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

篇1

一、农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作为黑龙江省第一批农经信息化工作试点县,按照省经管总站的工作部署及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启动农经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农经信息化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成立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并且制定《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宣传,使县、乡、村三级农经人员对开展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开展农经信息化是一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民心工程”。

2.深入调研,落实责任,“整县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省、市经管总站的领导和北方农网信息服务公司领导来我县召开调研会议,一致认为采取市场化运作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信息断层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全县确定各乡(镇)、村全部开展农经信息化工作,县局开通农经网;各乡(镇)经管中心配置电脑1台,村级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县、乡、村农经信息化工作顺利起步。

3.明确任务,强化培训,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开展。全县各乡(镇)村助理会计要全部参与到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中来,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网络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明确职责。

二、农经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农经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县经管局组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县农经网。网站设有:农经动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18个栏目,并与省农经信息网、中国农经信息网等网站并网友情链接,同时开通黑龙江省农经系统办公网,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全县各乡(镇)的村级网页在农经网的乡村简介栏目中进行介绍。

2.抓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使村级信息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村级信息员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对全县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基础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技能,为农经系统信息化办公。信息的采集、等工作奠定基础。

3.抓网络化办公。县农经网开通后,正常的农经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全县铺开,利用农经系统网络办公这个平台,完成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真正做到工作安排、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农经管理工作在网上传递即可,实现县、乡、村三级零距离办公,既节省经费,又做到及时、准确。

4.抓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平台,为本村和当地农户咨询和信息。主要查询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等信息,为本村和农户农副产品销售信息、农村二手货信息、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的重要举措,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农经信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1.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农经系统办公网络化提供了平台。我县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把省、市经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业务通知等重点工作和县经管局的工作部署、通知检查、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通过网上,使政令及时畅通,加快了各项工作落实的节奏,实现了网上办公。

2.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村“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了网络体系。我县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市在内的县、乡、村五级网络服务体系,1个县级网和9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乡村的基础信息在网上。“数字乡村”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加大“数字乡村”这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各乡、村的数字报表、信息、土地流转的动态、涉农企业的产品信息等在网上及时。

3.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致富渠道。网络的开通,为我县农民及时提供了政策咨询、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为农民土地流转、农村二手货等信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篇2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化 问题对策

旅游产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两者相结合,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农村当前还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低地,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信息化建设越来越为各方所关注,这也为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一、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和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旅游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转变的问题,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素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十一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全面推进信息化作为“助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决策”,将信息化作为行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所以,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架构,对于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2.乡村旅游客源特点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

旅游者的一次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旅游决策对旅游信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有效地获取信息以辅助科学决策,对旅游者而言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旅游市场主要是青少年乡村修学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都市居民乡村旅游等,客源以青少年和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或收入较高者及其家庭为主,网络是这些旅游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表明,他们对网络的主动认知度很高,对于旅游网站的认知渠道也是以网络链接为主,网络等媒体提供的中立信息对于消费者的旅游决策影响很大,他们在了解旅游信息时,将来也还会更多地采用网上查询渠道。乡村旅游经营组织一般规模比较小,目前大多采用直接销售渠道,非常有必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乡村旅游的实施方案参考,以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3.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特点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

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是农业景观和乡村文化,正是这些核心资源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游客通过消费这些产品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人们来到乡村旅游,就是希望体验一种不同于城市喧嚣生活的宁静,同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松心情、感悟人生,但这往往超出旅游者的一般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信息辅助,很难有深层次体验的愉悦。网络信息平台有助于从深度和广度展示乡村文化内涵,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可以比较好地弥补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零散、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等弱点,全面、深入地展示目的地特点,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附加价值,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

4.旅游市场消费方式变化要求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支付能力的增强,自主的个性化旅游逐渐占据了现代旅游的主导地位。散客旅游增多,游客更多地希望能从旅游企业获取全程综合化服务,旅游企业信息处理量大大增加,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进行支撑,信息化成为旅游产业驱动力。美国Merrill Lynch的调查指出,2005年全美在线旅游市场增长19%,达到277亿美元,而直接提供在线服务的旅游供应商收入增长27%,达到325亿美元。国内一些优秀景区也在利用网络手段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的市场空间,强化旅游宣传的促销功能。以九寨沟景区为例,2006年景区交易4.7亿而网上交易达到7.2亿,数字九寨已经成为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信息化较大程度地扭转了乡村旅游发展在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劣势,使得乡村旅游营造重点主题、实现产品小众化与消费个性化的契合成为可能。

