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15 17: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超常型默示知识;硅谷;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1-0041-09

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创新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经济的发展分为引进改良型和原始创新型两个阶段。美国已经处在原始创新型阶段,中国还只是处在引进改良型阶段。中国如何从引进改良型创新经济向原始创新型经济过渡,需要学习美国的经验。硅谷是美国原始创新型经济的发源地和栖息地。笔者认为,学习美国的创新经济经验,最好的切入点是研究美国硅谷的知识管理。硅谷之所以成为美国原始创新型经济的代表,其奥秘便在于其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管理制度系统,探索这一制度系统的奥秘,对于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

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分成两大类:明示知识和默示知识。然后再将明示知识和默示知识分别分为两类(见图一):

明示知识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的知识。分为常规型明示知识和超常型明示知识:常规型明示知识是在前人提出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述的知识,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教科书;超常型明示知识就是在大多数人还普遍处在未知状态下首次提出的知识,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纳什的博弈论。

默示知识是不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通过个人的经验、技能、手艺、兴趣、爱好、天赋、灵感、激情,发散性表达的知识。默示知识涉及那些只有个别人才掌握的知识,每一个人知道的远比自己能够表达的多。这些知识很难向组织中的其它人传授,从而很难共享。默示知识可以分为常规型默示知识和超常型默示知识。常规型默示知识是一般人身上具有的特殊的技能、手艺和经验。比如说会修车。超常型默示知识是指具有经济和社会开创性价值的特殊天赋、灵感、兴趣、爱好和激情。

创新经济的发展当然需要超常型知识,既需要超常型的默示知识,也需要超常型的明示知识,但是更需要超常型的默示知识,因为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经济社会的增值性更强。我们可以根据使用超常型的默示知识和超常型的明示知识的比例,将创新经济阶段分为原始型创新经济和改良型创新经济。我们说美国处于原始型创新经济阶段,就是指美国更多地使用了超常型默示知识,中国处在引进改良型创新阶段,就是指中国更多地使用了超常型明示知识。

从时间序列角度看,超常型默示知识处在超常型明示知识之前,超常型默示知识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可以生成为超常型明示知识,然后又有新的超常型默示知识产生;超常型明示知识和超常型默示知识各自相对独立存在,既有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也有一个互相转化的关系。但是超常型默示知识总是领先于超常型明示知识。

我们从超常型默示知识往往存在于超常型明示知识之前的时间特征可以断定,年轻人中存在大量的超常型默示知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不能从理论上系统表达自己的知识,但却能够凭借激情和天赋进行创业。年轻人可能在明示知识的拥有上比不上中老年人,甚至在常规知识上也不如中老年人,但在默示知识的拥有上,尤其是超常型默示知识的拥有上比中老年人更有优势,在中老年人的明示知识辅佐下,年轻人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这就是人类知识分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对于这种知识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了解才刚刚开始。

我们设定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主要拥有者是年轻人,对于年轻人创业的激励实际上就是对于超常型默示知识运用的激励。因而,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硅谷成功的原因――为年轻人运用超常型默示知识创新创业提供了其他地区所无法相比的制度环境。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硅谷著名企业创立者的年龄一般都不超过30岁(见表1)。

设定超常型默示知识大量地存在于年轻人身上,硅谷成为年轻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福地,就显示硅谷存在超常型默示知识管理的制度系统。

硅谷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管理制度系统既包括显性的制度结构,如法律、规则,也包括隐形的制度结构,如文化、习惯、价值观等,但更多的体现在隐形制度结构中。著名硅谷研究专家罗文教授很明确地指出:政府在美国计算机工业和随后硅谷公司兴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政府并未给该地区任何特殊待遇。既然硅谷能够在正式制度条件一样,没有给予任何特殊待遇的条件下发展成创新经济的栖息地,肯定有它自己的非正式制度一文化或习惯,这是在研究硅谷超常型默示知识管理的制度结构时,特别需要关注的。

硅谷超常型默示知识管理的制度环节大致为:

1.硅谷具有促使年轻人自我发现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诱导制度

超常型默示知识具有个体性和潜在性的特点,不能用文字和语言系统表达。即便拥有者个人都很难完全认识到,何况其他人更难事先发现。硅谷的制度系统中明显存在着对于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的诱导制度,其诱导强度比任何地方都更为显著。我们可以通过硅谷之母――斯坦福大学的教育过程看出这一特点。

斯坦福大学的教育过程充满对于年轻人自我发现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诱导。学校不局限于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激励学生在校其间充分认识和发掘自己身上潜在的天赋、灵感、兴趣和潜能。一旦学生在校其间发现了自己的天赋、灵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等,希望马上到实践中去实现,学校就积极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尽可能早地自我发现,学校安排了高密度的专题讨论、学科研究、问题思考等各类课程,以及企业、社会的实习类课程。另外,还有大量的跨学科研究讨论会。在充分的研究讨论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充满创业的刺激和冲动。可以这样说,学生一进入斯坦福的校门,就不是一个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己潜在的创新型默示知识的发现和实现者。

如每年斯坦福创业网都会发起全球性的创新锦标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一个待解的难题。对于参加竞标赛的学生团队来说,如果他们具有解决现实科学研究难题的初步方案,能揭开“神秘事物”的面纱,那么他们将受到资助。使他们的创新成为现实。这种自由探索的活动成为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2.硅谷具有对超常型默示知识进行可持续评价的特殊机制

超常型默示知识具有模糊性、试错性的特征,连拥有者自己在自我发现后都不能及时地给出定

量分析和投入产出预测,考虑到对超常型默示知识的分析评价异常困难,硅谷的制度结构就给予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一个尝试期,扶持期。在硅谷,爱好、灵感、兴趣、特长都可以实验,即使失败也可以重新选择。允许尝试、宽容失败使创新者在多次选择和重新选择的过程中完成对自身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自我评价,硅谷对于失败的容忍度,甚至非常明显地区别于东部地区。

硅谷人之所以对失败采取非常宽容的态度,是基于对导致成功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评价难度的清醒意识。斯坦福大学的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坦率地承认:我们在选择是为这个或那个还是其它科学投入的时候,往往非常困难――很难做出取舍,虽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你不可能真正知道下一个成功将是什么。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正在从事的哪件事情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只能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趋近。

3.硅谷具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竞争和超越机制

超常型默示知识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当一段时间内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经过发展成为超常型明示知识甚至成为常规型明示知识后,其阶段开始下降,应该有新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引领创新潮流,否则社会的科技进步放缓,产业结构提升受阻,经济发展会缺少动力和活力。新的超常型默示知识潜藏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幼稚的年轻人、脆弱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就像是嫩绿的幼苗需要呵护,就像将出生的雏鸟需要孵化。硅谷制度承认并推动超常型默示知识在空间状态和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竞争,鼓励幼苗时期的超常型默示知识成长,引领新的时代潮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少有五次主要的技术浪潮影响着硅谷的发展。每一次浪潮都建立了人才、供应商、金融服务提供者的网络,这种网络有助于产生下一次技术浪潮(见图二)。

顺应每一次技术革命浪潮在硅谷产生的新企业的创始人,都是看起来很幼稚的年轻人。如果没有硅谷环境给予的扶持和呵护,他们不可能顺利成长。硅谷过去造就了英特尔、苹果、甲骨文、思科、易趣、雅虎、谷歌、Facebook。目前硅谷又在孕育着新的创新,向互联网内容创造者、向环保和清洁技术、新能源技术、生命信息科学技术创新基地转化,在生物及生命科学、医学、再生/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在全美领先。如2007年“生命科学”的创业公司已达862家(其中旧金山湾区占202家),占全美创业投资的31%。硅谷已成为世界“生命科学”研发和产业化的中心。在生物技术,如成功克隆人体坯胎、抑制肿瘤干细胞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就。在再生能源领域,如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等新兴能源领域捷足先登。在硅谷,无论是老牌的高科技公司还是风险投资创新公司,近年来都不断地在加入太阳能工业。风险投资已开始将上亿美元资金投入硅谷太阳能研发和生产,人们称硅谷将成为“太阳谷”及“绿色之谷”。

