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归纳范文

时间:2023-08-16 17:3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知识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

篇1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全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

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

篇2

【关键词】:创新性教育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

在此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定位的认识、思考从创新性教育的内容和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变两个方面诉诸笔端,祈有益于同行的创新性教育。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 ?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2]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篇4

关键词:开卷考试;历史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8-02

初中历史科目在江西省的中考中采用开卷考试形式的几年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考试要求明确、内容全面、试题规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然而,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并影响了历史教学。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

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你多考我就多学,你少考我就少学,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练习很多同学直接抄答案,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主科”教师,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搞好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放弃、不懈怠。

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

对于考试,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在书上,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开卷考试科目时,很多同学把大量资料带入考场,考试一开始,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手忙脚乱,耗费大量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积累,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于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而不是抄袭!

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

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考察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加上中等难度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考试之后,其命题思路有迎合高考之势,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有复习,有模拟,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四、重“开”轻“闭”,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意思是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开”眼翻书,不愿意“闭”眼“关”书,什么也不装入大脑,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关”上书,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所以什么也不用记。相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的很多知识点离不开记忆。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的知识点:(1)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常识性知识点;(2)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4)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5)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以点带线带面,通过以上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

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

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的进行联系拓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以致用。

六、重“知识”而轻“创造”

2012年中考命题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篇5

一、“点面交叉”法。拓展历史知识内容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二、“知识串联”法。提高历史知识记忆效果

知识串联法,就是围绕一条历史线索,把有关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连接起来,系统讲清楚。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穿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三、“语文教学”法.把历史课讲深透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讲得更加深透,取得良好的教学的效果。如,我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场景,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实践证明,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是有很多益处的。

四、“对抗辩论”法。突破历史教学难点

我在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对抗辩论”,破解历史教学的难点,很受学生欢迎。每次讨论前,我都要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还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一自由争论一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为了驳倒对方,学生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五、“教学技能训练”法.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侧重把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环节。一是精心备课。我在实践中注重“备教材”,知道“教什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备学生”,明确“为什么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备方法,掌握“怎么教”(开头、中间、结尾)。这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二是创新上课方式。我一直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突出“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做,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途径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涛涛不绝的讲解,学生则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更新教师对学生的观念。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强,想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探索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最后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属于过去,是不能更改的,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所以课堂上没有必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考试前突击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越与学生的认知接近,教学效果就会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就越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是过去式的,但教学内容的呈现则可以活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会使教学内容更显丰富、生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这样历史教学就不在枯燥无味。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生活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交通工具,但这些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影响是怎样的,可能不太了解。所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也可以了解交通工具是如何影响社会生活的,也能拿交通工具的过去与现在的影响进行对比,从而深刻理解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其次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本土历史进行教学。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独特的内容,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地名的历史来历、风景名胜的来历等,教学中加入这些本土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情趣化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这方面的工作有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

首先借助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愉悦、启善的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排历史短剧、创设情境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其次教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精彩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包括与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课本历史知识。当然引入课外历史知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多角度了解那段历史,拓宽学生视野。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景性和激发性,用精彩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情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策略创新化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社会责任感 关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19-02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很多人都在社会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在自我利益的选择和集体利益的实现之间徘徊,丧失了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部门,中学更应该发现这个问题,重视这个问题,抓紧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理想、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历史科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开展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过程,明白国家发展的艰辛,从而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断地推进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初中历史教育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状况,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一 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去努力地践行社会责任感,将践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行动,而非是说说而已。

1.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中国的历史波澜壮阔,风云起伏,初中历史对中国各时期的历史都有一定的介绍,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使学生们产生历史观念,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其次,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能够让同学们明白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我们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非常伟大、不可低估的。让学生们通过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深刻地明白这一点,能够促进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历史发展中的责任,即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从而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最后,认识中国古代史异彩纷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史,而则是血泪史和奋斗史的交融。学生们在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个时期历史的对比学习,能够树立起统一的民族感情,从而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能够在国家和集体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而非是袖手旁观。

2.初中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由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到社会责任的践行是需要一段时间和距离的,而由践行到主动践行就更需要一段时间了。学生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让学生们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目前,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社会产生剧变,而人们的心理由于其自身的迟滞性,没有能够发生转变,或者说没有发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的转变,产生了人们普遍社会责任感较弱,只顾自己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的现状,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制约。教师通过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加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践行社会责任感中获得社会需要的满足,进而促使其不断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整个社会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和践行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

1.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社会责任感培养充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

初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初中生历史责任感的良好阵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社会责任感,能够促使学生们以历史的视角为出发点主动建立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历史知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历史时间点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记忆之中,没有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作用。例如,在对中日的一节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教师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概况,然后就让学生们进行知识点归纳记忆,比如战争发生的时间、起因、后果等,却没有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充分地融入历史教学之中,没有让学生们思考或感受如果自己处于邓世昌当时的环境之中能否做出相应的决策?这种没有将社会责任感充分融入历史教学之中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作用,使历史教学没有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