二、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浪潮在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现代化信息网络这种天然的爆炸式扩张趋势在农村也不例外。截至2007年10月,全国约97%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92%的乡镇开通宽带。我国许多农村已经形成了基于村村通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以及传统媒体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网络。农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农村过去偏远封闭的状况,农民 “人在家中坐,全知天下事”,在信息消费支出方面大幅度增加;同时,农村信息化特别是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络的普及,改变了农村固有的信息流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模式,农村具备了和城市进行双向信息沟通的基础和条件。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政府投入的加大,信息化网络硬件建设还会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好地改善。

2.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面临大好机遇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高度关注农村建设,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近2年来约有30多个部委制定了相应的推进农村信息化政策,涉及到的工程项目不下40项。政府主导和输血性机制的加强,对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较好地促进了农村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环境逐步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法律法规的健全,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农村信息化的大局当中,获得了极佳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推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3.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其初期是大规模地推行硬件建设,而软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深度和速度。首先是农民信息应用能力偏低,很多农民将电脑和网络当作成简单的娱乐工具,对于其生产功能很少触及;其次是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滞后,多数的乡村旅游主题网站没能及时和更新信息,内容陈旧,信息指导性和权威性不够;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分布较为零散,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还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行业进入的随意性也带来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层次初级化以及经营的粗放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也制约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财政能力不足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旅游经营企业对信息化服务的认识不足、信息人才缺乏等等,都是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1.提高认识,积极推进

旅游产业是一个开发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并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时效性,巩固和扩张客源;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产业素质。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以及相关参与主体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下,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加强引导,强调信息致富,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都表明,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提出建设标准,统一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实施体系,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旅游管理机构建设乡村旅游专网和信息共享平台,旅游企业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为游客制定旅行计划和项目选择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还要注重为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的农民服务,提供他们用得起和用得上信息化产品,使他们作为信息产品与游客供求衔接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受益,并进而增强他们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3.资源整合,市场运作

要加快乡村旅游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建设,实现信息采集、处理、的一体化,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整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的信息资源,并用各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的需要。对农民要进行信息的无偿化服务,通过客流和物流形成的利润反哺信息免费服务的资金不足,使乡村旅游的信息传播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资金渠道,大力吸引企业投资和社会资金的进入,探索建立以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政府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发展体系和运行模式。

4.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坚持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已有经验,在一些优势领域,如建立乡村旅游门户网站、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电子政务管理等某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率先突破,借此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同时借助信息化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中相关主体的内外合作,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由此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成熟。当前,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应放在服务内容实用、准确、可靠和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方面,以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础,提高信息应用效率,通过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提高服务效果,同时要注重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5.多管齐下,优化环境

首先要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健康,信息采集和交流传播渠道畅通。其次,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各层次所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要了解旅游中的信息管理技术,而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都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再次,旅游产业链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要搞好行业协作、区域协作,获得社会各界和各地区的合力支持,从政策、人才和协作等方面构筑有助于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泽国:调查:上海市网民旅游习惯调查报告[EB/OL]同程E网,2005~5~13

篇3

1引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公民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一个基层自治组织,它的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模式。在当代,“服务”一直是一个社区运转是否顺畅的直接体现,是其存在的重要性的生命线。传统的社区服务的内容也只是最初的邻里互助、为民政对象服务,而到现在拓展到老年人服务系列、青少年服务系列、精神卫生服务系列、社会救助服务系列、便民生活服务系列等。进入新世纪以来,社区服务在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明确指出:“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要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不仅为社区服务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要求我们从新高度、新视角进一步深化对社区服务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呈现大规模发展的趋势,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重点之一的社区信息化,近几年内更是急速发展。社区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功能强大的支撑软件作为基础,社区电子服务系统是社区信息化支撑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个服务过程是以电子化形式来完成的。电子化社区服务的建设代表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但是现在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信息孤岛、盲目建设、重复投资、信息资源分散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建立互相协调和信息共享的电子社区服务系统,实现社区各种服务的深度开发、整合应用、管理。