我们可以认定:新的硅谷公司仍然是年轻人的创造,因为他们身上具有进一步延续硅谷辉煌、开拓新兴产业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硅谷面临的挑战,实际上就是新的一代年轻人具有的超常型默示知识通过激烈竞争实现历史性超越的机遇。硅谷这个创新型地区处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的毁灭”的永无止境的演进之中。创新正是由新的突破和把握由这些突破所带来的变化的创业者所驱动的。

4.硅谷具有促进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合作的隐型组织流程

超常型默示知识具有高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依存性特征,需要一定的组织载体才能发挥作用。但是,一般的常规性行政组织或公司组织不能完全满足超常型默示知识所有者的创新需要,原因在于超常型默示知识不可能被大众迅速认可。也不能等待常规性组织的按部就班的批准程序。如果超常型默示知识能够被常规性组织及时吸收,那么美国创新经济的发源地就是128公路地区而不是硅谷。128公路地区的大公司规模,其生存历史以及和政府的紧密关系都是硅谷创新型企业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恰恰是这些正式组织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128公路地区的创新速度。

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专用性合作先是小众的,即专用性合作的前提,源于超常型默示知识所有者认识到对方具有的未来潜能,而产生的互相欣赏和互相吸引。互相欣赏者无法靠正式的组织组合起来,必须靠自己建立合适的非正式组织,才能将各类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等诸要素整合到一起,实现超常型知识的价值创造。硅谷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合作的制度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拥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合作以及拥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合作。

拥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种私缘形式起步:亲人之间的血缘、朋友之间的情缘、同乡之间的地缘、同学同事之间的业缘、爱好之间的趣缘、灵感之间的心缘、目标之间的志缘、性格之间的气缘、精神信念的神缘、个人利益的物缘等。硅谷小企业的创业都是从这些看似不正式的私人交往关系开始,比如:雅虎的两个创始人是同学和朋友关系,谷歌的两个创始人也是同学和朋友关系。各种非正式组织关系的交织导致硅谷的非正式组织结构是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缘分的综合。依靠这种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工程师不仅可以在同一行业的公司之间跳槽,他们还从一个行业或行业部门跳到另一个行业或部门,从技术公司跳到风险资本公司或大学研究机构,依凭跨组织的链条,松散地织造了硅谷的创新创业网络。

拥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非正式组织的典型形式,是创新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合作需要风险投资家的直觉和眼光。这种直觉和眼光的运用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非正式投资担保模式,从而创造了一种根据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特征设计的风险投资非正式组织,它为创新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组织条件。

非正式的投资担保组织制度比正式的投资担保组织制度更符合原始型创新的需要,这是因为:

正式的投资担保组织是以货币资本为主导的担保。首先这种信用担保制度风险态度的消极性是只看到风险存在的客观性,看不到社会上有许多能将高风险转化为高收益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所有者。实际上,从积极全面的角度看,高风险的存在,也是高收益预期的存在,关键看能不能充分发挥承担高风险、创造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潜能。其次是风险防范效果的不确定,当时提供的货币担保的可靠性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因为货币资产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增殖也许减值,甚至流失,极易产生虚假担保,盲目担保。再次是加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创业难度,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营业绩、没有资金担保,但具有创业潜能、能够提供未来创业收益的高质量人力资本所有者贷款难度很高,造成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也造成社会财富创造源泉的堵塞。因此单纯依靠货币资本的信用担保制度是不完善的。从实践效果看,并没有通过担保创造最大社会价值。

硅谷流行的风险投资模式,从以货币为本的信用担保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本本身的信用担保为主。所谓以人力资本信用担保为主,一是从总的信用担保思路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积极的社会信用担保体制,不是一开始就将重点放在风险发生之后,用什么来弥补的思路上,而是放在寻找社会上稀缺的、能将风险转化为收益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上。用人的能力事先防范风险的发生,并利用高风险创造高效益。这是有别于货币担保的积极担保方式。二是用股票期权的方式将担保抵押在未来的投入产出预期,而不是已有的非人力资本抵押品上,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往往没有过去的业绩,也没有实物资产可以抵押,如果按照常规型的担保方式,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就没法获得资金创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创建就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用股票参与的方式解决了抵押品的缺失。风险投资家创造了能力识别的投资预期担保。三是风险投资家促进了人力资本信用制度的完善,便利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每一人力资本所有者置于信用评估的环境中。要想得到风险投资,就需要有信用,将其社会活动过程中有关系到诚信与否的行为,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跟踪记录,这样一来使每一个人力资本所有者不敢有丝毫懈怠,一生具有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内在动力。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实际上改革了传统的常规型的投资担保方式:改风险防范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性,将以物为本的风险防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风险防范;将风险的防范从事后移到事前,使风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小;同时将投资的重点放在未来价值的创造,而不是过去价值的计算上,风险投资家成为超常型默示知识的具有独到眼光的识别者。

5.硅谷的正式组织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支持系统,形成高效的社会资本网络

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的合作虽然是小众的、从非正式组织起步的,但是硅谷的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的孵化能力,却成为非正式组织产生的肥沃土壤。硅谷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协作,形成硅谷独特的社会资本:高科技企业与大学之间不仅在研究开发上默契合作,而且将大学作为科研开发人才的生产和培训基地。比如谷歌公司创业者本身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谷歌公司又与斯坦福大学合作,斯坦福大学为谷歌公司提供人才,谷歌公司则为大学提供经费;同时,硅谷周边的大学也高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创业。

而企业与大学合作只是硅谷社会资本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大量社会服务型中介机构的存在,是硅谷社会资本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硅谷的“中介机构”是为高技术创新企业提供特殊服务的专业化机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服务,总能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获得:

(1)获得优秀人才的服务由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提供,如各种猎头公司用敏锐的眼光在全世界范围内为高新技术企业选拔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硅谷的人力资本结构真正实现了海纳百川的高度国际化,包罗了世界各国各种族的创新型人才,目前,硅谷32%的人口是美国以外出生的,20岁至45岁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其种族构成中白人占49%、亚裔占了23%、西班牙语系人占24%。大学林立、院所云集为硅谷注入了顶级智能活力,这里聚集了1000多位美国科学院院士、4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2)获得创业资金的服务由金融中介机构提供:金融资本服务机构为创新企业提供丰富的风险资金和完善的金融服务。硅谷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风险投资机构。在任何时候,总有两三千位风险资本家在硅谷周围寻找下一个“机会”。硅谷银行成为小企业的金融保姆。风险投资公司、纳斯达克市场及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充裕的营养资源。另外,纳斯达克市场还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市场,形成了完善的融资及资本退出体系,加速了资本的流动和进一步的风险投资。

(3)获得财务和法律的服务有财务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片面性需要管理服务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弥补,管理服务性机构的服务产品提供大大节省了创新企业的人力物力,提升了管理、决策的质量,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律师的密度大约是10个工程师对应一个。会计师则为企业提供税务服务。每5个工程师就有一个会计师。

硅谷的中介服务体系既是硅谷社会资本产生的根源,也是硅谷社会资本产生的表现。硅谷社会资本的网状结构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整合,是硅谷地区创新能力的根基。

6.硅谷具有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产权保护体系

美国硅谷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产权保护体系具有立体多维特征:

(1)企业通过申请专利对自身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产权保护。硅谷的公司都认识到申请专利及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因为拥有专利的数量是公司上市股票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公司可以自由进入市场而不会被,可以吸引投资和提高公司信誉,并防止竞争对手进入公司潜在的市场。2006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全美20个最具发明创造力的城市中有13个在加州,而其中10个在硅谷。这里平均每年约有四千多项专利申请注册。美国公司与每位新来的雇员签订保密合同,当雇员离开后应遵守合同,履行保密义务,一般保密期限为该技术作为商业秘密的整个有效期。

(2)大量专业型专利保护机构对超常型默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专利的申请方面,企业和大学科研人员取得一项发明后,一般交由专门负责专利的机构去申请专利。这些机构一般由具有技术、法律和市场经营知识的三方面人员组成,且有一套严格的受理程序,包括创新成果的登记、检索、评估和申请专利等。如惠普公司的专利管理中心,由法律、技术、市场等人才组成,其中1/3负责申请专利、1/3负责查询、1/3负责维护、转让、保护公司的专利。

