学习能力,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生物实验教学欠缺合理的课时安排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直接进行动手实验的机会要比教学时间少。高中生物实验课程安排相对比较少,只用一两节课时间无法将实验内容完全讲完,这样使得学生无法将实验步骤、理论、方法、结果等知识理解明白,对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2]。并且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将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讲授给学生,而实验的技巧和方法没有讲授,这样会使得学生因为没学会实验技巧,只能盲目进行实验,完全失去实验的本质意义,更无法保障生物实验内容的有效性。

学生欠缺对实验教学的正确认识 现在高中教学形式主要分为文科教学和理科教学。生物学科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学科,在学习生物科目时,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生物实验学习[3]。对于文科学生来说,生物学科因为是副科项目,便应付了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一种不同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学生欠缺良好的动手能力 由于对生物实验的不重视,导致一些学生欠缺良好的生物实验动手能力,这是由于学生观念所影响的。而且由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欠缺完善的教学器材,无法做到人手一个实验器械,这样也会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4]。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简单,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不愿意进行实验活动。这是由于外在因素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由于这些因素,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无法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导致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

2 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做好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 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前,生物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让学生将教学材料进行熟读,做好课前预习准备,保障生物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教师也要将实验的材料和器械准备好。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进行实验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教师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实验,保障学生能够理解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意在进行实验时一定不要偏离实验教学内容,确保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设计好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d趣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好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师教学知识要保持一定的整体性,这样才能将生物实验教学的价值凸显出来[5]。教师要找到各个教学内容要素的内在关系,选择良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探索精神,通过不同的实验提高学生思维活跃能力,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实验教学内容。

安排好生物实验课时 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要安排合理的课程,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物实验教学意识,让学生和教师正确认识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教师要注重生物实验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将生物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增强学生实验能力。教师要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有效鼓励学生参与生物实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运用良好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生物课程,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进行自主实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并且要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结束语

在新课标下,高中要建立健全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密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保障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秋云,徐建国,胡青平.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76-77.

[2]李国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155-156.

[3]庄伟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253-254.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生物课堂 教学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在我县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县生物教师正在享受着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正快乐并痛苦着。通过一年的实施,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也正思索着如何进一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个全新的理念。生物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工场”。其实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是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导演。我们如何设计出生动活泼、富有人性课堂45分钟,这是大家都在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自己探索的教学模式与大家共勉。

1.导学案――备课模式

课堂要改革首先要从备课改革入手,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有人把它比作一朝分娩的“十月怀胎”,也有人把它比喻成建筑大厦前的“蓝图设计”。可见其重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备课分成了“导学提纲――自学难点――引导点拨――目标检测――教学反思――素材链接”六大块。其中导学提纲是教师在熟读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提纲,以供学生自学时参考使用。提纲的形式可以是问题式、表格式、填空式等等。自学难点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经讨论未解决的或发现的有疑问的问题,通过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这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引导点拨的重点。引导点拨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想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应对不同的回答,以确保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备课中采用分散难点,联系实际,有旧到新,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化难为易的方法,然后再总结解题思路。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目标检测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反思是根据上课情况找出成功、不足之处,或自己在教学中所感、所悟、所得。素材链接是一个资料积累得过程,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用书目录、或者剪报、文字摘抄等对本节课有用得素材。

2.先学后教――上课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上应做到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不是重点的不讲,过于难的不讲。到底学生哪些会,哪些不会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把课堂分成了两部分先是预习课,然后是点拨课。那么具体怎样来上这两部分课呢?首先在上课伊始,老师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题情境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然后结合老师设计的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本找出自己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有针对的讨论、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的得到提高。学生预习完成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上来,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点拨引导。在老师点拨过程中要充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存在的疑难点,对同一问题认识有争议时,可以让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大家评判比较,从中选出最优的答案。这样通过比较、鉴别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后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检测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对于检测中暴露出的问题再进行矫正点拨,以确保每节课都能做到堂堂清。

3.自主作业――作业模式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实验;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96-01