2关于社区信息化概念界定和重要意义

“社区”本身就作为社会学的专门术语,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 1855--1936)于1887年在其著名的专著《共同体与社会》(Gemeie sehaft andGeseUschaft)书中提出。我国学者方明认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关于社区的定义已经超过了140多种,在其内涵通常是指在一个共同的生活区域内,由地理要素,环境要素,心理要素,经济要素等共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共同体。

所谓社区信息化,我国学者刘杰、彭宗政(2003)认为信息化社区就是应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构筑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成员沟通时更加便捷,能更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目的。[1]而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于此,这也直接决定了社区信息化的主要含义。

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意义重大,它将建立加强居民与社区基层组织间对话的新型公共平台,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四位一体”治理模式(业主和居民、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全面、快速社区信息,及时反馈社区情况及居民意愿,加强居民间的交流对话,增强民主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提升社区归属感。其次,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深化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建立、完善、拓宽百姓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加强社会监督力度,缓解基层矛盾,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此外,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还将积极推动网络进入社区以及每个家庭,促进三网融合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实施,持续有效地扩大内需,支撑社区中小企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构建一个权威、高效、公众监督的企业服务诚信平台,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实用便利、安全的生活服务。

3 建设电子社区服务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建成电子社区是实现社区服务目标的基本手段。电子社区是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联合政府部门、社区服务提供商、银行金融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等相关单位,以网络平台、语音平台和平面资讯为载体,以政务服务、两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和资讯服务等为内容,整合各方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3]电子社区是以现实社区为基础,兼有虚拟社区功能,涵盖了政府、居民、企业3种主要的行为主体,其实质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及社区内部的相关资源,以满足居民生活、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等3个方面要求的信息化新型社区。与传统社区相比,电子社区能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务,以构建一个环境幽雅、设施齐全、生活方便、居住安全的社区环境。

(1)电子社区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annisi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电子社区的建设能够将信息网络延伸到千家万户,通过将居民关心的政策信息、便民信息、服务信息等在网上公布,激发社区居民应用网络、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促进全民家庭上网工程的实现,进而解决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并且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成为电子政务面向居民服务的“落脚点”。让社区居民更多地吸收网络知识,掌握使用网络的技术,共享网络信息,以逐步缩小“数字鸿沟”的差距。

(2)电子社区是建立和谐社区的网络平台

在电子社区中的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4]:①便民利民公共服务信息。如旅游交通信息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商品销售服务等。②特困人员、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的信息数据,向居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等信息。③企业退休人员信息数据。④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社区体育设施信息。⑤疾病预防及计划生育信息。⑥外来人口信息。⑦社区治安信息(出入13、停车场视频、家庭报警信息)。

电子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尤其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要延伸街道,社区和乡村,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电子社区通过把覆盖城市的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了社区管理的综合服务水平。居民也可以通过社区网站论坛发表意见,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电子社区的实施,对居民思想意识和观念产生了正面冲击,提升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品位,减少了居民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居民的生活空间更加便利、舒适、文明,同时也节约了社区居民上网费用。令社区居民以更少的投入,享受更多的服务。和谐电子社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从居民的根本需要出发,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说,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电子社区是创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电子社区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它的实现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也将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元化。

(3)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政府、 企业为社会居民的服务效率, 建设和谐社区, 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和谐城市、 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实现这一既定目标, 除了政府积极推动和企业大力投入外,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也是影响社区信息化推进的重要因素。通过电子社区的建设,扩大居民参与范围,保证居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来,以电子社区为载体,建立 “百姓点戏街道唱”的工作机制,对社区发展、社区建设以及社区居民重大决策等问题,居民都可通过电子社区服务平台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为建设和谐家园出谋划策,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电子社区的实施,在对居民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产生正面冲击的同时,提升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品位,减少了居民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居民的生活空间更加便利、多样、舒适、文明。让每个家庭每个居民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信息化建设,乃至国家信息化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篇4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篇5

关键词: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

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已经出现。而且,在各个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驱动力。从某个角度来看,在促进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档案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地做好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安全性,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加强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目前,若是能够加强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为,加强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更好地节省人工档案管理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简化传统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编辑等复杂的环节,使得档案建设更加高效。[1]与此同时,实现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最理想效果,其实就是实现各类不同档案的统一管理,提高人机合作的效益。而且,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可以在相关的信息系统中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从而提高应用效能。

