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历史考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历史考点归纳

篇1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

转变发展模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篇2

备考,不应该到了高三才被提上日程,教师应该从高一新生刚入学便开始着手这个工作,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夯实了,才能构建高中历史这一学科的高楼大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引领学生了解高中历史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包括必修和选修),以及教材设置不同于初中的特点,从而在正规学习开始前,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必修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教师要检查学生背诵朝代顺序、起止时间和大事年表的情况。

第四,课后习题要努力向高考靠拢,特别要注意题目的质量,不求多,但求精,如果学生基础较好,那么建议从高一开始便做高考真题,培养学生面对高考题时的熟悉感及应变力。

第五,督促学生做笔记,每堂课都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每一章,每本书都要求学生列出提纲,很好地梳理历史线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就是说,“蓝”是教材,而“青”是学生于宏观处对教材内容的“俯视”,从而明晰所学内容到底在高中历史课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如此一来到了高三,学生便能大体上做到纲举目张。

第六,因为高中历史教材设置是专题式教学,同初中通史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必修教材学习前,甚至与专题教学同步,开设通史课程,可能短期内学生负担较重,而且需要教师有更强的知识驾驭能力,但是从长远看,这是完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

第七,历史活动课必须开设,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各种类型的史料,让学生在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培养历史辨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对应对高考答题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建议学生多读书,如历史传奇、人物传记等,拓宽眼界,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述能力很重要。“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经过高一、高二的系统学习,到了高三更关键,但若以前的基础扎实,走上“战斗前线”的师生便会多一份从容和淡定。但是更需要看到,这一年是对前两年学习的重新归纳总结和提升,稍有闪失,便会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前功尽弃。下面我谈谈对高三复习教学的认识。

第一,进入高三的第一件事便是师生都要“自查”,学生要总结自己在必修和选修部分哪个模块学得不好,教师要反思自己在前两年的教学环节中遗漏了什么,哪部分讲解得不够透彻,学生存在的哪些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如此,师生都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第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虽然考试说明是专题设置,但它更强调同一时期各种模块的衔接,比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的“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明清“海禁”、“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乃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明清科技成就”、“明清小说”等都有密切联系,这就是说,看似专题,实则更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后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针对每个考点都构筑一个“十字架”,即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尽量都要提及。

高考题的难度正在于此,虽然考点不变,但是其切入的角度“千变万化”,比如说2013年全国II卷的第31题,考的是文化部举办“从猿到人”展览会的目的,而答案设置却涉及巩固政权的手段,也就是说,是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结合,还可以说是政治学科对历史学科的渗透,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近年来,各地高考从历史地图切入命题的频率较高,这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历史学科的渗透,加强历史地图教学,也是迫切要求。

地图是进行情景再现的比较直接的手段,应用历史的思维读图,比如,读出地图是哪个时间段、哪个国家或朝代的版图,读出这个特定时空所反映的重大信息,比如说行政建制、经济政策、文化特色等――这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更是对学生“显性知识”(地图表面上看出来的)和“隐形知识”(需要对地图成因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的)适时转换的能力培养,可以说此举也是“功在千秋”。

第四,高考真题依然不能放松,教师要研究、领悟其中的方向和反馈出来的精神内核,并且努力把研究出来的东西运用、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而学生则要继续做高考题,甚至教师可以规定时间,让学生反复训练检验,直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和答题能力。当然,只做题还不行,更要反思答案为什么是这个,为什么会做错,这个考点跟教材有什么联系。

篇3

一、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制定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第二轮复习时间短,如何在一百多天的有限时间里,实现“学以致用”,把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目标这几个环节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详尽合理的计划,抢时间,抢进度,环环相扣,尤其是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两个环节,一定要做实,做到位。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坚持每天落实完成。制定计划时采取任务分割法,将总任务按时间分割,确定自己一周复习任务,再细化到每一天要完成什么内容,保证每一天都有收获,基本做到胸有成竹,临考前就能比较从容。在进行通史复习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阶段的划分,通史阶段的划分必须科学清晰合理,在进行通史复习前让学生一目了然,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