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生物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组织形式。探究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生物,学会科学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动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实践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在探究实验中,可采用“问题——探究”法。由教师设计适当的教学情景,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假设,并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分析观察,得出结论。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课本是用0. 3g/ml的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有部分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选用0. 3g/ml的浓度呢?如果用小于0.3g/ml或者大于0. 3g/ml的蔗糖溶液来分离,实验现象会否一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同的探究: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蔗糖溶液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分离情况如何?复原状况又如何?下面的表格是他们记录的数据:

从两组实验中看到:用0. l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发生轻微的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滴加清水复原较慢;用0. 6g/ml的蔗糖溶液时,分离很明显,滴加清水但不能复原;而

用0. 3g/ml蔗糖溶液时,分离较明显,而且分离速度快,有一部分细胞原生质层已经脱离细胞壁,滴加清水,复原较快,现象明显。通过实验对比得出:蔗糖溶液浓度过小,不容易发生质壁分离而且分离速度慢,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不能复原。因此,同学们得出—个结论:用0. 3g/ml蔗糖溶液最适合观察洋葱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我及时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和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重视过程,发挥主体作用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只是听老师贬味的讲,看单调的演示,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的实践,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就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创新设计,培养创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地去背、读、记,没有时间去顾及发挥自由空间“创造”“发明”了。针对新课程特点,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更使得他们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从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能长期让学生处于这种环境下,就能渐渐地培养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实验评价,拓展实验能力

篇5

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高中生物的教学课堂强调了以生为本,倡导学生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理念,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吸收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简单地分析问题不能够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影响了师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相悖。

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就要明确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要求教师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实践教学,增加和学生一起探索学习的机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反思总

结,才能有效地激发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促进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策略,必须实行创新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内化知识点,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问题意识,丰富认知,促进生物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研究,优化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注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运用不同的教育方针将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清楚,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程度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有所锻炼,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指导,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和理解能力,在关注学生个人的同时,要注意互助学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共同

发展。

二、发展生物教学策略的实施应用

1.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建立高效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要重视以生为本课堂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课堂,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单向的灌输性教育,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创设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用实物来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植物进行教学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实现现代化的生物教学

要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来提升自己,不仅从教学模式上进行大改革,还要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教学研究,通过运用不同创新性的方案进行试验比较,在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例如,Flash软件的教学,将生物学中双螺旋的形成图片转化为动态视频进行播放,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不断地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发挥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课堂要强调以生为本的课堂,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影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吸收课堂知识,掌握生物基础,而且要通过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激发自身学习的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使得生物教学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霞.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1(31).

[2]潘维.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学周刊,2011(19).

[3]黄华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才智,2011(25).

[4]汪小丽.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探析[J].才智,2011(26).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实验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中的核心任务,而实验探究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促进他们在观察、动手操作、科学思维、识图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中提出11项具体要求,其中的许多方面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实现。本文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课堂教学阶段实施生物实验有效性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设计、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以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课标》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目标。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及现存的问题

2.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课标》建议开设的实验内容在必修模块增加到了27个,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倡导探究实验,强调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具体环节,让他们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形成学习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讲授生物实验现象及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构建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体系。第三,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倡导多元评价,注重生物实验技能的训练。生物实验课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生物实验基本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需要教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地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熟练地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实施了5年,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实验课堂效率低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能合理分配实验课堂中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究的时间。有的生物实验课堂,教师受传统思想的限制,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实践时间;有的实验课堂教师放弃应有的主导地位,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自主探究,造成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二是实验课上还存在着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明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现象的记录;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只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分析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近年的生物实验会考中,仍然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实验课学习效率低,而表现出对实验考察的畏惧心理,甚至认为抽到考显微镜操作就是倒霉的事。可见低效的实验教学,连最起码的显微镜操作都没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更不用说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了。

3.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3.1多途径反馈评价机制是实验有效教学的保证

实验课上授课教师要及时完整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自评是促进学生自我监控,对本节实验课操作过程性反思和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的有效途径;互评能够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有所分析和借鉴启发。同时可以委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组织评价并成为小组实验的“顾问”。这样既提高了小组长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组内的同伴互助学习促进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帮助教师把握课堂实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多途径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把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和结束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即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实验结束时应该呈现哪些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课堂评价表,对课前准备、实验设计、仪器药品使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果记录等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落到实处。