(二)可以提高农业档案管理的效率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所涉及到的工作步骤是比较繁琐的,而且程序也比较多,不仅整理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在应用查询过程中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现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就可以直接利用相关的系统来查询有用资料,提高查询效率。而且,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农业档案的管理过程也会更加简单,可以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这样更利于农业从业人员获取信息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三)可以对档案资料进行永久性保存传统的档案管理,到底是纸质的文件式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纸张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出现发霉、潮湿以及损坏等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张上的字迹也会越来越模糊。因此,也就无法对档案资料进行永久性保存。而实现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就可以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储存在电脑当中。[2]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永久性保存,而且还可以避免因外界环境导致档案损坏的问题出现。

二、对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在农业经济发展领域,一些农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管理观念陈旧,对农业档案管理方式缺乏创新性。实际上只将重点放在自身经济利益较大的工作中,并且将其当作是主要的发展目标,投入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但是,在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方面,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进程也就严重滞后。还有一些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片面的理解,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从而阻碍了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前进步伐。

(二)对相关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从实质上来说,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对软硬件设施有一定的要求。信息化的实现,必须要依托着相关的软硬件设施。但是,实际上在农业工作中,一些单位没有保存资料的习惯,也没有建设高度共享档案管理服务平台。而这一情况的存在,也就会严重地阻碍到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一,单位领导层对于这方面不够重视。其二,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还比较落后。具体来说,引入先进的电子档案管理设备,其实是实现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必然要求。一旦没有软硬件设施的支撑,那么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也就沦为空谈。

(三)缺乏农业复合型人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某些地区的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比较晚,由于某些农业单位、基层农村和农户等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但不擅长农业管理,也不懂农业信息化建设,所以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信息化意识和档案管理风险意识,因缺少复合型专业人才,导致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展缓慢。而且,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本身就是依托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发展而来的,所以对相关操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档案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却还有待提升。

三、加强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构筑农业信息化平台在实际情况下,要提高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转变档案管理理念,理解信息化技术在发展农业、完善农业档案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农业单位要了解自身的档案管理工作,并分析内部档案管理工作,强化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再开展相应的工作。另外,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软硬件设施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从多方面筹集资金,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化建设软硬件设备,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农业档案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农业档案管理的条件。

(二)建立健全的农业档案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时代中,要取得良好的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效果,就要尽早建立农业档案信息化系统。①农业管理单位应建立档案信息化系统,例如,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农机安全管理、水产品抽检、动物防疫检疫、病虫害防治、牲畜屠宰检疫、农业技术培训、兽药残留检测、农业服务等档案,积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②农村和农业经济组织建立档案信息化系统,例如,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农业产业结构、乡村河涌治理、观光农业、乡村绿化、新农村建设等档案,完善农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活化农村经济。③农业经营者和农户应建立信息化系统,例如,建立禽畜养殖、蔬菜种植、水产繁育、果树栽种、花卉培植等档案,实现种、产、销服务链接+互联网商贸与农业信息化管理集于一体,加快农业产业和涉农人员资源融合发展,使农业档案信息化资料转化为科技成果,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三)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来说,在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践过程中,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农业人才,这会直接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要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首先,农业单位要优化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注入新活力。其次,农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教育。不仅要培养农业技能人才,还要培养农业管理和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农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加强技术创新,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从实质上来说,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技术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互联网又极具不安全性,信息安全经常面临着很大的隐患。在推进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信息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农业单位要加强技术防护,提高自身地域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打造一个安全和高效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提高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①可以将局域网与外网进行有效隔离。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③在系统建设和维护方面,采取技术性安全防范措施,并且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等安全措施,有效地避免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在最大的程度上确保农业档案信息资料的安全。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探析

