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本质

篇1

关键词 信息化 新型财会职位 教育 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使得传统财会人员的工作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传统财会人员不再重复机械化的做着同一个工作,摆脱了计算器与账单的传统财会计算手段。可是在改变的同时,也让财会职位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次都来源于新型信息电子商务的出现。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管理的新需求,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新型财会职位信息化的目标得以实现。而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恰恰又一次让传统财会职位受到严重冲击。

在与新型财会职位的比拼中,传统财会职位无疑大败而归,传统财会所做的一切工作,除了一些只能由人工进行的工作以外,都已经可以转变为电脑代替完成。财会职业的这一巨大转变,致使传统财会职位大量减少,相关传统财会人员面临着失业的挑战。

一、 财会职业信息化的影响

(一) 传统财会职位大量消失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企业对产业全局的一个重组,取消大量不必要的岗位来增加企业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企业成本,而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对产业进行信息化的革新。

在财会方面,目前信息化财会主要以电子商务为方向,实现了多个不同步骤紧密联系的新型财会管理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可以让中间流程少很多不必要的步骤,加快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约了时间,但也不可避免的致使大量传统财会职位被取消。

信息化财会有信息化财会所带来的好处,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准确度,节约时间,减少成本等等,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工作中,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是无法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财会从事人员根据自己职业知识以及经验来作出判断。正因为此,或许传统财会职位会减少很多,但财会职位永远不会消失,而留下来的都是自身素质非常高的人。

(二) 新型财会人员的要求

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致使大量传统财会方面工作职位减少,但新型财会职位也随之诞生,例如数据库管理员等等。这些新型财会职位都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数据很敏感,特别是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还有财会业务工作要很熟悉。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之下,财会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改变自己,加强自身素质,实现新型财会工作理念的转变,只有彻底转变理念,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财会方面的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信息化财会工作环境中生存下去,才能够为企业财会管理提高帮助,为企业的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

信息化的财会工作,已经让财会工作人员从原始重复单一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也意味着这些解脱出来的人员将会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为了重新就业,也为了自身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财会工作,从事财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适应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去培养自己素质,由传统的财会理念向信息化财会管理理念转变。同时也要多学习关于信息化数据的管理,只有到达当前信息化企业的需求,才能够重新回到财会职位中来。

二、 信息化财会人才的培养

(一) 课程的改变

与传统的财会教学不同,新型财会课程必须要做出改变,增加计算机信息理念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使用新型财会职位的需求,才能够为企业所用。

学习计算机信息很重要,但作为财会人员,将财会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学习并加以分析,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对目前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些也都是财会课程所需要做出的改变。

而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财会理念学校更应该多给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实践来明白一些不懂的地方。(二) 重视基础理念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否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财会工作,财会方面理论知识基础没有打牢靠,一样不能够适应当前传统财会大量消失的特殊环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的告诉学生应该注重基础,同时在教学课程中,也做出相应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把基础财会知识学懂,才能够在信息化财会行业中,快速占据一个有利位置。

(三) 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信息化的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每天都在以一种爆炸式的速度快速增长着,财会方面学习的新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变化再变化,理论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多,这就给学生还有学校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是对学校,毕竟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制限,不可能是什么都能够教给学生。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来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财会理论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用以点概面的方式,通过某个知识点,来引申到另外一个层次上,这样学生就能够尽可能多的去接触财会方面理论知识。

篇2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随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开发水平逐年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一些先进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力求建立一个适用于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笔者所在的企业在近几年也坚持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并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先后引进了P3、EAS、Power On等项目管理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通过这几年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实践,笔者对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本质与要点

通常我们可以将一个信息化项目定义为在一定期限内,依托一定的资源,为达成一定的信息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项目的三个关键要素为:时间、资源、目标。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本质即是对项目计划、组织以及对项目所需资源的有效控制,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化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规定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绩效目标,如果要将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笔者认为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融合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管理理念,还包括企业的战略决策、组织管理和经营手段的信息化。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赢利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企业自身技术战略和实施的突破口,使信息化项目管理真正成为推动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率及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以前,必须统一企业领导和各业务部门的思想认识。这不仅涉及到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还涉及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大量实际问题。要制定明确的项目管理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扎实细致的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并找出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化系统的结合点。

二、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据笔者调查了解,我国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企业多数并未在信息化项目投入应用后达到预定的效果,能有效运行且成功实现利用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案例并不多。结合笔者参与信息化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可将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存在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跟风,在未弄清企业管理需求与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之前,就模仿其它企业搞起了信息化。

二是认识不够,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存在偏见,简单的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就是购置高级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购买高级的企业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而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设计、有效运作、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不愿意花时间和费用。

三是力度不足,企业高层往往简单地认为信息化是软件服务商和企业IT部门的事情,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协调。此外,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也未形成标准化流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未划分,组织责任不明。

四是急于求成,尚未明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范围与内容,未经需求调研、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就匆匆将项目上马,有些企业甚至直接购买的成型的信息系统,未结合企业管理实际进行修改完善便投入使用。

五是水平落后,企业现有信息化项目管理水平、建设水平和人员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对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知识的了解,未形成信息化项目管理与运行所必须的认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未养成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

不难看出,企业信息化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管理,很难取得竞争优势。为解决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成功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笔者通过对在所在企业参与信息化项目管理实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以解决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需求出发、抓住关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只要能从实际出发,真正期望通过现代化项目管理理念和手段规范企业的各项业务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及业务处理的合理性、规范性,就能迈出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第一步。