(3)专门设计保护大学超常型默示知识产权的法律――《拜杜法案》激励发明专利的开发和利用。根据美国有名的《拜杜法案》,联邦政府资助的发明,所有权归大学;企业和其他机构资助下的发明,通常也归大学拥有;大学制定明确的对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的收益激励制度。如斯坦福大学规定,在校师生发明的专利一经授权,允许其获取1/3专利收益或享有等值股份。许多从大学走出去的创业者通过将大学的发明进行商业化,从而实现了个人、大学和社会的三赢局面。

(4)企业内部对超常型默示知识的产权保护。企业通过对发明人的具体保护实施,使创新可持续。硅谷的公司积极推行职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缩写ESOP)。ESOP主要是在经营阶层和公司创立同仁间进行分股,由于大家认为公司就是他们自己的,所以能真正调动经营阶层和创业人员的积极性,在公司创立之初即实行ESOP,比在发展起来以后实际职工全员持股好得多。高技术公司实行ESOP尤能成功,因为公司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创业者核心团体的人力资本,而不是取决于货币资本的投入。硅谷公司和传统公司一个关键的不同点,在于

硅谷公司并未预设上限。虽然薪资和优先认股权之间的股票分配是受到监控的,但是个人或团体可以从一项特殊的产品上获得无上限比例的利润。根本的原理在于如果公司获利而使个人致富的话,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动态地结合在一起水涨船高。超常型默示知识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正因为从分配制度上保障了超常型默示知识拥有者对所创造价值的占有比例,保障了超常型默示知识的可持续投入,这才导致美国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7.硅谷形成超常型默示知识与超常型明示知识之间的知识互补与转化流程

在创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超常型默示知识对原始型创新非常重要,但超常型默示知识与超常型明示知识之间有天然的紧密联系。

首先发动原始型创新的超常型默示知识终究要被提练为超常型明示知识,而且只有在被提炼后才能逐渐成为被大众认可的理论、机制、产品或服务,从而产生经济和社会的价值。所以年轻人在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必然要自我提炼,将处在模糊和隐蔽状态的超常型默示知识概括为超常型明示知识。这样就将社会知识的链条有机地串联起来,在串联起社会知识链条的同时,也搭建起创新经济的利益链条。将创新者到一般大众的知识流循环过程与创新者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硅谷的企业通过模块化网络繁衍的生命力能够证明这一点:如20世纪70年代,即IBM的360系统取得成功并进入无缝运转状态,订单如潮、利润飙升,而IBM公司的工程师却开始了大批量“大跳槽”。“跳槽”的工程师中,许多都曾参加了IBM360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他们“跳槽”之后,几乎全部在硅谷创办起属于自己的、能为IBM360、370系统提供兼容性模块的公司。短短30多年里硅谷诞生了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可以说,模块化造就了硅谷企业的繁衍,而企业的繁衍背后则是超常型默示知识与超常型明示知识及常规型知识的串联,形成可持续循环的知识流过程。

其次超常型明示知识对超常型默示知识的引导和扶持。如果说有自己独立研究成果的优秀的教师是典型的超常型明示知识拥有者,那么凡是超常型明示知识拥有者多的学校,年轻人的创新创业就会有更多可能: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光从学生人数来说,总共有720名MBA学生,只有一种叫Sloan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为期10个月,每年只招收50人左右。斯坦福商学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为它相信,商学院的毕业生应该从商学院的教育中至少受益20年。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应该了解他们在毕业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商业世界,也应该有足够的才智来应付20年以后经过了变化的商业世界。斯坦福商学院在强调实际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强调对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理论的长期性研究,研究成果也比其他一流商学院更多一些。过去几十年来,这所商学院的多位教授的研究成果,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斯坦福商学院在近年来的教学别强调高科技的运用。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涉及如何创立高科技公司,如何在某个行业或大企业实行技术转变,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等。为此,学校每年要从硅谷等地邀请很多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来为学生授课,讲述他们的实际经验a很多MBA学生在念书的时候,就参加硅谷小公司的商业计划、发展和管理,在没有毕业时就和这些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三、硅谷超常型默示知识管理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正在经历从引进改良型创新经济阶段向原始革命型创新经济阶段的转型,尤其需要学习硅谷的经验,建立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管理制度系统。

1.转变以常规型知识为主导的知识认知模式,确立以超常型默示知识为主导的知识认知模式,建立有利于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科学的知识理念系统。什么样的知识算是知识?对中国的精英和大众来说实际上并没有认识清楚。从中国人目前的行为方式判断,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知识概念内容主要是常规型知识,原本是最重要的知识内容的超常型知识尤其是超常型默示知识往往被忽视。比如,就知识内涵而言,总是注重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知识,为什么?没有文字和语言表达的知识被认为没有评判标准,靠不住;就知识外延而言,对既定的规制的尊重往往超过对新生事物的认可,为什么?因为既定的规制往往已经被大家遵守,成为常规型知识,而新生事物则是未被大众认可的新知识;就知识主体而言,相信老年人超过相信年轻人,为什么?因为老年人的知识一般是可以用语言和文字系统表达的明示知识,而年轻人的知识还不能系统地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就知识的载体而言,集体的知识往往凌驾于个体的知识之上,为什么?因为集体的知识是集体内每个成员的共享知识,而共享知识往往是常规型明示知识,个体知识往往是个人独有,个人独有的知识不是超常型默示知识,就是常规型默示知识,集体很难分享;就知识的生产方式而言,引经据典往往比超前探索更顺利,为什么?因为可以引经据典的知识一般已经是前人创造的超常型知识,被今人广泛学习后成为常规型的知识,超前探索的知识往往是今人还没有创造的潜在的超常型知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知识认知模式,已经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超常型知识的存在。由于超常型知识没有进入中国人的知识框架,所以我们的资源管理、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劳动力管理、干部管理、知识分子管理等凡是涉及人力资本的管理都相对缺乏对年轻人探索、对质疑批判意见、对新创意、新理论、新思路的快速判断和吸纳能力,习惯于对常规型知识的灌输和遵循,缺乏一套从超常型默示知识到超常型明示知识,然后到常规型知识的动态知识管理流程。所以,中国国家创新力建设的第一步是建立以超常型默示知识为主导的新的知识认知模式。

2.以新的知识认知模式指导教育改革,把培育青少年的超常型默示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多年,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灌输常规型知识与培育超常型默示知识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我们宁愿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去反复灌输已经常规化的知识,也不愿意给予孩子施展天赋、爱好、兴趣的自由时间。从幼儿园到大学十几年,孩子们承受繁重的常规型知识灌输,不仅损害健康,也磨灭了孩子身上潜在的超常型默示知识。我们急需在科学知识观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教育观,根据超常型默示知识培育和应用的规律,围绕青少年创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持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批判能力、想象开拓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排困解难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大大压缩对常规型知识的教学和考核,探索对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灵感培育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围绕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展开全面改革。使中国教育适应创新型国家能力建设的需要。

3.以新的知识模式指导人事制度改革,把激励年轻人的超常型默示知识应用作为人事工作的

核心。把激励年轻人的超常型默示知识作为人事工作的核心,需要将行政人事制度转型为知识人事制度。知识人事制度的重要特点是超常型明示知识与超常型默示知识之间的循环关系的建立。激励年轻人的超常型默示知识,不是政府运用行政力量事无巨细地去操作,也不是政府设计一个工程去分配资源,而是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具有的超常型明示知识对年轻人的指导和识别功能,让专家学者充当培育年轻人的主角。各个学科、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表明专家学者在充分掌握常规型明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本专业的超常型明示知识,专家学者的超常型明示知识对于处在萌芽期的超常型默示知识有鉴别、发现、培育、引导、扶持、保障的巨大功能。让专家学者成为年轻人超常型默示知识的发现者、培养者、资源配置者是知识人事制度的运行特点。

篇2

(二)熟悉业务,认真钻研,提高业务水平。文明值班。积极妥善地处理好职责范围内的一切业务。

(三)重大、紧急和超出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应及时地向上级业务指挥部门、公司领导汇报和请示,以便把工作做好。

(四)加强安全责任,保守机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有关公司内部的情况。

(五)维护好室内秩序。做到整洁卫生。禁止在工作时间大声喧华。无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该室。爱护公物,杜绝浪费。