作者简介 韦乃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13

中图分类号 G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067―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十六大制定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战略发展纲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基础上,号召全党全民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由于所处的物质基础、技术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广西与全国其他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省区一样,将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和经济活动方面,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准确理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深入调查广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剖析广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借鉴区内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针对广西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建议,制定实施切合广西实际的广西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是广西各级领导和专家学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广西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务实推进电子政务,实现政府创新。广西电子政务建设坚持以应用需求为主导,强化以信息化手段改造政务工作流程,从而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高效与快捷。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建成了由自治区级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机要专网相互独立、物理隔离的广西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二)广泛推进农村信息化,取得突出成效。“三农”信息服务已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并通过电话、电视、电脑进村入户,有效地解决了“三农”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广西农业信息网已实现从自治区延伸到市、县、乡、村信息服务机构和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服务功能是汇集、传播农业和农村经济法规政策、宏观经济信息,提供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包括农产品品种、新技术、市场动态、价格行情、招商引资等。

(三)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在2007年全国333个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中国南宁”、“中国柳州”、“中国玉林”分别排名第49、51、55位,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获奖原因之一就是:围绕城市公共安全,构建平安和谐家园。南宁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集应急救助、非应急公共服务、灾难事故事前防范、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管理于一体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与指挥系统”也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对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又迈上了新台阶。在南宁市的示范带动下,柳州市也已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并投入使用,北海也将建设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四)有序推进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明显。广西结合工业实际和行业特点,在企业信息化工作中重点推动企业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由点到面、由浅到深地推动全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骨干企业信息化已达到全国同行的先进水平。目前,柳州市已被列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南宁、桂林两市被列为自治区级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区共有自治区级信息化示范企业132家,涵盖了机械、轻工、化工、医药、冶金、电子、建材、纺织等行业,其中中小企业占85.6%。

(五)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发晨的态势。在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产品、电力自动化、应用软件等五个领域有相对优势和特色,部分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掌上电脑、网络计算机、汽车电子产品、现代通讯产品等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产品结构逐渐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社会信息化其他领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广西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的得力的政府职能机构。广西虽然于2000年先后成立了自治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自治区信息产业局,但从自治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自治区信息产业局职责看,职能定位的侧重点主要是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无线电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信息技术和经济活动方面。由于全区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的得力的政府职能机构,因此,个别市县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岗位设置不健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二)战略规划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一是整体性欠缺,各单位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重复投资,信息资源的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二是规划目标与国内其他省市区过于趋同,变成了在全国“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划,没有广西特色;三是规划时间过长,《规划》没有长、中、短期之分。“大而全”,没有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很容易变为“大而空”,没有实际使用价值。

(三)信息基础设施盲目建设,浪费严重。(1)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相当部分市县和区直单位争取到了专项经费,采购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却忽略了先进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2)设备淘汰周期过短,不少设备闲置不能发挥作用,更达不到二次利用或多次利用的预期目的。(3)忽视信息设备使用技术的提升,个别单位乐意出钱买电脑,但却不乐意拿钱买电脑升级软件。

(四)信息产业缺乏竞争力。(1)软件业发展滞后,没有拳头产品,竞争力明显不足。(2)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弱小,由于技术引进风险小。广西本土IT企业大多把资金花在技术引进上,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相对较少,外资企业更是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直接从本国“买”技术。(3)信息服务业也随着全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而滞后。

(五)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岗位设置不健全。信息市场管理混乱。

(六)信息化人才数量少、质量低。(1)现有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大部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2)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奇缺现象十分普遍。(3)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注意学校教育

培养这一渠道,而忽视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基层的信息化培训。

三、广西信息化建设对策措施建议

(一)强化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1)正确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科学地做到两者融合发展。(2)正确认识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包涵关系,克服只要发展了信息产业。就是推动了信息化发展的错误认识。(3)正确认识、评估广西信息化现状、水平,克服自满松劲情绪,增强危机感、紧迫感。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组建专事信息化建设的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加强领导,全区除了加强“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外,必须建立一个常设的政府职能机构,专事广西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该政府职能机构名称必须名实相符,不宜照搬照套国务院的方案,设“广西工业信息化厅(局)”之类,而应该仿效上海市的做法,设“广西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之类的机构。赋予该政府职能机构必要的、适当的事权、人权、财权。从市到县都要按照自治区的做法,建立完善的统一的政府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不宜参差不齐、五花八门。职能定位必须结合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实际,必须准确全面,使其真正有位有为,有为有位。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全区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广西“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两会一节”等实际。要以建设北部湾“中国东盟信息中心”为切入点。要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深化应用,集约共享;着力创新,提升能级;保障安全,优化环境;以人为本,普遍受益”为原则。要凸显发展目标,要把标准类规划具体化。规划要做到短期长期相结合,针对信息化技术更新、设备淘汰等周期都很短的特点,短期规划要重于长期规划。