教师在实验课的巡视过程,应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支持与辅导;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观察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和实验结果。多元评价能激活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和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实验课堂上实施具体的评价标准,进行及时的多元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完成效果。课堂多元评价比教师扯着嗓子维持纪律,强迫学生认真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评价制度下,学生在实验课结束时呈递的有效实验结果的数量明显增加。

3.2多起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实验,不单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课堂知识,也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某种仪器、器具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用课本中的实验步骤生搬硬套,教师应该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实验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独特、多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实验问题。要让学生既要知道实验方法怎么做,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观察植物细胞的DNA与RNA的分布这一实验中,可以针对实验原理、实验的选材和实验步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1)甲基绿和砒罗红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一定浓度盐酸处理样品?(3)为什么口腔上皮细胞要浸润在0.9%的氯化钠溶液中,而不能用清水?这样让学生边动脑边动手,做到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课堂提问与个别实验辅导要顾及实验室内每一个位置的学生,正视实验课堂中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关注到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在实验课中受到任课教师的辅导与交流而失去实验兴趣,学习动机减弱,实验效率不高甚至无法提交实验结果,导致无效学习。另外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是否善于进行正确、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和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质壁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按要求做了,却没有看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寻找原因:引流方法是否正确,洋葱表皮细胞是否浸润在30%蔗糖溶液中?是否蔗糖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取材时是否把洋葱表皮细胞扯破?是否由于视野太亮、反差过小而未能看清?是否取到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等等。经过教师的启发,促进学生不断查找产生误差的原因,纠正改进操作方法,直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3.3注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实验思维是实验课培养的重要目标,而探究实验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条件把教材中较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的同时实现了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的训练。例如,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一节中,如果按照教材设置为验证性实验,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实验速度很快,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后,我没有事先告诉学生桌面上样品的成分,而是告诉他们在三份液体样品中分别有稀蛋清、葡萄汁、淀粉溶液,要求他们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实验思维,先用双缩脲试剂把稀蛋清与其他两种糖类分开,再用斐林试剂把葡萄汁和淀粉溶液区分开。这对于刚开始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事实证明,把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4.结语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高效的实验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将手、眼、脑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感性认识,深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获得生物知识、认识生物规律、形成生物概念,提高各种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实验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学生实验预习的引导与监督,充分的实验器材准备及学校的实验室配置,等等。本文仅从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等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析。教师在实验课准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把握好课堂实验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北京:教育研究,2007,(6).

篇7

本节内容位于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前一节内容为跨膜运输实例,后一节内容为跨膜运输方式。前后两节内容都为生物膜的功能,而本节内容则是生物膜的结构。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什么样的功能,因此本节内容是基础,是支撑。要学好本节内容,必须让学生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观点进行科学推理。同时,本节内容还蕴含有较丰富的科学史料,利用这些材料还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实例的呈现,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一步步准确建构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事实,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在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中,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中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在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及设计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性模式,主要有“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任务的研究性学习”等。本节内容的教学选择“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即项目教学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生物膜的结构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项目来完成,即:探究生物膜中的磷脂;探究细生物中的蛋白质;探究磷脂和蛋白质的组合方式及特点。

五、教学过程

1.利用生活经验导入

苋菜是一种我们经常食用的蔬菜(图片展示),在煮过之后汤会变红,可用来清洗的清水却不会变红,这是为什么?(可能是加热后细胞膜、液泡膜等会被破坏,使色素释放出来),这说明了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为什么生物膜具有这样的功能,还得从其结构分析。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探索的历程。

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通常要研究一种结构,首先要了解其成分。

问题一:生物膜的成分?让我们先来看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

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请同学们根据现象,猜想能得出什么结论?(生物膜是由脂质构成的)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推理分析)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有必要,因为需要实验去验证)在科学探究中根据现象推理提出假说后,还需要实验去验证假说的正确性。请看资料二能说明什么。

资料二: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脂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众多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使用蛋白酶容易破坏生物膜。

请问这能说明什么?(说明生物膜中含有蛋白质)时间到了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对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出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过渡:在了解了生物膜的成分之后,接着我们该去探究什么?(膜的具体结构,脂质和蛋白质是如何构成生物膜的)

问题二:脂质的分布?