(六)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互助,互相尊重。

篇3

第一条为了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的在劳动过程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本条例所称的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国家或者本市规定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总称。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以下简称有害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以及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

第四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统筹安排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区、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市和区、县的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工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实行群众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有有害作业的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建立劳动卫生制度,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改善劳动条件,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符合国家和本市的卫生标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当将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预先告知劳动者。

第九条劳动者有了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和所采取的治理措施的权利。劳动者有接受劳动卫生培训的权利。劳动者有依法要求单位改善有害作业的劳动条件和获得职业病预防、治疗的权利。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超过国家和本市卫生标准而未采取治理措施,又无必要的个体防护措施的,劳动者有权检举、控告和拒绝操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守劳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卫生操作规范。

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单位的劳动卫生监督,加强对劳动者的健康监护和劳动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行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市和区、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劳动卫生监督员,执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交付的执法检查任务。

第十一条禁止将有害作业转移给没有相应防护设施的单位。

第十二条涉及有害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其劳动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并符合国家和本市的卫生标准。涉及有害作业的建设项目设计的审查和工程验收应当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参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的卫生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卫生学评价,提出审核意见。

第十三条单位使用新化学品作为生产原材料的,应当在使用前向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并提供其毒性评审资料。

第十四条有害作业场所应当与其他作业场所分开,并配备必要的劳动卫生防护设施。易发生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作业场所,应当配备紧急防范设备和医疗急救用品,并确定专职或者兼职急救人员。有剧毒、放射源或者产生放射线的作业场所,应当设置安全标志,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防范管理。

第十五条单位对有害作业应当制订劳动卫生操作规程,建立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管理。

第十六条发生职业病的单位,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的区、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建立劳动卫生档案,记录生产工艺流程及职业危害因素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有关资料。

第十八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有害作业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单位内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劳动卫生知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劳动卫生知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第三章测定

第十九条本市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实行资质认可制度。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未经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不得从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委托测定。单位自测人员的测定资格,由所在地的区、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认可。实施资质认可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对作业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进行测定;也可以委托经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测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超过国家和本市卫生标准的,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第二十一条单位应当定期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者强度测定结果报送所在地的区、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并向职工公布。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者强度测定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并进行抽查测定。抽查测定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三条单位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抽查测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测定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测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核。

第二十四条检测机构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的卫生标准和统一的检测技术规范,测定必须科学、真实,不得弄虚作假。

第二十五条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超过国家或者本市卫生标准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征收超标费。超标费的具体收费标准和征收、使用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章健康保护

第二十六条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定期的职业性健康检查,并应当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和建立健康档案。单位应当对曾长期从事过有害作业的并可能患晚发职业病的离休、退休和调离岗位的劳动者,进行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职业性健康检查的范围、内容、间隔时间和职业禁忌症的范围,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与该禁忌症相关的有害作业。

第二十八条从事职业性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经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第二十九条急性职业病可以由初诊医疗卫生机构诊治。慢性职业病和急性职业病医疗终结后疑有后遗症的,由经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对患者的职业史、既往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相应的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集体作出职业病的诊断。

第三十一条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职业病诊断证明书送交职业病患者及其所在单位。

第三十二条劳动者或者单位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对*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国家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

第三十三条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报告。

第三十四条单位对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应当及时安排治疗或者疗养,并定期复查。

第三十五条劳动者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发现患有职业病的,其职业病的医疗费用由造成该职业病的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按照下列规定给予行政处罚:(一)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一款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二)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的,处以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六)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七)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可以分别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八)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八条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分别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九)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三十四条的,按照每人次五百元处以罚款。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除按照前款规定处罚外,可以责令停止有害作业操作。

第三十七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时,凡涉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分工范围的,应当会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没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罚没款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

第三十九条卫生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中,认为有可能引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可以采取控制措施。

第四十条拒绝、阻碍卫生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当事人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地名管理,推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化,适应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便人民生活。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甘肃省地名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地名规划,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有偿命名或者更名、译写与拼写、标准地名的使用、门牌号码的编排、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是指具有标示方位功能的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包括:

(一)市、区、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划名称;

(二)自然村(组)、城镇居民区等居民地名称;

(三)道路、广场、楼(单元、门、户)号码和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建筑物(群)等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四)山、河、湖、泉、井、峡、沟、滩、草原、戈壁、沙漠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五)工业区、开发区、农场、林场、牧场、矿山、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纪念地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

(六)车站、机场,铁路、公路、公交车站点、桥梁、隧道、水库(坝)、灌渠等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公共设施名称。

第四条市民政局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名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国家和甘肃省地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

(二)编制地名工作规划;

(三)负责地名命名、更名、销名的审核、承办、门牌号码的编排以及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等工作;

(四)负责地名标志的设计、制作、设置和管理;

(五)负责标准地名图书的编纂和审定;

(六)负责地名档案管理;

(七)查处违反国家和甘肃省地名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违法行为。

建设、公安、规划、房管、交通、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尊重历史、适应现状的原则。单位和公民有使用标准地名、保护标准地名标志的义务。

第六条地名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地名命名、更名、注销与审批

第七条地名命名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当地群众意愿;

(二)体现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特征,符合地名标准化和译写规范化要求;

(三)一般不以人名命名地名,不得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地名;

(四)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与全国范围内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镇内的自然村名称,城区内的居民区、大道、路、街、巷和建筑物名称不得重名;

(五)镇、街道办事处一般以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大道、路、街、巷名称命名;

(六)不得以著名的山脉、河流名称作为行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为行政区域专名;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和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名称,应当与当地地名一致;

(八)地名用字、读音必须准确规范,避免使用同音字和生僻字、歧义字。禁止使用自造字和未经国家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公布的简化字;

(九)禁止使用不良文化色彩的地名。

第八条城镇居民区的通名一般称为街区、小区、花园、园、苑等。

第九条城镇道路的通名,一般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道路红线宽度为60米以上的称为大道;

(二)道路红线宽度为60米及以下的称为路;

(三)城镇居民区内的道路,以商业为主的称为街,以通行为主的称为巷。

第十条街区道路以所在街区的专名或者专名加方位(北、东、南、西、中)作为专名。

第十一条地名更名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损害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带有民族歧视,不利于民族团结,有侮辱人格和不良文化色彩,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项规定的地名,应当更名;

(三)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置、撤并、调整需要更名的,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四)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十二条因地形地貌发生自然变化、行政区划变更调整、城市建设规划自然消失的地名,应当及时注销。

第十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道路、广场,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设施名称,根据需要,可以实行有偿命名或者更名。

第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地名的有偿命名或者更名,是指市人民政府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用体现申请人的名称、商标、品牌作专名命名地名,并向申请人收取地名冠名费的行为。

第十五条对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感强,反映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地名不得实行有偿更名。

第十六条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进行。

有二个以上申请人申请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进行。

第十七条申请人提出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申请,应当向市地名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申请书;

(二)拟采用名称的分析报告;

(三)合法有效的资金信用证明、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证明书。

第十八条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的收益用于与之有关的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十九条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区划管理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二)以人名命名地名的,由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自然村的命名、更名,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意见,报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民政厅备案;

(四)城市的道路、居民区、建筑物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民政厅备案;

(五)新建的居民住宅和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建筑物(群),由产权人在向建设规划部门办理项目规划审批的同时,应当在市地名管理部门办理建筑物名称和标准地名登记手续;

(六)自然地理实体超出本市行政区域的,其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市人民政府联合或分别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由民政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专业部门申报,经市地名管理部门同意后,按其隶属关系,报市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八)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公共设施名称的命名、更名、注销,由专业部门征得市地名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九)地名有偿命名或者更名的项目方案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民政厅批准。

第二十条申报地名命名、更名、注销时,应当将理由及拟采用的新名的含义、来源等一并加以说明。

第二十一条城市规划区应当编制地名规划。地名规划由市地名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或者由市地名管理部门委托专业机构编制。

第二十二条编制地名规划应当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第二十三条地名规划方案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第二十四条地名规划由省地名管理部门组织评审通过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章门牌号码的编排

第二十五条门牌号码编排遵循下列原则:

(一)科学规范、好编、好记、好找;

(二)一门一号、一楼一号、一梯一号、一户一号;