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精心组织协调课堂复习环节与活动

首先巩固基础知识, 构建知识体系。由于第一轮复习学生基本上都做到了对历史课本逐章逐节的过关,到边到角的落实。所以第二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这一关时,为避免“炒冷饭”的现象出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施学生自主型的课堂教学,其基本特征是“看、读+讲、练”。

其次是通过迁移去落实,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例如,在明清史的复习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笔者进行了纵横对比,通过纵向明清与近代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衰落―转折”时期,总的趋势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通过横向中外历史的联系,理解为什么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并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一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一是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如在复习工业革命影响时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结合,探讨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为及时有效的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迁移使用,要做到:

首先,精心练。围绕着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并且要特别注意应该把握的是题量、题型和难度的搭配问题,一般情况下视教学内容而定,以主客观搭配为主。采用活动探究的形式;题型采用高考原题或者本年度各地新出现的模拟测试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难度把握也是关键,以既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要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尽为原则,易与难题要适量搭配。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

其次,精心讲。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要做到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练与补漏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并且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主观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

篇4

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题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命题紧扣《考试说明》,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 “小高考”也是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命题也是很严谨的,一般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试卷整体结构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难易题目要有一定的比例,材料题的几个问题都有梯度,所选材料都是通俗易懂,而且基本与社会热点信息连在一起,这样会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很自然。

用鲜活的材料来创设情境,关注社会 历史试题的客观题,现在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材料情境设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观题设问,一般也是让学生依据材料归纳答案。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分析和提炼能力的培养。此外,试卷关注社会,如在2014年试题中,主观题第37题第3问“英国伦敦为什么是雾都”、第4问“英国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直接联系了现实中的雾霾、环保等话题,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力要求明确,区分度加强 还是从2014年试题来看,试卷对考生能力要求的立意非常明确。试题时间跨度大,从古至今。例如,36题从古代的秦朝一直考到近代的中华民国。同时,试题跳出专题的限制,并跨越中外。此外,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科技的创新等特别能区分学生理解能力的主题,在试卷中都有体现。因此,做到这样的试卷,很多同学都认为试卷很有分量。

关注时事政治,体现时代性 从2014年试题来看,笔者发现,考试内容紧扣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突出身边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现实生活,从而体现出历史为现实做参考和借鉴的功能、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复习策略

针对历史小高考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复习策略呢?根据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宏观把握,抓住主干 在复习前,教师和学生都要仔细研读《考试说明》和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然后讨论复习内容,制定复习方案。按照《考试说明》考察内容比例,历史必修(1)约占40%,必修(2)约占35%,必修(3)约占25%,这就要求学生复习时有所侧重,尽量把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细化知识、分点掌握 在掌握了主干知识后,还要根据《考试说明》细化每一个知识点。在试卷测试能力要求中对知识有“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的四个层次的要求。因此,复习要能以这个标准认真落实细化每一个考点,并落实到学生的学案中去。“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理解”要注意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实际上体现的是新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价值追求。

重组知识,形成体系 在考试中,试卷越来越注意知识的归纳整合。这就要求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专题内容认真复习,理解记忆,了解每个专题的知识结构,对每一专题的测试要求和知识点都能了然于胸;同时,还要对考点进行梳理,把历史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的内容要结合理解。这样,就可以按时间线索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进行整合,有效地弄清一些历史现象本身的来龙去脉,建立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有血有肉。

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设计历史情境,目前也成为一个很流行的教学方法。学业水平测试非常重视历史情境的设计,因为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计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引用一些原始材料,也可以是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再则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图表、数据。通过设计这些情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合现实,关注热点 在复习时,教师不仅要渗透每一个知识点,还要时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信息。2015年社会热点有很多,如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亚太经合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设等。此外,学生应适当关注地方史,这在学业水平试卷中也有涉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论据充分”“精确概括”等答题要素。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指导

在高中历史是文科的代表性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它不仅仅给你以知识,还全面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特别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随着高考对历史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来依靠死记硬背记忆一些历史知识就可以考高分的可能性日益减小,所以,历史高考成绩的提高必须不断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全面提高你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但在现实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同学畏惧历史,认为它关绪繁杂,特别是高中的历史课本体系庞杂,内容极其丰富,而高考的涉及又是无所不至,况且千变万化,又极具时代特色。所以很难把握,致使许多同学放弃历史。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历史是很容易提高的。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态度看待历史学科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记载,是培养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手段,对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重要意义。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唐太宗也说“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要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可以加强个人的修养。除此之外,历史上高考中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说白了,它直接关系着你的高考成绩,在当前情况下,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你对历史有无兴趣,但在主观上你必须重视它。