二是企业领导的决心与认知是关键。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成功实施,60%以上的工作量需要投入在管理流程、管理架构的改进上,参与项目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也是关键,因此,必须在实施之前,建立一个由企业领导为信息化项目总负责人,各业务部门领导为信息化项目各模块负责人,企业业务骨干与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企业领导与各业务部门领导负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所有重大决策问题,为技术人员与开发人员在进行项目管理与技术集成等工作时指明方向,以便实现企业管理体制与改革的相互融合。

三是技术基础工作和人员培训必须同步落实。以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虽然是像软件供应商购置的成品,但为保证该系统能符合企业管理需求,从信息化项目启动初期,便由企业内部的业务人员、开发技术人员、决策人员先后配合软件供应商参与了项目的需求调研、系统重构、设计、二次开发、项目实施推广等基础技术工作,这些基础技术工作对参与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系统设计与投入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企业内参与信息化项目的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大家熟悉管理系统的运作。

四是聘请第三方对项目进行监管。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借助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以外的第三方,如项目监理机构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跟踪与风险分析,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的防范与管控措施。

五是建立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与应用标准。随着信息化项目的逐步实施,摆在企业眼前的就是如何提高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要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就必须对信息化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流程、系统编码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一系列的标准化文件对信息化项目管理者、使用者的操作予以约束。

三、项目管理成功的必要因素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包括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这两者必须彼此配合才能成功实现企业预期的信息化目标:

(1)技术因素。首先要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不仅要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有计划、有前瞻性地进行投入,还需要对企业各类数据信息化,如:库存信息、采购凭证、费用单据、物流单、合同、公文等原始数据资料的输入、存储、管理及检索过程要转换为信息化的方式。其次是实现计算机对企业内部系统化管理,一方面将企业制度化管理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健全企业内部档案的管理;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市场信息,如物料单价等信息加以整理、统计,建立一套详尽的行业档案,以便企业及时、有效地分析市场动态,掌握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实现企业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即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通过采用合适的组织结构与体系,低成本地实现提高效率、增强创造性、提高协同工作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当时的技术环境和所能采用的管理工具与手段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一定要能与当时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并能充分利用其优良性能。因此,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弄清该系统的模式与企业的管理模式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模型。

(2)非技术因素。首先是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主要领导是否具有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及这方面的需求;其次是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机构是否稳定与合理,管理数据是否完整科学。管理本身及人员使用要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要有一支专业的实施队伍。实施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熟悉企业业务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业务模块的功能。另外还要有一套标准的系统实施的调查方法,这是标准化实施的基本要求。通过详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的产、供、销、人、财、物各方面,把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规律。

企业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实质性因素和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信息化是否能成功的实施下去,除了要有财务保障的前提,关键是企业人员的知识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知识更新比学会一种新的技术更为艰难。

四、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发展策略

按照信息化的要求,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调整与重组。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标准流程,可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物流、信息流与管理策略形成最佳组合。企业实施信息化应与信息技术建设和经营管理改善等同步进行,同时要具备准确的基础数据和高效的技术设备,系统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和高效的技术平台之上才能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信息化项目管理发展策略应表现在:

(1)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2)增强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

(3)健全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传输体系;

(4)加快企业信息管理整合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5)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及时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

(6)建立管理信用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7)统一规划和标准,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标准;

篇3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中,分析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应用,可以满足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需求,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成本优化管理,同时,可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所应当起到的积极、有利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与项目管理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内涵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针对企业生产、产品流通以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各项企业生产经营、产服监管的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有资源和周围环境,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程度,以满足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完成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自动化的过程。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一定要合理、明确,各项建设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内容之间,既要相互独立,也要相互联系,要求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做出及时、正确的响应。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想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就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形势、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甚至还要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总结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威胁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挑战。

2.企业战略与企业现状比较

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各个部门发挥关键职能,明确企业各个部门潜在关系,使企业目标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融合。同时,要结合企业现状,总结企业目标与企业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得出最佳解决办法。

3.信息化需求分析和信息化战略制定

企业要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和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制定可实现的企业信息化目标,明确企业信息化需求,根据信息化需求,指明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制定信息化建设目标。

4.信息化总体框架确定和信息化项目分解

在战略目标制定好之后,首先确定企业新的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架构,然后定义单个项目的范围、成本、收益、技术手段等。

5.信息化保障过程

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针对每个项目,制定保障计划,由其重要性排列先后次序,制定评分标准,监督项目完成情况。

(二)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的本质是,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在特定的时间、成本预算和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准确的工具,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的一种管理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要求企业在成本、时间和范围三个方面做出约束和权衡,从而在合理利用资源和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企业最终目标。它是在指定资源限定条件下,按照项目的要求以及规定,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设计合理的计划、组织安排行动的一项管理活动。项目管理一般由以下几个过程构成:

1.项目启动过程

是一个项目的起始阶段,是否将一个项目开始实施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阶段,确定项目实施团队,确定技术指标和项目目标。

2.项目策划阶段

拟定项目目标,编制项目计划方案,进行成本预算,配置人力资源,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制定项目风险预防措施。

3.项目执行过程

协调所有资源,组织完成计划中的各项工作,激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企业目标,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项目监控过程

制定项目评审标准,监控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分析总结项目偏差产生原因并及时更正,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5.项目完成过程

是项目管理的收尾阶段,是项目管理完成成果的移交阶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

1.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项目管理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项目管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项目管理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基本框架,同时,企业的信息系统也要依靠项目管理的支持。两者拥有共同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统一目标而经历的不同阶段。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实现,就是对项目管理的改造过程,企业处于不同的时期,为满足管理的需求,必须细分出许多的具体流程,在同一个信息化系统之中,组织有明晰统一的构架和定位,各个流程之间不存在重复和盲点,也就是说,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细分项目管理的过程。此外,信息化建设程度还会决定项目管理水平。总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项目管理都是为了更科学地实现企业的宏观目标而应运而生的。