(三)住宅的门牌号码采用自然数序列法编排;

(四)道路(大道、路、街、巷)两侧的单位、独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群的门牌号码采用距离定位法编排。

第二十六条城镇街区内的住宅的门牌号码由街区(道路)名称、楼号、单元号、户门号组成。

农村住宅的门牌号码由镇名称、村名称、组(自然村)名称、户门号组成。

第二十七条城镇街区内的住宅的楼号或者栋号,按照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的顺序编排。两层以上的住宅楼房的楼号、两户以上的住宅平房的栋号、独立院落的门号不分别独立成序。

街区内的住宅已分别形成独立小区的,可以分别命名,也可以以大写英文字母为序划分为若干个区域。

具有独立名称的、由两座以上住宅楼房连在一起的建筑物群只编一个主门牌号码,其子建筑物在主门牌号码后以大写英文字母为序,自左而右编排。

第二十八条住宅楼的楼号后分设单元号,单元号后分设户门号。户门号由楼层序数加户门序数组成,正负零以下的楼层在楼层序数前加“负”字。户门序数为两位数序数。

单元号、户门号按照自左而右的顺序编排。正负零以下的楼层序数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

第二十九条楼号相连的两座住宅之间新建住宅的楼号,以在序数小的楼号后加大写英文字母编排。

第三十条农村住宅的门牌号码以居民点主入口处的住宅为首号,依次向里延续,并按照北单南双、西单东双进行编排。

第三十一条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群的门牌号码,由道路名称和门号组成。

第三十二条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群的门牌号码,以其不可延长的一端为起点,以米为单位,以建筑物与起点之间的距离取整数,并按照北单南双、西单东双进行编排。

两端都不可延长的,以与等级高的道路交叉的一端作为起点。两端与同等级道路交叉的,南北方向的道路以南端作为起点,东西方向的道路以西端为起点。

第三十三条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群的门牌号码均为主门号。

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主门号两侧独立的门的门牌号码,自左而右按序数编排为主门号的支号。

道路两侧建筑物群主门号后面独立院落内的独立建筑物的门牌号码,自主门向里延伸以主门号后加大写英文字母编排。

第三十四条交叉路口的建筑物的门牌号码,以等级高的道路编排;同等级道路交叉的,以与城市轴线平行的道路编排。

第三十五条一个单位或者建筑物群形成的院落,有两个以上的门分别在几条道路上的,只在正(主)门编排主门号,其余的门可以以单位或者建筑物群的名称加序数或者方位编排门号,也可以不编排门号。

第四章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三十六条依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甘肃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本办法,经市人民政府或者专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

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命名、更名和注销的,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公共设施名称地名,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市地名管理部门备案。

新批准的标准地名,由市地名管理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标准地名不得擅自变更。未经批准的地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媒体和其他公开场合使用。

第三十八条行政区划标准地名图书,由市地名管理部门负责编纂,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编纂。旅游、交通等专业图书与地名相关的,应当在出版前送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地名。

第三十九条标准地名必须使用国家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公布的规范汉字。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少数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以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拼写。

第四十条居民区(包括楼门户号码)、广场和其它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建筑物(群)的名称,应当在市民政部门办理标准地名登记手续。

建设、国土、房产等部门在办理建设项目开工手续、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标准地名登记证》。对未能提供《标准地名登记证》的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章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第四十一条地名标志是在公共场所使用的,以标示地理实体标准名称和方位为主题的牌、碑、桩、匾等法定标志物。

地名标志分为标准地名标志和地名导向标志。

第四十二条行政区域界位、交会路口、城乡道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区、楼、单元、户门、村、自然村、工业区、开发区、旅游区、广场、公园、铁路、公路、桥梁、车站、机场、纪念地、名胜古迹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位置应当设置标准地名标志。

道路交叉口、居民区出入口、车站、机场、旅游区、广场、公园等位置应当设置地名导向标志。

第四十三条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市地名管理部门负责,镇、街道办事处负责日常监督检查。

专业部门批准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类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由各专业部门负责,接受市地名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国防军事设施需要设置地名标志的,由军事部门设置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地名标志的设置一般应与城乡建设同步,做到统一规划,布局合理,位置明显,导向准确,坚固耐用,美观协调。

对破损、变形、字迹不清影响市容市貌的地名标志,应当及时更新。

第四十五条地名标志必须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733.1-1999《地名标牌城乡》强制性标准设计、制作、设置,并由省民政厅统一监制。

第四十六条标准地名标志的类别、规格、材质和使用要求:

市、县行政区域地名标志——标示市、县行政区域汉字名称和汉语拼音,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2400㎜×150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通过行政区域界位的主要干线道路和城镇主要入口。

乡、镇行政区域地名标志——标示乡、镇行政区域汉字名称和汉语拼音,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2000㎜×120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通过行政区域界位的主要干线道路和乡镇主要入口。

村地名标志——标示村的汉字名称和汉语拼音,(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1000㎜×60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村民委员会驻地。

城市干线道路一级地名标志(街牌)——标示城市主要干线道路汉字名称和汉语拼音,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1700㎜×50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和方向。背景色:东西走向的道路(包括东西向的斜街),为蓝色,南北走向的道路(包括南北向的斜街)为绿色;文字色:白色;用于城镇主要干线道路的交叉口和商业繁华路段。

城市干线道路二级地名标志(街牌)——标示城市主要道路汉字名称和汉语拼音,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1200㎜×30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和方向。背景色:东西走向的道路(包括东西向的斜街),为蓝色,南北走向的道路(包括南北向的斜街)为绿色;文字色:白色;用于城镇干线道路的交叉口。

街区道路一级地名标志(巷牌)——标示主要街区道路汉字名称和汉语拼音,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900㎜×50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和方向。背景色:东西走向的道路(包括东西向的斜街),为蓝色,南北走向的道路(包括南北向的斜街)为绿色;文字色:白色;用于城镇街区道路的入口。

街区道路二级地名标志(巷牌)——标示街区道路汉字名称和汉语拼音,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450㎜×15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和方向。背景色:东西走向的道路(包括东西向的斜街),为蓝色,南北走向的道路(包括南北向的斜街)为绿色;文字色:白色;用于城镇街区道路的入口。

居民地地名标志——标示居民地汉字名称、汉语拼音、编号和邮政编码,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1000㎜×600㎜,外沿宽度≤25㎜,上部五分之三的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下部五分之二的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和邮政编码。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居民区道路入口或者居民自治组织驻地。

标准楼牌——标示住宅楼所在街区汉字名称、汉语拼音、编号和邮政编码。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900㎜×500㎜,外沿宽度≤25㎜,楼牌左边五分之三的区域用于标示所在街区名称、汉语拼音和邮政编码,其中上部五分之三的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中部五分之一的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下部五分之一的区域用于标示该楼所在邮局投递区域的邮政编码,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楼牌右边五分之二的区域用于标示楼房编号,编号用阿拉伯数字,高度不小于350mm。背景色:白色,文字色:红色。用于居民住宅楼和单位楼群。

小型楼牌——标示所在街区汉字名称、汉语拼音、编号和邮政编码。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600㎜×400㎜,外沿宽度≤20㎜,楼牌左边五分之三的区域用于标示所在街区名称、汉语拼音和邮政编码,其中上部五分之三的区域用于标示汉字名称,中部五分之一的区域用于标示相应的汉语拼音,下部五分之一的区域用于标示该楼所在邮局投递区域的邮政编码。楼牌右边五分之二的区域用于标示别墅汉语拼音缩写和编号,其中上部二分之一用于标示别墅汉语拼音缩写,下部二分之一用于标示编号,编号用阿拉伯数字,高度不小于150mm。用于不分单元的居民住宅楼和别墅。

单元牌——标示所在住宅楼楼梯入口的序数。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250㎜×150㎜,外沿宽度≤12㎜,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住宅楼梯口。

户门牌——标示户门号码。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150㎜×90㎜,外沿宽度≤12㎜,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居民住宅楼户门。

小门牌——标示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主门号两侧独立的门和农村住宅所在位置的街区、道路、村组汉字名称和编号。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150㎜×90㎜,外沿宽度≤12㎜,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城镇道路两侧独立建筑物主门号两侧独立的门和农村住宅等。