(四)着力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和全区信息交流平台。政府投资,加强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和社会共享平台建设:(1)信息高速公路,设立面向海上东盟的国际互联网出口端,整合信息基础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增强信息集散、处理能力,为信息交流提供可靠的通道。(2)生产平台: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中国和东盟双边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信息平台,开展中国和东盟物流信息服务;国际数字证书认证平台,开展与东盟各国间各类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提供安全保证;国际电子支付平台,提供快速的金融结算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提供区域特色的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等多方面的信息为主要内容,促进区域内农产品的发展和流通。(3)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政务网络互联;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城市导航、交通、购物、文化等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4)文化平台:中国一东盟国际旅游合作信息平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跨国旅游观光、跨国休闲度假、投资置业;数字文化平台,提供个性化、各种语言形式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强政府部门的带动作用,引导全社会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形成良性循环。下大力气推动政府上网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第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进人乡村创造条件;第二,要加强扶贫帮困数据库建设,有效地为贫困人口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第三,要大力普及信息知识,加强信息技术、信息开发、信息利用的培训工作。发挥广电网作用,加大农村信息技术宣传与推广力度,鼓励和指导市县贴近当地农村实际办农村信息节目。

(六)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制定鼓励、扶持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政策。对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给予优惠。加强信息化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决策水平。

(七)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坚持和国际标准技术接轨,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采用国家(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已有的成果。围绕广西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作为对使用标准不足的补充。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审查,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加强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扩大与兄弟省(市、区)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篇7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现状

(一)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1、电子政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政府网站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

2、国民经济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巩固和提高,普遍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在工业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大。

3、社会信息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点应用将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深入。

(二)我市信息化发展现状。

1、电子政务。建设了*市政务信息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务网络互联互通,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统一网络平台,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公务员电子邮箱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部分单位通过政务信息网建立了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应用系统,如:市财政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市工商局的电子工商应用系统。建立了*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全市18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近60个市直单位建立了网站。*、海关、税务、银行等单位通过实施“金”字工程建立了一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如:*局市—县三级网全面升级换代,并建立了县—派出所四级网,建立了人口信息系统中心库。

2、企业信息化。制造业企业加大了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如:*发电设备成套制造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用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将信息化建设渗入到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市中小企业局建立了“*中小企业网”,为中小企业初步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深燃公司、*供电公司、市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企业建立和完善了用户使用和缴费数据库。

3、社会信息化建设。章贡区“网络社区项目”实现了43个社区服务站和4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网络连接和系统集成,提高了中心城区社区服务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数字*”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提供城区三维信息服务,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法定传染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篇8

关键词: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林业现代化建设思路是要建成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让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森林质量稳步提升。作为新一代的林农,通过掌握先进的林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及相应法律、学会科学合理生产与经营,真正走上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的道路。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农民参与林业的意愿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也是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1 四平市森林资源、林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1.1森林资源概况

四平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的南大门,东接长白山余脉,西邻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全市总面积1.4万km2,总人口330万人,林地总面积2831.3 km2,有林地面积2098 km2,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531.8万m3,森林资源总量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1.2 林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四平林业网页在四平市政府网上已经开通,经过了5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林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1.2.1加强业务应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加强了营造林重点环节的监管,提高了营造林水平和科学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推进,为实现灾害的科学防控和应急处置奠定了基础。

1.2.2推动公共服务。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林业信息覆盖面,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林业部门林业信息的主平台,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林业信息的主渠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林农可以随时随身阅读学习,同时信息下发结合季节特点,多样化地展示各项林业资讯及政策法规。网上设置了领导信箱、在线论坛、在线访谈、在线调查、网上答疑、投诉建议等互动栏目,扩大了林业信息覆盖面,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林业信息的主渠道。

2 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任务

2.1 建设总体框架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结合现代林业建设实际,四平市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借鉴其他省市经验,采用“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四横”为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和应用系统,“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2.2 建设任务

依托四平市政府网站,提供林业应用系统统一的平台,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服务。

2.2.1扩大信息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服务。

2.2.2加强管理,加大信息力度。发挥规模效应,适时更新,增强吸引力,做到准确和及时,保证信息质量。

2.2.3推进网上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在线行政审批,提高在线办事效率,强化办事监督管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在线办事稳定可靠。