2.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中各个细分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管理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此外,项目管理可以控制企业的投资成本,协调企业现有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企业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目标。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良好的项目管理团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过硬,降低企业无用的投入,减少时间成本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耗,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二、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分析

项目本身就拥有从概念形成到最终落实的完整的生命周期,项目的自身特征要求项目在限定时间之内完成既定目标。从项目本身的生命周期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需求分析和目标确立

这是项目经历的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要求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宏观市场有准确的定位,对企业自身状况仔细总结,对新产品或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认真分析,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细分,从成本、时间、效率等方面分析各个分阶段的进程,总结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实施计划的制订

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的项目计划切实可行,接下来就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要组织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团队进行项目讨论,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共同讨论出合理的计划,力求无项目重复和资源浪费。制定的计划要与企业的宏观战略保持一致,同时要兼具灵活性和可执行性。

3.计划的执行

这是项目的成熟阶段,将整个项目进行细分,要根据项目执行计划,实践新项目现实化所需要的所有活动,测试、分析和总结计划项目的可行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沟通,建立阶段性评估体制,识别新项目运行结果与项目管理目标的差距,进行调试,弥补不足,提升企业的运行功能和效率,以充分提高项目的实际价值。

4.收尾阶段

是项目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和收尾阶段,在这个阶段,应更加提防松懈的态度导致项目的失败。在这个阶段,团队领导者应组织团队成员保持一贯持续的状态,及时评估项目运营的阶段状况,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修改,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可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

在这个阶段,分析客户需求,提出项目计划,并论证该计划是否可行,认真分析讨论,筛选有价值的需求、及时终止价值不大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编制项目计划。收集信息,调查数据,提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只有对客户需求做出充分详细的分析,才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划。灵活的计划和提前分析好的风险预测,可以有效减少成本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时间耽搁,以免造成延误。

2.组织阶段

在项目开始具体实施之前,做好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整体进行分析策划。将整个项目进行细分,将细分项目下发到不同的工作小组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解决方案。团队的合作和沟通,是缩短企业目标实现时间的必要条件。

3.领导阶段

是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要整合公司所有的资源力量完成项目,对各个项目小组的完成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组织协调,确保项目准时、高效地完成。

4.控制阶段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细分,每个阶段要有严格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计划的顺利完成。企业要有严格的控制体系,及时比较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由此可知,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即启动过程、策划过程、执行过程、监控过程、完成过程,是对项目实施生命周期的细化和分解,其目的是使目标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得到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两者相比较而言,项目管理的阶段,是项目实施的固有生命周期,是固有模式,对于不同的项目,其生命周期可以归纳为同样的四个阶段;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不同的项目,可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的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管理过程,是为了达到企业目标和达到企业预期结果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或行动合理分化过程,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企业成功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项目组织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首先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企业的现状进行仔细分析,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数据的重要来源,有了这些重要的数据,企业要以这些数据作为依据,对各个细分项目进行组织,这就形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第一阶段,即信息化项目的起始筹备过程,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完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个阶段企业做好需求分析,明确项目目标,确定组织大致方向,组织人员,做好内部沟通。企业的需求分析,是企业对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资源进行分析,以便做出企业信息化项目目标。明确项目目标,确定组织大致方向,是要依据需求分析和自身条件提出明确的项目期望,明确的项目目标可以促使工作人员明确自身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缩短企业项目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做好内部沟通,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成功的内部保障,内部沟通到位,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

(二)项目计划

根据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和企业的战略需要,制定可实现的项目目标和项目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企业的项目目标进行细化,并将细化目标下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手中,分清主次关系;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众多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众多解决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并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力求做到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画出工作流程图,充分分析每一个细分项目,认真考虑每一个项目,考虑到每个项目和每个阶段可能要遇到的问题,提前提出对策,分析其实际可能性,做好流程的记录,在每个细节做到优化处理。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前提,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项目目标实现的质量,所以,良好的项目计划,是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项目实施和控制

将整体的项目计划进行分解,核算单个项目的成本。建立保障措施,确定先后次序,逐步实现项目。企业项目的实施,是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调整好人员配置,在仔细规划过后,开始执行细分项目,确保资源合理的利用。在合同达成之后,企业根据详细的项目计划,开始执行项目。它包括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的监控两个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企业领导者带领专业团队,按照项目计完成项目;项目的监控是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或者单个项目完成之后,将项目完成结果与项目计划相对比,发现计划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想办法进行修改。监控过程对于保障项目结果质量和确保项目实施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项目监控,关键在于定期地对项目实际进程进行测量,及时与项目计划进行比较,若发现差距,及时采取措施,越早发现问题,越有利于项目质量的保障。

(四)项目收尾

在按秩序结束各个阶段后,将阶段成果融合在一起,正式移交项目成果、服务或者产品,项目管理过程结束。在项目管理过程结束之后,企业可以从中总结出许多的经验教训,在企业日后的工作中,可以将这些经验加以利用,可以大大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有明确的依存关系,共同推动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将项目管理的知识融会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覆盖到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企业的项目管理,才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4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风险分析 风险防范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与实质

通俗地讲,企业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应用及网络技术为手段,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生产、经营、设计,物资等)进行各种业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存储、更新和维护。

企业信息化的宗旨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发展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质上就是利用信息化先进的、智能化的技术工具来实现企业管理目的;而且,随着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企业在提高管理档次、提升生产率、加速资金周转方面,越来越能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以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各种资源、组织机构、工艺流程等等进行重新梳理、构造的过程。它的目标是要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组织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分析