2.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相脱节,使学生们不能感受并且树立社会责任感

认识历史是为了以古为镜,让学生们从历史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发现一定的规律,从而充分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促进自己不断地按照规律的要求进行发展。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将现实问题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明白如果现实社会中发生相应的事情,自己应如何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去应对。但很多初中历史教师没有将现实问题融入进历史教学中的意识,出现了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相脱节的现象,使学生们没有办法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更不能具体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感知社会责任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但是,很多教师认为历史是死的,除了教师的教授,学生没有办法发挥主动性去认知历史,所以,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并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能够收到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效果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历史进行感受,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社会责任感承担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例如,在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可以让学生们说说如果自己是大禹会怎么办?自己是否认同大禹的做法?大禹选择了国家,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是否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就一定要有牺牲?如果大禹不去治水会怎样?等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明白社会责任感承担过程中需要付出的牺牲以及受益群体的巨大,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树立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仅仅通过历史知识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指出在相应的热点问题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使学生们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由更加明确的了解,进而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关系密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学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不断地建立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不断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篇8

曾金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两江中心学校 广西 南宁)

【摘 要】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 纵横 联系 农村初中生 学习兴趣

经过十年的初中历史科教学,我认为,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要依据初中的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下面谈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指导学法,打好学习基础

"施人以鱼,不如施人以渔",初中历史课时少,知识内容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依据课堂教学的规律,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把握好教学的最佳心理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教材的实际,必须真正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组织好活动。

1.明确目标,传授历史的学习方法

"得法则事半功倍",为此我十分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课本插图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方法等等,来争取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为此课前我总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预习效果,让学生主动自学,获取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伴着思考去读书,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同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听好课作充分的准备。

2.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形成结构系统

课本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必须让学生把课本读熟,灵活运用,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从而举一反三。历史知识多,系统性强,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将知识分类归纳,按系统掌握,就能很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发现问题及时记录,注意归纳:如建立"错题集",难写字、易误点,进行随时发现,随时统计;课外史料的及时补充等都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加强课堂指导,激活课堂气氛

1.讲历史成语典故

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讲讲与新课有关的历史成语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如:桃园结义、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风声鹤唳等,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预习,能初步理解教材。让学生谈谈所知,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分小组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集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情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琴弦得以奏鸣,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九·一八、、、等,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和爱国情怀。再如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的统一》等故事情节多,层次复杂,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掌握的往往十分模糊,理不清头绪,为此可大胆放开课堂,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运用挂图、插图、图表、历史材料等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去发现,去解答。教师随时巡视课堂,引导学生自编提纲,再对照提纲分析优劣,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讨论反而比老师单纯的讲授,效果好的多。

三、重视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灵活掌握知识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如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历史事件的要领等,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引导,运用多种方法变单调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如隋朝大运河的几个特征,可以归纳成"一条二长三中心四段五河",一条就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二长就是全长2000多公里,三中心是以涿郡、洛阳、杭州为中心,四段就是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就是大运河连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2.重视质疑训练,促进学生思考

"学起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如:在讲解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假象自己就是汉初的大臣,应怎样替国家出谋划策,为黎民社稷设想,说办法,让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现实,畅谈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相互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难点和重点。再比如让学生假设"楚汉之争"以项羽胜利告终,那么根据项羽的性格,历史以后将会怎样发展?等等类似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明确实行政策的必然性。

3.一分为二看问题,历史观点评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必须运用科学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分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拿破仑等等不能用小说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应从整个历史过程中看人物的功绩与过失,注意史论结合,注意讲究科学性、辩证性等

4.抓好课外拓展,适当延伸补充并归纳

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努力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自己围绕课文,查找资料,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课外阅读《史记》《春秋》《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既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要真正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加强预习,注意精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学科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89-02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习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篇10

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省市的课改都在逐渐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要跟上课改的步伐,教师要不断积极探索改革之路,逐渐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教师的教学仍然推行“应试教育”,以中考作为教学目标,片面追求知识记忆,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成了“死记硬背”,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习惯性地采用“题海战术”来教导学生。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学习内容繁多,学习任务重,很多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难适应初中高强度的学习。三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也把中考当成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四是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历史不仅仅是要回顾过去,还要对当今时代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而众多教师却过度重视陈旧的历史知识,缺乏创新。

二、 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探究

1. 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随着电脑和网络的逐渐普及,多媒体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无限放大了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与全国各地的师生共同分享教学成果,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现在众多初中课堂还配备了“交互式白板”,白板的运用为教学带来了更多便利,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通过有声的画面、丰富的素材、动人的视频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享受,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对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多媒体平台,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辩论式教学模式

辩论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初中生普遍喜欢争强好胜,辩论赛的形式非常适合他们习。辩论赛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才华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激烈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更深入透彻地了解教材内容,甚至还会拓展知识视野。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需要学生精心准备,不断地搜集和整理材料,在将材料分析归纳之后,组织表达语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例如,可以组织一场“论秦始皇的功过”的辩论赛,教师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并由学生抽签决定正反方的成员,然后分头去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辩论的充分准备,接着让学生展开辩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个全面的认识,还能对秦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个充分的认识。

3.体验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