二、指导学生认真听讲

听课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一般都会把所学内容的精华在课堂上讲解,并集中解答同学们的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并给形成体系和线索。这在高三尤为重要,因为高三课堂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速度快,而且极切近高考。老师往往会联系高考考点,考纲,和往届考题,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全神贯注,力求听懂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争取在课堂上留下知识的深刻印象,减轻课后复习的负担。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 有好处。

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四、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

历史是一门线索性极强的科目,上条脉络清晰的线索可以使你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它分类,归纳成三条大线,即: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中国的近代经济的发展。而在列强的侵略的这条线索下,可以归纳到,第二次,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中日,帝国主义的狂潮,,以及日本等,这样就把分散的历史通过列强侵华这条线联系起来了,省下了我们很多工夫。还有,课本有些东西看似零碎,只要我们注意整理,还可以找出其历史线索,无论是时间线还是空间线。

五、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历史的高考题型,一般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要切实地注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凡是书上的文字都应认真去看,还有书上的小字部分,每页的注释,也要做到一一过目。不要侥幸的认为这不会考,那不会考。要抓住考试重点的同时,全面地铺开战线。还要反复不断地看书,持之以恒,特别对重要的章节有强烈的印象,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好了,才能完成从“自由王国”的飞跃。最后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就有了心理优势,不至于在高考时过于紧张。

六、传授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历史全靠死记硬背,表面上看来,历史的学习确实离不开“记”和“背”,但是,任何“记背”都要有灵活的方法,否则你可能是心劳疲而是一无所获。其实,“记背”只是学习历史的一种笨方法,我们还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方法可以选用。特别是高中历史涉及了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其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多,所以,正确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例如,在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特点时,不外乎表现为工业、农业、商业等。而要挖掘其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我们都可以从市场、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市场资本、技术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几个条件。以普法战争后的法国为例,其经济衰退,原因可以从市场:国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而狭小,资源:大批高利货资本涌向国外,和向德国的赔款而短缺,劳动力:小农经济的存在战胜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国内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广泛应用。这个分析方法在近代的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历史不是各个历史史实的简单堆积,它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有些可以按时间顺序(如一个国家或某个人物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有些可以按空间顺序(如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大事)去掌握。

七、要重视对做题的训练

做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在平时的一种能力的试卷上的反映。所以要特别仔细,对题要一字一句的读,扣住关键字词,并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下分析,研究其具体的历史意义。不要审漏,审错漏了题,即使似曾相识,也要从角度、要求的不同来考查,一定要在审准题材的前提下产生第一感觉,不要犹豫不决反复涂改。做问答题或材料题时,还要注意答题范围尽可能宽,但应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所侧重,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参考文献:

篇6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篇7

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几年之后,山东等几个省市都自主的开始了新课程实验教学。当前,大约有超过1/2的省市自治区已经开始了新课程实验教学。面对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我国以前的高考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是依靠高考来展现,这就加大了高考的出题难度,通过何种渠道或者何种题型才能够真正考察出一个学生的能力也是命题专家苦苦探索的方向。关于如何对高考制度以及考试内容题型进行改革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对新课程改革后高考试卷的研究,笔者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高考模式做出大胆的猜想。

一、高考历史命题趋向“稳定”状态

第一,高考命题思想,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有利于高校招生的自’,、“有利于中学教学”的主导原则不变。第二,基于高考试卷的题型以及分数安排,文科12题48分;历史材料题1题32分,三科综合题历史20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基本成为定式。第三,高考试题的整体难度应当略微下降,注重对学生基础的考察,整体难度应当在0.58左右。

1.高考历史命题体现“综合”能力

不仅如此,当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身素质的提高。高考试题不仅仅需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当能够透过试卷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命题人在出题更多注重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此外,在历史的考试中,放松了对于细节知识点的考察,在命题时注重历史对现实的意义与指导作用。在高考历史的试题中,不再仅仅的围绕历史事件进行考察,更多的关注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熟练运用的考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面临的困难。在最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中,都是通过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引入,考察本科目的知识,这也符合高中课程改革的标准,符合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2.高考历史命题呈现“时代”特征