1.软件风险

1.1 软件功能风险。由于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约束、总体结构不清,信息战略错误,弄不清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系统;立项时切入点不准确,定位不正确,信息化建设策略不对,盲目追求功能完整、一步到位并在其他企业已经应用成功的建设方案,以致软件本身可能存在各种功能不足或潜在的软件缺陷。

1.2软件选择风险。管理软件常见的有两种比较极端的模式,包括较早期的对企业进行单纯的手工模仿的MIS系统和在中后期的强迫用户套用现有模式的通用产品。手工模仿的MIS系统完全放弃了对企业现状的改善和优化,而通用产品则忽略了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而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社会里,这不可避免的在信息化项目上烙上了失败的印迹。企业在软件选择的决策中很容易掉入“说客陷阱”,偏重选择知名度高、技术先进的管理软件,不能把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和业务处理过程与管理软件进行匹配,导致选择的软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难以实施成功。即使实施成功,但运行成本高,更新换代困难,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受到限制。

2.实施风险

2.1项目人员组织风险。在组织队伍时,企业易犯的两种错误:其一,以企业缺乏IT技术人员为由,将项目外包给软件供应商或商,企业只是组织力量进行验收评估。殊不知一方面,有些商技术力量单簿,甚至对软件功能根本不熟悉。另一方面,即使商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但对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系统配置与二次开发。其二,完全由企业内部的IT技术人员单独进行系统实施,没有看到内部技术人员缺乏对软件的了解及项目实施经验,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好项目的实施。

2.2项目建设工期风险。接触过信息化建设的人士都知道,一个信息系统的实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上一个比较完整的ERP系统,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甚至三四年。实践表明: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工期一拖再拖,无法按照预定工作计划的期限完工,导致项目半途而废或系统上线严重延迟,造成企业各层领导及职员对信息化丧失信心,项目成本失控。这种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项目开始时必须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阶段实施计划,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计划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延迟要查找和分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或调控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以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使整个实施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

2.3项目质量控制风险。系统上线后,企业聘请有关专家对系统进行评估验收,但这种验收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实施质量,因为,即使发现问题,如果问题出在实施初期的基础阶段,要解决问题,工作量大,可能涉及到整个系统,在后期补救时将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直接导致项目全部或部分失败。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缺乏“过程质量”的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未能随时控制实施质量。

2.4项目成本控制风险。企业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风险是:费用预算不准确,项目实施中途或结束时大大超过预算,使得企业出现资金困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影响正常运营,迫使项目中断。成本预算中常见的误区是:只看到软件和硬件费用,忽视了培训费用、实施咨询费用、维护费用。事实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后三项费用合计往往超过前二项费用之和。因此,成本预算时必须考虑全面,合理概算各项费用,制定详细的费用开支细目,并在项目进程中将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3.转变风险

3.1管理理念导入风险。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管理系统,在软件中融入了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会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可以说如果要考虑信息化,首先应该考虑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企业应用系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系统上线后,日常管理仍保持原系统的惯性,沿用原管理模式,许多管理制度没有更新。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信息化,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原来手工操作的计算机“翻版”,不可能给企业带来丝毫的本质上的变革。其结果是软件中先进管理思想无法得到体现,系统功能不能发挥作用,投资效益难以实现。其根源在于全体员工缺乏对系统内涵的理解,没有用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武装头脑,观念没有更新。因此信息化建设要从我们的管理变革开始,而管理变革势必触及企业的核心,触动个别机构的责权,其风险性是必然的。

3.2组织架构调整的风险。为适应新系统带来的改变,企业必须在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上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实施信息系统往往需要同时进行企业流程重组和改善的工作。在流程改组中,会涉及到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复杂因素,如果企业不能妥当地处理这些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企业信息化的风险防范

1.软件风险防范。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调查,对企业管理业务中内容分散、含糊不清的问题进行识别,在系统要实现的目标及管理、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可行性论证,找出(下转第12页)

(上接第47页)实施信息化的不利因素,研究改进方案,明确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可行性分析进行决策。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要防止“一切外包”的现象,把论证工作全部交给供应商或开发商去完成,企业必须自行组织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后,在咨询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可行性论证工作。

企业机体对信息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即有机融合能力是决定企业信息化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企业信息化技术方案策划应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的基础条件――资金、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条件对技术适用性的约束问题。很多企业的信息化,问题都出在盲目上。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先进性分析、技术适用性分析、技术可靠性分析及技术经济性分析等。目的是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多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的论证分析,以甄选一个正效益最大,而负效益最小的可行方案。这里的正效益最大,而负效益最小的实质是――适用前提下的先进。基于我国企业技术水平落后,管理粗放的现状,在技术方案选择时,要特别防范只求所谓先进,不注重技术适用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依企业的具体情况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先进水平。

2.实施风险防范

(1)为规避这种风险,项目队伍组织应该考虑到管理、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人才,通常最佳组合是:由具有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外部顾问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共同组成,由企业信息主管直接领导,通过项目实施经历,企业内部人员从“了解―― 熟悉―― 精通”而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专门人才,使得咨询顾问的经验与知识沉淀在企业,系统上线后不再依赖于顾问。

(2)项目开始时必须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阶段实施计划,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计划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延迟要查找和分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或调控计划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以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使整个实施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

(3)在系统实施之前必须定义项目实施各阶段目标和期望,并且尽可能量化,吸收有关专家在信息化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每个阶段完成后对实施质量作出评价,不达标必须返工;系统上线了不要急于作出结论,必须通过3个月的实践运行,使得系统的各种流程和逻辑通道都基本遍历过,效果良好,达到企业预定目标,才算合格工程。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业务流程设计企业管理,逐渐优化管理而不是追求一步到位,这样可以减少实施风险。它改变过去由技术(软件)主导企业信息化的思想,而是通过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自己的管理模式。从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角度来看,可以真正提升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效率,实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快速开发、快速应用、灵活调整,大幅度提升管理系统实施和应用的成功率及投入产出比。