中门牌——标示临街独立小型建筑物的主出入口所在位置的街区、道路汉字名称、编号和邮政编码。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300㎜×200㎜,外沿宽度≤15㎜,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临街独立小型建筑物的主出入口。

大门牌——标示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门、院落大门和大中型建筑物主门所在位置的街区、道路汉字名称、编号和邮政编码。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600㎜×400㎜,外沿宽度≤15㎜,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门、院落大门和大中型建筑物主门等。

城市干线道路交通导向标志——标示自所在位置能够到达的临近或者终点位置的汉字名称和通行方向。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2000㎜×1200㎜,外沿宽度≤25㎜。背景色:蓝色,所在位置:绿色,通行方向和文字色:白色。

城市地名导向标志——标示自所在位置能够到达的目的位置的汉字名称和通行方向。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600㎜×150㎜,外沿宽度≤10㎜。背景色:蓝色,文字色:白色,通行方向:红色。

农村地名导向标志——标示自所在位置能够到达的目的位置的汉字名称和通行方向。图文书写平面尺寸(宽×高)1000㎜×600㎜,外沿宽度≤25㎜。背景色:蓝色,所在位置:绿色,通行方向和文字色:白色。

第四十七条标示汉语拼音的标准地名标志,根据需要可以同时标示英语。英语应当标示在汉语拼音的右侧或者下方。

第四十八条城镇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和商业繁华路段应当设置一级街牌。

第四十九条下列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定的位置设置:

(一)行政区域地名标志,在行政区域界位主要干线道路的两侧或者悬置在道路的右侧上方,标牌正面与道路轴线垂直。设置在道路的两侧时采用双立柱不锈钢支架,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2000㎜。悬置在道路的上方时,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6000㎜。

(二)街牌,在道路起止点及交叉口机动车道两侧或者右侧的路缘石外侧、与与之交叉的道路红线的交叉位置设置。标牌正面与道路轴线平行,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2000㎜。

相邻交叉口距离在1000米以上的,每隔500米增设一块;

(三)巷牌,在街区道路入口左侧的路缘石外侧、与与之交叉的道路红线的交叉位置设置;标牌正面与道路轴线平行,标牌底边距路面不小于2000㎜。

(四)道路两侧的门牌,设置在门右侧正面墙面、门牌底边距(±0.000)2米处;

(五)楼牌,设置在楼临街区道路一侧的山墙正中、楼牌底边距散水3米处;

(六)单元牌、户门牌,设置在单元门、进户门上方正中位置;

(七)其它地名标志,根据实际需要和环境条件,设置在适当、明显的位置。

地名标志设置位置有树木、草坪或者其它地上、地下设施的,应当予以避让。

第五十条地名标志应当在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时设置完成;分期施工的工程,应当在每期工程竣工时设置完成相应的地名标志。

第五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遮盖、玷污、损毁地名标志。

因建设项目施工等需要移动地名标志时,须经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施工结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恢复。

第五十二条地名标志的制作价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招标确定。

第五十三条行政区域、道路、广场、公园、居民区、村、自然村等公共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更新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列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楼、单元、户门等标准地名标志所需经费由产权人承担。专业部门负责设置的地名标志所需经费由专业部门承担。

第六章地名档案管理和信息服务

第五十四条地名档案实行分级管理原则。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五条地名档案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地名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码和归档保管工作。

第五十六条建立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地名数据库和地名地图数据库。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原则下,依托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咨询服务。

第七章罚则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擅自命名、更名、使用非标准地名的,由市地名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擅自印刷出版标准地名图书的,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没收出版物,责令停止出版发行,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标准地名标志设置人未按本办法规定设置标准地名标志的,由市地名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设置;逾期不设置的由市民政主管部门代为设置,由此而发生的费用由地名标志设置人承担。

第六十条偷窃、损毁或擅自移动标准地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地名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篇5

为适应XX中队的快速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规范师带徒工作,全面提高新入职员工业务技能水平,根据XX中队实际情况,特制定《XX中队师带徒管理制度》。

一、总则

1、开展师带徒活动的目的是发挥老员工技术和经验的“传、帮、带”作用,使年轻员工尽快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衔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2、年轻员工在师傅的指导下,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3、师带徒活动要体现对师傅的奖励。

4、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师带徒活动。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XX中队全体。

三、具体内容

1、师带徒对象:新入职员工。

2、师带徒时间:原则上一年,根据考核情况适当延长。

3、师傅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技术全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单位的专业岗位骨干;

②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立工作能力强,善于沟通;

③具有带徒弟的主观自愿和客观条件。

4、师傅职责:

①负责讲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安全管理规范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②负责徒弟工作现场安全的监督管理;

③积极主动的传授技艺,切实把一技之长传授给徒弟,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要注意徒弟的机务作风养成;

④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全面到位、细致明了。

5、徒弟职责:

①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求知欲,虚心向师傅学习;

②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违章作业;

③认真参加每一次考核,之后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快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6、师带徒津贴:

严格执行《XX维修部“师带徒”培训制度》相关规定,逐月逐额发放。

8、考核方式:

①员工试用期满后,由师傅在徒弟试用期总结材料上签署意见,作为转正审批的重要依据;

②师带徒期满后,由质控室组织,技术室与XX中队配合,对师傅和徒弟在协议期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操能力、机务作风、安全生产等内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徒弟上岗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篇6

2.进入室内不得大专喧哗,以保证纪律;

3.室内一切物品要注意保持干净,摆放有序,保证完好无损,如有破坏按原价赔偿;

4.学生进入教室后,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5.一切用具必须在上课时使用,不得随意外借或带出室外;

6.管理人员要经常对室内用品清查,看是否遗失或损坏,发现后及时查证;

篇7

为了加强监控室的管理,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充分发挥监控设备的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1.监控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面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监控系统的操作规程,及时掌握各种监控信息,不得随意调整监控目标。

3.在监控过程中,发现可疑情况,要及时、准确地通知巡逻人员前去进行处理、跟踪,必要时及时上报主管领导。

4.要对当班的监控情况认真登记,做好值班记录;在交接班时,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不得涂改、缺页,物品交接要清楚。

5.监控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时间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擅自调班,严禁脱岗、睡岗。

6.在监控室不得看书报、杂志、玩游戏,不干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7.应保持监控室清洁卫生,不得将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物品带入监控室内。

8.自觉加强监控室的管理,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监控室;非公安人员查询监控记录的,必须报请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登记记录,未经批准一律谢绝查询。

9.监控人员对监控到的打架、斗殴、盗窃、火险、交通事故、突发群体事件,以及其它有价值的监控资料等要及时保存,并做好记录。

10、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保持设备清洁卫生,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上报并做好文字记录。

11、监控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保守秘密,不得对外宣扬议论有关监控录像的内容

篇8

2、炊管人员要责任心强,要讲究卫生,经常保持伙房炊具清洁,定期进行消毒,防鼠害,灭蚊蝇。严禁出售霉烂变质食品,严防食物中毒。

3、各食堂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设帐管理,钱料、物管理手续要健全。加强成本核算,要做到日清月结,每月5日前公布上月帐目。

4、机关食堂卫生要接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机关食堂要建立“职工伙食管理委员会”食堂人员要虚心接受“职工伙食委员会”的建议与监督,切实搞好来客接待和职工生活。

5、对服务质量较差,帐目不清或不及时公布伙食帐目的,“职工伙食委员会”有权提请职代会评议,调离其工作岗位。

篇9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及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进程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中,就有“至少需要40%的董事由独立人士担任”的规定。195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规定公开上市公司至少必须选任两位外部董事;197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再次要求美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AuchitCommittee);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其后美国股票交易所(ASE)亦做了类似的决定。至此,独立董事作为美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成为一种正式制度被确定下来。

英国伦敦几家著名的从事审计和管理规范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由艾德里安·凯得伯瑞(CADBURY)爵士为主席的委员会。凯得伯瑞委员会除明确指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应由二人分任外,特别要求董事会至少要有3名非执行董事,其中的两名必须是独立的。该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了关于上市公司的《最佳经营准则》(TheCodeofBestPractice),建议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如下:“董事会中应有足够多的有能力的非执行董事,以保证他们的意见能在董事会的决策中受到充分的重视。”凯得伯瑞准则被伦敦证券交易所吸收到上市规则中,并且融合进了实际的市场操作。可以说,伦敦证券交易所用间接方式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包括独立董事。