在组成生物膜的脂质中主要为磷脂,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磷脂分子。屏幕显示磷脂分子结构,介绍磷脂分子由磷酸、甘油、脂肪酸组成,磷酸构成其头部,脂肪酸构成其尾部。

资料三:时间:1917年,人物:朗姆瓦(Langmuir),实验:朗姆瓦(Langmuir)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乱,经过推挤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由这个实验可说明磷脂分子的头部和尾部有什么性质?(对水的亲和力不同,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活动一:让我们根据朗姆瓦的实验,结合磷脂分子的特点,展开想象力,尝试构建磷脂分子在空气与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请用铅笔作画。(学生尝试构建模型)参与学生活动,请同学在完成后在探讨区展示,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但这毕竟是磷脂分子在水与空气界面上的分布,而细胞膜等生物膜两侧都是?(水环境),那磷脂分子在生物膜中又该如何排布呢?

资料四: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由这个实验大家推测结论是什么?(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为双层排布)

活动二:根据以上实验结论构建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怎样排列画出来,比较那种情况下膜的稳定性强。(学生讨论并尝试构建模型)参与学生讨论并指导,请学生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脂质的排布,如果你是科学家,下一个探讨的问题会是什么?(蛋白质的分布)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六、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去主动参与构建生物膜模型是关键。本节内容利用科学史料还原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生物学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充分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领悟项目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置。以问题进行驱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能力,相互帮助,促进发展。由小组汇报展示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模型建构

前言

“模型建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生僻难懂的概念,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们而言要想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及相关教学内容是比较有难度的。构建特定的模型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通过物理模型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质的构造,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能够结合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对概念加以解释说明,通过实验模型的构建更是能够借助试验过程将很多生物学过程与相关现象重现给学生,模型构建不仅能够很好的辅助教学,也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效率。

一、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就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接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在高中生物教育中,最典型也最有名的物理模型构建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建构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典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来加深他们对于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相关的实物物理模型,这将能够很好的活化抽象的理论知识。

以真核细胞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真核细胞内部的构造以及相关特征,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构建真核细胞的物理模型。真核细胞内部结构相对是较为复杂的,也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记混或者记遗漏的地方,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通过各种材质来构建真核细胞的模型。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他们对于细胞内部的结构及特点有清晰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他们对于细胞内部各个细胞器的构造及其分布有一定程度掌握,这是一个很好的巩固与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过程。学生们对于这个动手课程显然也很有兴趣,很多学生借助面团、橡皮泥、琼脂还有各种其他材料来打造他们概念中的真核细胞,有的学生用一条扁平的彩泥经折叠后来代表内质网,有的学生将若干小球放在一起表示核糖体,学生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能力,在动手过程中其实已经将真核细胞的内容结构知识又全面的复习了一遍。

二、概念模型的构建

概念模型通常是指用具体的文字来表述与概况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模型,概念模型能够很好的化繁为简,将学生们理解过程中存在障碍的各个知识点通过简单直接的介绍方式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是有很实用的效果的。

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生僻的概念,学生们如果只是从概念入手可能很难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的要义,“伴性遗传”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很多学生首先对于“遗传”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太透彻,再加上“伴性”这个前提条件更是让他们觉得不明白。课堂上,我通过找到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的要义。很多生物课程的知识点其实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体现,在讲《伴性遗传》时,课堂上我问大家,有哪位同学是“色盲”患者吗?一个男同学举起了手。于是我接着问他,在你的家里还有别的家人患有色盲吗?男生想了想答道,他的叔叔也是色盲患者。紧接着我告诉学生,在另外一个班上也有一个男同学是色盲患者,同时他的爷爷也有色盲。有了这样的铺垫,我问学生,你们有看到过女生是色盲的吗?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都感到很诧异,因为好像确实从未听说过有女性色盲患者,这不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看着学生们对于知识渴求的双眼,于是我展开了教学。有了这些具体的并且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做铺垫,我在讲述相关知识点时学生们理解起来明显会轻松很多,这个生动的概念模型的建立很好的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实验模型的构建