2.2.4加强互动交流,开展林业网上调查。关注林业热点和民众关心的问题,推进网上,实现在线访谈,提供良好的网上咨询、查询等服务。

3 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重点

3.1 主动公开政务信息

为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四平市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每年更新一次。林业局机关掌握的政府信息,除依法免于公开的外,凡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均予以公开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予以提供。机关公开政府信息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3.2 开发数字图书馆与网络电视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共享化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图书馆综合服务体系,成为我们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托林业行业图书信息资源,建立传递快捷、管理高效、服务多元化、面向全行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将林业行业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网络传输,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使用,为林业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电视加大对林业信息发展的传播力度。

3.3 构建现代林业远程教育培训系统

利用多媒体的开放灵活的多样性的新型教育模式,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四平市农村各类远程教育和农民远程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市着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强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着力保护森林资源,着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面向林业领导干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林业工人和林农开展大规模的远程培训,面向公众开展在线生态文化教育,构建一个开放型、多功能、广覆盖、高质量的现代林业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使用需求,进一步提高森林功能等级。增强林业带动林农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产业结合,兴林富民共赢。

3.4 促进政府与公众互动

通过设置领导信箱、网上答疑、在线论坛、在线调查、在线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百姓的意见和建议,解答林农关心的有关发展林地经济的实用技术问题。扎实开展“传播科技,服务林改”科普宣传活动,定期开展由林业科技工作者、乡土专家、林农参加的小规模林业实用技术专题研讨会,积极探索新时期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加强科技服务等有效形式和实现途径,为农村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政府,“双线”管理,落实责任。逐级成立政府主导,林业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县、乡三级林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设立办公室,充分发挥其在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牵头作用。

4.2 建立健全政策机制

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坚持强化基础、提升水平、拓展领域、深化服务,健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机制。严格遵循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或总体方案要求,在建设和运行中做到了标准规范性、格式统一性、系统稳定性、服务多样性、资源共享性。

4.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4.3.1构建服务乡村林业专家队伍。根据各县(市)区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和林农提出的需求,分专业,聘请专家成员,成立专家库,专门为林农提供咨询服务。

4.3.2搞好队伍建设。建立市、县、乡林业科普工作网络,定期举办农民技术骨干和承包集体林地的农场主参加的技术培训班,组织和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普服务林改活动。

4.3.3强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各县市林学会要制定林业技术咨询对接和指导服务活动计划。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采取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广大林农进行答疑解惑,提供技术服务。林业科技人员要参与到包乡活动中,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验,现场指导,具体回答和解决林农在林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尤其加强面向偏远林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服务,提高林业基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国家和地方林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大工程来实施,在经费上,一方面积极协调主管单位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对成效显著的在项目申报上给予优待扶持;拓展林业科技的融资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增加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重视系统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升级换代及培训等年度专项投资,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保障。

4.5 加强交流合作

重点加强国家和地方林业信息化部门之间、各地方林业信息化部门之间工作交流,形成良性的交流机制。充分借助国内外从事林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科研、教育、企业的技术力量,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先进经验,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4.6 落实奖惩激励

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要想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工作启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研发了国内首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得到成功应用,使安徽省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最早的省份之一。2000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信息入乡”工程,2003年安徽省政府启动实施“数字安徽”建设,2008年安徽省启动全国首批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建设,2009年安徽省政府积极组织申报全国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2012年,科技部将安徽省列为全国七个“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之一。阜阳、芜湖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其模式被国家有关部委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舒城、宁国被批准为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安徽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示范任务基本完成,省经信委、省农委投入800多万元,重点选择了102个乡(镇)、31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农户开展信息化服务,示范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另外,安徽省农委牵头有关部门研发的农业GIS信息系统、农情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动植物疫情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等,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及管理各个领域,为发展“智能农业”创造了条件。从总体来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朝着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目标迈进。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①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②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③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远离农村,与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又使农民与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接触极少,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信息的和传输上,还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配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没有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造成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突破。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中心任务,面向“三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落实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提高全省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具有安徽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有关方面领导成员牵头、各涉农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知识化、信息化时代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大资源,他具有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拥有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在全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信息员的队伍。采用电脑上网、网络电视、电话咨询、视频问答、短信问答等方式,培养懂技术、用信息的新型农民;积极选派农业信息人才出国考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使他们尽快掌握国外先进农业信息科学技术,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安徽省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的课程,培养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通过构建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并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来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和农业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数据库群。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高覆盖率。