当前,历史高考试题对于时政焦点越来越关注,对于教材中细节知识考查的越来越少。这就使得历史与时代相结合,彰显出新的活力,也间接的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其次,高考命题的角度更加新颖,选材范围更加广泛,课标理念更加渗透,能够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设问(比如说利用网络名词),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考核的标准,也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考试这个问题。

3.高考历史命题的凸显“自主”精神

首先,关于历史教材的编撰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教育部不再制定统一的教材。教材的多样性也为学生学校的选择奠定了基础,这也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次,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出的高考试卷也不再强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允许部分省市自主命题,这就使得高考更加人性化。地方命题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考察学生的能力。此外,允许部分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这种新的举措呼应了高考目标“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二、新课标下的历史科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标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方向,如何在这种新时期从容应对高考,在历史高考中再创辉煌?笔者有自己的见解。

1.认真学习教改理论,迅速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呈现了越来越多的弊端。为此,应当地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为祖国的建设培养综合实力更强的建设者。但是,这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以前的具有较大差异如“建构主义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策略”、“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知识的本质是创新”等等。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正确把握现代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好备考工作。

2.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在前一阶段,我国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标准。在08年,江苏省也推出了自己的高考方案,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与研究这些历史考试命题指导思想,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对新课标,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如岳麓版与人教版)的教材,,以此来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

3.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

有些专家错误的理解新课标的之后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将基础知识的教学淡化,轻视。其实不然,在高考命题指导文件中,表面上是降低了对基础的考察,提倡创新。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对百变难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就必夯实基础,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只有真正的掌握做题的方法,才能够在高考中不乱阵脚,获取高分。

4.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构建和谐探究课堂

在新课标模式下,对于高考进行了改革,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所以,历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关注时政热点,将当前的事件与历史事件联系,或者采用专业知识对当前的热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针对某一话题与学生讨论,交流。

5.系统归纳知识体系,针对考点精讲多练

在临近考试前,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此外,对于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反复强调,拓展。在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时,应当注重质量,避免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做的很多,还有众多类型的题目没有涉及。当然,定期的学习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当充分的重视每一个测试,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薄弱点,让学生在高考中从容应对,考出佳绩。

6.进行应用性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篇8

一节好课离不开课下认真的准备,课下功课做得越足,课上发挥越自如,效率越高。课前的备课非常关键。我首先要认真分析考纲和新课程标准,抓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出现科学性的失误,误导学生。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避免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对自己要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推敲,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最后,我还要把每一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要注意课堂的紧凑型,注重时间的安排和有效使用,注重联系高考,对高考的高频考点、重点热点问题重点分析,绝不吝惜时间。对一个问题既然要讲,就要讲细致讲透彻讲明白,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掌握,并运用到习题中去。注重课堂上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逻辑重音,能说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让学生说的自己不说,给学生捞干的,不多讲一句废话。

每天布置作业之前,我都要把题做一遍,把握问题的适合程度和难易程度,选择性的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做题能力。我坚持对作业当天批改,不能放过一本作业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同时做到当天反馈,当天讲评,保证其实效性。对习题中存在的问题,小的可以在作业中标出,大的找来学生当面分析,手把手的教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

积极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历史教学的新动态,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随时写读书笔记和体会,积极撰写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及时总结的教学经验教训,参与各种论文评选活动。

很多老师往往把做课当成一种负担,我承认做课的确很累、很烦、很苦,但同时也很有收获,绝不仅仅是一纸证书。要通过多次的磨课,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同时学到很多的东西。我觉得做一次课能力会有不小的提升,最终会积量变成质变,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员。

篇9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第12题、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与《》,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篇10

论文关键词:英语,高考,复习,六大,误区

 

复习备考是考试的重要环节。系统、科学、高效的复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长期以来,高考复习有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复习就是重复学习