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中是有很多有趣的实验的,很多生物学概念、生物学现象都是前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构建相应的实验模型,将实验过程在学生们面前重现,这将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也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

例如,在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的实验过程中,课堂上我会以金鱼藻的放氧过程做演示实验。课堂上我会将事先准备好的金鱼藻放到鱼缸中带到教室,这个实验中阳光是很重要的实验条件,因此实验最好选择日照充足的时段,这样才能保障实验成功。课堂上,当学生看到鱼缸中有小气泡不断冒出时都非常惊讶,有的学生还惊呼“金鱼藻吐气啦”。通过用试管收集放出的气体,当学生看到该气体能够使快要熄灭的木条复燃时都很兴奋,同学也深信不疑金鱼藻放出的是氧气了。这个实验模型并不复杂,然而整个实验过程却很好的见证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们在亲眼看到相关实验现象后对于实验背后的生物学原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还会设计很多能够让学生参与的课堂实验。例如,在讲骨的成分时,我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分别取两条鱼肋骨,一条放在火上烧,另一条浸泡在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然后再来称骨头质量的变化。在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础知识,从鱼骨质量的变化上能够让学生分别算出鱼骨中有机

物和无机物的比例。这个过程并不复杂,然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探究心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结 语:“模型建构”教学法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建构有效的模型能够让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点有具体而深入的了解与体会,无论是物理模型还是概念模式抑或是实验模型,都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对于相关知识要点的呈现方式,“模型建构”不仅让生物课堂更高效,也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施问华;生物模型的分类特点及构建方法[J];中学生物学;2007年07期.

篇9

关键词:生物学科 实践 体验 生活化

生物学往往与农、林、牧、副、渔这几大产业密不可分,生物学与医学关系也非常密切。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身经历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和探讨中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归结起来就是要使生物学科贴近生活,由此可见生物学科如何生活化成为初中生物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生活元素,诠释生物学科的内涵

生活的本真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学习新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学科特性的元素。在教学方案的预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关注生活的生物,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物带给他们的真实和快乐。例如在七年级开学初,教师布置学生们在花盆中种大豆,让学生每周记录下管理措施和豆子生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教学预设,目的落足于《第二单元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了种子的力量,观察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利用生活元素,上出生活化的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得生物知识、总结科研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与过程,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观与科学态度,培养创新能力。充分把握好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利用好实验室教学资源,服务教学。生物教师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他们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理念。教师要整合课本知识,结合本地特点去开展实验教学。必须有计划地做好实验的准备和预设。由于季节的原因,可以调整实验进度,选择生物(尤其是植物)的适宜季节,以免错过最佳的教学时机,使生物的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节令紧密结合,找好“生活化了的”生物学科最佳结合点。

三、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

课堂上巧妙预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情绪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生物课堂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具体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自己探究结论,总结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仙人掌没有叶子浑身长满了刺?”“为什么变色龙能变色?”等等,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问题简单化和生活化。

事实证明,巧用实例和数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主动性,是实现生物学科课堂优质高效的手段。

四、整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用技术,加强生物的实用性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结合本地的实用技术,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知识,在生活中寻找实用技术载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本地有利用大棚技术养殖食用菌、花卉、蔬菜的农民,也有牛、羊等家畜和鸡、鸭等家禽的养殖户。我和农民和养殖户打好招呼,引领学生到养殖基地参观、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五、形式多样的活动体验生活中的生物元素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目标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研究范围直指各种生命现象与生命运动规律,同时它也是各门自然科学中最有待于人类继续挖掘的知识宝库。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定位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生物学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1高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目标