3转变风险防范

篇5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没有针对信息化的内容进行优先级次序确定,对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涉及到最基本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和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硬、软件两方面的规划问题。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最重要的是完成总体数据规划工作,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总体数据规划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与核心。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多,尤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对单个企业来讲,规划相对可能比较容易,对企业集团来说就更难。煤炭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仍在建各自的应用系统,没有建立系统的思想,未对信息共享和末来的整合问题进行考虑,缺少必要的数据规划。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2.1指导思想

煤炭企业与制造业、电力等行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流程有着本质不同,自身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分散、大而全的配套模式,跨地域的集团管理,离散型的生产形式,安全为主,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等特点。根据煤炭企业规模不同、模式及管理的特点、主辅业的差异化,其信息化规划应以企业总体战略为出发点,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强调其全局性、综合性、广泛性以及主要业务及核心业务的关联性,支持企业中的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扶植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充分注意重点业务项目与具体措施的衔接,使信息化目标体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真正的融合起来,以促进投资和建设的落实。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2.2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篇6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企业信息化成为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保持永久竞争力的良药。然而,大量的文献研究资料[1-4]证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投资都能带来相应的收益,甚至出现有些企业因信息化建设而破产倒闭。这些现象都表明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采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问题。特别在21世纪人类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当电子商务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引擎时,基于价值增值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索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关联性程度,从而为企业进行信息化采纳模型选择提供指导和参考。从理论角度看,它可以拓展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领域,形成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体系;从应用前景看,它有助于提高以电子商务为发展目标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寻求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投资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和其商业价值增长保持同步,最终实现效益导向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目标。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文献的系统回顾,可以看出学者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如Paul Timmers[5]和Michael Rappa[6]从广义层面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商业模式的内在本质;李琪[7]以电子商务企业远景发展规划为基础提出了电子商务项目建设的“四流五式”模式;聂规划、刘勇军[8]系统地对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的实施与危机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基于协同商务运作从供应链视角出发,于晓胜[9]指出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包括商业模式、技术应用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危机管理模式五部分。相对而言,于晓胜的研究结论较系统、全面、科学,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

(二)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价值研究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效果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讨。就信息化应用的价值而言,目前不少学者和专家从多个角度采用不同指标对其进行考察和度量。Bacon,Janmes[10]认为支持明确的商业目标是投资IT项目的首要原因,Kathy Schwalbe[11]从财务角度对IT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其他一些学者,如MM.Parker[12]、The Standish Group[13]、李小卯[14]、徐强[15]、李清[16]等在对信息化经济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都增加了非货币性度量的指标。总体而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增强其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出现逐渐偏向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而电子商务强调各参与实体间要科学交流、相互协作。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追求协同竞争,强调合作共赢,即企业要构建以协同效应为基础的竞争机制。基于此,本文采用价值链有关理论研究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增值问题,分析探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对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和服务商所产生的作用,以及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其价值主要由核心价值、顾客价值、让渡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层面构成。

(三) 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和企业价值增值关系研究

通常而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今天的投入不一定立即就能有相应的产出,甚至有可能永远产生不了效益。这就是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投资方面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信息悖论”,即信息技术的投资虽但没有带来企业的同步发展,相反,其后续不断投入的资金和时间却成为企业前进的羁绊[17]。在总结我国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水平的基础上,司林胜[18]认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价值增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或许与我国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有关。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摸索时期。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应用认识不到位,盲目跟风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些都是源于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分析体系不科学、投资管理机制不健全,以至于信息化建设未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价值增值[19]。

二、研究框架与相关假设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针对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如何影响企业的价值增长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个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采纳模型是指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化商务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主要包括商业模式、技术应用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危机管理模式五部分;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价值体系是指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本身的价值增值作用,主要由企业核心价值、顾客价值、让渡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方面构成。

图1研究框架

为了更好地理解研究框架,在此我们对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构成和企业价值增值构成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是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其作用的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表现为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以及未来的获利方式等,具体包括远景战略、目标客户与产品定位、收入模式和利润来源、核心竞争力等。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得以正常使用和出现意外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维护的软硬件系统及其配套资源的总称,具体包括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技术开发策略和模式、软件应用系统等。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运营管理模式是指面向市场从供应链视角出发对整个企业的商务活动进行策划、分析和实现的运营过程,以及从运行层面提供的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和发生意外时能自我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机构和人员等结构保障,其能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反馈,辅助管理人员进行预测和决策。具体包括组织结构形式、商品交易方式、物流配送体系、支付方法、资源规划、控制模式、实施方案、管理方法与企业文化等。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资本模式是以追求资本增值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企业资本和其他相关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以达到资本不断创造价值的一种经营方式,其主要有传统型资本管理模式和风险型资本管理模式两种。面向电子商务的危机管理模式就是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危机预测、危机监控、危机防范及处理等活动过程。包括建立各种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危机决策与处理措施、企业与个人信息体系模式等。

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核心价值是指行业价值链节点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变革促使整个价值链结构发生变化而带来的企业价值的增值,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企业效益等。顾客价值就是企业通过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交易平台促进用户进行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达到优化顾客价值链结构,提高用户消费满意度和永久忠诚度,甚至影响潜在顾客的购买趋向等行为,由此企业得到的价值增值。让渡价值主要表现为网络经济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促使价值链上游企业供应管理效率提高、协同配合更加科学,由此给价值链节点上的核心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通过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应用可以优化核心企业的价值链,改善价值链运作效率,进而扩大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这就是比较价值。企业的正常运转,除了要和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外,还不能忽略广告商、战略咨询商、分销商、技术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银行等服务商的存在,只有统筹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平台能促使企业和这些服务商之间建立紧密的价值网络,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即为附加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本文要研究的命题及相应假设如下:

研究命题: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增值。

结构性假设

H1: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由商业模式、技术应用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危机管理模式五个维度构成。

H2:企业价值增值包括核心价值、顾客价值、让渡价值、比较价值和附加价值五个方面。

直接关系假设

H3:商业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顾客价值。

H4:商业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比较价值。

H5:技术应用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顾客价值。

H6:技术应用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核心价值。

H7:运营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比较价值。

H8:运营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让渡价值。

H9:资本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核心价值。

H10:资本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附加价值。

H11:危机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让渡价值。

H12:危机管理模式将会积极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附加价值。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主要调查企业信息化采纳模型的各个构面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的背景资料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框架中涉及到的测量量表的测度项。所有测度项都是通过对现有文献分析研判而得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我们采用 Likert 七级量表对问卷进行设计,被采访的人将会通过选择 1(非常同意)到7(非常不同意)对所答问题进行打分评判,然后将调查结果输入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分析。为了提高问卷效度,作者首先采用小样本纸质问卷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修改,并聘请有关学者和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和完善。

为了提高问卷的发放范围和回收质量,作者选择与艾瑞咨询公司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本次研究通过网络和电子方式共发放问卷 650 份,回收有效问卷482 份。问卷回答者中企业的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为86.5%;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以上的占92%;回答者所在企业性质为中小企业占42.6%。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的今天,学历高、目光远大并拥有一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企业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网络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Cronbach’s Alpha 值来衡量问卷信度的好坏,其中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则用于检查各测度项的内部一致性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全部测度项的Cronbach’s Alpha值和CR值均大于0.6,这表明调查问卷具有不错的信度[20]。另外,我们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CFA)检测问卷收敛效度,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标准化项目的负载系数、组合信度、平均变异抽取量等指标都符合效度检测的要求。

图2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为了更好地对假设进行检验,我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模型的拟合结果,我们发现每条路径的拟合相关系数较高,大部分拟合指标值都在其推荐值范围内(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理论模型与调查数据之间具有相当高的拟合度。检验的结果显示研究模型中2个结构性假设和10个直接关系假设成立。

四、讨论与结论

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项目管理 双项目管理 管理变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根据外部需求,利用信息化工具,将“变化”扭转成“机遇”,才能够迅速做出“最佳效益的决策”。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中涉及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的问题。目前人们误认为这类项目仅是一个信息系统项目,但实际上项目带来一个新的运营方式,是带着企业文化和基础管理过来的。国外的文献将生产企业改扩建过程中包括两类不同的性质的项目相关方的项目称为“双项目”(Bi-project)。本文借助这一概念,论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难点与影响因素。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双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本质上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信息技术子项目和管理技术子项目。它们性质不同却相互依赖和影响。实践表明,管理技术项目复杂,它的实施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技术项目的实施。信息技术项目要求严格,不确定性更大,决定了管理技术项目必须随之进行调整。这样也使两个子项目之间的冲突和影响加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对这两个子项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整个项目的进度、成本和效果。

双项目管理是对两个子项目分别进行管理,并且双项目中的两个子项目互相依赖的程度高。信息技术项目的实施以企业的管理流程为基础,同时信息技术项目会打破原有陈旧的管理流程,当要求变革原有的业务流程时,管理技术项目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技术项目必须在信息技术项目开始之前开工,并后完工。因为在进行信息技术项目之前,就必须做好管理准备。同时,为保证信息系统建设后的良好运行,管理工作要在信息技术项目结束后收尾。信息技术项目投入了高额的资金,管理技术工作是依赖子项目并为前者服务。因此,双项目管理仅仅采用普通项目管理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注重项目之间的沟通,充分认识风险,将子项目的不确定性降到最小。

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在没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的意义,也没有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周期、背景等问题时,就进行信息化建设了。很多项目的失败都是在狂热启动中就留下了失败的隐患。

对企业管理组织、业务流程、人员和责任等方面的变更要求高。企业要改变原有业务流程,角色、权利和责任要随之变化。信息化建设在分散责任的同时,加强了集中控制,中层经理会因权力流失而抵制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改变了工作方法和技能要求,如果员工不具备学习的能力或对自己没有信心,则会抵制。信息化建设加强了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有些人会因丧失了信息和知识的独占权而进行抵制。

项目管理者缺乏经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管理者也没有经验和隐性知识来指导项目工作,对于这种两类完全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不知道如何去协调控制,对于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基础管理

许多成长型企业的基础管理处于一个相对粗放的状态,它们通常对市场、销售、采购、装备等环节和资源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内部生产现场管理的关注。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管理进化过程,管理基础如何夯实,十分重要。从信息化的基础层面看,只有当信息在以数据为单位而不是以文档或者非自然语言为单位进行表达的时候,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才是现实的,但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管理为后盾。

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项目使组织的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在组织内共享数据和业务结果,并能实时产生和共享业务数据,所以它几乎会影响组织中的所有业务和成员。

业务流程再造是变革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对业务流程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内容也集中在企业文化与人、流程、组织系统和信息技术这四个方面。这种通过根本性的再思考,对企业实施的彻底改造,必然对企业带来震动,不仅影响员工,也影响管理者,所以面临巨大的压力,有可能危急企业的生存。

企业文化是再造管理工作的核心。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行为规范、规定、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类型的员工和企业。在管理变革来到之时,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会自觉服从企业的价值观。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出色的人本管理为组织变革扫除了很大的障碍。