很多人认为高考复习就是把高考中所学知识点重复一遍,帮助学生来回忆所学知识,达到“温故知新”之目的。其实高考复习不仅是原有知识的重复,更就是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升华。要通过复习找到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它;复习要有深度,要有创新和突破,对原有知识要有新的认识。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逐渐集累,他们的认知水平应该有新的高度。比如对英语语音中常考的内容:如清辅音与浊辅音之区别;a,e,i等元音的发音;tion和sion的发音区别;长,短音区别;对由do,make,get,take,have等常用词组成短语的归纳;对“that”这个词在英语中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作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引导同位语从句,强调句,还可以引导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等。对这些作用要进行归纳;对动名词ing和分词ing形式要进行区别。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善于归纳总结,通过复习达到升华。

误区二,复习就是多作题

现在的高考复习,都是大搞“题海战”,各种模拟题,强化训练题,冲刺题等,名目繁多,学生乐此疲彼。致使许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而徜徉于试题海洋之中。殊不知,题做了,要懂得为什么,做一套题要有真正的收获。简单重复,机械训练。想一想,全国的高考复习题多如牛毛,你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比如:过做单选题,就要弄清高考常用的单词,短语和句型有哪些?作完形填空题,就应该注意思维和推理,同义词、短语的辨析;作阅读就应该培养速度与准确度,提高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作改错题就应重在学生日常写作中易犯错误的分析;而写作就应重在语言的准确、地道与表达习惯、文采等。总之,题做了不少,但不思考、不总结的“拼搏”是不可取的。

误区三:复习主要是阅读

阅读固然重要,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但是英语还有其他部分;如听力、写作、翻译等,虽然陕西省高考听力、翻译都不是考查内容。研究表明:通过听力可使所记忆的词汇达到60%,就是说,虽然考试不考,却对学习很有帮助。还有翻译也是我们搞好词汇和写作的有效途径。另外,对于写作来讲,决不能临时抱“佛”脚,背诵突击。

误区四:英语复习涨分不快

高考逼近,学生如临大敌,紧张、慌乱心理是在所难免的。很多学生便认为到最后几个月了,英语复习提升空间不大,成绩进步缓慢。不如转向多背历史、政治,多做数理化学科目,才会“立竿见影”。其实,英语知识虽然浩瀚无边,但只要掌握了规律,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注意各种语法、句子结构的特点,尤其充分运用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多作句子的同义转换,多角度、多方位去认识。因此英语是有章可循的,常考的考点是有限的,不是漫无边际,所以大家要克服畏难心理,英语的选择题所用的手法主要是:观察,排除、比较,这比一个数学题主要用的归纳、计算、推理要简单许多。同时,这几年陕西省高考试题难度不大,试题稳定,是我们夺高分的突破口。

误区五:英语考试时间不够用

知识掌握了很多,为什么考场实战会出问题呢?除了英语应试的心理与技巧外,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时间观训练还不够,很多学生作题,拿到一份试题要做几天甚至几周,做题时还一边说话、吃东西,甚至睡觉。有的学生还忙于边做边校对答案,总是怀疑自己做题的对错。这种训练没有时间的强度和效度。高考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很多学生常常作题前松后紧,致使第二卷单词拼写、改错,写作等时间不够,只能草草收场。殊不知,第二卷占55分,分值很高,应该全力以赴。同时作题时切不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阅读时也应学会跳读,否则,时间肯定远远不够用了。

误区六:课本教材没有用

高考是对我们平时学习的考察,然而高考又是高于平时学习的。英语教材对有些学生似乎变得没有用,好象在高考中看不到教材知识的影子,这就使许多学生相信:课本教材没有用,要丢开“课本”去复习。其实,高考的知识点都来源于教材,都是教材知识的运用。当然,考试不可能选用教材中的原句、原篇。我们的复习要紧扣教材,把教材当作好的复习资料,特别是高三的教材。那种丢开课本的作法,是舍末逐末的。

针对以上六大误区,英语复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复习要注重基础,不能好高骛远,舍大取小,舍近求远。其实,许多试题都很基础,不会太难、太偏,只要平时多集累、多观察,就能从容应对。

2、复习要有提高,在广泛训练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研究语言的新发展,重点突破,各个推进。

3、复习要有步骤,稳步进行,步步为营,切忌浮燥、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