1.1经历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科学的思维逻辑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科理念,探究学习更能体现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学校教育在完成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基础条件。而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的一门科学,学生需要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地知识挖掘与探究。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逻辑运用于各种生活问题的解决,并利用科学的思维完成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化。

1.2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运用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生物学科知识关注生命及其规律,是学生认识自己、感知自然的直接途径。能够让学生通过所学分析生命现象,了解生命本质,是生物学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是,生物学知识纷繁,更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认清主线,不可迷失自我。贯穿生物学的线索就是学科核心概念。“生物与组成生物的结构在不断地进化”、“生物体的结构决定功能”、“生物系统存在着调节和稳态”等基本概念以及作为支撑的各种重要概念都是学生可以通过探究领会于心的,而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或许会忘记生物学的琐碎事实,指导他面对这个世界、解决这个世界问题的都将是学科核心概念[2

]1.3理解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可持续发展

19世纪,英国引燃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导火索,随着三次技术革命在世界的蔓延,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粮食危机等问题也日益显著。学生在生活、互联网中接触到的一手信息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呼应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客观的价值取向。在聚焦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关系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基础上,衍生出的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念更能贴近学生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所正在发生的事情,让学生通过切实证据接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生物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责任。

1.4尊重所有生命的发展与演替,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大到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物圈,小到没有细胞结构的寄生病毒,涉猎的生命种类纷繁,各种生命体不断地进行着变化、消亡与再生,它们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每一种生命都拥有其存在的价值。学生需要体会刻板的知识之外所内含的深刻哲理,从而尊重每一种生命的价值,无论其对人类本身的利弊。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对人类自己,也有太多无法启迪的疑问。想要解答生命的问题,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求证,乃至终身学习,才能有所建树。

2高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课堂落实途径

2.1推进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落实型课堂

自主学习将课堂主体放在学生身上,真正的目的还在于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培训。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高等教育重在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学生应该能更早地从新情境中获取、分选信息,这种能力是传统讲授方式无法企及的。随着自主学习的推进,学生能够有机会独立应对陌生的信息,即使这种信息只是教材中的新观点、新方法,但是,却需要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提取、内化等步骤,达到学习目标。相信学生熟悉这一套流程后,同样可以迁移到教材之外的纷繁信息。但是,自主学习并非将课堂直接抛给学生,教师所尽职责会在自主探究式的课堂上显得更为重大。教师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内容精心安排,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整合,并以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在课堂上真正“留住”学生。设计切实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既经历自主知识获取的过程,也经历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聚焦于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而非主线以外的细枝末节,该原则是与上述生物学科素养目标相呼应的。案例1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节学习中,学生对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微观机制不清,为未来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与神经元间的传递埋下隐患,教师可以设计聚焦“模拟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课堂活动[3]。学生利用围棋子模拟引发膜电位变化的钠钾离子,体验在静息与兴奋状态下膜离子通道变化导致的钠钾离子分布变化,从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深入认识引发宏观变化的微观机制。这样一个模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2.2落实个性化教学,放飞每位学生

优质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学生类型,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小班化的教学班级设定更为个性化提供了便捷。“自主学习课堂”之所以能够成为标杆,也是由于其落脚点在个性化上。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加以补充和整理———问题来源于每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不怕没有解决到自己的问题,充分的讨论机制,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个性化的同时发生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之中融入了个性化理念。课堂上留住学生的注意力是让学生认为学习任务是可完成的,并且是有挑战的。这同样回归于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学过程,对教师富有挑战的是课余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占有”和个性化服务。案例2为了解决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环节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主学习的同时整理出自己的疑惑,以问题条的形式上交。教师可利用批改作业的时间,逐个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筛选出具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课上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自主解决。这样便完成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课堂,而这种课堂能够有效地落实的最大前提是教师课下对问题条的分析、整理与回应。

2.3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科特征

学好生物学的第一要务是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这种“上层”能力是无法通过教师的形容和比拟来达到的。开展学生真正参与动手操作的实验课程是践行培养学生生物学研究能力的最好方式。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生物学科的培养方向。只有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从中体悟科学家探究生物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5

[2]刘恩山.2011.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中学生物学,(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