及时有效的沟通

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便是沟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成功的三个主要因素为:项目相关方的配合程度、变更表达、信息技术产品和管理技术对术语的一致理解。而它们全部依赖于流畅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双项目管理过程的两个子项目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所以沟通尤其重要。实际工作中应注意:

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而信息因人而异,人们会对客观的数据资料进行主观地筛选、过滤、加工和处理。在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得信息量逐渐减少,因此要尽量消除“信息漏斗”的现象。

制定完整规范的沟通计划。完全消除 “信息漏斗”现象并不可能,但是通过建立完整规范的沟通计划对于减小“信息漏斗”的危害非常有效。除明确沟通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和时间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加强项目沟通者对双项目中多学科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是两门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有关的项目人员应了解一些跨专业的知识,有助于促进项目沟通,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保持同步进度。在安排信息化的进程时,要根据里程碑安排沟通点,根据实施状况进展及不确定性的减少,及时调整沟通计划。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大部分项目管理者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学者也提出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模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工具等,但项目管理者并没有完全掌握该类知识,同时他们认为这些风险管理方法对实际的项目管理并不适用,所以很少使用这些方法技术。

双项目管理过程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管理层面的子项目,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依赖于信息技术项目的方向,使它面临更大的风险。在双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全面考虑管理变革中遇到的障碍,做好实施准备工作;针对识别的风险因素和影响大小做多个实施方案,随着项目的实施,不确定因素减少,此时可以择优选择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双项目管理中,两个子项目分别属于信息技术产品领域和管理技术领域,并且互相依赖,加大了管理难度。在实施中,要从本质上认识信息技术产品与企业管理的特征,注重基础管理,把握企业的变革方向,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项目管理工作者还要分阶段总结项目进展和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有针对性的对两个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保证双项目管理的成功,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了信息化建设中的双项目管理问题,目的在于强调管理层面的项目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双项目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控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荣贵.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关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8

随着“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旅游企业站稳脚跟、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思想认识、信息化模式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旅游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本文针对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了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之处。

二、加强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旅游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改变传统旅游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机制,整合各种旅游信息资源,从而增强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方式,实现旅游经济的迅速增长。

加强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拓宽了旅游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快速及时地获取最新、最有效的信息资源,抓住市场机遇,才不会被市场淘汰。由于旅游业特殊的产业性质,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简化管理程序,降低成本。同时,随着旅游信息化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信息沟通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出来,中小旅游企业也将摆脱资金和条件的限制,获得与大型旅游企业同等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企业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推进,我国旅游企业基本认同了信息化建设对于旅游企业自身经营的巨大作用,也有主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愿望和意识。但是,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在价值的正确认知,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的认识和把握,没有专门的人才进行科学管理。很多旅游企业只是简单地把宣传网站的建立当作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潜在价值完全发挥出来。这些都使得旅游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二)旅游企业信息化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型旅行社,而且多数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旅行社内部的管理部门基本上都还没有形成局域网,信息化模式较为单一。随着个性化旅游趋势的日益扩大,传统的接待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旅行社的咨询服务功能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范围,陈旧的广告宣传活动和旅游产品的推销手段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总之,传统的旅游信息化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若要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就必须改变这种单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现代技术接轨。

(三)旅游信息化技术服务企业的能力差

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能够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旅游服务,并且有完整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传输网络来支撑。但我国的多数旅游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旅游消费者的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一整套的信息应用系统存在着很大差距。例如,网上信息更新滞后、信息设施建设不完全、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定制业务能力低下、旅游信息广播不到位等等。这种粗放型的旅游信息化发展不仅收益低下,而且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旅游企业信息化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就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来说,规模已是相当庞大,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却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二者发展极不协调,使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中国某些旅游强省虽然拥有数量较多的旅行社,可是这其中拥有独立网站的旅行社还不及一半;有些拥有独立网站的五星级酒店,能够进行在线预订房间的更是少之又少;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捉襟见肘,信息更新严重滞后。旅游者很难在网上获取最新的旅游信息,也很难与旅游企业进行网上咨询和交流。

四、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坚定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念,逐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深入认识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界定和重要性,去除对信息化建设固有的错误认知和偏见。必要时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明确职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他们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心,逐步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同时,旅游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深刻理解和把握自身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应当取得什么样的发展成果。尤其是中小型旅行社,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手段实现旅游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进而从粗放到集约式的转变等问题,都需要旅游企业深化和提高对信息化本质的认识。

(二)结合信息化建设实践,开拓创新旅游企业信息化模式

随着个性化和多极化的旅游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欢迎,旅游企业信息革命势在必行。要想保持旅游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旅游企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具体地说,旅行社要结合信息化建设实践和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信息化模式,着重打造本社特色。中小旅行社虽不及大型旅行社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但可以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或挂靠在别人的网站上积极进行信息化宣传和在线交易,加快自身结构转型。

(三)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职能,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也应当为之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大对旅游企业信息化技术的财政投入力度,为其提供适当宽松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体现我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功能,为旅游企业提供各种专业咨询,保障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对旅游企业信息化与经济水平的匹配程度

结合旅游信息化的特点,构筑旅游信息网络,缩小旅游企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提升旅游企业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企业取得更高、更快、更强发展。因此,广大旅游企业应依据当地旅游特色,有步骤、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内容。同时,加大对旅游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管理思想,充分运用改革创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发展的新思路,促进旅游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语

篇9

答:这几年,企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决不是说配几台计算机、联上网、打印些报表就叫信息化,信息化实际上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据了解,企业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分立的单项应用系统,如利用计算机辅助的生产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单个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等;在此基础上,将各单项应用系统集成,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应用下再造生产流程,形成完备的企业内联网;之后,通过在互联网上设站,推行电子商务,使企业内联网与互联网融合,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从本质来说,就是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广泛应用。

中小企业为什么需要信息化?