我国是在1999年首先从境外上市的公司开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1999年3月,*经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动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提出“董事会中可以设立非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步入实施阶段;2002年,中国证监会正式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产生的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委托——关系,其中股东——经营者和中小股东——大股东的关系最重要,矛盾最突出。建立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理论,对委托人和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内部人控制作了具体研究。用此理论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变革,就会发现其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非常严重:决策失误,经营管理失控,缺乏有效监督。具体表现为来自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地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董事会不可能有效监督和约束经理人;经理人通过董事会来操纵股东大会;监事会的法定职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监事会监督职能极度弱化,甚至一些监事会形同虚设。这个势必使健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显然,增强董事会独立性,公司的成本就会降低,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否则,公司可能被某一或某些利益集团所操纵,从而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和公正,增强董事会的透明度,完善董事会的职权与结构,已成为企业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独立董事亦称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是指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具有完全独立意志的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利益联系,都是具有特殊专长的战略经营管理专家,可以独立、公正、客观、科学地作出有关决策判断。其独立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于大股东;二是独立于经营者;三是独立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独立董事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独立性,能对内部董事起着监督和制衡作用,并对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监督和约束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制约大股东的操纵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股东乃至整个公司利益起着关键作用。

三、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性问题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则,独立董事制度只是流于形式。但从目前上市公司实施的情况来看,其独立性远没有形成。

1.公司所有制性质。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或国有企业法人控股,经营者在政府部门授权下享有经营决策权,有的甚至作为国有股东代表,集经营权与所有权于一身。而行使监督权的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或政府官员既不分享经营成果,也不承担对投票后果的责任,难免与企业经营者合谋。在此情况下,独立董事的提议和决策难以贯彻下去,当然也就不能发挥其作用。

2.独立董事的任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目前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于是,尽管聘任的独立董事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但由于其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便失去了其独立性。在独立董事的聘任中,人情董事、名人董事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知情权和工作时间都得不到保证。

3.独立董事的权力。赋予独立董事独立的权责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性。为此,《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除赋予独立董事具有一般董事的职权外,还应赋予独立董事特别职权和独立意见发表权。为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应明确独立董事行使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独立董事“必须”行使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否则便是未能认真履行独立董事职责。

4.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独立董事的存在最终是为了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仍较小。全国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而独立董事仅300多人,这不利于独立董事发挥应有的作用。

5.独立董事的激励。独立董事也存在激励问题。否则,独立董事可能与经营者或大股东合谋,可能缺乏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等。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这也是独立董事未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

(二)法律依据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独立董事制度主要盛行于公司权力属于一元模式、不设监事会的*,如美国和英国。它们由于受信托法律制度的深远影响,形成了严格的董事责任,加上发达证券市场外部监督,客观上不需要在股东会下设立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主要经营者,公司内部没有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由此演变出外部董事对内部董事的监督。

我国与日本相仿,同属二元权力模式,讲求权力制衡和结构对称,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公司机构中已经存在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如引入独立董事,容易导致功能上的重叠。日本曾在1950年修改商法,监事会只保留会计事务的监督,将业务监督权赋予了董事会。但结果并不成功,1974年日本再修改商法,恢复了监事会的业务监督权。因此,我国必须将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合理配置到现行的治理框架内,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效用,又避免与监事会的功能冲突。

(三)中国公司的现实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达*,由于存在管理经营绩效评估机构和相当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多由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员担任。在我国,职业经理层和人市场尚未形成,独立董事资质评定机构缺乏,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多为经济学或法学学者,往往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公司经营业务的敏感度也不够,未必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另外,中国向来强调个体服从整体,缺少个性张扬的传统,独立董事一旦进入董事会,极易与内部人员同化,丧失独立性。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把美国、日本、德国归类为高信任度*,中国则被归类为低信任度*。事实上,西方各国通过长期的努力,业已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信用体系。个人信誉度因而成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其良好的表现将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声誉,而一旦声誉受损,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在我国,传统的信用关系依赖道德约束而非法律约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的公共信用还没有形成,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然而,在公共领域以契约为基础建立诚信关系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独立董事功效的发挥也会受其阻碍。

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角色定位。

根据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组成和职权的规定,首先要避免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权力和职责的重叠和冲突。独立董事职责的设定和角色定位,应考虑在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之外的未监督到的地方、独立董事“独立性”所承担的特殊职能和独立董事自身所具有的专长。据此,我国独立董事的职责应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制衡角色,独立董事的首要职责是对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进行制衡,协助董事会维护所有股东利益,尤其是维护公众股东的权益。第二,战略角色,独立董事凭借其特有的专长和技能,为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裁判角色,通过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机构,来履行提出经理人员候选人、评价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业绩、提出董事和经理人员的报酬方案及对公司关联交易发表意见等职责。第四,监督角色,独立董事在监督经营者方面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如可以通过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检讨董事会和执行董事的表现,督促其恪尽职守等。

(二)建立独立董事行业自律体系。

1、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成立独立董事协会,保障独立董事合法权益,并通过制定内部惩戒措施,规范独立董事执业行为。如制订具体执业准则,明确独立董事执业责任,组织业务培训提高独立董事执业水平,促进职业经理层的建立。另外,由协会对独立董事的资质和经营绩效定期进行评估,提供权威的可行性论证,增强独立董事的行业自律性。

2、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独立董事以加入事务所的方式执业,把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这样,可以由事务所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约束,承担相应的损失赔偿责任。独立董事事务所还可以防止独立董事同时在处于竞争关系或有利益冲突的公司之间任职,客观上起到自律的作用。另外,使独立董事职业化,限制独立董事同时任职公司的数量,确保其对公司经营业务和信息的必要了解。

(三)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的生成和退出机制

首先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其次,对已有的和潜在的独立董事人选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执业水平,由政府制定独立董事的行为操作规范并发放资格证书。再次,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独立董事协会,人员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这些人员进入董事会可以直接由协会推荐,证监会考核认定,上市公司董事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将候选人的资历、背景与公司有无关系等情况予以公布,最后进入股东大会表决程序。为了避免大股东操纵,第一大股东在表决时应予回避。

一个有效的独立董事退出机制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用法规的形式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期限。目前我国已有这方面的规定,独立董事在同一公司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即6年),届满自然退出。二是市场选择。随着独立董事资源稀缺状况的改变,当供求矛盾缓解后,由市场机制来选择独立董事。三是依靠独立董事协会作为民间自律组织。对那些无法履行独立董事职责者,劝其退出;对那些败德的独立董事,应予以惩罚。

(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声誉激励。对独立董事的资质进行考核和认定,发放资格证书,把这一职业看作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高尚职业;对成绩突出、素质高、职业道德良好的独立董事,可以通过独立董事协会确认为终身独立董事,使他们珍惜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发挥优秀独立董事在独立董事协会中的作用。对被授予终身独立董事者,在独立董事协会中,他们对独立董事的资格认定和推荐具有决定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独立董事。

2.报酬激励。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的报酬一般是由津贴和车马费构成,上市公司给独立董事开展工作提供费用的情况并不多,导致独立董事因经费不足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对于股东来说,为了使独立董事的工作独立而负责,应当付给他们较高的报酬,给予独立董事开展工作必要的费用,其数额出股东大会决定。而且,出于独立董事需要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和经验等,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担任独立董事,支付一定的报酬亦是必要的。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公司法均规定了董事有权获取报酬。

3.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没有尽职尽责、缺乏努力的独立董事,不能获得相应的奖金和津贴及其他回报。同时,对独立董事的败德行为应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并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独立董事协会、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组织对独立董事的操守行为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制定一些自律性准则,增加行业自律性和指导性。在未来的独立董事制度框架中,独立董事的生成和约束都应市场化运作,通过潜在的独立董事对在岗的独立董事形成竞争性约束。特别是通过独立董事的退出机制淘汰那些不称职的独立董事。