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在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缩小数字鸿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农业信息化始终是促进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利推动器。

参考文献:

[1]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3]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4]刘丽伟.美国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篇10

农村信息化工程

农村信息化以满足农村政务管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民生需求为定位,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信网络覆盖、提高农村区域通信信息水平、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着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支撑解决农村乡镇知名度不高、信息闭塞、对外联系不畅等问题。

近年来,贵州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县、乡、村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传播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信息惠农助农,刺激农村生产对通信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农民利用信息发展生产,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推动贵州“三农”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大力实施农村综合信息化的过程中,以遵义县三合镇为代表的示范点,受惠于面向“三农”的全方位综合信息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信息服务站点等多种方式,广泛获取了多种有效信息,乡镇综合信息网站、特色彩铃、电子商务、96188声讯服务平台、远程教育、电话会议、乡村总机、视频通讯、网络村务公开、百姓诉求等十大功能平台,帮助农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目标。

旅游信息化工程

旅游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促进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满足旅游者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

未来几年内,全省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构建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站和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达到三大目标: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专题旅游、度假旅游形成规模宣传效应。同时,通过全国各类网站链接和宣传,快速提高贵州旅游的知名度;针对与旅游有关的29个产业、74个门类展开精准宣传和营销,实现贵州旅游综合信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队伍建设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带动招商引资、宾馆酒店、旅游产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等相关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专业的旅游综合信息网站,配合企业自身的网络资源,提升贵州旅游新形象,逐步建立贵州旅游经济带的良性运营环境。

在全省各地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中国电信和省级媒体合作运营的“多彩贵州印象”旅游网站已初具规模,网站包括旅游新闻管理系统、综合旅游景点查询系统、旅游线路查询系统、旅游企业黄页查询系统、旅游信息综合查询、投票统计系统等。网站现已成为贵州省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面向全球提供各类旅游信息咨询和相应的服务。

“电子政务”信息化工程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子政务,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化工程,贵州省电子政务建设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覆盖省县以上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国家标准规范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地方性法规基本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形成较强的政务应用和公共服务能力,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并开展行政审批电子监查工作;在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是中国电信针对针对目前各级党委、政府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相对较少的情况而开展的电子政务示范应用项目。中国电信以已有的技术力量,协助各级党委、政府机构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提高应用能力和水平,为党委和政府提供统一电子邮件系统、网上即时办公系统、公文流转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提案议案系统和政府采购系统等六大类应用类服务。

“数字城市”信息化工程

“数字城市”即数码城市,是三维的、可视化城市,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数字城市”项目的工作目标是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三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通过信息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质量,并为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作为“数字城市”的应用范畴,城市GIS系统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建设“贵州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三维数字城市体系,为各类城市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服务和辅助决策服务。

社区信息化工程

社区信息化以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为依托,大力打造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电话、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等多种沟通交流载体,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搭建起政府与社区百姓沟通的桥梁,利用综合信息化手段,更快捷,更充分地发挥信息服务站点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以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的形式,配合政府加强社区管理并为社区居民服务,增强政府和社区服务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完善社区功能配套,方便群众生活,带动政府信息化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的示范应用是建立社区网站,用户可通过互联网了解本社区餐饮、娱乐、物管、片区政务等信息。通过社区论坛,增加邻里之间的交流;通过声讯平台,用户拨打综合信息服务站指定号码,通过自动转接至语音平台内用户所属小区服务板块,由语音平台向用户提供语音服务,用户也可直接选择人工服务;通过通信服务,为社区用户通信服务提供一站式受理、处理、回访服务,保障居民通信信息工具的优质使用。对社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IT设备代维、通信终端维修等服务。目前,贵阳市中天花园、山水黔城等社区已建成中国电信社区信息化试点。

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

中国电信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广域网组网、远程语音、视频会议等方案,同时提供企业广域网建设与优化、电子商务平台、呼叫中心外包、网络应用系统集成及外包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