答:中小企业要想在国内乃至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信息化势在必行,它将成为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入世后,中国企业将不得不在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下进行运作,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以及网络应用水平都比较高。中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网络应用水平,才能真正和国内同行、国外企业对话和竞争。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将使企业获取更加广泛和快捷的信息,生产力和生产率都得到提高,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将得以极大地提高。

中小企业如何来界定?

答: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在2003年2月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因此在谈论“中小企业”,或者“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时,要基于一个统一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哪方面入手?

答:一是利用内部网络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企业利用计算机和企业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达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

二是从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系统开始。财务软件在我国的发展较早,现在大多完成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发展,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事业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阶段,所以在中小企业推广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没有风险。

三是设立企业网站,探索电子商务。企业上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网站在现代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由于因特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建立门户网站,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更有助于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沟通及互动交流。

实施信息化要达到哪些基本目标?

答:设计开发出企业信息门户产品,利用最先进的信息门户技术、报表技术、在线分析技术等将企业的信息资源统筹管理,让老板能够通过信息门户产品洞察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做到企业盈亏心中有数。使得企业领导能够快速及时地掌握信息、数据、资料、工作安排、和企业内部的各种应用系统。

信息化从哪些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答:企业自身不仅要考虑管理模式,而且要树立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概念。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建设了局域网或小的信息系统,希望IT开发商所提供的产品在扩展性和兼容性方面要更强,能够在多种数据库平台上展开应用,并且可以方便地与其他系统进行连接。开发商在为企业用户建立信息系统前,最好能提供一个案例形式的详细设计方案,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与用户共同探讨适合企业管理模式的实施方式。要想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开发商与企业之间要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在维护服务、二次开发改进等过程中都能与企业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企业领导层的支持,就能够最终建设起质量较高的信息系统。此外,IT厂商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扩展应用的平台标准,使用户安装后可以随时在其上嫁接多种形式的应用,这样系统的拓展性、适用性就比较好,与用户的需求结合得就比较紧密。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困惑?

答:一是买了产品后不知道怎么用,二是不知道几年之后还能不能用,三是不清楚究竟能够应用到什么程度,而这些也是IT厂商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首先,IT厂商要了解企业用户所处的竞争环境如何,生存点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要为他们设置哪些实施方法和步骤,如何保证收益和利润。IT厂商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竞争压力,从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运作时间的缩短等方面提高其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用户才会感受到厂商的产品是真正为其着想的。其次,要帮助企业用户搭建好系统,并在建设实施、运营维护、日后扩展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中小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这就要求IT厂商多为他们提供一些与其需求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信息化如何快速见效?

答:快速见效,就是要快速创造效用。而效用是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其中收益指标可以通过财务收入、财务成本等可以量化的收益指标和业务改善、战略价值、使用的方便等无形收益来衡量。

快速提高收入: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不愿意为了实施信息化影响企业快速发展。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快速实施,使企业在更短的时间里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业务处理效率和盈利能力,就像快速奔驰的赛车比竞争对手更快的更换轮子,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快的增长。

快速降低成本: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能够快速搭建企业财务和业务的监控平台,针对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优化组织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成本,快速实现存货及物料成本控制,有效的控制管理费用。

快速改善业务流程:企业最欠缺的是基础管理,而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可以业务流程的快速配置、业务模块的快速配置、用户多语言的快速配置。

篇10

论文摘要: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形势下需要开展知识管理这一新课题,广大中小企业大都感觉找不到着手点。本文立足知识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可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入手,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希望能对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居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50%左右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受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企业能系统和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信息化建设人手,夯实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循序渐进推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策略。

1.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1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营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1.2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在企业或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竞争和挑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导入

要开展知识管理,首先是要让企业的员工都了解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导入。

1.2.2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总体上监控和管理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最上层。主要包括:总体经营规划、总体质量监控、总体产销监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这些监控和管理贯穿于知识管理工作链,并为工作链服务。

第二,支持业务工作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中间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体会与方法、工作计划总结、工作成果(报告、报表、结论)、工作相关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工作制度以及专家头脑中知识等。

第三,基础方法理论和基本产品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基层,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层支持。主要包括: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产品知识、产品介绍、产品基本特性说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结构。

1.2.3企业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的过程包括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引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等。这些分步过程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平台。

1.2.4知识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明知识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制度或运行机制来保障。

2.中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来源。但近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内外严酷市场竞争环境,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实施知识管理虽然是广大企业寻求发展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对于85%以上以传统产业领域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对知识管理这一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感觉到象是画饼充饥,一下子难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着眼点。

3.推进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识管理是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落后,市场信息陈旧,缺少现代的传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这就注定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知识管理从信息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如果说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就是知识。所以,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这种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基本架构

4.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生产技术装备、原辅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使企业能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运营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企业与市场有效沟通的业务运营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便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3)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实现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程交互衔接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将进一步朝着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临时性、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小组为主导、扁平化运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发展。

4.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途径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解决方案与大型企业有明显不同。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起点低,不能照搬大企业“高投入、长周期”的信息化模式,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寻找一条经济、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笔者认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应该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ASP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J]~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象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ASP模式在满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需求方面,同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基本一样,诸如寻找客户、扩大市场、财务电子化、生产计划、销售和存货信息管理等,AsP模式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一些传统方式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多地点管理、多分支机构、扩展应用和升级换代等,ASP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解决方案。ASP服务商,与网络营运商、咨询顾问公司、公共服务公司以及应用软件供应商,形成稳定、强大的服务联盟,可以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平台租用,使企业减少信息化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致力于本业发展。在国外,AsP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6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sP模式。可以断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AsP模式,定能成为国际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