(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

1.完善相关的外部监督机制。有人认为,美国公司经营管理层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完善而发达的外部监督机制,如强制的信息公共制度、股东衍生诉讼、股东证券诉讼、证券交易所的自律规则、公司并购、机构投资者以及对股东诉讼极为有利的风险诉讼机制等等。独立董事的存在只是一个方面,而以上这些在我国都极为欠缺,必须尽快建立。

2.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有效的评估体系有助于信用意识的培养。一方面,上市公司能够随时了解专业人员的信用状况(资产和负债)和信用记录,拥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任职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同时为寻找适合自身的独立董事提供了有效渠道,防范了风险;更重要的是,独立董事在公司中的所作所为将被准确地记人信用档案,不守信的独立董事一旦发生非法获益或严重失职行为,将给自己留下不良信用的烙印,一直伴随其以后的执业经历并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在为了获益所支付的成本远远大于非法收益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将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3.增强独立董事的市场透明度。对于规模庞大的上市公司而言,大部分股东了解公司的状况主要是通过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当然也应包括独立董事的信息。股东有权利也有必要知道独立董事的状况,以便了解其利益与自身利益是否冲突,另外,这些信息也将帮助上市公司的股东判断独立董事是否能够独立有效地对公司的运作进行监控。就信息所涉及的内容而言,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主要就以下事项进行披露:一是有关独立董事的基本信息,二是独立董事是否持有公司股份,三是未来可能引起利益冲突的信息。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在中国上市公司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如监事会制度,证监会监督机制,投资者的参与等等,但只要科学合理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无疑对完善公司监督机制,客观上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具有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和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林凌,常诚.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报,2000(9),

[5]喻猛国.独立董事制度缺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篇10

第二条林业部主管全国森林植物检疫(以下简称森检)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森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森检机构,由其负责执行本地区的森检任务。

国有林业局所属的森检机构负责执行本单位的森检任务,但是,须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确认。

第三条森检员应当由具有林业专业,森保专业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连续从事森保工作两年以上的技术员担任。

森检员应当经过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森检培训班培训并取得成绩合格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给《森林植物检疫员证》。

森检员执行森检任务时,必须穿着森检制服、佩带森检标志和出示《森林植物检疫员证》。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森检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在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贮木场、自然保护区、木材检查站及有关车站、机场、港口、仓库等单位,聘请兼职森检员协助森检机构开展工作。

兼职森检员应当经过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森检培训班培训并取得成绩合格证书,由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给兼职森检员证。

兼职森检员不得签发《植物检疫证书》。

第五条森检人员在执行森检任务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存放等场所,依照规定实施现场检疫或者复检、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和进行疫情监测调查;

(二)依法监督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消毒处理、除害处理、隔离试种和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

(三)依法查阅、摘录或者复制与森检工作有关的资料,收集证据。

第六条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包括:

(一)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二)乔木、灌木、竹类、花卉和其他森林植物;

(三)木材、竹材、药材、果品、盆景和其他林产品。

第七条确定森检对象及补充森检对象,按照《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补充森检对象名单应当报林业部备案,同时通报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

第八条疫区、保护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划定、改变或者撤销,并采取严格的封锁、消灭等措施,防止森检对象传出或者传入。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森检机构可以派人参加当地的道路联合检查站或者木材检查站;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森检检查站,开展森检工作。

第九条地方各级森检机构应当每隔三至五年进行一次森检对象普查。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检机构编制森检对象分布至县的资料,报林业部备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检机构编制森检对象分布至乡的资料,报上一级森检机构备查。

危险性森林病、虫疫情数据由林业部指定的单位编制印发。

第十条属于森检对象、国外新传入或者国内突发危险性森林病、虫的特大疫情由林业部;其他疫情由林业部授权的单位公布。

第十一条森检机构对新发现的森检对象和其它危险性森林病、虫,应当及时查清情况,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彻底消灭,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向林业部报告。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生产期间或者调运之前向当地森检机构申请产地检疫。对检疫合格的,由森检员或者兼职森检员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对检疫不合格的,发给《检疫处理通知单》。

产地检疫的技术要求按照《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单位,必须有计划地建立无森检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母树林基地。

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森林病、虫的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育苗或者造林。

第十四条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以及调运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须经过检疫,取得《植物检疫证书》

《植物检疫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按规定格式统一印制。

《植物检疫证书》按一车(即同一运输工具)一证核发。

第十五条省际间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入单位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同意并向调出单位提出检疫要求;调出单位必须根据该检疫要求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或其委托的单位申请检疫。对调入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入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森检机构应当查验检疫证书,必要时可以复检。

检疫要求应当根据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的分布资料和危险性森林病、虫疫情数据提出。

第十六条出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省际间调运时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实施检疫。

从国外进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再次调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时,存放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可以凭原检疫单证发给《植物检疫证书》,不收检疫费,只收证书工本费;存放时间虽未超过一个月但存放地疫情比较严重,可能染疫的,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实施检疫。

第十七条调运检疫时,森检机构应当按照《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的规定受理报检和实施检疫,根据当地疫情普查资料、产地检疫合格证和现场检疫检验、室内检疫检验结果,确认是否带有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检疫要求中提出的危险性森林病、虫。对检疫合格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对发现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危险性森林病、虫的,发给《检疫处理通知单》,责令托运人在指定地点进行除害处理,合格后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对无法进行彻底除害处理的,应当停止调运,责令改变用途、控制使用或者就地销毁。

第十八条森检机构从受理调运检疫申请之日起,应当于十五日内实施检疫并核发检疫单证。情况特殊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十九条调运检疫时,森检机构对可能被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检疫要求中的危险性森林病、虫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也应实施检疫。如已被污染,托运人应按森检机构的要求进行除害处理。

因实施检疫发生的车船停留、货物搬运、开拆、取样、储存、消毒处理等费用,由托运人承担。复检时发现森检对象、补充森检对象或者检疫要求中的危险性森林病、虫的,除害处理费用由收货人承担。

第二十条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时,《植物检疫证书》(正本)应当交给交通运输部门或者邮政部门随贷运寄,由收货人保存备查。

第二十一条未取得《植物检疫证书》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森检机构应当进行补检,在调运途中被发现的,向托运人收取补检费;在调入地被发现的,向收货人收取补检费。

第二十二条对省际间发生的森检技术纠纷,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林业部指定的单位或者专家认定。

第二十三条从国外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提出申请,填写《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办理引种检疫审批手续;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的在京单位从国外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时,应当向林业部森检管理机构或者其指定的森检单位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引进后需要分散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种植的,应当在申请办理引种检疫审批手续前征得分散种植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的同意。

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有关的合同或者协议中订明审批的检疫要求。

森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引进申请后三十日内按林业部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第二十四条从国外引进的林木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审批机关确认的地点和措施进行种植。对可能潜伏有危险性森林病、虫的,一年生植物必须隔离试种一个生长周期,多年生植物至少隔离试种二年以上。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检机构检疫,证明确实不带危险性森林病、虫的,方可分散种植。

第二十五条对森检对象的研究,不得在该森检对象的非疫情发生区进行。因教学、科研需要在非疫情发生区进行时,属于林业部规定的森检对象须经林业部批准,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森检对象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应采取严密措施防止扩散。

第二十六条森检机构收取的检疫费只能用于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检疫工作补助、临时工工资,购置和维修检疫实验用品、通讯和仪器设备等森检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七条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进行疫情调查和采取消灭措施所需的紧急防治费和补助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每年的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中安排。

第二十八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森检工作的需要,建设检疫检验室、除害处理设施、检疫隔离试种苗圃等设施。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与违反森检法规行为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二)在封锁、消灭森检对象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

(三)在森检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获得重大成果或者显著效益的;

(四)防止危险性森林病、虫传播蔓延作出重要贡献的。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森检机构应当责令纠正,可以处以50元至2000元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责令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规定办理《植物检疫证书》或者在报检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伪造、涂改、买卖、转让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三)未依照规定调运、隔离试种或者生产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

(四)违反规定,擅自开拆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包装,调换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或者擅自改变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规定用途的;

(五)违反规定,引起疫情扩散的。

有前款第(一)、(二)、(三)、(四)项所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森检机构可以没收非法所得。

对违反规定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森检机构有权予以封存、没收、销毁或者责令改变用途。销毁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森检人员在工作中、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对森检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森检机构的上级机构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森检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